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案例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案例分享当学生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时,他们能够相互合作,共同学习,提高彼此的语文水平。
以下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案例分享。
案例名称:小组合作阅读《童话故事》目标年级:小学四年级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演讲能力。
案例步骤:步骤一: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约4-5人。
尽量确保每个小组中有不同阅读水平和能力的学生,以促进互相学习和合作。
步骤二:选题为每个小组选择一篇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童话故事。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小红帽》等。
步骤三:分工合作每个小组内部协商,分工合作。
可以将角色分为阅读者、问题提出者、演讲者等。
阅读者负责阅读故事内容,问题提出者负责准备问题,演讲者负责整理小组讨论的结论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步骤四:阅读和讨论小组成员开始阅读选定的童话故事,并讨论故事中的重要情节、人物及故事的主题。
问题提出者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小组成员深入思考和讨论。
步骤五: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演讲者,向全班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
演讲者可以使用图片、PPT或其他形式来呈现小组的结论和发现。
步骤六:全班讨论和总结在每个小组展示结束后,全班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个小组的发现进行讨论,并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互动。
步骤七:个人反思每个学生在课后进行个人反思。
可以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倾听、相互学习,提高语文水平。
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并通过演讲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培养了表达和演讲能力。
同时,通过全班讨论和个人反思等环节,学生们能够深入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这个案例只是一个示例,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协作学习案例辨析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协作学习案例辨析摘要本文档旨在深入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组协作学习的实际案例,探索其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合作交流和培养创新思维方面的有效性。
本文档通过案例分析、教学策略讨论以及成效评估,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协作学习提供参考和建议。
背景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组协作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批判性思维以及加强同伴互助方面显示出显著优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学生可以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表达能力和培养审美情感。
案例描述以小学四年级的《荷塘月色》一课为例,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5-6名成员组成。
小组成员在课前被要求预习课文,并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式结构以及文章意境进行初步理解。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随后,各小组按照预先安排的任务进行展示。
例如,一组负责讲解生字词,二组分析句式特点,三组阐述作者情感,四组讨论荷塘月色的意境等。
在小组展示后,教师组织小组间的讨论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
例如,教师可能会提出问题:“作者为何选择在夜晚观察荷塘?这其中有怎样的情感寄托?”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解读文本。
教学策略1. 任务分配: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角色和任务,如讲解、分析、总结等,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 互动交流:鼓励小组内部及小组间的深入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
3.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深度的问题,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既关注小组的整体表现,也重视个人在小组中的贡献和成长。
成效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后反馈的分析,可以发现小组协作学习在以下方面的积极影响:1. 提高学习动机:学生在新颖的小组展示和讨论中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案例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案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
如何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成了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一大课题。
我们通过对初中语文新教材的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整理了几个合作学习的案例片段,以飨各位同行。
[案例1]习为主,结合写作和口语交际。
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懂得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并能用科学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科学现象。
步骤一:把学生分为两组,"月球奥秘知多少"学习小组和"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学习小组,两个小组又细分为"月相"、"月食"、"潮汐"、"人类登月"、"月球与人类关系"以及"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民风民俗"、"音乐绘画"等各个小组。
专人解说)。
任版面设计,一人负责绘画,一人选材料,一人抄写。
组合作必答题中有“第一发言人答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补充、答题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加十分”,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一人表述的规则”。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学会了获取资料的方法、分门别类整理资料的方法,还体会了分工、合作的乐趣。
[案例2]《成长的烦恼》是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活动,它以写作为主,结合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通过这次活动,力图使学生能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能帮同学或朋友解除烦恼。
步骤一:建议学生阅读2002第13期《有问题是因为活着》,并采访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他们曾经有过什么烦恼,又是怎样解决的。
做好记录。
步骤二:在教室里布置一棵烦恼树,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烦恼写下来,制作成树叶的形状,贴在烦恼树上。
六年级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案例
六年级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案例一、将相和小组合作案例(一)课题将相和(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及其相互联系。
2.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能改。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和”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3分钟)•教师讲述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课题将相和。
•教师提问:“将”和“相”分别指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明确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3. 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 6人。
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故事的深入探究。
•小组任务如下:•找出故事中的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讨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思考这个故事与其他两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参与小组讨论,给予指导和帮助。
•例如,有一个小组在探究“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时:•小组成员A找到“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通过“上前一步”这个动作描写,小组成员认为蔺相如很机智,在面对秦王的欺诈时,能够巧妙应对。
•小组成员B补充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只是借口,目的是把璧拿回来,从他的语言中能看出他的勇敢和果断。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原创)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原创)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宜宾市南溪区前进小学彭丽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共同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及反思。
1.作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在教《蟋蟀的住宅》一文后,我又布置了一次小练笔:观察小蚂蚁,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观察小蚂蚁的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六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
动手写之前我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观察蚂蚁的方向,明确各自的任务。
孩子们分工明确,有的孩子观察蚂蚁的外形;有的孩子观察蚂蚁的巢穴;有的孩子观察蚂蚁如何搬运东西;有的孩子观察蚂蚁如何传递信息;还有孩子专门负责上网查阅有关蚂蚁的资料。
由于写作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系到小组的荣誉,因此,同学们在观察和写作的过程中都显得格外地专心。
2.“快乐小分队”的观察日记展示:刘溪瑶:观察蚂蚁如何搬运食物10月23日星期五晴今天,老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观察蚂蚁。
我负责观察蚂蚁如何搬运粮食。
吃过晚饭,爸爸带我去看蚂蚁搬食物。
我们拿了几粒馒头渣,来到了一个大树下,看到那里有许多找食物的蚂蚁。
我们把馒头渣放在地上,蹲在旁边看蚂蚁如何搬食物。
一只蚂蚁发现了一粒馒头渣,搬了搬没有搬动,它在周围又转了转,发现了更多的馒头渣,便赶紧回家报信去了。
不一会儿,许多蚂蚁一个接一个急急忙忙地来了,蚂蚁的队伍就象一条小长龙,里面还有几只大个的蚂蚁,我想那一定是蚂蚁中的指挥官。
它们到了馒头渣旁就开始忙起来了,小一点的馒头渣,一只蚂蚁搬起就走;大一点的就两只蚂蚁一起上,一个前边拉,一个后面推;更大一些的就三只或更多的蚂蚁共同努力,一起把食物抬起来往前移。
语文共同体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构建语文共同体教学模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语文共同体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合作、探究、互动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案例以某中学八年级语文课堂为例,探讨语文共同体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二、案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案例实施(一)课前准备1.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共同体活动方案。
2.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
3. 教师向学生介绍共同体活动的规则和流程,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
(二)课堂实施1. 情境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 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分析问题。
(3)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
3. 互动交流(1)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
(2)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后延伸1. 教师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2. 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拓宽知识面。
3. 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共同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进步。
四、案例评价1. 学生参与度高:在共同体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帮助,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2. 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会了倾听、沟通和协作,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3. 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提高了自己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大全5篇)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既可有效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密度,有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张扬,同时有能培养学生互助学习、取长补短的协作精神。
然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放性、自由性,又决定了我们对其要进行调控。
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小组学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如果单纯从学习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可通过小组学习来完成,但从效率角度来讲,就必须对小组的内容进行取舍和优化,哪些内容最适于小组学习呢?1、具有争议性的内容适于小组学习。
例如分层、理解关键词语及对文中重难点的理解等,通过小组争议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如在《林海》一文中,作者老舍三次提到“亲切、舒服”之感,那么,老舍先生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呢?为什么会感到亲切舒服呢?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也是重点。
解决这些重难点,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帮助学生体会老舍学生对兴安岭的情感,感受为祖国所作的贡献。
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就深入了。
2、具有合作性的内容适于小组学习。
例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工完成某些练习等,这些内容一般量大、面广,通过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各个击破能有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如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文时,我组织学生在户外分小组分角色表演,各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样使全班同学都得到参与表演的机会,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教学时效大大提高了。
二、小组学习的形式要有多样性小组学习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才能活得最大的效果。
1、合作式。
即小组内分工合作,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例如在教学《景阳冈》一文时,要求学生找出武松性格豪放倔强、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的语句时,可利用小组分工寻找,再交流,这样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分解
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案例1:《三峡》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所产生的良好效果越来越被人重视,并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引进能增强语文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就合作学习在《三峡》一文的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案例。
(一)课前准备1、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分成6组,组内异质,组际同质。
如“文学家小组”、“音乐家小组”、“古诗文吟诵小组”、“网络小组”等。
2、各小组确定“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分工明确,并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三峡及作者郦道元的资料。
发帖子到校园文学网“听海”网站。
由同学自愿承担筛选题目和电脑制作图片等任务。
3、教师推荐有关古代山水小品文的文字资料和作者简介等供同学们阅读,学生也可自行阅读。
阅读后写一篇随感,发在校园文学网“听海•白马非马•青春流动站”上,同学间相互点评,教师点评并摘录精彩语段制成多媒体课件以备课堂展示。
(二)教学目标1、以小组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为载体,探索一种适合新课改精神的开放式课堂阅读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
2、通过合作学习,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3、反映“感知——理解——积累——运用”阅读全过程,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新课程的继续实施及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室内多媒体教学,6张座位合并成一组,6名学生围坐。
以讲台为中心,一边3组,对称排列。
(2)“网络小组”一成员操作多媒体,播放学生朗读的《三峡》录音,展示三峡江水奔流画面。
2、教学步骤第一步初读,整体感知内容合作方法:自主阅读概括,组内探讨交流,组际合作解决。
教师创设情景、呈现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案例”(总3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案例:语文课上,我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
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
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
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反思: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
今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
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
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
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
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
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篇一: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反思李家台学校黄国荣在实践中,倡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作业。
在听课中,我也常留心观察一线教师们如何组织学生实施合作学习。
前不久,在一次听课中,我听到了这样一个片断:师:“我”要回羚羊木雕后,“我”和万芳的关系会怎样发展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生1:友谊肯定会从此破裂。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
生3(低着头,有些害羞):我想,万芳可能……,可能……生1(抢断):就是友谊从此一刀两断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听我的没错。
(生3伏在桌子上,好像一个局外人似的,不置可否。
)(生4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有说。
)(事后询问,该生原来想说我和万芳友谊可能更深了,大人是阻断不了孩子间纯真友谊的。
多好的想法!)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合作学习存在以下不良心理。
1.盲从: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分析,就盲从于合作小组中其他成员,尤其是优生的观点,随波逐流,成了名副其实的墙头草——哪边吹哪边倒。
上例中的生2就有明显盲从倾向。
2.自我中心: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考虑问题极易以自我为中心。
加上有些学生一直是教师心目中的“宠儿”,更是助长了他们的自我中心心理。
于是,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往往对其他小组成员不屑一顾,不善于倾听,不允许有意见,希望别人服从自己。
上例中的生1就是这种心理倾向的典型。
合作学习中,如果依然是各行其道,那么合作又从何谈起呢?3.不合群:在合作中总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常常游离于合作团体之外,好像一个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上例中的生3就是不合群的代表。
4.羞怯:有这样一部分学生,虽然也能积极参加合作学习,自主思考,但是由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或是难以走出挫折阴影等因素,他们总是谨小慎微,唯恐出错被同学耻笑,于是表现得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结果在小组成员面前局促不安、胆怯。
上例中的生4尽管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害羞心理使他失去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极好机会。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案例3篇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案例3篇篇一: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在尝试的过程中,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曾经迷茫过、徘徊过,也曾经步入了误区。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
以下是我在实践过程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案例及反思。
1.探究过程中的小组合作:请学生围绕问题“文章中让你最感动的是哪里?为什么?”展开讨论。
这个探究过程需要各组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所以小组成员需要适当搭配,否则有些学生会被冷落。
因此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如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组员各尽其职,完成探究。
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起指导作用,否则学生小组合作效果不明显。
教师也可适当地激励学生:看看哪组配合得最好、发表得最有见解。
经过讨论,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其他各组补充或纠正。
反思: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
同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
整个课堂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
合作促进了互动,互动升华了兴趣。
2.表演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幸福在哪里》教学片段在教学《幸福在哪里》一文时,选择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八人小组内分好角色,由朗读到脱离课本。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幸福到底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自寻找自己的有利证据,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文章的中心。
反思: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
并且强调,只有愿意学习,才能学得好。
在排演中,学生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
学生在趣味盎然、快乐无比的表演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学习自觉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合作学习案例:假设我们的小组由四个初中生组成,我们决定一起完成一篇作文。
首先,我们通过讨论确定了作文的主题和大致内容。
然后,我们分别独立完成了自己的草稿,并交换了彼此的草稿,互相进行修改和完善。
最后,我们将各自修改后的草稿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篇合作完成的作文。
反思:在这个合作学习案例中,我发现了很多合作学习的好处。
首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作文的主题和大致内容,每个人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形成了一个共识。
这样既能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可以集思广益,得到更好的作文主题和内容。
其次,彼此交换草稿并进行修改和完善,让每个人都能从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中学习到一些新的写作技巧和思路。
有时候,自己写作时可能会有一些盲点,而其他人的修改和完善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些盲点并改进。
同时,通过修改和完善其他人的草稿,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最后,将各自修改后的草稿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篇合作完成的作文,不仅能够整合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够弥补每个人的不足之处。
合作完成的作文通常具有更好的内容和高度。
然而,在合作学习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否则可能会出现一些成员不积极参与或者推卸责任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角色,以及设立一个合理的奖惩机制来促进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
其次,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拥有一定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否则可能会出现意见不统一、冲突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及时沟通交流,寻找共同点,并通过妥协和讨论解决分歧。
总的来说,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和写作的效果。
但同时也需要每个成员具备自觉性、责任感、沟通和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不断地合作学习,我们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教学案例
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教学案例案例标题: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教学——以《守株待兔》为例一、案例背景本案例以三年级语文课程中的《守株待兔》一课为例,探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这一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理解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寓意,并培养团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守株待兔》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课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
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
每组需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协调活动。
然后,教师给出以下任务:1.每组选择一种动物,以《守株待兔》的故事为主题,创作一个全新的故事。
故事中要包含所选动物的主要特征和故事情节,以及《守株待兔》的寓意。
2.每组准备一个简单的表演,将所选动物和故事情节呈现出来。
表演中要尽量体现出动物的特性,以及《守株待兔》的寓意。
3.每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任务,并准备展示给全班同学。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守株待兔》的故事和寓意,为学生后续的创作和表演提供背景知识。
2.分组:教师根据学生意愿和特长,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需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协调活动。
3.任务布置:教师将任务详细说明,并提醒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要注意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时间管理。
4.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讨论和创作。
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情况和进度,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5.成果展示:在规定时间内,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作品。
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故事创意、表演内容和寓意表达。
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评价。
6.总结评价:教师对各组的作品和表演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引导学生反思和学习。
同时,教师也要对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提高合作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
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刘志森“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我曾努力的尝试和探索。
本学期,我校就“如何培养全方位高效学习小组”成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过近一期的努力,我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
以下是我在新课堂教学模式就如何开展小组高效合作学习的案例。
教学案例:《威尼斯商人》的教学片段探究过程:请学生围绕问题“本文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展开讨论。
在学生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上面的问题。
因为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生命之所在,它能推动剧情的发展,展现人物的性格。
戏剧中矛盾冲突的实质就是人物的性格冲突。
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设计此问直接切入文本,让学生在研读剧本的时候,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解读。
这个探究过程需要各组员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然后才能够在小组内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所以小组成员需要适当搭配,否则有些学生会被冷落,或者消极对待语文学习。
因此,在建设合作学习小组时,必须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如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组员各尽其职,完成探究。
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教师必须起指导作用(尤其是到那些不爱发言的学习小组去进行指导),否则学生小组合作效果不明显。
教师也可适当地激励学生:看看哪组配合得最好、发表得最有见解。
经过讨论,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其他各组补充或纠正。
语文合作学习案例及分析
语文合作学习案例及分析语文合作学习案例及分析[案例一]《马说》是初二语文(下)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属略读课文。
文章篇幅短小,且文中词语的用法和意思基本在以前的文言文中学过,因此翻译课文的教学环节较适宜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来完成。
步骤一:四人小组内部轮流朗读课文,讨论、纠正断句的错误及字词的读音。
步骤二:选择不同的小组齐读课文,全班点评后齐读课文。
步骤三:各人根据注解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翻译全文,落实到每一个字词。
步骤四:四人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各人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巡视并点拨解疑。
步骤五:请自认为有把握翻译全文的小组到台上当老师,逐句翻译全文。
步骤六:其他学生提问不解之处或提出不同见解,由台上“小老师”解答,教师在旁顺势点拨。
步骤七:由“小老师”向下面学生提问,以检查是否真正掌握。
步骤八:学生评价“小老师”是否称职,如果称职则每人给予加分的奖励,并评出“最有水平提问者”,予以加分。
这样整个教学环节始终在学生饶有兴趣的气氛中进行,学生钻研、探究得很仔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不同小组之间互相提问学习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学习效果比教师讲授要好得多。
[案例二]《背影》是初一语文(上)第三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以朴素的语言刻画了父亲感人的形象,歌颂了父爱的伟大,特别是课文第六自然段父亲爬过月台为儿买桔子的过程就集中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领悟文章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亲情,从中获得对生活、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在这一部分课文的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
步骤一:学生自读课文第六段,将自己读不准的字标记出来,将自己不能理解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步骤二:读完课文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读课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个别疑难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全班交流解决。
)步骤三:小组成员分别复述父亲过铁路买桔子的过程,并选出代表进行小组间竞赛,师生共同点评后,对于复述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分解
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案例1:《三峡》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所产生的良好效果越来越被人重视,并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引进能增强语文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就合作学习在《三峡》一文的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案例。
(一)课前准备1、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分成6组,组内异质,组际同质。
如“文学家小组”、“音乐家小组”、“古诗文吟诵小组”、“网络小组”等。
2、各小组确定“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分工明确,并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三峡及作者郦道元的资料。
发帖子到校园文学网“听海”网站。
由同学自愿承担筛选题目和电脑制作图片等任务。
3、教师推荐有关古代山水小品文的文字资料和作者简介等供同学们阅读,学生也可自行阅读。
阅读后写一篇随感,发在校园文学网“听海•白马非马•青春流动站”上,同学间相互点评,教师点评并摘录精彩语段制成多媒体课件以备课堂展示。
(二)教学目标1、以小组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为载体,探索一种适合新课改精神的开放式课堂阅读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
2、通过合作学习,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3、反映“感知——理解——积累——运用”阅读全过程,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新课程的继续实施及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室内多媒体教学,6张座位合并成一组,6名学生围坐。
以讲台为中心,一边3组,对称排列。
(2)“网络小组”一成员操作多媒体,播放学生朗读的《三峡》录音,展示三峡江水奔流画面。
2、教学步骤第一步初读,整体感知内容合作方法:自主阅读概括,组内探讨交流,组际合作解决。
教师创设情景、呈现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学习活动案例精选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学习活动案例精选活动一:课堂朗读比赛活动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内容: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
2. 每个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文章,进行准备和练习。
3. 比赛时,每位代表依次朗读文章,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分和点评。
4. 根据评分确定获胜小组,并进行颁奖。
活动效果:通过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活跃度。
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二:课文剧本创作活动目标: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内容: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篇课文进行剧本创作。
2. 小组成员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剧本,确定角色和台词。
3. 每个小组排练并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和点评。
4. 根据观摩和点评结果,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表演小组。
活动效果:通过课文剧本创作,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演讲能力。
活动三:课堂诗歌创作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内容: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进行诗歌创作。
2. 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可以使用韵脚、对仗等技巧。
3. 每个小组朗读自己的诗歌,其他小组进行欣赏和评价。
4. 根据评价结果,评选出最佳诗歌和最佳朗读小组。
活动效果:通过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以上是三个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学习活动的案例精选,这些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希望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桥》教学案例及反思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及反思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
然而,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不积极主动发问发言。
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流于形式,华而不实”,甚至会失控的现象。
“表热实冷,合作淡然”,“能者独尊,弱者失趣”等等不良现象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也引发了许多教师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怀疑。
在这一背景下,我以一则教学案例来谈谈我是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案列课前按6人一小组,把学生分为十组,分别为是数字1-10,各组成员前后座,每组选一位组长,组长居中就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引入了小组竞争机制,把各个组名依次写在黑板上,根据各组表现,获得不同的五角星,获五角星最多的三个小组为优胜小组,当堂颁发“优胜小组”奖状。
课中:比对读文,体会老汉的镇定。
1.师:同学们,面对灾难逃生是人的本能,就当人们失去理智疯了似的涌上木桥时,却有一位老汉泰然自若的站在木桥边。
这位老汉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
2.师:学习老汉的什么呢?先不急着回答,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听完故事后我们再来讨论。
(朗读:《诺曼底号遇难记》3.听完故事,大家有没有发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桥》这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
投影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小组学习任务:对比两篇文章,找一找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小组学习方法先自己学习,边读边找到一些细节划下来,在自己特别有感触的地方下面圈圈划划,写批注。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学习。
(教师巡视、参与)3.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感受老汉的大公无私。
师:大家说得很好,在这两个故事中,结局也很相似,在船长和老汉的组织下,人们都顺利脱险了。
但是他们采取的方式是一样的吗?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到让人们有序撤离的?(学生汇报)船长的威胁震慑住了大家,那么,在《桥》这个故事中,老汉有没有以死威胁大家?他是怎么样做到组织大家有序逃生的呢?1.投影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小组学习任务:学习课文第7-15自然段用┈画出老汉是怎么说的?用﹏画出老汉是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小组学习方法先自己学习,边读边找到一些细节划下来,在自己特别有感触的词语下面圈圈划划,写批注。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学习活动案例精选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学习活动案例精选活动一:语文歌曲创作比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对语文研究的兴趣,提高语文水平。
活动内容: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要求每个小组创作一首与课文相关的语文歌曲。
3. 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研究要点,自由发挥创作歌曲的主题、歌词和曲调。
4. 每个小组准备好歌曲后,进行内部排练和讨论,确保歌曲内容准确并富有创意。
5. 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轮流演唱他们的歌曲,并向其他小组展示创作过程和思路。
6. 学生们可以根据歌曲表演和创作过程,相互评价和分享意见。
教师角色:1.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创作的目的和意义。
2. 提供一些创作的启发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歌曲的质量。
3. 在学生展示过程中,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供一些建议和改进的意见。
学生角色:1.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歌曲的创作和演唱。
2. 相互协作,听取其他小组的建议和意见。
3. 在展示和评价环节中,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感受。
成果评价:1. 歌曲的创意和质量。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3. 学生在展示和评价环节中的表现和反思能力。
活动二:课文知识问答竞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巩固和提升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活动内容: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2. 准备一系列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既包括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包括思考性的问题。
3. 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轮流回答问题,答对的小组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或积分。
4. 在竞赛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和协作,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5. 为了鼓励学生主动研究,可以设立个人奖项,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选。
教师角色:1. 准备问题,确保问题的难度和范围适合学生的水平。
2. 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和协作,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
3. 在竞赛过程中,及时给予肯定和反馈,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学生角色:1. 充分准备,对课文内容进行复和理解。
[专题范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10篇
[专题范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10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一):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李世民?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热闹非凡,但细细观察时我发现,每个组中会有一、两个学生主导着讨论,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要么在听,要么根本就不参与进去,而是自己看书,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
讨论停止后,老师提出“那位同学起来发表一下见解?”起来回答问题的也是学习潜力强、表现欲望较强的某几个学生,当学生没有回答全面时,教师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将答案说出,整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参与进去。
分析:这是一种所谓的“包场”现象,即在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性不够,往往让小组优秀者包揽全场,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
而成绩不好、腼腆拘谨、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了“看客”。
他们常常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参与活跃的学生中获得信息。
这样就挫伤了整个小组的学习用心性,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这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只关心小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体的学习状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活动小组的划分不合理。
学习小组的编排太随意,一般是按照座位随意组成,没有充分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往往会出现单纯的“优秀生组”或“学困生组”;分工不明确,使部分学生滋长依靠心理,产生“反正小组中有人去想,有人带好材料”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
分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生生互动的效果。
注意一下几点:1、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人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用心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设立了小组目标,学生的努力就不再是以个人为单位了,每个人都为了小组的共同利益而全力以赴。
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
不仅仅每个组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且各组员之间还务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
语文课上,我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
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
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
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反思: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
今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
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
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
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
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
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
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
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
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
而只是说“我认为……”“我觉得……”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的开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
小组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
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
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
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
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
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
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
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二是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
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
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
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
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
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意识,乱哄哄、热热闹闹这就是小组学习。
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以讹传讹。
反而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习惯。
另外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反正老师也看不见,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
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里被歪曲了。
千万不要让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
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教师在这里不经意间,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是新课改的基本课题,也是新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经历了一个过程之后,这个过程就是无形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
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
要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思考状态以及学习方式。
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中的常理。
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
”愿教师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想。
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
这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受益大矣,新课改成功的希望大矣。
孩子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应该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