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

1

2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3

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

4

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

年举人,不应会试。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童心说》5

6

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

7

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

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8

9

精神。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10

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

11

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在《童心说》的开头,

12

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

13

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

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4

15

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

16

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

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

17

18

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而

19

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

20

“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

21

却真心”。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讲真话,把心交

22

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

23

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

24

“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他在《随

25

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

26

挂在嘴边的。然而具体到文学上,落在文本上,则又产生另一种效果和困惑。

27

这里面有说与不说的难堪,真假之辨的尴尬,还有话语的矛盾与陷阱。虽然有

28

那么多的疑问与指责,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氛围在慢慢形成,巴金勇敢地

29

选择了言说,自己带头“说真话”。他的《随想录》也被誉为“一部说真话的

大书”,在里面他反复地提出要“说真话",并把“说真话”与文革,与现实生

30

31

活的存在相联系,有真意浓情,有严厉批判,有殷切期望,更有良心的解剖。

32

他的这种文论无不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文学作品的内容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而情感的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33

34

情感的真实是通过内容表现出来的。台湾作家三毛的作品不以描写大众人生、

35

揭露社会问题为己任,而是把自我人生的抒写作为创作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

36

“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

37

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

38

让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

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39

40

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

41

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她的这种写作正是体现了李贽提出的

“童心说”文学理论,她也认为童心是写真诚文章的根本。巴金和三毛都是从

42

43

这种“童心”出发去写作,写出了人间的杰作。

44

将自然而不矫饰的个性表现视为最佳作品,将个性之真与人生之趣作为最高

45

审美追求。李贽文学的创作理论很注重真实性,这与他个人的思想有密切的联

46

系。他一生主要兴趣在于追求自我生命之自由与解脱,故而他保持一颗真心是

47

必不可少的,他自认为不能被世俗风气污染,不能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创作。正

48

是因为他的真才被黑暗的社会逼迫自刎。

49

二、纯真自然人性——反儒学污染

50

李贽所处的时代是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传统价值观念遭到前所末有的怀

疑的时代,新思想的萌芽正在顶破历史的坚冰,伸展出稚嫩的绿叶。

51

52

在这种环境下,李贽仍然秉持童心,要求创作作品表现童心要“由乎自然”,

53

不能有丝毫的“牵合矫强”。他说:“盖声色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

54

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

55

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有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

56

也。”从中可见,他的“童心说”即是“自然人性说”。他从自然人性论出发,

把人进行思维的本能、本性都看作是天生的人寒了要加衣,饥了要吃饭,同样57

58

人见了美好的事物就喜悦,见了丑恶的事物就憎恶,与这种童心相联系,李贽

59

提出了识、才、胆的意义和审美价值,识由知来,知之愈多,识见愈广,才和

胆均由识而发,一个人如果童心常存,识、才、胆就会正常发挥作用。他要求

60

61

识、才、胆应三者俱备,他以此衡量自己,觉得自己在为人处世上,“出词为经,

62

落笔惊人,我有二十分识,二十分才,二十分胆。呜呼!足矣,我安得不快乎!”。

63

“快”就是审美感情上的满足和快活,由此他要求文学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作

64

品,“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也不能把作品“藏于名山,投之水

65

火”。李贽的这种自然人性论的“童心说”,在思想上和美学上,有着反对封建

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巨大的进步意义。

66

67

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和三纲五常,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人的自然天性的发

68

展。而李贽为人“笃爱佛禅,时常以谈禅证性为务,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亦模

69

仿禅僧”,他的“思想深受禅宗的影响”。从儒学与佛禅的对比中可见,李贽

70

认为儒学的发展会让人失去“童心”,失去人的自然本性。

71

李贽的“童心说”不仅强调审美情感的真实,且钟情于文学的自然表现。真实

72

就是自然,而童心是人最初的本心,童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的本质,不应该受

73

到世俗观念的污染。

74

三、至文观——小说戏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