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1】.“以文教化”的含义:专指文治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即所谓的“文

治武功”,是古代文化的最基本含义。

(1)最早从科学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的“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出的。(文化的经典性定义)。

(2)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讨论》一书中,统计从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之多,并将文化的定义予以修正和分类。

【2】.文化的一般特征:(1)文化是一个统一综合体;

(2)文化体现了创造的意志和力量;

(3)文化是世代相传的连续体;

(4)文化是普遍存在的具体性东西。

文化的本质特征:“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可分为:“人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类自身的进步”。(“自然的人化”包含“自然界”和“人的自然性”两个含义)

【3】.中国:中国是我们名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摇篮。它

既是文明国家自国以来的一个通称(地域上的),有事我们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简称(国家主权上的)。

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由古代的华夏族(孤寒族)演变而来的中华民族,是在中国领域内共同生活的各个名族的总称呼,是居于中心而文化优越的名族。

【4】.“三纲五常”的例子。(既有糟粕又有精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

革新)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源头:韩非子《忠孝篇》)集中体现了专制制度的纵式独断主义

................

“五常”:“仁、义、理、智、信”

保存了血亲和谐的双向互动理论

..............

【5】.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指被人类改造、利用,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自然系统。

(2)社会经济环境:指人类加工、改造自然以创造物质财富所形成的一套生产条件,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

(3)社会组织环境:指人类创造出来为其文化活动提供协作、秩序、目标的组织条件,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结合而成的体系。

【6】.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1)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特征(伦理性)

①家天下的延续②家族制度长盛不衰③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通性。)

(2)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专制特征(政治性)

【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公社成员之间的牢固的亲族血缘关系,是这种血缘联系与社会政治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固结的产物,是以父系血缘关系区分嫡庶亲疏,决定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①宗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②专制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7】.秦汉:中国文化的定型(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玄学崛起原因:(1):学术自身的原因;(2):社会原因(社会动荡,形成玄学)

【8】.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形态而言的,但

文化的外在形态又是与内在精神相联系的。实质上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名族精神。基本特点为“①刚健有为;②和与中;③崇德利用;④天人协调。”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为:①天人合一物我相通

②自强不息兼容并包

③以人为本崇尚道德

④和而不同中行无咎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为:①延续性②伦理性③政治性④世俗性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为:①整体综合的直观思维

②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③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

④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

⑤反求诸己的内向思维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主要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具体可分为六大层面:①天人相“和”;(存在状态)

②天人相“通”;(运行规律)

③天人相“感”;(相互作用)

④天人相“参”;(人的作用或地位)

⑤天人相“融”;(追求的境界)

⑥天人相“合”。(思维方式)与“分”相对

【9】.中国文化的儒道互补格局(p77)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①以伦理亲情为纽带的先秦儒学(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一期)

②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两汉经学(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期)

③以心性本体为核心的宋明理学(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三期)

儒道两家的互补共生

一:儒道互补的理论依据

1:道体儒用体用一如2:儒显道隐表里相资二:儒道互补的表现形态

1:儒道渗透各取所长2:儒道颉颃(jíe hang)交替互补(援道入儒、援儒入道)(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10】.“内圣外王”

儒家哲学的最高成就是“内圣外王”之学。即内以成圣,外以治天下,由“内圣”开出“外王”。“内圣”是道德实践之学,“外王”则是个人道德实践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实际运用,即以“仁心”行“仁政”。

“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

《大学》中所谓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11】.(1).清初三先生: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最为著名,

被称为“清初学界三先生”

(2).前四史:唐以来的学者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3).史家四长:中国史学十分重视史家的修养,唐代刘知幾提出史家要具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清代章学诚又在三长之后添一“史德”并为“四长”。

(4).类书典籍:明代类属中规模最大的是《永乐大典》。

清代官修类书数量较多,其中以《古今图书集成》成就最为突出。该书是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备的一种。

(5).原始巫术:巫术是利用虚构的“超自然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学术界将其称做“准宗教现象”。巫术起源于早期原始社会,其内容十分复杂。(6)道教知识:东汉至六朝是道教的形成发展期。东汉顺帝时,张陵在西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这就是道教最早的组织。(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言为主要经典)

(7).佛教知识:佛教徒所谓的“格义”,便是用老庄、玄学去比附佛教义理。

佛教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四谛”、“十二因缘”、“三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