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六章 中国古板块构造概况
中国古地理
第三纪哺乳动物尤其是有胎盘哺乳动物(真兽类)的辐射演化,不仅在陆上、而且向海洋和空中发展。
第三纪古地理
概貌及喜马拉雅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格局的影响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波及全国,由于它发生在第三纪中期,不 仅导致上、下第三系之间普遍存在不整合,而且早、晚第三纪的古地理轮廓及自然景观等均有明显不同。中国第 三纪可以贺兰山至龙门山一线分为东、西两大部分。
始新世晚期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导致中国古地理面貌的重大改变。随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与欧亚板块拼接, 特提斯海东段封闭,喜马拉雅山北坡开始升起,大陆内部的海侵也从此结束。中国东部地区在喜马拉雅运动期间, 许多小型盆地相继升起,结束沉积历史,大型断陷盆地也在老第三纪末期升起。
②新第三纪。青藏高原大面积抬升时期,中新世北坡沉积很少,上新世时期北坡吉隆地区为河湖碎屑沉积,分 布有高山栎植物群,估计当时海拔约达2500米。西北地区的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祁连山脉等受喜马拉雅运动影 响产生断块隆起,在山前凹陷、盆地边缘堆积很厚的磨拉石沉积,差异升降在晚第三纪表现明显,由于主压引力 为南、北向的,导致东西向明显延伸的山系与盆地相间的形态。
主要影响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格局的影响
下三叠纪中国北部由于天山—兴安岭地槽在古生代末已褶皱升起,使塔里木—华北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连为 一体,成为陆相沉积区。南部仍广泛发育海相沉积,构成“南海北陆”的格局。三叠纪中晚期的印支运动引起中 国南方的大规模海退,中国除西藏、青海南部、华南部分地区及东部沿海个别地区外,普遍上升为陆,基本结束 了南海北陆的格局。自侏罗纪起,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此线以东的沿海地区构造运动强烈,并伴 有大量岩浆及火山活动。此线以西为稳定的大型内陆盆地。中国长期以来南北方向的差异转化为东西方向的差异。 中国侏罗纪古地理轮廓可分为东部的沿海火山活动区,西部大型内陆盆地区及青藏海相沉积区。海侵主要限于青 藏和台湾地区,黑龙江东部、湘粤一带也有短期的海侵波及。白垩纪总的古地理轮廓与侏罗纪基本相似。
第六章 早古生代的地层、古地理和古构造
3
4
∈1 ∈2 ∈3
中国东部早寒武世古地理图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内 蒙 古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格局SN
NNE
SSW
陕西 西部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格局EW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2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变化
• (1)∈1中期——从南侧秦岭洋向北海侵,淮 南、豫西、陕北陇县和宁县贺兰山地区最早波 及(滨浅海碎屑岩及含磷砂岩,称猴家山组或 辛集组)。 • 沧浪铺晚期海水侵入到燕山、辽南地区。 • 馒头组沉积范围由东向西逐渐扩大到太行山、 中条山一线和鄂尔多斯、阿拉善西缘及南缘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 边缘横向古地理变化
扬子板块东南 被动大陆边缘
华夏板块
华南裂谷盆地
赣粤次深海盆地
闽粤浅海盆地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
南秦岭区(商丹古缝合线以南):为被动大陆边缘上的裂 谷盆地,中晚寒武世为火山岩沉积(二道桥组下部)
笔石地层意义
早奥陶世:树形笔石 目为主,如网格笔石
对笔石
中奥陶世:正笔石目 无轴亚目均分笔石动 物群,如对笔石;
网格笔石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晚奥陶世:正笔石 目有轴亚目双笔石 科类大量繁盛 早志留世:除双笔 石外,单笔石开始 繁盛(正笔石目, 有轴亚目)
雕笔石
单笔石科动物 耙笔石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三 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 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化石群。包括三叶虫、 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 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鱼形动物。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对亚洲古板块进行划分中,中国大陆可划分为塔里木—中朝板块,华南及东南亚板块;中国大陆北面是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西南面是印度板块;东面是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
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主要由两个因素控制和制约:一、我国夹于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两大古板块之间,构成了古生代呈东西向延伸的相对活动地带,致使中国古生代造山褶皱带主要呈东西向延伸,形成了古生代构造演化的主要特征,并奠定了现今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二、东临太平洋,中新生代以来,中国处于太平洋洋壳与陆壳交接与转化的地带。
太平洋板块的活动在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和地质构造发展中起着极为显著和特殊的作用。
由于陆壳和洋壳的交接线呈北北东方向展布,所以中国北北东向构造特别强烈,并与上述东西向构造成交叉的形式。
中国板块构造格局与古板块的划分:古板块构造研究表明:以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组成中国板块构造的主体和基本格局。
地块或中间地块:I塔里木一中朝地块Ⅱ扬子地块Ⅲ 印度地块(北缘) Ⅳ佳木斯中间地块 V柴达木中间地块Ⅵ羌塘中间地块。
深断裂⑴郯城—庐江深断裂⑵得尔布干断⑶丽水—海丰深断裂⑷甘孜一理塘深断裂不同地质时期的板块俯冲带和碰撞带;①阿尔泰早古生代板块俯冲带;②准葛尔晚古生代板块缝合线;③蔡伦山一贺根山晚古生代板块缝合线;④那丹哈达岭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⑤天山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⑥阴山—图们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⑦祁连山—秦岭早古生代板决俯冲带;⑧青海—泰岭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⑨阿尔金山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或转换断层⑩昆仑山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11可可西里—金沙江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12藏北—滇西晚中生代板块俯冲带13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新生代扳板块缝合线14台湾新生代板块缝合线(或转换断层)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的基底是由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其上广泛发育有寒武纪以来的沉积盖层,且具有稳定沉积的特征。
扬子板块的基底是由元古代的变质岩系组成,其上为晚元古代震旦纪以来的沉积盖层。
中国古生代古地理、古构造发展史
扬子板块志留纪时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早期海域限于北部,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志留纪后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统一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北部边缘(南秦岭)裂谷盆地。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
扬子板块寒武纪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格局,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板块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石炭纪时,华北板块的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南缘东段为被动大陆边缘,南缘西段为活动大陆边缘
石炭纪时,华南板块的北、西和东南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岩关期间,滇黔桂地区有岩相分异;湘粤地区陆表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湘赣交界至广东陆丰处是海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沉积。大塘期间,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湘粤:下部为滨海沼泽,上部为浅水灰岩。湘赣交界处是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含煤沉积。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沉积至碳酸盐沉积。晚石炭世:海侵扩大,陆棚浅水碳酸盐沉积,岩相、厚度稳定
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相。
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
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华北板块南部的北秦岭地区没有志留系的记录,推测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已形成古陆或山地。
地壳构造轮廓与古地理面貌的演变-18页文档资料
新生代
新生代是地史最近阶段, 从7000万年前至现代, 包括早第三纪、晚第三 纪和第四纪,第四纪只 进行了200~300万年。
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称喜 马拉雅运动,其中第三 纪末知第四纪的构造运 动属于新构造运动
新生代地壳演化的特点
A. 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最后封闭,形成强烈而 高耸的褶皱带大西洋和印度洋继续扩展,环太 平洋海槽不断褶皱隆起,东半球和西半球大陆 形成
泥盆纪晚期古陆遭受不同程度的海浸形成一些陆表或陆缘浅海晚古生代后期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即海西运动使得许多海槽先后关闭形成巨大的北方古陆即劳亚大陆构成了一个统一联合大陆机泛大陆气候湿暖林木茂盛是第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也出现地史上第二次大冰期晚古生代时期地壳的变化中生代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25亿年7000万年延续约18亿年中生代时期的地壳运动主要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的印支运动和发生在侏罗白垩纪的太平洋运动我国叫做燕山运动发生印支运动和太平洋运动大西洋形成古地中海收缩关闭联合大陆分裂先是北美和欧亚分离南美和非洲印度和非洲漂离南极洲分别形成了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印度洋到了白垩纪时南北大西洋进一步扩展印度漂离非洲澳大利亚漂离南极洲到了白垩纪末期冈瓦纳古陆彻底解体成五大陆
早古生代时期地壳构造的特点
A. 广泛的海浸,除北半球的东 早古生代的生物
欧地台及南半球的冈瓦纳古
陆外,其他地区几乎未海水 总的来看早古生代气候
所淹没。
是温暖的。浅海陆棚区
B. 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强烈构
扩大﹐海水化学性质的
造运动即加里东运动,使得 部分槽挤压皱褶来自升成山脉, 从而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
太古生代时地壳构 造的特点
1. 地壳薄弱,地壳运
元古代时的地壳构造 的特点
06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六(T)
续到白垩纪等 ? • 多数学者不同意其上述具体的构造模式,与野外
地质现象不吻合
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 武功山-十万大山一带具有挤压-走滑的特征,沿该带及 其两侧的近南北向张剪性断裂,形成许多同碰撞期花岗 岩侵入
• 云开地块的上二叠统-中三叠统发生褶皱与断裂,遂与 扬子和华夏板块一起完成碰撞、拼合(丘元禧等, 1993),上三叠统不整合覆盖在中三叠统及其以下的褶 皱地层之上
印支期构造的动力学机制 特提斯洋中
部分地块朝东北方向运移
西半球开始张裂
• Atlantic Ocean begin to open
印支期矿产
• 与蛇绿岩套相关的铬铁矿 • 与高压变质相关的兰闪石石棉 • 膏盐矿床 • 中、小型内生金属矿床
• 秦岭带中部有商丹–桐柏碰撞带; • 南缘:勉略–大巴山–房县–襄樊–广济逆断层,被
错断到苏北之后,再向东延伸,就被黄海所覆, 也被黄海东缘断层带所切断。
秦岭-大别碰撞带 平面展布(Indentation)
大别山木兰山窗棱构造(b线理)
秦岭-大别碰撞带
• 三叠纪末期完成碰撞 • 同位素年龄:240-210 Ma(Ames,
扬子板块北部,安徽怀宁 拉犁尖
弱变形 西藏日土
准噶尔
湖北阳新太子庙 印支期褶皱
薄层灰岩, 轴面345º∠ 85º,枢纽258º∠ 8º
湖北阳新太子庙 印支期尖棱、箱形褶皱
湖北鄂城 层间滑脱造成的劈理(S-C组构)
湘南印支期东西向构造 广西印支期东西向构造
淮阳弧形构造带 广西弧形构造带
郯庐断裂带 淮阳弧形构造带
二、碰撞带构造 形成四条碰撞带
I第六章大地构造演化
中朝—塔里木陆块 之南的洋壳向北俯冲, 使昆仑地槽和秦岭地槽 的大部分褶皱隆起,进 一步扩大了中朝—塔里 木陆块的范围。
古 生 代 阶 段 海 西 旋 回 ( )
6.3.2
东南沿海地槽和延边地槽也在海西旋回褶皱封闭,这是由于 太平洋洋壳板块向西俯冲挤压而致。
古 生 代 阶 段 海 西 旋 回 ( )
一、扬子旋回
中 晚 元 古 代 扬 子 旋 回 ( )
6.2.1
指元古代中、晚期 (不含震旦纪)的一个 构造旋回。川中、江汉 以及南黄海地块,通过 晋宁运动联结起来,构 成扬子准地台的基底, 同时形成塔里木地台的 基底,震旦系是这两地 台最老的盖层沉积。
我国天山、祁连、昆仑、秦岭等褶皱系中的古老变质岩多为 Pt2+3界,沉积类型属扬子型,在这些褶皱系内的中间隆起带上, Pt2+3直接出露地表。Z系与扬子准地台、塔里木地台一样属地台 型沉积。这说明晋宁运动之后,天山、柴达木、昆仑、祁连、秦 岭与扬子准地台塔里木地台一起,曾经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地台区, 并与中朝准地台相连为一体,构成一个巨大的古中国地台。
6.2.2
3.扬子旋回形成的古中国地台在兴凯旋回开始解体。证据有:
中 晚 元 古 代 兴 凯 旋 回 ( )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黄汲清认为,按主要构造型式、形成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划分出古亚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
这三种构造型式分布于三个地区,显示为不同的三大地质块体。
他认为,在华力西期西伯利亚地台向南推进,作用于蒙古地槽,以及塔里木地块与中亚地槽相互作用,使蒙古地槽产生弧形褶皱,中亚地槽产生以东西向构造占优势的褶皱,因而形成古亚洲大陆,即古亚洲式。
他指出:“在中生代时期,当古亚洲大陆向太平洋推进时,太平洋以强大的推力回击,因而产生太平洋式褶皱”,“它的构造线主要为东北—西南”方向。
至于喜马拉雅式的形成,他解释:“向南推进的古亚洲大陆遭遇到向北移动的冈瓦纳大陆的巨大抵抗,由此而产生的强大水平压力,把深厚的特提斯沉积变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式的褶皱”。
不仅如此,他还指出:“阿萨密弧束的生成和帕米尔喜马拉雅弧束一样,可解释为系受一种强大的下插作用的结果,这一作用来自冈瓦纳大陆的喜龙突出带,而在滇缅结晶杂岩带之下进行着。
”对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他也强调了冈瓦纳大陆向北运动和向欧亚大陆之下运动的这种地球动力学机制。
总体上看,从全球动力学角度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主要可以分出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域, 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域是在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 2 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 2 个构造区域。
由于几个全球性动力体系的依次作用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叠加、复合, 使同一地带在不同构造阶段经受不同的动力体系的作用, 从而使中国大地构造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 造成中国及邻区地壳十分醒目的镶嵌式结构和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间的非耦合关系, 即立交桥式结构, 使中国成为全球大陆构造中最复杂的一个区域。
早元古代,中条旋回之后,中朝准地台形成;晚元古代扬子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形成;古生代初兴凯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解体,中国古生代构造格局逐步建立;晚古生代,华力西旋回之后,古亚洲大陆(古亚洲构造域)形成;中新生代,印支旋回以来,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逐步形成。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第六章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3、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方法4、划分古板块的标志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2、板块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 (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王鸿祯,1990)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简表(任纪舜等,1999)大陆法拉龙板块Cocas板块菲律宾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澳洲-印度板块纳兹卡板块预测:50Ma后预测:150Ma后预测:250Ma后一个新的泛大陆形成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3、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方法4、划分古板块的标志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2、板块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1)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中国早古生代古地理格局
冈瓦 纳
0。
∈3
西
冈
美北
瓦
纳 俄罗斯
中国
东 冈
西伯利亚
瓦
哈萨克斯据
( C. R. Scotese等 , 1979, 简 化 )
中国古地理概况
∈1
亚 古
ZT
TA
ZQ
昆
洋
洲
CA
亚
洲洋
古
洋
ZT
岭 NC 秦
CA
YZ
古 华
南洋
TA
ZQ
仑 CAI ?
昆
特
提? 斯
洋 LS
原
中国早古生代古地理格局
中国早古生代古地理格局
1.全球古构造古地理概况 2.中国古地理概况 3.中国主板块古地理分述 4.中国古扬子板块含油气浅析
全球古构造古地理概况
O2
中国
西 冈瓦 纳
西伯利亚 北美
东 0。
哈萨克斯坦 冈
纳瓦
俄罗斯
O2
中国
西冈瓦纳
西伯利亚
北美 俄罗斯
哈 萨 克 斯 坦 纳 瓦冈 东
0。
S 2 西 伯 利 哈亚 萨 克 斯 坦 北美 俄罗斯
冈瓦纳
0。
∈3
西冈瓦 纳
美北 俄罗斯
中国 全 球 古 地 理 再 造 据 西 伯 利哈亚萨 克 斯 坦东 冈 瓦 纳 0。( C . R . S c o t e s e 等 , 1 9 7 9 , 简 化 )
S2
北美
西伯利亚 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
木板块水体变深
O2
O3
中国古地理分述
奥陶晚期到志留早中期,华北依旧向上抬升为陆,扬子和塔里木板块都在抬升,表陆增多
中国古代的地理与自然环境变迁
中国古代的地理与自然环境变迁一、引言中国古代是一个地理与自然环境变迁丰富多样的时期。
由于受到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地理面貌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地理特征、自然灾害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地理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二、古代中国的地理特征演变1. 大地构造演化中国地处亚欧大陆板块的交汇处,长期以来经历了构造活动的变迁。
古代中国的地理构造主要经历了地壳运动、板块碰撞等过程,形成了众多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例如,华北地区的太行山和山东半岛的胶东山地,是古代中国地壳运动的产物。
2. 水系演变中国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古代中国的水系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过程。
黄河和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两大河流,它们的水系变化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在不同的时期改道频繁,造成了多次的洪水灾害;长江则是由于冰川活动和地壳运动而形成了三峡等地势特征。
三、古代中国的自然灾害1. 洪水灾害中国古代是一个经常遭受洪水灾害的地区。
由于气候变化和地质构造的原因,中国的河流经常泛滥成灾。
特别是黄河流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洪水灾害频发,给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 地震灾害中国位于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古代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地震事件,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四、古代中国的环境保护1. 林木资源保护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
如《山海经》中就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规定。
古代中国的君主们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禁止乱伐乱砍,保护森林资源。
2. 水土保持中国古代农民在农田开垦和耕作中,非常注重水土保持。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修建水利工程、梯田、栽培措施等,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农田。
3. 动植物保护古代中国人也非常重视动植物的保护。
他们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禁止捕猎珍稀动物,保护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
第六章(元古宙-2)-地史演化
五台运动2
五台运动1
广义的五台群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群,总厚达 7500m 广义的原五台群的时代过去存在两种意见:一是新 太古代(Ar3),二是古元古代(Pt1) 近年来由于在台怀亚群与高凡亚群之间发现有角度 不整合,而侵入于台怀和石嘴两亚群的花岗岩及火山岩 中变质锆石的U—Pb等时线年龄值均大于25亿年,而上 述岩体又未见于高凡亚群中。 显然25亿年前后构造岩 浆活动(五台运动所致)仅影响到了石咀和台怀两个亚 群
①剖面介绍 该剖面包括长城群、蓟县群和青
白口群,缺失震旦系,厚约9200m。
不整合覆于Ar马兰峪变质杂岩之上
(吕梁运动主幕),以平行或微角度
不整合伏于下寒武统之下(蓟县运
动);Pt2 与Pt3 之间为一侵蚀面,称
芹峪抬升;其地层划分介绍如下(见
图)
②剖面分析 Pt2包括长城群和蓟县群,
它们构成了一个巨大沉积
二、中国元古宙古构造分区 在太古宙陆核不断增生,逐步形成原始板块 的基础上,至元古宙我国已发展并形成了四个稳 定板块: 华北板块
塔里木板块
扬子板块
西藏(冈瓦纳)板块
另外还有一些小型地块
各板块之间多由洋壳海域所分割
图中表示了各个板块现代的基本轮廓及在元古宙 中的演化特征,不同板块之间的界线在图中用对 接带、俯冲带或后期平移断裂来表示
③、 蓟县运动及其主要影响: A、 发生于青白口期末期,命名于河北蓟县 B、导致了华北板块北部地区又一次抬升, 遭受长期风化剥蚀,使早寒武世地层以平行不 整合直接覆于上,局部地区呈微角度不整合接 触关系 C、可以见到下寒武统底部红色砂岩贯入景 儿峪组泥灰岩裂隙中的现象 D、并伴有岩浆侵入活动,侵入于景儿峪组 的煌斑岩脉被下寒武统所截切
古生代扳块构造轮廓及演化_OK
隆起带相间。中、晚元古界厚达万米,在坳陷沉降中 心地带,从宣化到蓟县以及旅大地区还有中、基性海 底火山喷发和岩脉侵入。 ➢ 据崔盛芹等分析,这时期有同沉积断裂出现,其延展 方向与裂陷方向一致,多发育在强烈断陷与断隆的交 接地带,并造成不同岩相厚度带的界线。不过,裂陷 槽未能出现陆壳大规模扩张就夭折了(下图)。
晋南、豫西区和胶辽、徐淮区在震旦纪时沉积特点差 异较大,两者间可能为淮南四十里长山所分隔。
12
3.下古生界发育及岩相古地理
华北板块下古生界发育不全,只见寒武系及下奥 陶统、中奥陶统(局部地区有出露),缺失上奥 陶统及志留系。
➢ 震旦纪后板块整体上升遭受剥蚀,造成了寒武系与 震旦系或中、上元古界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华北板块稳定发展阶段
吕梁运动以后华北陆壳板块形成,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它在早期(中、晚元古代)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继而表现为差异性 减小、整体相对稳定的板块发展阶段。
1
(一)板决稳定发展阶段的地层建造特点
1.中、上元古界建造特点
吕梁运动形成了板块的统一基底,但是在中、晚元古代 (尤其是中元古代)地形起伏还是比较明显的。
10
2. 震旦系建造特点
➢ 在辽南海盆地旅大、复州一带,震旦系有两套地层: 下部的革镇堡群为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
页岩及石英砂岩、厚度可达3000m以上,同位素年龄为 750Ma; 上部的金县群为石英砂岩、页岩、泥灰岩及少量灰岩, 厚350m,同位素年龄为650Ma。 在徐淮沉积区的徐州、宿县及淮南一带,其沉积特点 与胶辽区基本类同。鲁东的蓬莱群为石英岩、板岩、 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夹有大理岩,厚达4600m。
古构造与古流向分析
古构造与古流向分析一、概述古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历史时期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生物以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学科,其中古构造和古流向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研究内容。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形和地貌的分布不断地变化和演化,同时各种地质构造和流向的变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研究这些变化,不仅可以揭示地球演化的历程,还能找到对应的矿产资源和油气藏区,对于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古构造古构造指的是经过长时间作用和演化后,形成了断层、地塞、垂直运动和地幔圈隆升以及岩浆活动等多种地球结构特点。
在研究古构造时,我们需了解地球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程。
对于古构造和地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了地质构造和沉积,还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古构造的分类古构造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稳定古构造•形成古构造•变形古构造稳定古构造是指近现代很少或没有运动的不规则形状的岩石结构,例如高原、山脉、丘陵等;形成古构造是指大陆边缘的褶皱构造,例如喜马拉雅山区;变形古构造是指岩石中存在的各种构造异常,例如地塞、断层等。
古构造和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地层构造和沉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古构造与地质地图地质地图是古构造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地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和地貌信息。
基于地质地图,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不同地区的岩石、褶皱和地塞等的特点和结构复杂度。
同时,地质地图也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3. 古构造与沉积古构造对于沉积也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种类的古构造会对沉积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断裂上方容易积累大量沉积物,而在断面上沉积物则很少。
古构造和沉积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对勘探以及资源开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古流向古流向指的是古代水系形态、流向的积累以及演化历程和变迁记录。
古流向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揭示出古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巨大年代下种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演化变迁。
中国古陆构造发展阶段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一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一晋宁期1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I)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关于这场运动的发生演化,在华南研究较详。
第六章(元古宙)
图表示了 各个板块 现代的基 本轮廓及 在元古宙 中的演化 特征,不 同板块之 间的界线 在图中用 对接带、 俯冲带或 后期平移 断裂来表 示。
各大陆板块共同特征:都经历了从活动一稳定 的演化过程和陆壳的不断增生扩大。但也有各自的 发展演化的特点。
区别在于:各自的演化经历及稳定盖层形成的 时间不尽相同。 如:华北和塔里木板块:Pt1及以前为基底,Pt2开 始形成似盖层沉积。 扬子板块的上扬子地区(缺乏Ar和Pt1),Pt2 构成基底,Pt3可能具似盖层性质,震旦系才出现 真正的盖层沉积。 下扬子地区:Pt2和Pt3为基底,Z形成盖层。 西藏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经历大体相似。
故而目前已将原五台群一分为二,中下部石嘴和台怀亚 群划归新太古代(Ar3),称五台“纪”。上部高凡亚 群归古元古代,置于滹沱“纪”之下,暂未正式命名。
目前研究认为:新太古界石嘴和台怀亚群为典 型的岛弧环境产物,高凡亚群具多旋回和韵律层, 鲍马序列发育,为浊流沉积特征,表现相对稳定的 较深水环境的产物。 古元古界上部在五台山地区称滹沱群,它不整 合于下伏古元古界下部的高凡亚群或更老地层之上, 包括三个亚群,总厚大于8千米。
扬子板块的中、新 元古界情况复杂, 大体可分为如下四 种情况: (1)上扬子地块: 主体部位,发育有 似盖层沉积 A、神 农架群(Pt2)和马 槽园组(Pt3):前 者以含叠层石的碳 酸盐沉积为主(与 长城群上部和蓟县 群大致相当);后 者由砾岩、砂砾岩 及少量板岩组成 (与青白口群对 比)。
B。会理群:基本层序, 主要岩性特片,接触关 系及构造运动等。
四〉生物界概况及其演化特征 1、演化特征: Pt1或更早时期:原始的原核生物已开始发育; Pt2~Pt3:真核生物(菌、藻类)出现并逐步繁盛。 另外,中元古代早期(长城期)目前已发现无 硬壳的蠕形动物(蓟县长城群、河南Pt2和陕西洛南 地区高山河群,直到震旦纪末才开始有少量带壳生 物出现。
第六章上古生界
三、华北区晚古生代地质发展历史
华北区晚古生代地史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泥盆纪-早石炭世为大陆剥蚀时期。 是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历史的继续; 2.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为潮湿气候近海和内陆 平原沼泽成煤期。 风化壳、铁铝矿层、普遍发育的含煤地层等是 潮湿气候平原典型的沉积相类型; 3.早二叠世晚期至三叠纪早期为干旱、半干旱 气候下大陆杂色至红色岩系发育时期。 构造、沉积分异明显,孤立内陆盆地逐步形成。
中 国 石 炭 、 二 叠 纪 陆 相 年 代 地 层 划 分
二、全球晚古生代地质发展史的基本特征
1.晚古生代延续时间165 Ma。 2.陆生植物和脊椎动物大发展; 3.全球性的海退时期,造就了各大陆板块广泛 分布的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沉积建造。 4.中后期内陆或近海沼泽、森林广布,形成含 煤地层、成为地史时期第一次重要的造煤期。 5.晚古生代构造、古地理发展的趋势为各大陆 逐步靠拢,介于其间的洋盆封闭,一系列活动海槽转 化为褶皱造山带(海西期褶皱造山带),各大陆会聚 为一巨型大陆块体
(2) ISC2004二叠系分为三个统:
③乐平统(Lopingian) ②瓜德鲁普统(Guadalupian) ①乌拉尔统(Cisuralian)
(3)延续48Ma(299.0+0.8Ma-251.0+0.4Ma)。
国 际 石 炭 、 二 叠 纪 年 代 地 层 划 分
中 国 二 叠 纪 年 代 地 层 划 分
石炭纪晚期开始出现原始的爬行类。
晚古生代化石代表
1-Euryspirifer paradoxus shujiapingensis (舒家坪奇异阔石燕); 2-Temnophyllum (切珊瑚,D2-3); 3-Manticoceras (尖棱菊石,D3); 4-Palmatolepis (蹼鳞牙形石,D3); 5-Fusulinella (小纺缍蜓,C2); 6-Linoproductus (纹线长身贝,C-P); 7-Hayasakaie elegantula (雅致早坂珊瑚,P1); 8-Polythecalis yangtzeensis (扬子多壁珊瑚,P1); 9-Codonofusiell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南韩的沃川裂陷带 证据: (1)裂陷带北西侧为京畿地 块,南西侧为岭南地块, 两地块Ar-Pt1在岩石和构 造上具有可对比性,因此 原来两地块实为一个地块 (2)裂陷带内Pt2-3由火山— 沉积岩组成,火山岩主要 沿边界公州断裂和镇安断 裂发育。
京畿地块
公 州 断 裂
岭南地块 镇 安 断 裂
2.5Ga左右的陆—陆碰撞作用 (Kusky and Li, 2000)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From Li JH et al., 2002; Zhai et al., 2007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活动带 可能的哥伦比亚超大陆形成 古元古代晚期基底隆升 岩墙群 裂谷系 非造山岩浆 可能的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
Dahoungyu Group Chuanlinggou Group Changzhougou Group
Volcanics 1.66-1.68 Ga
Alkali volcanics and anorogenic magma in Yanshan The Alkali volcanics of Dahongyu and Tuanshanzi Group 1.68-1.66 Ga The Damiao anorthosite-gabbro bodies 1.73-1.69 Ga The Miyun rapakivi granites 1.76-1.73 Ga
葛肖虹等, 2009
(一) 华北古板块 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一个 陆块,在其基底形成过 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岩 浆活动。 • 最老的陆壳可最追索到 38亿年(鞍山地区) • 26-24亿年、19-17亿年 两次重要的构造—热事 件及陆壳快速生长时期。
青白口群
Pt2-3
19-17亿年
蓟县群 长城群 滹沱群 五台群 滦县群
Northern marginal basins 1800-1690 Ma
Baiyan Obo
Zhaertai Huade
Yanshan-Xiong’er Aulacogens (1800-1620 Ma)
Correlations between aulacogen and marginal basin?
• Z-T稳定盖层沉积阶段
J P2-T2:海陆交互相含煤 C-P1:浅海碳酸盐岩 D3:五通砂岩 S1-2:浅海碎屑岩 -O:浅海碳酸盐岩、泥质岩 Z:砾岩、砂岩、冰碛层 Pt3
总体特点: 1. 地层岩相厚度稳定, 总厚度40005000m. 2. 岩层之间为整合或 假整合 3. 沉积环境稳定 4. 三叠纪末全区脱离 海侵
Yanshan AulacogenRift basin
Paleozoic platform sedimentary basin Neoproterozoic rift basin (Qingbaikou Series) Mesoproterozoic rift basin (Jixian Series) Paleoproterozoic aulacogen (Changcheng Seires) Detrital zircons 1.8 Ga
Pt1
26-24亿年
Ar
遵化群
迁西群
太古宙华北克拉通
3.8 Ga 古老地壳
2.7-2.86 Ga主要地壳生长期
2.5 变质作用与花岗岩
克拉通化与Ar/Pt分界
Kenorland超大陆
和龙
华北陆块前寒武纪地质图
赤峰 0 多伦 200km 400km 化德 白云鄂博 张家口 阜新 朝阳 锦州 营口 承德 秦皇岛 包头 东胜 保定 嘉峪关 张掖 阿拉善右旗 金昌 沧州 烟台 大同 丹东 鞍山
Zhao et al., 2004; Yang et al., 2006, Zhang et al., 2007
Xiong’er Aulacogen
Detrital zircon: >2.2 Ga Volcanic zircon: 1.8-1.75 Ga
(after Zhao TP et al., 2004 )
Northern marginal basins
Yanliao rift
Xiong’er rift
Northern marginal basins: unmetamorphosed sedimentary rocks
II-1: Yanshan-Xiong’er aulacogen 燕山-熊耳裂陷槽 sedimentary sequences geochronology alkali-volcanic rocks-anorogenic magma
III Paleoproterozoic mafic dyke swarms 古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
Distribution of mafic dykes in the NCC
Tectonic division Peng et al., 2007
1760-1800 Ma (1780Ma)
A possible mantke plume leading to dyke swarm, rifting and anorogenic magmqa suggested by Peng et al., 2005, 2007)
Northern marginal basins
Un-metamorphosed or low-grade metamorphosed sedimentary sequences 出露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化德-渣尔泰-白云 鄂博地区; On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CC 经历了浅变质-未变质; Un- or low-grade metamorphosed 无或含很少的火山岩; Non-or a minor amount of volcanic rocks 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组合 In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s
贺兰—六盘C-O厚可达3000~4000m,显示相对沉降 区,显然与其处于板块边缘有关。
An
(二)扬子古板块 北界:襄樊—广济断裂 西界:龙门山断裂、玉龙 山断裂、红河断裂 南界:绍兴—江山—宜春 断裂
•
Ar-Pt1:存在于康滇地区(最老29.5亿 年)、三峡黄陵背斜、南朝鲜、四川盆地 (推测)、苏北—南黄海盆地(推测) • Pt2-3裂陷作用期: 1. 康定杂岩之东呈南北向狭窄的裂陷带,夹 持于绿汁江和小江断裂之间
?
Conclusion (华北早前寒武地质演化)
1 华北在27-29亿年是地壳主要生长期; 地幔柱构造 2 26亿年华北克拉通基本形成,对应与25亿 年的Kenorland 超大陆形成;
块体拼合构造
3 23.5-19亿年华北发育活动带,具造山带特 点,其造山结束对应于哥伦比亚超大陆形成; 块体拼合构造 4 18-16亿年,华北处于地幔隆起与伸展时期,基 底抬升-岩墙群-裂谷-非造山岩浆,代表哥伦 比亚超大陆裂解; 地幔柱构造 5 中元古代,华北-古生代进入地台演化阶段。 陆内演化
• 震旦纪——三叠纪:稳定发展阶段
J T:杂色砂页岩、泥岩、油页岩、煤 P:底部砂页岩含煤,中上部为杂色砂页岩含煤, 顶部出现湖相泥灰岩,总体属陆相含煤盆地 C2: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本溪组、太原组)
O1-2:厚层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山西地区有石膏沉 积。总体岩相厚度稳定,局部地区为隆起。 :下部页岩,上部中厚层灰岩,下部页岩中发育 含铜粉砂岩页岩及石盐假晶。
Kusky and Li, 2005
II: Paleoproterozoic northern marginal basins
and Yanshan-Xiong’er aulacogen
古元古代晚期北部边缘盆地和燕-熊裂陷槽
• 古元古代晚期(~17.5亿年)—中 新元古代 ——裂陷构造期 华北: 1. 北部形成燕山海槽 2. 南部豫西地区形成豫西海槽,沉积 熊耳群(中基性—酸性火山岩)、 云梦山群 3. 中部为隆起区,沉积厚度小 山东还发育基性岩墙群
I.
Paleoproterozoic mobile belts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活动带
?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示意图 Paleoproterozoic geology map of the NCC
Jinyu mobile belts晋豫活动带 Metamorphosed volcanic-sedimentary sequences in Jin-Ji –Yu area 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出露于晋冀豫地区, Continental volcanics 火山岩具大陆特点, Greenschist-low amphibolite facies ; 有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Multi-deformations 多期变形作用
第六章 中国古板块构造
一、中国古大陆板块组成 世界一些大陆往往有统一的克拉通,如北 美是以北美克拉通为主体、欧洲是以俄 罗斯克拉通为主体。 中国乃至亚洲并不存在统一的巨型前寒武 纪克拉通,而是由一些小克拉通和众多 的微陆块(microcontinent)及其间的造 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composite continent)
沈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通化
呼和浩特
临河
北京
迁西 大连
银川
吴忠
榆林
太原
石家庄
东营
图例
Pt2-3
济南
邯郸 延安 长治 济宁 西峰 青岛
Pt3 平凉 Pt2 Pt1 Ar3-Pt1 Ar 信阳 Ar3 红安 Ar1-2 三门峡 登封
郯城
郑州
西安
合肥
南京
武汉
断层 黄石
Distribution of Early Precambrian rocks in the 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