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丹的资料
罗丹的简介与故事

罗丹的简介与故事全名:奥古斯特·罗丹生卒年:1840~1917年国籍:法国主要成就:雕塑作品《思想者》、《青铜时代》、《地狱之门》等。
除了雕塑作品,罗丹还写出了《艺术论》。
在一生中,罗丹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他认为:“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
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
”对绘画的兴趣罗丹是法国著名雕塑家,是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雕塑作品的巨匠。
他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罗丹的父亲是一名*务信使,母亲是有着虔诚宗教信仰、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
罗丹天生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但其他功课却很糟糕。
罗丹小时候的邻居是做小商贩的,经营着一家杂货店。
这个店主十分细心,他的货物往往都用五颜六*的*图纸进行包装,然后卖给顾客。
其中有一些*图纸十分美妙,小罗丹看见它们,一下就喜欢上了。
有时候,罗丹得到一张特别漂亮的*图纸时,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小罗丹喜欢把这些*图纸搜集装订在一起,每天照着上面的人物和动物作画。
他描摹的作品很精美,有时连他的父母和邻居们都很惊讶。
一次,一位邻居对罗丹的父母说:“你们的儿子将来会成为大画家!”邻居的话触动了罗丹的父母,他们回家后就问罗丹:“你真准备把作画当做一生的事业吗?”小罗丹说:“是的!”父母听后,说:“我们会支持你的,希望你能努力!”小罗丹郑重地点了点头。
14岁那年,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父母把罗丹送进了巴黎的绘图和数学学校学习。
在这所学校,有一位名叫勒考克的老师十分有名。
这位老师并不像其他老师一样让学生整天在教室里画石膏像,也不屑于让学生整天临摹自己的画作,而是让孩子们走进博物馆,到大街上和大自然里,去开阔眼界和自由地想象。
罗丹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2023年语文《全神贯注》教学反思

2023年语文《全神贯注》教学反思2023年语文《全神贯注》教学反思1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读中感悟。
第一遍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遍读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资料,体会罗丹的全神贯注。
为了能把握住重点,我对课文中的其它资料进行淡化处理,让学生集中精力去阅读课文的重点部分,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课文最终一句话。
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重点指导第一句“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这个句子的朗读、理解、感悟,我没有放手让学生学习,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条理,对句子中的“整个世界、痴痴地微笑”和表示时间的词来感悟罗丹工作的全神贯注、如痴如醉的感悟不深刻。
课文中最终一句话,是揭示道理的一个句子。
应让学生再读句子,说说自我的感受,学生的理解只空洞地停留在表面,导致学生谈感受时仅有少数学生回答,显得课堂气氛沉闷。
我们做事情应当全神贯注。
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句子的含义,我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值得我们全神贯注地去做的。
联系生活,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023年语文《全神贯注》教学反思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自主习得能力。
初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后,我让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关于描写罗丹的句子,并读一读感受最深的句子。
在这一环节中又通过三个方面使学生理解文本、体会情感、感悟表达、积累语言、习得方法、提升能力。
(1)联系上下文感悟课文中的字、词、句、段,都是紧紧围绕__的中心,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在交流“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
’”时,我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感受。
生1:这座雕像其实已经是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但罗丹还说有毛病,他真是太认真。
罗丹及其雕塑作品

《夏娃》:这件雕塑作品也 是罗丹的一件非常著名的作 品,为《地狱之门》两侧的 两尊雕塑作品中的一件,《 地狱之门》两侧的两尊雕塑 作品分别是《夏娃》英文名 Eve和《亚当》英文名Adam; 创作这件作品的模特是意大 利人丽萨,丽萨是一个矮小 却富有弹性的女人,怀有身 孕,常被罗丹戏称为“母豹 ”。
《地狱之门》 罗丹用了一年的时间来阅读但丁的《 神曲》,用100多幅把书中描写的八 层地狱画了出来,他运用中国水墨勾 勒轮廓,用褐色水彩颜料衬出阴影, 以体现出立体效果。 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 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 ,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 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 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 《地狱之门》是由巴黎罗丹博物馆第 一任馆长最后定型的。1926年,应美 国费城罗丹博物馆之请,这件巨作浇 铸成青铜雕像陈列在该馆。
《吻》
原本是“地狱之门”右下边一 个雕像,表现热恋中的男女。 后来,罗丹又把它制成一件单 独的雕塑,并且成为他著名的 代表作。 《吻》是表现男女爱情的不朽 之作,它是那样坦率真挚,感 情充沛,造型动人,它体现出 作为艺术家的罗丹浪漫气质的 一面,也说明他思想的矛盾性 、复杂性和感情的无比丰富广 阔。
Thank
you
《加莱义民》 加莱义民是罗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于历史上的 一个真实故事。十四世纪中叶英军入侵法国,加莱城无法抵抗 ,只好忍辱接受了投降条件:让六个有威望的城民拿着加莱城 的钥匙去英军处受降并被处死,这些人必须光着头,穿囚犯的 衣服,脖子上套着绳子。为了保全加莱城人民的生命财产,这 六个义民光荣地献出了生命。 创作于1884-1886年,现存法国加莱市。这件作品是大型纪念 碑雕塑,这组雕塑以恢弘而真实的历史情境, 表现了一种及为悲壮而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 深刻的心理
26《全神贯注》教学课件正式课件

• 端详:仔细地看。
• 径自: 自作主张,直接行动。
• 阅读全文,思考:
• 1.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课文的主 要内容,并用上“全神贯注”这个 词语? • 2.画出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
主要内容
罗丹全神贯注修改雕塑
解题
全神贯注:把全部精神集中 起来,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主要内容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 斯蒂芬· 茨威格到家里做客。罗丹全神 贯注地投入到雕塑工作之中,完全忘 记了客人存在。
• •
• •
•
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
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 ··
• • •
• •
• •
• •
动作、神态描写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 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 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 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 吵。
只见罗丹一会儿 上前 ,一会 儿 后退 ,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 在说悄悄话 ;忽然眼睛 闪着异样的 光 ,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他把地 板 踩得吱吱响 ,手 不停地挥动……
5.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
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
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
就应该全神贯注。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 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 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 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 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罗丹作品 欣赏
• 思想者
• 沉思
• 地狱之 门
• 行走 者
加莱义民
• 巴尔扎 克
• 上帝之 手
• 思想者
《沉思》
《擎》
巴 尔 扎 克 塑 像
《全神贯注》的教学反思

《全神贯注》的教学反思全神贯注教案篇一《全神贯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下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罗丹修改女像这件事,反映了他做事专注的品质,从而让学生明白做一件事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合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读通课文。
2、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人物的品质。
3、懂得做事要全神贯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专注的做好每一件事。
教学重点:抓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从句子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有感情的朗读。
课前准备:有关罗丹的资料以及他的一些作品。
设计理念: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朗读,自主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板块:一、激趣导入二、整体感知三、想像品读四、拓展迁移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首先让学生欣赏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并简单的介绍,在学生赞叹这幅作品的精湛时,老师以“你想不想认识这幅作品的作者?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位大雕塑家。
” 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她漾起涟漪就需要外力的推动。
雕塑作品和教师充满激情的引导语,就如一阵“春风”,把学生的注意力拉进文本,使学生产生一种阅读的期待心理。
二、整体感知在学生默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四年级阶段,学生已掌握默读的方法,而且默读能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边读边思考。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新课标对这一学段学生的'明确要求,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是学生对文本整体的把握,也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想象品读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读一读,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划下来,可在边上写写自己的感想和同桌互相交流。
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在第二小节较为集中,这部分内容就作为重点。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分为三个层次:1、感情朗读,在学生读、划、说之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句子时让他谈谈自己的感受,随即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句子,看看作者是抓住什么来表现罗丹的全神贯注的?从而明白人物的描写要抓住动作神态来表现。
罗丹的励志故事:在一连串的挫折中,要坚守自己的使命

罗丹的励志故事:在一连串的挫折中,要坚守自己的使命罗丹的励志故事:在一连串的挫折中,要坚守自己的使命奥古斯特·罗丹,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西方近代雕塑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师,他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是现代世界最著名的塑像。
罗丹出生于巴黎拉丁区的一个公务员家庭。
父亲一直希望罗丹能掌握一门手艺,过殷实的生活。
但是罗丹从小醉心于美术,为此,父亲曾撕毁罗丹的画,将他的铅笔投入火炉。
罗丹的功课都很差,上课时也在画画,老师曾用戒尺狠狠打他的手,使他有一个星期不能握笔。
在姐姐的资助下,罗丹上了一所工艺美校,在此,他学习了绘画和雕塑的一些基本知识,并立下志向要当一名雕塑家,并把雕塑作为自己的使命。
罗丹去报考著名的巴黎美专,可能是由于他的作品太不合主考者的品味,一连三次都没有被录取。
罗丹遭到如此挫折,决心再也不投考官方的艺术学校了。
不久,一直资助他的姐姐病逝,罗丹心灰意懒,决心进修道院去赎罪。
后来,在修道院长的鼓励下,罗丹重新树立起从事艺术的志愿,于半年后离开了修道院。
在罗丹几乎丧失信心的时候,他在工艺美校时的老师勒考克一直鼓励着他。
同时他遇到了他的模特儿兼伴侣罗丝,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罗丹创作的头像《塌鼻人》遭到了学院派的轻视,但罗丹仍是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他曾在比利时和雕塑家范·拉斯堡合作,稍稍有了一点积蓄。
利用这点钱,罗丹访问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等地,研究了那里保存的各个时期的艺术大师的作品。
这次游历使罗丹获得极大的收获,回布鲁塞尔后就创作出了精心构制的作品《青铜时代》。
由于雕像过于逼真,罗丹竟被指控从尸身上模印。
罗丹百般申辩,经过官方长时间的调查,才证明这确系罗丹的艺术创作,一场风波就此平息,而罗丹的名声也由此传开了。
从比利时回到法国,罗丹的创作已部分地受到了上流社会的承认。
1880年,他接受政府的委托,为筹建实用美术博物馆设计大门。
罗丹以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为题材,构思了规模宏大的《地狱大门》。
罗丹简介

罗丹艺术风格
一种特征是刻意造就粗糙表面和粗犷 造型的颇有个性的风格。
另一种特征是抛光的表面精细的外型。
形体就是罗丹的语言,他用黏土、青 铜和大理石,雕塑了激情、痛苦、情思和 欲念,也雕塑了平凡的尘世和超越的悲剧。 他创造了新的雕塑语言,以前所未有的坦 率,直接刻画人体及其悸动。罗丹的艺术 同时反映了他的生命、热烈、直接、不顾 一切。
罗丹简介
奥古斯迪·罗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雕塑艺术 大师,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14岁 考入非正规的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学习; 1875年,罗丹访问意大利,对伟大的米开 朗基罗赞赏备至,对其日后的创作产生了 巨大影响。
他的代表作《地狱之门》共186个形 体,历时27年,直到他逝世也没有完成, 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独 立成为享誉世界的名作。
美术学习资料—名词解释

美术学习资料——名词解释构成——简单地说,构成就是把事物组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有组织、有结构的关系,但它常常与“构成主义”联系在一起。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是二十重要的美术流派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而言,它是由英国美学家里德提出的一个雕塑美学概念。
法国雕塑家罗丹(Francois A. R. Rodin,1840-1917)曾经认为,世界可以分为“可知世界”和“不可知世界”两部分,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应该包含有后一种成分。
里德继承了罗丹的这一艺术理论,把现代雕塑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构成主义”的,另一种是“有机的”。
“构成主义”主要凭借工业上使用的原材料如金属、塑料、玻璃等,构成各种几何形式,以表现雕塑艺术的形式美。
然而,里德又认为,实际上,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又分不清一件艺术品究竟是属于“构成的”还是“有机的”,因此,只能求助于精神分析学家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加以分析。
这种以“构成主义”的概念来描述某种艺术类型的作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对其它艺术的表述。
而狭义的则专指发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俄国、以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和嘉博(Naum Gabo,1890-1977)、佩夫斯纳(Antoine Pevsner,1884-1962)兄弟等人为代表的一个流派。
但是到二十世纪之后,“雕”与“塑”或“加”与“减”的观念已不能适应艺术的要求,或者说,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概念,这就是“构成”观念的形成。
在这种观念下,雕塑已变成各种木头、金属、玻璃或塑料构件等材料的组合或“构成”关系,这为当代雕塑,以至当代艺术开拓了无限的空间。
从对材料的利用的角度看,立体主义在绘画中的实验预示了这样的必然结果。
在1912年毕加索就设计了一个用纸和绳子制成的三度立体主义构成,同一年他又为另一个构成绘制了素描。
1912年他的《吉他》和1914年的《乐器》,就是用金属片或木头制作的构成,形象是立体主义的,但结构却是构成主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丹(Auguste Rodin, 180-1917)是法国最著名的法国雕塑家。
十四岁随勒考克(Lecogde Boisbaudran)学画,后随巴里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
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官学派的抨击。
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
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
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
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
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
罗丹进的美术工艺学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宠幸的画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创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装帧艺术和制图。
在这里他遇到了终生敬仰的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
勒考克是一个普通的美术教员,但他一开始就鼓励罗丹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觉,而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去循规蹈矩。
也许正是这种教导影响了罗丹的一生。
在此期间,他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的名画。
由于买不起油画颜料,罗丹转到了雕塑班,并从此爱上了雕塑。
勒考克又介绍他到当时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椰(Barye 1796~1875)那里去学习,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
在渡过三年艰苦而勤奋的学习时间后,罗丹踌躇满志,准备投考巴黎美术学院。
勒考克把罗丹介绍给当时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让他做为推荐人在罗丹的入学申请书上签字,但这也没用,罗丹落选了。
第二年依然落选。
第三年,一个老迈的主持人在罗丹的名字旁边干脆写上:“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
”就这样,未来的欧洲雕刻巨匠,
竟被巴黎美术学院永远拒之门外。
这对渴望成为雕塑家的年轻的罗丹,是一个沉重打击。
罗丹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
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
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
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
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
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
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
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
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罗丹十四岁随荷拉斯·勒考克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
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
包含着186 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
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
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