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说课稿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说课稿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古诗三首》说课稿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古诗三首》说课稿 (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古诗三首说课稿古代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古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本次说课将重点介绍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作品,分别是《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和《墨梅》。

这三首诗以不同的题材和写作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时代的独特体悟,同时也表达了对优美诗意的追求。

第一首诗是《芙蓉楼送辛渐》。

此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借琼楼美景,抒发了他对好友离别的深情厚意。

首节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表明离别之际的凄凉和渺小。

接下来的几节通过描写芙蓉楼的奢华景色,将友谊的珍贵比喻为“萧萧几叶飘飘。

”最后一节则用“愿侬灵龟镇芳洲”的祝福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未来的期盼。

整首诗情感真挚,构思巧妙,并借景抒情,展现了唐代文人的艺术风采。

第二首诗是《塞下曲》。

这首诗是唐代文人卢纶以塞上的战事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战斗场景和士兵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诗的前两节写了交战双方的对垒和冲突,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荣耀。

之后的几节刻画了塞上的景色和战士远离家园的辛酸,通过对士兵内心的描绘,表达出他们不畏艰险,舍生取义的英勇精神。

诗的结尾“戍楼西见陇头云,一千里外咏陇云”用气势恢宏的云景象征了古塞上士兵的牺牲和坚韧,激起人们对英雄军人的敬仰之情。

第三首诗是《墨梅》。

此诗是元代文学家王冕用简洁明快的笔触,表达了对平凡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的开头就用“吾家洗砚池头树”一句,将日常生活中的墨梅作为诗作的主题,简单平凡却富有情趣。

接下来的几节描绘了寒冷冬天中梅花的坚韧和美丽,以及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领悟。

整首诗情感深沉,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腻感悟。

通过上述对《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和《墨梅》三首古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首诗都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和意象,展现了作家对不同主题的感悟和表达。

这三首诗都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思考,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一等奖创新教案四年级下册课文22 古诗三首(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三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墨梅》《塞下曲》,分别属于送别诗、题画诗和边塞诗。

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单元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三首古诗都表现了诗人的志向和精神品格。

本课时教学的古诗为《芙蓉楼送辛渐》。

它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离别诗,描绘了清晨时分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作者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气势烘托出“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形成一种照应,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这两句是王昌龄对朋友辛渐的嘱托,也是作者自己的心里话。

诗人构思新颖,构设了“江中楚山孤”和“冰心在玉壶”两个场景,前者气势恢宏,后者精致典雅,一大一小两个场景交相呼应,形神合一,甚为巧妙。

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人物的高风亮节。

该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学生可通过自读自悟、想象画面、借助资料等方式,感受诗句中蕴含的精神气节。

二、教学目标(一)认识“芙”“蓉”“洛”,会写“芙”“蓉”等4个字,重点学习“壶”的书写。

(二)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句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三)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送别诗。

(二)教学难点1.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写作背景与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古诗三首》说课稿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古诗三首》说课稿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品质”,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

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是教学的重点,读懂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4.能读懂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播放送别音乐)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用诗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释题,介绍诗人)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2)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写了什么。

(3)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全班齐读整首诗。

(2)从诗的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①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②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秋风秋雨愁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凄冷气氛。

)③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④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①“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②“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诗人为何要这样比喻自己?(课件出示写作背景)(4)同学们已经能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之感,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之意。

那你们会吟诗了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地吟诵,抑扬顿挫地吟出诗的韵味)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三、拓展延伸,小结1.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2.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

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忧伤。

7.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的送别诗。

21《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案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1《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案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1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再次练习朗读)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第二课时 课件

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第二课时  课件
表现出诗人凄凉的心情 寒雨 连江 楚山孤
品读鉴赏
这两句诗的意思 是什么?
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 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清正廉明,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品读鉴赏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 句诗有着怎样的含义?
表示诗人心地纯洁、表里如一。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 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送别诗
古 诗 三 《塞下曲》——边塞诗 首
《墨梅》——题画诗
随堂练习
一、品读《芙蓉楼送辛渐》,完成练习。 (1)诗中( B )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
品读鉴赏
《芙蓉楼送辛渐》这 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精神品格?
表达了诗人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气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 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品读鉴赏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品读鉴赏
诗人简介: 卢纶(748-约799) ,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 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 官。善于写景抒情,艺术成就较高。他从军多年,所作 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壮感人。
品读鉴赏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怎样 的情境?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最后一句是严寒景 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品读鉴赏
《塞下曲》这首诗表现 了怎样的意境?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 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 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

本诗通过对清晨连绵的秋雨、无尽的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作者也感叹友人离去之后,还可以在洛阳见到亲友,而自己只能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寓情于景是本诗的写作特色,本诗的最后两句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四、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五、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说课教学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说课教学课件
梅子黄、杏子肥
四时田园杂兴
喜悦喜爱
景物
麦花白、菜花稀
劳动
无人过 惟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初夏田园风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诗句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 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李白《树中草》
课文精讲
《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友人离去的伤感以及作者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塞下曲》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手法。《墨梅》表达了不求索取、永为人间留香”的高尚品格,体现了“借物喻人” 的写作手法。
课堂练习
一、加偏旁后再组词。 ( ) ( ) ( ) ( )夫 各 见 申 ( ) ( ) ( ) ( )
部首:艹

róng
字词揭秘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横撇要收,捺要舒展,口字平稳。
结构:左右
组词:洛阳
造句:古时候的洛阳是个繁华的城市。
部首:氵

luò
字词揭秘
书写指导:“士”不要写成“土”,点撇呼应,长平衡平稳。
结构:上下
组词:水壶 壶嘴
造句:小时候我经常自己背着水壶上学。
部首:士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
枝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
飞入菜花无处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2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2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21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学生可能对诗歌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友谊的理解和感受也有所不同,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看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友谊的珍贵,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难点: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诗歌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解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

《古诗三首》作为单元第一篇课文,展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与戍边战士的英勇威武。

其中《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品格。

《塞下曲》这首古诗形象鲜明突出,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味道醇厚。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及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并且把握人物形象。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借墨梅自喻,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生字,会写“洛、壶”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三、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四、教学难点通过不同的读诗方式,理解体会诗意,感受人物品质。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自古以来,离别就是永恒、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

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借助题目你知道了什么?3.作者简介【设计意图:有效的导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谈话导入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在谈话中了解与古诗的相关的内容。

】二、解诗题,明其意1.解诗题同学们,俗话说,看书看封皮,读诗先读题。

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送”字?谁用完整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2.谈诗人师引导:同学们知道王昌龄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段关于王昌龄的资料:他满腹才华却不被重用,反而被贬谪到蛮荒之地,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感知王昌龄因洁身自好,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诗人作此诗时,已远离了亲人,朋友,来到了江宁任丞,在这里,辛渐是他唯一能说心里话的朋友,他的挚友要走了,舍得吗?(不舍得),能不送吗?(不能),我们一起再齐读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示范课教学设计【部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示范课教学设计【部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示范课教学设计【部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相传,芙蓉楼是一座古老的楼阁,位于深山之中。

而辛渐,则是一个身世不凡的人物。

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描绘了楼阁空旷的景象,以及辛渐离去的情感。

首先,作者通过描绘芙蓉楼的壮丽景观,使读者感受到了它的庄严和壮观。

诗中写道:“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这两句写出了楼阁坐落在青山绿水中的美景,给人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转入主题,描述了主人公辛渐临别的情景。

诗中提到:“朝云暮雨,知君意何如?”作者通过云雨的变幻,来暗示主人公在离别中的痛苦和无奈。

同时,利用“君”来指代主人公,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思念和关怀。

最后,诗歌以一种含蓄的方式结束。

诗中写道:“洞庭何处钟鼓响?江湖高处鸟啼时。

”这句话充满了浪漫和遥远感。

通过描写湖泊那遥远的钟声和鸟儿的歌唱,作者表达了对主人公未来的祝福和期望。

塞下曲《塞下曲》是一首描述战争场景的古诗,它描绘了塞外的战士在草原上奔袭的情景,以及他们为国家而战的英勇和忠诚。

首先,诗人写出了那壮丽的战场景象。

诗中描写了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马匹以及烽火四起的场景,给读者带来一种激烈而壮烈的感觉。

诗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两句表达了战士们在孤零零的大地上作战的艰辛和无畏。

接下来,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形象。

诗中写道:“战马既注矢,弓如霹雳还。

”这句诗揭示了战士们身经百战的勇气和坚持战斗的意志。

最后,诗歌以一种颂扬的方式结束。

诗中写道:“哀伤黄鸟入昭阳,古戍青烟落玉关。

”这句话表达了对那些牺牲的战士的怀念和敬意。

黄鸟入昭阳,古戍青烟落玉关,表明他们守卫边疆的身影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墨梅《墨梅》是以“梅”为主题的古诗,诗人以梅花为象征,抒发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梅花的坚韧和坚强,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诗中写道:“墨梅如霜雪,坚贞开不败。

”这两句表达了梅花一直在寒冷中坚持,不畏困难的精神。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第1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第1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第1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

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及离别时的不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唐代诗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品味古诗语言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品味诗文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友情的珍惜。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品味诗文的语言,感受古诗的意境。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芙蓉楼的景象,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送别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芙蓉楼送辛渐》,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品味诗文的语言,感受古诗的意境。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人的境地,体会离别时的不舍和对友情的珍惜。

6.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墨梅》说课稿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墨梅》说课稿教学设计

《墨梅》说课稿一、说教材:《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2.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读。

3.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XX / X X / X X X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

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 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

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 ,这就是会读书。

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对比其他古诗,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芙蓉楼送辛渐》的写作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尝试创作对仗诗句,加深对写作特点的理解。
(3)了解唐代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通过讲述诗人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增加学生对诗人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难点
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芙蓉楼送辛渐》。具体内容包括:
1.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学习生字词:芙蓉、楼、送、辛渐等。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王昌龄与友人分别的情感。
4.分析诗句的写作特点,如对仗工整、意境优美等。
(3)理解诗句中的意象。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夜雨”、“楚山青”等。
-教师可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意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送别朋友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送别的情感和艺术。
5.了解唐代诗歌创作的背景,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
2.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品味诗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解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诗文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塞下曲》是由唐代诗人卢纶以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五言古体诗。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墨梅》是元代诗人王冕的一首题咏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不仅反映了他所画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他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全诗以画作诗,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是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教学目标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如何理解题目“芙蓉楼送辛渐”?3.走近王昌龄,出示简介。

二、初读感知,字词学习1.出示生字“芙、蓉、洛、壶”。

2.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写字姿势。

3.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书写指导:壶。

4.词语解释。

三、读诗文,解诗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优秀教案一、《芙蓉楼送辛渐》诗歌赏析1. 诗歌背景《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辛弃疾壮志凌云的仰慕和祝愿,展现出了忠君爱国的情怀。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了解唐代风度翩翩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及其豪迈的人生境界;感受中国古代儿童散文《故事新诗》中关于辛弃疾的内容,体会作者运用新诗形式描写爱国诗人的感情。

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出《芙蓉楼送辛渐》的主题和意境。

•诗歌鉴赏:共同品味《芙蓉楼送辛渐》诗歌的词语、情感和意象,了解作品的意境。

•诗歌解释:讲解作品的语言特点、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情感抒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于辛弃疾的敬佩和向往,有序发表意见。

•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课堂收获,引导他们将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塞下曲》诗歌教学设计1. 诗歌背景《塞下曲》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通过描绘大漠黄沙中的生活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漠英雄的赞美与激励。

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塞下曲》,了解古代大漠英雄的英勇形象,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塞下的景象和描述英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诗歌鉴赏:分段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与欣赏。

•作品解析:解释诗歌中的古汉语词汇、典故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朗诵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思考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对英雄的赞美之情,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

三、《墨梅》教学案例1. 诗歌背景《墨梅》是宋代诗人王冕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咏物诗之一,通过描写梅花的傲雪、坚强之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坚韧、无畏的品质的赞美。

2. 教学目标通过《墨梅》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梅花的赞美与寓意,培养学生的坚强与紧逼品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塞下曲》和《墨梅》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塞下曲》和《墨梅》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塞下曲》和《墨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塞下曲》和《墨梅》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两首古诗。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生”,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塞下曲》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和戍卒生活的古诗,诗人通过对边塞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戍卒的敬意和对国家的忧虑。

这首诗的意境宏大,情感深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思考。

《墨梅》是一首以梅为题材的古诗,诗人通过对墨梅的描绘,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对世俗的的超脱。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这两首诗都是经典的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诗中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描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两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对古诗的朗读、理解和欣赏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古诗中的某些意象和哲理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诗中意象和哲理的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他们对古诗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通过反复朗读和欣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通过解读诗中的意象和哲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诗中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描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2.教学难点:解读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说课稿(含2课时)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说课稿(含2课时)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说课稿(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

本节课选入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和张籍的《塞下曲》以及王冕的《墨梅》。

这三首诗都是古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通过江水和雪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张籍的《塞下曲》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和士兵的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王冕的《墨梅》则通过梅花的傲骨清香,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美妙。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诗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景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理解课文大意。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4.体会意境: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物,体会诗的意境。

5.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21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案】

21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案】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部编版四年级语文2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墨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墨梅》这首诗时,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首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

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

”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我们来看——板书:
墨梅元王冕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洗砚池、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这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诗人赞美了墨梅怎样的品格?他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

画上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6.三首古诗,三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

教师诵读。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言的志向是什么。

六、说板书
墨梅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鄙视流俗贞洁自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