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产权社会化
马克思的股份制思想
马克思的股份制思想杨长汉1在西方证券投资基本分析流派中,股份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股份制思想是证券思想的理论前提。
没有股份制,证券尤其是股票就失去了前提。
在西方学者中,对股份制思想的研究最早而且透彻和全面的就是马克思。
马克思的股份制思想2是在19世纪60年代形成的,这一思想是他在深入分析和考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股份制经济中逐渐形成的。
马克思的股份制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巨著《资本论》中。
一、马克思关于股份公司组织特征的论述股份公司是指根据特定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设立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法人。
一般认为,股份公司这种社会法人是由多数人组成的,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该社会法人以赢利为目的,拥有独立的财产并承担有限责任。
股份公司的组织机构包括股东大会(意志机关)、董事会(决策机关)、监事会(监督机关)以及总经理(执行机关)等。
股份公司的组织特征如下:1 股份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具有独立于其组成人员的生命。
这就是说组成股份公司自然人的死亡和转移并不影响股份公司的生存。
股份公司作为法人,它具有与自然人同样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它可以拥有独立的财产和收入,也必须承当独立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可以诉讼和被诉讼。
2 股份公司的股份可以被自由转让,也就是说,股份公司财产的所有人是开放的、动态的和流动的。
把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当做一种可以流动的、可以交换的商品是股份公司得以成功的关键,这使得资源的流动更加便利,同时也更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3 股份公司的所有人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这种有限责任制度使股份公司的所有人在该公司的投资和他的其他财产分割开来,这些财产之间没有连带责任。
在有限责任制度下,所有人可以大胆的对股份公司进行投资,公司也比较容易的积聚大量的资本以满足扩大再生产的要求。
4 股份公司的诸多产权发生了制度性的分解。
这意味着股份公司的所有者把公司的经1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杨长汉著杨长汉,笔名杨老金。
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
产权起源及其变迁:一个演化解析
产权起源及其变迁:一个演化解析(王洪东政治经济学 2012321010007)摘要:对产权制度起源的分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权起源学说和新古典经济学产权起源学说。
两种学说都从人类历史进程说明了产权的起源。
但是,现今不断出现的新产权形式和系列新问题,使得经典产权理论在解释产权制度起源及其变迁受到严峻挑战,传统理论因其解释力逐渐下降而陷入困境。
产权制度起源及其变迁问题必须重新考虑,一种新的模型设想是从经济行为和社会网络的嵌入关系出发,以哈耶克的秩序理论为基础提出的。
关键词:产权起源困境演化产权制度起源及变迁是一个十分古老而略带神秘的话题,说它神秘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产权的起源及变迁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产权起源的神秘面纱尚未揭开;说它古老是因为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思想家到近代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对这个问题就提出过种种假说123。
学术界讨论最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权起源学说和新制度经济学产权起源学说。
但是,现今不断出现的新产权形式和系列新问题4,使得经典产权理论在今天受到严峻挑战5,传统理论因其解释力逐渐下降而陷入困境,产权制度起源及变迁问题必须重新考虑,一种新的模型设想是从经济行为和社会网络的嵌入关系出发,以哈耶克的秩序理论为基础提出的。
一、经典产权学说回顾在马克思之前对产权制度起源的讨论,主要是从自然法的角度来论述的。
近代自然法学派的创始人格老秀斯较早对所有制的起源进行了理论探讨,他认为在所有制出现以前存在着一种人类的“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里,“每一种物都是共同的和不可分割的,如同共有的一份祖传物”。
6他所谓的自然状态是指一种无排他性产权制度的人类社会状态,对于私有制的产生,他是通过自然法来论证的,即认为财产私有权最符合人类的理性或天性,它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提高而出现。
洛克也认为自然状态是人类远古历史中的一个和平、自由和平等的社会,每个人都天生地享有对财产占有的自然权利,土地和自然都归人类共有,但洛克认为私有财产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人类生活的条件既然需要劳动和从事劳动的资料,就必然导致私人占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
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产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产权
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经济制度中对于资源、财富、权利等所有制度的
规范和安排。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不仅影响着资源的配
置和利用方式,还对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结果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
在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中,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而不是个别私人所有。
这种所有制形式消除了私人占有生产资料
所带来的剥削和压迫,有利于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
稳定。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了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所有制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因
为私人所有者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
相比之下,在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能够更加有效地调动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探讨了产权制度对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
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所有制导致了资本积累和垄断的形成,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
的社会化所有制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向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通过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有制理念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有制理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旨在解放工人阶级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而社会公有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运行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有制理念的具体内涵和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实践。
一、社会公有制的概念与特点社会公有制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并通过国家或集体的形式进行管理和分配的经济制度。
相对于私有制而言,社会公有制将生产资料从个人私有转向整个社会集体的所有,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公平。
社会公有制的主要特点包括:1. 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社会公有制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人生产资料全部转变为全社会的公共财富,由全社会共同占有和管理。
2. 分配方式的公平:社会公有制确保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3. 规划经济的实现:社会公有制使得国家能够对经济资源实施全面的计划和调控,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社会公有制的崇高意义和价值社会公有制具有以下崇高意义和价值:1. 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社会公有制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巨大的问题,使得社会财富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给每个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社会公有制使得国家有能力对经济进行全面规划和调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而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坚实基础。
3.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社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通过共同拥有和管理生产资料,更好地实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有制理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各种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成果。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在中国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以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为主要形式,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产权制度,有效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产权概念辨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产权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使用过“产权”这一概念。
根据彭五堂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的初步检索,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property rights, the rights of property, property right, the right of property 以及proprietary rights 等中文可以翻译为产权的词汇,至少在20次以上。
中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翻译为所有权,个别情况翻译为占有权。
马克思不但研究了财产和财产制度,而且对财产制度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划分就是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为主要标准的,马克思对社会制度变迁的说明也是围绕所有制的变革而展开的。
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是围绕“所有制”和“所有权”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本意看,所有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全部内容,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些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即生产资料归属所有,它决定着所有制其他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李宁和斯大林则把所有制理解为狭义的所有制。
但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没有把所有制仅仅看作是人与物的关系,而且也把它看作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由于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而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
所有制是产权的基础和主体。
马克思认为,property rights 是一种法权,或产权的法律形态,它只是所有制(property)在法律上的反映,并且是由所有制决定的,所有制是产权的经济形态。
马克思在不同范围内使用了所有权概念,但他所讲的广义所有权与西方经济学所讲的产权内涵是相同的。
它们讲的都是与物的占有和使用相关的权利,都是由法律制度所规定的权利,是一种法权,都是由占有、使用、收益和转让等一系列具体权能构成的权利束,这些权利可以统一于一个权利主体,也可以分散于不同的主体之间。
产权社会化研究的三个视角
斯通 、 斯密、 边沁及继承他们观念的人 , 把财产权看
作是基于物而产生 的、 对抗世界上所有人的、 截然 的权 利 。 J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初 期 的这 样 一 种 以 ” ( 具体实物为权利对象 、 所有权” 以“ 为核心的产权 观念 , 既是资 产 阶级 反对 封 建 特权 武 器之 一 的 “ 天 赋人权” 观念的发扬和具体化 , 更是反映了产权社 会化没有充分发展条件下 , 私人资本家对个人较少
和具体实物联系在一起 , 将财产权 等同于对土地 、 产品、 厂房、 机器设备、 原材料等实体物 的占有。财
产就是具体物 , 财产权就是对具体物的直接所有和
占有, 财产、 物、 财产权三者没有严格区分。这种观
首先 , 财产范围扩大以及财产重心发生转移。 在生产社会化过程中, 随着生产链条的拉长, 生产
西安 70 4 109
[ 中图分类号]A 1 8 Fra bibliotek[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 44 2 1 ) 1 04 ~ 0 4 43 (00 1 — 03 0 4
从生产力一生产关系、 生产社会化一产权社会 化辩证关 系看 , 权社会 化反 映 了生产 社会 化发展 产 条件下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具体 内容 , 产权社会化也是 当前 产权制度改革 的基本趋 向。
的财产客体 , 其地位 日 凸显。与此同时 , 益 人们对 财产权 的认识 和研 究重 点 也 由 “ 以所 有 权 为 中心 ”
转 向了 “ 以使 用 权 为 中心 ” 从 而导 致 2 , 0世 纪 “ 所 有权 的衰落 ” 。
其次, 产权 的分离 以及产 权 内涵发 生变化 。产
象, 对资本形态的考察是分析产权社会化的重要视 角。由于社会主义社会 的资本形态 与资本主义社 会 的资本形 态在 资 本 性 质 、 动逻 辑 上存 在 差异 , 运 因此 , 资本形 态考 察产 权社 会化 在这里 仅限于对 从
【心得体会】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读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读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一、社会化生产四环节马克思认为,社会化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比如,生产和消费二者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并且互为媒介、互相转化、互相决定,正是在生产、交换、消费的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下,社会化生产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和发展。
二、按比例协调发展并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时间社会化生产要求产业依社会需求的变动而发展,资源按比例分配于社会生产各部门。
与此同时,社会化生产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时间。
马克思把“真正的经济”“真正的财富”归结为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经济效益的基本涵义。
三、流通和服务业日益扩大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商品流动作为商品交换过程的总和,不仅范围日益扩大,而且内涵日益丰富,包括多种流通形态,形成多种流通产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构成当代第三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流通扩大、消费增长、品种变化,反过来推动新的社会分工的形成。
四、世界市场形成和资本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市场。
与此同时,又推动了信用制度的建立和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虚拟资本的迅速增长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从而大大促进了资本的社会化,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越来越虚拟化的趋势。
资本社会化必然发展到国际化,形成国际资本,大大促进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同时又在世界范围内深化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五、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能的提高,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就没有近代和现代社会化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化生产高度发展的需要,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需要。
产权社会化-详解
产权社会化-名词详解出自 MBA智库百科()目录• 1 产权社会化的定义• 2 产权社会化的内涵• 3 产权社会化的表现• 4 产权社会化的特征• 5 产权社会化的历史作用• 6 产权社会化的实质产权社会化的定义产权是社会认同的经济权利,包括所有权及在其基础上派生形成的一系列权利。
“产权社会化”就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某一法定主体的私人性产权部分或全部地被社会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法定主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的趋势和过程。
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按其程度不同,“共同分享”包括由低到高的多种状态,主要有:1.通过产权交易的方式,使产权在不同主体间转手、流动,更多的主体和社会成员实现对某项产权的“轮流”分享。
2.按照投资数额多少不同,对同一产权实行“有权利大小差异的”共同分享(例如通过合伙制、股份制形式对企业所有权的“共享”。
3.广义的所有权发生“裂变”,纵向分离出层次化的多项产权(狭义所有权、法人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等),由更多社会成员分别拥有或行使不同层面的产权,从而实现对产权“纵向层次化的”共同分享。
4.建立公有制,实现“没有权利大小差异的”共同分享。
在不同状态中,产权共享程度、共享的公平程度都是不同的,其中最后一种形态中的公平程度最高。
“产权社会化”可从静态和动态两种意义上理解:从静态上讲,指产权改变原来的专有性、集中性、不可分性、封闭性、凝滞性特征而具有了非专有性、可分性、分散性、开放性、流动性特征;产权的“拥有”、“行使”不再是纯私人性的事情,而是由更多社会成员(以个人名义或以“集合体”的名义)拥有或行使,使产权从私人性权利转化为社会性权利。
从动态上讲,指产权的私人性向社会性转变的趋势和过程。
这种趋势和过程首先表现为一定所有制内部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的调整变化,即在自身性质所允许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不改变所有制性质。
其次,它表现为私有制逐步否定自身性质,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完成由私有制向社会所有制(公有制)的转化。
论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
论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洪名勇【专题名称】理论经济学【专题号】F11【复印期号】1998年06期【原文出处】《经济学家》(成都)1998年01期第29~34页【作者简介】洪名勇,贵州农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
贵阳,550025【内容提要】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及其变迁理论、土地产权权能理论、土地产权结合与分离理论、土地产权商品化及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理论。
上述理论对指导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深远现实意义。
【关键词】土地产权/土地产权权能/土地产权结合与分离/土地产权商品化/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笔者在拙文《论马克思的土地产权制度及其变迁理论》〔1 〕中指出: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及其变迁理论、土地产权权能理论、土地产权结合与分离理论、土地产权商品化及配置市场化理论。
由于篇幅所限,当时仅就其中的土地产权制度及其变迁理论进行了研究,该文再就其他几个部分进行探讨,以作其续。
一、马克思的土地产权权能理论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土地产权”这一范畴,但认真考察不难发现,在《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对土地产权的内涵与外延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构成了马克思的土地产权权能理论。
马克思笔下的土地产权,是指由终极所有权及所有权衍生出来的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收益权、出租权、转让权、抵押权等权能组成的权利束。
土地终极所有权,又称为单纯的所有权或法律上的所有权,在一些特殊场合,马克思又称为最高的所有权或股权,是指土地终极所有权主体把土地当作他的意志支配领域而加以保持,排斥他人并得到社会公认的权利。
马克思认为,土地终极所有权的前提是“一些人垄断一定量的土地,把它作为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从自己个人意志的领域。
”〔2〕这既表明了土地终极所有权的排他性,又表明了土地客体的归属关系。
引伸一步说,不管土地产权权能的多少和土地产权权能的结合与分离情况,以及实际运行状况如何,土地客体无论是以法律上或者意志上来讲,最终它都是属于土地终极所有权主体所有,这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论产权社会化与“自由人的联合体”
题 ,学 术 界 展 开 了长 时 间 的 讨 论 ,各 类 观 点 莫 衷 ~
是 。 本 文 无 意 花 费 笔 墨 对 各 种 观 点 进 行 回 顾 ,而 是
[ 收稿 日期 】2 o — 1 07
7
[ 作者简介]杨松 武 , 中国社会 科 学 院研 究 生 院 西方 经 济 学 专业 博 士研 究生 ,河 北 经 贸大 学讲 师 ,研 究 方 向为新制 度 经济 学 、公 司治理 。 北 京 100 0 12
高度 一致 。
[ 关键词] 自由人 的联 合体 ;产权 ;产 权 的二重 属性 ;产 权社 会化
[ 中图分类 号]F 1 【 O4 文献 标识码 】A [ 章编号 ]10-03 ( 0 ) 1 4 文 04 ' 3 2 8 0—o '6 - 0
作 为 一 位 伟 大 的 经 济 学 家 , 马 克 思 深 入 研 究 了
回归 到 更 为 基 础 的 产 权 层 面 ,从 一 个新 的视 角 尝 试 对此悖 论 进行 解答 。
一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运 行 规 律 ,从 劳 动 价 值 论 和 剩 余 价 值
论 出发 ,对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关 系 做 出 了 深 刻 批 判 ,并 预 测 未来 社 会 将 是 以 “自 由人 的 联 合 体 ” 为 基 础 的
从 终 极 意 义 上 说 ,产 权 的 属 性 取 决 于产 权 所 服 务 的 对 象 。如 果 产 权 的 价 值 为 个 人 或 家 庭 所 独 享 ,
那 么 , 这 种 产 权 即 为 私 人 产 权 ; 与 之 相 对 ,若 产 权 价 值 为 非 家 庭 关 系 的 多 人 甚 至 全 社 会 所 享 有 , 则 可
马克思主义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启示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中,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也对知识产权领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知识产权制度应当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导致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剥削关系,而知识产权制度对于知识的私有化也容易导致知识的垄断和专利权者对其他人的剥削。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促进知识共享和公平使用的知识产权制度,以确保知识的发展造福于全社会。
其次,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知识产权应当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应当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利用。
因此,知识产权制度应当在保护创新和发明的同时,鼓励知识的广泛传播和运用,以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知识产权应当与社会利益相统一。
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个人创作和发明的成果,更应当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因此,在立法和实施知识产权制度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确保知识产权不会成为妨碍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障碍。
最后,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知识产权应当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知识产权制度作为社会法律的一部分,也应当符合这一原则。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平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不排斥其他人的参与和利用,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知识的果实。
总之,马克思主义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启示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促进社会共同富裕、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统一社会利益、遵循公平公正原则的知识产权制度,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实现知识产权的良性发展和社会共同繁荣。
对马克思理论中社会所有制的认识
对马克思理论中社会所有制的认识摘要:马克思关于社会所有制的理论是当今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
应用马克思理论首先要回归马克思理论中,正确的理解马克思对于社会所有制的阐述,进而联系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发展路径。
关键字:社会所有制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路径一、马克思理论中社会所有制的概述在马克思当年的论述中将公有制称之为个人所有制即社会所有制。
马克思当年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社的信中曾提出:“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集体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所有制。
”[1]马克思在此处明确提出了社会所有制的概念。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公有制,而马克思所认为的公有制就是社会所有制。
对于社会所有制马克思是根据对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来阐述的。
在对未来社会蓝图的描述中,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会组成一个社会共同体,社会所有成员都可以加入其中成为这个共同体的一员。
与自由人联合体相对应的是经济上的联合,马克思称之为个人所有制也就是通常所称的社会所有制。
社会所有制是指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占有全部社会生产资料,全体社会成员平等自由的加入到社会共同体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对共同体生产资料的占有进而占有整个社会的全部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公有的前提下实现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将生产资料“变成社会财产,即变成自己的、由他们共同享有的财产时他们才能解放自己。
”[2] 因此,马克思将这种所有制称之为生产资料既是个人占有又归社会公有的所有制。
我国对公有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坚持“一大二公”的政策到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对公有制的认识逐步回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根本标准上来。
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所有制是一种伟大的构想,社会所有制是一种既能保证社会每一个成员平等地位,又能合理调动其积极性的最高级的公有制形式。
解析马克思的生产组织与劳动力产权理论
之下而使生产具有组织性 、 计划性 ; 社会分工 和组织内分工都具有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生更多剩余价值的 作用。 但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 , 各生产组织间竞争激化 、 无政府状态加剧 , 单个组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成本越 来 越大 , 了在竞 争 中取 胜 , 为 单个 生产 组织通 过 资本 积 累或集 中彼此 联合 , 大 规模 , 终在 社会 上 形成 几个 规 扩 最 模 巨大 的生产 组织 ( 企业 ) 。 马 克思认 为 , 组织 ( 企业 ) 内部 分 工 由于权威 性 的资 本家 对整 个 生产 过程 的有计 划 、 有组 织 控制 而较 交 易成 本 增大 的社会 分 工更具 促进 效率 提 高的优 势 。企业 内资本 家 的权 威来 源于 生 产资料 的独 占性 和劳 动者 技 能被 专业化机器取代而产生的对机器和资本的依赖性和与动性。 劳动者技能经 由对资本 、 机器的依赖并最终为资本 家控制 的理论 分 析 , 与马克 思 的劳动 力产 权思 想分 割不 开 。 ( ) 二 马克思 的劳 动 力产权 思想 首 先 , 克思认 为 劳动 力 是指 “ 动 能力 , 解 为 肉体 力 和精 神力 的总 和 , 马 劳 理 它存 在 于一 个 人 的身 体 中 , 在 存 于他 的活 的人格 中 ” ① 。 即人 的脑 力和体 力 的总 和构成 一个 人 的完整 劳动 能力 是 马克思 关于 劳动 力 的基 本 观点 。 其次 , 劳动力产权本质上指劳动力所有制的法律表现。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讲过产权和劳动力产权的概念 , 但 却详细 、 深刻地论述过所有权问题 , 认为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就历史顺序来讲 , 只要有生产活动 , 就必 须有某种所有制形式 。“ 任何所有制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 , 就谈不到任何生产 , 因此也就谈不到任何社会”② ,而 “ 只是 由于社会 赋予 实 际 占有 以法律 的规定 , 际 占有 才具 有合 法 占有 的性质 , 实 才具 有 私有财 产 的性质 ” 产 。 权就 是财 产 的所有权 , 即财产 所有制 的法律 表现 。 至于 劳动力 产权 , 照马 克思 的观点 即 为 : 动力 天然 归劳 动 按 劳 者所 有构 成劳 动者 的劳动 力 所有制 , 只有法 律 承认 的 劳动力所 有 制才 能构 成劳动 者 的劳动 力产 权 。 动力 产 但 劳 权 是一组 权利 束 。同财产 权可 以分 解为 占有 、 支配 、 用 、 使 收益 等多项 权 能一样 。劳动 者对 自身 劳 动力 的所有权 也 包括 占有权 、 用权 、 使 支配 权 和收益 权 。其 中 , 占有 权 是最 基本 的一 项权 利 , 此延 伸 出使 用 、 据 支配 和收 益权 。 支配权 意 味着对 劳 动力 的使 用 既可 以是 自己使 用 , 可 以是 转 让 给他 人 或企 业 占有 、 用 和支 配 ; 人或 企 业 也 使 他 对劳动 力 的 占有 、 使用 和支 配又 产生 出劳动 者 对劳 动力 的 收益权 。资本 主义 制度 下 工人 具有 人 身 自由 , 自身 对 所拥有的劳动力具有法律上的 自由支配权 , 可以把 自身劳动力使用权转让给资本家和企业 , 形成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 。但 马 克思 同时认 为 , 资本 主义 生产 方式 下劳 动者 对 自身 劳动 力 的收益 权无 法保 证 , 因为 以大机 器 为依 托 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内分工 中, 资本可 以完全控制劳动 , 资本所有者可肆意剥夺工人的剩余价值 , 以此实现生 产 的高 效率 和获取 高 额利润 。这事实 上使 工人 的劳动力 产权 无法 完整 实现 。 这样 , 在资本 所有 者获 得高 额利 润 的同时 , 人的不 满 日趋强 烈 , 工 劳资 矛盾激 化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及答案
1.问: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可以从内容和历史使命两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和侧面论证和解决共同理论主题——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具体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理论观点。
两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验证。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指向,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和描绘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了科学。
综上所述,从理论内容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的理论层面论证和展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理论命题,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使命——解放无产阶级及全人类来说,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如何从自然对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如何从社会对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下,如何解放无产阶级;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前景与方面的描绘。
三者从时间、空间、条件不同的维度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
总之,无论从理论内容,还是历史使命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的资本逻辑探析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的资本逻辑探析作者:胡志刚周峰来源:《北方论丛》2020年第03期[关键词]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所有权无产阶级私有财产马克思按照资本逻辑的进程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分为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的根本特征不同。
前资本主义社会以人的依赖关系为根本特征,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根本特征,后资本主义社会以社会财富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为根本特征。
资本主义社会是三大社会形态的第二环节,它是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同时自我否定而进入否定之否定的共产主义社会,理解资本主义对前资本主义的否定和自我否定是把握重建个人所有制,即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关键。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本性自身运动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和存在都由资本的本性统率着。
“马克思自己在说明他的辩证法方法时也指出,一切都是在最初的资本概念中当作萌芽而包含着的东西的发展”只有从资本的本性和资本的运动,即把资本逻辑用于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揭示资本主义起源、发展和终结的内在规律。
一、资本的兴起:人的依赖性社会的崩解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所有制有细致的研究,他研究前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并不是一种自然、永恒的社会制度。
“马、恩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研究历史,他们否定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因此很早就关注人类社会的起始状态”。
马克思认为,自阶级社会以来,或者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或者以物的形式行使人支配人的权力,只有消除人的依赖关系和依赖于物之上的人的关系,才能进入一个无阶级的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个性。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發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知识产权政治思想总结
知识产权政治思想总结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创造的智力成果享有的权利,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政治思想紧密相连。
在知识产权政治思想方面,有三个主要的观点: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自由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的思想流派。
在知识产权方面,自由主义者主张知识产权的保护,认为知识产权是对个人创造力的承认和激励,鼓励创新和竞争,推动经济繁荣。
他们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水平,为创造者提供公平报酬。
同时,自由主义者也关注知识产权的限制和滥用问题,提倡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创新者的利益,避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共享。
在知识产权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对知识产权抱有一定批判态度。
他们认为知识产权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工具,用于保护资本家对知识的统治,限制了普通人对知识的分享和利用。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知识产权的社会化,将知识转化为共有财产,使之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服务。
他们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应该以社会利益为导向,避免知识产权的滥用和垄断现象,确保知识产权的公平分配和社会效益。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主张多元和包容的思想流派。
在知识产权方面,后现代主义者对知识产权制度抱有怀疑和批评的态度。
他们认为知识产权制度不仅限制了创新和自由表达,还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和文化侵入。
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对知识产权进行反思和重新构建,鼓励知识分享和艺术创作,提倡开放式创新和共享经济。
他们关注知识产权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强调知识共享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知识产权政治思想涵盖了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不同观点。
自由主义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创新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知识产权社会化和为社会服务的导向;后现代主义强调知识共享和对知识产权进行反思和重构。
在实际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根据自身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情况,选择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制度,以平衡创新动力和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世界现代化规律
马克思世界现代化规律一、现代化的本质与马克思的理论视角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马克思认为,现代化的本质在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即从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再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
这一变革过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角中,资本主义是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机制和私有产权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和协作的深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和科技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阶级分化、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
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到痛苦和折磨。
这种异化劳动导致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丧失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受阻。
2. 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遭受剥削和压迫,而资产阶级则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国家机器来维护其统治地位。
这种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
3.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当生产无限扩大而市场容量有限时,就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这种危机不仅给无产阶级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威胁到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三、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见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其内在矛盾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永恒形态。
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技的广泛应用,社会分工将逐渐消失,人们将摆脱异化劳动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效率观
实 质 是 一 种 物 质 利 益 关 系 . 了 经 营 获 利 . 同 产 权 主 体 必 须 有 为 不 明确 的产 权 关 系 , 行 其权 , 负 其 责 , 得 其 利 。第 三 , 产 力 各 各 各 生
在 获 得 形 式上 独 立 的同 时 . 然 处 于 物 的 统 治之 下 。这 种 社会 必 仍
21 0 2年 5月
中 国 管 理 信 息 化
Chn a a e e t n o main z t n iaM n g m n f r t ia i I o o
Ma 2 2 y, 01
第 1 卷第 9 5 期
Vo .5. . 1 1 No9
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效率观
杨 东
( 西安政 治学院, 西安 7 0 6 ) 1 0 8
[ 摘 要] 克 思和 恩 格 斯 早 在 1 世 纪就 提 出 了社 会 科 学 史上 第一 个科 学的 产 权 效 率观 。一 个 多世 纪 以 来 , 经 受住 了历 马 9 它 史 和 实 践 的 无数 次 检 验 . 至今 仍 闪耀 着真 理 的光 辉 。 现 阶段 , 深入 研 究 马克 思主 义 的 产权 效率 观 , 于 我 们 深 化 国有 产 权 对
在 资 本 的公 式 中 。劳 动 的 客 观 条 件 和 主观 条 件 都 成 了 资 本 家 的 财 产 资 本 主 义基 本 产 权 制 度 的这 种 结 构 ,从 流 通 领 域 来
取 但 工 产 关 系 中 的地 位 . 马 克思 一 贯 的 思想 。人 们 在 一定 所 有 制 条 件 看 . 得 了表 面 的 平 等 形 式 ; 从 生 产 领 域 来 看 , 人 的 劳 动 产 是 品转 化 为 资本 的财 产 . 定 了剩 余 价 值 的 生 产 “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决 是 下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 . 产关系随着这些条 件的改变而改变 . 生 所 以说 所 有 制 是 生 产 关 系 的基 础 所有 制 对 生 产 力 发 展 的作 用 。 必 须 通过 所 有 制 的具 体 实 现形 式 即产 权 制 度 来体 现 。首先 , 何 任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存在性探讨
l 4 6 -
管 理科学
马克思产权思想 的存在性探讨
于 杰
.
( 北华大学, 吉林 吉林 1 3 2 0 1 3 )
摘 要: 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入 手 , 沿着分 工、 所有制、 所有权的思路 在众 多著作 中对产权 的起 源、 本质 、 特征 等进行 了深入 分 析。马克思产权 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对于产权 中有 关人与人 关 系的分析与 阐释 , 这种分析 与阐释充满 了理性 的力量和明显的批判 意识 。马 克思的这种着眼于实践 、 立足 于现 实的产权观念成为今天我们进行 经济体制改革和实践的思想指南。 关键 词: 马克思 ; 产权 ; 存在
p r o p e  ̄ y r i g h t s或 r i g h t s o f p r o p e  ̄ y ” 、“ E i g e n t u m s r e c h t或 权 , 或者说 所有权 表 现为对 他人 劳动 的异 己性 的否定 。 ” 至 于第 R e c h t d e s E i g e n t u m s ” 等词 汇在 马克 思 和恩格斯 著作 英 文版和 德 条规律 是如何 转化 为第二 条规律 的 , 《 资本论 》 有论 述 。 文版 中不止 一次 的出现 过 , 只是在 中文 翻译 时把 他们 翻译成 “ 所 在《 资本论 》 中, 马克思从 商 品人手 多层次 的分析 资本 主义产 有权 、 占有权 、 支配权 ” 等。 中文 版《 马克 思恩格 斯全集 》 中未 出现 权 制度 , 认 为商 品交换 表面 上看 是物 与物 的交换 , 实 际上反 映 的 “ 产权 ” 二字 , 这 并不说 明马 克思没 有产 权思 想 。相反 , 马克思 是 是 交 换 双方 产 权 的让 渡 , “ 为 了使 这 些 物作 为 商 品 彼 此发 生关 从所 有权 和所有 制的本 质上来 把握 “ 产权 ” 的。 系 ,商 品监 护人 必须作 为有 自己的意 志体 现在这 些物 中的人彼 1马克思产 权思 想的 萌芽 此发 生关 系 , 因此 , 一 方 只有 符合 另一 方 的意 志 , 就是 说 每 一方 1 9世纪 8 0年 代为保 证 资本主义 原始 积累 的完成 , 地主 阶级 只有通 过双方 共 同一 致 的意志 行为 , 才能让 渡 自己的商 品 , 占有 和新 兴 的资 产 阶级对 森林 、 草地 、 土地 大 规模 掠夺 , 农 民为 了反 别人 的商 品 。可 见 , 他们 必须彼 此承认 对方是 私有 者 。这种 具有 抗到 处砍 伐树木 ,双 方 纠纷不 断 。于是 普鲁 士政 府提交 一份 议 契约形式 的法 的关 系 , 是一 种反 映着 经济关 系 的意志 关 系 , 这种 案, 拟 将未经 林木 占有 者许 可捡拾 枯枝 的行 为定 为盗 窃罪 , 在 第 法的关 系或意 志关 系的 内容 是 由这 种经济 关系 本身决 定 的。” 货 六届 莱茵 省议会 中引 发激烈 争辩 。1 8 4 2年 1 0月 马克思 担任 《 莱 币产 生 以后 便 固定 的充 当商品交 换 的等价 物 ,货 币权 利应 运 而 茵报 》 主编 , 针对 上述 问题 发 表 了一 系列评 论性 文章 , 比较有 名 生 。在 资本 主义条件 下 , 劳 动力 的使 用权早 已转 让 给资本 家 , 工 的是 《 第 六届 莱茵 省会 议 的辩论—— 关 于林木 盗窃法 的辩 论 》 , 人只拥 有劳 动力 的所有 权 ,靠 出卖劳 动力 获得报 酬 以维持 自己 旗 帜鲜 明 的捍卫 政 治上 和社 会 上备 受 压 迫 的贫 苦群 众 的利 益 , 和家人 的生活 , 商 品权利 和货 币权利 都是 资本权 利 , 资本 主义 的 在这 个过 程 中 , 马克思 与产权 问题不 期而遇 。 生产 过程恰 恰是 资本权 利 在经济 上 的实现 过程 。 由于资本 权利 普 鲁士政 府反对 《 莱茵 报》 所 发表 的观 点 , 派 人查封 了《 莱 茵 和生产 力之 间有 不可 调和 的矛盾 ,所 以资 本主义 私有 产权 制度 报》 。马克思 辞 去 主编职 务 ,于 1 8 4 3年发 表 《 黑格 尔法 哲学 批 最终会 被共产 主义共 有产权 制度取 代 。 判》 , 一针 见血 地 指 出私有 财产 才是 法 权 的基 础 , 虽然 马 克思 所 马克思 逝世 后 , 恩 格斯 晚 年完 成 了著作 《 反 杜林论 》 , 对 马 克 说 的私有 财产仅 限土地 ,但 这并不 影 响其唯 物主 义产 权观 的初 思的诸 多思 想包 括产权 理论 作 了系统 阐述 ,客 观分析 了生 产力 步确 立 。 发展对社 会进 步 、政 治文 明 的决定性 作用 , “ 一切 社会 变迁 和政 为 了发掘 私有 财产 的本 质 ,马克 思开 始从 法哲 学批 判转 向 治变革 的终极 原 因 , 不应 当到人 们 的头脑 中 , 到人 们对 永恒 的 真 政 治经 济 学批 判 , 写下了《 1 8 4 4年 经 济 学哲 学 手 稿 》 , 认识 到 产 理和 正义 的 日益 增进 的认识 中去 寻找 ,而 应 当到生产 方式 和交 权本 质上 是生 产关 系 ,研 究产 权必 须从 劳动 和生 产资 料 的关 系 换方式 的变更 中去 寻找 ; 不 应 当到有 关 的时代 的哲学 中去寻 找 , 人手 。 1 8 4 5年 一 1 8 4 6年 马克思 和恩格斯 合写 巨作《 德 意志意识 形 而应 当到有关 的时代 的经 济 中去 寻找 。” 深刻 剖析 了资本 主义 私 态》, 首 次确立 了产权 研究 的基本 框架 , 预测 “ 共产 主义 和所有 过 有制 产权 同生产 力发 展 的内在矛 盾 ,预测 到经 济危机 爆发 的 可 去 的 运 动 不 同 的 地 方 在 于 : 它 推 翻 了一 切 旧 的 生 产 和 交 往 的 关 能性及 其他严 重后果 , “ 在 危机 中 ,社 会性 生产 和资本 主 义 占有 系 的基础 ,并且 破 天荒第 一 次 自觉 地把 一切 自发 产生 的前提 看 之间 的矛盾剧 烈地爆 发 出来 。商品 流通暂时 停顿 下来 ; 流 通手段 作是 先前 世世代 代 的创造 , 消除 这些前 提 的 自发 性 , 使 它们受 联 即货 币成 为流通 障碍 ;商 品生产 和商 品流 通 的一 切规 律都 颠倒 合起 来 的个人 的支配 。因此 , 建立 共产 主义实 质上具有 经济 的性 过来 了。经济 的 冲突达 到顶点 : 生产 方式起 来反 对交 换方 式 , 生 质, 这 就是 为这种 联合 创造 各种 物质条 件 , 把 现存 的条 件变成 联 产力起 来反对 已经被 它超 过的生产 方式 。” 科 学概 括 了取代 资本 合 的条件 。” 主义 私有 产权 的公有 制产 权制度 的基 本特 征 ,包 括 生产 资料 归 马克 思 和恩格 斯又 对所 有制 与法 的关 系 以及产 权 的本质 进 全社 会所 有 , 阶级 矛盾 消失 , 劳 动者 独立 , 劳 动不 再 是人 谋 生 的 行剖 析 ,认为 产权 不单是 法 律上 的归 属关 系 ,能 否实 现才是 关 手段 等等 。恩格 斯对 马克思 产权 思想 最大 的贡献 在 于揭示 了产 键。1 8 4 7年 马克思 发表 《 哲 学 的贫 困》 , 进 一步 揭示 了产 权是 社 权 的阶级性 。当资本 主义私有 产权 阻碍生产 力发 展时 , 需要 有新 会生 产关 系 的总和这 一本 质特征 , 产权 不再 局 限于人 与物 之 间 , 的产权 形式取 而代 之 , 而社 会化 大生 产又要 求把 全社 会 、 全 体社 它反 映 的是人 与人 之 间的利 益分 配关 系 。对 产权 本质 的准确 描 会成员作 为一 个统一 体对 待 “ 实 现这 一点 ,只有 由社 会公 开地 述标 志着 马克 思唯 物 主义产权 观 的形 成 ,并 为 以后产 权理论 的 和直 接地 占有 已经发 展到 除 了适 于社 会管 理之外 不适 于任 何 其 构建 奠定 了基础 。 他 管 理 的 生 产 力 。 ” 同 时 恩 格 斯 还 找 到 了 实 现 社 会 变 革 的 力 2马 克 思 产 权 思 想 的 完 善 量——无 产 阶级 , 一群 丧失 生产 资料 、 靠 出卖 劳动 力为 生 的雇佣 在《 政 治经 济学 批判 》 中, 马 克思对 亚 细亚 的所有制 形式 、 古 劳动者 。 无 产 阶级长期 受资产 阶级 的剥削 和压迫 , 反抗 的欲望最 代 的所有 制形式 、 日耳 曼 的所 有 制形式 做 了详细 阐述 , 分析 了商 强 , 而且 持续 的斗争培 养 了他 们 的组织性 、 纪律 性 、 整 体性 , 无产 品经 济条 件下产 权运 动的基 本规律 。 最 初劳 动者 占有生产 资料 , 阶级 注定 会成 为资本 主义 的掘墓人 。 靠 劳动制 造所需 物 品 , 当物 品数 量增加 超 出需求 范 围时 , 劳 动者 马克思 主义产权 理论 大厦 的主体部 分 已经 搭建 , 作 为践 行 马 之 间发生 转让行 为 , 一 方取得 另一方 劳动产 品 的产权 。 慢慢 的劳 克思 主义思 想 的社会 主义 国家 ,我们 的学 者有 责任担 负继 承 和 动者 和生 产资料 分离 开来 , 劳动 者不再 占有 生产 资料 , 他和 生产 发展这 一理论 的重任 。事 实证 明 , 学 者们做 到 了 , 他们 结合 我 国 资料 都归 资本家 支配 了 。 前者被 称为产 权运 动 的第 一条规 律 , 后 国情提 出 了一 系列命 题 , 比如建 立产 权清 晰 的现 代企 业制 度 , 实 者则 被称 为产权 运动 的第 二条规 律 , “ 第 二条 规律 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根本目的的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产权制度,是全新的、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给予正确指导。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产权理论比较成熟,但仅研究财产关系影响劳动生产率,把产权看作是主体具有排他性的财产权益关系[1],其实质是论证私有产权制度最为合理、最有效率,因此不能成为我们的理论依据。
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完整而严密地论述产权关系、产权结构、产权实现形式及其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运行规律,是深化我国产权制度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的理论支点。
一、马克思的产权内涵理论与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的根本性质在《资本论》、《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财产制度的本质和弊端。
他用“所有权”概念涵盖现代意义的“产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研究产权内涵,认为产权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具体权利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
马克思深刻揭示产权所蕴含的经济关系,以及产权与所有制、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
他指出,产权关系与所有者在生产与流通中支配、使用生产资料及其成果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紧紧相联,与发生在这些过程中的各环节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可分割。
“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
”[2]产权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财产仅仅是有意识地把生产条件看作是自己的东西这样一种关系”[3]。
在这组权利束中,生产资料归属权具有决定意义。
其他权利,如支配权、使用权、受益权等,都是由归属权决定或派生。
以马克思的产权内涵理论作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的根本性质,就必须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执掌生产资料的归属权。
这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基础。
私有化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私有产权制度也不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
维护公有产权所有者的根本利益,使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我国产权改革的基本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的根本性质,就必须坚持与巩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整个产权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主导地位,维护和发展公有产权占据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主体地位、核心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产权发展,通过理顺各类产权关系,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理论与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独创的劳动力产权理论[4]贯穿于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划分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之中,具有鲜明的阶级特性,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资产阶级产权理论的分水岭。
坚持劳动力产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
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劳动力产权理论认为,没有活劳动的加入,就不会产生与增加社会财富。
作为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劳动力与作为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生产资料,具有不同的经济内容和不对等的产权关系。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者的权益要通过两种产权关系来实现。
一般商品流通中体现的产权关系与直接生产过程中体现的产权关系具有不同性质。
劳动力产权一旦进入到生产领域,便立即属于资本所有者。
劳动者丧失使用自己劳动力的权利和支配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只剩下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和劳动成果的权利。
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劳动力的使用权和支配权,是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所有权关系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产权理论中,根本没有劳动力产权的位置。
马克思从劳动力对社会生产的作用的角度研究产权关系,指出劳动力产权在整个产权结构中的地位表现了产权制度与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
以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理论为理论支点,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结构应当以劳动力产权为主、资本等其他产权为辅[5]。
坚持劳动力产权的权益,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的核心内容。
按照市场确定的劳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支付劳动报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源配置方式。
这不同于马克思分析的,在流通中劳动者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所有权,在生产中资本所有者支配劳动力的使用权。
在任何产权制度中,劳动者是决定生产力发展与经济效率的、唯一能动的要素。
只有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与资产所有者,才受到产权分配的激励。
坚持劳动力产权,保证劳动者按照劳动力产权分配剩余产品,才能建设效率与公平内在统一的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
三、马克思的法权关系理论与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的法制保障马克思从经济关系与法权关系的对立统一来进一步说明产权,指出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
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
经济范畴的产权与法律范畴的产权具有不同的涵义。
前者奠基后者,后者反映前者。
同样,经济关系是法权关系的基础,法权关系是反映现实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其内容由经济关系确定,是实现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并且服务于经济关系。
一个社会的经济范畴产权与法律范畴产权、一个社会的现实的产权关系与上升为法权的产权关系,它们是以不同的形式共同表达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依据马克思的法权关系理论,生产资料所有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形态,其产权关系会向生产关系的多个领域延伸。
先于法律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产权关系,只有上升为法律,才是完整的和有效率的。
历史上所有的产权制度,包括我国建立公有产权和确立私有财产,都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我国特别需要运用完备的法律制度和健全的法规体系确认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产权关系,以便从根本上保护各类资产权益、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任务。
四、马克思的产权分解理论与中国特色国有产权制度建设马克思详尽考察各类产权的分离状态:通过研究股份公司,考察产业资本的所有权、收益权与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在资本家与管理层之间的分离,以及货币资本所有权、收益权与使用权、支配权在借贷资本家与各种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离;通过研究资本主义地租,考察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在地主与农业资本家之间的分离,以及劳动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的分离等,说明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资本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运动形式。
资本的权能与职能的分解,并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产权分离具有不同的层次,即生产过程之外是法律上的所有权与经济上的所有权的分离,生产过程之内是所有权与经济权的分离。
法律上的所有者是最终的所有者,经济上的所有者是暂时的所有者。
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所形成的自有资本与职能资本,给社会结构与生产关系带来新的变化。
例如,借贷资本家、资本主义农场主、企业管理层等社会阶层的产生,使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但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与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对抗是非常鲜明的。
马克思的产权分解理论为我国国有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构建开拓了思路。
我国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属于广大劳动人民。
产权制度改革能够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使国有产权的实现形式适应市场经济,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国有产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而不是放弃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把国有企业改变为私有企业或者变相的私有制企业。
构建中国特色国有产权制度的基本方向是:实现国有产权的权能分解,保障国家所有权,坚持政府管理权,落实企业经营权。
产权制度改革与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彻底分离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
全民所有的产权通过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与有形组织给予落实。
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坚决维护国有产权的所有者权益,尽职履行国有资本的监管职责,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完善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层层到位,国有产权的权利与责任也层层到位,建设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中国特色国有产权制度。
五、马克思的产权实现形式理论与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的组织创新马克思从社会产权结构的细胞——基本生产单位的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着手,分析产权的实现方式。
他认为,产权是实际占有经济条件的关系。
只有利用经济条件实现物质利益,产权关系才是现实的和真实的。
“实际的占有,从一开始就不是发生在对这些条件的想象的关系中,而是发生在对这些条件的能动的、现实的关系中,也就是这些条件实际上成为主体活动的条件。
”[3]所有权的实现,即产权所有者物质利益的获取,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
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控制和支配生产成果与剩余产品,是实现所有权的本质内容。
至于如何获取、用何种方式获取,则是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表现为产权关系的人格化,从而使经济运行每个环节中的个体处于一定的权、责、利的规范之中。
所谓“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其一般性质正是马克思揭示的产权的权能分解与产权关系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说明商品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组织形态,同时也改变着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及其社会产权结构。
依据马克思的产权实现形式理论,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内核,企业的组织形式必须与产权制度相适应。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相适应,宏观层面上的多元化产权格局已经形成,微观层面上的多元化产权经济组织不断壮大。
国有企业向国有控股型企业集团发展、民营企业依靠合作投资者向股份制的新经济组织发展,成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必须与企业制度改革同步并进,在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由国家引导产权的流向流量,建设产权结构比例合理、有利于发挥不同产权的比较优势、能够与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体制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产权制衡机制与产权约束机制,建立规范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各自的责、权、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依靠科学管理,提高公司绩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中国特色的产权实现形式和多元化产权组织形式将更加完善。
六、马克思的商品所有权理论与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的市场基础马克思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说明市场经济中产权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交换的必要性与实现的规律性,揭示商品生产者拥有独立的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是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
商品经济中的产权交换具有契约形式,是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等价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