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重要字词+翻译

合集下载

统编版《六国论》原文、重点字词注释及译文

统编版《六国论》原文、重点字词注释及译文

统编版《六国论》原文、重点字词注释及译文一、《六国论》原文六国论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⑾牧以谗⑾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⑾尽之际,可谓智力⑾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⑾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⑾,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⑾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⑾秦之心礼⑾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六国论》重点字词注释注释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完整版)六国论字词解释精校版

(完整版)六国论字词解释精校版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生早读 (语文1) 使用时间:2015.12.17高三文 第 1页 (共4页) 高三文 第 2页 (共4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否定判断,不是】兵.【兵器】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贿赂秦国。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赂秦而.【因而】力亏,破灭之道.【原因、道理】也。

或.【不定代词,有人】曰:六国互.【交互、相继】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用、凭借】攻取之外,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则.【就】获邑.【小城镇】,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则得城.【大城池】。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那实际上】百倍;诸侯之所亡..【所丢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那么】秦之所大欲.【想要】,诸侯之所大患.【担心】,固.【本来】不在战矣。

思厥.【代词,其】(ju é)先.【对去世尊长的敬称】祖父..【古今异义,祖辈父辈】,暴.【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对待】之不甚惜,举.【拿】以予人,如弃草芥.【小草】。

今日割.【割让】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睡觉;补:搁置,相貌丑陋】。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奉送】之弥.【更加】繁,侵之愈.【更加】急。

故.【因此】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确定、断定】矣。

至于颠覆,理固.【本来】宜然..【应该这样】。

古人云:“以.【.用、拿】....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完】,火不灭。

”此言得.【适宜、得当】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亲附 、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起初】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不赂秦。

六国论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六国论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 (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考察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和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相比较, (前者) 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 (贿赂秦国 ) 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 (可是) 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是因为齐国 ) 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 (灭亡的 ) 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国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1六国论〔宋〕苏辙【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四部丛刊》本《栾城集》【翻译】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六国论》逐字翻译

《六国论》逐字翻译

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锋利),战.(打仗,战争)不善.(善于,擅长),弊.(弊病)在赂.(贿赂)秦。

赂秦而力亏.(亏损),破灭之道.(原因)也。

或.(有的人)曰:六国互.(相继,交替)丧.(灭亡),率.(一律,都)赂秦耶曰.(回答说):不赂者.(……的国家)以.(因为)赂者丧,盖.(连词,表示原因)失强援,不能独.(独自)完.(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故.(所以,因此)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凭借)攻.(攻战)取.(获取)之外,小(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则.(就)获邑.(城镇),大(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则得城.(城市)。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实际上)百倍;诸侯之所亡.(丧失),与战败而亡者.(……的土地),其实亦百倍。

则.(那么)秦之所大欲.(想要),诸侯之所大患.(担忧),固.(本来)不在战矣。

思厥.(其)先祖父..(祖辈和父辈,六国的开国之君),暴.(通曝,冒着,暴露)霜露,斩.(砍断)荆棘,以.(连词,相当与而,可翻译为才)齐人未尝.(曾经)赂秦,终.(最后)继.(随着)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帮助)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幸免)矣。

燕赵之君,始.(起初)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坚持正义,名作动)不赂秦。

是故..(所以)燕虽.(虽然)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等到)丹以.(用)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名词作动词)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连续)却.(使退却)之。

洎.(等到)牧以.(因为)谗.(诬陷)诛.(诛杀),邯郸为郡,惜.(可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也。

且.(况且)燕赵处秦革灭..(智..(消灭)殆.(几乎,快要)尽之际,可谓智力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确实,实在)不得已。

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亲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还)在,则胜负之数.(天命),存亡之理.(规律),当(tǎng,通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轻易)量.(判定)。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学习文言文不能只会背诵而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和意思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国论苏辙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六国论》重点词语解释

《六国论》重点词语解释

《六国论》重点词语解释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兵:兵器。

善:好。

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之,结构助词,的。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有人。

丧,灭亡。

率:都。

4.【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者,……的国家。

以,因为。

盖:因为。

独,独自。

完:保全。

故,所以。

弊,弊病。

5.【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以,靠,依靠,凭借。

攻:动词用作名词,用攻战(的办法)。

取:夺取(土地)。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邑,城镇。

城,城市。

6.【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较,比较。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其,那。

实,实际。

7.【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亡,失去,丢失。

8.【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

患,祸患。

大,最。

固,本来。

战,战争。

9.【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思:想。

厥,他们。

先,去世的。

祖父,祖辈与父辈。

暴:冒着。

以,因而,因此。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视:对待。

举以予人:省略句,即“举(之)以予人”,省略“之”,代土地。

举,全,都。

以,把,拿。

予,送给。

11.【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割,分割。

安,安稳。

寝,觉。

1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起,起床。

兵,军队。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同“餍”,满足。

奉:奉送。

弥、愈:更加。

繁:多。

侵,侵犯。

1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故,所以。

而,表顺承。

判:确定,断定。

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以至于。

颠覆:灭亡。

理:(按照)道理。

固:本来。

宜:应该。

然:这样。

16.【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以,用。

事:侍奉。

得之,得其理。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注释(1)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赂,赠送财物。

(2)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3)互丧:相继灭亡。

(4)率:全都,一概。

(5)完:保全。

(6)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7)厥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

厥,相当于“其”。

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8)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

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暴,同“曝”。

(9)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10)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11)判:决定,确定。

(12)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13)迁灭:灭亡。

(14)与赢:亲附秦国。

与,亲附、亲近。

(15)远略:长远的谋略。

(1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

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

速,招致。

(17)李牧:赵国大将,曾几次打退秦军。

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

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赵国。

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

(18)洎(jì):及,等到。

(19)三国:指韩、魏、楚三国。

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2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

数、理,指天数、命运。

(21)较:较量。

(22)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23)劫:胁迫,挟持。

(24)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25)下:降低身份。

(26)故事:旧事。

六国论赏析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六国破灭,非兵侖战不善,弊在普。

呼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兵器缺点贿赂园曰:六国占医占阶耶?曰:不赂者以赂坯,盖失强□ 援,不能独屯有人相继都因为因为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困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君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本来冒着子孙视之不甚惜,举収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请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即然这样,那么g,奉之巒,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曲匚I 颠覆,理固宜然。

满足越决定到达按理本来、亠、亠丄平应该忌样古人云:“迪事罔犹抱薪救阴,薪不尽,火不灭。

”此用侍奉柴正确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常扁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结交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氧是故燕虽小国坚守道义而后亡,炯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尝五战于秦,二这是招致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西牧连却之吋牧邂诛郸为郡,惜其用两次使……退等到因为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二战败而亡,诚不消灭几乎智慧与力量确实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假使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命运呜呼!以赂秦之地,圭寸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口之奇才,并礼待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积久的威势之所劫]日削而,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威胁天天月月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如果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旧例【知识点】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苏洵《六国论》全文及翻译

苏洵《六国论》全文及翻译

《六国论》全文及翻译[宋】苏洵【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字词解释】兵:兵器善:好。

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道:原因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率:都,皆。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保全。

以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六国的消亡,其实不是武器不尖锐,仗打不好,缺点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损失了自己的力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这就)是消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消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消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够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缺点在于贿赂秦国’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秦国在用战争强抢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获得的土地,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和战争成功获得的土地,本质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本质也要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自然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历尽艰险,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后辈对那些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小草相同。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尔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自然的事。

古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忧如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课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翻译】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课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翻译】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

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六国论》重点翻译

《六国论》重点翻译

小国,却用后来才作灭为亡,才这就招致是用兵抗秦曾经的效果。
古:两次 使···退却,击
• 6、至丹以荆卿为计,今:始又速祸焉。赵退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
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 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 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 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 • 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
向咽西下(去对。付秦国)为句,··式·所那;,么为表,,被翻动我译的恐成固被怕定秦国人吃饭也不能 走向
治理
•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 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像这样的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 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等到 因为 被杀
成为
坚持到底
•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
• (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古:坚没持有前往,
到底。
没有去
以前假使
今:不可以
• 8、向使三国各爱其运数地,齐人勿理附数同“于倘秦果”,,如刺客不行或,许 良将
《六国论》古翻:它;译实际上
一词多义,此 处:丧失、失
今:副词,有转 折之意
• 1、较秦之所去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它 实 的际土上地代(与前词“战,者其败相”比古当所今:后于:丧祖者祖辈失辈)父的多辈土百地倍相。比六,国它诸实侯际(也贿要赂多秦百国倍)所。丧失

六国论重点翻译句子

六国论重点翻译句子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翻译: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
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 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 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轻 易估量呢。
1、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哉! 翻译:可悲啊!六国本来有这样的有利的形 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 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 不要使自己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 • 翻译:齐国人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 亡而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翻译: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这是燕国善于用武力对付秦国的功效啊(判断 句) 。到了燕太子丹用荆轲作为对付秦国的策 略,这才招致了亡国的祸害。
•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翻译: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 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凭借用不 赂秦而战胜秦国的形势。 •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 翻译:假如(我们)凭借着这样大的国家, 在六国之后而去跟从六国灭亡的先例,这 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
• • • • • • • •
1、非兵不利: 兵器 2、弊在赂秦: 弊端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4、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的 • 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 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六国论》文言文字词整理

《六国论》文言文字词整理
(它实际上。 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 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 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 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旧事。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代词,代燕赵之君]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代词,代赵国,它]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代词,自己的]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代词,代六国的]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代词,代土地]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暴” pù,同“曝”。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厌”同“餍” yàn 。满足。
“无”通“毋”,读 wù ,不要。
“理”名作状,按道理
“义”,用作动词:坚持道义
“日”“月”,名词作状语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当”通“倘”,假如
01
添加标题
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被动句
被动句
判断句
判断句
重点句子翻译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以致全部覆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理固宜然)。

六国论字词解释及其翻译

六国论字词解释及其翻译

六国论字词解释及其翻译《六国论》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主要来源于此,它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重要著作,成书于春秋时代,前身是春秋六国。

此书收录了春秋时期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其中的军事思想尤其有益于探究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实践及其形成的思想模式。

《六国论》收录了众多有关军事思想的字词,如兵谋、兵马、兵力、兵锋、兵法、兵法家等,它们是象征着春秋六国优秀军事思想的历史悠久的术语,在春秋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也受到了历史学家和军事家们的尊敬。

兵谋指军事思想、军事计谋,是指军事行动的主动、灵活思维,是有效的战略安排,兵谋不仅仅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定势有序的运用军事力量的技术。

兵谋也是实施策略的理论,在战争行动时,兵谋是打仗的关键,能够使战争胜利的最大可能性变得更大。

兵马指军队所使用的武器、战车、兵马等具体材料,主要用于军事作战,它是军队的武器,可以使军队快速动作,进行有效的战斗,也可以有效地阐明军事思想的优势、缺陷及其活跃性。

兵力指军队的整体实力,指的是军队的数量、组织、军事装备、指挥意识、士气等。

兵力的高低及优劣,是评价军队实力的重要标准,对军队的性能、作战能力及行动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力。

兵锋指军队集中以攻击敌方的前线,它是军队攻击战术采取的主要方式,一般用于把握战局的主动权及维护战局的有利态势,兵锋也是进击的一种重要的战术,一般用于进攻战斗的起点。

兵法指军事行动中的组织情况、行动方法、部署等,它与兵谋不同,体现的是对军事行动的具体实施。

兵法是一种具体的军事思想,它是综合各种思想方法、历史经验和科学技术,然后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军事思想,是军事行动的基础。

兵法家是指政治家或军事家们研究军事历史、军事理论、兵谋和兵法的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可以把握军事局势的优势、缺陷和发展态势的结合体,从而制定出一套有效的军事措施,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及其实践的直接引导者和推动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
杜牧
一、重要字词填空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
...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
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
..回,檐牙..,囷囷焉,蜂.()()()()()
房水涡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

()()()()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
()
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倚叠
..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
间。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
..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
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
..,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
()()
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
()
[ ],楚人一炬...!
()()()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
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二、句子翻译:
骊山北
...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
..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国论
苏洵
一、重要字词填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
秦以..,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
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
()()
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
弱胜负已判..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
()()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 ] ,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
()()()()
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
其地,齐人勿..,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
()()
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
()()()()()
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
()()()()()
而从..又在六国下矣。

()()()
二、句子翻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洎.牧以谗诛,邯郸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又在六国下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