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王言解原文

合集下载

《孔子家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全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全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相鲁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始诛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王言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大婚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儒行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问礼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仪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致思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三恕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好生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观周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弟子行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贤君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六本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物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颜回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入官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困誓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帝德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帝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执辔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本命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论礼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观乡射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郊问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刑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礼运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冠颂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庙制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乐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问玉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屈节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本姓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原文及译文。

【诗歌鉴赏】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孔子蚤晨作,?手曳杖,逍?於?,而歌曰:「泰山其?乎!梁木其?乎!?人其萎乎!」既歌而入,??而坐.子??之曰:「泰山其?,?吾?安仰;梁木其?,吾?安杖;?人其萎,吾?安放.夫子殆?病也.」遂?而入.夫子?而言曰:「?,汝?何?.予?昔?坐奠於?楹之?,夏后氏?於??之上,??在阼,殷人?於?楹之?,即??主?之,?於西?之上,???之,而丘也即殷人,夫明王不?,?天下其孰能宗余,余逮?死.」遂?病,七日而?,?年七十二矣.哀公?曰:「昊天不?,不??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余在疚,於乎哀哉!尼父?自律.」子?曰:「公其不?於?乎?夫子有言曰『?失?昏,名失?愆,失志?昏,失所?愆,生不能用,死而?之,非?也.?一人非名,君?失之矣.』」既卒,?人所以服夫子者,子?曰:「昔夫子之??回也,若?其子而?服,?子路亦然,今??夫子如?父而?服.」於是弟子皆?服而加麻,出有所之,?由?.子夏曰:「入宜?可居,出?不?.」子游曰:「吾??夫子?朋友,居??,出?否,?所尊??,而出可也.」孔子之?,公西掌?葬焉,?以疏米三?,?衣十有一?,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象?,?五寸而???,桐棺四寸,柏棺五寸,??置?,?披周也,?崇殷也,????夏也,兼用三王?,所以尊?且?古也,葬於?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偃斧之形,高四尺,?松柏?志焉.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之?.既葬,有自燕??者,舍於子夏氏,子??之曰:「吾亦人之葬,?人非?人之葬,人子奚?焉.昔夫子言曰:『?吾封若夏屋者,?若斧矣,?若斧者也,?{髟葛},封之?也.』今徒一日三?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乎哉?」二三子三年??,或留或去,惟子??於墓六年.自後群弟子及?人?於墓如家者百有?家,因名其居曰孔里焉.孔子家语?终记解翻译孔子早晨起来,背着手拖着手杖,在门口优游地漫步,吟唱道:“泰山要崩塌了吗?梁木要毁坏了吗?哲人要困顿了吗?”唱完回到了屋内,对着门坐着。

孔子家语·王言解(2)原文

孔子家语·王言解(2)原文

孔子家语·王言解(2)原文王言解(2) ③抠:用手挖。

此作提讲。

④服乘:使用,指驾车或骑乘。

⑤七教:指后文所说的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七种教化。

⑥折冲:使敌人的战车后撤。

即击退敌人。

⑦皋陶:也称咎繇。

传说为舜的大臣,掌刑狱之事。

⑧关讥:在关口设立界卡检查行旅。

⑨表:表率。

⑩悫:诚实、谨慎。

寻:度量单位,两臂伸开为一寻。

福积资求:积累生活资料。

一本求作裘,《大戴礼记主言》作畜积衣裘。

蛮夷:代指四方少数民族。

诸夏:周王室分封的诸国。

指中原民族。

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

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贬称。

罩:捕鱼或鸟的竹器。

弋:以绳系箭而射。

旧注:罩,鱼笼,掩网。

弋,缴射也。

礼节:以礼来节制。

衽席之上:旧注:言安安而无忧也。

衽席:坐席。

【译文】孔子在家闲居,弟子曾参在身边陪侍。

孔子说:曾参啊!当今身居高位的人,只能听到士和大夫的言论,至于那些有高尚道德君子的言论,就很少听到了。

唉,我若把成就王业的道理讲给居高位的人听,他们不出门户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

曾参谦恭地站起来,走下坐席问孔子:请问先生,什么是成就王业的道理呢?孔子不回答。

曾参又说:赶上先生您有空闲的时候也难,所以敢大胆向您请教。

孔子又不回答。

曾参紧张而害怕,提起衣襟退下去,站在座位旁边。

过了一会儿,孔子叹息了一声,回头对曾参说:曾参啊!大概可以对你谈谈古代明君治国之道吧!曾参回答说:我不敢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听懂您谈治国的道理,只是想通过听您的谈论来学习。

孔子说:你坐下来,我讲给你听。

所谓道,是用来彰明德行的。

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

所以没有德行,道义不能被尊崇;没有道义,德行也无法发扬光大。

即使有一国之内最好的马,如果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使用骑乘,它就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

一个国家即使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百姓,如果国君不用正确的方法来治理,也不可能成为霸主或成就王业。

因此,古代圣明的国君在内实行七教,对外实行三至。

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翻译正论解作者:佚名孔子在,侯出田,招虞人以旌不,公使之曰:「昔先君之田也,旌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皮冠,故不敢,乃舍之.」孔子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之.」伐,季康子使冉求率左之,樊右,非不能也,不信子,三刻而之,如之,之,入,遁,冉有用戈,故能入焉.孔子之曰:「也.」既,季冉有曰:「子之於,之乎?性之乎?」曰:「之.」季曰:「事孔子,乎?」冉有曰:「即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不,文武用、兼通,求也其法,未之也.」季,樊以告孔子.孔子曰:「季於是乎可人之有能矣.」南容仲何忌既除,而昭公在外,未之命也.定公即位,乃命之,曰:「先臣有命焉,曰:『夫,人之也,非以立.』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以定其位.」公之.二子於孔子.孔子曰:「能者,君子也.云,君子是是,孟僖子可矣,己所病,以其嗣,大雅所厥,以燕翼子,是也夫.」文子得罪於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焉.延陵季子,戚之曰:「哉!夫子之在此,燕子巢于幕也,未也,又何焉?君又在,可乎?」文子於是身不琴瑟.孔子之曰:「季子能以正人,文子能克己服,可善改矣.」孔子志,穿公,盾亡,未及山而,史盾君.盾曰:「不然.」史曰:「子正卿,亡不出境,返不,非子而.」盾曰:「呼!我之矣,自伊戚,其我之乎!」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法不.宣子,古之良大夫也,法受,惜也越境乃免.」伐,入之,使子捷于,人之罪焉.子曰:「亡周之大德,介恃楚,陵弊邑,是以有年之告.未命,又有之役.隧者,井h木刊,弊邑大,天其,弊邑心,知其罪,校首於我,用敢功.」人曰:「何故侵小?」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一圻,列一同,自是以衰,周之制也.今大多圻矣,若侵小,何以至焉.」人曰:「其.」孔子之,子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知其志,言之文,行之不.伯入,非文不功,小子慎哉.」楚王汰侈,右尹子革侍坐,左史倚相而,王曰:「是良史也,子善之,是能三五典,八索九丘.」曰:「夫良史者,君之,君之善,而此子以官,不可良史.」曰:「臣又乃焉,昔周穆王欲肆其心,行天下,使皆有,焉,祭公父作祚昭,以止王心,王是以殆於文官,臣其焉,而弗知,若焉,其焉能知.」王曰:「子能乎?」曰:「能,其曰:『祈昭之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有醉之心.』」王揖而入,不食,不寐,日固不能其情,以及於.孔子其志曰:「古者有志,克己仁,信善哉,楚王若能如是,期辱於乾,子革之非左史,所以也,以,哉.」叔穆子,避奔,宿於庚宗之邑,庚宗寡通焉而生牛,穆子返,以牛,相家,牛叔二人之,叔有病,牛不通其,不食而死,牛遂叔庶子昭而立之.昭子既立朝,其家曰:「牛叔氏,使大,立庶,又被其邑,以求舍罪,罪莫大焉,必速之.」遂牛.孔子曰:「叔昭子不,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政者不私,不私怨.』云:『有德行,四之.』昭子有焉.」邢侯雍子田,叔理,罪在雍子,雍子其女於叔,叔弊邢侯,邢侯怒叔雍子於朝.宣子罪於叔向,叔向曰:「三同坐,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以置直也,鬻邢侯其罪一也.己而掠美昏,以官默,人不忌.夏曰:『昏默,,咎陶之刑也.』之.」乃施邢侯,而尸雍子叔於市.孔子曰:「叔向古之直也.治制刑,不於,三叔之罪不末,或曰,可直矣.平丘之,其也,以,不暴;季,其也,以,不虐;邢侯之,言其也,以正刑,不.三言而除三,加三利,益,由也夫.」有校,校之士,非政,明欲校.子曰:「何以也?夫人朝夕退而焉,以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行之;其所否者,吾改之.若之何其也.我忠言以怨,不立威以防怨,防怨防水也,大所犯,人必多,吾弗克救也,不如小使之,不如吾所而之.」孔子是言也,曰:「吾以是之,人子不仁,吾不信也.」平公侯于平丘,侯及盟,子之所承,曰:「昔日天子班重,以列尊卑,,周之制也,卑而重者甸服,伯男南也,而使公侯之,弗也,敢以,自日中之,以至于昏.」人之.孔子曰:「子於是行也,是以基也.云:『只君子,邦家之基.』子,君子之於者,且曰合侯而事,也.」子有疾,子太叔曰:「我死,子必政,唯有德者能以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死焉;水濡弱,民狎而之,多死焉,故.」子卒,子太叔政,不忍猛而,多掠.太叔悔之曰:「吾早夫子,必不及此.」孔子之曰:「善哉!政民慢,慢於猛,猛民,民施之以,以猛,猛以,猛相,政是以和.曰:『民亦止,汔可小康,惠此中,以四方.』施之以,毋,以良,式遏寇虐,不畏明,之以猛也,柔能,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不,不不柔,布政,百是遒,和之至也.」子之卒也,孔子之,出涕曰:「古之.」孔子,泰山之,有人哭於野者而哀,夫子式而之曰:「此哀一似重有者.」使子之.而曰:「昔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曰:「何不去乎?」人曰:「苛政.」子以告孔子.子曰:「小子之,苛政猛於暴虎.」魏子政,分祁氏及羊舌氏之田,荀,以大夫,及其子成,皆以也.又辛曰:「今汝有力於王室,吾是以汝,行乎敬之哉,毋乃力.」孔子之曰:「魏子之也,近不失,不失,可美矣.」又其命辛以忠.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忠也.魏子之也,其命也.忠其有後於乎.子一鼓,以刑鼎,著范宣子所刑.孔子曰:「其亡乎,失其度矣.夫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其民者也.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遵其道而守其,不愆,所度也.文公是以作秩之官,被之法,以盟主.今此度也,而刑鼎,在鼎矣,何以尊?何之守也?序,何以?且夫宣子之刑,夷之也,制,若之何其法乎.」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神祟.」王弗祭,大夫祭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沮漳,楚之望也,福之至,不是乎,不不德,河非所罪也.」遂不祭.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也宜哉.夏曰:『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今失厥道,其,乃而亡.』」又曰:「允出在,由己率常可矣.」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以其女妻之,疾其初妻之娣,之立,文子女,如二妻之.文子怒攻之.孔子舍璩伯玉之家,文子就而焉.孔子曰:「簋之事,之矣,兵甲之事,未之也.」退而命而行曰:「木,木能乎?」文子遽自止之曰:「圉也敢度其私哉?亦之也.」止,季康子冉求之,冉求既之,又曰:「夫子播之百姓,鬼神,而憾,用之有名.」康子言於哀公,以迎孔子曰:「人之於冉求信之矣,大用之.」其公,孔子之,三日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其君,伐之.」公弗,三,公曰:「弱久矣,子之伐也,若之何?」曰:「其君,民之不者半,以之,加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氏.」孔子,退而告人曰:「以吾大夫之後,吾不敢不告也.」子曰:「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雍,有?」孔子曰:「胡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世子委政於冢宰三年,成既,太甲於伊尹,武王既,成王於周公,其一也.」桓子侵,遇焉,人乘之,新大夫,仲叔于奚以其救桓子,桓子乃免.人以邑仲叔于奚,于奚,曲之,繁以朝,之,在三官.子路仕,其故,以孔子.孔子曰:「惜也不如多之邑,惟器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以行,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也.若以假人,人政也,政亡,家之,不可止也.」公父文伯之母,不解.文伯焉.其母曰:「古者王后玄,公侯之夫人加之,卿之子大,命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已下,各衣其夫,社而事,而功,男女,愆有辟,王之制也,今我寡也,又在位,朝夕恪勤,恐忘先人之,有怠,其何以避辟?」孔子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可不矣.」樊於孔子曰:「事君,政不,可忠矣,而君刖之,其至乎?」孔子曰:「古之士者,有道忠以之,道退身以避之.今疾子食於淫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刖,是智之不如葵,葵能其足.」季康子欲以一井田出法焉,使孔子.子曰:「丘弗也.」冉有三卒曰:「子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孔子不而私於冉有曰:「求,汝,汝弗乎,先王制土,藉田以力,而底其近;里以入,而量其有;任力以夫,而其老幼.於是寡孤疾老者,旅之出,徵之,已.其收,田一井出禾秉,缶米藁不是,先王以之足,君子之行,必度於,施取其厚,事其中,其薄,若是其已,丘亦足矣.不度於,而冒,田,有不足.且子若以行之而取法,有周公之典在.若欲犯法,苟行之,又何焉.」子游於孔子曰:「夫子之言子之惠也,可得乎?」孔子曰:「惠在民而已矣.」子游曰:「民之德教,何翅施惠哉?」孔子曰:「夫子者,人之母也,能食之,弗能教也.」子游曰:「其事可言乎?」孔子曰:「子以所乘之冬涉者,是教也.」哀公於孔子曰:「二三大夫皆寡人使隆敬於高年,何也?」孔子曰:「君之及此言,天下之,唯哉.」公曰:「何也?其可得乎?」孔子曰:「昔者有虞氏德而尚,夏后氏爵而尚,殷人富而尚,周人而尚,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年者焉.年者於天下久矣,次于事,是故朝廷同爵而尚,七十杖於朝,君席,八十不仕朝,君就之,而悌乎朝廷矣;其行也肩而不,不,斑白者不以其任於道路,而悌乎道路矣;居以而老不,不犯弱,不暴寡,而悌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甸役,禽隆之者,而悌乎狩矣;旅什伍,同爵尚,而悌乎旅矣.夫王之教,孝悌朝廷,行於道路,至於州巷,放於狩,循於旅,感以,死之而弗敢犯.」公曰:「善哉,寡人之,弗能成.」哀公於孔子曰:「寡人益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益不焉.夫人自益,身之不祥;老而取幼,家之不祥;而任不肖,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俗之不祥;人伏匿,愚者擅,天下不祥.不祥有五,益不焉.」孔子季,季之宰曰:「君使求假於田,特之乎?」季未言.孔子曰:「吾之君取於臣之取,於臣之,臣取於君之假,於君之.」季色然悟曰:「吾未此.」遂命其宰曰:「自今已,君有取之,一切不得言假也.」文言文翻译:孔子在齐国时,齐侯出去打猎,用旌旗招呼管理山泽的官吏虞人,虞人没来晋见,齐侯派人把他抓了起来。

孔子家语八卷

孔子家语八卷

孔子家语八卷卷一《相鲁》1. “政在节财。

”解释:治理政务关键在于节省财物。

强调了在理政过程中合理使用资源、避免浪费的重要性。

卷二《始诛》2.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

”解释:不先进行教导就杀戮叫做虐;不事先告诫而要求立刻成功叫做暴;起初懈怠而突然限期完成叫做贼。

指出了几种不合理、不道德的治理方式。

卷三《王言解》3. “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

”解释:即使有一国之中的良马,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驾驭它,就不能让它日行千里。

比喻对于人才等也需要用合适的方法来使用。

卷四《大婚解》4. “爱与敬,其政之本与!”解释:爱和敬,大概是为政的根本吧!表明在治理国家等方面,对百姓怀有仁爱之心以及相互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卷五《儒行解》5.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解释:儒者可以亲近但不可以胁迫,能够接近但不可以逼迫,宁可被杀也不可以侮辱。

体现了儒者的高尚气节和坚定操守。

6.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逊)让者,仁之终也。

”解释: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大度是仁的表现;谦逊礼让是仁的归宿。

阐述了仁在不同品德表现方面的关联。

卷六《问礼》7. “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解释:礼,就是讲一个敬字而已。

所以敬重一个人的父亲,他的儿子就会高兴;敬重一个人的兄长,他的弟弟就会高兴;敬重一个人的君主,他的臣子就会高兴;敬重一个人,而千千万万的人都会高兴。

说明了敬重在人际关系及遵循礼制方面的广泛影响。

卷七《五刑解》8. “言莫弃乎无征,行莫弃乎无轨。

”解释:说话最忌讳没有根据,行事最忌讳没有准则。

强调言行要有凭有据、遵循一定规范。

卷八《致思》9. “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乎!”解释:我听说可以让人整日不知疲倦的事情,大概只有学习吧!突出了学习能给人带来的持续动力和乐趣。

《孔子家语》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汉族儒家类著作。

原书二十七卷,久佚。

今本为三国魏王肃伪作,十卷,共四十四篇。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卷一相鲁第一
卷一始诛第二
卷一王言解第三
卷一大婚解第四
卷一儒行解第五
卷一问礼第六
卷一五仪解第七
卷二致思第八
卷二三恕第九
卷二好生第十
卷三观周第十一
卷三弟子行第十二卷三贤君第十三
卷三辩政第十四
卷四六本第十五
卷四辩物第十六
卷四哀公问政第十七卷五颜回第十八
卷五子路初见第十九卷五在厄第二十
卷五入官第二十一卷五困誓第二十二卷五五帝德第二十三卷六五帝第二十四卷六执辔第二十五卷六本命解第二十六
卷六论礼第二十七
卷七观乡射第二十八
卷七郊问第二十九
卷七五刑解第三十
卷七刑政第三十一
卷七礼运第三十二
卷八冠颂第三十三
卷八庙制第三十四
卷八辩乐解第三十五
卷八问玉第三十六
卷八屈节解第三十七
卷九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卷九本姓解第三十九。

《孔子家语》含注解译文

《孔子家语》含注解译文

《孔子家语》含注解译文孔子家语.卷一相鲁第一【原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1]。

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2],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

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3]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4],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5]。

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

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为鲁大司寇[6],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注释】[1]中都:鲁邑,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

宰:一邑长官。

[2]椁:棺木有二重,里面称棺,外面称椁。

[3]定公:鲁国国君,名姬宋,定公是谥号。

[4]五土之性:旧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

"坟衍指肥沃平旷的土地。

原隰指广平低湿之地。

[5]沟:挖沟。

合诸墓:表示同一墓域。

[6]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官,为六卿之一。

【译文】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

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纪的长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大小承担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走一边,在道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取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

死人装殓,棺木厚四寸、椁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坟,不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

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习您的施政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岂只是治理好鲁国呢!"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

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精选一《孔子家语》之《王言解第三》

精选一《孔子家语》之《王言解第三》

也会选 择品行端正 的朋 友 ; 在上位 的人 推崇德 行 , 百姓就不会 隐居不仕 ; 在上位 的人憎恶贪 婪 , 百姓就会 以争
霸王 。是故 昔者 明王 内修 七教 , 外行 三至 。七教修 然后 可 以 4 ・ 关讥市廛( c h a n ) : 讥, 呵察, 稽查, 盘问。廛, 市 守, 三 至行 然后 可 以征 。明王之道 , 其 守也 , 则必折 冲① 千里之 场中 供商人存放货物的房舍。
外; 其征也 , 则必还师衽席② 之上 。故 日内修 七教 而上 不劳 , 外 行三 至而财 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 ” 曾子 日 : “ 不劳不费之谓明王 , 可得 闻乎? ” 7

定是寸步难行 。即使国土广阔 , 人 口众多 , 如果不 以正确 的统治方法 治理 , 也难以实现王霸之业 。因此 , 过
去 的圣 明君 主对 内修 行七 教 , 对外实行三至 。七教 的工作做好 了 , 可 以守卫 国家 ; 三至的 目标实现 了 , 可 以对
外征讨 。圣 明君 主的治国之道 , 如果用以守卫 国家 , 那一定能却敌 于千里之外 ; 如果 用以对外征讨 , 那也一定 可 以平安还 师 。因此 可 以说 , 对 内能够 推行七教 , 君 主就不会 劳顿 ; 对外 能够实行 三至 , 国家也不会 耗费 财
言” , 即关于王道的言论 。本篇是有关孔子政治理想的重要 文献 , 以下节选关于“ 王道政治” 思想 的段落 。
【 原文节选】
【 重点注释】
子 日: “ 居, 吾语 汝 。夫道 者 , 所 以明德 也 ; 德者 , 所以尊道 1 _ 手 斤 冲: 克敌制胜。冲, 挫退敌方的冲锋战车。 也 。是 以非德道 不尊 , 非道德 不明。 虽有 国之 良马 , 不以其道 2 . 还师衽( 诧 n ) 席: 指平安还师。衽席, 卧具。 服 乘之 , 不可以道 里。虽有博地众 民, 不 以其道治之 , 不可 以致 3 . ,  ̄ g - ( g i f 。 ) 陶( y 6 。 ) : 舜的大臣。

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

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

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原文】孔子闲居,曾参侍①。

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

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

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②而化天下。

”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

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

”孔子又不应。

曾子肃然而惧,抠③衣而退,负席而立。

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曾子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

”子曰:“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

德者,所以尊道也。

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

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④之,不可以道里。

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

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⑤,外行三至。

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

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⑥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

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

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⑦,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

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

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⑧市酆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

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政教定,则本正也。

凡上者,民之表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⑩而女贞。

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怨,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

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曾子曰:“道则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参以为姑止乎?又有焉。

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

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则贤者悦而不肖者惧。

孔子家语及解析——

孔子家语及解析——

孔子家语及解析——&卷一&儒行解第五孔子家语卷一儒行解第五【原文】孔子在卫①,冉求言于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

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

己有才而以资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②迎之。

”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

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

公自阼阶③,孔子宾阶,升堂立侍。

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④。

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丘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以乡,丘未知其为儒服也。

”公曰:“敢问儒行?”孔子曰:“略言之,则不能终其物;悉数之,则留仆⑤未可以对。

”哀公命席,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

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

大则如威,小则如媿。

难进而易退,粥粥若无能也。

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⑥,其起坐恭敬,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

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其备预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

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⑦也。

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情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财货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鸷虫攫搏不程其勇⑧,引重鼎不程其力。

往者不悔,来者不豫。

过言不再,流言不极⑨。

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其居处不过,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辩而不可面数也。

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⑩,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荜门圭窬,蓬户瓮牖。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谄。

其为士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

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阅读

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阅读

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阅读【原文】孔子闲居,曾参侍①。

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

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

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②而化天下。

”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

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

”孔子又不应。

曾子肃不过惧,抠③衣而退,负席而立。

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曾子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

”子曰:“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

德者,所以尊道也。

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

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④之,不能够道里。

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能够致霸王。

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⑤,外行三至。

七教修,然后能够守;三至行,然后能够征。

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⑥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

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

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⑦,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

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

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⑧市酆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

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政教定,则本正也。

凡上者,民之表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⑩而女贞。

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怨,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

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曾子曰:“道则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参以为姑止乎?又有焉。

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

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则贤者悦而不肖者惧。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诸子百家之中国儒家经典著作系列:孔子家语卷第一相鲁第一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无文饰雕画不诈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木为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聚土以起坟者也不树,不树松柏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鲁国在东故西方诸侯皆法则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五土之性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所生之物各得其宜咸得厥所.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季平子逐昭公死于干侯平子别而葬之贬之不令近先公也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桓子平子之子今合之,所以揜夫子之不臣.”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会遇之礼礼之简略者也揖让而登,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劫定公.莱人齐人东夷雷鼓曰●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裔边裔夷夷狄俘军所获虏也言此三者何敢以兵乱两君之好也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华夏中国之名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对曰:“鲁大夫也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齐侯将设享礼,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梁丘据旧闻齐鲁之故事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不出门,作牺牛及象于其背为●嘉乐不野合,享而既具是弃礼,若其不具,是用秕粺,秕谷之不成者粺草之似谷者用秕粺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四邑郓讙龟阴也洙有汶阳之田本鲁界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卿大夫称家甲铠也邑无百雉之城,高丈长丈曰堵三堵曰雉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孙不得意于季氏,因费宰公山弗扰率费人以袭鲁.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费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有公慎氏者,妻淫不制.有慎溃氏,奢侈踰法.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越境而徙.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男女行者,别其涂,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有司常供其职客不求而有司存焉皆如归焉.言如归家无所之也始诛第二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两观阙名尸于朝.三日,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丑谓非义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撮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士之为人虚伪亦聚党也而韩非谓华士耕而后食凿井而饮信其如此而太公诛之岂所以谓太公者哉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狴狱牢也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庸用也即就也刑教皆当以义勿用以就汝心之所安当谨之自谓未有顺事且陈道德以服之以无刑杀而后为顺是先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毗辅也俾使也言师尹当毗辅天子使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陵迟犹陂池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踰乎?”王言解第三孔子闲居,曾参侍.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于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而化天下.”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对,是以敢问.”孔子又不应.曾子肃然而惧,抠衣而退,负席而立.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曾子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子曰:“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则必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皆不收赋,讥呵也讥异服识异言及市?皆不赋税古之法也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璞悫愿貌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怨,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曾子曰:“道则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孔子曰:“参以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然则贤者悦而不肖者惧.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上之亲下也,如手足之于腹心.下之亲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上下相亲如此,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周制,三百步为里,千步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此说里数不可以言井井自方里之名疑此误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国,乃为福积资求焉,恤行者有亡.是以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宾.故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乱.田猎罩弋,罩掩网弋缴射非以盈宫室也.征敛百姓,非以盈府库也.惨怛以补不足,礼节以损有余,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言可覆,其迹可履.如饥而食,如渴而饮.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验.故视远若迩,非道迩也,见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万民怀其惠,此之谓明王之守,折冲千里之外者也.”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曾子曰:“敢问此义何谓?”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言安安而无忧大婚解第四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孰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公曰:“寡人虽无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冕而亲迎,亲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则是遗亲也.弗亲弗敬,弗尊也.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公曰:“寡人愿有言也.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下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焉”?鲁周公之后得郊天故言以为天下之主也公曰:“寡人实固,鄙陋不固安得闻此言乎!寡人欲问,不能为辞,请少进.”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言宗庙天地神之次出以治直言之礼,以立上下之敬,夫妇正则始可以治正言礼矣身正然可以正人者也物耻、则足以振之,耻事不知礼足以振救之国耻、足以兴之,耻国不知足以兴起者也故为政先乎礼,礼其政之本与.”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本也.伤其本,则支从之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言百姓之所法而行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乎天下矣.气满昔太王之道也,太王出亦姜女入亦姜女国无鳏民爱其身以及人之身爱其子以及人之子故曰太王之道如此国家顺矣.”公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行则民作则,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恭敬以从命,若是,则可谓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公曰:“何谓成其亲?”孔子对曰:“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孔子遂言曰:“爱政而不能爱人,则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则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则不能乐天.”天道也公曰:“敢问何能成身?”孔子对曰:“夫其行已不过乎物,谓之成身,不过乎,合天道也.”公曰:“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曰:“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不闭常通而能久言无极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公曰:“寡人且愚●,言惷愚●暗也幸烦子之于心.”欲烦孔子议识其心所能行也孔子蹴然避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亲.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公曰:“寡人既闻如此言,无如后罪何?”孔子对曰:“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儒行解第五孔子在卫,冉求言于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己有才而以资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迎之.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就孔子舍公自阼阶,孔子宾阶升堂立侍.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深衣之褒大也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以乡,随其乡也丘未知其为儒服也.”公曰:“敢问儒行?”孔子曰:“略言之则不能终其物,悉数之则留仆未可以对.”留久也仆太仆君燕朝则正位掌傧相更衣之为久将倦使之相代者也哀公命席,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席上之珍能敷陈先王之道以为政治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力行仁义道德以待人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衣冠,中动作顺,其大让如慢,慢简略也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媿,难进而易退,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齐庄可畏难也其起坐恭敬,言必诚信,行必忠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预有如此者.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情,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财货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阻难也以兵为之难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不再过言流言不极;流言相毁不穷极也不断其威,常严庄也不习其谋;不豫习其谋虑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其居处不过,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征辩,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干楯也橹大戟戴仁而行,抱德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方丈曰堵一堵言其小者也荜门圭窬,荜门荆竹织门也圭窬穿墙为之如圭也蓬户瓮牖,以编蓬为户破瓮为牖也易衣而出,更相易衣而后可以出幷日而食;幷一日之粮以为一食也上答之,不敢以疑,君用之不敢疑贰事君也上不答之,不敢以谄;其为士有如此者.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稽同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法也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诡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犹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起居犹动静也竟终也言身虽危动静犹终身不忘百姓其忧思有如此者.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必以和,优游以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人小合其宽裕有如此者.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不求厚禄,程犹效也言功效而已不求厚禄也推贤达能,不望其报;君得其志,民赖其德,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儒有澡身浴德,常自洁净其身沐浴于德行也陈言而伏;陈言于君不望其报静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默而翘之,又不急为也;言事君清静因事而止之则君不知默而翘发之不急为所以为不为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言不因势位自矜庄世治不轻,世乱不沮;不自轻不自沮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尚宽,底厉廉隅,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虽以分国,视之如锱铢,视之轻如锱铢八两为锱弗肯臣仕;其规为有如此者.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别则闻,流言不信,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有如此者.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动作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儒有不陨获于贫贱,陨获忧闷不安之貌不充诎于富贵;充诎踊跃参扰之貌不溷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溷辱闵疾言不为君长所辱病儒者中和之名今人之名儒也,忘常以儒相诟疾.”诟辱哀公既得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曰:“终殁吾世,弗敢复以儒为戏矣.”问礼第六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对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公曰:“吾子言焉.”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所能谓礼也会谓男女之会节谓亲疏之节也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宗庙之序,品其牺牲,设其豕腊,修其岁时,以敬其祭祀,别其亲疏,序其昭穆,而后宗族会燕,即安其居,以缀恩义.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彤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言苟求得当其情欲而已虐杀刑诛,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用上所言今之用民者由后,用下所言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言偃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乎?”孔子言:“我欲观夏,是故之杞,夏后封于杞也而不足征也,征成吾得夏时焉;于四时之正正夏数得天心中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殷后封宋而不足征也,吾得乾坤焉;干天坤地得天地阴阳之书也乾坤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此观之.夫礼,初也始于饮食,太古之时,燔黍擘豚,古未有釜甑释米擗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污●杯饮,蒉桴土鼓,凿地为●以手饮之也犹可以致敬鬼神,神飨德不求备物也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高某复然后饮腥苴熟,始死含以珠贝将葬苞苴以遣奠以送之形体则降,魂气则上,是谓天望而地藏也.魂气升而在天形体藏而在地故生者南向,死者北首,皆从其初也.昔之王者,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橹巢;掘地而居谓之营窟有柴谓橹在树曰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丝麻,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冶金为器用刑范也合土,合和以作瓦物以为宫室户牖;以炮以燔,毛曰炮加火曰燔也以烹以炙,煮之曰烹炮之曰炙以为醴酪;醴醴酒酪浆酢治其丝麻,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故玄酒在室,玄酒水也言尚古在略近醴醆在户,醴●齐也五齐二曰醴齐三曰●齐粢醍在堂,深醍澄齐澄酒在下,澄清漏其酒也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以降上神,上神天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佑.作其祝号,牺牲玉帛祝辞皆异为之号也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熟其殽,言虽有所熟犹有所腥腥本不忘古也越席以坐.翦蒲席也�布以羃,羃覆酒巾也质故用疏也衣其浣帛,练染以为祭服醴醆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嘉善乐也然后退而合烹,合其烹熟之礼无复醒也体其犬豕牛羊,体解其牲体而荐之实其簠簋,受黍稷之器也笾豆铏羹,竹曰笾木曰豆铏所以盛羹也祝以孝告,祝通孝子语于先祖嘏以慈告,嘏传先祖语于孝子是为大祥,祥善此礼之大成也.”五仪解第七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曰:“然则章甫絇履,章甫冠也絇履履头有钩饰也绅带缙笏者,皆贤人也.”绅大带缙捶也笏所以执书思对命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谓也.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轩者,则志不在于食焄;端衣玄裳斋服也轩轩车焄辛菜也斩衰管菲,杖而歠粥者,则志不在于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谓此类也.”公曰:“善哉!尽此而已乎?”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庸人?”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格法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闇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率犹行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所务者谓言之要也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得其要也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公曰:“何谓君子?”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怨咎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无伐善之色也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油然不进之貌也越过也公曰:“何谓贤人?”孔子曰:“所谓贤人者,德不踰闲,闲法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言满天下无口过也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本亦身富则天下无宛财,宛积也古字亦或作此故或误不着草矣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公曰:“何谓圣人?”孔子曰:“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邻以喻界畔也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君如此言已为知之故无所复言谦以诱进哀公矣公曰:“非吾子,寡人无以启其心,吾子言也.”孔子曰:“君子入庙,如右,登自阼阶,仰视榱桷,俯察机筵,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则哀可知矣.昧爽夙兴,正其衣冠,爽明也昧明始明也夙早兴起平旦视朝,虑其危难,一物失理,乱亡之端,君以此思忧,则忧可知矣.日出听政,至于中●,中日中●映中诸侯子孙,?来为宾,行礼揖让,慎其威仪,君以此思劳,则劳亦可知矣.缅然长思,出于四门,周章远望,睹亡国之墟,必将有数焉,言亡国故墟非但一君以此思惧,则惧可知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君既明此五者,又少留意于五仪之事,则于政治,何有失矣.”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之法.”孔子对曰:“事任于官,言各当以其所能之事任于官无取捷捷,无取钳钳,钳钳妄对不谨诚无取啍啍,啍啍多言捷捷贪也,捷捷而不已食所以为贪也钳钳乱也,啍啍诞也.诞欺诈也故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言人无智者虽性悫信不能为大恶不悫信而有智然后乃可畏也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大则攻,其道如何?”孔子对曰:“使君朝廷有礼,上下相亲,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苟为此道,民畔如归,皆君之雠也,将与谁守?”公曰:“善哉!于是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百姓.”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曰:“有之.”公曰:“何为?”对曰:“为其二乘.”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子曰:“为其兼行恶道也.”此具博三十六道也哀公惧焉,有间,复问曰:“若是乎君之恶恶道至甚也?”孔子曰:“君子之恶恶道不甚,则好善道亦不甚;好善道不甚,则百姓之亲上亦不甚.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悦.’诗之好善道甚也如此.”公曰:“美哉!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国家之存亡祸福,信。

《孔子家语》卷第一

《孔子家语》卷第一

《孔子家语》卷第一相魯第一孔子初仕為中都宰,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偽,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定公謂孔子曰:「學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孔子對曰:「雖天下可乎,何但魯國而已哉.於是二年,定公以為司空.乃別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時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溝而合諸墓焉.謂季桓子曰:「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今合之,所以揜夫子之不臣.」由司空為魯大司寇.設法而不用,無姦民.定公與齊侯會于夾谷,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並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定公從之.至會所,為壇位土階三等,以遇禮相見,揖讓而登,獻酢既畢,齊使萊人以兵鼓謲劫定公.孔子歷階而進,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兩君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偪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頃,齊奏宮中之樂,俳優侏儒戲於前.孔子趨進歷階而上,不盡一等,曰:「匹夫熒侮諸侯者,罪應誅,請右司馬速刑焉.」於是斬侏儒,手足異處.齊侯懼,有慚色.將盟,齊人加載書曰:「齊師出境,而不以兵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茲無還對曰:「而不返我汶陽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齊侯將設享禮,孔子謂梁丘據曰:「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享而既具是棄禮,若其不具,是用秕粺,用秕粺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齊侯歸,責其群臣曰:「魯以君子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於是乃歸所侵魯之四邑,及汶陽之田.孔子言於定公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過制,請皆損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孫不得意於季氏,因費宰公山弗擾率費人以襲魯.孔子以公與季孫叔孫孟孫,入于費氏之宮,登武子之臺;費人攻之,及臺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勒士眾下伐之,費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強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初,魯之販羊有沈猶氏者,常朝飲其羊以詐.市人有公慎氏者,妻淫不制.有慎潰氏,奢侈踰法.魯之鬻六畜者,飾之以儲價.及孔子之為政也,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潰氏越境而徙.三月,則鬻牛馬者不儲價,賣羊豚者不加飾.男女行者,別其塗,道不拾遺.男尚忠信,女尚貞順.四方客至於邑,不求有司,皆如歸焉.始誅第二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有喜色.仲由問曰:「由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樂以貴下人乎?」於是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兩觀之下,尸於朝.三日,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或者為失乎?」孔子曰:「居,吾語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其談說足以飾褒榮眾,其強禦足以反是獨立,此乃人之姦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周公誅管蔡、太公誅華士、管仲誅付乙、子產誅史何,是此七子,皆異世而同誅者,以七子異世而同惡,故不可赦也.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矣.』」孔子為魯大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三月不別,其父請止.夫子赦之焉.季孫聞之,不悅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國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歎曰:「嗚呼!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謹誅,賊也.徵斂無時,暴也.不試責成,虐也.政無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書云:『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後刑也.』既陳道德以先服之,而猶不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廢之,又不可,而後以威憚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後待之以刑,則民咸知罪矣.詩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今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夫三尺之限,空車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載陟焉,何哉?陵遲故也.今世俗之陵遲久矣,雖有刑法,民能勿踰乎?」王言解第三孔子閒居,曾參侍.孔子曰:「參乎,今之君子,唯士與大夫之言可聞也.至於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戶牖而化天下.」曾子起,下席而對曰:「敢問何謂王之言?」孔子不應,曾子曰:「侍夫子之閒也,難對,是以敢問.」孔子又不應.曾子肅然而懼,摳衣而退,負席而立.有頃,孔子歎息,顧謂曾子曰:「參,汝可語明王之道與?」曾子曰:「非敢以為足也,請因所聞而學焉.」子曰:「居,吾語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後可以守,三至行然後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衝千里之外,其征則必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王之道也.」曾子曰:「不勞不費之謂明王,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勞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稅,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征,關譏市鄽,皆不收賦,此則生財之路,而明王節之,何財之費乎?」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於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愨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怨,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曾子曰:「道則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孔子曰:「參以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屬以理之,然後賢民無所隱,暴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進用賢良,退貶不肖,然則賢者悅而不肖者懼.哀鰥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悌、選才能.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內,無刑民矣.上之親下也,如手足之於腹心.下之親上也,如幼子之於慈母矣.上下相親如此,故令則從,施則行,民懷其德,近者悅服,遠者來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周制,三百步為里,千步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國,乃為福積資求焉,恤行者有亡.是以蠻夷諸夏,雖衣冠不同,言語不合,莫不來賓.故曰無市而民不乏,無刑而民不亂.田獵罩弋,非以盈宮室也.徵斂百姓,非以盈府庫也.慘怛以補不足,禮節以損有餘,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其言可覆,其跡可履.如飢而食,如渴而飲.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驗.故視遠若邇,非道邇也,見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萬民懷其惠,此之謂明王之守,折衝千里之外者也.」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曾子曰:「敢問此義何謂?」孔子曰:「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又知其數,及其所在焉.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如此,則天下之民,名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後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智者莫大乎知賢,賢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是故誅其君而改其政,弔其民而不奪其財.故明王之政,猶時雨之降,降至則民悅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大婚解第四孔子侍坐於哀公.公問曰:「敢問人道孰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夫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君不為正,百姓何所從乎!」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庶物從之.」公曰:「寡人雖無能也,願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聞乎?」孔子對曰:「古之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矣,大婚為大.大婚至矣,冕而親迎,親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為親,捨敬則是遺親也.弗親弗敬,弗尊也.愛與敬,其政之本與.」公曰:「寡人願有言也.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下宗廟社稷之主,君何謂已重焉」?公曰:「寡人實固,不固安得聞此言乎!寡人欲問,不能為辭,請少進.」孔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婚,萬世之嗣也,君何謂已重焉?」孔子遂言曰:「內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出以治直言之禮,以立上下之敬,物恥、則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故為政先乎禮,禮其政之本與.」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敬也者,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本也.傷其本,則支從之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則大化愾乎天下矣.昔太王之道也,如此國家順矣.」公曰:「敢問何謂敬身?」孔子對曰:「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行則民作則,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恭敬以從命,若是,則可謂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公曰:「何謂成其親?」孔子對曰:「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與名,謂之君子,則是成其親,為君而為其子也.」孔子遂言曰:「愛政而不能愛人,則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則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則不能樂天.」公曰:「敢問何能成身?」孔子對曰:「夫其行已不過乎物,謂之成身,不過乎,合天道也.」公曰:「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曰:「貴其不已也.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而能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公曰:「寡人且愚冥,幸煩子之於心.」孔子蹴然避席而對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親.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此謂孝子成身.」公曰:「寡人既聞如此言,無如後罪何?」孔子對曰:「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儒行解第五孔子在衛,冉求言於季孫曰:「國有聖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猶卻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衛,衛將用之.己有才而以資鄰國,難以言智也,請以重幣迎之.季孫以告哀公,公從之.孔子既至,舍哀公館焉.公自阼階,孔子賓階升堂立侍.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以鄉,丘未知其為儒服也.」公曰:「敢問儒行?」孔子曰:「略言之則不能終其物,悉數之則留僕未可以對.」哀公命席,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衣冠,中動作順,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威,小則如媿,難進而易退,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儒有居處齊難,其起坐恭敬,言必誠信,行必忠正,道塗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其備預有如此者.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而仁義以為土地;不求多積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後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情,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財貨而不貪,淹之以樂好而不淫,劫之以眾而不懼,阻之以兵而不懾;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徃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殺而不可辱;其居處不過,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徵辯,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為甲冑,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德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蓽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諂;其為士有如此者.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尤旨},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詭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猶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必以和,優游以法;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不求厚祿,推賢達能,不望其報;君得其志,民賴其德,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儒有澡身浴德,陳言而伏;靜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默而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己不與,異己不非;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尚寬,底厲廉隅,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雖以分國,視之如錙銖,弗肯臣仕;其規為有如此者.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別則聞,流言不信,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有如此者.夫溫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遜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儒有不隕穫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不溷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人之名儒也,忘常以儒相詬疾.」哀公既得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曰:「終歿吾世,弗敢復以儒為戲矣.」問禮第六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對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禮也.」公曰:「吾子言焉.」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以生者,禮為大.非禮則無以節事天地之神焉;非禮則無以辯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非禮則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婚姻親族疏數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為尊敬,然後以其所能教順百姓,不廢其會節.既有成事,而後治其文章黼黻,以別尊卑上下之等.其順之也,而後言其喪祭之紀,宗廟之序,品其犧牲,設其豕腊,修其歲時,以敬其祭祀,別其親疏,序其昭穆,而後宗族會醼,即安其居,以綴恩義.卑其宮室,節其服御,車不雕璣,器不彤鏤,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與萬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禮也如此.」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對曰:「今之君子,好利無厭,淫行不倦,荒怠慢遊,固民是盡,以遂其心,以怨其政,忤其眾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虐殺刑誅,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後,是即今之君子,莫能為禮也.」言偃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乎?」孔子言:「我欲觀夏,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乾坤焉;乾坤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此觀之.夫禮,初也始於飲食,太古之時,燔黍擘豚,汙罇杯飲,蕢桴土鼓,猶可以致敬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高某復然後飲腥苴熟,形體則降,魂氣則上,是謂天望而地藏也.故生者南嚮,死者北首,皆從其初也.昔之王者,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櫓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絲麻,衣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合土,以為宮室戶牖;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為醴酪;治其絲麻,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祐.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熟其殽,越席以坐.疏布以羃,衣其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然後退而合烹,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為大祥,此禮之大成也.」五儀解第七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欲論魯國之士,與之為治,敢問如何取之?」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曰:「然則章甫絇履,紳帶縉笏者,皆賢人也.」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謂也.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軒者,則志不在於食焄;斬衰管菲,杖而歠粥者,則志不在於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謂此類也.」公曰:「善哉!盡此而已乎?」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公曰:「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庸人?」孔子曰:「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託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闇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此則庸人也.」公曰:「何謂士人?」孔子曰:「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多,必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必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必審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公曰:「何謂君子?」孔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公曰:「何謂賢人?」孔子曰:「所謂賢人者,德不踰閑,行中規繩,言足以法於天下,而不傷於身,道足以化於百姓,而不傷於本;富則天下無宛財,施則天下不病貧.此則賢者也.」公曰:「何謂聖人?」孔子曰:「所謂聖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聖人也.」公曰:「善哉!非子之賢,則寡人不得聞此言也.雖然,寡人生於深宮之內,長於婦人之手,未嘗知哀,未嘗知憂,未嘗知勞,未嘗知懼,未嘗知危,恐不足以行五儀之教若何?」孔子對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則丘亦無所聞焉.」公曰:「非吾子,寡人無以啟其心,吾子言也.」孔子曰:「君子入廟,如右,登自阼階,仰視榱桷,俯察机筵,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則哀可知矣.昧爽夙興,正其衣冠,平旦視朝,慮其危難,一物失理,亂亡之端,君以此思憂,則憂可知矣.日出聽政,至于中冥,諸侯子孫,徃來為賓,行禮揖讓,慎其威儀,君以此思勞,則勞亦可知矣.緬然長思,出於四門,周章遠望,睹亡國之墟,必將有數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可知矣.君既明此五者,又少留意於五儀之事,則於政治,何有失矣.」哀公問於孔子曰:「請問取人之法.」孔子對曰:「事任於官,無取捷捷,無取鉗鉗,無取啍啍,捷捷貪也,鉗鉗亂也,啍啍誕也.故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士必愨而後求智能者焉,不愨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邇.」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欲吾國小而能守,大則攻,其道如何?」孔子對曰:「使君朝廷有禮,上下相親,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將誰攻之?苟為此道,民畔如歸,皆君之讎也,將與誰守?」公曰:「善哉!於是廢山澤之禁,弛關市之稅,以惠百姓.」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曰:「有之.」公曰:「何為?」對曰:「為其二乘.」公曰:「有二乘,則何為不博?」子曰:「為其兼行惡道也.」哀公懼焉,有間,復問曰:「若是乎君之惡惡道至甚也?」孔子曰:「君子之惡惡道不甚,則好善道亦不甚;好善道不甚,則百姓之親上亦不甚.詩云:『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悅.』詩之好善道甚也如此.」公曰:「美哉!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惡,微吾子言焉,吾弗之聞也.」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國家之存亡禍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孔子對曰:「存亡禍福,皆己而已,天災地妖,不能加也.」公曰:「善!吾子之言,豈有其事乎?」孔子曰:「昔者殷王帝辛之世,有雀生大鳥於城隅焉,占之曰:『凡以小生大,則國家必王而名必昌.』於是帝辛介雀之德,不修國政,亢暴無極,朝臣莫救,外寇乃至殷國以亡,此即以己逆天時,詭福反為禍者也.又其先世殷王太戊之時,道缺法圮,以致夭櫱、桑榖于朝,七日大拱,占之者曰:『桑榖野木而不合生朝,意者國亡乎!』太戊恐駭,側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養民之道,三年之後,遠方慕義重譯至者,十有六國,此即以己逆天時,得禍為福者也.故天災地妖,所以儆人主者也;寤夢徵恠,所以儆人臣者也;災妖不勝善政,寤夢不勝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極也,唯明王達此.」公曰:「寡人不鄙固此,亦不得聞君子之教也.」哀公問於孔子曰:「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對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慾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

孔子家语:《王言解》

孔子家语:《王言解》

孔子家语:《王言解》王言解孔子閒居,曾參侍.孔子曰:「參乎,今之君子,唯士與大夫之言可聞也.至於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戶牖而化天下.」曾子起,下席而對曰:「敢問何謂王之言?」孔子不應,曾子曰:「侍夫子之閒也,難對,是以敢問.」孔子又不應.曾子肅不过懼,摳衣而退,負席而立.有頃,孔子歎息,顧謂曾子曰:「參,汝可語明王之道與?」曾子曰:「非敢以為足也,請因所聞而學焉.」子曰:「居,吾語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能够道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能够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後能够守,三至行然後能够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衝千里之外,其征則必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王之道也.」曾子曰:「不勞不費之謂明王,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勞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稅,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征,關譏市鄽,皆不收賦,此則生財之路,而明王節之,何財之費乎?」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於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愨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怨,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曾子曰:「道則至矣,*不足以明之.」孔子曰:「參以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屬以理之,然後賢民無所隱,暴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進用賢良,退貶不肖,然則賢者悅而不肖者懼.哀鰥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悌、選才能.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內,無刑民矣.上之親下也,如手足之於腹心.下之親上也,如幼子之於慈母矣.上下相親如此,故令則從,施則行,民懷其德,近者悅服,遠者來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周制,三百步為里,千步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國,乃為福積資求焉,恤行者有亡.是以蠻夷諸夏,雖衣冠不同,言語不合,莫不來賓.故曰無市而民不乏,無刑而民不亂.田獵罩弋,非以盈宮室也.徵斂百姓,非以盈府庫也.慘怛以補不足,禮節以損有餘,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其言可覆,其跡可履.如飢而食,如渴而飲.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驗.故視遠若邇,非道邇也,見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萬民懷其惠,此之謂明王之守,折衝千里之外者也.」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曾子曰:「敢問此義何謂?」孔子曰:「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又知其數,及其所在焉.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如此,則天下之民,名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後能够征.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智者莫大乎知賢,賢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是故誅其君而改其政,弔其民而不奪其財.故明王之政,猶時雨之降,降至則民悅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

《孔子家语之王言解》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孔子家语之王言解》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王言解》原文孔子闲居,曾参侍。

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

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

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而化天下。

”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

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

”孔子又不应。

曾子肃然而惧,抠衣而退,负席而立。

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曾子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

”子曰:“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

德者,所以尊道也。

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

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

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

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

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

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

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

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

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酆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

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政教定,则本正也。

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

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怨,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

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曾子曰:“道则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参以为姑止乎?又有焉。

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

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则贤者悦而不肖者惧。

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

孔子家语本姓解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本姓解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本姓解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本姓解原文及翻译原文:孔子之先,宋之後也,微子啟帝乙之元子,紂之庶兄,以圻內諸侯入為王卿士。

微國名,子爵。

初武王克殷,封紂之子武庚於朝歌,使奉湯祀。

武王崩而與管蔡霍三叔作難,周公相成王東征之,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於殷。

後作微子之命,由之與國于宋,徙殷之子孫,唯微子先徃仕周,故封之賢。

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之後,故號微仲,生宋公稽冑子,雖遷爵易位,而班級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為稱,故二微雖為宋公,而猶以微之號自終,至于稽乃稱公焉。

宋公生丁公申,申公生緡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厲公方祀,方祀以下,世為宋卿。

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故後以孔為氏焉。

一曰孔父者,生時所賜號也,是以子孫遂以氏族。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華氏之禍而奔魯。

方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曰雖有九女,是無子。

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

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

」父曰:「即爾能矣。

」遂以妻之。

徵在既徃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勇,而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歲而叔梁紇卒,葬於防。

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魚之生也,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榮君之貺,故因以名曰鯉,而字伯魚,魚年五十,先孔子卒。

齊太史子與適魯,見孔子,孔子與之言道。

子與悅曰:「吾鄙人也,聞子之名,不睹子之形久矣,而求知之寶貴也,乃今而後知泰山之為高,淵海之為大,惜乎夫子之不逢明王,道德不加于民,而將垂寶以貽後世。

」遂退而謂南宮敬叔曰:「今孔子先聖之嗣,自弗父何以來,世有德讓,天所祚也。

成湯以武德王天下,其配在文,殷宗以下,未始有也,孔子生於衰周,先王典籍,錯亂無紀,而乃論百家之遺記,考正其義,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詩述書,定禮理樂,制作春秋,讚明易道,垂訓後嗣,以為法式,其文德著矣。

《孔子家语》五仪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仪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仪解原文及译文五仪解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欲論魯國之士,與之為治,敢問如何取之?」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曰:「然則章甫絇履,紳帶縉笏者,皆賢人也.」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謂也.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軒者,則志不在於食焄;斬衰管菲,杖而歠粥者,則志不在於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謂此類也.」公曰:「善哉!盡此而已乎?」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公曰:「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庸人?」孔子曰:「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託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闇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此則庸人也.」公曰:「何謂士人?」孔子曰:「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多,必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必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必審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公曰:「何謂君子?」孔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公曰:「何謂賢人?」孔子曰:「所謂賢人者,德不踰閑,行中規繩,言足以法於天下,而不傷於身,道足以化於百姓,而不傷於本;富則天下無宛財,施則天下不病貧.此則賢者也.」公曰:「何謂聖人?」孔子曰:「所謂聖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聖人也.」公曰:「善哉!非子之賢,則寡人不得聞此言也.雖然,寡人生於深宮之內,長於婦人之手,未嘗知哀,未嘗知憂,未嘗知勞,未嘗知懼,未嘗知危,恐不足以行五儀之教若何?」孔子對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則丘亦無所聞焉.」公曰:「非吾子,寡人無以啟其心,吾子言也.」孔子曰:「君子入廟,如右,登自阼階,仰視榱桷,俯察机筵,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則哀可知矣.昧爽夙興,正其衣冠,平旦視朝,慮其危難,一物失理,亂亡之端,君以此思憂,則憂可知矣.日出聽政,至于中冥,諸侯子孫,徃來為賓,行禮揖讓,慎其威儀,君以此思勞,則勞亦可知矣.緬然長思,出於四門,周章遠望,睹亡國之墟,必將有數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可知矣.君既明此五者,又少留意於五儀之事,則於政治,何有失矣.」哀公問於孔子曰:「請問取人之法.」孔子對曰:「事任於官,無取捷捷,無取鉗鉗,無取啍啍,捷捷貪也,鉗鉗亂也,啍啍誕也.故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士必愨而後求智能者焉,不愨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邇.」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欲吾國小而能守,大則攻,其道如何?」孔子對曰:「使君朝廷有禮,上下相親,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將誰攻之?苟為此道,民畔如歸,皆君之讎也,將與誰守?」公曰:「善哉!於是廢山澤之禁,弛關市之稅,以惠百姓.」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曰:「有之.」公曰:「何為?」對曰:「為其二乘.」公曰:「有二乘,則何為不博?」子曰:「為其兼行惡道也.」哀公懼焉,有間,復問曰:「若是乎君之惡惡道至甚也?」孔子曰:「君子之惡惡道不甚,則好善道亦不甚;好善道不甚,則百姓之親上亦不甚.詩云:『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悅.』詩之好善道甚也如此.」公曰:「美哉!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惡,微吾子言焉,吾弗之聞也.」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國家之存亡禍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孔子對曰:「存亡禍福,皆己而已,天災地妖,不能加也.」公曰:「善!吾子之言,豈有其事乎?」孔子曰:「昔者殷王帝辛之世,有雀生大鳥於城隅焉,占之曰:『凡以小生大,則國家必王而名必昌.』於是帝辛介雀之德,不修國政,亢暴無極,朝臣莫救,外寇乃至殷國以亡,此即以己逆天時,詭福反為禍者也.又其先世殷王太戊之時,道缺法圮,以致夭櫱、桑榖于朝,七日大拱,占之者曰:『桑榖野木而不合生朝,意者國亡乎!』太戊恐駭,側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養民之道,三年之後,遠方慕義重譯至者,十有六國,此即以己逆天時,得禍為福者也.故天災地妖,所以儆人主者也;寤夢徵恠,所以儆人臣者也;災妖不勝善政,寤夢不勝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極也,唯明王達此.」公曰:「寡人不鄙固此,亦不得聞君子之教也.」哀公問於孔子曰:「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對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慾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译文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我想评论一下鲁国的人才,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请问怎么选拔人才呢?”孔子回答说:“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倾慕古代的道德礼仪;依现今的习俗而生活,穿着古代的儒服。

《孔子家语:03王言解》拼注音诵读版,快一起诵读吧!

《孔子家语:03王言解》拼注音诵读版,快一起诵读吧!

《孔子家语:03王言解》拼注音诵读版,快一起诵读吧!每天早起10分钟,可以读一篇《大学》,可以读一章《论语》,每天晚睡半小时,可以读一篇《道德经》、读一篇《金刚经》、读一篇《中庸》......读经典最大的听众是自己,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自己。

您今天读经典了吗?衷心邀请您加入“经典诵读&荐读”计划,每天与同修汇一起读书精进,并将本文分享至自己的朋友圈或微信群,劝学国人,广播善心,广结善缘,广种福田!今日荐读——《孔kǒnɡ子zǐ家jiā语yǔ》第dì三sān章zhānɡ王wánɡ言yán解jiě【不bù出chū户hù牖yǒu化huà天tiān下xià】孔Kǒnɡ子zǐ闲xián居jū,曾cénɡ参cān侍shì。

孔Kǒnɡ子zǐ曰yuē:「参shēn乎hū,今jīn之zhī君jūn子zǐ,唯wéi士shì与yǔ大dà夫fu之zhī言yán可kě闻wén也yě。

至Zhì于yú君jūn子zǐ之zhī言yán者zhě,希xī也yě。

吁Yū乎hū,吾wú以yǐ王wánɡ言yán之zhī,其qí不bù出chū户hù牖yǒu而ér化huà天tiān下xià。

」曾Zēnɡ子zǐ起qǐ,下xià席xí而ér对duì曰yuē:「敢ɡǎn问wèn何hé谓wèi王wánɡ之zhī言yán?」孔Kǒnɡ子zǐ不bù应yīnɡ,曾zēnɡ子zǐ曰yuē:「侍shì夫fū子zǐ之zhī闲xián也yě难nán,是shì以yǐ敢ɡǎn问wè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家语·王言解原文
【原文】
孔子闲居,曾参侍①。

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

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

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②而化天下。

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

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

孔子又不应。

曾子肃然而惧,抠③衣而退,负席而立。

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曾子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

子曰: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

德者,所以尊道也。

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

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④之,不可以道里。

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

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⑤,外行三至。

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

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⑥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

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

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⑦,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

若乃十一
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

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⑧市酆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

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政教定,则本正也。

凡上者,民之表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⑩而女贞。

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怨,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

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曾子曰:道则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参以为姑止乎?又有焉。

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

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则贤者悦而不肖者惧。

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

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

上之亲下也,如手足之于腹心;下之亲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

上下相亲如此,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

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

周制,三百步为里,千步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国,乃为福积资求焉,恤行者有亡。

是以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宾。

故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乱。

田猎罩弋,非以盈宫室也;征敛百姓,非以盈府库也。

惨怛以补不足,礼节以损
有余。

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言可覆,其迹可履。

如饥而食,如渴而饮。

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验。

故视远若迩,非道迩也,见明德也。

是故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万民怀其惠。

此之谓明王之守,折冲千里之外者也。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曾子曰:敢问此义何谓?
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

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

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

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

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

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

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

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

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

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

故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

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

【注释】
①曾参:春秋鲁人。

字子舆,孔子弟子。

侍:《大戴礼记》作得,
意为等到。

②户牖:门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