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ppt课件
合集下载
心理危机干预课件
上)
6. 充分认识其自身的资源
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44页
危机后有用的应付策略
7. 寻求社会支持(创伤病人恢复的最有利条件)
8. 发现该事件对自己生命的意义 9. 分散注意力的技术(找到一些喜欢做的事情)
10. 躯体锻炼(有氧运动)
11. 体验大自然(旅行) 12. 有用的放松技术(肌肉放松、深呼吸、想象放松)
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44页
自杀干预
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44页
对自杀认识的误区
❖ 自杀无法预知。 ❖ 询问自杀意念会增加自杀的危险性,真正想自
杀的人是不会告诉任何人的。 ❖ 那些自伤的人只是在寻求注意,并不存在自杀
的危险。 ❖ 失业和贫穷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我们对此
无能为力。
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44页
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44页
心理教育
❖ 介绍有这样的障碍:PTSD或创伤后应激障碍
“我的症状有个说法、有个名称”,“还有人和我一样”
❖ 使症状“正常化”
“PTSD是对非正常情景的正常反应” 躯体症状是身体面对危险伤害的自动保护(“身体的智慧”)
❖ 有关症状的知识
解释闪回、麻木、回避、惊恐发作等症状,并注意体察 症状有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加重。
(1) 努力避免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 (2) 努力避免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 (3) 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
(4) 明显地很少参加有意义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
(5) 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
(6) 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如, 不能表示爱恋) 。
第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44页
4.接纳与关怀
5.提供就业机会或培训信息
6.参加青少年支持团体、成长团体 7.利用同学及同伴的力量继续追踪辅导
6. 充分认识其自身的资源
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44页
危机后有用的应付策略
7. 寻求社会支持(创伤病人恢复的最有利条件)
8. 发现该事件对自己生命的意义 9. 分散注意力的技术(找到一些喜欢做的事情)
10. 躯体锻炼(有氧运动)
11. 体验大自然(旅行) 12. 有用的放松技术(肌肉放松、深呼吸、想象放松)
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44页
自杀干预
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44页
对自杀认识的误区
❖ 自杀无法预知。 ❖ 询问自杀意念会增加自杀的危险性,真正想自
杀的人是不会告诉任何人的。 ❖ 那些自伤的人只是在寻求注意,并不存在自杀
的危险。 ❖ 失业和贫穷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我们对此
无能为力。
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44页
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44页
心理教育
❖ 介绍有这样的障碍:PTSD或创伤后应激障碍
“我的症状有个说法、有个名称”,“还有人和我一样”
❖ 使症状“正常化”
“PTSD是对非正常情景的正常反应” 躯体症状是身体面对危险伤害的自动保护(“身体的智慧”)
❖ 有关症状的知识
解释闪回、麻木、回避、惊恐发作等症状,并注意体察 症状有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加重。
(1) 努力避免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 (2) 努力避免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 (3) 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
(4) 明显地很少参加有意义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
(5) 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
(6) 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如, 不能表示爱恋) 。
第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44页
4.接纳与关怀
5.提供就业机会或培训信息
6.参加青少年支持团体、成长团体 7.利用同学及同伴的力量继续追踪辅导
第九章心理危机干预课件
(2)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 以区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作决 定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一旦危机 解决可迅速恢复知觉。
(3)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二)非创伤性事件所致危机反应
(4)行为改变:不能专心学习工作或劳动;回避他人或 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粘着性;与社 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周围的破坏性行为;拒绝 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 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
构成危机的要素:
(1)存在重大心理应激;
(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焦虑抑郁,烦躁), 认知改变(集中、注意、记忆 等 改变), 躯体不适(失眠、头昏、腰酸背痛), 行为改变(生活常规改变,如不晨起锻炼), 但这些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3)其时当事人用寻常解决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付。
自然灾害
¨ 同样情况部分人能战胜
所有危机的共同特征: 均由负性的生活事件引起
是什么制造了危机? 负性事件本身
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态度以及人们无 法有效处理这些负性事件所导致的
当人们所感觉到的生活压力超过了其可应 对的范围,危机就产生了
图1 心理危机时的危机反应
一切都在控制中 可预测的
公正和公平的 有意义的 不脆弱的
六、心理危机的四种后果
• 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 • 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 • 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 • 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创伤
后应激障碍)
第二节 危机干预的概述
一、危机干预概念(掌握)
• 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进行简短而 有效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顺利地渡过心 理危机,恢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达 到原有的社会功能水平。
(3)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二)非创伤性事件所致危机反应
(4)行为改变:不能专心学习工作或劳动;回避他人或 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粘着性;与社 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周围的破坏性行为;拒绝 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 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
构成危机的要素:
(1)存在重大心理应激;
(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焦虑抑郁,烦躁), 认知改变(集中、注意、记忆 等 改变), 躯体不适(失眠、头昏、腰酸背痛), 行为改变(生活常规改变,如不晨起锻炼), 但这些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3)其时当事人用寻常解决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付。
自然灾害
¨ 同样情况部分人能战胜
所有危机的共同特征: 均由负性的生活事件引起
是什么制造了危机? 负性事件本身
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态度以及人们无 法有效处理这些负性事件所导致的
当人们所感觉到的生活压力超过了其可应 对的范围,危机就产生了
图1 心理危机时的危机反应
一切都在控制中 可预测的
公正和公平的 有意义的 不脆弱的
六、心理危机的四种后果
• 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 • 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 • 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 • 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创伤
后应激障碍)
第二节 危机干预的概述
一、危机干预概念(掌握)
• 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进行简短而 有效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顺利地渡过心 理危机,恢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达 到原有的社会功能水平。
心理危机干预(ppt)
阶段一:即刻
❖ 帮助应付警察、媒体、学校机构等手续 ❖ 讲述经历,但不要强迫(如果他/她愿意说,你就听) ❖ 情感支持(拥抱、发短信、说“我在这里陪伴你”) ❖ 对即将出现的睡眠障碍和侵入有所准备
阶段2:1-2天以后
象一个老师 ❖ 组织小组会谈
保持房间的安静,不被打扰,足够的时间
❖ 一起进行叙事性的工作
避免自伤或பைடு நூலகம்及他人 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心理危机干预的四个阶段
❖ 即刻 ❖ 1或2天以后 ❖ 1或2周以后 ❖ 1或2月以后
阶段一:即刻
象一个关爱的母亲 ❖ 给予简单的心贴心的关怀
用简单的语言 如果允许:触碰 提供实际的帮助 提供食物和饮料 善意的、安全的“我在这儿帮你” 最好有明显的制服、牌子等
焦虑 激惹 愤怒 自责 脆弱 头痛 疲惫 肌肉紧张 情绪错乱 感觉被疏远 情感淡漠 抑郁 失记
恢复
回避
影响心理危机形成的因素
❖ 创伤本身的严重程度
自然情境:战争、灾害、疾病传播、恐怖事件 生活应激事件
❖ 个体的易感性
当事人当时的年龄 个性特征 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程度
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
❖ 冲击期
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
危机后不要做什么
❖ 大事化小(“这没什么在不了的”) ❖ 埋怨受害者(“你当时就不应该穿那样的裙子”) ❖ 愚蠢的玩笑 ❖ 寻求刺激者(特别好奇,想知道整个事件的发生过
程) ❖ 不公正的猜疑 ❖ 忘记,不再关注
危机后要做什么
❖ 保护和提供吃住 ❖ 给予认同和肯定(告诉他做得非常好) ❖ 激活支持系统(所有能利用的资源:父母、
❖ 次级受害者
目击创伤事件或创伤事件中的帮助者 (如警察、急救人员、救火队员)
《危机干预》PPTppt
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
评估个体需求
危机干预前需对个体的需求进行全面评 估,明确干预的目标和重点。
积极倾听和理解
给予个体充分的关注和倾听,理解他们 的感受和困境。
提供信息支持
为个体提供有关生活危机和应对策略的 相关信息,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处境并 采取有效行动。
鼓励寻求专业帮助
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帮助个体应对重大生活事件
01
危机干预为个体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如失业、亲人死
亡、重大疾病等生活危机,减轻心理负担。
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02
危机干预通过教授应对策略和自我调节技巧,帮助个体在面临
生活压力时更加冷静、自信,提高应对能力。
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03
危机干预通过及时的干预和帮助,可以预防个体因生活压力而
心理动力学策略
总结词
心理动力学策略强调解决心理内部冲突和 追求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主要涉及探索个 体的无意识动机和需要,促进自我认知和 理解等方面。
VS
详细描述
心理动力学策略认为危机是个体内部心理 动力学的表现,即无意识的动机和需要与 自我认知和理解之间的冲突。干预者通过 深入了解个体的无意识动机、情感和需要 ,帮助个体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从而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改变。
心理社会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通过了解个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关系,帮助个体获得更多的社会 支持和资源,从而缓解危机。
03
危机干预策略
心理教育策略
总结词
心理教育策略是危机干预中的重要方法,主要涉及提供信息、传授技能和建立积 极应对方式等方面。
心理危机干预PPT课件
4.在对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救援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对参与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加以重视,组 织他们参加由心理干预团队提供集体心理辅导。
5.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将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已做的工作,让公众了解,注意发布前把必 须传达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记者的问题要尽可能精确和完整,尽可能保证属实,如果没有信 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实回答;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导向。
可编辑课件PPT
6
2.心理晤谈技术
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 对于幸存者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 谈。 心理晤谈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 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集体晤谈时限:灾难发 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通常由合格的 心理咨询师与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 指导者必须对小组帮助有广泛了解,必须对应激反应综合征知识有所了 解。
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
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对灾难的发生负有一
定责任的组织。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发生地区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出心理病态的征象。
可编辑课件PPT
2
PTSD的发病率为5%~50%(平均12%),约1/3的患者终生不愈,1/2以 上的患者常伴有物质滥用和其他精神障碍,自杀率是普通健康群体的6 倍。在发达国家, 每当灾难事件发生后, 政府或有关机构会立即组织 心理治疗与咨询人员前往出事地点进行心理救援或在事发当地开展心 理干预工作。
5.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将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已做的工作,让公众了解,注意发布前把必 须传达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记者的问题要尽可能精确和完整,尽可能保证属实,如果没有信 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实回答;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导向。
可编辑课件PPT
6
2.心理晤谈技术
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 对于幸存者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 谈。 心理晤谈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 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集体晤谈时限:灾难发 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通常由合格的 心理咨询师与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 指导者必须对小组帮助有广泛了解,必须对应激反应综合征知识有所了 解。
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
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对灾难的发生负有一
定责任的组织。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发生地区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出心理病态的征象。
可编辑课件PPT
2
PTSD的发病率为5%~50%(平均12%),约1/3的患者终生不愈,1/2以 上的患者常伴有物质滥用和其他精神障碍,自杀率是普通健康群体的6 倍。在发达国家, 每当灾难事件发生后, 政府或有关机构会立即组织 心理治疗与咨询人员前往出事地点进行心理救援或在事发当地开展心 理干预工作。
心理学—— 危机干预ppt课件
家庭和同事是直接影响问题解决和恢 复到平定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时整个生态系统都需要干预
精选ppt
3、成长和变化的机缘 在伴随危机的不平衡中,焦
虑情绪总是存在的,这种情绪导 致的不舒服为变化提供动力
精选ppt
4、缺乏万能的或快速的解决方法
1)对长期存在的问题不存在快速 解决的办法 2)药物可以延缓极端反应的出现, 但对造成危机的原因毫无影响,会 导致危机加深
1)转危机点并非以规则的、可预测的、线性的方 式发生
2)转危机点是积极治疗进程的标志
精选ppt
四、危机干预者的特点
1、生活经验
理想危机干预者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在生活经 历中学习而成长,并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实践工作中。
丰富的生活经验,情感成熟,经过适当训练 不将自己的情绪保护带到咨询中 不必相信只有经过危机体验才能理解、处理危机 不主张为增加生活经历而体验心灵创伤
最常见的危机事件
1.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 2.恋爱关系破裂; 3.突然失去亲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
友,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或关系破裂; 4.失去爱物; 5.破产或重大财产或住房损失; 6.重要考试失败; 7.严重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
精选ppt
三、危机转移状态
1、“心理过山车”
精选ppt
2、专业技巧
专心致志 准确地倾听并作出合适的反应 在治疗中思维、情感和行动保持一致 稳定和支持的技巧 分析、综合和诊断的基本能力 基本的评估和转诊技巧 探索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选ppt
3、镇静 4、创造性与灵活性 5、精力 6、快速的心理反应 7、其他特征
坚韧、知足、勇气、乐观、现实、 客观、冷静、自信、对人类战胜危机的信 心
有时整个生态系统都需要干预
精选ppt
3、成长和变化的机缘 在伴随危机的不平衡中,焦
虑情绪总是存在的,这种情绪导 致的不舒服为变化提供动力
精选ppt
4、缺乏万能的或快速的解决方法
1)对长期存在的问题不存在快速 解决的办法 2)药物可以延缓极端反应的出现, 但对造成危机的原因毫无影响,会 导致危机加深
1)转危机点并非以规则的、可预测的、线性的方 式发生
2)转危机点是积极治疗进程的标志
精选ppt
四、危机干预者的特点
1、生活经验
理想危机干预者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在生活经 历中学习而成长,并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实践工作中。
丰富的生活经验,情感成熟,经过适当训练 不将自己的情绪保护带到咨询中 不必相信只有经过危机体验才能理解、处理危机 不主张为增加生活经历而体验心灵创伤
最常见的危机事件
1.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 2.恋爱关系破裂; 3.突然失去亲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
友,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或关系破裂; 4.失去爱物; 5.破产或重大财产或住房损失; 6.重要考试失败; 7.严重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
精选ppt
三、危机转移状态
1、“心理过山车”
精选ppt
2、专业技巧
专心致志 准确地倾听并作出合适的反应 在治疗中思维、情感和行动保持一致 稳定和支持的技巧 分析、综合和诊断的基本能力 基本的评估和转诊技巧 探索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选ppt
3、镇静 4、创造性与灵活性 5、精力 6、快速的心理反应 7、其他特征
坚韧、知足、勇气、乐观、现实、 客观、冷静、自信、对人类战胜危机的信 心
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技巧PPT课件
躯体) 2、确定求助者目前的情绪状态——求助者情
绪能动性或无能动性的水平 3、确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应付机制、支持
系统,或对求助者而言切实可行的其他资源 4、确定求助者致死的水平(对自我或对他人
的伤害危险性)
13Biblioteka 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第一步:确定问题 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
所认识的问题。 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围
危机转移状态的关键特征:不管是不是因心理创伤、 人格特质、物质滥用、精神病或长期的环境刺激所 引起的,它总是不能彻底消失,总是反复出现,总 是维持在一定的程度。任何单一的、小的、额外的 刺激都可以打破平衡,将他们陷于危机状况之中。
8
心理危机的分类
发展性危机: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 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
原则:分秒必争,主动参与指导 目标: 最低目标:缓解求助者的心理压力,使其打
消自杀念头 中级目标:帮助求助者恢复以往的社会适应
力,使其重新面对自己的困境,采取积极而 有建设性的对策 最高目标:帮助求助者把危机转化为一次成 长的体验,并帮助来访者发展新的应对机制
10
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
1、确定问题 2、保证求助者的安全 3、给予支持 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5、制定计划 6、得到承诺 注:在干预过程中,要将检查评估贯穿于整个6步
法的过程中。
11
2020/1/12
12
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对心理危机的评估 1、确定危机的严重程度(认知、情感、行为、
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技 巧
1
何谓心理危机
危机: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应激、压力或 挫折,一旦这种应激或挫折自己不能解决或处理时, 则会发生心理失衡,这种失衡的状态便称为危机。 为了便于理解,分为六步:
绪能动性或无能动性的水平 3、确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应付机制、支持
系统,或对求助者而言切实可行的其他资源 4、确定求助者致死的水平(对自我或对他人
的伤害危险性)
13Biblioteka 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第一步:确定问题 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
所认识的问题。 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围
危机转移状态的关键特征:不管是不是因心理创伤、 人格特质、物质滥用、精神病或长期的环境刺激所 引起的,它总是不能彻底消失,总是反复出现,总 是维持在一定的程度。任何单一的、小的、额外的 刺激都可以打破平衡,将他们陷于危机状况之中。
8
心理危机的分类
发展性危机: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 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
原则:分秒必争,主动参与指导 目标: 最低目标:缓解求助者的心理压力,使其打
消自杀念头 中级目标:帮助求助者恢复以往的社会适应
力,使其重新面对自己的困境,采取积极而 有建设性的对策 最高目标:帮助求助者把危机转化为一次成 长的体验,并帮助来访者发展新的应对机制
10
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
1、确定问题 2、保证求助者的安全 3、给予支持 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5、制定计划 6、得到承诺 注:在干预过程中,要将检查评估贯穿于整个6步
法的过程中。
11
2020/1/12
12
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对心理危机的评估 1、确定危机的严重程度(认知、情感、行为、
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技 巧
1
何谓心理危机
危机: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应激、压力或 挫折,一旦这种应激或挫折自己不能解决或处理时, 则会发生心理失衡,这种失衡的状态便称为危机。 为了便于理解,分为六步:
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PPT课件
– 不可预测, 震撼性, 强烈的和灾难性的
20-8
3. 存在性危机
– 伴随重要的人生问题的内部冲突和焦虑 – 如: 人生目的, 责任, 独立性, 自由等 – 生活的孤独, 空虚, 失去了再发展的机会
20-9
四、心理危机正常应对三阶段
1. 立即反应: 当事者表现麻木, 否认, 不相信 2. 完全反应: 焦虑, 痛苦, 愤怒,悲伤, 抑郁 3. 消除阶段 :接受事实并为将来做好计划
人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大学生中:16%~25.4%有焦虑不安、恐怖、
神经衰弱、抑郁、强迫等症状,精神障碍已 经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精神状况: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评价正常或异常是针对个体而非群体 评价个体正常与否的观察指标是心理现象
(感知、情感、行为等)以及个性人格表现 正常和异常是逐步过渡的过程而没有截然的
20-5
4. 寻求帮助的信号
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20-6
二 1. 防、止心过激理行为危,如机自干伤, 自预杀的或攻主击要行为目的
2. 释放被压抑的情绪, 重建信心及正确的自我评价 3. 及时处理当事者的精神, 情绪及行为问 4. 帮助建立支持, 摆脱危机 5. 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 6. 让求助者学会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应对挫折
20-10
五、 个体对危机的反应:
1. 成功应对: 获得经验, 发展壮大自我 2. 度过危机, 但留下负性的记忆和体验 3. 心理崩溃: 应对失败, 需要立即的强有
力的帮助
20-11
六、大学生精神疾病识别与 预防
20-12
中我国国精神疾病总数高达1.7亿,重性精神障
碍达1600万
患者因病出现高自杀和暴力犯罪等行为对本
心理危机干预课件
实施
终止(终止阻抗的处理)
September 17, 2017
4
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
1、以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整体救灾工作部署,及时
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2、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一旦进行,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干预活 动得到完整地开展,避免再次创伤。 3、实施分类干预,针对受助者当前的问题提供个体化帮助 。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
4、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危机干预,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
医疗救援工作中的一部分,不是“万能钥匙”。
September 17, 2017
5
工作内容
1、综合应用基本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提供心理 救援服务。 2、了解受灾人群的社会心理状况,发现可能出现的紧急群体 心理事件苗头,及时向上级报告并提供解决方法。 3、通过实施干预,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互助网络。
时进行初步心理干预。
6、对筛选出有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进行治疗
及随访。
September 17, 2017
13
工作流程(4)
7、有条件的地方,要对救灾工作的组织者、社区干部、救
援人员进行集体讲座、个体辅导、集体心理干预等措施, 教会他们简单的沟通技巧、自身心理保健方法等。 8、及时总结当天工作。每天晚上召开碰头会, 对工作方案
在灾民转移集中安置点,建议采用线索调查和现场 巡查的方式发现需要干预的对象,同时发放心理救援宣 传资料。 在灾难发生的现场,在抢救生命的过程中发现心理 创伤较重者并随时干预。
September 17, 2017
12
工作流程(3)
4、使用简易评估工具,对需要干预的对象进行筛
查,确定重点人群。
5、根据评估结果,对心理应激反应较重的人员及
终止(终止阻抗的处理)
September 17, 2017
4
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
1、以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整体救灾工作部署,及时
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2、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一旦进行,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干预活 动得到完整地开展,避免再次创伤。 3、实施分类干预,针对受助者当前的问题提供个体化帮助 。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
4、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危机干预,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
医疗救援工作中的一部分,不是“万能钥匙”。
September 17, 2017
5
工作内容
1、综合应用基本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提供心理 救援服务。 2、了解受灾人群的社会心理状况,发现可能出现的紧急群体 心理事件苗头,及时向上级报告并提供解决方法。 3、通过实施干预,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互助网络。
时进行初步心理干预。
6、对筛选出有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进行治疗
及随访。
September 17, 2017
13
工作流程(4)
7、有条件的地方,要对救灾工作的组织者、社区干部、救
援人员进行集体讲座、个体辅导、集体心理干预等措施, 教会他们简单的沟通技巧、自身心理保健方法等。 8、及时总结当天工作。每天晚上召开碰头会, 对工作方案
在灾民转移集中安置点,建议采用线索调查和现场 巡查的方式发现需要干预的对象,同时发放心理救援宣 传资料。 在灾难发生的现场,在抢救生命的过程中发现心理 创伤较重者并随时干预。
September 17, 2017
12
工作流程(3)
4、使用简易评估工具,对需要干预的对象进行筛
查,确定重点人群。
5、根据评估结果,对心理应激反应较重的人员及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课件
01
保持冷静:面对危机情况,保持冷静,避免情绪波动
02
倾听:认真倾听求助者的问题,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03
尊重:尊重求助者的隐私和尊严,保护他们的个人信息
04
提供支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求助者度过危机
谢谢
01
案例来源:真实案例或模拟案例
03
案例背景:当事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家庭背景等
02
案例类型:自杀、自伤、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等
04
案例经过:当事人的心理危机表现、干预过程、结果等
干预过程
评估危机程度:了解危机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
01
实施干预:按照干预计划进行干预,包括心理疏导、支持、资源链接等
培训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受训者的个人信息作为教学材料
培训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受训者的隐私作为教学材料
培训过程中,应尊重受训者的隐私,避免公开讨论个人问题
避免过度干预
01
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和选择
02
避免过度干预,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03
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度依赖
04
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避免过度干预
保持专业态度和技能
01
制定干预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心理危机干预计划,包括干预目标、干预方法、干预时间等。
02
实施干预:按照干预计划,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包括心理疏导、心理支持、心理教育等。
03
跟进与评估:干预结束后,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干预计划,进行后续跟进和干预。
04
3
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02
评估结果:分析干预前后的变化,评估干预效果
0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干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在创伤性事件后6个月内发病,也有的在1 年以内甚至数年内发病。
• 急性应激反应如果持续超过1个月,也成为 PTSD。持续时间在4周以上,多数长达数 月,少数长达数年甚至终生。
• 据统计,有半数病例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 多数在1年内恢复,少数持续多年不愈,或 者转变为持久的人格障碍。
24
四、社会大众
• 间接通过媒体接受到灾难讯息的民众,感 到人生无常、丧失生活信心,出现与受灾 人员类似的悲伤恐惧情绪。
• 或者原本心理比较脆弱,患有抑郁症等疾 病的个人,则会出现病情加重。
注意:根据灾难心理卫生理论,每一位见证 灾难的人,心理上均会被灾难影响。
25
心理急救
• 什么是心理急救? • 心理急救的对象。 • 谁来实施心理急救? • 何时应使用心理急救? • 在何地使用心理急救? • 心理急救的优点。 • 心理急救的基本目标。 • 实施心理急救细节。
• 时间:在强烈精神刺激之后几分钟至几小 时内就出现症状,一般持续1-2天,多数在 一周内消失,最长不超过一个月。
• 主要表现:情绪、行为、认知、躯体等。
14
既往研究
• ASD患病率:6-8% • 受灾程度重、但灾后得到救援和支持较好
的,发生率低;受灾相对较轻、支持较差 的,发生率高。 • 暴力事件目击者:33%
心理危机干预
临床心理科 林冬梅
1
概念
• 危机:个体遭遇重大创伤性事件后,身心 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导致心理失衡,出现 一系列心理问题。这种失衡状态便成为危 机。
• 危机事件:突然发生,无力应对的生活事 件(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及个人事件)。
2
• 确定危机需要符合下列三项: (1)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 (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躯体和i行为
认知麻木,否认,愤怒,悲伤 • 焦虑,害怕,易激惹 • 内疚,责难,噩梦,感到被遗弃,孤立 • 抑郁
7
(二)认知
• 记忆问题 • 定向问题 • 注意力不集中 • 思考与理解问题 • 不能不想灾难事件 • 计算、决策困难
8
(三)躯体症状
• 对于部分不善于表达情感、长期压抑情感 的人,可能不能及时觉察到自我的心理变 化,反而躯体不适成为创伤后的唯一症状。
9
常见躯体症状
• 心跳加快 • 血压升高 • 胃部不适、恶心、腹泻 • 出汗或寒战 • 肌肉抽搐、肌肉酸痛 • 头痛 • 耳朵发闷“听觉丧失” • 疲乏 • 月经周期紊乱 • 性欲改变 • 皮疹、过敏、烧灼感
10
(四)人格改变
• 若创伤未得到及时心理干预,心理问题可 能固定下来,逐渐对个体人格造成影响。
22
注意:
• 可急性发作,也可延迟发作。 • 人员:
武警官兵、志愿者、媒体工作者、医务 救援者及当地公务员群体。
23
三、罹难者家属
• 情绪一般表现为三种: 悲伤、愤怒、自责
• 注意愤怒:当亲人获救的希望落空,悲伤 可能转化为愤怒,指向救援人员或政府, 有时出现不理智行为。
• 需要: (1)理解愤怒是创伤后情绪的一种发泄方式。 (2)及时帮助他们用合理途径宣泄转化愤怒
26
(一)什么是心理急救?
• 心理急救是由经验引导的帮助小孩、青年、 成人和家庭克服灾难和恐怖主义(引起地 心理恐 慌)的标准手段。(换句话来说), 心理急救是设计用来减轻灾难事件所带来 的痛苦而增强短期和长 期功能性适应能力 的方法。
27
• 心理急救有以下四点原则和技巧: • 1、与相关科学研究结论一致性 • 2、在实地场合的实用性 • 3、根据年龄和发育设计的合理性 • 4、按照文化背景诠释的灵活性
等方面的改变,但又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病 的诊断标准; (3)当事人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 应对或应对无效。
3
危机干预
• 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 到立刻缓解盒持久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 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 预防将来心理障碍的发生。
4
常见心理应激表现
5
(一)情绪
• 情绪能够最快反应出个体的心理状态 • 遭受创伤后,首先出问题的就是情绪。 • 在情绪异常的情况下,其他心理活动,如
• 儿童: 行为问题: 不服管教、顶撞逃学/胆小、过于温顺。
• 成人: 丧失信心,难以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11
(五)其他表现
1、对创伤的反复体验:反复不由自主回忆创伤事件, 或者经常梦到灾难事件。(闯入体验)
2、逃避反应:不敢接触与创伤有关的刺激或情境。 3、高度的警觉性:易被惊吓、入睡困难或容易惊醒。
28
• 心理急救(的理论)不认为(灾难事件的) 生还者有严重的心智健康发育和恢复的障 碍。
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率快、血压高、丧失食欲 等。(个人尚未获得安全感) 4、分离症状:情绪麻木平淡或缺乏情绪反应;人格 解体/现实解体;针对性的遗忘等。(自我保护机 制)
12
(常见精神问题)
• ASD • PTSD • 焦虑 • 抑郁 • 物质依赖(如酒、药物等) • 自杀
13
急性应激反应(ASD)
注:丧失亲人的幸存者,尤其是丧失孩子、 配偶的幸存者。
21
二、救援人员
• 救援过程中受伤:救援伙伴的伤亡,对整 体救援队伍是强烈的心理打击。
• 目睹灾难现场:由于亲眼目睹受灾现场的 惨状,救援人员会有恐惧、惊吓、悲伤的 反应。
• 救援任务的成效:由于条件有限,当救援 工作未达预期效果时,救援人员会感到强 烈失望或觉得个人没有价值。
16
PTSD
• 终身患病率约为8% • 女性:10%,男性:5% • 儿童青少年是灾难的脆弱人群,发生率可
高达30-50%。
17
病程与预后
• 30%完全恢复 • 40%轻微症状 • 20%持续存在中度症状 • 10%不愈/恶化
◇早期以闯入为主,其后回避为主 ◇达到缓解的时间中位数为至少3年 ◇1/3病人的PTSD 病程超过10年
18
严重心理创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和诊 断可以是变化的
• 急性应激反应 • 创伤后应激反应 • 几个月后又出现抑郁 • 多年后进食障碍或酒依赖或药物依赖
19
创伤后哪些人易出现心理问题?
20
一、幸存者
亲历了创伤后的幸存者往往有强烈罪恶感。 对于独自活下来感到自责内疚,甚至出现拒 食、自杀等行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在创伤性事件后6个月内发病,也有的在1 年以内甚至数年内发病。
• 急性应激反应如果持续超过1个月,也成为 PTSD。持续时间在4周以上,多数长达数 月,少数长达数年甚至终生。
• 据统计,有半数病例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 多数在1年内恢复,少数持续多年不愈,或 者转变为持久的人格障碍。
24
四、社会大众
• 间接通过媒体接受到灾难讯息的民众,感 到人生无常、丧失生活信心,出现与受灾 人员类似的悲伤恐惧情绪。
• 或者原本心理比较脆弱,患有抑郁症等疾 病的个人,则会出现病情加重。
注意:根据灾难心理卫生理论,每一位见证 灾难的人,心理上均会被灾难影响。
25
心理急救
• 什么是心理急救? • 心理急救的对象。 • 谁来实施心理急救? • 何时应使用心理急救? • 在何地使用心理急救? • 心理急救的优点。 • 心理急救的基本目标。 • 实施心理急救细节。
• 时间:在强烈精神刺激之后几分钟至几小 时内就出现症状,一般持续1-2天,多数在 一周内消失,最长不超过一个月。
• 主要表现:情绪、行为、认知、躯体等。
14
既往研究
• ASD患病率:6-8% • 受灾程度重、但灾后得到救援和支持较好
的,发生率低;受灾相对较轻、支持较差 的,发生率高。 • 暴力事件目击者:33%
心理危机干预
临床心理科 林冬梅
1
概念
• 危机:个体遭遇重大创伤性事件后,身心 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导致心理失衡,出现 一系列心理问题。这种失衡状态便成为危 机。
• 危机事件:突然发生,无力应对的生活事 件(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及个人事件)。
2
• 确定危机需要符合下列三项: (1)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 (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躯体和i行为
认知麻木,否认,愤怒,悲伤 • 焦虑,害怕,易激惹 • 内疚,责难,噩梦,感到被遗弃,孤立 • 抑郁
7
(二)认知
• 记忆问题 • 定向问题 • 注意力不集中 • 思考与理解问题 • 不能不想灾难事件 • 计算、决策困难
8
(三)躯体症状
• 对于部分不善于表达情感、长期压抑情感 的人,可能不能及时觉察到自我的心理变 化,反而躯体不适成为创伤后的唯一症状。
9
常见躯体症状
• 心跳加快 • 血压升高 • 胃部不适、恶心、腹泻 • 出汗或寒战 • 肌肉抽搐、肌肉酸痛 • 头痛 • 耳朵发闷“听觉丧失” • 疲乏 • 月经周期紊乱 • 性欲改变 • 皮疹、过敏、烧灼感
10
(四)人格改变
• 若创伤未得到及时心理干预,心理问题可 能固定下来,逐渐对个体人格造成影响。
22
注意:
• 可急性发作,也可延迟发作。 • 人员:
武警官兵、志愿者、媒体工作者、医务 救援者及当地公务员群体。
23
三、罹难者家属
• 情绪一般表现为三种: 悲伤、愤怒、自责
• 注意愤怒:当亲人获救的希望落空,悲伤 可能转化为愤怒,指向救援人员或政府, 有时出现不理智行为。
• 需要: (1)理解愤怒是创伤后情绪的一种发泄方式。 (2)及时帮助他们用合理途径宣泄转化愤怒
26
(一)什么是心理急救?
• 心理急救是由经验引导的帮助小孩、青年、 成人和家庭克服灾难和恐怖主义(引起地 心理恐 慌)的标准手段。(换句话来说), 心理急救是设计用来减轻灾难事件所带来 的痛苦而增强短期和长 期功能性适应能力 的方法。
27
• 心理急救有以下四点原则和技巧: • 1、与相关科学研究结论一致性 • 2、在实地场合的实用性 • 3、根据年龄和发育设计的合理性 • 4、按照文化背景诠释的灵活性
等方面的改变,但又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病 的诊断标准; (3)当事人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 应对或应对无效。
3
危机干预
• 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 到立刻缓解盒持久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 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 预防将来心理障碍的发生。
4
常见心理应激表现
5
(一)情绪
• 情绪能够最快反应出个体的心理状态 • 遭受创伤后,首先出问题的就是情绪。 • 在情绪异常的情况下,其他心理活动,如
• 儿童: 行为问题: 不服管教、顶撞逃学/胆小、过于温顺。
• 成人: 丧失信心,难以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11
(五)其他表现
1、对创伤的反复体验:反复不由自主回忆创伤事件, 或者经常梦到灾难事件。(闯入体验)
2、逃避反应:不敢接触与创伤有关的刺激或情境。 3、高度的警觉性:易被惊吓、入睡困难或容易惊醒。
28
• 心理急救(的理论)不认为(灾难事件的) 生还者有严重的心智健康发育和恢复的障 碍。
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率快、血压高、丧失食欲 等。(个人尚未获得安全感) 4、分离症状:情绪麻木平淡或缺乏情绪反应;人格 解体/现实解体;针对性的遗忘等。(自我保护机 制)
12
(常见精神问题)
• ASD • PTSD • 焦虑 • 抑郁 • 物质依赖(如酒、药物等) • 自杀
13
急性应激反应(ASD)
注:丧失亲人的幸存者,尤其是丧失孩子、 配偶的幸存者。
21
二、救援人员
• 救援过程中受伤:救援伙伴的伤亡,对整 体救援队伍是强烈的心理打击。
• 目睹灾难现场:由于亲眼目睹受灾现场的 惨状,救援人员会有恐惧、惊吓、悲伤的 反应。
• 救援任务的成效:由于条件有限,当救援 工作未达预期效果时,救援人员会感到强 烈失望或觉得个人没有价值。
16
PTSD
• 终身患病率约为8% • 女性:10%,男性:5% • 儿童青少年是灾难的脆弱人群,发生率可
高达30-50%。
17
病程与预后
• 30%完全恢复 • 40%轻微症状 • 20%持续存在中度症状 • 10%不愈/恶化
◇早期以闯入为主,其后回避为主 ◇达到缓解的时间中位数为至少3年 ◇1/3病人的PTSD 病程超过10年
18
严重心理创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和诊 断可以是变化的
• 急性应激反应 • 创伤后应激反应 • 几个月后又出现抑郁 • 多年后进食障碍或酒依赖或药物依赖
19
创伤后哪些人易出现心理问题?
20
一、幸存者
亲历了创伤后的幸存者往往有强烈罪恶感。 对于独自活下来感到自责内疚,甚至出现拒 食、自杀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