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报告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目的:1.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2.观察和验证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CO2)是一种由一份碳原子和两份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我们可以通过碳酸与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中通常使用的碳酸酸是碳酸氢钠(NaHCO3),它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烧杯,将适量的NaHCO3固体盛入其中。
2.在另一个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盐酸溶液,然后将盐酸溶液倒入烧杯中,注意盛放NaHCO3的烧杯应放置在实验室通风的台子上。
3.观察实验现象,用一根湿润的玻璃棒盖住烧杯口,然后将玻璃棒插入瓶中的一小段蜡烛或火柴,将蜡烛火焰放在瓶中,火烧完时再重新点火试验。
4.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及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在烧杯中可以发现有气泡产生,这是由于盐酸与NaHCO3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当我们用湿润的玻璃棒盖住烧杯口时,二氧化碳气体无法逸出,导致了气体在烧杯中聚集。
当我们将蜡烛火焰放在瓶中时,火焰会熄灭,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气体对火焰的氧气供应造成了阻碍。
实验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气味的气体。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仅通过观察气体本身来判断是否存在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气体在空气中较重,因此可以安全地将它装在干燥的瓶中,并使用盖子封闭。
3.二氧化碳气体会对火焰熄灭起到抑制作用。
这是由于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密度,会排挤空气中的氧气,造成火焰领域的氧气不足。
实验安全提示:1.在进行实验时应保持实验室良好的通风环境。
2.盐酸(HCI)为强酸,具有刺激性腐蚀性,应佩戴实验室安全护目镜和手套。
3.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烧杯、玻璃棒等实验用具应放置平稳,避免翻倒,以及注意火的使用安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取了二氧化碳气体,并观察到了它对火焰的熄灭作用。
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并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如无足够氧气时,会抑制火焰的燃烧。
二氧化碳的性质
A
B
C
D
结束
C 2、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
)
A、密度比空气大
B、可以溶解在水里
C、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
D、CO2分子可以与紫色石蕊直接反应
A
B
C
D
结束
D 3、下列反应用作鉴定CO2气体的是(
C、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D、 通过炽热的炭变成CO
气体的溶解度和温度和压强有关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升高温 度,气体溶解度减小
思考:打开碳酸饮料瓶盖,为何冒出 大量气泡?
生产汽水或碳酸饮料时,通常是在 加压的情况下将CO2压入饮料瓶中 , 打开饮料瓶,压强减小,溶解在其 中的CO2就会外逸 ,可以看见许多 气泡从瓶口冒出。
阅读材料
某晚报以《半个西瓜三条人命》为题报 道了某农村发生的悲剧:一个男孩将半个 没吃完的西瓜放入自家久未开启过的菜窖, 半个多小时没见该男孩回家,父母又先后 进入菜窖查看,结果无一生还。后来经过 医学家的分析、验证,证明菜窖中含有大 量的CO2气体,这些CO2是由于窖中的蔬菜 在进行呼吸作用时放出的;一家人进入菜 窖,因吸入大量CO2气体导致缺氧窒息。
二、CO2的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CO2不能供给呼吸。
枯井
实验探究2(分组实验)
小花遇醋酸变红 小花遇水不变色
醋酸能使紫色石 蕊试液变红
水不能使紫色石 蕊试液变色
小花遇二氧化碳 不变色
干燥的CO2不能使紫 色石蕊试液变色。
小花同时遇水和 二氧化碳,由紫 色变成红色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报告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2. 研究二氧化碳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实验原理: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不易燃的气体,化学式为CO2。
1. 碳酸盐与酸反应: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
2. 金属碳酸盐与热分解:
3. 烧烤火炭和燃烧烟草、木材等:
C + O2 → CO2
实验步骤:
1. 实验器材:测量瓶、反应瓶、分液漏斗、橡皮塞、直管、导管一套。
2. 取一些小木屑放进反应瓶中,再用一些浓盐酸溶液稀释后,缓缓地加入反应瓶中。
观察到有气体析出,从反应瓶口采集气体到测量瓶中。
3. 重复2的步骤,但这次是放一些鸡蛋壳碎片进反应瓶中与稀盐酸反应。
4. 观察在刚收集到的气体上方放一盏火后,火苗熄灭了,表示气体是二氧化碳。
实验结果:
1. 第一次实验用木屑与稀盐酸反应,发现有气体释放出来。
将气体收集到测量瓶中,发现体积逐渐增大,并升到了100ml。
1. 稀盐酸与木屑或鸡蛋壳碎片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2. 用火测试所收集到的气体,结果表明是二氧化碳气体。
3.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抑制燃烧作用。
实验分析:
本实验使用稀盐酸与木屑或鸡蛋壳碎片反应,制取了二氧化碳气体,并通过火测试使我们了解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抑制燃烧作用。
总之,本次实验让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和了解了二氧化碳气体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利用手持技术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利用手持技术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作者:侯秀珠曾新庭张贤金来源:《化学教学》2022年第03期摘要: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已有的教材演示实验和文献中某些改进实验还存在不足,使学生难以充分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利用手持技术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实验问题进行实证探究,先处理并分析实验数据,再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并提出若干实验注意事项。
关键词:手持技术实验; 二氧化碳性质; 实验探究文章编号: 1005-6629(2022)03-0070-06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1 问题提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中的一个演示实验,教师一般采用教材实验6-4[1]进行教学,即向一个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后软塑料瓶变瘪来验证;李德前等[2]用一个盛满CO2的集气瓶加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后倒立,玻璃片悬而不落来证明;张晓燕[3]用一支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水中,轻摇试管,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来印证。
上述这三种方法各有所长,但都是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学生缺乏定量化感知。
王荣桥[4]在常温常压下用一支100mL注射器,通过抽取50mL 干燥的CO2,再迅速抽取40mL水后密封注射器口,反复振荡,发现剩余气体体积约为10mL,不但验证CO2能溶于水,还得出该状态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CO2,实现了CO2的溶解性验证实验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
可是,以上这些实验教学均存在不足:都只注重实验结果,忽视过程的探索。
“软塑料瓶变瘪”“玻璃片悬而不落”和“管内液面上升”,都只是间接反映CO2气体减少致压强变小的结果,这让学生无法直观感知该过程中压强量的变化。
这些粗略的直接呈现结果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可能产生诸多疑问或认知障碍: CO2气体减少是否只与溶解性有关,是否还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实验操作为何需要振荡,振荡前后压强有何变化?另外,有教师用注射器向集满CO2的密闭软塑料瓶中注入约1/3体积的水(装置气密性良好),振荡后发现软塑料瓶不变瘪,却又无法准确解释此现象。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探究报告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探究报告
探究目的:
1、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的装置及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器材:具支试管、导管、橡皮塞、橡皮管管、集气瓶、烧杯、蜡烛
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火柴
注意事项:
1、收集气体时,导管要伸到集气瓶瓶底。
2、验满时则只能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
实验步骤:
(一)二氧化碳的制取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反馈练习】
1、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的依据是
2、选择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比较。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几点尝试与反思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几点尝试与反思摘要: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操作感受,总结并部分创新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实验方法、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方法、二氧化碳灭烛实验、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等),这些方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
关键词:二氧化碳验证二氧化碳密度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一、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实验方法经过悉心思考我对此实验加以改进:1.利用托盘天平。
改进方法:去掉托盘减小重量,把烧杯换成较大的纸杯,把纸杯放到托架上(以上方法增强了天平的灵敏度),调节天平平衡。
再把托盘天平的指针和分度盘投影到屏幕上放大,把事先已收集满的一矿泉水瓶二氧化碳倒入其中的一个纸杯,在实际课堂上效果很明显。
2.取一个吹足气的小气球,放在大烧杯或小桶里,通入足够浓度的二氧化碳。
一会儿,小气球就乖乖上浮,悬在烧杯中央。
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使小球受到的浮力增大,且气球内空气的重量和气球的重量,等于气球在二氧化碳气体中所受的浮力,所以气球能上浮且悬在烧杯中央。
这种方法还需要我们把物理、化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3.将两个收集了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都是125ml)瓶口分别朝下、朝上同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敞口放置20秒后,把燃着的蜡烛分别伸入瓶中,观察。
此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此时马上追问: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该怎么放置?有了以上的切身体会,学生自然明白应该正放。
教师还可以继续介绍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如菜窖、溶洞等,二氧化碳的浓度往往较大,进入之前要先做灯火实验检验。
二、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方法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
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用比较软的塑料瓶,否则就看不出明显的现象,同时也说明了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不大。
三、二氧化碳灭烛实验经过实践证明,这个实验成功率较低,经常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两个蜡烛都不熄灭;二是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三是两个蜡烛同时熄灭。
新沪胶板九年级化学笔记第5章奇妙的二氧化碳
第5章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一、二氧化碳的性质(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 无色无味 的气体,密度 大于 空气,能溶 于水(压强越大,溶解越多)。
固体二氧化碳常称为:“干冰”,易 升华 吸热,利用此性质可用于人工降雨或制冷剂等。
(二)二氧化碳性质探究实验:【软塑料瓶变瘪实验】1.实验过程:收集一软塑料瓶二氧化碳,向瓶中倒入约1/3体积的水拧紧瓶塞,震荡观察现象;2.实验现象:软塑料瓶变瘪(变扁)3.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紫色石蕊变红实验】1.实验过程:将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现象;2.实验现象:紫色石蕊溶液变红3.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反应文字表达式:碳酸水二氧化碳→+ (3222CO H O H CO =+) 补充操作:将上面已经变红的石蕊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红色石蕊试液又恢复为紫色。
结论: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反应文字表达式:碳酸加热→ 水+二氧化碳O H CO CO H 2232+↑∆ 。
【阶梯蜡烛实验】1.实验过程: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倒入盛有燃着的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2.实验现象:底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3.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物理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化学性质);(四)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
(常用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CO 2 + Ca(OH)2 =CaCO 3 ↓+ H 2O )。
(五)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高温煅烧石灰石:碳酸钙−−→−高温氧化钙+二氧化碳(CaCO 3 高温 CaO + CO 2↑)。
生成的氧化钙极易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CaO + H 2O == Ca (OH )2)。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一)灭火——即利用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又利用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设计及反思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设计及反思实验目的:1.了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2.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材料:1.石灰石(CaCO3),可用实验室常见的石灰石粉末;2.烧杯或玻璃器皿;3.氢氧化钠溶液(NaOH),用于吸收剩余的杂质;4.水(H2O),用于制取二氧化碳;5.密封的容器或气球,用于收集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1.将石灰石粉末放入烧杯中;2.缓慢加入稀释的氢氧化钠溶液,并搅拌;3.观察反应现象:会产生气泡,并冒出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二氧化碳;4.将烧杯中的气体用密封容器或气球收集起来。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戴上眼镜和手套,以保护眼睛和皮肤的安全;2.注意控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以避免剧烈反应;3.实验时应保持通风良好,以防止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聚集。
1.物理性质:a.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在常温下是稳定的;b.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能够溶解在水中;c.在低温下,二氧化碳会凝结成为固态(干冰),可以用来制造烟雾效果。
2.化学性质:a.二氧化碳是弱酸性气体,能够与碱发生中和反应;b.二氧化碳易溶于水,生成碳酸,会导致水变酸性(即酸雨);c.二氧化碳能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的碳酸盐。
实验反思:本次实验成功地制取了二氧化碳,并分析了其主要性质。
在实验过程中,切记注意安全操作,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并保持通风。
另外,在实验设计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定量分析,如使用燃烧滴定法来测定二氧化碳的含量,以更详细地了解二氧化碳的生成量。
此外,还可以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而言之,本次实验设计和操作较为简单,后续可以进一步拓展实验内容,以深入研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课题: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课题: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三个月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分析等等。
这是继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有关知识后,需要掌握的另一种重要的气体。
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碳酸饮料,石灰乳刷墙等,让学生感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2 教学资源与设备仪器:酒精灯,试管夹,导气管,单孔橡胶塞,集气瓶,试管;药品:石灰水,紫色的石蕊溶液,碳酸饮料,水。
3 教学内容整合与教学设计方案5 教学程序实录学生探究活动1:出示课前收集的两瓶气体,瓶口向上(氧气和二氧化碳)师:淤根据你已有的知识请对这两瓶气体作出猜想?生:氧气、空气、二氧化碳、氮气。
师:于猜想不是胡乱猜测,请说出你猜想的依据。
生:装氧气的集气瓶的就是这样放置的。
又因为瓶子是透明的,猜想可能是这几种气体。
师:盂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学生讨论很激烈,选出代表回答)生:先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师:燃着的木条行不行?生:行,它会燃烧的更旺。
(学生走上讲台动手做实验,下面的学生喊到,一瓶是氧气;火柴灭了,是二氧化碳。
)师:能使火柴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学生交头接耳,一会儿又有学生回答)生:它还可能是空气。
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区别二氧化碳和氮气。
(学生走上讲台动手做实验,下面的学生喊到,变浑浊了,是二氧化碳)师:这就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方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一系列实验你获得了关于二氧化碳的那些信息?板书: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密度不小于空气,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葛岭中学陈燕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
让学生去探究它的性质:不支持燃烧和与水发生反应。
同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介绍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课题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掌握其化学性质;能运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认识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基本过程,学会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并用化学语言表达这些信息,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氧化碳“功”与“过”的讨论,学习全面的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逐步形成“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的认识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2.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教学设计:[谜语引入]在上新课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猜谜小游戏: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二氧化碳),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角,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演示实验1]展示一瓶预先收集好的CO2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气味。
得出结论[演示实验2]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3]往装满CO2气体的塑料瓶内倒约1/3瓶水,盖紧瓶塞后,振荡。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请一同学总结其物理性质)[板书]一、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板书]2、化学性质(1)通常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O2不能供给呼吸[讲述应用]在久未开启的菜窖、枯井、深洞等场所往往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实验设计思想: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对比归纳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原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蜡烛、二氧化碳气体、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蒸馏水;烧杯、试管、玻璃片、滴管等。
分组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和结论往装有一高一低两只蜡烛的烧杯中慢慢倒入二氧化碳气体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持燃烧;(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石蕊试液,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几滴醋酸,在第二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第三支试管的石蕊试液留作对比。
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
(1)滴醋酸的试管中的试液变红(2)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中的试液变红(1)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它遇酸变(2) 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可以跟水发应,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水→碳酸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石灰水逐渐混浊石灰水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实验点拨:1.原理拓展(1)在通常情况下是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在所有情况下,二氧化碳都是不能支持燃烧的。
有一些活泼的金属就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如金属镁。
在空气中燃着的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炭和氧化镁。
镁+二氧化碳碳+氧化镁,因此一些活泼金属的失火是不宜用二氧化碳来扑灭,需用其他的灭火剂。
(2)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我们能观察到石灰水变混浊,但是如果持续向已经混浊的石灰水中继续通二氧化碳,会发现又变澄清了。
实际上首先发生了如下的反应: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由于生成的碳酸钙难溶于水,这时我们观察到的是石灰水变混浊;当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全部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后,继续通入的二氧化碳就和溶液中的碳酸钙发生反应并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所以溶液又变澄清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中,本案例以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主线,通过实验、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掌握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5.知识应用: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化学知识真正为生活服务。
2.实验验证:本节课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环保意识:本节课强调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例如:“二氧化碳是什么?它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思考并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二氧化碳知识,分析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心得
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心得马老师谈了自己在二氧化学性质的探究这个教学片段中的一些不错的做法,培养了学生分析、讨论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值得推荐雪碧是研究二氧化碳性质的优秀载体,既为学生熟知,又体现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最为难得的是马老师没有把雪碧仅仅作为一个引入,而是作为一个综合问题展开研究,整个教学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线索的设计,淡化了知识线索,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心得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既能联系到碳单质,又学习到了碳酸和碳酸钙等化合物知识,同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本课题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
本节教材总体来说难度不大,许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知道其重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紫色石蕊试纸来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3)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感受化学就在他们身边,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教学重点、难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教法分析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利用现有的条件做好实验探究一(注意观察并记录现象、分工协作并完成学案内容)
要求:从生活走向课堂,教师做实验指导。
【实验1】:把二氧化碳倾倒进放有燃烧着蜡烛的烧杯中。
问题1:观察实验方法和蜡烛熄灭现象,思考为什么?
【实验2】向紫色的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溶液,再观察现象。
【实验3】:在装满二氧化碳的饮料瓶中加入1/2的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
问题2:观察饮料瓶的变化情况,思考说明什么?
师:实验完成后,展开小组讨论,完成学案相关内容,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展示自己的结果。
投影:(小组发言人边发言边展示如下结果)
实验1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实验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碳酸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加热后红色消失。
△
H2O+CO2==H2CO3 H2CO3===CO2↑+H2O
实验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探究二】:如何鉴别二氧化碳?
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CO2 + Ca(OH) 2=CaCO3↓+ H2O
【迁移应用】:如何证明一瓶可乐或雪碧是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呢?
[演示]:打开可乐瓶,冒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讨论探究方法,选学生来配合教师完成)。
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三化学公开课说案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的又一重要气体。
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
由于在氧气的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
本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1)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提出一些问题;(2)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性质,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对实验的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二氧化碳性质,增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欲望和激情,让学生交流、分析、总结。
三.解决办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探究、引导启发相结合的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来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循环;
2.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来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
四.教学过程;
教后反思:
2008-12-10。
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研究实验报告
姓名: 郑葵秀学号: 201210900019姓名: 学号:实验一二氧化碳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目的】1.学习组装用滴液漏斗和锥形瓶进行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并能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2.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探究内容】1.CO2的实验室制备2.CO2溶于水生成碳酸3.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4.CO2的密度探究【实验所需仪器及药品】石灰石(碳酸钙)、稀盐酸、紫色石蕊试液, 澄清石灰水, 蜡烛、烧杯、滴液漏斗、锥形瓶、具支试管、导管、乳胶管、橡皮塞、火柴。
【实验原理】CO2的实验室制备:CaCO3+ 2HCl==CaCl2+ CO2↑+ H2O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 2O + CO2= H2CO3碳酸能使蓝色石蕊试液变红。
3.CO2和澄清石灰水反应: 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 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物质碳酸钙,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4.CO2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低处的蜡烛先熄灭。
实验装制图如下图所示:利用滴液漏斗控制稀盐酸加入的量以控制二氧化碳产生的速度和量【实验步骤】1.预计算: 排除大理石(碳酸钙)含有杂质的因素和反应不完全的因素, 排除残留在实验仪器的气体, 为保证二氧化碳性质验证的实验顺利进行, 需要二氧化碳的理论产量为1L, 则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应需要大理石(碳酸钙)约4.5g, 稀盐酸的量可以控制, 故不用计算用量。
2.按照图示安装好仪器,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称取4.5g 大理石(碳酸钙), 加入具支试管中4.量取20mL 稀盐酸, 加入滴液漏斗中5.在后两支具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0mL 紫色石蕊试液和10mL 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使用前需过滤), 在烧杯中放好两根长短不同的蜡烛。
6.待反应一段时间后, 点燃蜡烛。
观察各具支试管的实验现象和蜡烛的熄灭顺序。
记录现象。
7.实验完毕, 拆除装置, 清洗。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
本实验旨在探究二氧化碳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和反应,以加深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实验原理: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分子式为CO2。
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的气候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实验步骤:
1. 气体性质实验:取一小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其性质。
将气体用气球收集起来,然后将气球戳破,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流动情况。
2. 酸碱指示剂反应实验:取一小瓶二氧化碳气体,将其通入清水中,观察水的变化。
再将几滴酸碱指示剂加入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3. 燃烧反应实验:将一小段点燃的木棒放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观察火焰的变化。
4. 植物呼吸反应实验:将一盆小植物放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呼吸情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气体性质实验结果:观察发现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无味的,不易溶于水,且具有流动性。
2. 酸碱指示剂反应实验结果:观察发现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清水中会产生一定的酸性,加入酸碱指示剂后,水会变红。
3. 燃烧反应实验结果:观察发现点燃的木棒放入二氧化碳气体
中,火焰会熄灭。
4. 植物呼吸反应实验结果:观察发现植物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的
生长和呼吸会受到影响。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特点,以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的气候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
南城县浔溪中学江爱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重难点
1. 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
2.难点:性质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
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五、课堂引入指导
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们叫他“死狗洞”。
有一天大侦探牵着他的爱犬追坏蛋来到人们传说的“死狗洞”,进入不久,他的爱犬突然倒下死了。
大侦探很惊讶,但他很快恢复镇静,忙掏出打火机准备点火,但是他怎么也点不着火。
后来他明白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你们知道吗?那咱们就为解开这个谜团一起进入今天的内容吧!
六、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无论吸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
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
零散的、不成系统的。
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
通过本节的学习,为下节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奠定基础。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
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
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
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
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这一点上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
七、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
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实验条件,我将采用演示实验(或叫一两个学生上台完成一些简单实验)的方式探究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回答实验现象、实验分析及实验结论等问题。
八、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导入】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们叫他“死狗洞”。
有一天大侦探牵着他的爱犬追坏蛋来到人们传说的“死狗洞”,进入不久,他的爱犬突然倒下死了。
大侦探很惊讶,但他很快恢复镇静,忙掏出打火机准备点火,但是他怎么也点不着火。
后来他明白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你们知道吗?那咱们就为解开这个谜团一起进入今天的内容吧!资料显示: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如气闷、头昏、心悸);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神志不清、窒息死亡。
【板书】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讲解】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演示】实验6-3 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阶梯架上,把阶梯架放在烧杯里,将一个集气瓶中的CO2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提问】看到的现象是什么?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讲解】除了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
支持燃烧外,还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接下来就请位同学来回答刚才那个“死人洞”是怎么回事吧?学生讨论后老师再总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能供给呼吸)。
请大家再想想:不能供给呼吸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板书】2、二氧化碳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学生讨论后归纳)【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接下来咱们来看另一个实验:实验6-4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注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盖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刚才大家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有没有跟水反应生成其它物质呢?【演示】(实验6-5)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干燥的小纸花。
第一朵喷稀醋酸,第二朵喷
水,第三朵放入盛满 CO2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喷水后,再放入盛满 CO2的集气瓶中。
观察四朵小花的颜色变化。
然后取出第四朵小花小心加热,观察现
象【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H2O+CO2=H2CO3【演示】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4.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 Ca(OH)2+CO2=CaCO3↓+H2O 。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板书设计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能溶于水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 + H2O== H2CO3 (碳酸使石蕊变红)
3、CO2与石灰水的反应
+Ca(OH)
2+CO
2
=CaCO
3
↓+H
2
O
4、CO2不能供给呼吸,但能参与植物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