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方化媒介研究

合集下载

《传播学》第五章

《传播学》第五章

第二节 传播媒以从相应的物质手段、信息复制和扩散的能 力、单向性等多个方面去分类。有报纸、广播、电视、 杂志、电影、书籍。有大众传媒、群体传媒、人际传 媒。有石质的、木质的、泥质的。有人体及其各部分, 有各种物体等。中国的有碑刻、亭台、剧场 、照壁、 祠堂、对联等。在中国,当前特别应关注对群体传媒 的研究。尤其是对初级群体的传播媒介的研究。
第三节 主要媒介理论评析
不足:“首先,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大量的信息是直接从传播媒介流 向媒介使用者而无需通过中间人的。”“其次,认为社会是区分为领导者和追 随者,或者说主动的和被动的参加者这样两个部分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特罗 尔达尔在底特律市发现,曾经在选举过程中向别人,不论是向‘舆论领袖’还 是向其他什么人请教过的人,为数是比较少的。„„没有十分令人信服的材料 能够证明,‘舆论领袖’在进行社会说服教育中是特别活跃的力量。”“第三, 农村社会学家已经表明,有可能采取一项新的想法或一种革新项目的人,更可 能在这个过程的很早的阶段„„先寻求或接受大众媒介传来的信息,然后,在 他们感兴趣而且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特别是别人使用的经验的时候,才在 采用过程的较晚的阶段去向懂行而且受到尊重的人请教。另外,在他们打定主 意以后,他们还可能再从传播媒介寻求支持以克服不情愿的心理。” “最后, 关于意见领袖的观点本身也已证明是过于简单了。认为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叫做 舆论领袖的单一的角色的设想,是无法令人满意地找到了解实际情况的办法 的。” (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131-135页)。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分析
三、主要传媒分析 邵培仁教授在其《传播学》一书中把媒介的类型分为:书写 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互动媒介,并分析了其 各自的特点。 (一)书写媒介(如泥板、石头、树皮、甲骨、简、帛、纸、笔、 墨、砚、刀等)的特点(邵培仁著:《传播学》第153页)。 (二)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的特点(邵培仁著:《传 播学》第154页)。 (三)广播媒介的特点(邵培仁著:《传播学》第155页)。 (四)影视媒介(电影、电视)的特点(邵培仁著:《传播学》 第156页)。 (五)互动媒介的特点:“电脑作为互动媒体,一问世即备受青 睐。”它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优点(邵培仁著:《传播学》第 156-157页)。

第四讲 传媒的四种理论

第四讲 传媒的四种理论

四种理论”的评价 对“四种理论 的评价 四种理论 的评价——历史贡献 历史贡献
(1) 探究不同社会制度与报刊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 对西方新闻学研究产生了影响; (2)对各种报刊体系差异所作的哲学根源上的探究 提升了新闻学的理论层次; (3)“四种理论”模式一直影响着甚至左右着后来的 媒介理论; (4) 西方推崇的“社会责任理论”经过该书的系统 阐发得以广泛传播。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
发源:
产生于前苏联
思想源泉: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主要目的:
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
媒介使用者:
接受党的领导的社会成员
媒介控制:
政府采取政治手段来监督并控制其经济命脉
媒介禁忌:
批评党的目标
媒介所有权:
公有
主要区别:
国有并被严格控制,媒介只作为国家工具而存在
私有或公有
主要区别:
虽说不一定为政府所有,但一定是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
2、自由至上主义理论 、
发展沿革:
1644年,为英美采用,后影响其他地方
思想源泉:
弥尔顿、洛克、米尔等人的启蒙思想著作;理性主义和自然权利 的基本哲学思想
主要目的:
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了解真相、监督政府
媒介使用者:
任何有经济力量可以使用媒介的人
2、自由至上主义理论 、
媒介控制:
依靠“观点的公开市场”实现“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依 靠法庭
媒介禁忌:
诽谤、亵渎、无礼,战时煽动叛乱
媒介所有权:
主要为私有
主要区别:
监督政府的工具,也满足其他社会需要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负面影响: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负面影响:

新闻学原理复习资料

新闻学原理复习资料

新闻学原理复习资料[Sin]❖第一章✓ 1.新闻学的定义?答:新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事业性新闻传播。

✓2。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答: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研究目的:直接目的是探求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间接目的是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有效运行,新闻传播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知识支持;最终目的是推动新闻传播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 3.新闻学的学科理论框架?答:新闻学分为: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新闻学边缘学科.(详见ppt)✓ 4.新闻学四类学科的地位?答:新闻事业史是新闻学研究的基础;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研究的核心;新闻实务是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交叉新闻学则为新闻学纵深拓展和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5.简述中国新闻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答:历程:(一)萌芽时期。

(鸦片战争到1918年)(二)创立和形成时期。

(1918年-20世纪40年代)(三)曲折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洪仁玕《资政新篇》,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梁启超《本馆(《清议报》)第100册祝词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二)徐宝璜《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三)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 6.简述世界新闻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答:历程:第一阶段:萌芽和形成时期。

(17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第二阶段:成熟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新闻学的当代发展时期(1956年至今)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德国学者普尔兹出版世界上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德国新闻事业史》,约翰。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二)李普曼《舆论学》,卡斯帕·约斯特《新闻学原理》(三)弗雷德里克·S ·西伯特、西奥多·彼德森和威尔伯·施拉姆3位学者合著的《传媒的四种理论》✓7。

西方媒介哲学评价

西方媒介哲学评价

西方“媒介哲学”评价西方,尤其是美国新闻或传播学者,习惯把探讨新闻媒介政府以及其他干预势力之间关系的各种理论称之为“媒介哲学”(media philosophy),一些港台学者则称之为“新闻哲学”。

本文拟对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出版以来,直到80年代中期的(主要是美国)的“媒介哲学”理论作出评价。

一、报刊的四种理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几乎与大众传播媒介同时产生,随之而来的就是反控制的斗争。

关于“媒介哲学”的一些基本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的约翰.弥尔顿。

在弥尔顿看来,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是一切伟大智慧的乳母”。

[1]为此,他对当时英国的出版审查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

第一次对“媒介哲学”作出比较全面、系统论述的专著是20世纪出版的。

1956年,弗雷德.赛伯特(Fred Siebert)、奥多.彼德森(Theodore Peterson)、和韦尔伯.施拉姆(Wilbui chramm)出版的《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以下简称《四种理论》)试图对“今天世界上所有不同种类报刊背后的哲学和政治的原理或理论”[2]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作者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最为古老,“当大众报刊出现时,大多数西欧政府都是建立在极权主义的原则上的,所以这些同样的原则也成为管理报刊的制度的基础”。

[3]“从历史上和地理上来说,集权主义理论是最具有普遍性的”,所以它“比任何其他的理论,在较长的时期中,决定了公众通讯的方式”。

[4]“集权主义理论,基于从柏拉图到马凯维利几百年来的独裁主义政治思想”。

[5]自由主义理论是作为集权主义理论的对立面出现的。

《四种理论》的作者认为,“自由主义理论基于弥尔顿、洛克、米尔和启蒙运动“。

[6]社会责任理论是《四种理论》竭力推崇的理论。

它被认为是传统自由主义理论的“替换”理论,是传统理论上的一个新思想的接枝。

新闻学 第五章 西方媒介理论

新闻学 第五章 西方媒介理论

拉思韦尔步指出:“ 拉思韦尔步指出:“外交官、使馆官员和驻外记者是专门研究环境的代表性人物。 编辑、新闻工作者和演说家是内部反应的起关联作用的人。家庭和学校里的教育者传递 社会遗产。” 社会遗产。” 拉斯韦尔的三大功能的论述,概括起来就是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监视环境,即传播媒介持续不断地、及时地注视环境的变化,客观、准确地向社会 公众报道新闻、提供信息。施拉姆曾形象地称传播的这种功能为“社会雷达” 公众报道新闻、提供信息。施拉姆曾形象地称传播的这种功能为“社会雷达”。在信息 化、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必须随时了解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调 整自己的行为走向,传播的“社会雷达” 整自己的行为走向,传播的“社会雷达”功能也就愈显重要。 联系社会,即传播媒介的协调、整合社会各种因素,步调一致地采取行动的功能。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指出:“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指出:“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面对 纷 繁复杂的社会,人们常常由于疑惑不解而无所适从,新闻媒介不仅要向人们及时、准确 地报告发生了什么事件,履行“社会雷达” 地报告发生了什么事件,履行“社会雷达”功能,而且要向公众释疑解难,对事件的来 龙 去脉、前因后果做出负责任的分析、解释和评断,以引导舆论,协调各方,使社会成为 一个有机的整体。 传递遗产,即传承社会的基本规范、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过去,这一功能主要由学 校和家庭教育来履行,在当今“媒介化” 校和家庭教育来履行,在当今“媒介化”的社会中,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的传承任务在 相 当程度上已转由大众传播媒介来承担。事实上,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社会成员“社会化” 当程度上已转由大众传播媒介来承担。事实上,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社会成员“社会化” 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也正因为如此,传播媒介担负着崇高的社会责任。

第十四章 西方新闻媒介的功能

第十四章 西方新闻媒介的功能

第十四章西方新闻媒介的功能功能的三个不同含义:1、功能是指新闻媒介本身的、在它和社会互动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2、功能是指新闻媒介的主持人以及社会上方方面面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希望新闻媒介发挥的作用,或者说希望新闻媒介成为他们的某种工具。

3、功能是指新闻媒介在其传播过程中在社会上实际产生的作用。

第一节西方学者的新闻媒介功能观一、新闻媒介的正面功能:1948年,现代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拉斯威尔在《社会传播与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新闻媒介的三大功能:1、监视环境。

这是指新闻媒介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的功能。

监视环境要求准确、客观、及时。

2、联系社会是指新闻媒介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环节、各类因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应付环境的挑战的功能。

这一功能体现为对环境信息的选择与解释。

3、传递文化是指新闻媒介将社会成员共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社会经验、价值观与道德规范等从社会的老成员传给新来者,使社会的文化传统永久延续的功能。

4、娱乐功能(1975,赖特《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是指新闻媒介为受众提供消遣和乐趣的功能。

前苏联学者E·普罗霍罗夫的三组职能说:1、思想职能2、直接的组织职能3、文化娱乐性职能二、新闻媒介的负面功能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罗伯特·莫顿的《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中认为的负面功能:1、新闻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失去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实。

2、新闻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3、新闻媒介常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甚至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4、新闻媒介的负面功能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受众精神的麻醉作用。

一方面,新闻媒介让人沉醉于虚幻的满足之中;另一方面,新闻媒介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

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行为方式:信息寻找模式、游戏模式、参与模式。

第二节媒介主持人的新闻媒介功能观一、政治性媒介主持人的功能观——宣传功能近代新闻媒介在创始之初,本以传递信息为其主要功能。

五、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媒介学

五、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媒介学

渊源学
渊源学是影响研究的三大重镇之一。其研究 任务是: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文体、 人物、情节、风格、语言、技巧和创作方法 等的来源,以及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的源 头。
它的特点是:从各国语言文学有因果联系的 终点或接受者出发,去探求影响的放送者或 起点的研究;它可以从本国立场出发,也可 以从他国立场出发,但目的是在考察一个作 家或一种文学所曾吸取或改造过的外来因素 之源头。Fra bibliotek中国学者
从20世纪20年代比较文学的兴起到80年代 的兴盛,我国比较文学学者融汇了西方各 学派的理论,对媒介学作了借鉴式的论述。
从下列定义可以看出,中国比较文学学者 将媒介学限定在影响性的文学关系范围内。
卢康华、孙景尧
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在《比较文学导 论》中将媒介学定义为“研究不同国家文 学产生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 ——卢康华、
出版社,1987年07月第1版.第60—61页。
苏珊·巴斯奈特
1993年,英国比较文学学者苏珊·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1945— )在《比较文 学》中主张将比较文学当做翻译研究的一 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突出文学翻译在比 较文学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由于翻译是 媒介学中的主要传播方式,巴斯奈特的论 述无疑对媒介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 启示作用。
流传学研究举隅 ——《<罗摩衍那>在中国》
季羡林教授在1986年《中国比较文学》上 发表的论文《<罗摩衍那>在中国》,是从 印度文学出发,对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 《罗摩衍那》在中国五个民族中“传播的 情况及其影响”所作的一篇考证缜密、材 料翔殷、分析深刻并探讨出重要规律的佳 论。
论文首先根据梵文原作译介了《罗摩衍那》的基 本故事情节,接着就按汉、傣、藏、蒙、新疆的 顺序,将“中国境内的各异本”与之对比,一一 辨析出了它们的异同及其原因。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和同质化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和同质化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和同质化讨论媒介文化不能回避其全球化现象,关于全球化的论述几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政治到经济,从科技到文化,从物质到观念。

有的学者精要地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化概念是:“专门指二战以来的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的跨国化过程,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跨国的资讯——金融——技术——商业文化,如何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疆界,而形成某种民族国家同步的所谓社会科学还无法妥善处理的新现象、新挑战。

”全球化的先导是媒介,各种及现代科技一并成长的媒介手段(大型快速的交通工具、高效的通讯设备及各种电讯网络,满世界发行的电影和报纸杂志等等),使得全球化成为可能。

对于全球化,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意识形态内容,关注其某些观念和思想,没有注意到在有关的观念和思想产生之前,意识形态传播之前,现代的媒介手段已经将世界各地不同的语言、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的人们用几乎是同一种方式联系在一起了。

亦即,当世界各地的学者们聚集在一道(或利用互联网),起劲地讨论本土化和全球化问题时,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共同迈入全球化的过程之中。

因此面对全球化,首先是面对使全球化成为可能的媒介手段。

而大众传媒以及媒介文化既是全球化的原因,同时也是它的结果。

一,媒介文化同质化今天,令人困惑的是媒介文化的同质化现象,人们浏览报纸,时髦的杂志,或打开电视机,感觉似曾相识,有时遥控器横扫几十个频道,看到的是类型甚至内容都大致相同的娱乐节目。

媒介文化的同质化是十分迅捷的,常常会像瘟疫般流行,例如当中国内地的电视人发现台湾的雅嘉《非常男女》在此岸大有市场时,立刻激起了连锁反应,地无分东西南北,台无分卫视有线,纷纷仿效,一时间,从首都到地方有十数台类似的婚恋节目匆匆出笼。

又比如美国的《百万富翁》这样的电视节目在中国有了它的众多的表兄弟,如《开心辞典》、《幸运52》、《超级大赢家》等等。

再如湖南卫视火爆非常的《超级女生》和《快乐男声》是模仿《美国偶像》而来,而据说《美国偶像》的源头是大洋彼岸的《英国偶像》。

国内媒介文化(全文)

国内媒介文化(全文)

国内媒介文化一、阐释性研究所谓“阐释”并非“排列”也非“翻译”,而是一个理解与再探究的过程,它试图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虽说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但是它对于澄清认识、深化认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阐释性研究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呈现”,而更在于通过“呈现”阐明研究对象的意义,或者说被呈现的并非仅仅是作为能指的对象,而更应是其所指。

因而,阐明“是什么”绝非易事。

就20XX年此类研究的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对西方媒介文化研究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阐释性研究”和“对媒介文化现象的阐释性研究”两类。

(一)对西方媒介文化研究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阐释性研究汪振军勾勒了西方媒介文化研究的大致图谱及重要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他认为总的来看,西方的媒介文化研究关注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

他同时认为,媒介文化研究作为媒介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对于改变以往技术主义的新闻传播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魏先努则就整个文化研究思潮对“文化”概念的解读与改写进行梳理,他指出,伴随理论日益进展,文化研究思潮对文化概念进行着不断改写和扩展,从单一、不变的文化观扩充到多元、复合、变动不居的文化观。

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界限日渐蚀解,多种亚文化不断浮出水面,与主导性文化平起平坐。

从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揭露到文化霸权观念的提出,再到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媒介文化、女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等众彩纷呈的描述,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边界、包罗万象的概念。

从过往的研究来看,对西方媒介文化研究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概览式的介绍与描述居多,而对其每一个人、每一种理论的深入研究比较少。

这种局面在20XX年有所改观,出现了一些有所聚焦的研究。

首先是基于具体文本的研究。

殷琦的研究聚焦于美国文化研究代表人物约翰费斯克的《电视文化》这本书,对其中的受众观进行解读。

他认为,费斯克的观众理论最大的硬伤在于,其研究观众的积极性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维度的强调。

时代不同,受众所呈现出之状态亦不同,每个时代的受众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言以蔽之。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赵强南宁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530001 )摘要:西方新闻报道像写故事一样,给读者客观、悬念、刺激感,而我们中国新闻报道像写报告一样,讲究准确、直观、详细。

那么是什么造成中西在新闻报道叙事上的差异,在市场经济越发完善的中国,我国的新闻报道叙事的手法会不会再将来和西方新闻报道手法趋同,或者说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新的报道叙事方式和技巧,本文试图揭示西方发达国家私营媒介新闻报道叙事手法产生的原因,希望对中国学者产生启迪。

关键词中西、新闻报道、差异、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中国的发展开始影响世界。

正如泰国《东亚日报》所言:“中国正真站起来了,成为世界大国。

”10月3日,同为金砖四国的发展中国家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2016年奥运会主办权。

而巴西人在申奥陈述中特别提到北京奥运会成功鼓舞了他们。

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吸引了世界关注。

另外,南宁是除北京以外,唯一设有大使馆区的城市,也是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开通国际列车的城市。

这些新闻事件,都被中国和西方国家广泛报道。

但是同一事件,西方媒体报道叙事和中国媒体产生差异,导致西方受众的误读,而不是真实的新闻事件,这种差异不可小视。

什么是新闻报道文本的叙事?“文本(text)的原意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1。

同理,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新闻报道文本:是一种新闻的印刷形式或者说是书写形式的总称。

即我们看到的报纸的新闻手稿、及广播电视新闻的文案等等文字性新闻作品。

“新闻文本属于叙事文本,叙事是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

1.新闻报道叙事差异的历史原因(1)记者本身的素质。

特别是记者和政府关系的差异。

这个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的很明显。

西方发达国家新闻记者和政府关系密切,但又保持中中立色彩。

记者和政府中的许多官员是朋友关系,记者可以很方便的从政府那里获得想要的信息。

中国新闻记者和政府是上下级服从关系,记者必须服从于政府的安排,听命于政府官员的指导和要求。

中外媒介伦理比较研究

中外媒介伦理比较研究

中外媒介伦理比较研究2005级理论传播学发现研究生郑方[内容摘要]:媒介伦理,主要指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

媒介的社会责任问题是媒介伦理的核心问题。

媒介的社会功能赋予了自身担负起社会责任的重要使命,它应该永远向着呈现给受众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光芒方向努力。

[关键词]:媒介伦理;社会责任;新闻自由;新闻伦理Abstract: Media ethics mainly refers to the moral regulations of media and media staff. The media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core question of media ethics. The media social function entrusted itself to shoulder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 should forever to present for the numerous rational thought and the human nature direction. Keywords: media ethics; social responsibility; freedom of the press; news ethics一、伦理和媒介伦理约公元前12世纪,人们就开始了对伦理的思考。

“伦理”最初意为“驻地”、“住所”、“公共场所”,后来逐渐演变为“民族”、“生活惯例”,再往后才有了“德性”、“品德”等涵义。

如今,“伦理”这一词最常用的涵义为世俗、风尚、思想方式等,它的基本范畴包括: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

现今,对“伦理”的涵义阐述得较为全面的可见于王晨的《社会主义新闻道德初探》一文:“道德,是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而伦理,一般有统类条理的意思,用在人际关系上。

我国新闻媒介体制的基本特征与可能改进方式

我国新闻媒介体制的基本特征与可能改进方式

我国新闻媒介体制的基本特征与可能改进方式秦汉;杨保军【摘要】当前我国的新闻媒介体制是新闻媒介的组织方式与新闻管理运行方式的结合,并且这两者的实际运行离不开新闻观念的指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一基本框架下,当前我国新闻媒介体制的基本特征,本质上是政治属性或意识形态属性、商业属性与新闻专业属性之间互动的结果.这一体制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表现为意识形态属性作用的过于强大,二是经济属性与新闻专业属性自身效能的缺失.而对主导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从属的经济属性与新闻专业属性进行分类调整与修正的"双轨思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能方法之一.【期刊名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8)006【总页数】9页(P73-81)【关键词】新闻媒介体制;意识形态属性;商业属性;新闻专业属性;"双轨思路"【作者】秦汉;杨保军【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CA92093 USA;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2015 年 l l 月第38 卷第 6 期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v.,2015Vol.38No.6 Journalof ShanxiUniversity( 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DOI: 10.13451 / ki.shanxi.univ( phil.soc.).2015.06.010 我国新闻媒介体制的基本特征与可能改进方式秦汉 1,2 ,杨保军 l ,3 ( I.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2.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CA92093 USA ; 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摘要:当前我国的新闻媒介体制是新闻媒介的组织方式与新闻管理运行方式的结合,并且这两者的实际运行离不开新闻观念的指导。

尼尔·波兹曼

尼尔·波兹曼

尼尔·波兹曼2019-09-25【代表作品】波兹曼的主要著作包括:《娱乐⾄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种颠覆性的活动》《教学:⼀种保存性的活动》《诚⼼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如何看电视》《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未来》。

其中《娱乐⾄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译成多种⽂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娱乐⾄死》和《童年的消逝》都是其对西⽅媒介体制转型深深的忧虑和反思的产物,这对西⽅⽂化界产⽣了深远的影响。

【⼈物简介】尼尔·波兹曼是纽约⼤学媒介⽣态学专业博⼠和硕⼠学位课程的创建⼈,世界著名的媒体⽂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媒介⽣态学真正的开⼭⿐祖。

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并为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哈佛教育⽂摘、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各⼤报刊写过两百多篇⽂章。

【代表^点】媒介即隐喻。

波兹曼在《娱乐⾄死》中提出“媒介即隐喻”,⾔下之意是指“媒介⽤⼀种隐蔽但有利的暗⽰来定义现实世界”。

也就是说,媒介的形式重要,内容不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规定特定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化的特征。

因此,“媒介并⾮⼀种通过所处⽂化来处理⾃⾝事务的不偏不倚的⼯具。

它是价值的塑造者,感觉的疗理者,意识形态的⿎吹者,社会结构的严格的组织者”。

【经典掠影】卡西尔曾说过:随着⼈们象征性活动的进展,物质现实似乎在成⽐例地缩⼩。

⼈们没有直⾯周遭的事物,⽽是在不断地和⾃⼰对话。

他们把⾃⼰完全包裹在语⾔形式、艺术形象、神话象征或宗教仪式之中,以⾄于不借助⼈⼯媒介,他们就⽆法看见或了解任何东西。

……印刷术树⽴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感;印刷术创造了散⽂,却把诗歌变成了⼀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

……我必须指出,掩藏在电视新闻节⽬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

全球媒介伦理的反思性与可能路径

全球媒介伦理的反思性与可能路径

作者简介:单 波,武汉大学教授,从事比较新闻学、跨文化传播研究;叶琼,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比较新闻学、跨文化传播研究。

全球媒介伦理的反思性与可能路径单 波,叶 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全球媒介伦理的发展遵循着由一元论(偏向全球、西方中心主义),到伦理相对主义(偏向本土),再到多元主义(介于全球与本土之间)的进路。

前两个已经被淘汰,多元主义的解决方案似乎也陷入了全球与本土无法调和的矛盾之中,让全球媒介伦理失去意义,甚至陷入伦理虚无主义。

由主体间性发展而来的文化间性为全球媒介伦理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即基于动态的、全球对话状态的全球媒介伦理建构,摒弃了静态的媒介伦理建构的弊端,在伦理融合的意义上通向全球媒介伦理。

关键词:伦理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全球媒介伦理;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394X(2021)03 0034 10 媒介伦理在全球化历史中展开,如今它面对的最大挑战也是全球化。

[1]如何构建一套国际的、具有包容性的、适合全球的媒介伦理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核心问题之一是全球媒介伦理是否可能,以及它要表达什么观点。

[2]从否认一元论(Monism),到怀疑道德相对主义(Moralrelativism)或伦理相对主义(Ethi calrelativism),全球媒介伦理摒弃了纯粹单数与纯粹复数的概念,最后在多元主义的视野中,试图形成多样统一的全球媒介伦理的构建,亦被卷入到全球与本土、去中心化(去西方化)等问题的旋涡之中。

全球媒介伦理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全球新闻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制定一套全面的原则和标准”[3],其行动目标似乎很明确。

比如,从更广泛的目标上重新诠释新闻学的目标;构建新的原则,作为全球新闻业的评估指南,并重新诠释现有观念;将这些想法应用于事件的报道中。

[4]但问题是,这依然摆脱不了规范性道德的弱点,即忽略道德的历史性与情境性。

在了解中西媒介批评发展的历史

在了解中西媒介批评发展的历史

在了解中西媒介批评发展的历史、借鉴西方媒介批评理论成果的前提下,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媒介批评功能的认识媒介批评定义:媒介批评到底是什么?通俗地讲,就是对新闻媒介、媒介从业者以及媒介产品进行的批评。

“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对新闻传播媒介系统及各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

【《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我们应该明确,媒介批评的精神指向和最终目的并不是批评,也不是否定,而是通过批评进行构建,在媒介社会的语境下,媒介批评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建构性实践。

理性的媒介批评要求公众有足够高的媒介素养足以肩负起监督新闻传播的责任,用批判的思维辨析媒介及其报道内容。

中西媒介批评发展的历史西方的媒介批评始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对报刊进行严厉的讽谕,在17世纪的法国颇为盛行。

而我国的媒介批评开始较晚,直到20世纪初,报刊刊载媒介批评文章,评论新闻活动的非理性现象才日渐多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媒介批评出于现代。

可以说,我国的媒介批评是在借鉴西方媒介批评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西方国家,美国是开展媒介批评最典型的国家,也是最好的国家。

所谓典型,不仅指社会上出现专门的新闻评论家,而且在新闻机构内部设有专门的新闻批评记者和编辑。

随着60年代后期专业报评杂志和报人社团的发展,一些报纸已开始有意识地评论或报道报纸,“报评”以新闻的形式出现在报纸上。

美国报人认为,如果读者不知道报人在想什么,就会和报纸越来越疏远。

一家报纸能够自省,由出色的记者从事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批判和自我批评,能给广大受众以信心,也能够有决心克服报道中的错误。

西方媒介批评理论成果媒介批评实践起源于欧美,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在欧美新闻体制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新闻业在与媒介批评的博弈中建立起来的“新闻的专业化与自律…‘新闻评议会”“专业协会及其章程”“新闻督察员”“新闻学评论”“媒介批评的公开性”等,虽说还不能解决新闻传播的所有问题,但是为新闻传播沿着相对正确的道路发展提供了形式的保证。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百国新闻伦理规约英文文献研究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百国新闻伦理规约英文文献研究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百国新闻伦理规约英文文献研究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刘亚娟摘要:近日,从地铁事故照片引发的图片摄影伦理,到澳洲电台主持人的恶搞电话,疑似间接导致英女护士自杀,关于媒体伦理的讨论再一次成为国际化的问题。

我们注意到,澳洲电台主持人事件中,相关管理部门表示,将按照“商业广播条例”彻查此事。

事实上,关于英澳两国对各自的媒体伦理,都应该作出反思。

无论是英国"黄色小报"对此事的热炒,还是澳洲电台主持人"隐瞒身份的欺骗‘采访’",都有悖于媒体伦理。

本文希望,基于去西方化媒介理论研究视角,使用媒介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对现有范围内各国新闻组织伦理规约(Codes of Ethics)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认为,虽然目前存在一些跨国和跨地区的媒体伦理自律规约,但是其作用并不明显,各国依然应将重点放在自身的媒体伦理建设上,且实际操作规范并不明确。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使用媒介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对现有范围内各国新闻组织伦理规约(codes of ethics)进行比较分析,并将各国伦理规约的异同与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媒体管制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研究,用来解释国别间的区别存在之形成原因(是法律的还是政治文化的)。

通过这种对于各国新闻组织伦理规约的梳理,期待能够对未来中国新闻职业道德伦理研究做出理性的建议和探讨。

关键字:新闻伦理;伦理规约;去西方化媒介理论;5C模型第一章研究起源及研究意义第一节 研究缘起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正式将新闻伦理理论化的可能是1924年出版的The Ethic of Journalism(Nelson Crawford,1924),该书作为早期的新闻伦理著作,主张报纸是一种为公众服务和承担责任的工具,在大学新闻教育中应促进道德的养成以刺激新闻专业伦理的规范化,它的出版也标志着新闻伦理学的建立,成为“一门研究新闻职业道德现象、本质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科学”1230。

媒介理论:关键词·语境·汉译

媒介理论:关键词·语境·汉译

媒介理论:关键词·语境·汉译——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再认识展江(2002-09-18)[提要] 本文对以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为主的英语世界媒介理论作了语用和语义探究,发现“四种理论”诞生近半个世纪以来,除了对后来的媒介理论影响深远、至今烙印尚存之外,英语世界和中文世界对它的语用与语义多有歧见、混淆与误读。

澄清了若干关键词后不难发现,如今江河日下的“四种理论”其实仍值得探究。

我们从最新的“去西方化”理论中就可以发现它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对“去西方化”一说能否成立仍持怀疑态度。

[关键词]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libertarianism;authoritarianism;totalitarianism;neoliberalism;媒介理论;去西方化(一)概览:“四种理论”与媒介理论研究的勃兴46年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推出了3名新闻学者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一书(Siebert etc. ,1956;斯拉姆:1980)。

一时间,该书和它的3名作者声誉鹊起。

学界公认,它开了比较新闻学之先河,以其鲜明夺目的标题填补了大众传播文献的空白,揭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联,以至于一时间洛阳纸贵。

该书不但在美英等国被当作教科书,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与争辩,并且被译成多种文字(McQuail, 2000: 153),“得到美国领导团的赏识,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曾授予研究奖章”(斯拉姆:1960,“译者的话”),“属于最畅销的非虚构类书籍”(郭镇之,1997:39)。

在国内,《报刊的四种理论》薄薄182页的中译本自改革开放之初公开出版以来,对学界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芮必峰(1996:63~63)认为,该书的历史功绩在于:(1)探究不同社会制度与报刊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对西方新闻学研究产生了影响;(2)对各种报刊体系差异所作的哲学根源上的探究提升了新闻学的理论层次;(3)“四种理论”模式一直影响着甚至左右着后来的媒介理论;(4)西方推崇的“社会责任理论”经过该书的系统阐发得以广泛传播。

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生态学思想

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生态学思想

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生态学思想[主持人语]麦克卢汉学说输入中国已有时日,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我们推出本专题的意图并不只是在学术上深化麦克卢汉研究,尽管所组织的四篇论文(其中一篇放在“海外传真”栏目)都有一定深度,分量不轻,应当视为麦克卢汉及其影响研究的力作;我们的目的主要是尝试在媒介研究中开辟出一种美学研究的路向,同时在美学研究中开辟出一条媒介研究的路向。

麦克卢汉就是这一研究范式的开山鼻祖,他兼具了两者。

媒介生态学有两个学派: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他们均奉麦克卢汉为宗师,即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彰显麦克卢汉的价值。

然而,或许是受媒介研究的社会科学性质所限,身处其中的北美媒介生态学无法体会到文学教授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感性的或美学的内涵。

不仅仅是媒介生态学,相当程度上脱胎于文学研究的传媒研究界整个地似乎都在急急忙忙地“去美学化”;而美学界,无论中国的或是西方的,对媒介的美学意味尚未发生兴趣,其根本原因是受“学科”束缚而缺失了人文担待。

我们需要将媒介与美学研究结合起来,开拓“媒介美学”新天地,这将不止是学科上的一种突破,两者的结合意味着相互的照亮,有助于对其各自本性和特点的揭示,更重要的是,这将唤醒媒介研究与美学研究的社会责任意识。

美学走向社会是现实的要求,时代的要求;而媒介的发展也需要接受美学的考量。

一位伟人说过,美学的事业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美学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包括技术创新的一根永远的标杆。

“媒介美学”当然具有学科的性质,但我们更愿意视之为媒介时代的新批判理论。

作为最早在生态与媒介的关联语境中运思的理论家之一,麦克卢汉主要从媒介感知环境、媒介符号环境和媒介社会环境及三者间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媒介感知系统各成分之间、媒介符号系统各部分之间和媒介社会系统各层面之间的互动共成、循环共生和整体共存等一系列生态学思想,为媒介生态学奠定了一个充满诗性智慧和理性洞见的论说基础。

同时,他对媒介感知系统的内在自足性、媒介符号系统的形式生产性和媒介社会环境的非社会历史性的偏爱,也使其表现出人本主义的技术乌托邦倾向。

李金铨教授推荐的21本书

李金铨教授推荐的21本书

著名华人学者、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李金铨(Chin-Chuan Lee)教授2010年推荐阅读的20本传播学原著书单如下(第21本为后加): Lippmann, Public Opinion 李普曼:《公众舆论》 Siebert, Peterson, and Schramm,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施拉姆(第三作者)等:《报刊的四种理论》 Rogers,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罗格斯:《创新的扩散》 Schudson, Discovering the News 舒德森:《发现新闻》 Tuchman, Making News 塔奇曼:《做新闻》(《经营新闻》) Gans, Deciding What's News 甘斯:《断定何谓新闻》 Gitlin,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吉特林:《全世界都在看》 Hallin, The "Uncensored" War 哈林:《未经审查的战争》 Carey,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加里:《作为文化的传播》 Schiller, Mass Communication and American Empire 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 Pool, Technologies without Boundaries 波尔:《没有边界的技术》 Hardt, Critic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哈德特:《批判传播研究》 Morley and Chen (eds.), 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莫利、陈光兴(台湾)、霍尔:《文化研究的批判对话》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威廉姆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 Turner,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特纳:《英国文化研究》 Tomlinson, Cultural Imperialism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 Liebes and Katz, The Export of Meanings 利比斯、卡茨:《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 Thompson,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汤姆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 Said, Covering Islam 赛义德:《解读伊斯兰》 Curran and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柯伦、格维茨:《大众媒介与社会》 Curran and Park (eds.), De-Westernizing Media Studies 柯伦、帕克:《去西方化的媒介研究》 ------------- Robert K. Merton :Mass Persuasion (1946) 罗伯特K.莫顿:《大众劝服》。

去西方化媒介理论

去西方化媒介理论
去西方化媒介理论和 三种模式
De-Westernizing Media Studies and Three Models
内容安排
第一节 复习(10分钟)+讲授35分钟 第二节 作业(20分钟)+讲授25分钟 第二节 讲授(15分钟)+讨论(30分钟)
从四种理论到去西方化理论
《媒atic
瑞典
新自由主义 Neo-liberal
管制 Regulated
威权 Authoritarian
新自由主义的定义
Neoliberalism refers to a political movement that espouses economic liberalism as a means of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ecuring political liberty. The movement is sometimes described as an effort to revert to the economic policies of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classical liberalism. Strictly in the context of English-language usage the term is an abbreviation of "neoclassical liberalism", since in other languages liberalism has more or less retained its classical meaning.
新自由主义的两个主要含义(一)
There are two principal meanings of the term neoliberalism. The first refers to a set of market-liberal 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developed world neoliberalism is often coupled with Thatcherism and grew up in opposition to Keynesianism.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it emerged in opposition t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importsubstitution industrialization which had dominated the period 1945 to the early 1980s. Here it is often linked to the so-called „Washington Consensus‟ (privatization and deregulation; trad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shrinking the role of the state; encourag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o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mes promoted by the IMF and World Bank. More recently, it has been used (for example by the anti-globalization movement) to characterize the economic ideology behind capitalist globalization. Whilst all of these usages are related, the economic use of the term neoliberalism is somewhat general and imprecis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西方媒介理论遭遇韩国媒介现实----------关于韩国的去西方化媒介研究【摘要】韩国的媒介产业很发达,相应的媒介教育以及媒介研究也有多年历史。

那么按照正统的全球化理论,西方媒介理论能否无缝移植到韩国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去?本文将从去西方化媒介研究的角度,来探讨韩国媒介与其政治权力结构间的关系,媒介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受众又是如何来应对媒介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以此来研究从西方语境中发展起来的诸多理论和观念是否适合韩国媒介生态环境。

【关键词】韩国,媒介,政治权力,全球化,去西方化媒介研究众所周知,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发展迅速,是亚洲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经历力量.虽然历经98金融危机以及08次贷危机,但是经过调整后经济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的正常轨道之上.相应的,韩国的媒介产业也十分发达,其媒介教育和媒介研究也存在数多年。

多年以来,西方的诸多媒介理论和模式一直被用于韩国媒介的研究中。

按照全球化理论的观念,随着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由此文化全球化便成为成为一种趋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媒介研究领域却尴尬的发现,诸多西方媒介理论在遭遇韩国媒介生态环境时,却显现出了令人费解的矛盾,尤其是韩国作为一个单民族国家以及朝鲜半岛被分为朝鲜和韩国的现实等原因,韩国的政治权利与韩国媒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而产生了迥异于诸多西方媒介理论的现象。

总体来看,韩国的国家政治权力从一开始就处在一种相对优势的地位。

尤其是韩国政权的更迭有军事政变的存在,由此产生了数届军事政权,所以韩国的国家权力处于强势的地位。

虽然韩国的国家政权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松动,垄断资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已经摆脱了其对政治权力的依附地位。

韩国的媒介就产生于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之下,由此,韩国的媒介也就必然与韩国的国家政治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纵观据韩国媒介史,其实就是一部媒介与政治权力不断博弈而媒体有不断妥协的历史。

甚至在有些时候,媒体与政治权力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摒弃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社会监督和社会批判的功能,从而受到了韩国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

那么,韩国的媒体是如何与韩国的政治权力相联系,换言之,韩国的政治权力对待媒介又是采取怎么样的策略以此来保证与媒介的联系?总的来说,韩国政府对媒介采取的是“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

所谓的“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就是韩国政府在对待韩国媒介是采取镇压和安抚相结合的手段。

韩国对媒体的镇压主要包括三种手段。

第一种是强制性对媒体公司进行重组。

朴正熙政府和全斗焕政府都曾用过此种手段。

191年,朴正熙对媒介产业进行重组,并吊销了那些他们认为生产条件不好的媒体公司的执照,导致全国的日报数量在次年就下降到32家。

而1980年通过政变上台的全斗焕政府则颁布了《出版基本法》。

强行将报社与广电公司进行合并;同时出了首尔地区,每个省只准保留一家报纸。

①镇压的第二种手段,就是政府强行辞退那些批评其统治的新闻记者。

1974年至1975年的《东亚日报》事件便是很好的例子。

1974年10月,《东亚日报》的记者们发布了《实施新闻自由宣言》。

在宣言中,他们拒绝外部①势力对媒介组织进行干预,并抗议当局非法拘禁新闻记者。

不久,大学生、宗教组织、作家、教授等群体纷纷发表声明来支持《东亚日报》的记者们。

受到民众鼓舞的记者们因此继续为争取一个更具责任感的新闻界和恢复报纸的原有功能而斗争。

最终,政府出面干预,东亚公司最终屈服于政府以及其命令的广①【英】詹姆斯•卡伦【韩】朴明珍编卢家银崔明伍杜俊伟王雷译《去西方化媒介研究》告商的压力,解雇了150名新闻记者和制作人。

镇压的第三种手段,就是国家派遣官员到媒体公司去监督新闻记者,甚至直接对新闻报道活动施加影响。

除此之外政府也会采取一些非官方的或秘密的手段来控制媒介。

1980年至1987年期间,在韩国新闻界出现过所谓的“报道准则”。

当时,国家文化和信息部的媒体政策办公室向各媒体公司发布了一些准则以控制新闻报道活动。

这些准则详细规定了各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些许规则,如哪些东西该被报道而哪些东西不可以报道,各类新闻或新闻图片的版面位置以及标题大小等方方面面。

期间,韩国新闻界忠实地遵守着这些准则。

与“大棒政策”即镇压政策相配合使用的便是“胡萝卜政策”意即安抚的手段。

总的来说,韩国政治权力对韩国媒体的安抚手段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中第一个手段就是向媒体公司及其员工提供税务方面的优惠待遇。

韩国多届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条文等手段来维护新闻界的经济利益,如全斗焕政府就曾削减过新闻记者的收入税。

韩国政治权力常用的第二种安抚手段便是通过韩国广播电视广告公司所设立的公共基金有关。

该基金目的在于将各广播电视公司通过使用空中电波而获得的部分利润返还给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还资助一些面向记者的培训项目,也用于改善新闻记者的福利。

由此,韩国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从中受益,因而也拉近了韩国政治权力同韩国媒体的距离,使韩国政治权力同韩国媒体联系在一起。

①安抚的第三种常用手段便是韩国政治权力向新闻记者提供现金或者其他形式的馈赠。

在韩国社会,记者收受现金馈赠或各种款待已经成为一种痼疾。

被政治权力收买的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就很难以客观真实的态度来报道,如若他们想打破这种“微平衡”,他们就会因此受到名誉等威胁。

典型的例子当属卢泰愚总统当政期间的苏索腐败丑闻案。

1995年10月19日,卢泰愚丑闻震惊韩国。

这一天在野党民主党议员朴启东在国会会议上出示了卢泰愚在新韩银行利用假名帐户存有秘密资金的证据,他说卢泰愚任总统期间曾从国内数家大企业手中接受巨额政治资金,并且这笔资金现在还有剩余。

消息传出,公众舆论哗然,韩国政府立即命令检查机关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曾做过卢泰愚总统警卫室室长和安全部部长的李贤雨证明,在新韩银行以假名存放的钱就是卢泰愚的政治资金。

于是,1000多亿韩元的秘密资金接二连三曝光。

②在此期间,一些报纸准备刊发关于此丑闻的深度报道时,当事人放出话来说他们将调查那些从商界收过钱的记者们。

因此,一些报纸对于这件事情的深度报道也就不了了之。

值得注意的是,在韩国社会,同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如医生、律师等常会因为受贿而受到惩罚,但新闻记者却很少会如此,大概是因为政府不愿意打破政治权力同媒介的现状。

另外,韩国政府向媒体提供的馈赠不仅表现在现金、实物等方面,还表现在政府常吸收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充当政府官员,这无疑是韩国政府给予本国媒体的最具有活力的“萝卜”。

通过此手段呢,韩国政府同韩国媒体间就建立起来了一种由新闻记者转变成政府官员的网络,这种网络的建立对于韩国政治权力同韩国媒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研究韩国政治权力同韩国媒介间的关系时,必须要注意韩国政治权力同韩国媒体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一种区域主义基础上的主从关系。

韩国是一个典型的单民族国家,其一直以来宣传“身土不二”(신토부이)的观念,身土不二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它的意思是,在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所在地绝对不能干一些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或者是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

③韩国人自己解释“身土不二”,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生为韩国人,①【英】詹姆斯•卡伦【韩】朴明珍编卢家银崔明伍杜俊伟王雷译《去西方化媒介研究》②【韩】《中央日报》1995.10.20③《党建文汇:上半月版》2006年第6期【八面风】《韩国人信奉“身土不二”》死作韩国鬼”,他们以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传承着自己的文化,珍爱着自己的文化,甚至让人觉得到了固执的地步。

然而,正如“身土不二”是强调民族主义情感一样,韩国人在对外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但是,就韩国内部而言,区域对抗是韩国社会的一大特点,也是韩国权力结构的最大特点.韩国社会一向看重血缘纽带,甚至在具有相同身份背景的群体中也是如此.这点可能与韩国长期以来的威权主义统治有关.韩国的威权新自由主义体制让韩国民众间丧失了互信,因而非正式的群体网络由此建立并形成非正式的群体传播以弥补正式组织传播的局限.建立在区域注意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与媒体间的主从关系最大的表现便是媒体公司的高层通常是由那些来自统治阵营所在的区域的人员组成,如在金大中总统及其政府于1998年2月宣誓就职后,各主要报业公司和广播电视公司纷纷启用来自全罗道的人员来充当公司的高层,这也显现出了韩国媒介与政府间的关系里包含着封建主义的性质.由此,韩国媒介与国家政治权力的关系迥异于很多的西方国家,韩国的媒介是根据自身的政治立场来决定对待各个政党的态度,而非西方许多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或对某个政党的纲领或路线的支持.这种政治权力和媒介之间的扭曲的关系也导致了韩国媒介系统的去功能化如新闻传播伦理的缺失、歪曲报道的盛行、注重个人关系、无心探究真相等。

①通过以上探讨研究,我们可以知道,韩国媒介的生态环境在很多方面都迥异于西方国家。

韩国媒介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在国家政权的强力引导下生存和发展的。

按照正统的全球化理论的理念,随着国与国之间的界限的弱化,②政治力量也应该相应削弱,但是,韩国的情况却似乎恰好相反。

韩国政府借顺应全球化的旗号对韩国媒介进行了一场全盘性重组的运动,结果是使国家政治权力对于媒介的掌控非但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加强了。

我们不得不不承认,韩国的媒介结构是建立在西方的媒介理论和模式的基础上的,尤其是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

但是,韩国媒介的具体运作却又远远偏离了西方的理性主义。

这样的话,传媒的自由主义理论就很难适用于韩国了。

在韩国,民族国家对媒介体制影响很大,建立在区域主义基础之上的政治权力同媒介间的主从关系引导着媒介的管理与运作。

人们普遍认为,从长远来看,全球化进程将导致国家权力的弱化,但在韩国,国家权力却因全球化强大起来。

韩国政治权力与媒介间的主从关系持续存在于媒介体系的重建、市场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媒介功能的定位与具体实践的过程当中,关于此,我们很难做出一个是或者非的判断,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正统的全球化理论并不能无缝嫁接到韩国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去。

①【英】詹姆斯•卡伦【韩】朴明珍编卢家银崔明伍杜俊伟王雷译《去西方化媒介研究》②Morley and Robins 1995,Featherstone 1990,Grossberg 1998.参考书目1)【英】詹姆斯•卡伦【韩】朴明珍编卢家银崔明伍杜俊伟王雷译《去西方化媒介研究》2)【韩】《中央日报》1995.10.203)《党建文汇:上半月版》2006年第6期【八面风】《韩国人信奉“身土不二”》4)Morley and Robins 1995,Featherstone 1990,Grossberg 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