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整合:西方媒介理论的新动向
功能对等理论在国外的研究进展
功能对等理论在国外的研究进展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信息交流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关注不同媒介之间的功能等效性。
这一理论由美国学者丹尼尔·麦斯米尔(Daniel L. McQuail)于1983年提出,通过比较不同媒介所具有的功能特点,探讨其在信息传播和接收中的相互替代性与互补性。
近年来,该理论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有了许多的研究进展。
首先,在国外学者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中,有关不同媒介之间的功能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研究表明,不同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具体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在某些方面具有互补性。
例如,传统媒体如报纸和电视以文字和图像为主要形式,能够提供深度报道和丰富视觉信息;而新兴媒体如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程序则更侧重于即时性和互动性,能够提供实时更新和个性化推荐。
这些功能的不同性质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其次,国外研究者还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影响公众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应用。
一些研究发现,不同媒介对于塑造公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例如,社交媒体的使用通常与情感和个人观点表达相关联,而传统媒体则更加注重提供客观和事实为基础的信息。
此外,研究还发现,媒介使用的方式和习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存在差异,因此在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时需要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
另外,国外学者还关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数字化时代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研究表明,新兴媒体在某些方面可以部分替代传统媒介的功能,但在另一些方面却仍然存在差距。
举例来说,虽然社交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用户参与和互动机会,但它在信息深度和可信度方面仍然存在挑战。
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应用功能对等理论需要注意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之间的平衡和互补。
此外,国外学者还将功能对等理论与其他理论进行了整合和拓展。
例如,研究者将功能对等理论与内容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探讨不同媒介的内容特点和偏好。
新闻学 第五章 西方媒介理论
拉思韦尔步指出:“ 拉思韦尔步指出:“外交官、使馆官员和驻外记者是专门研究环境的代表性人物。 编辑、新闻工作者和演说家是内部反应的起关联作用的人。家庭和学校里的教育者传递 社会遗产。” 社会遗产。” 拉斯韦尔的三大功能的论述,概括起来就是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监视环境,即传播媒介持续不断地、及时地注视环境的变化,客观、准确地向社会 公众报道新闻、提供信息。施拉姆曾形象地称传播的这种功能为“社会雷达” 公众报道新闻、提供信息。施拉姆曾形象地称传播的这种功能为“社会雷达”。在信息 化、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必须随时了解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调 整自己的行为走向,传播的“社会雷达” 整自己的行为走向,传播的“社会雷达”功能也就愈显重要。 联系社会,即传播媒介的协调、整合社会各种因素,步调一致地采取行动的功能。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指出:“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指出:“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面对 纷 繁复杂的社会,人们常常由于疑惑不解而无所适从,新闻媒介不仅要向人们及时、准确 地报告发生了什么事件,履行“社会雷达” 地报告发生了什么事件,履行“社会雷达”功能,而且要向公众释疑解难,对事件的来 龙 去脉、前因后果做出负责任的分析、解释和评断,以引导舆论,协调各方,使社会成为 一个有机的整体。 传递遗产,即传承社会的基本规范、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过去,这一功能主要由学 校和家庭教育来履行,在当今“媒介化” 校和家庭教育来履行,在当今“媒介化”的社会中,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的传承任务在 相 当程度上已转由大众传播媒介来承担。事实上,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社会成员“社会化” 当程度上已转由大众传播媒介来承担。事实上,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社会成员“社会化” 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也正因为如此,传播媒介担负着崇高的社会责任。
媒介社会学第一讲ppt课件
芝加哥学派关于传播技术的理论分 析的社会,芝 加哥学派特别强调传播技术在促进人类心智进化 与社会发展上的极端重要性。
• 另一方面,由于坚信进化论思想,芝加哥学派对 传播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表现出了相当高的乐 观情绪。他们认为现代传媒技术对于时空的征服, 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区与社 区的互动,使人类社会最终成为一个有机体,并 实现彻底的民主和理想的沟通。
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
式(三)
• 1996年,布迪厄利用电视给他提供的讲座机会,批评了电 视界,并出版了《关于电视》的小册子。在书中,他提出 了电视场、新闻场等概念。后来,他与其他研究者一起, 将上述概念整合,提出了“媒介场”(media field)的概 念。
• 按布迪厄的理论,一个社会空间可以被分割为具有不可化 约性的社会小场域,比如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等。媒 介场也应是其中的一个,其中心论点是:面对经济场域已 然增长的影响性和渗透性,新闻的自主性减弱了。新闻媒 介,作为统治权力的代言人,正在削弱其他文化生产的自 主性,因此也损害了科学知识生产和艺术创新的最佳社会 条件。新闻场的概念,为我们分析媒介与外部社会环境、 媒介内部的运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方法。
• 在媒介场中,不同媒体的从业者(即传者)大多 具有相似的惯习,这种相似不是他们的历史和经 验相似,而是他们在进入媒体后,在行业规范的 制约与同侪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重新建构起来的。
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
式(九)
• 传者是集主动性与被动性于一身的矛盾综合体, 一方面,面对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传者有责任、 有权利、有能力把其中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传递 给受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 广,传播的面就有多宽广,这是传者主动性的充 分体现。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无条 件的传播给受众,比如那些危害国家安全的、淫 秽色情的、对统治者不利的、受众不喜欢的信息, 就不能自由的传播。这又体现了传者的被动性。 就是在这种主动与被动的“潜网”中,建构着传 者的惯习。
21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探究
21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探究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外国文学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跨文化的新趋势。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流、科技影响和审美取向三个方面探究21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趋势。
跨文化交流成为21世纪外国文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便捷。
跨文化交流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相互渗透、交流和融合。
外国作家通过描绘和揭示本国文化的不同层面和角度,促使读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得到提升。
外国作家也通过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学成果,丰富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学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受到了全球读者的喜爱。
科技的进步对外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文学创作、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家可以通过个人博客、社交媒体等渠道直接与读者交流和互动,降低了作品传播的门槛。
数字化技术也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例如电子书籍的出现使得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
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这些科技的应用不仅拓宽了文学的传播渠道,也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推动了外国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审美取向的变化是21世纪外国文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外国文学作品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风格和主题。
传统的文学范式被打破,各种实验性的写作方式和技巧被尝试和运用。
对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的关注也成为新的创作热点。
作家通过真实的、生活化的创作手法,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
美国作家托尼·莫利森的作品反映了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在当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整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新媒体的本质和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新媒体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媒介理论、传播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
一、媒介理论媒介理论是研究新媒体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关注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其中一个经典的媒介理论是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消息”的理论。
他认为,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能力,它们不仅仅是传递消息的工具,也会对所传递的消息产生影响。
例如,广播和电视这样的音视频媒介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来传达信息,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而文字媒介则更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更具有说服力。
另一个重要的媒介理论是霍特林顿和彼得生提出的“媒介内涵”的理论。
他们认为,每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包括其物质形态、社会运作方式和文化语境等。
比如,电视作为一种受限制的广播媒介,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政治和商业力量的制约,因此会对信息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媒介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以及选择何种媒介来传播特定信息的影响。
(字数:326)二、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新媒体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关注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过程。
传播理论可以分为线性模型和交互模型两种。
线性模型是最早的传播理论之一,它认为信息传播是单向的,从发送者到接收者,没有双向互动。
这种模型常见于传统媒体时代,例如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广告。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复杂,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微博等平台进行互动和参与,这促使了交互模型的出现。
交互模型认为,信息传播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
接收者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和回应信息。
这种双向互动的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具有社会参与和民主参与的意义。
除了线性模型和交互模型,还有许多其他的传播理论,如疾病传播模型、社会网络理论等。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2008-07-25 14:46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各种思潮迭起,理论流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表现出了八个不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加;(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学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其不仅是各种思潮迭起,流派繁多,而且相互之间错综复杂,难以辨识。
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表现:一是在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的关系上,相对狭隘的社会学理论愈来愈融会在更为宽泛的社会理论之中,社会学理论无论在理论旨趣和思维方式,还是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上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论,以至于许多社会学家不再宣称自己从事的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而是社会理论的研究;二是在主流与非主流理论的问题上,两者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不仅是由于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并逐步渗透到了各种主流社会学理论之中,从而形成彼此交错、相互交织的局面,而且也是由于主流社会学理论内部本身开始发生分化,其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再也很难维持长期以来的一贯统一的面相了。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还是各种非主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在当代理论境遇和社会脉络(contexture)中,都开始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至少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一、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当今社会科学中已是如此分化和多样,以至于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整体性,使理论研究变得支离破碎,而且也使主流社会学理论家难以对社会世界获得整体上的概念。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中西新闻传播功能比较
3 结语:潜功能层面的殊途同归 借用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代表人物默顿的功能分
析理论会发现,前述所作的功能比较及原因分析大多集中在显功能 层面上。从潜功能层面分析会发现,中西方新闻传播事业都有一个 共同的潜在功能,那就是社会整合,虽然整合的理想目标各不相同。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都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都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和修正,它在社会系统运 行中起到了整合和完善社会结构、巩固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 用,同样都体现了新闻传播事业的本性和共性:为社会发展服务。 之所以中西方会有很大区别,还在于现实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等方 方面面的差异。以上只是借用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主要从 社会结构出发对中西新闻传播功能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思考,希望 可以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更加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在中国,特别是建国后至今的新闻传播媒介,也逐渐完善成为 与中国“个人—— —家庭———社会”三极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体系,从党 报到都市报、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基层,媒介是存在于每一层 的,其首要任务也是确保政令的传达通畅,体现为一种思想统一、等 级分明的家族式系统,各级党报直接受中央管辖。 2.3.3 传播方式不同
西方最早的报刊—— —《罗马公报》也是官报。凯撒就任执行官 的罗马帝国时期,为了缓解贵族派和民主派之间的尖锐矛盾,凯撒 创设了《罗马公报》,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公布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议 事内容,打压贵族派的气焰,制衡权力,因为“会议记录的发表,迫使
议员们讲话时心中要有会场外的公众”。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与
数字传播时代广告与媒介经济研究的中美比较
研究论文48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一、研究背景广告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数字时代,数字营销市场的拓展使得广告业与传媒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现有关于数字传播背景下中美广告研究的文献总结较少,谭辉煌(2014)从文献的数量与趋势、来源期刊、研究机构与研究者等方面对中美在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研究的发展历史分别进行了分析;简予繁(2015)选取了2005—2014年中美在数字传播背景下关于广告发展的文献,从文献数量与趋势、文献作者、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上对中美广告研究发展的状况与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
以上研究在方法和结构上对本次研究有极大的参考意义,但也存在局限性。
首先,只对中美广告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没有涉及媒介经济的部分;其次,缺少时间上整体的延续和对比。
因此,文章对综合历时性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美学者在广告与媒介经济研究领域的异同。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文章研究的文献样本分为中国在数字传播背景下关于广告与媒介经济研究的文献,以及美国在数字传播背景下关于广告与媒介经济研究的文献。
中国部分的文献来源于CSSCI 中文社会科学索引(含扩展版)以及《广告大观(理论版)》。
因CSSCI 中的期刊来源的学术性较其他数据库更强,但其中专注于广告学科研究的板块较少,所以选择了《广告大观(理论版)》作为补充。
《广告大观(理论版)》①系广告类专业期刊,2006年创刊,该刊虽然已于2021年1月停刊,但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广告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美国部分的文献来源于SSCI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其中包括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
(二)样本选取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分别在CSSCI 及《广告大观》数据库中,以“主题”为检索项,搜索“数字传播”与“广告”、“数字传播”与“媒介经济”、“数字传播”与“传媒经济”、“数字传播”与“媒介管理”、“数字传播”与“媒介市场”、“数字传播”与“媒介产业”、“新媒体”与“广告”共7组概念进行组合式搜索,中间以“或者”连接,时间为所有年限②,搜索出文献后经过手工筛选,得到323篇有效文献样本。
西方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趋势_基于对几部重要西方口述史学着作的述评
国际口述史学 界一般将 1948 年美 国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口 述 历 史 研 究 室 ( Columbia University Oral History Research Office ) 的 创 建视为现代口述史学诞生的标志。现代口述 史学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辐射走 向,它 发 端 于 20 世 纪 中 叶 的 美 国,20 世 纪 60 ~ 70 年开始兴起于加拿大和英国,20 世纪 80 ~ 90 年 代 以 来 逐 步 流 行 于 世 界 各 地。 经 过 60 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仅有力地促进 了历史学研究 的 深 化 与 革 新,同 时 也 广 泛 地 应 用 于 社 会 学 、人 类 学 、民 俗 学 、图 书 馆 学 、档 案学、文学、新闻 学、建 筑 学、妇 女 研 究、文 化 研 究 、移 民 研 究 、灾 难 研 究 以 及 医 学 等 人 文 社 会科学和自然 科 学 领 域,它 在 推 动 跨 学 科 研 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中,特德洛 克 指 出,任 何 口 头 叙 述 都 是
科 流
一种生动的表演,声音变化、停顿和说话姿势 派
都能传达特定的意义; 同时,他还分析了将口
头语言转录为书面形式所遇到的问题。在第
四章“没 有 目 标 的 运 动: 口 述 历 史 的 方 法 与
理论问题 ”中,格 里 则 提 出 了 理 解 口 述 历 史
一、《声音外壳: 口述历史的艺术》
《声 音 外 壳: 口 述 历 史 的 艺 术 》( Ronald J. Grele,Envelopes of Sound: The Art of Oral History,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75, 1985 and 1991) 的作者罗纳德 · 格里是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 历 史 学 教 授,长 期 担 任 该 校 口 述历史研 究 室 主 任 ( 2001 年卸任) 。他 还 担 任《国 际 口 述 历 史 杂 志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History) 和《国 际 口 述 历 史 年 鉴》( International Annual of Oral History ) 主 编。他对于口述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 促进口述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推动 口 述 史 学 的 国 际 交 流 。③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技术是塑造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
它强调媒介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认为媒介技术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这个学派还媒介技术的历史演变和人类社会的变迁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国家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的要素包括媒介技术、媒介环境、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
其中,媒介技术是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它包括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如文字、图像、声音、电子等。
媒介环境是指由媒介技术构建起来的信息交流环境,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也是媒介环境学派的重要要素,它们受到媒介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学派的分析手法包括媒介分析、语境分析和批判性分析。
媒介分析的是媒介技术的特性、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语境分析则注重考察媒介技术在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环境的复杂性。
批判性分析是对媒介环境的反思和批判,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媒介环境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
媒介环境学派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传播:媒介环境学派对新闻传播业有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如何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同时避免谣言和误解的传播?媒介环境学派提供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媒介环境学派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在线教育、MOOCs等新兴教育形式的出现,教育环境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媒介环境学派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娱乐产业: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媒介环境的支持。
媒介环境学派对娱乐产业的传播方式、受众心理以及市场运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娱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政治宣传:政治宣传是媒介环境学派的重点之一。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的凸显与转向共5页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的凸显与转向正如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温德尔等所指出的:“大众传播理论之大部分研究的是效果问题”[1]。
从“魔弹论”到“有限效果论”再到“宏观效果论”,效果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强”变“弱”再到“回归强大”的阶段,呈现出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接受分析、使用与满足等多种取向,也形成了对“媒介效果”的不同界定和认识。
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对传播效果的理解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移,同时文化研究逐步成为主导范式,学界出现了将媒介影响纳入文化、社会系统的整合性尝试。
鲍尔?洛基奇与德福勒共同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即是对效果研究的三个分支(受众中心、认知模式、文化培养)进行重组研究的典型。
一、危机影响:“媒介系统依赖”凸显的先决条件1976年,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德福勒在《大众传播绪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立足于“受众―媒介―社会”的三角关系,从媒介生态环境的维度检视人类的信息传播系统。
鲍尔?洛基奇和德福勒将受众对媒介的依赖关系划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并将微观层面的个人依赖视为基础性、根源性的,包括理解依赖、导向依赖和娱乐依赖;在此基础上才构成集体性、区域性的宏观依赖。
二、危机传播中的依赖性培养:受众目标的“定向”与动机关联“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提出之初,曾被批评与“使用与满足”同质化,西方传播界也出现过对此两种理论的混淆、误认。
事实上,与“使用与满足”框架中的需求指征相异,“媒介系统依赖”中定位受众和媒介相关程度的自控变量是受众的“目标”。
鲍尔?洛基奇认为“目标”所暗含的要解决问题的动机对于一个建立在依赖关系之上的媒介理论而言更为恰当,它的外延意义主要包含了三类:获知、定向、娱乐。
在国内受众对经济危机信息的目标需求中,“信息获知”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建议和作出决定时的选择(定向)”两类是最多的,在对受众依赖的“目标”方向判断后,就可以对媒介系统如何进行信息“定向”、受众信息失望性减少、媒介依赖性培养的程度等作出分析。
西方新闻理论评析
第一篇新闻理论探源一现代西方新闻学理论的演变1、权利主义新闻理论权利主义新闻理论代表着君主、教会等封建统治者的利益,认为个人作为个体是无能的,甚至是邪恶的,只有作为社会一员并绝对归属整天时,才能发挥真正的能力。
因此,个人思想和意见一定要服从组织意见。
2、自由主义新闻理论1644年约翰·弥尔顿出版《论出版自由》其主要论点如下:(1)人是理性的动物,应当相信读者有判断是非的能力(2)检察官的水平往往低于作者的水平,因此,对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度有害无益。
(3)禁止思想物的出版是徒劳的,3、社会责任论4、其他1)新新闻主义创始人是汤姆斯·沃尔弗,其主要观点是主张用写小说的方法写新闻报道,不限制虚构和小说化。
2)调查新闻学本世纪70年代的美国新闻学的一个流派,认为记者应主动捕捉重大社会黑幕丑闻作深入、系统的调查报道,力求揭示其深层背景,并从社会体制上寻找产生这些社会瘤疾和缺陷的原因,以促使对社会作一些改革。
3)精确新闻学最早由美国新闻学者菲利浦·迈耶在其著作中提出,主张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和新手段采写新闻,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和客观。
4)发展新文学70年代由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学者提出的,他们认为,西方新闻界应该改变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主义从事件发展过程,完整地报道事件;注意既报道突发事件,也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尽力扩大报道面,全面反映发展中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5)倡导新闻学提倡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表现出明确的党派立场。
6)多透视新闻学新闻报道不应只图猎奇而支离破碎地描述社会,而应该用透视的方法、形象、立体并完整地反映现实。
二西方传播学的起源及其流派1、所谓“大众社会”即西方研究者指“一种当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等逐渐改变社会秩序而使社会体制变迁的过程。
”大众社会的特征之一,即是一个以来媒介的社会。
现代传播现象的研究:1)库利:社会变革的进程“要通过各种影响的竞争以及适时宣传思想和行为的改革来促成。
中西新闻伦理研究概述
中西新闻伦理研究概述新闻伦理问题与对新闻伦理的研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人们对此进行探讨的结果。
随着人们对新闻伦理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逐渐形成了新闻伦理学。
一、西方新闻传播伦理研究概述西方新闻传播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指导思想是“自由主义理论”及其修正后的“社会责任理论”即“新自由主义理论”。
从1644年英国的约翰·弥尔顿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到新闻自由主义原则的真正确立,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历程,自由、平等的观念深深地烙在新闻界的指导理念当中。
但是随着自由主义实践的发展,人类的非理性、资本主义潜在的不公正在西方缺失的政治经济体系中日益暴露,于是早期的纯自由主义被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社会责任论”或“新自由主义”所取代。
这种理念认为,言论自由是附有义务的道德权利,它是一项道德的权利。
这与“自由主义理论”相比较起来,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这种进步并不能改变资本对于媒介的占有和垄断,但是它更加强调了媒介的道德和伦理责任。
西方对新闻伦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76年的瑞典,瑞典是新闻最自由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报业自律的国家,早在1766 年就颁布了《新闻法》。
在美国,1841 年,霍勒斯格里利在其新创办的《纽约论坛报》的发刊启事中宣称:该报的办报方针是“努力维护人民的利益和促进他们道德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权益”,这些作为报馆内部工作准则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美国新闻伦理道德建设的最初萌芽。
此后,西方许多国家的著名报人和新闻学研究人员发表了新闻伦理的一些片断论述:1904年,普利策在纽约出版的《北美评论》上撰文指出,报人应怀抱崇高的理想,并负有急公好义的使命。
对本身所接触的问题具有准确的知识和最诚挚的道德责任感,以造福大众为目的,不应屈从于商业利益或追求个人的权利。
这篇被誉为新闻伦理的奠基之作的文章强调了作为一个职业新闻从业者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
媒介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媒介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媒介学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它研究的重心是作品在交流中的“中间环节”,即研究一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国去的。
梵·第根认为:在两国文学交换之形态间,我们应该让一个地位——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地位——给促进一种外国文学所有的著作、思想和形式在一个国家中的传播,以及它们之被一国文学采纳的那些“媒介者”,我们可以称这类研究为“仲介学”。
第一节媒介的历史与承担者一、传媒的变迁人类传播的演进大致经历了口头流传、书写流传和电子流传这几个重大的变迁。
人类从原始的非语言传播过渡到语言符号的传播,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时间。
相比之下,从口语传播过渡到文字传播阶段,时间要短的多,而电子图像的传播则是20世纪的事。
在今天,互联网的出现使文化和文学的传播更加便利。
传媒的变迁加速了人际交流的发展,全球已进入解区域化的空间。
1.口头传播口头传播的方式主要有歌谣、传说和神话等形式。
这种口头传播的形式除了用于现场交流外,更重要的任务是传承历史,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口授来维系该族群的文化。
至今这种口头传播在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成为我们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生存和文化的宝贵资源。
不过,口头流传有一些限制性条件。
一般来说,口头流传讲究空问的在场性,即听者不能缺席,同时要求讲述者的存在,否则就有失传的可能。
口头流传的主要局限还在于它在穿越时空时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
当一个故事从一个族群传递到另一个族群或是代代相传时,势必会丢失一些原有的意思和来龙去脉。
但口头流传毕竟是人类童年的产物,它为我们保存了鲜活的人类童年记忆。
2.文字传播文字的产生拓宽了传播渠道,成了知识和历史的主要传承手段。
书写流传包括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媒介形式。
较之口头语言,书面信息的交换不要求发送者和接受者同在,因此传播从早期的时空限制中被解放出来,它允许人们对信息内容进行更加独立和更加从容的审视。
西方受众研究脉络与发展趋势探析
博 士生 新论
介 对 人 们 做 了什 么 ” 转移到 了 “ 受 众 是 如 何使 用 媒 体的” , 受 众 在 与 媒 体 的关 系 中的 主 动 性 和 积 极 性 得 到重 视 。受 众 研 究 自此 开 始 从 受 众 的角 度来 探 讨 受 众使 用媒 介 的 目的 , 得 以与 效 果研 究
大众 传播 研 究领 域 中 , 受众 研究 理论 范式 和研 究方 法也 经历 了许 多转 变 。 诸 多学者从 不 同的角度 对这一领域 进行过不 同角 度的总结 。f 1 ] 但从 总体上 来看 ,
受众研 究领 域并没 有一 个清 晰 的线性 发展 脉络 , 各个研 究传统 与范式 的转换 中
通过杂志刊登广告的方式回收了42封观众对因此霍尔从对意义的理解出发批判了那种拉斯看法的信件通过对信件的分析她发现知以使用和满足需要为前提的实证主义研究识分子对大众文化的敌意与蔑视形成了一股强大方式提出了电视话语的编码解码理论改变了的主流意识形态压力使喜欢达拉斯的观众大实证主义研究对传者与受众关系的线性理解提众文化的爱好者产生了一种负罪感因此他们一出
并不存在 明显 的时 间线索 , “ 受众研究史似乎 更像一个 圆 , 围绕一个或几个 圆心 ,
在不 同的阶段做不 同 的运动 , 核心 的问题 与方法并 没有发生彻底 的变化 , 变 的只 是人 们对 问题 的认识 , 这 些认识 无疑 越来 越深入 全 面了 。 ” 【 z 】 本文 试 图以受 众研
播 学 者 分别 运 用 了社 会 学 、 心理学 、 社 会 心 理 学 等社 会 科 学 的理论 资 源 和研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1.媒介语境理论媒介语境理论是新媒体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由意大利学者马歇罗·米尔卡尔基提出。
该理论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传播的环境。
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限制,会对信息的传播和接收产生影响。
媒介语境理论强调媒介与信息、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媒介语境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要素。
2.社交资本理论社交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特南提出的,被广泛应用于新媒体研究领域。
该理论认为社交关系是一种资源,具有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新媒体平台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扩大了社交圈子,促进了信息传播和共享。
社交资本理论强调社交网络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作用,研究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行为和关系。
3.媒介依存理论媒介依存理论由美国学者桑贝拉·巴尔兹提出,主要研究用户对媒介的依赖和特点。
该理论认为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和满足需求的重要途径,人们依赖于媒介来获得所需资源并实现目标。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增加了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
媒介依存理论研究人们对不同媒介的使用方式和依赖程度,探讨媒介对人们的影响。
4.数字劳动理论数字劳动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布赖恩·沙费尔提出的,主要研究网络平台上的劳动关系和价值创造。
数字劳动理论认为在新媒体时代,用户通过在网络平台上产生内容、参与互动等方式提供劳动,从而为平台创造价值。
这种价值创造方式涉及到信息生产、社交互动、声誉积累等。
数字劳动理论强调用户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劳动和劳动价值,反思数字平台的经济模式和社会关系。
5.个体传播理论个体传播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朱利安·鲍尔姆提出的,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作用。
新媒体时代,个体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影响和引导其他个体的知识、态度和行为。
个体传播理论探讨了个体传播的动机、效果和影响因素,研究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个体传播现象,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传播构建社会网络。
英语全球化发展的分歧与趋势
别, 且影响深远 。 Βιβλιοθήκη ( ) 端 全球 主 义论 一 极
这类理论 也被称为夸大论 , 其代表理论就是在 西方社会
占有主导地位的新 自由主义 ,代表人 物是大前 研一 ( ei i K n h e
北 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不平等 , 相反 , 结果 随着富裕 的北方 内 部贸易和投资的加强 , 全世界许 多地 方被排除在外 , 多“ 许 第
它所信奉 的那种新 自由主义还把单 一的全球市场 和单一 的 全球竞争规则 的出现赞誉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 另一位代 表福
山更是认为全球化这股 力量 正在 使国际发 生着革命 , 并且 为 更和平 、 更繁荣 的世界的出现奠定基础 。 他认为 , 消费文化的
会发展的不平等 。[ 1 9 1 美 国著名文化学 者詹 明信(r r m sn的观点就与 Fe iJ e ) d ca o
分野影响下 , 作为 目 国际通用语 的英语 , 前 也呈现 出英语全 球化发展 的新趋势 和新动 向。那 么, 全球化与英语之间的关 系是什么?英语在全球化进程 中又将扮演怎样 的角色呢? 西方全球化理论的分野
一
世界正日益趋同化为一个共同的体系, 有着相对一致的行为
和特征。
( ) 二 怀疑 论
际更加互相依赖, 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它们更少攻击性。1 2 1 4 8 夸大论对 问题对象 的简单化很容 易获得现象 学表 面上
的证 明, 并且 成为普通认知 的标 准 : 在夸大论的解释 中, 全球 经济的崛起 、 全球 治理机构 的出现 以及文化在全球 的扩 散和
交融都被视为出现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的证 明。另一方面 ,
2023年西方传播学研究年度报告
2023年西方传播学研究年度报告【导语】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交流的学科,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
本报告聚焦2023年西方传播学研究,梳理了过去一年内该领域的研究动态、热点问题和未来趋势,旨在为我国传播学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研究动态1.社交媒体研究2023年,西方传播学者继续关注社交媒体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网络舆论、虚假信息传播、隐私保护等。
2.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在西方传播学研究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2023年,研究者们关注了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变化,如网络议程设置、跨媒体议程设置等。
3.媒介融合与传播创新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传播学者开始关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播创新,如新闻生产、传播效果、受众需求等。
4.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2023年,西方传播学者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探讨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等问题。
二、热点问题1.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者们从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角度探讨虚假信息的识别、传播机制和治理策略。
2.网络暴力与网络伦理网络暴力和网络伦理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2023年,西方传播学者从法律、道德、教育等多方面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3.数字鸿沟与信息平等数字鸿沟和信息平等问题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研究者们关注新技术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探讨如何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平等。
4.新闻业的困境与转型在媒体环境变革的背景下,新闻业面临诸多挑战。
西方传播学者关注新闻业的困境,探讨新闻业的转型路径和发展方向。
三、未来趋势1.人工智能与传播学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对传播学产生深远影响。
未来,研究者们将关注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传播效果、受众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2.跨学科研究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如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
论西方“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启示:一种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
论西方“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启示:一种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摘要】本文通过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探讨了西方“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启示。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解释了媒体融合的定义和特点,探讨了西方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媒体融合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并总结了西方媒体融合的启示。
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观点,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西方“媒体融合”现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播政治经济学、西方媒体、政治经济学、融合发展、启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定义、特点、影响、结论总结、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方国家的媒体融合发展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和变革,媒体融合已成为传媒领域的热点话题。
媒体融合涵盖了多种传媒形式的整合和交叉,包括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数字媒体等。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媒体融合不仅对传媒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也深刻影响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对西方“媒体融合”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揭示媒体融合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为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启示。
中,西方媒体融合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趋势,对于理解西方国家传媒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传媒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媒体融合是当今世界传媒领域的重要趋势,对于推动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方国家在媒体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和运用。
本文旨在探讨西方“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启示,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媒体融合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为深化对媒体融合的认识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西方“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融合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促进媒体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传媒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对西方国家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借鉴,可以为中国传媒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促进中国传媒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美学者在这本评述性的著作中展开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对话,他们所讨论的主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北美和欧洲媒介研究状况比较,国家、市场和传播体制,媒介研究与媒介政策。在 对话中,该书的作者们保持着一种共识:美国是历史意义上媒介研究最初的焦点,并且在媒 介的重构方面也走在前列,这显然与技术进步和宽松的政策相关,由此而来的影响波及美洲 各国以及更远的地域,而在欧盟及其成员国中,就媒介问题和文化政策而言,美国已成为时 而被仿效又时而被抛弃的对象。当研究者面对全球媒介市场或着力于为东欧国家的转型而提 供现代化、多元化、市场化的媒介模型时,美国就成为被模仿的对象,而当研究者潜心于文 化层面的批判研究时,则往往关注欧洲文化的不同,强调媒介的地区特色。其实,从学理层 面上讲,他们所看到的是媒介研究中市场研究模式和文化研究模式的差异,前一种模式的思 考逻辑是经济逻辑,其动力是追求媒介运作的最大利润,因此,如何争取消费者就成为最重 要的问题,而任何干扰自由市场竞争的要求(如规范节目内容、保持节目的平衡、禁止跨地 域媒体经营等)均被视为违反自然,同时还强调媒介产品的同质性以减少生产成本。而后一 种模式的思考逻辑则是文化教育的逻辑,讲求言论自由、美的品质、公共利益的考虑、观念 整合、保护少数族群和青少年,重视文化认同与区域自主的保护,认为媒介在文化层面上应 是多元而富有地方特色的,在告知和教育民众成为民主政治的一员方面,又极具文化上的重 要 意义。正是这后一种想法使欧洲公共广播电视制度维持到了80年代。但随着80年代以来商业 与技术浪潮的冲击,欧洲人引以为豪的公共广播电视系统逐渐被瓦解。1980年,西欧17个国 家共有41个电视频道和61个广播,绝大部分都是“公共”性质,而到1990年,一下子冒出36 个商业频道,与40个公共频道及其他有线电视频道相抗衡。变化了的媒介环境对欧洲媒 介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按麦奎尔(Danis McQuail)等欧洲学者的说法,欧洲媒介研究开 始进入由“旧秩序”向“新秩序”转变的过程,即以公共服务和政府控制为重要特点的“旧 秩序”,受到新科技的冲击以及跨国商业势力的影响,进入抗拒、冲突及调适阶段,逐渐由 新的媒介运作法规孕育出新的秩序,同时新秩序的基本规约再经过受众、市场的考验,导 引出欧洲新的媒介模式——私人和不同的市场机会构成的私人媒介与公共媒介的双元系统。
是否如此?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
从学者们所作的广泛分析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般意义上,欧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整合的基础在于:首先,这些方法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补的,它们共同融入了西方传播学方法论体系;其次,任何方法都不能独立于研究者的基本观念架构之外,而自成一个客观的运作体系,因为任何人在运用方法研究问题之时,心中早已有一套自觉不自觉的关于人类 社会及知识的基本观念,这些基本观念导引着他看问题的方法。而现时代欧美研究者的观念 在媒介新技术和媒介商业化浪潮中不断实现着交融,如上述市场逻辑和文化教育逻辑所隐含 的不同观点就已经交织在一起了,这就很自然地引起方法的整合。
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福克斯(Elizabeth Fox)对战后拉美地区在媒介和大众文化方面的研究 进行了全面评述,指出其研究进程是在改变国家与媒体的关系中展开的,自由市场的驱动力 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已成为影响该研究领域的结构性因素。也就是说,拉美的媒介与大众文化 研究是在推动媒介市场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全球化中展开的。
几年前,英国学者约翰·科纳(John Corner罗杰·西尔弗斯通(Roger Silverstone)和苏格 兰学者菲力普·施莱辛格(Philip Schlesinger)商议着邀请欧美著名传播学学者对媒介研究 的进展作出权威性的评述,由此产生了由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公司于1997年在伦敦和 纽约两地推出的《国际媒介研究:批判性考察》(International Media Research:A Criti cal Survey)一书。尽管自80年代以来,欧洲的一些学者就热衷于对媒介问题作大范围内的 群体研究,特别是所谓“欧洲媒介研究群”在著名学者卡伦·休尼(Karen Siune)的领导下 于1986年对欧洲变迁的媒介环境所作的一系列研究,至今令人回味,但这次在三位学者组织 下的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空前的。
对于媒介研究的未来,该书的作者们认为,随着媒介角色的复杂化,即媒介既是全球的又是 地方的,既是公共的又是私人的,媒介研究将既是多元的,又是各具特色的。同时可以预 见的是,西方媒介研究都将顺着“新闻自由”的逻辑演绎下去,面对以新的形式出现的旧问 题,如媒介影响力问题、所有权和控制权问题、公民权问题、媒体使用的社会心理问题等。 所不同的是,理论家们还将面对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文化冲击 与文化多样性的新矛盾,而这一新矛盾很可能成为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生长点之一。
瑞典学者彼得·达尔格伦(Peter Dahlgren)对50年代以来的文化研究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 指出它围绕文化、意义与权力展开论述,在意义的诠释和价值判断上表现出比传统研究方法 更强的敏锐性。尽管目前存在概念的混乱与内在的矛盾,影响了研究的清晰性,但与传统研 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它对新形式下传播技术统治力量的批判会更有价值。
然而,整合并不意味着合二为一。欧洲学者在关注媒介市场时,依然坚守着对文化意义的追 寻和对社会权力、媒介权力相互渗透的批判,只不过这种批判精神在学院化的气息中被削弱 了许多。美国学者在探讨媒介文化的影响力时,坚持厚兴趣。
整个20世纪,媒介研究一直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话题,它在不断融入研究群 体所在国家的媒介及媒介政策运作过程中的同时,也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学术话语。50年代以 来,一些西方学者就开始在比较学的视野中审视西方媒介研究状况,并大致形成了对欧美媒 介研究风格的区分,即把媒介置于政治怀疑与批判框架中的批判研究(critical research) 与在既定政策参量内评估媒介系统功能的行政研究(administrative research)。虽然这种 划分过于简单,并且不断受到质疑,但学者们的共识是确定的:随着媒介机构、产品和消费 的国际化,媒介研究不能局限在一国范围内,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以面对媒介发 展的全球化问题。
然而,从这场学术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学者无意因为这种由“旧秩序”向“新秩序” 的转变而抛弃传播学中的文化研究,而直奔美国主流传播学那种以“传播者—讯息—通道— 受众—效果”为模式的直线型分析。英国学者索尼亚·利文斯通(Sonia Livingstone)在解 读美国学者卡茨(Elihu Katz)40年的媒介研究时,就以同情的理解显露出对这位美国学者整 合欧美媒介研究风格的认同。在她看来,卡茨虽然一度沿袭社会心理学传统,但从其学术经 历来看,他一直在从多元视角探讨个人对媒介事件的影响力(influence)问题,从介入媒介 影响力中的主要社团和人际网络的角色,到舆论形成的机制,再到影响媒介反应的文化和亚 文化因素,通过并不单一的路径,他从“使用和满足”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转到在复杂的文化 和技术环境下媒介传播过程的个性化研究。索尼亚·利文斯通进而指出,卡茨的媒介研究在 某种程度上整合了行政研究和批判研究,他对证据的重视、对单一或封闭的媒介效果定义的 排拒以及对传播的社会和心理过程的通观,成就了他对媒介研究的贡献。显然,这种评述的 意义不在于一位英国传播学者如何准确地评价一位美国传播学者的研究,而在于欧美传播学 者所达成的方法论的沟通。在美国传播研究传统中,传播研究主要是以“传播者—讯息—通 道—受众—效果”为模式的直线型分析,强调传播结构独立于社会结构,两者间的关系只有 模糊的互动概念加以解释,其研究重点放在个人的、短期的、微观的传播效果上。而起源于 试图发展一种批判的政治实践的英国文化研究则着眼于“一种不断思考如何在世界上进行干 预的实践”,或者用英国学者霍尔的话来说,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参与。这种参与往往 采取极端政治的形式,其目的是系统地批判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并密切关注争取社会变 革的实际运动。因此,文化研究学者把目光投向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意义和权力,试图将社会各部分纳入一个权力结构运作的整体,以宏观的方法来探讨传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