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山水之情意,立个性之情操
高三年级语文《品山水之情意悟个性之情操—文言文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年级语文《品山水之情意悟个性之情操—文言文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一)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有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等,如何践行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实现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新课标多次提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古代诗文是我们古代文学史的精华,是我们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载体。
而高考中古诗文阅读约42分。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古诗文阅读,把古文读好,做到真正理解文本内涵是复习的重要一环。
(二)学情分析:高三的学生,有一定文言文阅读功底,对于常见文言文现象的积累运用阶段复习后有进步,但如果归纳整理类比联想能力不够,在考场上时间有限情况下,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例如文本涉及“古君子”“佳公子”概念,很多学生不会去联想《论语》阅读中曾经解析过“君子”的概念,思考方向是:具备某些高尚品质的人。
“佳”,应该与“美好”一致。
“梅花”意象不能从审美鉴赏,文化传承角度构思,尤其作者文天祥南宋末爱国英雄,著名爱国诗人,他的壮丽诗篇《过零丁洋》、《正气歌》成为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同学们并不陌生,而阅读文本却把写景叙事与作者言志悟道剥离开来,这样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
总结方法,由浅入深阅读指导,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迫在眉睫。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赏析:展现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主人高雅的情操和诗人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赏析:展现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主人高雅的情操和诗人恬淡的心境《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为其友人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题写在屋壁上的一首七言绝句。
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第一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第二首诗中,作者将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
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
最后所写午梦残破颇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意蕴。
一、作品原文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二、译文及注释其一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环绕着园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来绿色。
其二译文桑树枝叶稀疏,楝花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注释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
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
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三、创作背景《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
林泉高致山水训原文及翻译
林泉高致山水训原文及翻译林泉高致·山水训郭熙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一作观)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画苑补益误为频,画论丛刊作颖。
)埒素,黄绮同芳哉。
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
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山水大物也。
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
若士女人物,小小之笔,即掌中几上,一展便见,一览便尽,此看画之法也。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
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
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画亦有相法,李成子孙昌盛,其山脚地面皆浑厚阔大,上秀而下丰,合有后之相也,非特谓相,兼理当如此故也。
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
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
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一己之学,犹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而不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人,迨由陈迹,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者此也。
柳子厚善论为文,余以为不止于文。
欣赏写意山水 感受诗画之美
欣赏写意山水感受诗画之美【摘要】写意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风格,它通过简洁的笔墨和抽象的表现手法来描绘自然山水景观。
欣赏写意山水可以让人领略到一种抽象、隽永的美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包容。
写意山水作品往往蕴含着诗情画意,通过墨韵和意境的相互交融,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要欣赏写意山水,可以从构图、墨色、笔法等方面入手,领会画家的意境与内涵。
欣赏写意山水让人心生宁静与自由,感受到艺术与自然的结合之美。
写意山水作品所传达的意义是心灵的升华与自然的融合,带来一种超然世俗的美好体验。
欣赏写意山水,不仅可以增进人们的艺术修养,更可以开启心灵的深层感悟,体会到生活的诗意与美好。
【关键词】写意山水、欣赏、诗画之美、特点、魅力、体现、心得体会、意义、美好体验1. 引言1.1 什么是写意山水写意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种风格,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所创造和追求的一种绘画理念和审美境界。
写意山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写实,而是通过简洁明快的线条和墨色,勾勒出山水的神韵和意境,追求画面的意蕴和意义。
写意山水强调的是画家对山水的感悟和表达,追求画中之画,意在笔先。
在写意山水中,画家所描绘的山水并非完全按照自然景物的形态来表现,而是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创造中,运用自己独特的笔墨和线条,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灵气和神韵。
写意山水的创作注重笔墨间的意境和气韵,不拘泥于具体的视觉效果,而是追求画面的意志和情境,以达到意境超越形象的境界。
写意山水是一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绘画风格,是中国文人墨客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情怀和艺术追求的最高表现。
写意山水不仅体现了画家的个性和情感,更传达了中国文化中对山水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通过欣赏写意山水,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厚内涵和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1.2 为什么欣赏写意山水欣赏写意山水,是一种艺术鉴赏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与共鸣。
为什么人们喜欢欣赏写意山水呢?或许是因为写意山水作品传达出来的情感与境界让人心驰神往,或许是因为写意山水的艺术风格与气韵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
凸显言文并重,渗透生命教育 ——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教学整合
凸显言文并重,渗透生命教育——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教学整合必修二第三单元学习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
所选的三篇散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有魏晋散文,也有宋代散文。
从文体上看,有“序”“赋” “记”的区别,从写景,抒情,议论上看更是各领风骚。
但从宏观上去审视,就会发现它们都是极佳的生命教育素材,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对山水风物的描绘中,渗透着消极与积极情绪斗争的痕迹,以及如何进行人生困境突围的哲思。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学生上高中以来学习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
本单元之前,高一学生在必修一仅仅学习了一个文言文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对于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的积累并不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很不够,加之理解作品内容所表达的感情又有一定难度,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标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四个维度(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学情,我们将本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内容,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重视背诵,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品味文中精彩优美的语句,体会写景记游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古人对生命的观点看法,发展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渗透生命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四、教学策略:基本原则:凸显言文并重,渗透生命教育。
文言基础的落实与文学艺术的鉴赏齐头并进,不仅要让学生夯实文言字词和翻译等基本功,提高文言文阅读应试的能力,更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其中蕴涵的内容价值和艺术魅力,体会到古代经典作品的动人之处,从中受到文化熏陶和生命教育。
(一)翻译与诵读:精准落实翻译,积累高频文言字词及句式,夯实文言基础,提高文言能力;背诵经典名篇,感受古文之美。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作文800字(精选27篇)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作文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作文800字(精选27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作文800字,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作文篇1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不约而同地流连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之中。
而当钟灵毓秀、风情万种的山水与才华横溢、吟风咏月的文人相结合,文人置身于山水,纵情于山水,寄意于山水,于是便有了一篇篇的山水美文流传于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用心阅读这些佳作后不难发现,这里面隐藏着的,除了中国文人的爱恨情仇,还有中国文人的品格和精神。
可能是中华文化深受老庄思想的浸润,超脱出世,文人骨子里都有一种隐士情怀,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将自己的诸多情感用诗文来倾诉,而寄身于山水的文人则常常用细腻而丰富的笔触记录身边的美景,这样一来这些山水反而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从而愈加鲜活。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之所以威名远扬,除了自身风景秀丽之外,更多是因为这里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而这文化历史底蕴便来自于中国文人的笔。
很多人心心念念向往庐山,其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风景美过庐山的,数不胜数。
然而,庐山虽不在五岳之中,却名气更胜。
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陆游的“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王维的“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
”将庐山深刻的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慕名前来庐山的墨客文人络绎不绝。
文人委身自然山水间,从中寻找精神寄托,而山水间的情结往往都会标榜着一种孤傲。
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把胸中的一腔热血全部向自然宣泄,这样一来,情感丰富了山水,山水也造就了诗文,先是景观被写入了文章,后来文章也变成了景观。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就这么延续了下来。
可为什么不用鸟兽虫鱼来寄托情怀而选择山水呢?这也有自然景观本身的原因,山水美景对人有一种天然的怡情移性作用。
高考满分作文《三味山水寄人生》欣赏及点评
高考满分作文《三味山水寄人生》欣赏及点评三味山水寄人生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
有山有水必隐藏着英才俊杰的身影,而英才俊杰的不凡却也承担着对山水的痴恋般的寄寓。
狂放山水这个世界原本就不属于你。
你,如椽大笔,何以栖居那蜗角虚名之华堂?诗仙傲气,何以委身那蝇头虚利之盛殿?你的选择是明智的。
浊世太小,太繁,惟有山水的胸怀可以容纳你;人间太俗,太暗,惟有山水的性情可以抚慰你。
于是,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于是,你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你把一生的潇洒都融入浪迹中,把回归的人性交给了山水。
你信任山水,赞颂山水,泼墨着山水,思维着山水;山水是你心灵的港湾,也成为你生命中疼爱你、任你驰骋恣肆任性的长者。
你让山水升华为一烟紫气,贯通天地,终铸成你狂放不羁的天马个性。
宁谧山水你的山水生在大唐,却远离那一片喧嚣和繁华。
“山水”二字被你的生命演绎得如诗如画,思致婉曲深邃幽静,像一段哲理,充满了淡淡的禅意。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终南山巍峨凌云,与天高;云朵扑朔迷离,流水哗哗远逝。
或许,你排解什么,诉说什么。
然而,你隐于山水林木的深沉、随水淡然的姿态,深深地吸引着后人。
山水入诗画,诗画绘山林,诗画山林珠联璧合,共同阐释你超凡脱俗的宁谧人生。
后人望你项背,吟咏着“返径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旷达山水初次见你,是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兰亭。
绝美之景、绝美之词、绝美之字,山阴的山水收获了你一生最大的馈赠,成就了你书圣的芳名。
流觞曲水,诗酒作伴,愉快而有意韵。
然而你偏要去追随思考人生的痛,偏要在这山水中留下“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千古独语。
人们说,你是跳出山水望人生的悲欢者。
我却说,这恰恰是你融入了山水活人生的旷达。
你没有仿效阮籍的放声嚎哭,没有选择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你参透了人生“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哀,却仍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一任历史长河无情地冲刷。
欣赏写意山水 感受诗画之美
欣赏写意山水感受诗画之美写意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意境抒发感情,追求自然的气韵和生命的力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写意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意境、形式和表达方式,令人深深着迷。
它不受拘束于写实的细节和形象,而是通过抒发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想象,以简洁的笔触和含蓄的色彩,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
这种境界常常让人感到宁静、深邃和超越时空的存在感。
写意山水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是山、水和云。
山峦起伏,钟灵毓秀,犹如大自然的雕塑艺术品。
水流湍急,波光粼粼,宛如一幅动态的画卷。
云卷云舒,变幻莫测,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些形象通过写意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仿佛能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的魅力。
写意山水画的笔墨运用也是其独特之处。
艺术家通过粗犷、简洁、随意的笔触,表现出山水的形态和气势。
他们常常运用“断筆法”、“点画法”等技巧,使画面更具张力和节奏感。
艺术家还善于运用“水墨浓淡之法”,通过淡墨的运用,营造出远近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这种寥寥几笔、墨色深浅变化的运用,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写意山水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在这些山水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感受到他们对生命力量的追求与呈现。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魅力,使我们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写意山水画还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情绪,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和平静。
写意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表达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它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境界,使人们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感悟。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心灵世界的一片净土。
让我们欣赏写意山水,感受诗画之美,让心灵得到一次美的洗礼。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生的境界》(一等奖课件)
2、人物典故解说生动有趣, 恰当5分,结合《论语》等资料5分,结合文本
理解深刻。 3、体现很好的迁移能力。
有关语句5分,谈谈对概念的解读。 3、根据文意,解释文中画线句子“君从其初心
而充之”中“初心”的含义。有一条加5分,发
表自己独到的评价看法,加5分。
4、小组成员及时补充,内容展示丰厚加5分。
5、其他同学:有效质疑5分,正确补充5分。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 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 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 你的心外。”
——明《传习录》
阅读后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作品突出景物是“梅”,还有竹、鹤等意
⑷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⑸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并展示思维导图 ,解决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突出景物的什 么特点,可以看到人物什么样的审美情趣。
欢迎指导!
品山水之情意 悟个性之情操
——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分析
授课者:陈海波
学习目标
• 1.阅读《萧氏梅亭记》,借助注释及资料,掌握字词句等文言 知识点,梳理并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 2.通过展示《萧氏梅亭记》思维导图,归纳游记散文共同特点, 即借助写景叙事抒情言志,从而理解作者文天祥精神世界中古 代传统文化启示出来的运行不息的“仁”“道”。
• 3.通过课外资料阅读、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究文本意象和概念 的文化内涵,感受萧元亨先辈的仁人君子之德,把握中国传统 文化艺术形象特征。
宁静以致远 浑厚以和谐——我对山水画创作的意境追求
理论广 角 A ¨ i r c l 。 来自静以致远 浑厚以和谐 宁
我 对 山水 画创 作 的意 境 追 求
才配 当一 个真 正 的艺术 家 , 黄 宾虹 、 齐 白石 、 对 以 人 为 中心 , 强 烈 地体 现 出一 种 人 文主 勤画, 穷画, 同时还 要勤 思 , 孔子 曾言 “ 学 而 人 , 义 色 彩 的欧 洲传 统 绘 画 、 雕塑、 诗 歌题 材 来 说 , 不 思则 罔 ” , 可 见勤 画 、 穷画 与勤 思 , 是一 个 画家 张 大干等 人就 是我 们学 习的榜样 。 同时 , 我 还 注 意 从 其 他 前 贤 那 里 汲 取 营 而 中 国 的传 统 绘 画 、 雕塑、 诗歌 题 材 , 从 文 化 心 走 向成 功 的 态度 与精 神 , “ 天行 健 , 君 子 以 自强 理 对 山水 的亲近 、 亲切、 亲密 感远 胜于 欧洲 。 尤 不 息 ” 。 南 宋 李澄 叟 《 画 山水诀 》 “ 画 山水 者 , 须 养 。 在 龚 贤 的 山水 画 中 我 读 出 了其 积 墨 的 深 以及 用墨 的秩 序讲 究 墨 色 由淡 及 浓 的序 列 其 是 中 国 山水 画 , 它 以 山做 骨 骼 , 以 水 为血 脉 , 要 遍历 广观 , 然 后 方知着 笔 去处 ” , 清 龚 贤也 说 : 度, 以 自身 为参 照观 察宇 宙 , 观察 自然 界 , 表现 出我 “ 书画, 与 造 化 同根 , 阴 阳同候 … ・ 心 穷万 物 之 变化 : 而 从 沈周 的山水 画 中 , 品味 出文 人恬 淡悠 着 意 追 求平 淡 天 真 的意 趣 。 沈 周 的 们 先 民对世 界 的朴素 认 知。 而作 为一 个用 画笔 源 , 目尽 山川 1 之势 。 ” 古 人 所言 , 要对 其 有造 化 , 闲 的情 怀 , 浑厚 之气 , 表 现 来描 绘 自然 , 倾 吐 自 己心声 的艺 术创作 者 , 与自 须读万卷书, 行万 里 路 , 正 如 清代 石 涛 所说 “ 搜 山 水画 以北 方画 风特 有 的道劲 、 然 的 对话 成 为 了艺术 创 作 永久 的主题 。 难 怪 , 尽奇峰打草稿 ” 凄迷 之韵, 使 南 北 画风 有机 融 。可见前人学画 , 讲 究 一 个 勤 南 方 山 水 秀 美 、 《 论语・ 雍也》 日: “ 智 者 乐水 , 仁 者 乐 山 。智 者 字 , 向古 人 学 习, 向 自然学 习 , 同时 还 强调 勤 于 合 , 形成 沉着 浑厚 的 风 貌 。他 的作 品 , 构 图平 动, 仁者 静 。智 者 乐 , 仁 者寿 。 ” 在 自然 的 宁静淡 思 考 。所 以 , 我 每 到一 个地 方 写生 , 都会 让 自 己 稳, “ 平 中求 奇 ” , 笔墨 朴质 雄浑 , “ 寓巧 干拙 ” “ 熟 泊 中 找 到 归宿 , 在 山水 的 变化 无 穷 中寻 找 美 的 的心静 下 来 , 用 心 去感 觉 自然 的和谐 , 追 求 画面 中 求生 ” , 设色“ 妍 而 不甜 ” , 反 对 浓重 华丽 , 也 能 精华 , 用 中国 画独 特 的 笔墨 语 言 求得 真 善 美 的 宁静 、 幽深 、 淡远 的境界 , 以及 画面虚 实 的处理 , 读 出 心境 的 一种 平 静 。 巨然 画 画 则 浓淡 相 间 、 统一 , 写 出山水 苍 茫 浑厚 、 宁静 之美 , 这 也 正是 线 与面 的合理 安排 , 大 小 的搭配 , 还 有笔 墨语 言 枯润 相 生、 笔 墨 秀润 、 气 格清 雅 、 意境 幽深 。 我 对 山水 画创作 以来 的一种 意境 追求 。主 要体 的苍 茫 浑厚 与 意 境 的统 一 。 在 写生 中 , 我 曾多 学 以致 用 , 以用促 学 , 学 用相 长 。博采 大 家 现 在 以下 四个方 面 : 次认 真 地 观察 黄 格胜 、 左 剑虹 、 王金 石 、 阮 国新 之 长 , 形 成 自己的 风 格 。我 努 力 在 构图 和造 型 等 老 师写 生 的过 程 , 下 意 识地 分析 他们 如 何 观 上 , 不 拘 泥于 山水 等 实物 的 自然形 式 , “ 画 为 心 静 可 以 让人 感 受 自然 、 体 悟人 生 , 体悟“ 宇 察 自然 、 表 现 自然 的 方法 以及 对 自然 美 深层 次 声 ” “ 览 阅世 间 山水 , 打我 胸 中 腹稿 ” , 追 求 自我 宙 八荒 、 太虚 无 极 ” 。 “ 天籁” 的 自然之 妙 , 可 以令 的认识 , 从 中 品味 出对 景 写生 之奥妙 。 写生 , 其 心 灵 的表 现 , 不 做 自然 的奴 隶 。 力 求画 面 的 饱 心志致 远 , 是 包 含 多种 灵动 的孕 育的 宁静 , 它 可 形式 多种 多样 , 或水 墨 , 或浅 绛 , 或青 绿 , 无论 是 满 , 景点 布局 要 求气 势磅 礴 。而在 节奏 韵 律上 , 以到达 一种 无 穷无 际 、 无 涯无 边 、 长远 而 宽阔 的 真 实于 物 象 的写境 , 还 是强 调借 景抒 情 的造 境 , 注 意 线 条长 短粗 细 的 变 化 , 物 体 上下 左 右 的 搭 境 界。 都 是 画家 个人情 感 内在精 神 的表达 。 配, 用笔干湿的融合 , 体 现 着 宁静 与和 谐 。 同 时, 我还 借鉴 西 方绘 画艺 术 的表 现手 法 , 注 意 画 大 自然 的苍 苍 暮 色和 连 绵 群 山 , 常 常打 造 出一 种风 光 , 堂皇 而 不严 峻 , 感 人 而 无粉 饰 , 这 博采, 就是 在整 个 艺术 园子 里样 样都 采 , 博 面前 后层 次 的空 间布 局等 绘 画理 念。 而且 作 为 就是 极 个别 采 , 把 这 些人 的作 品 我 国传 统 艺 术 的版 画 创作 , 它 的构 成 模 式 也 给 是 一 份质 朴 、 一种 底 蕴 、 一 种生 命 的厚 重 , 这种 采 众长 。 剥采 , 浑 厚 的特 性 是 多种 元素 的融 合 。 在 艺 术 创 作 形 成 的 方 方面 面 纵 深 悟 透 , 继 承 他 们 的长 处。 了我 很 大的启 发。 上, 我 从 静着 手 , 本着 平 淡 中庸 的心 态 , 加强 自 我 通过 临 摹 、 写生 、 研读 画作 、 画论, 反复 地实 践 身 学 识修 养 和 人性 的升 华 , 追 求传 统 艺 术 贯注 与 摸 索 , 对 中 国画笔 墨语 言 有 了新 的认识 , 自 己 托情 于物 , 以物扬 情 , 在 山水 中寻 找苍 茫 与 这 是 我 对 山水 画 创作 的追 求 。 美 新 的生 命与 活 力的艺 术道 路 。 以现代 的思 想结 的笔 墨 风 格 从 以往 的素 淡 细 腻 而 转 为 苍 茫 浑 宁 静 的统 一 , 构 去 潜 心挖 掘传 统 , 从 心源 、 造化、 古 人 的某 一 厚 。 其 中 , 黄 公 望 的风 格 给 了我 很 大 的启 发 。 植 根 于 生活 , 生活 是 美术创 作 的源 泉 , 其 美术创 极 性 引 向三 角均 势 。 用 古 与今 , 物 与我 交 叉成 他 的 作 品 体 现 着 “ 艺 术生 命 才 不 会枯 山J I I 浑厚 , 草木华滋 ” 的 境 作 需要 个 人 不断 深 入 生 活 , 大 都 是 受黄 公 望 的 竭 。 美术 表 达着 情 感 , 情 感 喷 发是 美 术 创作 的 多 方位 的架 构 , 在绘 画创 作 中 , 以静的 态势来 施 界 。 明 清 画 家普 遍用 干 笔 , 展 艺术 生命 的 力度 , 并用 以创 造新 的结 构 , 发展 影 响 。 清人 王 时 敏在 评 价 黄 公望 时 说 他 的 画 : 动力, 这样 , 个人 绘 画之构 图 、 笔墨 等运 用 , 才 能 新 的形 式体 系 , 喻 意新 的观 念意 向。 “ 浑 厚 中仍饶 波 峭 , 苍茫 处转 见娟 妍 。纤 密而 气 反 映着 时 代 的审 美 趋 势 , 才 会 有精 神 焕 发 出生 益宏 , 填塞 而 境逾 廓 。 ” 黄 宾虹 也 曾说 过 : “ 唐 人 命 的光 辉 。 作 品创 作 是对 前 人 技 法 的演 进 , 是 对 任何 一种 艺 术 的学 习来 提升 自己 , 都 离 刻 画如 缂 丝 , 宋画黝黑如椎碑 , 力 挽 万 牛 要 健 艺术 家情 感 与景 物相 融 的结果 , 国画 的发展 , 能 不开取法古人 , 师 法 自然 。 “ 穷” 挖 中 国 画 的传 笔 , 所 以浑 厚 能华滋 。粗 而 不犷 细不 纤 , 优入 唐 在 新 时代 的 背景 下 开 拓 新 的空 间 , 这 就 要 求 艺 统, 临摹 与 写 生并 重 , 勤 读 古今 画论 , 苦 练 基 本 宋 元 之师。 ” 术 家们 不 仅 要对 传 统 绘 画进 行 研 究 , 还要对当
第10课《兰亭集序》课件
传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地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为创立大唐,历尽艰辛,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王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哪位同学知道他要什么?(他说:“我所要的‘兰亭’真本,可与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气绝身亡了。)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此后传世的“兰亭”是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密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与之有关的散文《兰亭集序》。
问题: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他的抒情基调由乐转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悟言一室之内(静)
放浪形骸之外(躁)
当其欣于所遇不知老之将至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之痛
世事无常之痛
往事不再之痛
山水,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它常常带着特有的灵性定格在文人的心中。在山水之间,他们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总之,都是心灵的真情坦露,都是缘于对自然之美的炽烈的热爱。
1、知人论世,具体分析。2、分析结构,品味语言。3、品山水之情谊。4、立个性之情操。
ɡuǐ
kuài jī
xì
tuān
shānɡ
chěnɡ
hái
qì
jiē dào shānɡ来自听课文读音,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这部分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目的:
活动:
感慨:
品山水游记 育审美情趣
品山水游记育审美情趣本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从古代游记的篇目分析入手,结合传统和现当代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的启示,探究了在古代游记作品的学习中有效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学习策略。
标签:古代游记审美情趣学习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审美情趣的培育,是语文素养提高的一个必备要素。
新课标还认为,要通过让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来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古代游记中的经典文本,正是一道可以用来培育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精神大餐。
一、古代人的审美情趣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儒家的伦理观念也因此与自然山水相观照,为自然山水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山水自然走入文人的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内容。
《白洋潮》的作者张岱曾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琅环文集·跋寓山注》)这个结论清晰地点出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脉络:魏晋南北朝萌芽时期——中唐至宋成熟时期——明清的風格多样化时期。
时代的烙印深深地烙在各时代的文学创作上,使得不同时期的游记散文展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
二、文学审美理论对山水游记教学的启示受古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的影响,形成的作者中心论的文本解读及审美观念强调作者生平经历对解读文章的重要性,曾对我国语文教学产生过长期的影响,以至于今天,学习一篇课文,都免不了有“作者简介”、“背景介绍”之类的环节。
新课标所强调的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还要会“欣赏文学作品”等,这就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具体就是在山水游记的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审美心理过程。
三、培养健康审美情趣的“三步审美”学习策略朱光潜先生说:“艺术家一方面要有匠人的手腕,一方面要有诗人的心灵,二者缺一,都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欣赏写意山水 感受诗画之美
欣赏写意山水感受诗画之美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山水为题材,以写意的手法描绘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表现了画家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抒发。
山水画融合了诗和画的精髓,给人以静谧的美感和灵动的情趣,被誉为中国绘画的瑰宝。
在欣赏写意山水画时,我们能感受到诗画之美,领略艺术的魅力,体味大自然的神奇与奇妙。
写意山水画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五岳图和四大名山图。
而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山水画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形成了各家各派不同的风格。
北宋的“北宗”画家擅长以浓墨重彩勾勒山水,而“南宗”画家则善于用淡墨墨迹点染山石。
南宋时期,王蒙提出“以意写意”的画法,强调画家要通过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来表现自然景色,从而催生了写意山水画的成熟和发展。
明清时期,文人画兴起,山水画更加强调个性化的表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在百花齐放的山水画史上,出现了无数杰出的艺术家和不朽的佳作,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传神的山水情趣吸引着世人的注目和赞美。
欣赏写意山水画,首先要领略它的意境之美。
山水画家通过笔墨层层叠加,勾勒出山峦起伏、江河蜿蜒的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雄奇。
画家意在笔墨间,取法自然,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对山水景色进行再创造,使得绘画作品充满着精神和灵气。
无论是千年古刹、险峻峡谷,还是水墨山水、云雾缥缈,都能在画面中尽收眼底,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幻和神秘。
这种意蕴之美,能够触动人心,引发联想和共鸣,使人从纷繁的世界中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欣赏写意山水画,要感受它的情感之美。
山水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常常会投入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使得画作充满了艺术家的个性和情趣。
有的作品表现出画家大气磅礴、豪放奔放的气势,有的作品则表现出画家细腻婉约、含蓄内敛的情感。
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画作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观赏者在看到这些作品时,常常会受到作者的情感感染,产生共鸣和悸动。
这种情感之美,超越了物质的形态,使得画作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触动了人的心灵深处。
欣赏写意山水 感受诗画之美
欣赏写意山水感受诗画之美【摘要】写意山水和诗画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写意山水以其简洁而富有意境的画面,传达出了大自然的气势和美感。
而诗画则通过诗意的笔墨和细腻的表现力,表达出了人们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体会。
这两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欣赏写意山水和感受诗画之美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还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通过了解写意山水的特点、诗画表达的内涵、历史背景以及审美标准,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艺术形式,从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美感。
欣赏写意山水和感受诗画之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关键词】关键词:欣赏、写意山水、诗画之美、价值、特点、内涵、历史背景、审美标准、关联性、愉悦感、能力、重要性1. 引言1.1 欣赏写意山水的重要性欣赏写意山水的重要性体现在对自然之美的敬畏和赞美中。
写意山水作品通过简洁的笔墨表现出山水之间的气势磅礴和灵动之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敬畏之情,更能够启发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欣赏写意山水不仅可以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处静谧的角落,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和谐,也可以激发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欣赏写意山水,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生活中的美好之处。
欣赏写意山水还能够拓展人们的心灵和情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领略到自然之美是如此的无穷广阔和深邃。
通过欣赏写意山水,人们可以感受到心灵在自然之美面前的震撼和融化,体会到生命在自然中的渺小和脆弱。
这种体验将使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珍惜更加坚定和深刻。
1.2 诗画之美的价值诗画之美的价值在于其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美好与宁静。
通过欣赏诗画之美,人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用笔墨表达出的情感与意境,进而体验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感受。
山水画的风景展示我独特个性
山水画的风景展示我独特个性
XXX的山水画十分具有个人特征,有着传统笔墨的技法,不管是写意人物画还是五行山水画都充满灵性的笔墨情韵,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意趣,别看其尊重传统,但是作品中又具有现代意味的鲜明个性。
XXX的五行山水画博采众长,这也与其阅历有关,山水画的笔墨是一个永恒却充满未知的课题,但是凭借多年的从艺经历,XXX 游刃有余的开辟出一条中国山水画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道路。
五行山水画,既丰富又协调的画面让人观之赏心悦目,极具生气的同时又有难得的艺术张力,气势恢宏,看似无意,实际将画家的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当今的书画市场上,XXX的艺术影响力与日俱增,相信未来的发展道路一定会更加宽广。
中国书画一直以来追求的都是意境美,尤其是山水画,更是着重体现这一点,而古往今来山水画画家都着重往这个方向努力。
品味山水
品味山水山水之美,古今皆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
山水之乐,在于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锐眼,在于拥有一颗善于感悟的慧心,在于拥有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从容的心态。
山,无论是沉稳敦厚、绵延横亘,还是险峻挺拔、巍峨磅礴;水,无论是灵动聪慧、新奇秀丽,还是浩浩荡荡、汹涌澎湃,都要用心去读、去品,只有用心去品读,才能悟出其中的内涵与韵味来。
¬¬¬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
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水,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仪态万状,咫尺千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如果没有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物外的心境,诗人怎会领略到此番美景、此种人生真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皎洁的月光洒在松林间,地上布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上静静地流淌,犹如一条洁白的素练。
这句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人以生动而自然的语言,描写了秋天里清幽明净的月夜山景,意境优美,情趣盎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这句诗描写了动人的枫林晚景,其实又何尝不是对燃起的熊熊生命之火的赞美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这句诗描写出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的景色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十分美好。
江山如此多娇,难怪李白有诗曰:“今朝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流连于山光水色之间,徜徉于名山大川之中。
寄情山水之中,享受山水之乐
寄情山水之中,享受山水之乐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从古至今不少人将我国得山川河流绘于纸上,记录河流、山川的美丽景色,山水画也是画家最喜爱的一个题材,寄情山水之中,享受山水之乐。
画家古林樵的这幅作品就是以寄情山水中,诗酒山林,享受山林之乐,感受山水之美。
▲古林樵《江楼揽胜》画家古林樵的这幅《江楼揽胜》设色典雅,意境幽幽。
画面中,山峦浑厚壮阔,水波荡漾的河流汇成飞泉流瀑,在山谷中蒸腾氤氲如梦的烟霞。
高山衬托着流水的柔媚,流水又衬托着高山的伟岸,山林之中的阁楼立于山峰之上,凸现出画家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人情怀。
整幅画作具有立体感、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古林樵《江楼揽胜》局部图画面中描绘出远处山上河流蜿蜒交错,最终河流汇聚在一起,从山顶奔流而下,形成一个壮丽的景致,画家古林樵将湍急的河水,飞流而下的瀑布描绘的淋漓尽致,从远处看,飞流而下的水流激起千层高的水雾,将四周的山林都掩盖在水雾之中,若隐若现,犹如仙境一般。
如此壮丽的景象吸引人们的到来,人们三两成伴或立于阁楼之上,或观景台处,或与桥廊之上,或高声谈论,或品茗对弈,共同欣赏这壮丽的景象,享受山水之乐。
世人爱山水,喜与接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它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画家古林樵《江楼揽胜》局部图▲画家古林樵《江楼揽胜》局部图▲画家古林樵《江楼揽胜》局部图▲画家古林樵《江楼揽胜》局部图【画家简介】古林樵,生于吉林省临江市,擅山水画,美术史论。
199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1991年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中国画,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从事山水画理论与创作,师从龙瑞先生。
现为民主促进会成员,青年联合会成员。
1988年《冬月》获全国林业美展铜奖。
2007年,《江山胜境》获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独拔群峰外》获"2007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
诗意山水的美感
诗意山水的美感山水之美,自古以来便是诗人墨客所赞美的对象。
无论是壮丽的高山还是清澈的江水,都蕴含着诗意的韵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诗意山水的美感,如何欣赏山水之美以及如何将山水之美融入日常生活中。
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宁静与恢弘吧。
1. 山水之美的特质山水之美是一种抽象而又具象的美感体验。
其特质包括壮丽、宁静、恢弘、灵动等。
壮丽的山峰和广袤的湖泊,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宁静的山林和流淌的溪水,给人以心灵上的宁静。
这种山水之美的特质使得人们能够在其中找到无穷的灵感与寄托。
2. 欣赏山水之美的心境欣赏山水之美需要一种特定的心境。
我们需要摒弃杂念,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
当我们远离尘嚣,接近大自然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领悟山水之美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宁静。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情感得以释放,心灵得到净化,继而可以更好地欣赏山水之美。
3. 将山水之美融入生活诗意山水的美感不仅仅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更是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通过亲近自然的活动,例如徒步旅行、山水画创作、摄影等,来更好地感受山水之美。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家中布置一些山水画作或摆放一些山水元素的装饰品,将山水之美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4. 山水艺术的表达山水之美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将山水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山水画的技法及构图使得观者可以感受到绘画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除了山水画以外,山水诗也是表达山水之美的另一种形式。
诗人以精炼的文字描绘出山水的美景,使人们可以通过诗歌来感受山水之美。
5. 山水之美的文化影响山水之美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体验,它还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山水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从古至今一直对社会产生影响。
无论是在绘画、诗歌、音乐还是建筑等领域,山水之美都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同时,山水的美感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使人们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与恢弘。
诗意山水的美感无处不在,它可以在大自然中一览无余,也可以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山水之情意,立个性之情操
【摘要】品味散文中的情感,与树立个性的情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方法很多,但笔者认为,以作文、探究性学习和师生课堂直接对话等形式更能适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并以此而实施之。
【关键词】散文情意情操引导策略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从东晋南北朝到清代,都有许多名家留下精美感人之作。
如东晋的陶潜,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到清代李渔等,都留下很多作品;并且这些作品都被代文人奉为至宝,而读过这些文章的人,心灵也会受到洗礼,情操也被陶冶。
在新编的高中语文课本中,也编入几篇这样的名篇。
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王维的《中山与裴秀才迪书》和王安石的《游褒禅记》等。
这些文章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的名篇。
不管是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都值得教师和学生去探究,去揣摩,去斟酌。
笔者在这只谈及:如何引导学生确立自己更高的人生情操。
情意也就是习惯所称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一般地说,文章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尤其是这些山水游记性的散文更加融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而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所写一草一木都渗透了作家的思想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
①品山水之情意,就是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山
水游记中的情趣和情感;品味作者借景抒情情感;品味作者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感慨和情趣;并且体验古人徜徉于山水,感悟于人生的情趣。
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鉴赏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表达作者的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悟;引导学生品味《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意;引导学生品味《赤壁赋》中作者的达观超然的情绪。
作者这些思想情感都是对人生至高无上的概括,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对人生的观点和看法时,是如何操作?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思想教育。
同时,也可以开展多形式的语文人文教育。
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更重要是引导树立自己个性情操;树立自己达观的人生观。
那么,教师又如何去引导学生品味?如何去引导树立?也就是说,教师运用什么的手段或什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更完美的人生抱负,树立更高尚人生憧憬。
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策略。
教师可以以作文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品味山之情,鉴赏水之意,从而给学生确立个性情操的时间和空间。
首先,可以以读后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既品尝到山之情意,又可确立学生个性人生观。
比如,教师可以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读后感的基本材料,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的生死观”为主要内容的读后感,这样学生将更进一步地理解《兰亭集序》中的“死生亦大矣”这个哲学命题;其次也可以评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品评他人之人生观和世界观。
如让学生评
价苏轼的《赤壁赋》:关于人生的短暂与悲观情绪。
文中又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表现人生短暂之句。
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苏轼这一句关于短暂这话题。
也可以让学生评价文中关于对人生悲凉的一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于是,学生就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更进一步的对文中的思想,加以琢磨和思忖,从而在理解别人的思想的同时,也有可能树立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了。
而运用话题作文更能引导学生品味山水之情怀,因为话题作文也比较自由让学生挖掘文中方方面面,也能体现不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个性看法。
除此而外,改编故事,缩写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品味到这些古代山水游记中的情意;也将使学生对人生表现出不同看法,以及有不同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自己美好的情操。
教师也可以以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来让学生品味到文中的情意,树立自己个性的情操。
探究性学习,它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特点。
就是在学科中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挑选或选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或通过实验,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的方式,从而获得知识,获得技能,并且使学生的思想和能力都得到发展的过程。
鉴于此,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是否也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主题思想为研究对象;或者,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的思想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呢?因为这样做,将有一举两得的好处。
学生要得出研究的成果,就必须对该文进行细致性的钻
研,琢磨,思忖,那么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或提出种种的问题来,而问题的提出就意味着学生已经获得知识了。
同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会对作者在文中的思想给予否定或肯定,而这肯定或否定就是品味到作者的情意了。
因为肯定文本中的情意就是接受作者的思想;否定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意就是不接受作者的思想。
那么,那些没有接受作者情感的学生,将有可能提出新的思想,或者提出比作者更加好的思想,这就是一种创新的阅读,也就是学生自己已经树立自己个性的思想情操了。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直接对话,与学生商讨关于这类古代游记类散文的思想,以及文中表现的人生观,蕴涵的价值观等等问题。
在班会课中,如果要论及有关人的世界观问题,教师就可以直接把这类话题引进来,与学生商讨;与学生琢磨。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并发表各自的意见;让学生谈论王羲之、王维、苏轼和王安石。
谈论他们的为人;谈论他们的遭遇;谈论他们对人生的观点和理解,乃至谈论他们对文学的执着等。
而他们这些观点就在这些游记性的文章中。
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文章时将会品味到文本出现的情意了。
当学生理解这类文本的情感时,也许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就会有一种比古代文学中出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高境界了。
那么这就是一堂有血有肉班会课。
因为学生在事实的面前不得承认人应该如何度过他自己一生,是像王羲之、王维和王安石;或像秦桧等人那样,学生将会有自己的选择了。
另外,语文教师还
可以在引导学生读这些文章时,直接与学生对话,直接把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或词语,挑出来跟学生直接讨论与商讨,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空间。
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进行研究、探究,开展多形式的自我感受和自我内化的种种活动.从而更好地让学生自我内化,自我熏陶,乃至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
总之,引导学生品味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高尚个性情操。
而教师所运用的方法和策略很多。
然而笔者认为,上面的几种方法比较接近学生的理解层面,因而对于学生来说就容易接受了。
注释:①(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第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