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效用论及其与符合论的关系(1)

合集下载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评析观点一: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的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有另一种更好的或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这种观点不太合理。

科学知识是是非常广泛的一个包括了太空探索、科学历史、生命科学、军事科技、科幻世界、健康饮食、科普学术等知识。

当然也包括观察积累,形成感性的认识。

而科学理论,是对某种经验现象或事实的科学解说和系统解释。

它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严密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一种感性认识。

而这种感性认识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科学知识作为真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相对性的。

任何真理,任何科学知识都会,它只能对无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例如历代学者关于加速度的研究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生活中的常识,在同等条件下金属片比纸张下落得快,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他们的重力决定的,物体越重,重力加速度越大,下落得也越快。

这个认识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在当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可是两千年以后,另一位物理学家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他根据不同重力的物体几乎同时落地的事实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此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而后世的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可是它还有发展的空间,爱因斯坦证明了牛顿力学的局限性,它只在宏观低俗的情况下适用,当涉及一些高速或离子等物质的运动的时候,就不太科学了!此时物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而爱因斯坦不仅提出了那囊括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相对论。

由此可见,尽管任何真理都包括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任何真理,任何科学知识,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的作用范围都是是有限的,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

实用主义真理与效用的结合

实用主义真理与效用的结合

实用主义真理与效用的结合在现代社会中,实用主义真理与效用的结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实用主义强调实际的应用和实用性,而效用则强调事物的效益和利益。

这两者的结合,既能够满足人们对实际问题的需求,又能够追求最大的效益。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实用主义真理与效用的结合。

一、实用主义真理的基本原则实用主义真理是指通过实践和经验来验证真理的观点。

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通过实际应用和实践中的经验得出的,只有在实际中被验证过的观点才能被认为是真理。

实用主义真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实用性:实用主义强调实际应用和实用性,认为只有在实际中被验证过的观点才能被认为是真理。

2. 经验主义: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通过实践和经验得出的,只有在实践中被验证过的观点才能被认为是真理。

3. 相对性: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真理。

二、效用的概念与意义效用是指事物的效益和利益。

效用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提出,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最大的效益。

效用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能够在实践中追求最大的利益。

效用的概念与实用主义真理的结合,可以使人们在实践中追求最大的效益。

实用主义真理强调实际应用和实用性,而效用则强调事物的效益和利益。

实用主义真理与效用的结合,可以使人们在实践中追求最大的利益。

三、实用主义真理与效用的结合的意义实用主义真理与效用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用主义真理与效用的结合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能够在实践中追求最大的利益。

其次,实用主义真理与效用的结合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实践和经验的验证,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理论和观点,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实用主义真理与效用的结合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实践和经验的验证,可以找到最适合人们需求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实用主义真理与效用的结合的实践案例实用主义真理与效用的结合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实践案例。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的几点区别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的几点区别
在 已经 不是 传统 意义 上的 实在 。他 又把 实在 与人 的价值 处理 相 的观念 有确 定事 实的奇 妙性质 , 这种性 质没 有时 间性 , 我们 的思 结合 。 不再 把理 论 的关 注焦 点放在 真理性 质的讨 论上 , 他 而是着 想可 以直接 分享真理 。实在是永 久 完全 的, 成 的, 理也是不 现 真 重追 究 真理 的发 生形成 过程 。
点:
谈 到真理 与经验 的关系 , 们就不 得不指 出“ 我 符合论” 詹姆 与
士所 说 的经验概 念 的不 同。传 统经验 主 义的经验 概念 是建立 在
第 一 , 于真理 的 形成过程 。 符 合论 ” 关 “ 强调 真的观 念临 摹实 将经 验等 同于感觉 或知 觉的 基础上 的 。 经验直 接发生 在人 身上, 经 人通 过 自己的感觉 直接与 事物 在 , 念 摹写 实在而 获得真 实性 从而形成 真理 。“ 一个人 得到 为人 亲身 体验 , 验 原始而可 靠 。 观 当 了事物 的真 观念之 后 , 情就 结束 了。 已占有 了 , 已懂 得 了, 事 你 你 地方 : 已服 从 了你 的无 上命令 : 你 而且再 没有 别的东 西需 从这个 理性 目的的顶 点继续 上去的 了。 从认识论 上说 , 个人处 于一种 ” 这 发 生关 系。从认 识论 的角度 出发 , 作为一 个纯粹 的认识 主体 , 人 系必然 导致其 静态 单面 的看 待经验 。人 在认 识活动 中又是 被动 的。经验 是作 为一 个认识 论 的概念 而存 在着 。詹姆 士是 从人 的 你 己实现 了你 思想 的 目的。在精 神上 你 已达到 了你所 应该 到的 而 认识对 象作 为 人们经验 的 客体而 存在 。这种 抽象 的主客 体关
中指 出: 广 义 的说, “ 所谓 与实在 相符 合, 只能意 味着我们 被一直

真理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论

真理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论

真理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论
真理是指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或表述。

真理的确定涉及到一定的原理和方法论。

以下是与真理相关的一些原理和方法论:
1.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真理应该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证观察来获得,只有经过实证验证的事实和经验才是真理。

2. 唯理主义:唯理主义认为真理存在于理性和思维中,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辨能够获得真理。

3. 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真理通过经验和观察获得,只有通过实际经验验证的观察结果才是真理。

4.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真理是一种意识或思维的产物,是人的意识或思维反映客观现实的结果。

5. 辩证法:辩证法认为真理是一种相对的、发展的和动态的概念,真理是通过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斗争和统一而产生的。

6.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验证、推理等步骤,通过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和方法来获得真理。

7. 逻辑学原理:逻辑学原理涉及到思维的规律和方法,例如命题逻辑、谬误检验等,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规律来确定真理。

8. 整体论原理:整体论认为真理是一个系统和整体的产物,通过研究和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来获得真理。

值得注意的是,真理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也可能有不同的真理确定原理和方法论。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吴娜(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真理问题是哲学领域被广泛讨论的核心问题,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曾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真理观,符合论真理观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往今来的一些哲学家们在接受它的同时试图对它进行修正,康德、黑格尔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符合论真理观存在的困境却使它越来越难以为继,直到马克思第一次将“实践”的观点纳入真理观之中,才实现了真理问题的革命性变革,研究真理符合论到实践论的演化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实践符合论真理观革命性中图分类号:G112.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0.06.03从哲学诞生之日起,人们对真理的追问就不曾停止,不同的哲学家对真理的界定具有很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真理观。

真理问题的核心是评价理论或者命题的真假,真理符合论是对真理问题认识的经典理论,自古希腊先哲起到今天都在被广泛讨论,无论从什么方面看,真理符合论都是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真理观之一,但是真理符合论的理论困境同样致命,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重视“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科学地回答了真理的本质问题,才将真理问题从符合论理论困境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真理问题的革命性变革。

一、符合论真理观及其理论困境(一)符合论真理观及其演变符合论真理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了“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的命题。

柏拉图在此基础上,从知觉与思想的符合出发,提出人们获得的与事物的理念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他还打了一个比方“譬如印和印迹,各相符合才是真实的,参差枘凿便是虚假”。

[1](PP93)尽管柏拉图说的这个符合是知觉与思想的同一,但是从中已经可以窥见符合论真理观的雏形。

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收稿日期]:2020-10-10[作者简介]:吴娜(1993-),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

真理的符合论 循环论证

真理的符合论 循环论证

真理的符合论循环论证真理的符合论是哲学思想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强调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持关系。

该理论认为真理的确定与验证需要通过不断的循环论证过程,以达到生动、全面和有指导意义的目的。

首先,真理的符合论认为真理并非是静止的概念,而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与变化的。

这意味着真理需要通过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来不断验证和修正。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实际应用并验证其有效性。

其次,真理的符合论强调了循环论证的重要性。

循环论证指的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循环作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的提出和实践的验证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通过不断的反馈和修正,使理论能够更加符合实际,更好地指导实践。

真理的符合论还强调了生动性的重要性。

生动性指的是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以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只有通过生动的表述和实践的体验,理论才能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和应用。

比如,一个抽象的理论如果能够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通过故事、案例、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讲解和演示,将会更具吸引力和可操作性。

此外,真理的符合论还强调了全面性的重要性。

全面性指的是理论应该能够包容各种不同的实践经验和观点,不偏不倚地进行综合考虑。

只有在充分了解不同实践情况的基础上,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并得出全面、客观的结论。

最后,真理的符合论具有指导意义。

指导意义即真理的触角延伸到实践中,能够为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借鉴。

理论只有通过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并为实践提供能力。

总而言之,真理的符合论强调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

只有通过循环论证的过程,让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和相互补充,真理才能够变得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

这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行动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真理的符合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应用。

真理为什么在于符合事实——从需要角度看符合论与融贯论、实用论的争论

真理为什么在于符合事实——从需要角度看符合论与融贯论、实用论的争论

哲学前沿2022年第4期真理为什么在于符合事实从需要角度看符合论与融贯论㊁实用论的争论刘清平摘㊀要符合论㊁融贯论和实用论的支持者在争论中往往忽视了认知需要尤其是求知欲作为认知行为动机源头的关键作用,结果没能看到问题的要害:由于求知欲是为了弥补知识缺失形成的对于事实真相的惊诧好奇,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追求的真理知识只能在于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㊂相比之下,尽管认知需要中还包含了求晰欲,尽管认知行为往往有非认知需要的参与,它们分别追求的逻辑融贯和实用成效却有可能干扰求知欲的趋真目标,产生扭曲真相的负面效应㊂所以,从需要的角度看,在真理本质的问题上,只有符合论才能成立,融贯论和实用论等则难以成立㊂关键词真理㊀求知欲㊀求晰欲㊀非认知需要㊀符合论㊀融贯论㊀实用论作者简介:刘清平,哲学博士,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教授㊂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79页㊂出于行文统一的考虑,本文引用西方译著会依据英文本或英译本略有改动,以下不再注明㊂在有关真理本质的问题上, 符合论 长期以来面临着 融贯论 和 实用论 等不同看法的严峻挑战,甚至在争论中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㊁节节败退㊂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争论各方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作为认知行为成果结晶的真理知识本身之上,却很少注意到 需要 特别是 求知欲 作为认知行为的动机源头在背后发挥的决定性作用㊂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进行批判性分析,并论证一个观点:按照求知欲的本性,只有符合论才揭示了真理知识的根本标准,融贯论和实用论等其他看法都存在严重的漏洞,难以成立㊂㊀㊀一㊁从求知欲看符合论的优势在西方哲学史上,主张真理在于符合事实的观点源远流长,可以回溯到巴门尼德有关 思维与存在同一 的理念那里,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说 存在 不存在,或者说 非存在 存在,就是假的;说 存在 存在, 非存在 非存在,就是真的㊂ ①不过,进入现代后,94阅江学刊2022年第4期这种历史悠久的观点逐步受到融贯论㊁实用论等新颖见解的抨击,被认为漏洞百出,陷入困境㊂①面对这些指责,符合论者也难以展开有力的回应和反驳,只好步步退让,甚至觉得有必要放弃 符合事实 这一核心理念,倡导 没有 事实 概念的新符合论 ②㊂然而,争论各方在专注于考察 符合事实 的说法能不能用来描述真理知识的本质特征时,却似乎忽视了一个更关键的因素:认知需要特别是求知欲作为认知行为的动机源头所发挥的决定性效应㊂毕竟,失去了这个动机源头,人们根本就不会从事认知行为,也谈不上出现真理本质的问题了㊂对于符合论者来说,这种忽视的反讽意味显然更浓郁一些,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已经讨论过这个动机源头㊂他在‘形而上学“里开门见山地指出: 求知是人的本性㊂我们乐于运用感觉就是证明;哪怕与实用无关,我们也喜欢感觉,尤其喜欢观看㊂ 接着他又强调: 古今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是来自他们的惊诧好奇㊂ 感到困惑惊诧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无知;既然人们探索哲理只是为了摆脱无知,他们研究科学显然也只是为了知识,没有任何实用的目的㊂这能从下面的事实中得到证明:人们总是在获得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必需品㊁舒适品和娱乐品后,才会从事这类研究㊂所以,我们追求知识不是为了其他任何利益㊂如同我们把一个只为自己存在㊁不为他人存在的人叫做自由人一样,我们也把这样的知识当成唯一的自由科学来追求,因为它只为自己存在㊂ ③从心理学视角看,这些论述已经指认了求知欲或好奇心作为认知需要的特定属性了:如果说 需要 是人们由于自身存在出现缺失所形成的旨在弥补这些缺失的行为动机,④那么,就像人们会在实利(实用)和炫美(审美)这类 非认知需要 的推动下从事相关行为,以获得生活必需品㊁舒适品和娱乐品来弥补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匮乏㊁缺失一样,他们也会在求知欲这种 认知需要 的推动下从事认知行为,以获得知识来弥补自己在知识方面的匮乏㊁缺失 用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话说就是 摆脱无知 ㊂于是,鉴于求知欲旨在摆脱的 无知 或 知识缺失 只能是指 人们不知道或不了解各种事实是怎样的 ,他们在 感到困惑惊诧 的时候想要追求的,也就只能是如实揭示各种事实的本来面目,能让人们知道或了解它们是怎样的真理知识,而不会是别的任何东西了㊂原因很简单:只有 符合事实 的真理知识,才能弥补人们的知识缺失,让他们免于无知的束缚,从而享受到实现了认知自由的快乐㊂亚里士多德当然还没有如此清晰地把求知欲的本性与他认同的符合论理念直接挂起钩㊂不过,考虑到他强调人们研究科学只是为了知识本身,没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并且还将 为求知而求知 的哲学说成是一门 只为自己存在 的 自由科学 ,特别是考虑到他在彰显了好奇心作为动机源头的重大效应后进一步指出:由于各门科学都是以为求知而求知的方式探索各类事实的原因,第一哲学更是以同样的方式探索 存在自身 这个所有事实的第一原因,所以 把哲学叫做真理的知识是对的,因为理论知识以真理为目的,实践知05①②③④曹剑波:‘符合论的困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1期㊂陈波:‘没有 事实 概念的新符合论(上)“,‘江淮论坛“,2019年第5期㊂陈波:‘没有 事实 概念的新符合论(下)“,‘江淮论坛“,2019年第6期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㊁3-5页㊂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0页㊂哲学前沿识则以行为为目的 每个东西的存在也就是它的真理 ①,我们显然很难否认,在他有关求知欲的论述与有关符合论的见解之间,存在清楚明晰的实质性关联㊂不仅如此,也只有从好奇心这个动机源头出发,我们才能进一步解释认知维度上的 真 和 假 为什么会分别具有正面和负面的价值,甚至还会与道德上的狭义 善 和 恶 ㊁ 美 和 丑 并肩成为人生在世必须面对的三对基本价值的根本原因:如同人们的其他需要会促使其依据各种事实是否满足这些需要的标准赋予它们或善或恶的价值属性一样,人们也会依据各种知识是否满足求知欲这种认知需要的标准,赋予它们或好或坏的价值属性:既然正确的知识揭示了事实的真相,弥补了知识的缺失,自然就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们产生快乐愉悦的体验,并觉得它们是 好 的或 对 的㊂反之,既然谬误的知识遮蔽了事实的真相,加重了知识的缺失,自然就会挫败人们的求知欲,让人们产生沮丧失望的感受,并觉得它们是 坏 的或 错 的㊂②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已经指出,即便与实用和娱乐无关,人们也会出于 求知 的本性, 乐于运用感觉 去认知事物㊂遗憾的是,尽管后来学者们时常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论述,甚至还会表达自己对于古希腊人以这种方式献身科学事业㊁追求真理知识的由衷景仰,但即便在认识论领域,他们也大都将焦点聚集在认知行为及其成果结晶本身的特征属性上,很少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将认知行为及其成果结晶回溯到好奇心的动机源头那里,并将它与非认知需要分离开来的重要意义,尤其很少注意到这种追根溯源对于我们从 非认知价值中立 的视角指认科学之为科学的独特定位具有的重要意义㊂③就符合论者而言,这种忽视尤其难以得到原谅,因为对于像融贯论和实用论这类试图颠覆符合论的新颖见解来说,无论它们给出的理据看起来如何丰富多彩,听起来如何头头是道,都没法绕过求知欲这道关口:既然一切认知行为都是以好奇心作为动机源头,既然好奇心的形成又是来自人们由于知识匮乏所产生的困惑惊诧,人们在它的驱使下从事认知行为的时候,要是不以符合事实㊁揭示真相的真理知识为目的,怎么可能以其他任何东西为目的呢?一言以蔽之,求知欲如果不是旨在追求符合事实的真理知识,它还有资格叫做 求知欲 吗?可以想象,倘若符合论者仍然像以往那样无视支撑自己立论的这条关键理据,他们在未来的争论中还是会像以往那样,落入左支右绌㊁难以回应的窘境㊂㊀㊀二、从求晰欲看融贯论的缺陷如果说符合论的核心理念是强调 知识与事实符合 ,融贯论的核心理念就没有这么明晰了,因为迄今为止很难找到一个公认的 融贯 定义㊂这自然构成了它的软肋之一:倘若连自己的标志性概念都界定不清,融贯论如何维系自己的逻辑融贯呢?为了讨论方便,本文将把下面这个相对流行的说法视为融贯论的基本立场:真理在于命题之间不存在15①②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7㊁33㊁56页㊂刘清平:‘ 需要 视角下的 存在 概念 兼析存在论的人生哲学定位“,‘阅江学刊“,2020年第4期㊂刘清平:‘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者 人生哲学的第一命题“,‘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㊂刘清平:‘价值负载㊁价值中立和价值重载 人文社会学科的构成和使命“,‘兰州学刊“,2021年第1期㊂阅江学刊2022年第4期自相矛盾的逻辑自洽㊂①当然,如果融贯论的立场仅限于此,也算不上是对符合论的严峻挑战,因为符合论并不反对真理知识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具有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具有能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联一致的逻辑体系㊂毕竟,古希腊哲学 逻各斯(logos) 精神的一大特点,就是把符合世界万物的必然规律与符合思维语言的逻辑法则看成一回事,②以致后来许多科学分支的英文名称都是以 ology 为后缀,并努力诉诸严谨细密的逻辑推理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㊂就此而言,融贯论强调的 逻辑自洽 本身当然不是错误的,也不是与真理相抵触的,反倒还有帮助正确知识保持清楚明晰㊁构成理论体系的积极动能㊂所以,如果说融贯论仅仅主张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理论越是逻辑自洽就越有可能为真 ,或是主张 逻辑融贯在于符合因果必然的溯因推理 ,它就不足以构成符合论的严重威胁了㊂毋宁说,只有以否定真理在于符合事实为前提,单纯强调真理在于逻辑自洽,融贯论才会与符合论相抵触 换言之,在与符合论尖锐对立的情况下,融贯论的核心理念其实是:真理的本质不在符合事实,而在逻辑自洽㊂如同对符合论的最有力论证来自事情的动机源头一样,对融贯论的最致命反驳也是来自这一点:人们为什么要追求知识的逻辑自洽呢?这种认知需要与求知欲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只有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符合论才能决定性地回应融贯论的挑战㊂尽管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很少自觉地注意到人们追求逻辑自洽的认知需要(可以仿照 求知欲 或 好奇心 的模式称之为 求晰欲 或 好明心 ),③但从以往哲学家们对于逻辑自洽的大力推崇中,不难发现这种特定认知需要的本质使命㊂在‘形而上学“中指认了求知欲后不久,亚里士多德就在谈到学习知识的问题时指出: 有些人要求一切都精确,另一些人却讨厌精确 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需要高度的数学精确,只是对无质料的东西才有这个必要㊂所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就不精确㊂ ④换言之,在他看来,只有一部分人才会产生追求精确知识的意欲诉求;并且,越是不涉及质料的知识(如数学)就越是追求精确,而涉及质料的自然科学则是看重 正确 胜过了 精确 ㊂在‘工具论“中,他进一步讨论了逻辑推理旨在使科学知识保持清晰明确的特殊使命,指出 科学或证明三段论不会涉及不明确的东西 ,强调 意见是不确定的 知识则是关于必定如此的命题的 ,并认为造成 定义不正确 的主要原因就是使用了含混不明的语言㊂⑤从这个角度看,求知欲与求晰欲的关系就比较清楚了:首先,人们只有在求知欲的基础上才会产生求晰欲,因为不愿追求知识的人也谈不上追求知识的清晰明确㊂其次,求晰欲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存在意义,因为它追求的是知识在思维形式上的清晰明确,不是知识在质料内容上的正确无谬㊂就此而言,亚里士多德已经自发地把在原初逻各斯精神那里还是合二为一的 符合因果必然 与 符合逻辑法则 区分开了,因此也可以说蕴含着将25①②③④⑤梁贤华:‘融贯论的理论价值和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6日㊂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0-62页㊂汪子嵩㊁范明生㊁陈村富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4-466页㊂刘清平:‘合乎事实之 真 与合乎逻辑之 明 析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⓪的悖论“,‘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㊂刘清平:‘作为 认知需要 的 求知欲 和 求晰欲 “,‘长白学刊“,2021年第5期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5-36页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余纪元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3㊁306㊁472页㊂哲学前沿两种认知需要分离开的潜在契机㊂不幸的是,一些西方现代哲学家沿着这个思路前行的时候,却以异化的方式把 追求精确 凌驾于它本来源自其中的 追求正确 之上㊂例如,笛卡尔就把 辨别真假的认知能力 与追求 清楚明晰(netetdistinct) 的 理性 等同起来,断言 凡是我们清楚明晰地理解的东西都是真的 ①㊂尽管他没有完全否定真理符合事实的一面,某些学者还主张他归根结底也是个符合论者,②但这些论述已经无可否认地流露出将清楚明晰说成是真理本质的自觉意向㊂此后,康德也主张逻辑是 其他一切科学的基础 而不能是科学工具 ,高度肯定了 知识通过逻辑的完善性具有的内在价值 ③㊂在‘逻辑哲学论“里,维特根斯坦虽然开始时宣布 要知道图像是真还是假,我们必须拿它与现实比较 ,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其立论还带有反映论的印迹,④但他接下来就强调,思想的先天 无条件真 高于思想的符合事实之 可能真 ,理由是 由原初记号构成的逻辑结构必须是清晰的 ; 因为某件事发生导致另一件事发生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㊂只存在逻辑的必然性 ,结果凭借逻辑的必然性否定了因果的必然性㊂⑤不难看出,正是这些哲学大师明确主张 符合逻辑的理性融贯 能够压倒 符合事实的正确知识 的见解,才为融贯论后来居上地凌驾于符合论奠定了权威的理论基础㊂然而,这些见解内在蕴含的异化悖论也充分暴露了融贯论的严重缺陷:既然精确明晰只是对知识在推理思维上符合逻辑㊁在言语表述上融贯自洽的形式化意欲诉求,它们怎么可能摆脱自己原本所处的从属地位,取代对知识在内容上符合事实㊁揭示真相的实质性意欲诉求,一跃成为真理的本质呢?诚然,如前所述,求晰欲对于求知欲也有相对独立的意义㊂不过,富于黑色幽默意味的是,这一点非但不足以让作为工具的逻辑融贯压倒了作为目的的符合事实,反倒还折射出了把它说成是真理本质的深度荒诞:由于求晰欲的特定使命在于达成形式上的逻辑融贯,它甚至可能转而追求谬误知识的精确明晰;但如同那些想 把谎说圆了 的努力以反讽形式所表明的那样,无论在逻辑上达到了怎样融贯自洽㊁前后一致的地步,谎言终究还是谎言,并不会因为看起来不存在自相矛盾的缘故,就摇身一变成为揭示真相的真理㊂所以,理性思维的逻辑融贯最多只是真理知识建构体系的必要手段,不可能取代符合事实成为真理知识的本质特征㊂从这里看,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融贯论立场上的大师们,往往由于看重逻辑必然性的缘故陷入并不融贯的自相矛盾,就不奇怪了㊂例如,韦伯虽然提出了与符合论一致的 价值中立 理念,却未能从这个角度界定科学真理的本质,反倒随大流地凸显了逻辑融贯的决定性作用,结果在谈到神学 超出了 科学 的界限,不是通常理解的 知识 ⑥的问题时,就面临着某种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窘境:假如逻辑融贯就是真理的决定性因素的35①②③④⑤⑥[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4㊁28页㊂王太庆:‘笛卡尔生平及其哲学“,[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XIV-XV页;张伟特:‘笛卡尔的真理理论:一种间接要求融贯性的符合论“,‘哲学研究“,2018年第5期㊂[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㊁40-41页㊂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3-144页㊂[英]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28㊁54-55㊁66㊁94页㊂参见刘清平:‘难以确定的 确定性 析维特根斯坦哲学生涯的一个内在悖论“,‘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㊂[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31-32㊁46-47页㊂阅江学刊2022年第4期话,在这方面十分擅长且往往因此具有理性化严密体系的西方神学,为什么不是通常理解的 知识 ,甚至还常常与科学发生激烈的对抗呢?显而易见,韦伯要摆脱这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让自己的见解保持融贯自洽的明晰性,就不得不否定融贯论的立场,转而依据符合论的理念,才能揭示事情的要害所在:神学不可能单凭自己的逻辑融贯,就成为能与符合事实的科学和谐无间的真理知识㊂综上所述,在真理本质的问题上凭借融贯论否定符合论,就意味着颠倒求知欲和求晰欲的主次地位,将追求明晰知识的从属性意欲诉求凌驾于追求正确知识的主导性意欲诉求之上,甚至以偷换概念的方式,把作为工具的逻辑融贯之 明 说成是作为目的的符合事实之 真 ,从而在两种认知需要的互动关系中造成种种逻辑上不融贯的自相矛盾㊂也是在这个意思上说,从需要的视角针对融贯论的批判,是一种最致命的自我批判:倘若在解释自己的动机源头 求晰欲 这个关键点上,融贯论都难以维系逻辑上的自圆其说,它又如何能够清楚明晰地证明真理的本质不在符合事实,而在逻辑融贯呢?㊀㊀三、从非认知需要看实用论的软肋与融贯论相似,实用论(实效论)的核心理念也不是很清晰,只能大体概括为:凡是具有广义上的实际效用,能够帮助非认知行为(广义实践行为)取得成功的知识就是真理㊂例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㊃詹姆士在介绍另外两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和席勒的真理观时曾指出: 真理是 工具 我们观念中的真理就意味着 起作用的 能力 ①㊂并且,同样与融贯论相似,倘若我们是在符合论的基础上肯定真理的实用价值,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问题,因为揭示真相的正确知识的确经常(也只是经常)有助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成功地达成非认知的目的㊂不过,同样与融贯论相似,假如我们凭借实用论否定符合论,主张真理不在符合事实㊁而在实用成效,它也不可避免地落入荒诞的境地㊂换言之,实用论的错误也不在于它如实指出了真理本身具有能够满足人们非认知需要的实用价值,而在于它把真理的实用价值当成了真理的本质,结果忽视甚至否定了符合事实对于真理之为真理的决定性意义㊂当然,能够帮助我们最清晰地看出实用论的这个致命缺陷的,同样还是动机源头的需要视角㊂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在彰显好奇心与真理的本质关联时,并没有否认认知行为与包括狭义实用需要(实利需要)在内的各种非认知需要的紧密交织,某些看法至今还有启发意义㊂例如,他指出当时不少人都做出了种种既有实用娱乐价值㊁又包含聪明智慧的技艺发明,②就等于承认了人们也会为了满足实用娱乐的非认知需要,从事运用聪明智慧的认知行为㊂事实上,由于人的存在充满了远比认知内容丰富得多的非认知内容,不可能单一地还原为认知维度,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因为受到非认知需要的激发,才会启动求知欲,试图了解各种事实的本来面目 认识来自实践 的说法主要就是在这个意思上成立的㊂由于同样的原因,即便在纯粹基于好奇心获得了真理知识45①②[美]威廉㊃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㊁孙瑞禾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3页㊂赵士兵㊁刘爱军:‘实用主义真理观之管窥“,‘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㊂胡文臻㊁孙伟平:‘论价值与真理的互渗㊁互动与统一 从实用主义的真理实效论谈起“,‘学术研究“,2008年第8期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页㊂哲学前沿的情况下,人们也常常会把他们与自己的非认知需要结合起来,指导自己从事旨在达成各种非认知目的的实践行为 认识指导实践 的说法主要就是在这个意思上成立的㊂典型的例证就是自然科学了:科学家们在凭借 非认知价值中立 的态度得到了有关自然界的真理知识后,往往会通过 非认知价值重载 的过程将它们转型成应用技术,以满足人们的非认知需要特别是狭义的实用需要㊂①就此而言,真理知识一方面构成了好奇心追求的唯一目的,另一方面又是人们在实践行为中达成非认知目的的重要手段㊂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经常通过运用某种知识指导非认知行为㊁看它们能不能成功实现目的,检验这种知识是不是如实揭示了事实的真相㊂就此而言,实用论特别强调非认知需要与真理知识的内在关联,这无疑是有道理的㊂不过,也应当看到事情的另外一面:如同大量事例所表明的那样,非认知需要一旦参与认知行为,哪怕是通过激发求知欲这条不可避免的途径,也容易对好奇心产生干扰妨碍的负面效应㊂原因在于,非认知需要的本质使命不是推动人们获得正确的知识以弥补认知方面的缺失,而是推动人们获得各种有益的东西以弥补非认知方面的缺失;所以,尤其在符合事实的真理知识不利于人们满足非认知需要的情况下,它们就可能促使人们为了实现非认知的目的,不惜遮蔽事实的真相㊂注重逻辑融贯的西方神学,主要就是因此才不是通常理解的 知识 ,并与同样注重逻辑融贯的科学形成张力的:由于神学理论归根结底是研究者的信仰需要激发了认知需要,促使他们从事认知行为的成果结晶,当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察觉到了事实的真相与信仰的理念出现抵触的时候,就可能放弃非认知价值中立的态度,凭借信仰的需要压倒好奇心,结果不是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而是按照自己的信仰需要描述事实㊁建构理论,甚至让求晰欲也成为达到信仰目的的工具,通过赋予不符合事实真相的知识以合乎逻辑的融贯形式,让它们充分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而非求知欲)㊂毋庸讳言,除了信仰的需要外,类似的负面效应也会出现在道德㊁实利和炫美等非认知需要参与人们认知行为的情况中,所以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㊂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说融贯论的弊端在于把求晰欲凌驾于求知欲之上,颠倒了两者主次地位的话,实用论的缺陷则在于:它把非认知需要凌驾于认知需要特别是求知欲之上,将其看作认知行为的动机源头和终极目的,结果取消了求知欲对于认知行为的自律性主导作用,不是把真理的本质归结为好奇心追求的符合事实,而是归结为非认知需要追求的实用成效㊂具体分析如下㊂首先,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确是在非认知需要的激发下才会启动求知欲从事认知行为,但这一点并不足以否定认知行为只能由好奇心这种认知需要直接引起,因而也只能以揭示真相作为直接目的的事实㊂换言之,虽然认知行为的起源在许多情况下都要依赖于非认知需要,但这一点并不足以否定认知行为区别于非认知行为的独立性或自律性,否则我们就会把两者混为一谈了㊂其次,由于认知行为的独立性或自律性,虽然 实践知识 的确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不是以获得真理为目的,而是以实用成效为目的,但即便在人们运用它们指导非认知行为取得成功的情况下,它们本身是否是真理,依然取决于它们是否符合事实,而不是取①刘清平:‘大数据研究的非认知价值中立和重载“,‘长白学刊“,2020年第5期㊂55。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分析作者:张月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1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对前人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其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对于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真理一、真理定义真理是什么,这在哲学史上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有三种真理理论的影响是最大的,即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

所谓的符合论就是如果一个命题或者语句所表达的内容与事实相符合,那么它就是真的,否则就认为是假的。

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真理的定义也就是从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角度来说的。

但是马克思的符合论是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符合论,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全面的符合。

融贯论认为,一个语句或者命题在一个系统中如果是真的,即跟这个系统中中的其他命题没有矛盾,这就认为真理就是一种相对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也认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性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真理是永远不会被推翻的,但是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阶段的认识,因而真理也是相对的。

实用论的观点则认为:有用即是真理。

这种理论是从某一思想的功能方面来判断其真理性的,这里所说的有用性即真理的价值性,马克思也曾说过:“科学真理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这一句话就充分的肯定了真理的价值。

从辩证法的思维来看,任何真理都是有用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有用的就是真理。

实用论的真理观,看到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列宁认为:“对真理的认识就是按照客体存在的样子,即把客体作为不掺杂主观反思的东西来认识。

”按照传统的教科书,把真理定义为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正确反映的哲学范畴。

真理性的认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这就迫使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不断观察、细心发现、反复比较,最终得出真理性的认识。

二、真理的特性及检验标准真理是认识论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原笔记#第二章 第二节

#马原笔记#第二章 第二节

#马原笔记#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本身是主观的客观:普遍有效的)经典真理观(看天):反映论、可知论、符合论(一元性)非经典真理观:共识论(集体知觉)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的区别: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答案不够完整,应从“客观是普遍有效”来解释) 1. 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也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 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77-78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即具有确定不疑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具有可怀疑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 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 相互包含。

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性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使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的几点区别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的几点区别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的几点区别作者:苗鹏玉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9期摘要就真理的“词典意义”——真理是我们某些观念的一种性质,它意味着观念与实在的“符合”而言,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存在着几点区别。

关于真理的形成过程,符合论的真理观强调真理是观念与实在相符合,真理体现为一种惰性的静止的关系。

而詹姆士认为真理是对观念发生的,是一个被证实的过程。

关于真理与经验的关系,符合论认为真理超越经验之上,詹姆士认为真理是在经验过程中形成的。

同时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在“实在”与“符合”这两个概念上也存在分歧。

关于追求真理的目的,符合论认为我们追求真理是无条件的,与价值无关。

而詹姆士认为我们追求真理是有条件的。

我们不是为了追求真理的绝对无条件和超验而去追求真理,而是为了有用。

关键词真理观符合实在价值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78-02西方哲学史上有三种关于真理的学说,“符合论”、“融贯论”以及“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符合论”认为真理是观念与实在的相符合。

实在通常被认为是现实的或假设的事件或事情的状态。

符合则指认识者的观念描写、摹写并相似于它们所指的事实,或者说,表达这些观念的命题与它所指的事实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类似性。

这种理论认为事实是客观的,完全不依赖于关于它们的理论。

真理的获得是被动的,似乎是由对象强迫予以认识者的。

詹姆士把“真理是与实在相符合的观念”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

他一方面没有真正摆脱近代以来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真理的实在论思想,即认为真理的性质应该是与外在的客观实在相符合。

但另一方面,他又开始摆脱传统实在论的观点。

他理解的实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在。

他又把实在与人的价值处理相结合。

他不再把理论的关注焦点放在真理性质的讨论上,而是着重追究真理的发生形成过程。

詹姆士与“符合论”都肯定真理是观念的一种性质。

真理论的几种代表类型.

真理论的几种代表类型.

融贯论的真理定义主要是指作为真 理负荷者的一个系统内部应是协调 的、 一致的、无矛盾的、无可怀疑 的;系统内诸元素是彼此相关的。 融贯论的真理的核证标准是一个信 念被核证必须与信念者的其它信念 相融贯;信念的任何子集合都不比 任何其它集更根本;没有信念是确 定无疑的 。
(3)真理实效论 它是本世纪初产生的一种真理观。 它的基本观点是:一个概念或命 题的意义是参照其应用所产生的 实际效果决定的,因而真的信念 是那些富有实效的信念。
(4)语义真理论(the semantic theory of truth) 语义真理论与符合真理论有着 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它认为, 语句的真理性就在于它与事实 相符合。语义真理论旨在为古 典的符合真理论做出精致的语 义解释。
真理论的几种代表类型
(1)真理符合论(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它是最古老的真理论的形式, 从亚里士多德初步形成至今已 经持续了两千多年。符合论是 从命题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上来 定义真理的。符合论认为,如 果认识或真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荷者与它所表 达的对象相符合,则是真理。
(2)真理融贯论(theory of conerence) 从古代的柏拉图至今也已有着长久的 历史。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康德 和黑格尔都有这一思想。例如,黑 格尔认为,“真理既是具体的,必 是自身发挥其自身而且是联系的谐 和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必是一 全体。”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真理的标准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真理的标准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真理的标准《纲要》中列宁说:“所有这些认识的环节(步骤、阶段、过程)都是从主体走向客体,受实践的检验,并通过这个检验达到真理(=绝对观念)。

”又说,在《资本论》里,“在每一步分折中,都用事实即用实践来进行检验。

”这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中心问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列宁对上面二个问题研究都贯串着实践观点,如在辩证认识的途径的表述中,实践是最后一环,也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人类认识的目的。

当然,列宁也是在实践基础上论述认识过程的,是包含着实践的起首作用和基础作用的。

黑格尔对实践观点是有深刻地研究的。

列宁在《逻辑学》摘要中,非常注意研究和批判地吸取黑格尔这方面的成果。

这种研究和改造主要在二处;其一是“目的性”,其二是“善的观念”。

列宁明确指出,“毫无疑问,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的)真理的过渡。

因此,当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列入认识论时,他的观点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整个认识史的总结、但它是直接从黑格尔那里变革出来的。

列宁详细考察了黑格尔这些同马克思主义十分“接近的”思想,并加以批判改造,从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首先,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黑格尔的范畴体系的按排,实践(目的活动,善的观念)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他把合目的性的活动作为一个逻辑范畴,作为主观性(概念)沉没在外在性(或者异化为客观性)中又回到自身(更高的主观性,即主观性和客观性同一的观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在客观性里,通过机械性和化学性(二者都为自然必然性这一概念所包括),最后到目的性。

在目的性里,首先是“主观目的”,通过“手段”,最后到“实现了的目的”,把人的合目的性的活动看作这样三个步骤的推理,他在“实现了的目的”这一节中指出:“目的性的过程是概念向客观性的转移”,也就是说,人的主观目的和概念通过实践而转化为客观现实,这是在唯心主义体系中说出的唯物主义语言,列宁很重视,特地写了“原文如此!”四字。

【优】认识论PPT资料

【优】认识论PPT资料
理,艺术家所创造的典型体现了概念、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诗的真实的意义,认为抽象的概念是最真实的,是唯一的真理,艺术家所创造的典型体现了概念、理念,因而具有
艺术的真实性。
理念,因而具有艺术的真实性。 1、什么是认识论?其核心问题是什么?
2、哲学史上符合论的真理观有哪些类型?试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符合说所讲的符合中,一方面是客观的独立自在的物质对象,一方面是主体对于它的陈述、判断或认识,独立自在的物质对象与认识 并不像两块银币一样是同类的东西,两者如何能符合呢 ? 只有生活实践( 而不是理论认识)才让人领悟到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整体,这是第一位的,至于理论认识则是后起的、第二位的。 二、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 超越存在者以与世界整体合一
德里达说:“语言可称为在场与不在场这个游戏的中项。
4、真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真理的真实性?
为抽象的概念是最真实的,是唯一的真 符合说所讲的符合中,一方面是客观的独立自在的物质对象,一方面是主体对于它的陈述、判断或认识,独立自在的物质对象与认识
并不像两块银币一样是同类的东西,两者如何能符合呢 ? 2、想象范围的扩展与艺术真理的深化
于它的陈述、判断或认识,独立自在的 符合说所讲的符合中,一方面是客观的独立自在的物质对象,一方面是主体对于它的陈述、判断或认识,独立自在的物质对象与认识
并不像两块银币一样说)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真理观的关系。
物质对象与认识并不像两块银币一样是 杜甫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
符合何以可能
符合说所讲的符合中,一方面是客观的 3.去蔽说真理的真实性
由于在人与物相关联的现实世界里,人已经参与了物( 存在者),所以,人对物的陈述一方面是人揭示着、显示着物,一方面也是人
独立自在的物质对象,一方面是主体对 按照物之所是的那样陈述着物,即是说,人的陈述受物的制约。

真理效用论及其与符合论的关系

真理效用论及其与符合论的关系

点,真理不能由经验直观中感知与经验对象的吻合类推,而是取决于行为结果与观念预期间的特定关系。

在此,命题的“真”与不“真”最终取决于其在实际行动上“行”不“行”(is it true depends on whether it works)。

用詹姆斯的话说,就是所谓“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注:詹姆斯《实用主义》104页,商务印书馆,1979。

)。

依照实用主义的观点,真理在本质上不过是有效性的同义词,而符合论则是对此所做的直观然而经不起推敲的解释。

围绕符合论真理观中“符合”一词意义的含混不清,人们曾经有种种的质疑和批评。

我们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情况谈论符合一致:两枚圆形硬币或文本的原件和复印件在外观和质料乃至价值方面彼此肖似;钥匙和锁之间有是否契合的问题;在人的“言”与“行”之间存在着是否符合(一致)的关系;我们显然不能在前两种意义上谈论陈述与其所言说的物质性对象的符合关系,因为前者并不具有后者的空间性和质料性特征。

“所以,如果符合的意义是一个存在者(主体)对另一个存在者(客体)的肖似,那么,真理就根本没有认识和对象之间相符合的那样一种结构。

”(注:《存在与时间》263页。

)在此,认识与对象的符合一致只能是在类似言行关系的意义上言说,也就是说,符合在此应指“观念上的判断内容和判断所及的东西即实在的物之间的联系。

”(注:《存在与时间》,261页。

)然而,有趣的是,前此人们在涉及这一问题的论述中为何往往恰恰是在肖似的意义上谈论认识与对象间“镜像”式的符合关系?例如,列宁关于认识对实在的“复写”、“摄影”、“反映”的著名论述。

基于罗蒂等人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可以认为,这一用语的背后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原因。

《哲学和自然之镜》的一个重要理论发现,就是对长期以来支配西方认知中心型哲学的镜式视觉性隐喻的揭示。

在人类认知中,感觉经验是基础性的环节,而视觉在其中又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关键角色。

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

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论文题目: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真理观浅析课程名称:西方哲学专题研究姓名:郭瑞芳专业:美学学号:2090302036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真理观浅析摘要: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开创了逻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求真的工具。

关于真理问题,亚里最早从符合论的立场出发看待真理的性质,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他的符合论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局限,后人也在对他的不断批评和继承中对真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关键词:符合论真理主体客体理性感性一、亚里士多德真理的内容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也是他不懈追求真理的最嘹亮的口号。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符合论的真理观,是最早从符合论的立场看待真理问题的。

他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

”①……“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就是假。

凡以是为是,以假为假,就是真。

”②根据他的理解可以看出,符合论在其最初的意义上,表达的是一种认识与对象、思想和实在之间的契合关系。

命题或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的描写或陈述。

它们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对象符合。

真理就是命题与相关的事实之间的一种对应的符合关系。

或者像黑格尔所说的:“真理的通常定义是真理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

③这样,符合论的真理观其实就是:主体观念和观照对象的契合即为真理,而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内容其实是更加丰富的,他的真之符合论思想主要是以下两点。

首先,他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他反对“天赋观念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这些客观对象就没有认识,而没有对某一对象的认识,该对象却可以很好地存在。

认识上的真与假,由客观对象所决定的,其标准在于我们的认识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33页②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46页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301页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他举例说:“并不因为我们说你脸是白的,以你脸才白,所以只因为你脸是白,所以我们这样说才算说得对。

符合论真理观及其问题

符合论真理观及其问题

出了符合的实用标准而已。 最有影响、 被最广泛接 受的还是真 理的符合 论, 其基本思想在于强调命题或判断的真假取决于 它们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我们可以把这种观 点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 他认为命题或判断是对客观 事物的性质、 状态或关系等的描写或陈述 , 命题或 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如实地描写或陈述了 客观事物的性质、 状态或关系等, 也就是说, 真理是 命题和世界上有关实在间的符合关系。这种观点 的现代主要代表有罗素、 卡尔纳普和奥斯丁等人。 罗素在逻辑原子论时期认为, 命题和事实之间存在 着严格的对应关系或逻辑同构关系 , 这种关系的成 立决定了命题的真理性。他认为基本命题的真理 性取决于它们与某些事件的关系, 而其他命题的真 理性原则取决于它们与基本命题的句法关系。卡 尔纳普等逻辑实证主义者持与此类似的观点 , 认为 陈述直接感性经验的命题的真理性可以通过它们 是否与事实相符合而得到证实或证伪, 其他命题的 真理性则通过它们与这类命题的关系而加以确定。 日常语言学派的哲学家奥斯丁也持符合论观点, 但 对这种观点的表述和论证有所不同。他主张一种
语言并不是表达 思想的 惟一形 式 , 不过 我们可 以把 两者看 做 是同构的。
差别, 但两者表达的是同一命题, 也就是 对 雪 、 白的 以及世界上的雪、 白之间的关系进行断定, 如果前者符合后者, 那么 雪是白的 就为真 , 否则 为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 除了语词和实在之间的 断裂外 , 命题概念的引进还带入了另一条需要架通 的鸿沟 : ( 1) 自然语言与命题 之间的鸿沟。是否能把 所有由自然语言组成的陈述化归为由抽象符号组 成、 语言上中立的命题结构 ? 这一任务现在看来是 一种不太切合实际的梦想。 ( 2) 符号结构与世界 之间的鸿沟。与以前所 面临的问题一样, 符号 化的命题如何 能跟实在对 应 , 在身心二分的理论传统中, 似乎仍旧无法解决。 形式化的分析哲学还在符合论中引进了一种 更为复杂的层次 , 也就是情景模型。该模型的基本 思想是 , 世界的状态是由实体、 属性以及实体间的 关系所组成的集合构成, 而这种状态可以由集合论 结构来进行模型化, 符 号的意义由集 合论模型提 供。这样一来, 陈述和世界的存在方式之间的符合 变成了三种符合 , 因此鸿沟也变成了三条 : ( 1) 自然语言和形 式语言中用来表示它的符 号之间的符合。 ( 2) 形式语言的符 号和此语言中集合论模型 里任意抽象的实体集之间的对应。 ( 3) 世界的集合论 模型与世界本身之间的符 合。 符合论在所有这些方面都面临着如何架通这 些鸿沟的问题。人们以为自然语言和形式符号系 统之间的鸿沟可以通过形式语言学来填补 , 但这个 任务并没有完成。第三条鸿沟 , 即集合论模型与实 在世界之间的鸿沟, 是最难以架通的。传统的哲学 一般都认为 , 世界是由彼此独立的实体构成 , 它们 有着确定的属性和关系, 这些实体根据充分必要条 件而划分为不同的范畴 ; 如果情况真 的是这样的 话 , 那么集合论模型确实可以与世界对应起来, 即 抽象实体对应于实在世界中 的个体, 集合对应属 性 , n 维集合对应于关系。但是从上面的例子我可 以看出 , 这种简单的对应是毫无根据的 , 事实上认 知科学关于 范畴化活动的发 现 集合论模型那些天真的想法。

真理何以“真”?

真理何以“真”?

真理何以“真”?真理之口【意大利】“真理是对观念而发生的。

它之所以变为真,是被许多事件造成的。

它的真实性实际上是个事件或过程,就是证实它本身的过程,就是它的证实过程,它的有效性就是使之生效的过程。

” ——詹姆士在人类孜孜以求的“真、善、美”中,“真”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有时甚至被认为是后两者的前提与基础。

我们总想听见“真话”,得知“真相”,揭开“真面目”,追求“真理”。

今天就聊一聊关于真理的一些事。

高中时,政治老师就教导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可是,实践真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其实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真理观。

最主要的有三个:符合论(严格来讲,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就属于符合论的范畴)、融贯论和效用论(即实用主义真理观)。

一、符合论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判断一句话是对还是错呢?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事实去验证这句话,如果这句话符合事实,那么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反。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符合论,即观念的真或假在于他是否与事实相符合。

这种检验真理的标准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无懈可击,而且我们绝大部分生活经验就是在符合论的反复考验下形成、并帮助我们应付生活难题的。

可是我们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反思一下:这个符合论凭什么能够作为一个验证真理的方法呢?符合论之所以能被我们所信赖,是基于一个假设:真理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即主观和客观是可以相符合的。

但是主观与客观真的能够符合吗?这个问题是一个“越想越不对”的问题。

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识根本就是不同质的东西,而我们知道两个不同质的东西是无法作比较的——请你比较一下风和马的关系:什么时候一阵风和一匹马是相符合的?你很容易发现风、马、牛是不相及的,所以二者根本就没有符合不符合的关系。

如果风和马之间很难谈得上符合,那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识怎么谈符合关系呢?当然了,我这里是将主客观的差异放大到了比较极端的情况,所以显得有点像诡辩。

我只不过是想说,符合论所依赖的“主客观可以一致甚至吻合”是一个没有根据的理想状态。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

对此应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第前进一步,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这也可以从两方面为理解: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总是具有近似的性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在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两重特征。

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二是它们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在一种范围和条件下正确的反映,在另一种范围或条件下,变成了不正确的;在某个特殊的范围和条件下变成了绝对的正确反映。

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或约对性的相互过江和相互转化。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是一切现实的具体的真理及其发展的辩证法,这一辩证法存在于真理性认识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形态之中。

真理标准相容论

真理标准相容论

真理标准相容论一、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事物的认知总是有限的,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因此,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条件和范围而言的,不是绝对的。

然而,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也具有绝对性。

绝对性是指某些真理具有普遍性和无条件性,如数学定律、自然规律等。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检验理论的真伪。

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真伪。

只有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被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才能被认为是真理。

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与价值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真理本身具有价值,因为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价值也离不开真理,因为价值必须基于客观规律和事实。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然要求。

四、科学方法论与辩证法科学方法论是以实证和逻辑为主要特征的认识方法,辩证法则是以矛盾和运动为主要特征的认识方法。

科学方法论和辩证法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而科学方法论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五、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逻辑是指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历史是指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实际状况。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与具体过程和实际状况是一致的。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逻辑与历史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六、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真理的主观性则是指真理必须通过人的意识才能被认识和把握。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事物的客观性,同时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效用论及其与符合论的关系
【作 者】周建漳/洪燕
【作者简介】周建漳(1954-),男,江苏沭阳人,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和历史哲学。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洪燕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思想在经验世界中的有效性乃是真理的源始意义和真实意谓,符合论则是关于这一有效性事后给出然而逻辑在先的本体论解释。针对长期以来关于真理效用论的种种误解,本文一一加以辨正,并在此基础上进而论证了效用论与符合论在主客间性层面上的统一性。
围绕符合论真理观中符合一词意义的含混不清,人们曾经有种种的质疑和批评。我们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情况谈论符合一致:两枚圆形硬币或文本的原件和复印件在外观和质料乃至价值方面彼此肖似;钥匙和锁之间有是否契合的问题;在人的言与行之间存在着是否符合(一致)的关系;我们显然不能在前两种意义上谈论陈述与其所言说的物质性对象的符合关系,因为前者并不具有后者的空间性和质料性特征。所以,如果符合的意义是一个存在者(主体)对另一个存在者(客体)的肖似,那么,真理就根本没有认识和对象之间相符合的那样一种结构。(注:《存在与时间》263页。)在此,认识与对象的符合一致只能是在类似言行关系的意义上言说,也就是说,符合在此应指观念上的判断内容和判断所及的东西即实在的物之间的联系。(注:《存在与时间》,261页。)然而,有趣的是,前此人们在涉及这一问题的论述中为何往往恰恰是在肖似的意义上谈论认识与对象间镜像式的符合关系?例如,列宁关于认识对实在的复写、摄影、反映的著名论述。基于罗蒂等人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可以认为,这一用语的背后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原因。
首先,关于认识的镜式隐喻预设了彼此分立的主客二极间的比较,例如,当有人说看,一只鸟时,我们可以通过循声望去的结果与这话的比较判定此言之真伪。但是,在认识中,我们是否处在与此相同的认知地位上?亨普尔(Hemple)戴维森(Davidson)以及布兰夏德(Blanshard)等都从不存在与思维无染的单纯事实的角度质疑过在事实和认识之间进行比较的可能性(注:Cf.A Realist Conception of Truth,pp.,86-88.)。在我看来,更严厉的挑战来自普特南。对于普氏所谓的神目观(God's Eye),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解读:除非我们具有上帝式的超然视角,认识与对象间的符合是无法为人所直接观察、证实的。一方面,作为认识中主客关系中的一方,我们事实上不可能跳出这一关系而站在一个第三者的地位上对主客双方之是否符合做出比较;用罗蒂的说法,不存在将我们拔离地面提升至全知鸟瞰视野的天钩。另一方面,我们对于认识与对象的关系也不具有如我们在视觉中那样的感觉直观经验。事实上,认识与视觉隐喻的基本区别,就在于其超出感觉直观经验的特征。试想认识之知等于经验之观,那我们的认识居然会出错就匪夷所思了。可是,一旦摆脱视觉隐喻,关于认识与对象符合的确切含义以及我们怎能判定认识和对象是否符合的问题就马上凸显出来。对此的下意识顾虑也许正是长期以来关于认识的镜式解释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真与行之间
在认识论上,人们关于真理的不同立场之间仍然存在着某些基本共识,对此,身为存在论真理观代表的海德格尔一语中的:真理的处所是判断。(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258页,三联书店,1987。)换言之,真理乃是关于认识(近代)或陈述(当代)的事情。在此基点上,人们对陈述何以有真(假)、何为真乃至如何为真各抒己见,形成不同的观点。
《哲学和自然之镜》的一个重要理论发现,就是对长期以来支配西方认知中心型哲学的镜式视觉性隐喻的揭示。在人类认知中,感觉经验是基础性的环节,而视觉在其中又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关键角色。因而,长期以来,人们在对人类认识的思考中下意识地将看这样一种经验直观外推为作为内在心理过程的想(即认识)的原型,于是,认识被考虑为思想与物之间镜式的反映关系,而认识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图像与所映照对象是否吻合一致。这样一种理论由于其与我们经验直观的直白吻合而长期占据着哲学认识论的中心位置,但是,细察之下,由看到思或想的这一类推的合法性是大成问题的。
所谓符合论(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即把真理解释为认识同它的对象的符合,其现代语言哲学表达是,一陈述为真,当且仅当事实如其所述。例如,雪是白的为真,当且仅当雪是白的。在此,真涉及主体与对象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是符合。不论对符合的含意作何理解,这是一种主客间非对当的关系,其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趋就,真之所以为真是由于主观认识对客观实在的分有(share),在此,真即客观(注:Cf.William P Alston:A Realist Conception of Truth,Cornel University Press,p.,22.)。真理效用论亦称实用论(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在直接意义上,它是隶属于实用主义谱系(即不仅包括皮尔士等老一辈实用主义三杰,也包括当代罗蒂、普特南等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进而,它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实践检验标准有着不容抹煞的思想关联(对此我们在下文中将进一步加以讨论)。依照这一派的观点,真理不能由经验直观中感知与经验对象的吻合类推,而是取决于行为结果与观念预期间的特定关系。在此,命题的真与不真最终取决于其在实际行动上行不行(is it true depends on whether it works)。用詹姆斯的话说,就是所谓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注:詹姆斯《实用主义》104页,商务印书馆,1979。)。依照实用主义的观点,真理在本质上不过是有效性的同义词,而符合论则是对此所做的直观然而经不起推敲的解释。
效用论辨正
作为比起符合论远为后出的真理观,效用论引起了人们的许多疑虑。在对此进一步的讨论之前,我们首先对效用本身的含义稍加阐发。
必须指出,作为真值思想命题,真理同时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具有有效性。一方面,它经由实践环节具有造成实际经验结果的效力,另一方面,它在思想领域中具有决疑止讼、是非立判、达成认识一致性的功能(注:关于真理与认识一致性问题,我在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反思关于史学中认识一致性问题的哲学分析(《哲学研究》2000年11期)中已有详论。)。在此,所谓真理可以被视为是关于所欲求解问题唯一和确定的解,就像数学、物理问题的正确答案,它对我们的思想乃至行为具有无可辩驳和不可抗拒的强制力:傻子才会怀疑22=4,也不会有人做以卵击石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蠢事。这样的真理在行动上是我们无可选择的唯一可行方案,在思想方面,严格意义真理在场的背景下,一切的认识都歧途同归,一切的争执都无地自容。当布拉德雷(Bradley)说真理就是那令我们的理智满意的东西,皮尔士说那注定最终要被所有的探索者所一致同意的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真理(注:Quoted in A Realist Conception of Truth,p189.)。他们事实上已经揭示了真理在思想上的有效性。当然,这种有效性最终还是建立在其实践有效性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主客体间认识的一致性是基于主客间由有效性提示的切中关系。对实用主义真理观最常见的是对詹姆士那句著名短语的充满机会主义气味的解读,所谓有用即真理。对此人们常常报以各种设问句式的质疑,其典型句型是:难道只要能达到预期效果,怎么都行也是真理吗?对此句子稍作分析不难发现,在此,真理其实是语句中冗余的成份,去掉问号前也是真理四字对语句的实际内容毫无损耗。这表明,这样的句子所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道义的愤慨,它涉及的乃是善而非真(注:在此也有真的问题,例如小偷的手段。也就是说,偷作为行为是坏的,但作为本事却是真的。),而二者之间本来就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上述质疑从学理上看言不及义。顺便指出,将有用作唯我论式的理解不但参之实用主义者的论著言之无据,在理论自身的逻辑上也不成立。因为,就像不存在所谓的私人语言一样,也不存在只对某一特定个体私下起作用(即有效)的东西。反之,只对某某好(有利)的东西当然是存在的。于是,关键是对真、善即有效和有利加以区分。实际上,对真与有用的关系倒是存在着有效质疑的。比如,医学上某些并不具有任何药用成分的药片(安慰剂)药到病除的临床效果,关于超自然力的信仰在信徒身上产生实际的经验效果。那么,我们在此是否能由某些事物的有用反推其真呢?
【关 键 词】真理/效用论/符合论
中图分类号:B023.3 文献标码:A
真理无疑是哲学中最复杂的大字眼之一,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它兼有存在论、美学、价值观,当然,还有认识论的用法,这反映了真理概念在人类哲学系统中的基础性和核心性。其复杂性还在于,即便是在本文所欲涉入的通常认识论论域中,关于真理也存在着诸如语义论、冗余论、融贯论、反实在论乃至符合论、效用论等各种不同同时又存在交叉重叠的哲学立场。本文对真理的讨论由效用论和符合论入手,在笔者看来,在认识论范围内,二者构成最基本亦最有意义的思想张力。
细察以上的例子,它们其实均属于杯弓蛇影的类型:那些明明为假或至少说真假难辨的东西发生作用的机制中都少不了心理因素的中介,而这在真正的有效性中是不需要的。正是由于它对心理暗示的依赖,它显然不具有客观的普适性、恒常性以及确定性。但无论如何,这些假的东西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说的确导致了真的效果,这是否是在真与有效性之间打入的一个楔子呢?其实,这里存在着某种误区。就药不含有效成份或超验存在无以确证而言,它们诚然可以说是假的,但其中却并非没有真的。简单地说,这里起作用的是某种心理学意义上真的东西,因此,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其实施者的作法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必须合乎特定的心理规律。归根到底,尽管表现为某种相对曲折的方式,有效性与真的关系不容质疑。
其次,即便符合论是关于出判断,正如实用主义所说:被告知真理是与实在的符合对我们毫无用处(注:罗蒂《后哲学文化》24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转引自陈亚军《实用主义:从皮尔士到普特南》229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或曰,我们可以将符合视做关于真理的定义,进而将通过实践显示的命题的有效性当作判定符合与否的可操作性标准(注:真理的定义与检验标准的区分是人们在讨论实用主义时常见的作法,如A.C格雷林《哲学逻辑引论》18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但依照实用主义反本质主义的精神,这样的一种处理方式叠床架屋,实有必要对其动之以奥康姆式剃刀。依照包括维特根斯坦在内分析哲学流派的标准看法,命题的意义就在于其证实方法,而实用主义关于像真理这样的语句应该在经验层面具有其兑现价值的思想(注:真理的定义与检验标准的区分是人们在讨论实用主义时常见的作法,如A.C格雷林《哲学逻辑引论》190页。),其实就是此一观点的美国版,此中所表露出来的关于真理的可贵直觉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阐发。回到事情本身,毫无疑问,真正令人类感知认识有真假并据以判断真假的,乃是其在外部世界中的效准或有效性(Validity),即思想、观念在实践中是否引发预期的结果、反应,这是真、假观念在人类观念中的真正起源。因此,在源始和实际的意义上,真理的真实意谓乃是其有效性。而关于真理具有实在论倾向的符合论看法,其实是试图进一步对思想有效性给出某种本质主义的本体论解释。用罗蒂的话说,相对于信念之对行为的有效性,客观性、真实性或相似性等等不过是事后追授的关于真理的二阶形容词性质的无意义赞语(注:准确再现观仅只是对那些成功地帮助我们去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事务的信念所添加的无意识的和空洞的赞词而已。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7页,三联书店,1987。另见同书293、410页。)。其合理因素是试图在外部实在和认识的关系中把握认识,而引发此一问题上认识混乱的则是这一事实上后设的本体论解释所具有的逻辑在先的品格。#p#分页标题#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