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b2881036ed630b1c59eeb57b.png)
寓言二则之一《自相矛盾》教材分析:寓言是文字作品的一种体裁,是作者为了说明某个道理而创编的故事,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本文所选的寓言是选自《韩子非·难一》中的《自相矛盾》,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同时以寓言的特点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启发。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寓言。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图文结合领悟寓言寓意,谈读后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说话不能前后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根据注释理解句子含义,领悟所讲的道理。
一、看图猜画面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请你们根据画面意思来猜几个成语,看谁最棒?(在画的下面出示成语)守株待兔狐假虎威邯郸学步杞人忧天叶公好龙自相矛盾亡羊补牢画蛇添足刻舟求剑望梅止渴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再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3.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4.板书课题,齐读并思考: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矛和盾分别用来干什么?矛盾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并带上文字矛是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类似长枪。
盾是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用以掩蔽身体,抵卸敌人的。
5.简介韩非子。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1.我们读的这篇短文,从形式上是属于文言文,谁来说,怎样学文言文的效果会好些?学生讲后出示:a.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直到背诵。
b.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句子并弄懂课文内容,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c.弄懂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2、范读(播放录音)、指导,灯片划出节奏、重音,自由读。
14.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学习辅导
![14.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学习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a0437a2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b.png)
14.寓言二则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寓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教育学生做事说话不能前后自相抵触。
基础园地[我会写的字]椎相zhuī脊椎xiāng 相互chuí椎毁xiàng 照相近义词:利——快莫能——不能(弗能)鬻——卖负——背闻——听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自相矛盾——前后抵触(格格不入)反义词:利——顿掩耳盗铃——开诚布公自相矛盾——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欲:想要。
毁:损坏。
以:用。
誉:夸耀。
莫:不。
立:存在。
椎:敲打东西的器具。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
负:背。
遽:急忙。
弗能应:不能应答。
课文在线1.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铿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也,遽掩其耳。
【赏析】这则寓言是说:有个人想偷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把它砸碎。
谁知,他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他抓走,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哈,多么愚蠢可笑的人哪,自己想做坏事,又不想让别人知道,为了达到“偷钟”的目的而玩弄这笨拙的手段,只不过也是自欺欺人罢了。
2.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赏析】那个楚人先夸耀他的盾牌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紧接着他又夸耀他卖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它穿不透。
盾与矛本来就是彼此相克的,他却把“盾”与“矛”的作用夸大到了绝对的程度,使自己说的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实在是可笑之极。
本来就相互矛盾的话当然经不起别人这“致命”一问,用自己锋利无比的矛来刺自己那坚固无比的盾,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盾被矛刺穿或矛没有刺穿盾,都会轻而易举揭穿这个可笑的推断而让自己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看来说话、做事都应该实事求是,莫不可夸大其词,自相矛盾呀!《掩耳盗铃》描写了一个偷钟的人因为钟大而想毁掉钟后再偷走,因为害怕别人听到声音而掩上自己耳朵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种自欺欺人的行为,终究会自食其果的。
寓言二则《自相矛盾》课件
![寓言二则《自相矛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02c5a7c77da26925c5b0db.png)
弗
理解字义
鬻:卖。 誉:夸耀。 陷:刺透,穿透。 或:怎么样。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弗:不。 应:应答。
板书设计
盾: 物莫能陷 自相矛盾 矛: 物无不陷 以矛刺盾 前后抵触
课时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第一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题:注意带点的字,说说句子的 意思。(做在双格作业本上)
自相矛盾
龙山三小 邓国群
课题质疑
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 什么?他们在说些什么?
图中有一 个卖兵器的和 一位顾客。他 们可能会 说……
关于寓言
寓言:“寓言”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 的寓言篇。它往往叙述一个小故事,而又于 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更深刻的思想,常语 带双关,借以阐发哲理,印证观念,而在春 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诸 子使用,以作为陈说辞理的手段。
解题——自相矛盾
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端装有枪头。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自相矛盾:讲述了楚国一个人夸耀自己卖的 矛与盾时,前后话语矛盾而被人笑的故事, 说明言行应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否则 就会闹出笑话,反而不得于把事做好。Fra bibliotek学习生字词
生字教学
fú
字义:不。 弗(弗去) 佛(仿佛)
关于《韩非子》
《韩非子》:由韩非子所著,是先秦法家的 代表作,共五十篇,书中记载着大量脍炙人 口的寓言故事。这教学法生动的寓言故事, 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和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 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子巧妙地运用寓言 故事来说理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良好 的效果。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四课,寓言二则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四课,寓言二则](https://img.taocdn.com/s3/m/a614641afc4ffe473368ab80.png)
第一题.写字,组词。
铿 (铿然)(铿锵) •形近字:坚(坚持) •字义:拟声词,形容响亮 的声音。
第一题.写字,组词。
•椎 (椎打)(椎心泣血) •形近字:准(标准) •锥(圆锥)焦(烧焦) •字义:①敲打东西的器具;
②用椎敲打,打击;③愚蠢, 迟钝。
第一题.写字,组词。
•弗 (自愧弗如)(弗能应答) •形近字 :费(话费) •沸(沸腾)拂(春风拂面) •字义:(书)副词,不。
第十四课: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而不可负。以椎毁
• • • • • • •
之,钟铿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注释: 铃:这里指钟。 钟:古代乐器。 负:背负。 椎:敲打东西的器具。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 遽:急忙。
自相矛盾• ຫໍສະໝຸດ 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
谢谢观赏
新化实验小学: 六.一班 何彭
佳句欣赏:
•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一个偷钟的人,想把
钟背走,但是钟太大不能背走。这句话交 代了掩耳盗铃的原因。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盾特别坚固,没有
什么能穿透它。这是买矛与盾的人夸赞他 的盾的话语,与下文“吾矛之利,于物无 不陷也”形成鲜明地对比。
能陷也。”又誉之其矛曰:“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 而立。 注释: 鬻:卖 誉:称赞,夸。 陷:刺透,穿透。 弗能应:不能应答。
• • • • •
第一题.写字,组词。
•铃 (铃声)(铃铛) •形近字:岭(山岭) •龄(年龄)伶(伶俐) •字义:①用金属制成的响器;
2020二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4 12《寓言二则》掩耳盗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
![2020二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4 12《寓言二则》掩耳盗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03a984763231126fdb115c.png)
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概要课件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概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2ea40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0.png)
04
寓言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掩耳盗铃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盲目自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面对问题 或困难时,可能会选择掩耳盗铃 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不愿意正视 问题,导致问题恶化。
自我欺骗的危害
掩耳盗铃的行为不仅无法解决问 题,反而会让人失去成长和进步 的机会,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
如何避免掩耳盗铃的行为
如何将寓言故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培养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
提高判断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摒弃自欺欺 人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 头脑,理性分析问题,避免被情绪左 右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增强自我认知
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 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不是通 过掩盖或否认来逃避现实。
掩耳盗铃的故事情节
有一个小偷,看中了一户人家门上挂的 大铜铃,想要盗取。
然而,当他盗取铃铛时,铃铛还是发出 了响声,结果他被主人当场抓获。
为了避免铃铛响起来被人发现,他把耳 朵用棉花塞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欺欺人、自作聪 明往往会适得其反。
03
寓言寓意解析
揭示的道理
01
盲目主观臆断
02
逃避现实
通过分析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能力。
引导学生将掩耳盗铃的寓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 身素质和修养。
02
寓言故事简介
掩耳盗铃的故事背景
0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 安,各种矛盾和斗争激烈。
02
普通百姓生活困苦,为了生 存,一些人铤而走险,干起
了偷盗之事。
03
掩耳盗铃的故事就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产生的。
21、寓言两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解读
![21、寓言两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d7fd922581b6bd97f19eac4.png)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
盾,会怎么样呢?”他哑口无言, 回答不出来了。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
盾,会怎么样呢?”他哑口无言, 回答不出来了。
哑口无言:因缺乏道理而
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自相矛盾: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不符,互相抵触。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 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 其词。()()学习寓言的办法:
1、了解故事内容; 2、想想,故事告 诉我们什么道理?
21寓 寓言 两则
寓:居住 住的地方 寄托
√
自相矛盾
查字典,找找 “矛”和“盾”。 矛:兵器名。古代用来刺杀敌人 的进攻性武器。 盾: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
锐利的
矛
西周青铜矛 (矛头)
坚固的
盾
古时候,有一个人,一手拿着矛, 一手拿着盾,在街上叫卖。
如果当时你在旁边,你想对那个 掩耳盗铃的人说 做人、做事都 不能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
寓言 自相矛盾 叫卖 夸口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哑口无言 掩耳盗铃 铃铛 丁零丁零
发觉 锐利的矛 坚固的盾
照样子,写句子:
例:铃铛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1.大雨__________的下起来。 2.____丁冬丁冬地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见了吗?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
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 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
人发觉。可是他想:响声
要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 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
见了吗?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
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 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
人发觉。可是他想:响声
要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 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
14《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课件ppt
![14《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848bb52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7.png)
第7页,共18页。
掩耳盗铃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chuí)毁之,钟铿(kēnɡ)然有音。恐 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
一个得到钟的人,想要把钟背走,但是钟太大, 背不动。 于是,他便准备把钟砸破,再 一块块 地背回去,他举起铁锤,猛地一砸,钟发出很大 的声音。他担心别人听到声音,把钟夺走,就急 忙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14 寓言二则
第1页,共18页。
掩耳盗铃
掩:遮住, 捂住
盗:偷
第2页,共18页。
参考资料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亦称《吕览》。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
同编写,杂家代表著作。内容以 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 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 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 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 议论中引证许多古史旧闻和有 关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知 识。
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 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 成。提出了“法”、“术”、 “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
第12页,共18页。
自相矛盾
第13页,共18页。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 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 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
第3页,共18页。
如何学习文言文
• 1、读通: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 2、读懂:对照注释理解句子,理解内容。 • 3、读透:明白寓言中包含的道理。
第4页,共18页。
掩耳盗铃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 毁 之 , 钟 铿 ( kēnɡ ) 然 有 音 。 恐 人 闻 之 而 夺 己 也 , 遽 (jù)掩其耳。
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
![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c4d4c20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7d.png)
寓言二则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文本的意思。
3.懂得说话办事要讲究分寸,不要言过其实,避免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读懂文本的意思,知晓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一、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不如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看看我们能说出多少以“自”开头的成语。
每人说一个,注意不能重复奥!自暴自弃自不量力自出心裁自吹自擂lèi 自得其乐自高自大自告奋勇自给jǐ自足自觉自愿自愧不如自力更生自鸣得意自命不凡自命清高自欺欺人自强不息自轻自贱自惭形秽huì自取灭亡自然而然自身难保自生自灭自食其力自私自利自讨苦吃自投罗网自我吹嘘xū自我解嘲自我陶醉自相残杀自相矛盾自信不疑自行其是自寻烦恼自言自语自以为是自由自在自圆其说自怨自艾自知之明自作聪明自作主张自作自受自始至终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那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二、看图猜画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几个成语。
看谁反应最快。
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狐假虎威百发百中杞人忧天井底之蛙望梅止渴郑人买履愚公移山曲突徙薪抛砖引玉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刻舟求剑叶公好龙亡羊补牢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
)板书:故事、道理那再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
(板书:学、明)那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二、板书课题揭题激读1、(读题)齐读思考: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矛用来干什么的?(刺),盾用来干什么的?(挡)。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https://img.taocdn.com/s3/m/7dd1dd611ed9ad51f01df2ea.png)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 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 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 原文: 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 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 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 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 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 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 楚,将奚为北面?'曰:‘吾 ‘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 马良。'曰:‘马虽良,此非 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 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 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 路也。'曰:‘吾御者善。' 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 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 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 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 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 犹至楚而北行也。" 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 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 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 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掩耳盗铃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 姓有得钟者。欲负而 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 音。恐人闻之而夺已 也,遽掩其耳。恶人 闻之,可也;恶己自 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
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 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 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 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 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 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 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 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 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 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 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 这就太胡涂了。
三年级上册《寓言二则》原文翻译知识点汇总
![三年级上册《寓言二则》原文翻译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5c7f51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7e.png)
三年级上册《寓言二则》原文翻译知识点汇总《掩耳盗铃》———选自《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②钟③者。
欲负④而走⑤,则⑥钟大不可负;以⑦椎⑧毁之,钟况⑨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⑩掩其耳。
恶己自闻之,悖矣。
字词注释:①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得:得到。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负:背、驮。
⑤走:跑。
⑥则:但是。
⑦以:用。
⑧锤:(chuí)槌子或棒子。
⑨“况”(huàng)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
⑩遽(jù):急速地。
原文释义如下: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
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原文释义如下: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
齐宣王去世。
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两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等到考验来了,他只能灰溜溜的逃跑,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而且,要有真才实学,这样才不怕别人的考证。
14 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14 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67713d1f551810a6f4248671.png)
结束
掩耳盗铃
负
铿然
掩其耳
毁
(自欺欺人)
鬻:卖。
自相矛盾
誉:称赞。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fú)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 而立。
陷:刺透,穿透。
弗能应:不能应答。
14 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练习
钟:古代乐器。 负:背着。
掩耳盗铃
铃:这里指钟。
椎:敲打东西的器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 毁 之 , 钟 铿 ( kēnɡ ) 然 有 音 。 恐 人 闻 之 而 夺 己 也 , 遽 (jù)掩其耳。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
遽:急忙。
《韩非子》
《韩非子》 书名。集先秦法家学 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是战国末期著
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死后,后 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 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 二十卷。提出了“法”、“术”、 “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 有《孤愤》、《解老》、《喻老》、 《难势》、《问田》、《定法》、 《五蠹》、《显学》等篇。有清王 先慎《韩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启雄 《韩非子浅释》等注解本。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72021/9/172021/9/172021/9/179/17/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7日星期五2021/9/172021/9/172021/9/17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72021/9/172021/9/179/17/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72021/9/17September 17,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72021/9/172021/9/172021/9/17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bb151357192e45361066f5ad.png)
小故事大道理
从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树旁,希望能 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许多天 过去了,他都没等到撞死在大树下的兔 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因此 田里长满了杂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芜。
小故事大道理
此故事用于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 的思想方法。
守株待兔能用于褒义,只要掌握了规律, 在兔子必经之道上栽几棵树等兔子撞,也 是可以的。比如某地是日军必经之地,我 们只要在此做好准备,守株待兔即可。
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 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 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
掩耳盗铃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是非常错误的一种做法,只有真正认清楚事实,了解客观 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做出相对正确的决断,这才是智者的做法。 这个故事不是让我们学会如何避免被发现,而是单纯教会我们要客 观认识世界万事万物,避免犯主观臆断的错误。
买椟还珠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
引申义
1、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 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 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湘教版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湘教版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770e5378bd63186bdebbcad.png)
湘教版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湘教版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重点难点: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 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 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 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 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自相矛盾我的矛我的盾锐利坚固什么盾什么矛戳得穿戳不穿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fú)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 而立。
自 相 矛 盾
“的” “的”指楚人的 盾源自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fú)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 而立。
掩 耳 盗 铃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 毁之,钟铿(kēnɡ)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 (jù)掩其耳。
掩 耳 盗 铃
指钟
指钟发出 的声音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 (chuí)毁之,钟铿(kēnɡ)然有音。恐人闻之 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
掩 耳 盗 铃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 (chuí)毁之,钟铿(kēnɡ)然有音。恐人闻之 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 一个得到钟的人,想要把钟背走,但是 钟太大,背不动。 于是,他便准备把钟砸破, 再 一块块地背回去,他举起铁锤,猛地一砸, 钟发出很大的声音。他担心别人听到声音, 把钟夺走,就急忙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14 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练习
参考资料
《吕氏春秋》 亦称《吕览》。战国末 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杂家代 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 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内容以儒、 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 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 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 议论中引证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 历数、音律等方面知识。《上农》、 《任地》、《辩土》、《审时》等四篇 保存了先秦农学的片段。有东汉高诱注 和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等。 《吕氏春秋》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 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 如?”其人弗(fú)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 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国有个既卖茅又卖盾的人,他夸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又夸 自己的茅说:“我的茅非常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 穿。”有人说:“用你的茅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这个卖东西的人无话可说。所以说,不能被刺穿的盾 和能刺穿所有东西的茅,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钟,比喻 自欺欺人,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偏要想法 子掩盖。
《韩非子》 书名。集先秦法家学 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是战国末期著
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死后,后
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 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 二十卷。提出了“法”、“术”、 “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 有《孤愤》、《解老》、《喻老》、 《难势》、《问田》、《定法》、 《五蠹》、《显学》等篇。有清王 先慎《韩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启雄 《韩非子浅释》等注解本。 《韩非子》
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