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过滤实验
实验五:水的净化
第七周1课时
实验五:水的净化
实验目的
1、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2、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
实验器材
明矾、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投影仪。
实验原理
水的净化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吸附,过滤,蒸馏,沉淀等。
吸附是用明矾在水中形成胶状物质来吸附水中的悬浮的物质来达到净水目的的。
蒸馏是采用水中各个物质沸点的不同来达到净水目的的。
实验步骤
一,吸附
在烧杯中加入水后上面放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止,观察现象
二,过滤
取一张圆形滤纸,折好并放入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
在铁架上架好漏斗,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
取用明矾处理过的一杯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做了不同程度处理的水,清澈度有什么不同?
三,蒸馏
在烧瓶中加入1/3体积的硬水,再加入几粒沸石,以防加热时出现暴沸,连接好装置,使个连接部严密不漏气。
加热烧瓶,注意不要使液体沸腾的太剧烈,以防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试管里。
弃去开始蒸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到10毫升左右蒸馏水后,停止加热。
用肥皂水比较蒸馏前后的硬度变化。
05实验5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实验五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目的要求】1.掌握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2.学习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含量的方法。
【实验原理】H2O2是医药、卫生行业上广泛使用的消毒剂,它在酸性溶液中能被KMnO4定量氧化而生成氧气和水,其反应如下:5H2O2+2MnO4-+6H+=2Mn2++8H2O+5O2滴定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反应时锰的氧化数由+7变到+2。
开始时反应速度慢,滴入的KMnO4溶液褪色缓慢,待Mn2+生成后,由于Mn2+的催化作用加快了反应速度。
生物化学中,也常利用此法间接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在血液中加入一定量的H2O2,由于过氧化氢酶能使过氧化氢分解,作用完后,在酸性条件下用标准KMnO4溶液滴定剩余的H2O2,就可以了解酶的活性。
【仪器试剂】台秤(0.1g)、天平(0.1mg),试剂瓶(棕色),酸式滴定管(棕色,50cm3),锥形瓶(250cm3),移液管(10cm3、25cm3);H2SO4(3 mol·dm-3),KMnO4(s),Na2C2O4(s,AR.),双氧水样品(工业)。
【实验步骤】1. KMnO4溶液(0.02 mol·dm-3)的配制称取1.7g 左右的KMnO4放入烧杯中,加水500cm3,使其溶解后,转入棕色试剂瓶中。
放置7-10天后,用玻璃砂芯漏斗过滤。
残渣和沉淀则倒掉。
把试剂瓶洗净,将滤液倒回瓶内,待标定。
2. KMnO4溶液的标定精确称取0.15~0.20g预先干燥过的Na2C2O4三份,分别置于250cm3锥形瓶中,各加入40cm3蒸馏水和10cm33 mol·dm-3 H2SO4,水浴上加热直约75-85℃。
趁热用待标定的KMnO4溶液进行滴定,开始时,滴定速度宜慢,在第一滴KMnO4溶液滴入后,不断摇动溶液,当紫红色退去后再滴入第二滴。
溶液中有Mn2+产生后,滴定速度可适当加快,近终点时,紫红色褪去很慢,应减慢滴定速度,同时充分摇动溶液。
水的过滤实验
水的过滤实验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自来水中常常含有各种杂质和污染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过滤水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单的水的过滤实验,来探究不同过滤材料对水的过滤效果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塑料漏斗- 不同种类的过滤材料,如砂子、木炭和无纺布等- 自来水或污染水- 量筒- 清洁容器2. 实验步骤:1)将塑料漏斗放置在干净的容器上方,确保漏斗的出口正好位于容器的中间位置。
2)按照漏斗的大小和形状,选择合适的过滤材料,并将其放置在漏斗中。
3)将自来水或污染水缓慢地倒入漏斗中,以观察过滤效果。
4)通过量筒测量被过滤得到的水的量。
实验结果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不同种类的过滤材料进行过滤。
将自来水或污染水倒入漏斗后,我们观察到水通过过滤材料流入容器中。
通过量筒的测量,我们可以得到被过滤得到的水的量。
我们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和比较。
以下是三种不同过滤材料的效果及其可能的原因:1. 砂子:砂子通常具有较大的颗粒和多孔结构,因此能够有效地过滤杂质和固体颗粒。
实验中,砂子能够过滤掉较大的悬浮颗粒和杂质,使水变得较为清澈。
然而,对于较小的颗粒和溶解物质,砂子的过滤效果可能不理想。
2. 木炭:木炭具有较为多孔的表面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附和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异味。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木炭对于改善水的味道和气味具有一定效果。
然而,木炭对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和微小颗粒的过滤效果有限。
3. 无纺布:无纺布在实验中表现出较好的过滤效果,能够较好地捕捉悬浮颗粒和杂质。
无纺布具有较密的纤维结构,能够有效地过滤水中的微小颗粒和有机物。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无纺布过滤得到的水较为明亮和清澈。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不同过滤材料对水的过滤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 砂子能够较好地过滤大颗粒和杂质,但对于溶解物质和小颗粒的过滤效果较差。
实验五废水中悬浮固体的分离——常压过滤与减压过滤
实验五 废水中悬浮固体的分离——常压过滤与减压过滤一、概念1.了解物质分离提纯的主要方法及其原理。
2.掌握常压过滤的基本操作。
3.掌握减压过滤装置的组装方法和基本操作。
二、原理分离、提纯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在用化学方法提纯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一般选用只和杂质反应的试剂,将杂质转化为沉淀或气体除去。
在反应过程中能将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物质则更好。
如用溶液吸收气体杂质时,净化后的气体还需进行干燥。
常用的分离、提纯方法有:过滤、蒸发、结晶、分液、蒸馏、洗气、升华、渗析等。
1、常用的物理方法(1)过滤: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如粗盐提纯。
主要仪器是滤纸、漏斗、烧杯、玻璃棒。
(2)蒸发、结晶、重结晶:可溶性固体与溶剂的分离。
如分离NaCl和KNO3的混合物。
主要仪器是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三脚架等。
(3)蒸馏、分馏:利用沸点的不同将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
如制蒸馏水、将酒精和水分离。
主要仪器是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接受器等。
(4)分液: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
如汽油和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图 电解法精炼铜 (5)萃取: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溶解到较大的溶剂中去使其。
中含有的H+、Cl-、Fe3+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某种无机盐使胶体凝聚而分离。
如蛋白质溶液离心力,使比重不同的物质进行分离的方法。
由于离心机等设备可体与所用试剂反应而吸收。
物质转化为所需的物质(即杂转纯)。
分离。
如用CCl4从碘水中提取碘。
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6)升华:能升华的固体与其它固体的分离。
如碘与氯化钠(7)渗析:使胶粒与其它溶液的溶质分离。
如去掉Fe(OH)3胶体等。
主要用品是半透膜。
(8)盐析:向胶体和溶液中的蛋白质和水的分离(9)离心分离:借助于产生相当高的角速度,使离心力远大于重力,于是溶液中的悬浮物便易于沉淀析出:又由于比重不同的物质所受到的离心力不同,从而沉降速度不同,能使比重不同的物质达到分离。
过滤实验报告
过滤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不同过滤方法对水质的影响,以及评估其过滤效果。
实验采
用了几种常见的过滤方法,包括活性炭过滤、陶瓷过滤和纤维过滤,通过对比它们的过滤效率和水质改善情况,以期找到最适合特定环境的过滤方法。
首先,我们对水样进行了基本的理化性质测试,包括浊度、pH值、溶解氧含
量等。
然后,分别使用了活性炭过滤器、陶瓷过滤器和纤维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
在过滤结束后,我们再次对水样进行了相同的理化性质测试,并对比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活性炭过滤器对水质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其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
异味和有机物质,使水质更清澈、口感更好。
陶瓷过滤器虽然能够去除一部分杂质,但对水质的改善效果较为有限。
而纤维过滤器在去除杂质方面表现一般,对水质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
此外,我们还对各种过滤器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活
性炭过滤器虽然在过滤效果上表现出色,但其使用寿命较短,维护成本较高。
而陶瓷过滤器和纤维过滤器在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上则相对较为经济实惠。
综合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在一般家庭饮用水处理中,可以考虑选择活性
炭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其能够有效改善水质,提高饮用水的品质。
而对于一些特殊环境,如户外野外生存、旅行等,可以选择使用陶瓷过滤器或纤维过滤器,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低的维护成本。
总之,本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信息,对于选择合适的水质过滤
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有所帮助。
板框过滤实验
实验五 板框过滤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板框过滤机的构造和操作方法;2.测定恒压过滤方程式中的过滤常数K 、e q 及e θ。
二、基本原理板框过滤是把液—固混合物的滤浆在一定压强下送入两侧覆有过滤介质(滤布)的滤框内,滤液通过滤布流走,固体物(滤渣)被滤布截留在框内。
板框过滤有恒压过滤和恒速过滤两种操作方式,过滤时固体颗粒不断被截留,介质表面慢慢形成滤饼并逐渐变厚,滤液通过滤饼的阻力也随之增加,如果保持过滤速率不变,就要不断增加介质两侧压差,此即恒速过滤;反之介质两侧压差不变,过滤速率随着滤饼增厚而减小,此即恒压过滤。
本实验做恒压过滤操作。
恒压过滤的基本方程式为:)()(22e e KA V V θθ+=+令:A V q =,A V q ee =则上式可改写为: )()(2e e K q q θθ+=+其微分式为:θKd dq q q e =+)(2即: eq K q Kdq d 22+=θ 上式的倒数式用增量代替则可写出近似式:e q K q K q 22+=∆∆θ以上各式中:θ——过滤时间,s ;V ——θ时间内所得的滤液量,m 3; V e ——过滤介质的当量滤液量,m 3; θe ——相当滤液量V e 所需过滤时间,s ; A ——过滤面积,m 2; K ——过滤常数。
上式为一直线方程,在笛卡尔坐标上作图,其斜率为K 2,截距为eq K 2。
三、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及流程如下图所示,主要设备为板框过滤机、配浆槽、储浆罐、水洗罐、计量筒、空气压缩机等。
滤浆在配浆槽中配制好后送入储浆罐,一边搅拌一边用压缩空气送至过滤机过滤,过滤前先把过滤机按规定加上滤布组装好,过滤完毕再用水洗涤滤饼一次。
板和框的构造见附图所示,1钮板叫滤板,2钮板叫滤框,3钮板为洗涤板。
滤框空间尺寸为170×170×20mm (四角扇形半径为40mm )。
四、实验步骤首先熟悉实验设备、流程,搞清各个阀门的用途、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⒈检查所有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⒉把滤布浸湿,在2钮滤框两侧对准孔道平整地铺好,板与框按1-2-3-2-1的次序排列组装好,用顶丝杠压紧;⒊水洗罐加水至32液面;⒋启动空气压缩机,使减压阀前压力保持在3kgf/cm 2以上备用;⒌一切准备就绪后,用橡胶塞堵住配浆槽底部出口,向槽内加水40kg 及MgCO 31.5kg配制滤浆液(浓度3~5%Wt ),不断地搅拌均匀;⒍打开储浆罐的放空阀,把配制好的滤浆全部送入储浆罐,同时开动搅拌机搅拌,关闭进浆阀和放空阀;⒎把压缩空气送入储浆罐,维持0.5kgf/cm 2压力,打开过滤机上滤浆和滤液的进出口阀①、③、④,进行过滤,与此同时用秒表不停地计量滤液流出量(每隔一个容积单位记一次时间),直至滤液停止流出为止,然后关闭阀①、③、④;⒏把储浆罐剩余滤浆卸出备用,把压缩空气送入水洗罐,打开过滤机水洗进出口阀②、④,进行滤饼水洗操作,洗液流出1000ml 即可停止;⒐水洗完毕,打开过滤机,取出滤饼,洗净滤布、滤框,中心组装好过滤机并压紧,改变过滤压力,重复5~9的操作过程;⒑实验完毕,用水洗罐的水(加压缩空气)冲洗储浆罐液面管及其他输液管道,以免MgCO 3沉淀堵塞;⒒关闭空气压缩机,清扫场地,整理好实验设备。
空气膜过滤实验报告
空气膜过滤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使用空气膜进行过滤的效果和优劣,并比较不同压力、膜孔直径以及过滤液体浓度对过滤效果的影响。
2. 实验原理空气膜过滤是一种常用的物理过滤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气体的压力驱动下,将液体通过特制的膜孔进行过滤。
空气膜通过其微小的孔径来过滤物质,在保持溶液中颗粒的质量的同时,去除液体中的悬浮物。
在实验中,我们将采用不同压力和膜孔直径的空气膜进行过滤,并测试不同浓度的过滤液体的过滤效果。
3. 实验步骤- 步骤一:准备不同压力和膜孔直径的空气膜,并验证其孔径大小和性能。
- 步骤二:设置实验装置,将待过滤液体放置在容器中,通过连通气密膜循环系统将气体引入。
- 步骤三:根据实验设定的压力和膜孔直径,通过连通相应设备开始过滤过程。
- 步骤四:在过滤过程中,定时收集过滤液体样品,并测量其浓度。
- 步骤五: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
4.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条件压力(MPa)膜孔直径(μm)过滤液体浓度(mg/L)- - - -实验一0.1 0.2 50实验二0.2 0.5 40实验三0.1 0.5 30实验四0.2 1.0 20实验五0.3 1.0 15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在相同膜孔直径下,随着压力的增大,过滤液体的浓度呈下降趋势,说明压力对空气膜过滤效果有显著影响。
2. 在相同压力下,膜孔直径较小的空气膜能够更好地过滤液体,使得过滤液体的浓度更低,过滤效果更好。
3. 过滤液体浓度随过滤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说明过滤时间对过滤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5. 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空气膜过滤能够有效地去除悬浮物,并降低过滤液体的浓度。
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较高的压力和较小的膜孔直径可以得到更好的过滤效果。
空气膜过滤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物理过滤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的液体过滤中。
6. 实验改进与展望本次实验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
首先,实验的样本数量较少,未能进行更全面、细致的探索。
实验五 ICP-MS测定水样中的重金属浓度
5.思考题
5.1 环境水样在用ICP-MS测定前一般需要酸 消解和过滤等预处理,为什么? 5.2 ICP-MS的检出下限很低,是否意味着可 以直接用于测定重金属含量很低的各种水样, 如海水?
ICP-MS仪器结构示意图
外标法与内标法
2.仪器与试剂
ICP-MS(Agilent 7700x),10mL聚丙烯(PP)离心 管,25mL聚对苯二甲酸类(PET) 系列混合标准溶液(0、0.5、1、5、10、50、100µ g/L) 10mL一次性注射器、 0.45µ m微孔针头式过滤器
5.思考题ຫໍສະໝຸດ 1.实验原理ICP-MS是一种多元素分析技术,可同时测定周期表中大多数元素, 测定元素浓度可低至ng/L,具有极好的灵敏度和高效的样品分析 能力。 ICP-MS用等离子体作为离子源,质谱分析器检测产生的离子。样 品由载气带入雾化系统进行雾化后,以气溶胶形式进入等离子体 的轴向通道,在高温和惰性气氛中被充分蒸发、原子化和电离。 被分析的离子由一组离子透镜聚焦进入四极杆质量分析器,按其 质荷比进行分离。并采用电子倍增器放大信号,计量每个质量数 的离子。
准备某地下水及稀释10倍的海水各一份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取10ml左右用045m孔径的针头式过滤器过滤同时做样品空32检查排风系统及循环冷却水系统确认蠕动泵管卡好并连接正常
ICP-MS测定水样中的痕量重金属元素
实验五
实 验 内 容
1.实验原理(仪器、方法)
2.仪器与试剂
3.实验步骤
4.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4.1样品基质复杂会影响金属元素的测定,为减小基质 的干扰,样品中总溶解固体(TDS)的含量应小于 0.1%。比如海水样品至少应稀释10倍后才能进样测定。 4.2 液态样品经雾化器转化为气溶胶后进入火焰后离子 化,由于雾化器最细口径处接近20µ m。因此,样品保 证无悬浮颗粒物,否则样品易堵塞雾化器。 4.3 在测定低浓度金属元素时,样品极易受到外来污染, 因此应注意实验操作避免污染,并做好全程空白。
板框过滤实验报告 (1)
实验五 过滤实验1 实验目的了解板框过滤机的构造、流程和操作方法。
测定某一压力下过滤分内工程中的过滤常熟K 、q e 、τe 值,增进对过滤理论的理解。
测定洗涤速率与最终过滤速率间的关系。
2 实验原理过滤是以某种多孔物质为介质,在外力的作用下,使悬浮液中的连续相液体通过介质的孔道,分散相固体颗粒被截留在介质上,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操作。
液体通过过滤介质和滤饼空隙的流动是流体经过固定床流动的一种具体情况,但过滤操作中的床层厚度不断增加,在一定压差下,滤液通过床层的速率随过滤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即过滤操作不属于定态过程。
在恒压过滤时,由于滤饼的增厚,过滤速率将随过滤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对滤饼的洗涤过程,由于滤饼厚度不再增加,压差与速率的关系与固定床相同。
恒压过滤方程: 上式两边除以A 2得 测定K 、q e 、τe :测与一系列的△τ、△q 值,然后以△τ/△q 为纵坐标,以q 为横坐标作图,即可以得到一条斜率为K 2,截距为q K2的直线,则可以算出K 、q e 的值;再以q=0,τ=0代入式子()()e e K q q ττ+=+2,便可以求出τe。
测定洗涤速率与最终过滤速率 洗涤速率: 最终过滤速率:3 实验流程4 实验步骤将碳酸镁在储浆槽中加水配制成%的悬浮液作滤浆,并在启动空压机前不停地搅拌,防止固体沉淀;按板、框的钮数为1-2-3-2-1-2-3-2-1的顺序排列号板框过滤机。
将滤布复在2号板框两侧,使其表面平整,然后用压紧螺杆压紧板和框;启动空气压缩机,第一次控制压力在;将计量筒放置在滤液出口出,记录液面的初始读数,准备好秒表;关闭洗水阀,打开滤液出口阀,开启滤浆进口旋塞,当有滤液连续流出时开始记录时间,计量筒中液面每上升3cm记录一次时间。
记录时两人用秒表同时间隔记录;当流出的滤液呈细线状流出时,则过滤已完毕,停止计时,关闭进口旋塞;关闭进水阀,滤液出口阀,开洗水进口阀进行洗涤。
洗水从滤液出口处流出时开始计时,每上升3cm记录一次时间,记录两组数据即可。
实验五凝胶层析法脱盐和分离蛋白质
实验五凝胶层析法脱盐和分离蛋白质实验五凝胶层析法脱盐和分离蛋白质实验类型:验证型目的和要求掌握凝胶层析法的原理及操作。
原理凡盐析所获得的粗制蛋白质(盐析得到的IgG)中均含有硫酸铵等盐类,这类将影响以后的纯化,所以纯化前均应除去,此过程称为“脱盐”(desalthing)。
脱盐常用透析法和凝胶过滤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前者的优点是透析后析品终体积较小,但所需时间较长,且盐不易除尽;凝胶过滤法则能将盐除尽,所需时间也短,但其凝胶过滤后样品体积较大。
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凝胶达滤后样品体积不会太增加,所以选用凝胶过滤法。
凝胶过滤(gel filtration),又称为凝胶层析(gelchromatography)、分子筛过滤(molecular sieve filtration)、凝胶渗透层析(gel osmotic chromatography)等。
它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层析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及固定相(凝胶)具有分子筛的特点,将被分离物质各成分按分子大小分开,达到分离的方法。
凝胶是由胶体粒子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
网眼里吸满水后凝胶膨胀呈柔软而富于弹性的半固体状态。
人工合成的凝胶网眼较均匀地分布在凝胶颗粒上有如筛眼,小于筛眼的物质分子均可通过,大于筛眼的物质分子则不能,故称为“分子筛”。
凝胶之所以能将不同分子的物质分开是因为当被分离物质的各成分通过凝胶时,小于筛眼的分子将完全渗入凝胶网眼,并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沿凝胶网眼孔道移动,从一个颗粒的网眼流出,又进入另一颗粒的网眼,如此连续下去,直到流过整个凝胶柱为止,因而流程长、阻力大、流速慢;大于筛眼的分子则完全被筛眼排阻而不能进入凝胶网眼,只能随流动相沿凝胶颗粒的间隙流动,其流程短、阻力小、流速快,比小分子先流出层析柱;小分子最后流出。
分子大小介于完全排阻不能进入或完全渗入凝胶筛眼之间的物质分子,则居中流出。
这样被分离物质即被按分子的大小分开。
实验五-膜分离实验
1. 砂滤(或接触混凝过滤):去除胶体颗粒和淤泥,降低原水 浊度,使浊度及污染指数满足反渗透膜组件进水要求。
2. 消毒:一般用液氯,也常用次氯酸钠,主要杀灭原水中
细菌。 3. 活性炭吸附:主要用以吸附原水中的有机物,同时吸附 水中余氯。如果原水中有机物含量不足以产生污染,可 不用活性炭吸附,而直接用亚硫酸钠消除水中的余氯。 4. 精密过滤(微滤):是预处理的最后部分,起着最后把关的 作用。过滤精度为1μ、3μ、5μ等。
4. 稳定 RO 进水流量,即保持 QRO 进水 =30L/h ,然后改变浓 水流量值至指定值,即通过缓慢调节膜元件进水阀和浓 水阀,使 QRO进水 =30L/h , QRO浓水 =27、 24、 21 、 18L/h, 运行 15min 后,读出 RO 进水压力表和 RO 浓水压力表读 数、浓水流量,分别测定谈水和浓水电导率,计算淡水 流量、回收率和系统除盐率。将结果记入《反渗透单元 实验结果》表中。 5. 关闭反渗透装置进水阀,关闭进水水泵,结束实验。
测定方法: 根据15分钟时间内水样透 过SDI仪中的直径47mm、孔径 0.45μm过滤膜片时渗透流量 的衰减,通过公式可以计算出 该水样的SDI值。为了保证水 样渗透流量的测量精度,SDI 仪将进水压力保持在恒定的 30psi(2.07bar)。
SDI=100×(1-Ti/Tf)/15 RO膜通常要求进水SDI<5
电导率与含盐量对应关系
一般对于同一种水源,以温度 25 ℃ 为基准,其电导 率与含盐量大致成正比关系,其比例为: 电导率1μS/cm 0.55~0.75mg/l含盐量
在其它温度下,则需加以校正,即温度每变化1℃,其含盐量大
实验五 过滤实验
实验五板框压滤机过滤常数的测定1.据板框压滤机实验所测定的数据,计算出两种过滤条件下的过滤常数K1和K2;过滤介质的当量滤液体积Ve1和Ve2;过滤介质的当量过滤时间θe1和θe2。
并提供数据完整的原始数据表。
答:a.原始数据记录表过滤介质(滤布)直径d=120mm,数量2块。
总过滤面积:220.122 2.262104Aπ-⨯=⨯=⨯(m2) A2=0.022622=5.116×10-4过滤常数计算:100kPa 组120kPa 组K1=2/S·A2=2/46.313·(2.262×10-2)2K2=2/S·A2=2/18.855·5.116×10-4=84.4 (m3/s)=207.3 (m3/s)过滤介质的当量滤液体积:V e=I/S=-24.229/46.313=-0.5232(m3)V e=I/S=-1.1895/18.855=-0.063(m3)过滤介质的当量滤液时间:θe=V e2/K·A2=-0.52322/84.4·5.116×10-4θe=V e2/K·A2=-0.0632/207.3·5.116×10-4=-6.339 (S) =-0.037 (S)答:过滤介质中微孔通道的直径可能大于悬浮液中部分颗粒直径,因此,过滤初期会有一些小颗粒穿过而使滤液浑浊,但是颗粒会在孔道中迅速地发生“架桥”现象,使小于孔道直径的细小颗粒也能被拦截,并开始形成滤饼,由此滤液变清,过滤才有效进行。
3.请阐述板框压滤机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答:板框压滤机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占地面积较小过滤面积较小,操作强度高,适应能力强。
缺点;间歇操作,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滤布损耗也比较快。
适应与中小规模的生产场合。
4.实验板框压滤机的操作分哪几个阶段?答:按实验要求配制滤浆 滤浆搅拌 开泵将滤浆打入衡压罐并搅拌 组装板框压滤机 衡压罐加压将滤浆按实验设定的压力打入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 对设定的单位滤液量进行计时并记录 过滤结束用衡压水罐的水对滤饼进行清洗 打开板框压滤机取出滤饼并对板框压滤机及管路进行清洗。
实验五过滤实验
实验五过滤实验一、实验目的过滤是具有孔隙的过滤层截留水中杂质,从而使水得到澄清的工艺过程,砂滤是一种最主要的应用于生产实验的水处理工艺,不仅可以去除水中细小的悬浮颗粒杂质,而且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细菌、病毒及有机物。
本实验采用石英砂作为滤料,进行清水、原混水及经混凝后的混水的过滤实验及反冲洗实验。
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清洁滤料层过滤时水头损失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方法;2.深化理解滤速对出水水质的影响;3.深入理解反冲洗强度与滤料层膨胀高度间的关系,掌握反冲洗方法。
4. 熟悉普通快滤池过滤、反冲洗的工作过程。
5. 加深对滤速、冲洗强度、滤层膨胀率、初滤水浊度的变化、冲洗强度与冲洗膨胀率关系以及滤速与清洁滤层水头损失关系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快速过滤池滤料层能截留粒径远比滤料孔隙小的水中杂质,主要通过接触絮凝作用,其次为筛滤作用和沉淀作用。
要想过滤出水水质好,除了滤料组成需符合要求外,沉淀前或滤前投加混凝剂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过滤水头损失达到最大允许水头损失时,滤池需要进行冲洗。
少数情况下,虽然水头损失未达到最大允许值,但如果滤池出水浊度超过规定要求,也需进行冲洗。
冲洗强度需满足底部滤层恰好膨胀的要求。
根据运行经验,冲洗排水浊度降至10~20度以下可停止冲洗。
快滤池冲洗停止时,池中水杂质较多且未投药,故初滤水浊度较高。
滤池运行一段时间(约5~10 min或更长)后,出水浊度开始符合要求。
时间长短与原水浊度、出水浊度要求、药剂投放量、滤速、水温以及冲洗情况有关。
如初滤水历时短,初滤水浊度比要求的出水浊度高不了多少,或者说初滤水对滤池过滤周期出水平均浊度影响不大时,初滤水可以不排出。
为了保证滤池出水水质,常规过滤的滤池进水浊度不宜超过10~20度。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1. 过滤装置(如图5-1所示) 1套2. 浊度仪 1台3. 200mL烧杯2个,取水样测浊度用。
4. 20mL量筒1个,秒表一块,5. 2米钢卷尺1个,温度计1个。
实验五 板框过滤常数的测定
黄冈师范学院《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板框过滤常数的测定学院:班级:实验小组人员:实验日期:实验台编号: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指导教师:黄冈师范学院《化工原理》实验室实验五 板框过滤常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⒈ 了解板框压滤机的构造、过滤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⒉ 掌握恒压过滤常数K 、e q 、e q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K 、e q 、e q 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⒊ 学习滤饼的压缩性指数s 和物料常数k 的测定方法。
⒋ 学习d q dqq:一类关系的实验确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测定不同压力下恒压过滤的过滤常数K 、e q 、e q 。
三、实验原理过滤是利用过滤介质进行液—固系统的分离过程,过滤介质通常采用带有许多毛细孔的物质如帆布、毛毯、多孔陶瓷等。
含有固体颗粒的悬浮液在一定压力的作用下液体通过过滤介质,固体颗粒被截留在介质表面上,从而使液固两相分离。
在过滤过程中,由于固体颗粒不断地被截留在介质表面上,滤饼厚度增加,液体流过固体颗粒之间的孔道加长,而使流体流动阻力增加。
故恒压过滤时,过滤速率逐渐下降。
随着过滤进行,若得到相同的滤液量,则过滤时间增加。
恒压过滤方程)()(2e e K q q θθ+=+ (1)式中:q —单位过滤面积获得的滤液体积,m3 / m2; e q —单位过滤面积上的虚拟滤液体积,m3 / m2; θ—实际过滤时间,s ; e θ—虚拟过滤时间,s ; K —过滤常数,m2/s 。
将式(4-1)进行微分可得:e q Kq K dq d 22+=θ (2)这是一个直线方程式,于普通坐标上标绘d q dqq-的关系,可得直线。
其斜率为2K ,截距为2e q K,从而求出K 、e q 。
至于e q 可由下式求出:e e K q θ=2(3) 当各数据点的时间间隔不大时,d dq q 可用增量之比qqD D 来代替。
过滤常数的定义式: 12s K k p -=D (4) 两边取对数l g (1)l g l g (K s p k =-D + (5) 因1k r m n==¢常数,故K 与p D 的关系在对数坐标上标绘时应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s -1,由此可得滤饼的压缩性指数s ,然后代入式(6-4)求物料特性常数k 。
过滤实验报告
过滤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海量的垃圾信息和恶意攻击,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对于网络中的信息进行过滤和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和探讨网络信息过滤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的过滤算法的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比较,以期为实际应用中的信息过滤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实验过程1. 数据准备在实验中,我们收集了一些网络中的文本信息,包括垃圾邮件、恶意网页、聊天记录等,作为实验数据。
2. 过滤算法实现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过滤算法,包括朴素贝叶斯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决策树算法等,并实现了这些算法的代码。
3. 实验测试我们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类和标注,并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用训练集训练不同的过滤算法,然后用测试集进行测试,并记录算法的正确率、召回率和F1值。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朴素贝叶斯算法正确率:95.2%召回率:92.1%F1值:93.6%2. 支持向量机算法正确率:98.5%召回率:95.3%F1值:96.9%3. 决策树算法正确率:93.2%召回率:89.4%F1值:91.2%可以看出,三种算法的表现都比较优秀,其中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效果最好。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进行文本信息过滤时,支持向量机算法是一种效果比较好的算法。
2.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不同的算法进行信息过滤,以提高过滤效果。
3. 数据的质量对于过滤效果影响很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清洗和预处理。
六、实验不足和展望本次实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数据集的规模和质量还有待提高,算法的优化和改进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文本信息过滤的方法和技术,为网络信息的规范和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水处理实验思考题
⽔处理实验思考题实验⼀活性炭吸附实验1、活性炭的形态对吸附性能产⽣何种影响?A、⽐表⾯积。
由于吸附现象发⽣在吸附剂表⾯上,所以吸附剂的⽐表⾯积是影响吸附剂的重要因素之⼀,⽐表⾯积越⼤,吸附性能越好。
B、微孔分布。
吸附过程可看成三个阶段,内扩散对吸附速度影响较⼤,所以活性炭的微孔分布是影响吸附的另⼀重要因素。
2、间歇式和连续式吸附过程有何区别?间歇式吸附达到吸附平衡状态,连续式吸附过程中前阶段没有达到吸附平衡状态。
3、影响活性炭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A、活性炭⽅⾯理想的活性炭要具有在多孔中能容纳最⼤重量的吸附质的内表⾯和⼤孔容。
微孔多的活性炭倾向于吸附⼩分⼦,⼤孔多的活性炭倾向于吸附较⼤的分⼦。
因此总表⾯和孔容的数据不能⽤来评估活性炭的可能有效性。
B、吸附质⽅⾯⼀般有机物的吸附随着分⼦量的增加⽽增加,直⾄分⼦太⼤进不了炭孔。
⾮极性有机物较极性有机物更易从⽔溶液中被吸附,有其他有机物混存时会影响吸附,⼀般⽆机物不易被吸附。
易液化或⾼沸点的⽓体较易吸附。
混合⽓体中,纯净状态下易被吸附的⽓体优先被吸附。
C条件⽅⾯温度影响扩散速率和吸附平衡,扩散速率与黏率有关,提⾼温度会提⾼扩散速率,⽽达到平衡加快,但是最终的吸附量也较低。
压⼒增⾼,⽓体的吸附量增⼤,尤其常压下吸附性较⼩的⽓体,这是变压吸附的基础。
PH值会影响溶液中有⾊物的吸附。
许多有⾊化合物在不同PH值下会改变结构和⾊泽,在不同的PH值下会改变结构和⾊泽,在不同的PH值下⽤同样的活性炭处理同样的溶液,⼀般在较代PH值下有较佳的吸附。
4、举例说明活性炭吸附⼯艺的⼯程应⽤。
粉末活性炭在MBFB⼯艺中可以重复使⽤在MBFB反应系统中,粉末活性碳(PAC)由于吸附⼤量微⽣物,成为⽣物活性碳(BAC),使PAC不仅存在着对⼩分⼦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富集作⽤,还存在着PAC对微⽣物的吸附和保护作⽤、PAC对溶解氧的吸附作⽤、在局部⾼污染物浓度和⾼溶解氧条件下微⽣物对⼩分⼦有机物的分解作⽤以及PAC的⽣物再⽣作⽤。
初中化学过滤实验课教案
初中化学过滤实验课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过滤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内容:利用试管、漏斗和滤纸进行固体与液体的分离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试管、漏斗和滤纸等实验器材;
2. 将装有悬浊液的试管固定在支架上;
3. 将漏斗放在试管口上,并在漏斗内放入折好的滤纸;
4. 缓缓倒入悬浊液,让液体通过滤纸进行过滤,将固体留在滤纸上;
5.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与器具:
1. 试管
2. 漏斗
3. 滤纸
4. 悬浊液(如混合盐和水)
实验要求:
1. 实验过程要注意安全;
2. 观察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3. 掌握过滤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过滤实验,我们可以将固体与液体分离开来,这是因为固体颗粒较大,在滤纸上停留,而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则通过滤纸流出。
这是因为滤纸的孔径小于固体颗粒大小,而大于
液体分子大小的缘故。
实验拓展:
可以尝试不同固体和液体的悬浊液进行过滤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过滤效果和特点。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学生掌握了过滤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为学生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三年级上册科学过滤实验
三年级上册科学过滤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过滤实验,使学生了解过滤的原理和方法,学会利用过滤法分离混合物。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加深对过滤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
1.滤纸
2.铁架台
3.漏斗
4.玻璃棒
5.烧杯
6.泥沙和水的混合物
三、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器材:将滤纸折叠成漏斗形状,放置在铁架台的漏斗中,并固定好。
准备好泥沙和水的混合物。
2.将泥沙和水混合物倒入漏斗中。
3.用玻璃棒引流,使混合物慢慢流入烧杯中。
注意不要让泥沙堵塞滤纸。
4.观察烧杯中的滤液和留下的泥沙。
可以多次过滤,直到滤液清澈。
四、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泥沙被留在滤纸上,而水通过滤纸流入了烧杯中。
多次过滤后,烧杯中的滤液逐渐变得清澈。
这说明过滤法可以将不溶于水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过滤是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利用滤纸的孔隙大小将固体颗粒阻留在滤纸上,而水则通过滤纸流入下
方的容器中。
通过多次过滤,可以使液体达到清澈透明的状态。
过滤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制作饮料、酿酒、提取植物有效成分等。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过滤原理,掌握过滤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五 蛋白质脱盐
实验五蛋白质脱盐——凝胶过滤法【实验目的】了解凝胶过滤层析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凝胶过滤层析技术,获得脱盐后的目的蛋白质溶液【实验原理】目的蛋白质用盐析法从细胞裂解中沉淀分离后,其中尚有大量的硫酸铵,需要脱盐才能获得较纯的样品。
常用的脱盐方法有透析法、电透析法和凝胶过滤法。
透析法及电透析法耗时长,样品稀释度大,不易放大进行大规模生产,所以工业生产中应用较少。
凝胶过滤层析脱盐过程中盐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小差异巨大,蛋白质溶液中小分子的盐分子随着层析流动相进入孔径较小的固定相致辞使其在层析中的迁移速率小,而蛋白质因分子尺寸较大,不能随流动相进入固定相中,因此在层析柱中的迁移速率大,首先从层析术中流出,实现脱盐。
用凝胶过滤法脱盐时,为了使盐同蛋白质充分地分离,除了应选用足够长的层析柱之外,还应对样品的体积加以限制。
样品的体积如果过大就导致蛋白质带同盐带不能分开。
一般来就,样品体积不超过床体积的30%。
这一数据的确定是根据盐和蛋白质的分离体积(Vsep)决定的。
两种物质分离体积的定义为,当两种物质的混合物在凝胶过滤层析柱上能够完全分离时的最小体积(参看图一)。
它在数值上等于:Vsep=V eB-V eAC1/2 V由于种种原因(例如样品在柱中的微小振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平衡,样品在柱中发生的纵向扩散等),产生的洗脱峰总是比理论值要宽得多。
如果上柱用的样品体积等于Vsep时,由于上述原因,两种物质的洗脱曲线会重叠造成分离失败(如图二所示),因此,上样体积应Vsep,但是上样体积过小会造成样品过度稀释。
为了提高脱盐样品的得率,上样体积一般15-20%床体积。
一般脱盐层析柱,应为粗短型柱,以提高脱的工作效率。
用凝胶过滤层析技术对白质溶液进行脱盐处理时,样品的浓度对分离效果,没有影响,但是,如果样品浓度过大,就会造成样品粘度增大,引起层析带和洗脱速率不稳定,造成洗脱曲线变宽和扭曲。
在选用洗脱液时,应考虑蛋白质的稳定性和蛋白质同层析介质之间的非特异性吸附作用,所以一般选用离子强度大于0.02的磷酸缓冲液或Tris-HCl缓冲液,如果脱盐后的蛋白质溶液要进行冷冻干燥处理时,应选用可以挥发的缓冲物质制备洗脱液,例如,乙酸铵、碳酸氢铵、乙酸乙烯二胺盐等。
苯甲酸的重结晶和过滤
实验五苯甲酸的重结晶和过滤一、实验目的1.了解有机物重结晶提纯的原理和应用;2.掌握有机物重结晶提纯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重结晶是利用被提纯物和杂质的溶解度及各自在混合物中的含量不同而进行的一种分离纯化方法。
绝大多数固体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下降而减小。
通常混合物中,被提纯物为主要成分,其含量较高,容易配制成热的饱和溶液,而此时杂质则远未达到饱和溶液。
因此,当热的饱和溶液冷却时,被提纯的物质由于溶解度下降会结晶出来,而杂质则全部或部分留在溶液中(容杂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极小,则配成热饱和溶液后被过滤除去),三、试剂和仪器仪器:烧杯50ml、100ml各1个,电炉1个,石棉网1个,滤纸若干,普通漏斗1个,表面皿1个,玻璃棒1个,水循环真空泵公用2-3台,布氏漏斗1台/2-3组,抽滤瓶1台/2-3组,水浴锅公用2-3台,药勺若干,托盘天平1台/2-3组。
试剂:苯甲酸粗品大于3g。
四、实验步骤1、称样:将2.0g粗苯甲酸固体样品溶解在100ml烧杯中,边加热边搅拌,至完全溶解;同时准备好热水。
2、溶解粗苯甲酸和烧热水:将2.0g粗苯甲酸固体样品溶解在100ml烧杯中,边加热边搅拌,至完全溶解;同时准备好热水。
3、趁热过滤:取预热好的普通漏斗,在漏斗里放好一张叠好的滤纸,用少量热水润湿,将玻璃漏斗架在固定好的铁架台上,将上述热溶液尽快用玻璃漏斗滤入100ml烧杯中,待所有溶液过滤完毕后,用少量的热水洗涤烧杯和滤纸。
注意:趁热用热滤漏斗或布氏漏斗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每次倒入漏斗的溶液不要太满,盛剩余溶液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继续用小火加热,以防结晶析出。
溶液过滤之后用少量热水洗涤滤纸和烧杯。
4、冷却、结晶:滤毕,用表面皿将盛有滤液的烧杯改好,静置,稍冷后用冷水冷却,使其结晶完全。
5、抽滤:结晶结束后,用布氏漏斗抽湿(滤纸用少量冷水润湿、吸紧),使晶体和母液分离,停止抽气加少量冷水至布氏漏斗中,使晶体润湿,然后重新抽干,如此重复1-2次,然后用药勺将提纯后的苯甲酸晶体(白色鳞片状)移至表面皿上晾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过滤实验
一、实验目的
过滤是具有孔隙的过滤层截留水中杂质,从而使水得到澄清的工艺过程,砂滤是一种最主要的应用于生产实验的水处理工艺,不仅可以去除水中细小的悬浮颗粒杂质,而且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细菌、病毒及有机物。
本实验采用石英砂作为滤料,进行清水、原混水及经混凝后的混水的过滤实验及反冲洗实验。
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掌握清洁滤料层过滤时水头损失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方法;
2.深化理解滤速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3.深入理解反冲洗强度与滤料层膨胀高度间的关系,掌握反冲洗方法。
4. 熟悉普通快滤池过滤、反冲洗的工作过程。
5. 加深对滤速、冲洗强度、滤层膨胀率、初滤水浊度的变化、冲洗强度与冲洗膨胀率关系
以及滤速与清洁滤层水头损失关系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快速过滤池滤料层能截留粒径远比滤料孔隙小的水中杂质,主要通过接触絮凝作用,其次为筛滤作用和沉淀作用。
要想过滤出水水质好,除了滤料组成需符合要求外,沉淀前或滤前投加混凝剂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过滤水头损失达到最大允许水头损失时,滤池需要进行冲洗。
少数情况下,虽然水头损失未达到最大允许值,但如果滤池出水浊度超过规定要求,也需进行冲洗。
冲洗强度需满足底部滤层恰好膨胀的要求。
根据运行经验,冲洗排水浊度降至10~20度以下可停止冲洗。
快滤池冲洗停止时,池中水杂质较多且未投药,故初滤水浊度较高。
滤池运行一段时间(约5~10 min或更长)后,出水浊度开始符合要求。
时间长短与原水浊度、出水浊度要求、药剂投放量、滤速、水温以及冲洗情况有关。
如初滤水历时短,初滤水浊度比要求的出水浊度高不了多少,或者说初滤水对滤池过滤周期出水平均浊度影响不大时,初滤水
可以不排出。
为了保证滤池出水水质,常规过滤的滤池进水浊度不宜超过10~20度。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1. 过滤装置(如图5-1所示) 1套
2. 浊度仪 1台
3. 200mL烧杯2个,取水样测浊度用。
4. 20mL量筒1个,秒表一块,
5. 2米钢卷尺1个,温度计1个。
过滤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主要由滤柱和测压板两部分组成,为了取得良好的过滤效果,滤料应具有一定级配。
常用㎜和㎜之间孔径的筛子进行筛选。
1.过滤:需要过滤的水从过滤柱上部流入依次流经滤料层、承托层、配水区及集水区,从滤柱的底部流出。
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滤层截流的杂质增加,水头损失也随之增长,其增长速度与滤速大小、滤料的颗粒、进水中悬浮物含量等有关,正确确定滤速、滤料的颗粒和厚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可用实验方法确定。
2.反冲洗:为了保证滤后水质和过滤滤速,过滤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滤层进行反冲洗,使其恢复工作能力,反冲洗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当采用单独水冲洗方法时,随着反冲洗强度的增加,可使滤料层处于完全膨胀、流化的水态。
滤料层的膨胀高度与反冲洗所需的时间、反冲洗强度及用水量都有密切的关系。
图5-1
过滤柱处理水量:㎡/h。
直径100㎜、长度2000㎜
测压板:长×宽=260㎜×2000㎜。
测压管:玻璃管ф10㎜×1000㎜ 6根
四、实验步骤
1. 将滤料进行一次冲洗,冲洗强度逐渐加大到12~152
s
L ,持续几分钟,以便去除滤
/m
层内的气泡。
2. 冲洗完毕,打开初滤水阀门,降低柱内水位。
将滤柱有关数据记入记录表。
3. 通入浑水,开始过滤,滤速16h
m/。
开始过滤后1、3、5、10、20、30min时测出水浊度。
并测进水浊度。
4. 加大滤速至24h
m/,加大滤速后1、3、5、10、20、30min时测出水浊度。
并测进水浊度。
5. 结束过滤,用设定的冲洗强度、冲洗时间进行冲洗,观察整个滤层是否均已膨胀。
冲洗
结束时,取冲洗排水测浊度、水温。
6. 作冲洗强度与滤层膨胀率关系实验。
测量不同冲洗强度(6、9、12、14、162
L 时
/m
s 滤层膨胀后的厚度,停止冲洗,测滤层厚度。
7. 作滤速与清洁滤层水头损失的关系实验。
通入清水,测不同滤速(4、6、8、10、12、
14、16h
m/)时滤层顶部测压管水位和滤层底部测压管水位、水温。
五、实验数据结果整理(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
实验日期:同组实验者姓名:
过滤柱有关数据
表5-1 不同滤速过滤实验记录
水温: ℃
表5-2 滤池冲洗记录
表5-3 冲洗结束时冲洗水浊度、冲洗强度和滤层膨胀率关系
表5-4 滤池反冲洗实验记录
注意事项:
(1)在反冲洗滤柱中的滤料时,不要使进水阀门开启度过大,应缓慢打开以防滤料冲出柱外。
(2)在过滤实验前,滤料中应保持一定水位,不要把水放空以免过滤实验时测压管中积有空气。
(3)反冲洗时,为了准确地量出砂层厚度,一定要在砂面稳定后再测量,并在每一个反冲洗流量下连续测量3次。
六、实验结果讨论
1. 滤层内有空气泡时对过滤、冲洗有什么影响?
2. 当原水浊度一定时,采取那些措施,能降低初滤水的出水浊度?
3. 冲洗强度为何不宜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