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一

合集下载

洛阳市殡葬管理办法

洛阳市殡葬管理办法

洛阳市殡葬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洛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2.04.22•【字号】•【施行日期】1992.04.22•【效力等级】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公墓殡葬管理正文洛阳市殡葬管理办法(1991年12月21日洛阳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1992年4月22日河南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推动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和《河南省殡葬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殡葬管理工作的领导,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要做好殡葬改革的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发动和依靠群众,保证本办法的贯彻实施。

第三条市、县(区)的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殡葬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贯彻实施。

市、县(区)殡葬管理处(所)负责本辖区殡葬管理的具体事宜。

其职责按《河南省殡葬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二条执行。

第四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和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殡葬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本办法。

第五条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对自愿实行火葬的应当予以支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歧视、干预和阻挠。

第六条各级公安、卫生、土地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城乡建设、劳动、人事、文化、新闻、物价、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和人民法院等有关部门,要配合殡葬管理部门做好殡葬管理工作。

第二章火葬管理第七条火葬区的划定:(一)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墨河回族区、吉利区、郊区;(二)新安县、孟津县、偃师县(三县内的偏远乡的农业人口除外)。

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或扩大火葬区的范围。

第八条凡在火葬区死亡的人,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者外,必须实行火化,其遗属不得拒绝,他人不得干预。

河南丧葬规矩

河南丧葬规矩

河南丧葬规矩
河南省的丧葬规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丧事守制:丧家在丧期内要遵守一定的守制,如不举行婚丧喜庆之事,不参加娱乐活动,不戴鲜艳的衣物等。

2. 丧葬仪式:丧葬仪式通常包括出殡、告别仪式和安葬等环节。

出殡时,亲友会前往丧家致以哀悼和慰问。

告别仪式一般在丧家或殡仪馆举行,亲友们会向逝者致以最后的告别。

安葬时,会将逝者的遗体埋葬在坟墓中,并进行相应的祭祀仪式。

3. 服饰要求:参加丧葬仪式时,一般要穿着素色的衣服,不戴鲜艳的饰品,以示哀悼之情。

丧家的亲属还会佩戴白纸花或黑色纸花,表示丧事之意。

4. 墓地选择:选择墓地时,一般会参考风水和传统习俗,墓地的位置和形状都有一定的规定。

5. 祭祀仪式:在一定的时间内,丧家会举行祭祀仪式,为逝者祈福祷告,祭奠祖先,并烧纸钱和供品。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规矩可能会因地区、民族和个人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具体的丧葬过程中,还应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法律规定。

洛阳上坟的规矩

洛阳上坟的规矩

洛阳上坟的规矩一、上坟的时间规矩在洛阳啊,上坟的时间可有讲究嘞。

清明节那肯定是要去上坟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传统节日。

而且啊,在寒食节的时候,也有不少人会提前去祭扫。

还有农历的十月初一,这个时候天气开始变冷了,大家就会去给祖先送寒衣,就好像真的要让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暖暖和和的。

另外呢,忌日的时候,家里人也会专门去坟前祭拜,缅怀亲人。

二、祭品的讲究1. 香烛那是必不可少的。

香要插得稳稳当当的,烛火要烧得旺旺的,这寓意着家族兴旺呢。

2. 洛阳这边上坟经常会带些水果,像苹果啊,寓意着平平安安;橘子呢,代表着吉祥如意。

不过啊,梨可不能带,因为“梨”和“离”同音,不吉利。

3. 糕点也是常见的祭品。

那种传统的糕点,像牡丹燕菜糕之类的,精致又好吃,感觉是把洛阳的特色美食也分享给祖先了呢。

4. 还有纸钱啊,现在也有那种仿造真钱样子的纸钱,大家会在坟前烧给祖先,就好像给他们在那边的生活也提供些经济来源似的,虽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寄托啦。

三、上坟时的行为规矩1. 到了坟地,要先把周围的杂草清理一下,这是对祖先的尊重,让他们的安息之地干干净净的。

2. 祭拜的时候啊,要恭恭敬敬地磕头,一般磕三个头,表示对祖先的敬重。

而且磕头的时候姿势要端正,可不能随随便便的。

3. 在坟前说话也要注意,要轻声细语,说些缅怀祖先、汇报家族情况的话,比如说家里又添了新丁啦,或者最近家族里有什么好事发生了之类的。

4. 上坟的时候,可不能嘻嘻哈哈的打闹,这是个很严肃庄重的事情。

大家都怀着敬畏的心去对待祖先呢。

四、家族成员参与的规矩1. 在洛阳啊,一般是家族里的男性成员为主导去上坟的。

不过现在时代变了,女性成员也可以一起去,尤其是在一些家族观念比较开明的家庭里。

2. 如果是家族里有长辈在世,那长辈会带领着晚辈们去上坟,这时候晚辈们就要听长辈的安排,比如说祭品怎么摆放啊,磕头的顺序啊之类的。

3. 家族里如果有新娶进来的媳妇或者新出生的孩子,在合适的时候也会带到坟前,让祖先知道家族有了新的成员加入,这也是一种家族传承的体现呢。

洛阳市殡葬管理办法

洛阳市殡葬管理办法

洛阳市殡葬管理办法【法规类别】殡葬管理【批准部门】河南省人大(含常委会)【批准日期】1992.04.22【发布部门】洛阳市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1992.04.22【实施日期】1992.04.22【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洛阳市殡葬管理办法(1991年12月21日洛阳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1992年4月22日河南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推动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和《河南省殡葬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殡葬管理工作的领导,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要做好殡葬改革的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发动和依靠群众,保证本办法的贯彻实施。

第三条市、县(区)的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殡葬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贯彻实施。

市、县(区)殡葬管理处(所)负责本辖区殡葬管理的具体事宜。

其职责按《河南省殡葬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二条执行。

第四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和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殡葬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本办法。

第五条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对自愿实行火葬的应当予以支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歧视、干预和阻挠。

第六条各级公安、卫生、土地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城乡建设、劳动、人事、文化、新闻、物价、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和人民法院等有关部门,要配合殡葬管理部门做好殡葬管理工作。

第二章火葬管理第七条火葬区的划定:(一)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墨河回族区、吉利区、郊区;(二)新安县、孟津县、偃师县(三县内的偏远乡的农业人口除外)。

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或扩大火葬区的范围。

第八条凡在火葬区死亡的人,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者外,必须实行火化,其遗属不得拒绝,他人不得干预。

河南亲人去世的规矩

河南亲人去世的规矩

河南亲人去世的规矩
河南亲人去世的规矩一般有以下几点:
1. 吊唁:吊唁时间一般是前一天晚上,由家庭成员在家中进行,唁词通常有“哀悼死者、祝福生者”等,然后向祖先祭祀。

2. 追悼会:追悼会一般在家中举行,家庭成员和亲友一起为死者送行,并唱《长夜将至》等悼念歌曲。

3. 灵车:灵车由家人和亲友手拉或骑车,车尾悬挂黑白条布,随着家人的哀悼而行,直到葬礼结束。

4. 葬礼:葬礼前一天家人会把死者的遗物妥善整理,并放在棺材里装饰;葬礼当天,家人会把棺材抬到墓地,举行火化仪式,然后完成埋葬仪式。

论洛南地区的丧葬习俗

论洛南地区的丧葬习俗

论洛南地区的丧葬习俗作者:韩琳琅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6期【摘要】洛南地区的丧葬习俗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又因地域色彩鲜明,形成了独特的治丧和祭奠仪式。

本论文在大量走访调查基础上,总结出洛南地区丧葬习俗的基本程序、文化内涵及价值限度,通过本课题研究可探究推动保护本地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丧葬习俗基本程序文化内涵价值【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31-02一、洛南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洛南丧葬习俗中以“红喜事”方式治理整个丧葬活动,体现出鲜明的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强调重视个人心态,“儒家重视调整个人心态,告诉当代人应当用和平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帮助现代人解开内心中的心结。

”这种试图用和平的心态调整及对待生活中缺憾和苦难的功效,在洛南丧葬习俗中是通过一系列的治丧和祭奠仪式使人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完成的。

在洛南丧葬习俗中,通过整个的办丧过程,洛南人把本来有可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精神创伤的事件,像对待喜事一样来操办,这种处理办法正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洛南丧葬习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和”的观念。

“中国儒家文化精髓的‘和谐’思想正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展开,并且是这几种和谐的统一。

”儒家文化认为,“和谐”思想既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生活需要达成的最高目标,也是社群性活动赖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同时,还是整个世界形成和谐氛围的基础。

在洛南地区当,当有人去世之时,整个村庄的邻里们以及具有亲缘关系的人都来看望并慰问死者家属。

埋葬死者时,众乡亲邻里们团结起来、互帮友爱,相互协作帮忙抬棺材到墓地并一起用死者到保证丧葬活动顺利进行,洛南人在人去世后的整个丧葬活动中始终体现着一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在当下中国的乡村地区有很鲜明的表现,尤其在一些群众性的集体活动场面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通过这种群体性的看似狂欢的场合,达到凝聚人心、聚合文化的目的,而作为民间集体活动的丧葬仪式就有这样的功效,洛南地区的丧葬仪式传承的正是这种“和”的传统文化,这样观念使整个丧葬仪式能够顺利开展。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

古代墓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

洛阳的古代墓葬文化不仅代表着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反映了古代文化的演进和变迁。

洛阳的古代墓葬主要包括贵族墓葬和平民墓葬两大类。

贵族墓葬通常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设有豪华的陪葬品和祭祀器具。

这些墓葬大多分布于洛阳市区的辖区范围内,其中尤以洛阳市南首阳山区域最为集中。

而平民墓葬则多分布在城市周边的乡村和农田中,规模较小,陪葬品和祭祀器具也相对简单。

洛阳的贵族墓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些墓葬建筑多采用土木结构,如土堆墓、土坑墓等,建筑技术相对简单。

而在墓葬内部,常常可以见到精致的壁画和彩绘,描绘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陪葬品的种类也非常丰富,如金银器、玉器、陶器、马匹和乐器等。

这些墓葬不仅反映了贵族墓葬的奢华和风尚,还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的重要线索。

平民墓葬虽然规模不如贵族墓葬,但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平民墓葬主要以土坑墓和石棺墓为主,建筑简单朴实,没有豪华的陪葬品和祭祀器具。

由于这些墓葬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所以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当时社会的人口状况和居住分布,为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提供了重要参考。

平民墓葬中也常常发现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器物,如针、线、陶罐等,有助于还原古代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洛阳的古代墓葬文化还体现了古代文化的演进和变迁。

在洛阳的墓葬中,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常常采用方形墓和圆形墓,建筑简单,陪葬品较少。

而到了汉唐时期,墓葬规模逐渐扩大,建筑技术也得到了提高,陪葬品丰富多彩。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还为研究古代文化的演进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国老人去世祭祀的规矩

中国老人去世祭祀的规矩

中国老人去世祭祀的规矩
中国老人去世后的祭祀规矩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祭祀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烧落气纸:在老人即将离世时,要在床前烧落气纸,也叫“落气钱”,用来祭
奠死者,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2.报丧:老人去世后,家人要向亲戚朋友发出讣告,通知他们前来吊唁。

报丧
的方式也有讲究,一般要由孝子亲自前往,穿上孝服,向对方磕头,表示对逝者的尊重。

3.设灵堂:在老人去世后,要在灵堂里供奉灵位,让亲友们前来吊唁。

灵堂的
设置也有讲究,要选在正厅位置,布置肃穆,摆设简洁,还要准备香炉、蜡烛、牌位等物品。

4.守丧期:在老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家人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守
丧。

守丧期间不能外出,不能娱乐,不能穿华丽的衣服等。

5.祭祀:在老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家人要按照规定的祭祀礼仪来祭奠死者。

一般要准备祭品,如食物、香烛、纸钱等,还要进行祭拜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总之,中国老人去世后的祭祀规矩比较繁琐,各地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一些繁琐的规矩已经逐渐被简化,但是对老人的尊重和怀念之情依然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棺木盛尸后,称为“灵柩”,将灵柩抬放于长凳之上,叫做“升棺”。

棺前垂白幔,幔前放供桌,桌上设“魂牌”(灵牌)、摆供品、置香炉、配蜡台构成灵堂。

灵柩暂不下葬,称为“停灵”。

其周围满铺干草,孝眷坐卧其上,昼夜不离虔诚护灵,直到起灵为止,意在报答父母生养之恩。

守灵期间,凡来灵前祭奠者,孝子必须一一跪谢。

升棺前,孝子的两只鞋是蹋拉着,不穿好,入棺后,才可以穿好。

伊川一带讲究踢拉一只鞋,父丧踢拉左脚鞋,母丧则踢拉右脚鞋。

男女孝眷头部所戴的孝带和罩头布,都是生白棉布,并且佩带时都是随便一勒,不求整饰,所谓丑孝。

这些孝称为“生孝”。

带着生孝,不能随便进入别人家门。

升棺后,孝眷齐跪灵前,竖香焚箔,将生孝除下,雾上清水,折叠整齐,这叫做“熟孝”,带熟孝时方可进入别人家门。

但佩带时比较讲究,在洛阳西郊一带,升棺前后孝带的戴法不一样。

升棺前,孝带在头上是从前向后在脑后系结;升棺后,孝带是从后向前,在前额打结分成两条,双双搭过头顶,披在背后,垂于腰部。

垂梢要上下错开,切勿两齐,为的是有所忌讳,怕犯“重丧”(再死人)。

成服备葬死者大殓之后,所有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别穿着不同的丧服,叫做“成服”。

成服之俗来源于周代的“五服制度”。

周代的丧服,按亲疏分为五级,故曰“五服”,即斩缭、齐、大功、小功、缌麻五种。

两千多年来,洛阳民间的丧服形制基本上是按五服制度从繁到简,沿续至今。

民国以后,洛阳农村男孝眷头上皆勒白布条,名曰“孝带”。

宽度约2.5分米,长度按关系亲疏,最长者可达2.5米(亲生儿子佩戴),最短者仅约1.5米。

子辈孙辈,皆为白色,曾孙辈则用黄色棉布或白孝带末稍蘸红。

女孝眷裹头用的白孝布口旷罩头布”,宽约5公分,长约1—2米。

未出阁之女孝眷,只在头上勒窄带一周,名曰“锅圈”。

男女孝衣均为大襟,且都无小领,又因有“丑孝丑孝”之说,故皆松而宽。

在男女孝衣上合缝处和边沿处,子、女、媳为毛边,其他则为光边。

女婿的孝衣独为对襟,称为“孝褂”,其合缝及边沿亦皆为毛边。

中产以下人家,一般只亲生子女、儿媳和孙儿孙女等专做孝衣,其他则皆以租赁之孝衣代之。

对于子婿侄婿孙婿等,只是各撕孝布一方(长约2米,宽约5分米)以代孝褂。

这些孝婿,亲疏不同,所佩孝布长短各异,佩戴方法也不样。

孝眷男女所穿之旧便鞋,按鞋帮式样覆缀白孝布一层,谓之“裱白鞋”。

父母双亡者,子、女、媳的鞋帮满白,单亡者或尚有亲伯父母健在者,鞋帮后部留黑寸许,其鞋口、鞋后及鞋底结合部全为毛边。

其他孝眷所裱的白鞋,其留黑的长度,定制是亲者短,疏者长,并且全是留光边。

大殓后,男女孝眷才正式穿上用白棉麻布专门缝制的各种丧服。

男女丧眷,皆穿棉布孝衫,男衫长如袍,女衫仅及膝。

亲者大领,用料粗劣,边缝皆毛;疏者小领,用料细密,制作齐边齐缝。

孝帽是用竹篾扎成,约4公分宽的筐架,糊上白(或红)纸,围成圆圈,用作帽箍,另以半圆圈竖扎箍上,作为帽顶,即成孝帽,俗称“高帽子”。

红色孝帽只有亲生子顶戴,其他男眷所戴皆白,曾孙是在白孝帽上另加黄色纸花一朵。

“哀杖”(即“哭丧棒”),是用长约7公寸的柳木细棍,旋转着贴上剪有纸穗的白色纸条即成。

孝子持杖,意在镇邪驱凶。

民国时期丧家身穿素衣,臂缠黑纱一匝。

黑臂纱无论男女老幼,亲疏远近,均可佩之,既节物省钱,又简单易行。

60年代以后,市区多见臂缠黑纱以示有孝在身。

出殡前,为使吊唁、祭奠死者方便,丧家多在门前搭起灵棚,将灵柩由灵堂移置灵棚。

凡属喜丧,出殡时向祖先行辞别之礼,周代叫大遣祭。

民国时期,洛阳入朝祖时,孝子先在祖先堂行四叩礼跪读告词,告词为:“出必辞尊,幽明一礼,棺重难迁,魂轻易举,衰期功缌,咸萃于斯,礼宜朝庙,兹不敢废。

”这天夜里,丧家要雇用乐班,使其尽情吹奏,俗称“闹丧戏”。

闹丧戏时,村邻纷纷到来,围立棺边一齐用手将灵柩三抬三放,并一齐以“咳”声相配,表示挽车送行。

偃师民间众乡邻此时要抬一面大鼓到丧家门前尽情敲击,俗称之为“攒财”,意取祝贺英灵归佳城,身卧福地,使后辈多多攒财聚宝。

夜深人静后,孝子要到近邻各家逐户跪谢,叫“谢灯”。

点主作道场通常是在出殡前一天进行,礼仪是很隆重的。

点主是请德高清白之士或阴阳先生,用朱笔在木制的牌位上补足“神”字之竖和“主”字之点以及圈点其他部位的一系列仪式。

作道场是有钱有势之家请来和尚道士在家中院内筑坛,围棺为死者念经免灾的活动。

成俗于唐代,宋代下令禁止。

然后世仍有沿袭,成为讲究排场之家必有的礼仪。

民国初年,仅洛阳老城一带富裕之家请和尚道士诵经免灾,建国后此俗不存。

成服后即开始安葬前的准备。

首先要请出殡安葬时所需的各类执事人,如点主官、祭道和祀土的“土官”、“阴阳先儿、龙杠头,特别要请一位善于组织、照应的殡仪总管,负责安排各项事务。

同时要布置宅院和灵堂,租借各类所需器物如龙杠、棺罩等。

富裕之家要准备放置“魂牌”、“神主”的“灵轿”,置死者遗像的“像楼”,供礼宾、土官和病弱孝眷乘坐的轿车、马车,以及铭旌楼、提吊式檀香炉、传锣、伞扇、瓜灯、群灯、彩旗、撑杆等,还要邀请鼓乐队(俗称“响器”,多由女儿出资)、十番社、僧道乐队、军乐队等。

建国后,安葬时上述器物逐渐减少。

80年代后,洛阳郊县农村请唢呐乐班者又开始增多。

出殡安葬洛阳民间从西周到唐宋,灵柩一般是由牛车拉到墓地的。

近代则非常忌用车拉灵柩,一般都是用人抬灵柩到墓地。

洛阳周围县区,出殡时是由丧家请来乡邻中年青力壮的小伙子用木杠抬灵柩。

民国时期洛阳城区住户死了人,除极贫寒之家外,一般人家都要雇用一副龙头凤尾杠(俗称“龙杠”)抬往市郊祖坟埋葬,丧家出殡事宜一般找他们代劳。

龙头凤尾杠为抬送灵柩的专门用具,用坚实硬质木材做成。

全杠分杠身、杠架、抬杠和奠棍四部分,全是漆的大红色。

杠分十六抬、三十二抬和六十四抬三种。

灵柩前后人数相等,一般丧事人家多用十六抬杠。

较高级者是三十二抬,租用者较少。

所需劳力,概由经营者临时组织。

’丧家对抬杠者的待遇,由双方协商解决,或付租金,或设筵招待,或分赠毛巾、鞋带,以表谢意。

民间认为“见丧不利,逢白化吉”,故丧家对抬杠者一般都要各赠白粗布一小方(约9平方分米),名曰“吉利”作为破法。

讲究之家还租用棺罩,将棺材掩住,棺罩一般由锦缎等原料制成,上有提花、贴花、刺绣、锦绣等工艺装饰各式各样吉祥图案,丧家依财力而租用。

在出殡时,男孝眷还须另加祭服,即所谓“披麻戴孝”。

祭服用麻布截成,形如夹克(旧称坎肩),不缭边不钉扣不缀带,只是披在肩上,并用麻批束之腰间,名曰“斩衣”。

亲生子所披“斩衣”,必须事先染成大红色。

所谓“戴孝”就是男女孝眷头缠白孝条,俗称“孝头带”。

所用斩衣祭帽哀杖,在礼成后,一律集存灵柩下。

待下葬时,连同大殓时存于棺下的“迎身草”、“掮尸扇”等,一并送至街心烧掉,有清扫消毒之意。

第二天早晨出殡前,孝子到祖先堂前行辞祖礼,辞祖词是:“茫茫宇宙,存亡既定,元孙逝世,尚未入茔;定要有期,不得擅行,谨具菲仪,上告祖宗。

”礼毕,全体男女孝眷穿齐孝衫祭服,手执器丧棒,怀揣富贵馍,齐集灵前行内遣礼。

之后,长子抱魂牌,长孙举引魂幡,其他男眷提食品罐,长媳顶“老盆”,各执事人抬棺木,由乐队引导,向大门发引。

出大门后,须鸣放鞭炮,并设香案摆供品,祭奠路神,为亡灵祈福祛凶,望求阴路顺利。

然后,出殡队伍就可以上道了。

出殡队伍由本族一男性长者在前,死者的外甥在后,沿途撒发纸线,称“买路线”。

后跟捧纸扎者和响器班,接着是男孝子,灵柩在其后。

灵柩前拴1丈余的白布,由扛幡孝子用肩背拉之,叫拉灵。

灵柩之后为女孝眷及亲友中送殡者,再后是送殡车、载物车。

伊川一带出殡队伍以喜乐为前导,掂香纸篮的领路,香纸篮内有纸钱,边走边撒。

香纸篮内放有一只公鸡名曰“叫魂鸡”,一边走一边用桑树枝或石榴树枝条打鸡,此为避妖邪,有“六精斩尽魂魄散,金鸡鸣处神鬼惊”之说。

送殡途中,如遇到有人路祭的,孝子均要跪谢,并告明在回灵或“复三”时设宴酬谢。

如遇道路难行之处时,孝子要对抬龙杠者致谢或另加犒赏,洛阳民间一般多由女婿掏钱。

如果路人碰见有人出殡,则必须过去帮助抬棺,哪怕只抬几步,也须表示一下,显示乡里亲情。

民国时期至建国后的洛阳农村,灵柩入茔后,停于已挖好的墓穴旁,由亡者的长媳、生女、孙女、亲姐等女眷下道入圹,作洒扫除尘状,并将圹中土带数捧回家,叫“扫堂”,意取魂飞西天,殿卧净土。

然后众人齐抬灵柩,以绳系棺,下人墓中。

先首后尾,推棺入圹。

经阴阳先生分金正位后,由女婿亲拭棺盖,铺上铭旌,剁下末梢,象征后继有人,并将镇墓物、食品罐放置在棺边,棺尾放写有亡人姓名及生卒年月日的青色新砖新瓦。

随后以砖砌门封圹,焚香薰墓以圆气。

墓室封严圆气之后,孝男要亲自执锨填墓道,撂土三锨之后,跪请封墓人一起填土。

单棺者封丘为椭圆形,双棺者封丘为正圆形,不能弄错。

封丘拢妥,由孝眷手提“点汤壶”(水壶盛满水,撒人白面一把,即点汤壶),沿墓周边哭边洒,叫“点汤”,必须正转三圈倒转三圈,意在画圈为界,纸质孝帽及所有纸扎焚于坟前。

在孟津一带,下葬完毕后,女孝眷们用富贵馍投打引魂幡,直到打倒为止,谓之谁打倒谁有福气,能使子孙昌盛。

偃师一带有将绳索挽成一团拖在地上拉回的习俗,称为“拉富贵”。

下葬后,还要举行祭祀土地神的仪式,目的是丧家破土建墓,惊扰土地,敬请见谅,保佑生者及亡灵。

这一习俗汉代已有,称为“解土”(《论衡·解除篇》),以后历代都有此仪式。

民国时期祀文如“维民国某年某月某日,祀土官X X谨以猪首、果品、香烛、清酤之仪,敢昭告于后土尊神前,跪而言曰:‘今年有已故X X殡葬此山,茔城安久,恐有触犯,祈神默佑,尚飨!”’。

祭祀之后,孝子捧灵牌回家,家人点香接于门外,捧灵牌到堂屋安放。

孝子进门前,要在放有铜钱和菜刀的水盆中捞一把,谁能捞住钱,谁就有福气,叫“捞富贵”。

放把菜刀表示和死者一刀两断。

在伊川一带盆内放铜钱不是让孝子捞的,而是让跟随孝子回采的鬼神捞的,据说鬼神位忙于捞钱,就不会跟进家门了。

除丧守孝亡者安葬后,其亲属处理丧后之事,称为“除丧”。

洛阳老城一带出殡后,族人立即将灵堂中的铺草等一并清除到门外焚烧,把一块生的带皮猪肉和肉汤埋在原来停棺的地方,以求吉利。

将室内打扫清理干净,然后供奉家神。

葬后第二天,孝子挨门挨户向乡里邻里磕头,行酬谢和回送之礼,俗称“谢孝”,标志着丧礼完毕。

除丧中还要“出殃”。

是否出殃,由阴阳先生殃单而定。

殃单是阴阳先生在为亡者定“卒时”,根据寿终时辰推算葬后有无殃魂还家窥探所开列的一纸清单。

到殡葬时,阴阳先生将凭此单,推出出殃时日,殃起方向,殃升高度,殃散时刻,化气颜色等。

民间相传,人死后,有的“灵魂”立即离去,有的则恋恋不舍呆在家中几天再走,传唤魂煞因而也逗留不走。

人在断气后由阴阳先生推算死者的灵魂何时离家,若灵魂未走,要知道其落在何处,何时“出魂”离去,然后在其离去之时举行仪式送其离开,俗称“出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