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平均分)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2.1平均分(课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2.1平均分(课件)

)里画“√”。


随堂小练
做一做
2.(教材P8 做一做 第2题)
一共有( 16 )片枫叶,每( 4 )片一份, 平均分成了( 4 )份。
探索新知
2 把18个 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分一分。
(教材P9 例2)
按指定的份
数平均分。
探索新知
2 把18个 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分一分。
(教材P9 例2)
探索新知
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时,可以1个1个地 分, 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
做一做
(教材P9 做一做)
随堂小练
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5 )盒。
探索新知
3 8袋饼干,每2袋一份,能分成几份?圈一圈。
(教材P10 例3)
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圈一圈可知,每2个一份,能分成( 4 )份。
错解:
每个小组分得3面。
正解: 每个小组分得4面。
反思:解决此类问题,要明确两点:一是分成的份数; 二是每份的数量要同样多。
课堂小结 学习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平均分。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时,可以1个1个地分,也 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 平均分有两种分法:第一种是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 分;第二种是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随堂小练
做一做
1.圈一圈,填一填。(教材P10 做一做 第1题) (1)12根 ,每2根一份,能分成( 6 )份。
(2)12根 ,每6根一份,能分成( 2 )份。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四 表内除法(一):1.平均分(一):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公开课教学设计_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四 表内除法(一):1.平均分(一):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公开课教学设计_2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第43页“试一试”“想想做做”。

学情分析:“分一分”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学生对它比较熟悉,也积累了一些的生活经验。

对于“平均分”这个数学名词学生可能生活中不常用,但学生知道什么叫“同样多。

比较容易解读什么叫平均分,并根据分的结果来判断是不是平均分。

但学生对于“每几个一份”与“份数”的概念容易混淆,让学生按照要求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把一些物体按照每几个一份地分。

教、学具准备:12根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看过熊出没吗?喜欢吗?大家看,熊大和熊二,摘了一些桃,大家数数有几个。

他们想把6个桃分成两堆,一只熊一堆,可以怎样分?2、展示学生对“分”的认识。

让学生先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法。

(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3、初步认识“平均分”。

(1)出示熊大和熊二的分法。

熊大和熊二是这样想的。

熊大:熊二的一堆2个,我的一堆4个。

弟弟让哥哥理所当然。

熊二:熊大的一堆1个,我的一堆5个。

哥哥让弟弟天经地义。

(2)还有的小朋友是分成两堆都是3个,出示两堆都是3个的分法。

(3)分类、比较三种分法。

观察:6个桃分成两堆,老师的大屏幕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分法。

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4)指出什么叫作平均分。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3.
(1)36里面有( 6 )个6。
(2)20个 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4 )个。
4.
(1)一个中国结上需要6个 编好了5个 ,已经 ? ,需要多少个
6×5=30(个)或5×6=30(个) (2)编好的18个 能做几个左边的中
国结? 18÷6=3(个)
5.
5 6 15 5 6 6 5
易错点
表内除法(一)
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教材习题
1.学校买来14个 (1)每个班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14÷2=7(个)
(2)平均分给7个班,每个班分几个? 14÷7=2(个)
2. (1)8个 ,一个大门贴2个,一共可以贴几
个大门?
8÷2=4(个)
(2)8个 ,用去2个,还剩几个?
8-2=6(个)
2.(1)做一条装饰链要用6个
可以做几条装饰链? 24÷6=4(装饰链,已经做了6条,还剩多少条没做? 24-6=18(条) 答:还剩18条没做。 辨析:第(2)题应用减法,不要误用成除法。
提升点 通过乘除法对比,进一步理解乘除法
的意义 3.下面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吉祥物候选名单之一。
(1)每行摆6个,5行一共摆了几个吉祥物?
5×6=30(个)
答:5行一共摆了30个吉祥物。
(2)30个吉祥物,每6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30÷6=5(行)
答:可以摆5行。
(3)30个吉祥物,摆5行,平均每行摆几个?
30÷5=6(个)
答:平均每行摆6个。

二年级数学上册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上册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
继续
学习任务

1
认识平均分
试一试 想想做做 例
4
例 2 用每几个为一份 的方法平均分 试一试 想想做做 例 3 把东西平均分成 几份的方法平均分
两种方法平均分
想想做做 小结:平均分
继续
2
4
3
3
1
5
每堆都是2个:
每堆都是1个:
分成3堆
分成6堆
返回 继续
2
2
2
2
2
分成4份
4
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叫做平均分。
返回 继续
2
2
2
2
2
2
3
3
3
3
分成6份 4 4 4 6
分成4份 6
分成3份
分成2份
返回
继续
5个
4个
3个 3个
3个
不是平均分
是平均分
5
3 3 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叫做平均分。
返回 继续
5
3
3
3
3
3
分成5份
返回 继续
每份4个桃
4
把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也叫平均分。
返回 继续
每份6根
每份4根
每份3根
想一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 2 )根。 如果平均12份,每份是( 1 )根。
返回 继续
3
3
返回继续22返回继续平均分成3份,每份( 5)个。
平均分成5份,每份(3)个。
想一想:平均分成15份,每份( 1)个。 把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也叫平均分。
返回
继续
4个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 页例1、例2 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前奏,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教材首先呈现例1,指出平均分的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每份分得同样多”思考其他分法,加强对平均分特点的体会。

例2 和“试一试”开展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怎样分?结果怎样?是例题的两个教学要点,让学生注意到可以分学具,也可以圈一圈。

最后编排了分东西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会“每几个分一份”的操作方法,并得出结果。

【设计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有分东西的经历,平均分也是一个生活中的常用语言,学生知道什么叫“同样多”。

比较容易解读什么叫平均分,并根据分的结果来判断是不是平均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在“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中提取数学内容,自主发现“平均分”,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其数学内涵,学会平均分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三)辨析应用,内化“平均分”;(四)拓展思考,深化“平均分”。

力求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学第一课时平均分》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学第一课时平均分》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核心素养下的培养是需要正确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的,对于以往的课堂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转型。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是利用设计好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激发和推动学生主体活动、能整合教材中内容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在这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为主线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和支持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构建新知。老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一员,和学生共同为问题的解决,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的课程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导入
2、教师板书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3)你们用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二、教师引导操作
三、拓展延伸,和学生交流操作
四、和学生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说一说学习的感受。
3、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2.2.4 用除法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2.2.4 用除法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口答:每组应有6人。
课堂练习
表内除法(一)
请你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一共有5只小猴。
一共有5只小猴,分10个桃子,平均每只小 猴得到几个桃子?
10÷5 =2(个) 口答:平均每只小猴得到2个桃子。
课堂小结
表内除法(一)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个Leabharlann 不同点:求每份数求份数
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五十五
3个笼屉,每个里有 5个,一共有15个。
探究新知
表内除法(一)
解答正确吗?
(2)15个粽子,每个笼统里放5个,要用几个笼屉?
15÷5=3(个)
口答:要用3个笼屉。
探究新知
15个粽子,平均放到3个 笼屉里,每个笼屉放几个?
表内除法(一)
15个粽子,每个笼屉里 放5个,要用几个笼屉?
15÷3=5(个)
15÷5=3(个)
比较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 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探究新知
15个粽子,平均放到3个 笼屉里,每个笼屉放几个?
表内除法(一)
15个粽子,每个笼屉里 放5个,要用几个笼屉?
15÷3=5(个)
15÷5=3(个)
不同点
相同点
(1)题 (2)题
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 个数。
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 盒数。
(1)都是平均分问题,用 除法解决。
(2)计算商时,都用乘法 口诀“三五十五”。
探究新知
12筒茶叶,每个盒子放 6筒,要用几个盒子?
表内除法(一)
把12筒茶叶平均放在2个盒 子里,每个盒子放几筒?
12÷6=2(个)
12÷2=6(筒)
课堂练习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 说课稿 》(四篇)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 说课稿 》(四篇)

2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一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二、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学案例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学案例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学案例分析朱堂乡刘楼小学袁兰兰一、案例背景:《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例题,例1认识“平均分”,例2学习“平均分”的方法。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为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打基础的的一节课,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虽然“平均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接触过“平均分”的概念。

因此,在设计教案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分东西的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平均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用学具操作理解“平均分”。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

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会知识共享,思维互相碰撞,把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小圆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在交流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二、案例描述:案例一:情境引入,认识平均分。

师: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门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馆,他们正在分东西呢!同学们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吧!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生:学生按要求在小组内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组长统计分法。

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

师:同学们的分法真多!在这些分法中,哪种分法最公平、最公正?生:第三种,每份都是2颗。

师:为什么这种分法最公平?生:每份都一样。

小组再次合作交流,聚焦分法,突出第三种分法每份都是2颗,每份分的都是同样多。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的认识)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设计:2025春季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和特征。

2.学生能够识别并应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思考:1.通过平均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平均分的规律,提升数学推理能力。

3.问题解决:1.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识别并应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习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和特征。

•识别并应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准确识别并应用平均分的方法。

•理解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灵活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练习册•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实物教具(如苹果、橙子等水果,小棒、卡片等)•平均分示例图表五、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平均分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疑惑,促进共同进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分食物的故事,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一起收集了很多水果,现在它们要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每个小动物。

请问,每个小动物能得到多少水果呢?”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的概念,进而引出新课。

2. 新课教学•直观演示:(1)教师准备一些实物教具,如苹果、橙子等水果,然后请几位学生上台协助演示。

(2)教师先将水果总数告知学生,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多少水果呢?”(3)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实物操作,将水果平均分给指定数量的小朋友。

表内除法(一)教案

表内除法(一)教案

二、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平均分(一)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得概念。

让学生经历分物得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得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就是分得同样多,让学生明确“平均分”得含义。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得乐趣,提高学习数学得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得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得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得过程,建立“平均分”得概念。

教学难点会按每几个一份得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教学准备小棒、○卡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要准备什么呢?(苹果、糖…)二(1)班得同学准备了什么?她们就是怎样分得呢?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课题:平均分(一)二、自主构建(学)这里有6颗糖果,分成3份,您打算怎么分?(用小棒代替糖果试一试)①学生动手分糖果,教师巡回指导,辅导个别学生。

②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法。

③在这些分法中,哪种分法比较特殊?为什么?小结:像这种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

④谁来说说,什么叫做平均分?三、互动互议(议)1、“做一做”第1题。

哪些分法就是平均分,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2、“做一做”第2题。

这就是什么?有多少片?就是怎样分得?四、精讲点拨(讲)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想一想,可以怎么分?①分一分。

(用○代替橘子)②交流分得过程,以及分得结果就是什么。

学生汇报结果:学生1:先每个盘子里分1个橘子,再放1个橘子,直到分完。

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

学生2:先每个盘子里分2个橘子,再放一个橘子,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

学生3: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正好分完。

③您们最喜欢那种分法?为什么?④小结:一个一个地分仔细准确,多个多个得分节省时间。

最后得结果都就是每个盘子里都有3个橘子,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五、当堂练习(练)练习“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请学生说一说,您就是怎样分得?六、课堂小结:今天您有什么收获呢?附作业设计:(1)练习二第1题。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教学设计(五套)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教学设计(五套)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3.情感发展目标: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

【学情分析】《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里的教学内容。

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

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平均分》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今天数学课,孙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字“分”(板书),读作什么?(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

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书。

但是在这个“分”里面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问题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3)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师:“春天到了,阳光明媚,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瞧,二(2)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了!”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我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观察他们买了哪些食品。

(学生观察后能够回答出:①许多的矿泉水、面包、橘子、糖果等食品②把这些食品两个两个的分一类或三个三个的分一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案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平均分》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其他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除法的认识还为空白,对平均分的概念也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把物品平均分给每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一样。

2.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物道具,如苹果、糖果等。

3.准备除法算式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分苹果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每个人分到的苹果数量一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情境:有12个苹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怎样分才能使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苹果数量一样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苹果数量,如12÷3=4。

让学生多次进行类似的操作,巩固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说课稿(附教案)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说课稿(附教案)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因此本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认识来源于实践”。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

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

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2.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3.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4.全课总结。

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篇1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一、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时:平均分(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图片、小棒。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出示桃子图片)
二、互动新授,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学生操作摆桃子。

(设计意图:有操作才有收获,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产生多种答案。

这节课是在一般中寻找独特,分法有很多,主要让学生在比较中生成学习资源。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

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玩中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

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指导学生每3个一份,看看结果是几份,交流。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

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操作分,但每3个一份的分时,教师巡视指导。

因为教材仟2次操作,都是每2个一份地分,防止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进行比较,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强调: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提醒学生先圈一圈。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引导学生借助书上的气球,每3个一圈,看看圈出了几分,每一份就是给一个人。

求出结果。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了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棵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板书设计:
1、认识平均分(第一课时)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每几个一份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