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目的:

1、掌握湿法制作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2、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掌握使用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

4、掌握样品检测前的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原理

薄层色谱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样品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之间进行分离。由于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解吸,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薄层色谱的用途: 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

在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纯净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值),所以利用薄层色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物质种类。

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黏度等。要获得重现的比移值就比较困难。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

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对照。

R f =溶质最高浓度中心至原点中心的距离

溶剂前沿至原点中心的距离

2、快速分离少量物质。(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 Q

3、跟踪反应进程。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拖尾现象,为纯物质。)

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

析的物质。

三、实验仪器、试剂。

1.仪器:载玻片(5块)、玻璃棒、小烧杯(100ml)、烘箱、干燥器、普通天平、吹风机、紫外灯、分液漏斗、锥形瓶(250ml)、广口瓶、毛细管、量筒(10ml)、镊子、表面皿、铅笔、尺子。

2.试剂:硅胶GF254 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APC药片1片、二氯甲烷、无水MgSO、水、展开剂(苯:乙醚:冰醋酸:甲醇=120: 60: 80: 1的混合溶液)

四、实验操作步骤:

1溥层板的制备(湿板的制备):

在实验台上的水槽中取出五块载玻片,小心除去上面的部分水分,放在实验台上待用。称取3g硅胶GF54放入小烧杯中,另取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9.5mL,慢慢加入小烧杯中并不断搅拌,调到糊状。将糊状物均匀的涂在五块载玻片的表面,如不均匀则可用手指轻弹载玻片的背面辅助使其均匀。从调浆到涂布结束要求在 5min内完成,否则将会影响到涂布的均匀性。

2、薄层板的活化。

将上述制成的湿板停放在一个水平、防尘的地方,让其自行干固化,表面呈白色,放在烘箱内加热活化,在110°C的温度下活化30min,取出后放在实验台上冷却片刻待用。

3、点样:

样品液的制备:取一片APC药片放在纸包中,用玻璃棒碾碎成粉末状,倒入小烧杯中。再加入5mL的二氯甲烷于小烧杯中,充分搅拌大约 15分钟, 使固体物大部分溶解。将上层液体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再加入10mL水,使其充分混合后,静止一段时间。分层后将有机层从下口放出至干燥的锥形瓶中。

并加入1.0g的无水硫酸镁使其干燥,待干燥完全后,准备点样。

点样:取出三块较好的薄层板,薄层板上距上下边缘1cm处,用铅笔轻轻标出标记。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品,在起始线上小心点样,斑点直径一般不超过2mm左边为自制样,右边为标准样。标准样去试剂存放处点样。两样品之间距离应大于2cm取出一块板,左边点样品液,右边点样标准样,并用吹风机吹干。标样依次为乙酰苯胺、乙酰水杨酸、咖啡因。

4、展开:

薄层色谱的展开,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量取5ml事先选好的展开剂(苯:乙醚:冰醋酸:甲醇 =120: 60: 18: 1的混合溶液)放入干净的广口瓶内,盖上塞子,使溶剂蒸气达到平衡。

将点好的薄层板用镊子小心放入广口瓶中中,点样一端朝下,浸入展开剂中。当展开剂上升到预定的位置时(通常是上升到离板的上端约1cm处),立即取出层析板并尽快用铅笔再展开剂上升的前沿处划一记号,用吹风机吹

干。

5、鉴定

将烘干的层析板放入波长为254nm紫外分析仪中照射显色,并用铅笔不断点显现的轮廓处,标记下轮廓的图形,在纸上画出载玻片及各轮廓的图形及位置,用尺子量出从三个斑点中心到起点的距离和展开剂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测算出Rf值。可以确定APC药片的成分。

6、仪器清洗:

将各仪器清洗干净,将收集到的废硅胶放入垃圾桶中,将洗净的载玻片放回原处,清点仪器。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1、数据记录

L1、L2、L3、L标样分别为样品点与标样点的展开斑点的最高浓度中心距原点中心的距离,L 为溶剂前沿距原点中心的距离。

2、数据处理

层析板1: R fi=L i/L=1.65/5.79=0.28

R f2=L2/L=3.09/5.79=0.53

R f3=L3/L =4.57/5.79=0.79

R fP=L 标样/L =3.20/5.47=0.59

层析板2:R fi=L i/L=2.80/5.65=0.50

R f2=L2/L=3.30/5.65=0.58

R f3=L3/L =4.55/5.65=0.81

R fC =L 标样/L =4.60/5.65=0.81

层析板3:R fi=L i/L=1.22/5.41=0.23

R f2=L2/L=2.79/5.41=0.52

R f3=L/L =3.82/5.41=0.71

R fA=L 标样/L =1.51/5.41=0.28

相对偏差:Rsd (乙酰苯胺)=[(R fP - Rf1) /Rfp)]*100%=10.17%

Rsd (乙酰水杨酸)=[(Rfc-Rf2 ) /Rfc]*100%=0%

Rsd (咖啡因)=[(RfA-Rf3 ) /RfA]*100%=17.86%

六、结果与讨论

据以上实验结果数据可知,加有乙酰苯胺标准的薄层法分析中Rf2和RfP值相近,可知APC药片中含有乙酰苯胺;含乙酰水杨酸标准的薄层分析结果Rf3和RfA值相同,可知药片含乙酰水杨酸;含咖啡因标准的薄层分析结果Rf1和RfC值相同,可知药片含咖啡因。

七、实验注意事项

1、载玻片应干净,吸附剂涂布要均匀平整。

2 、展开时,不要让展开剂前沿上升至底线。否则,无法确定展开剂上升高度,即无法求得Rf值和准确判断粗产物中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相对位置。

3、干燥剂的用量每十毫升用0.5-1.0克。

4、样点直径应不超过2mm点样不能戳破薄层板面。

八、误差来源

1、吸附剂的涂布不均匀,影响分离效果。

2、未完全晾干就放入烘箱中,影响活化性能。

3.作图不精确,测量时引入误差。

4、斑点中心判断存在误差,影响距离的测定。

九、实验分工

分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