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易文言文界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易文言文界说

柳士镇

浅易文言文是长期以来流行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常用术语,顾名思义,它是指文言文中的浅易者。但是,什么样的文言文才算是浅易文言文,判断文言文是否浅易又应当根据哪些标准,对这些问题似乎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深入、具体的认识。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

首先,浅易文言文应当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类著作中所采用的古白话。大家知道,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另一个是古白话。所谓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韩愈、柳宗元之类文人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种语言形式是我国古代典籍文献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言形式,它不仅显然不同于现代汉语,即使与秦汉以后的历代口语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所谓古白话,是指魏晋南北朝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言;这种语言形式主要用于民间文学与笔记语录等部分作品之中,虽然由于我们目前的研究不够深入,对于其间的部分词语理解得还不很透彻,但从总体面貌上看,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小,读来较易理解,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文言与古白话两个系统无论在词汇、语法还是在整体风格等方面都有较为显著的差别,前者距离现代汉语远而后者距离现代汉语近。浅易文言文应当是前者之中的浅易者,而不属于后者的范畴。

其次说到浅易文言文中“浅易”的标准问题。应当说,“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与“艰深”相比较而言的。“浅易”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对于文言文素养较深的人来说,中等以上难度的文言文也可以算作“浅易”;相反,对于文言文素养较浅的人来说,即使中等以下难度的文言文也算不得“浅易”。具体到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中要求文章“浅易”的含义,我们认为大致可以用这样的一些标准进行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较少。此外,名物、职官、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极少运用,因为这类术语含义复杂,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有些甚至过于艰深。例如《汉书·霍光金日传》的文字本身并不深奥,但名物、职官、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很多,就不能算是浅易文言文。再如《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的语言也较平实,但其中有些段落涉及不少典章制度,这些部分也不能算是浅易文言文。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如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主谓倒置等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等。这些语法现象同现代汉语相比并没有太大太多的差别,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训练,就能用不多的规律概括并进而掌握它们。此外,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而典型的用法为主,冷僻罕见者一般不会出现。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专讲古代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内容艰深;《庄子·逍遥游》阐发老庄哲理,也过于难懂。这些都不能算是浅易文言文。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知识或背景情况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无须在阅读之前首先了解过于复杂的背景材料或逐个理解出现的许多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凡是内容超越这一范围的作品,例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意在批判当时社会与封建礼法,背景情况复杂,王勃的《滕王阁序》着意铺排渲染,几乎一句一个典故。这些也

不能算是浅易文言文。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秦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的作品,前者是文言文的源头,后者则大体承袭了前者的整体风格。两者均不崇尚形式上的整齐,不堆砌难于理解的词藻,也不强求音节上的谐和。这类文章认真读下数十篇之后,会产生一种整体的感性认识,再往深广方面拓展阅读也就比较容易了。

根据以上五条标准来判断一部或一篇文言文作品是否浅易,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是这种判断并不以作品的时代先后为主要标志,而应当以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与反映的内容作为根据。例如《史记》产生在《汉书》之前,但由于司马迁较为注意用当时的口语行文,两相比较,《史记》反而比《汉书》显得浅易;晚清章太炎的《秦政记》《秦献记》论述秦代政治,鼓吹资产阶级革命,但因为用语古奥,甚至比《史记》《汉书》还要难懂。把判断文言文作品是否浅易误认为可以用时代先后作为标准,或许是受浅易文言文又可称为浅近文言文中“浅近”一词的影响,其实“浅近”中的“近”字并不是指时代的远近,这里的“近”字与“浅”字同义,均表示浅显,“浅近”即“浅易”,只是说法不同而已。我们主张选用“浅易”一词,除去它近来较为习见之外,也含有防止误解的意思。

二是判断一部或一篇文言文作品是否浅易,要从整体面貌上进行判别。我们较难看到整部作品或通篇文章均属浅易文言文却没有任何艰深成分的现象,而最常见到的则是浅易之中夹有艰深,整体较为浅易而局部较为艰深的情况。例如各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选文,包括某些传世名篇,常夹杂有一些名物、职官、典章制度以及少数冷僻的实词词义与虚词用法,甚至罕见的语法结构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等较难理解的内容,但由于只占极小部分,因而通篇的面貌还是较易认识的,这类作品仍然应当属于浅易文言文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