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与“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八纲辨证
![中医基础理论--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60e3299bf5335a8103d220cc.png)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 的纲领。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 表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浮脉,苔
薄白。 表证护治原则:辛散解表。 里证临床表现: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
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 热,自汗盗汗等 护治原则:补需扶正 实证临床表现: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 躁,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 实有利,舌苔后腻等。 护治原则:泻实祛邪
阴阳辨证
阴阳是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是八纲的总纲。 阴虚症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五
心烦闷、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苔少津等。 护治原则:养阴清热 阳虚症临床表现:畏寒、四肢不温口淡不渴,自汗、
为主要表现,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 程较长。 里证护治原则:以合里概括。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寒症临床表现:恶寒、畏冷、肢凉冷痛、喜
暖、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 苔白而润,脉迟或紧。 护治原则:温以祛寒 热症护治原则:清热泻火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正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症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
虚实阴阳知识点总结
![虚实阴阳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95dd74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4.png)
虚实阴阳知识点总结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虚实阴阳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医、易经、道家、儒家等各个领域。
虚实阴阳的概念不仅仅是哲学上的抽象概念,更是一种对世界万物的认知和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虚实阴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哲学思想。
1. 虚实阴阳的起源。
虚实阴阳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阴阳哲学。
在《易经》中,阴阳是对世界万物相互作用、相生相克的抽象描述。
而后,这一概念被道家、儒家等思想体系所吸收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2. 虚实阴阳的含义。
虚实阴阳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事物内在运行规律的把握。
虚实阴阳代表了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是对世界万物动态平衡的描述。
3. 虚实阴阳在中医中的运用。
在中医理论中,虚实阴阳是诊断疾病和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中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等表征,判断病人体内的阴阳虚实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调理阴阳,达到平衡人体的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虚实阴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虚实阴阳的概念不仅仅适用于医学领域,它还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保持身心的平衡,避免过度消耗或过度补充,从而保持健康和活力。
总的来说,虚实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医、易经、道家、儒家等各个领域。
通过对虚实阴阳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的运行规律,调理身心健康,实现动态平衡。
张景岳把脉论虚实原则
![张景岳把脉论虚实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f98699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7.png)
张景岳把脉论虚实原则张景岳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学理论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提出了“把脉论虚实”原则,这一原则对中医诊断和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把脉论虚实”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思想之一、张景岳认为,疾病的本质就是体内阴阳的失衡,而脉搏的变化是阴阳之气的反映。
通过把脉能够了解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状况,从而判断疾病的实质。
虚实即阴阳的不同状态。
张景岳将虚分为真虚和假虚两种情况。
真虚是指体内阴阳气血本身不足,阳气不足则形成阳虚,阴气不足则形成阴虚。
假虚则是指体内阴阳气血在运行过程中的失调,阻滞了气血的运行。
实则是指体内的阴阳气血过盛,引起体内的阻滞和滞积。
根据张景岳的理论,中医诊断虚实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首先,通过把脉可以判断人体是否有阴阳失衡的情况。
脉搏的阴阳状况反映了体内气血的运行是否正常,阳脉代表阳气旺盛,阴脉代表阴气旺盛。
通过触诊脉搏的表现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状况,从而指导临床诊断。
其次,通过把脉可以判断体内是否有气血运行的问题。
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它们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通过触诊脉搏的表现可以判断体内的气血运行是否畅通,从而判断疾病的虚实情况。
最后,通过把脉还可以判断人体脏腑的功能情况。
脏腑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的功能状况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通过把脉可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是否健全,从而判断疾病的虚实情况。
总结起来,张景岳的“把脉论虚实”原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思想之一、通过触诊脉搏的表现,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状况、气血运行状况和脏腑功能情况,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这一原则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传统中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现代医学对中医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医的诊断方法过于主观,缺乏科学的依据。
尽管如此,中医理论在中国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临床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研究和发扬中医理论,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K线的阴阳与虚实
![K线的阴阳与虚实](https://img.taocdn.com/s3/m/696c4fd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f.png)
K线的阴阳与虚实第一:k线的阴与阳k线的阴与阳用以描述股价的涨跌,不是以k线颜色界定,而是以当前均价线与前收盘价的位置关系来决定的。
如果在单位交易周期一半时间以上,均价线>前收盘价,为阳,反之为阴。
若以日阳k线为例,则要求当日均价线在前收盘价之上的最小存留时间是2个小时。
这样说来,k线就有真k与假k之分了。
一般来说,阳看涨,阴看跌,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中医八纲辩证包括: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这是从4个性质分类来描述疾病,以便辩证治疗。
其实此理论在k线上也是相通的,我们这里提到的”均价线与前收盘价的位置关系”,就是从”里”的层面来说的,而我们眼睛看到的k线的颜色,是”表”。
表里如一为真,反之为假。
假k有假阴真阳和假阳真阴之分。
根据经验,假阴真阳,择机入场;假阳真阴,谨慎小心。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应该结合k线所处位置,辩证处理,特别要注意次日的开盘。
假阴真阳范例上图圆圈阴K线,右侧为当日分时图,可以看出当日均价线在前收盘价之上的存留时间是大于2个小时的,所以该k线为假阴真阳线。
假阳真阴范例上图圆圈阳K线,右侧为当日分时图,可以看出当日均价线几乎都在前收盘价之下,所以该k线为假阳真阴线。
第二:k线的虚与实对于单根k线而言,实体是指开盘与收盘之间的部分,虚体是上下影线部分。
而在实际走势中,要处理当前k线和周围K线的关系,以此来判断走势的强弱。
下面我们逐一概述阳k线和阴k线的虚实,以及上下影线的意义。
1.. 阳K线的实底就是其开盘价,虚底为前k线(左侧k线)的收盘价,实顶就是收盘价。
k线B的实底,虚底,实顶如下图所示。
1.. 阴K线的实顶就是其开盘价,虚顶为前k线(左侧k线)的收盘价,实底就是收盘价。
(3).上下影线的意义上下影线的意义由K线的位置和走势所处的阶段决定的,不能一概而论,下面举例说明。
上图中,B的下影线长度是其实体的2倍,低点精准重合A的收盘,A的上方是跳空缺口,这里是天然的支撑。
8.1八纲辨证
![8.1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97fd2e740b1c59eef8c7b4ed.png)
精神兴奋
壮实 声高吸粗 疼痛拒按 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大而有力
痛处的喜恶
舌象 脉象
+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吴祖春------------------八纲辨证------
阴阳辨证
1、阴阳是辨证的总纲。 •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纲„„” 2、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内容 阳虚证、亡阳证 阴虚证、亡阴证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纲领 表里划分是相对的 表里与病位、病情、病势的关系
表里辨证对外感病辨证尤为重要
+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吴祖春------------------八纲辨证------
表证
概念: 临床表现:
证型 表寒证 表热证 病因 寒邪 风热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舌淡红,苔 薄白;鼻塞、流清涕或喷嚏,咽喉痒或痛、微咳 发热恶寒,咽痛口渴,舌 脉浮数。
热证 发热恶热喜冷 赤 热 渴喜冷饮 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吴祖春------------------八纲辨证------
虚实辨证
1、辨别邪正盛衰
2、反映人体正气的强弱与邪气的盛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3、意义:“实则攻之,虚则补之”
+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吴祖春------------------八纲辨证------
+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吴祖春------------------八纲辨证------
阳虚证
概念: 阳气受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气化所表现
的虚寒证候。属虚证、寒证
临床表现:畏寒喜暖,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自
中医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782b594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8.png)
里证得成因
大致有三种情况: 1、由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2、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
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出现得种种病证 。
久 虚 靡 低 按 不痛 烦热 寒 少苔 力
证病弱
息 微
胀满 午后 时减 微热
或 无苔
实 短 多 兴 声 拒 按之 蒸蒸 恶 质老 有
证
新 病
壮 实
奋
高 气
按 疼痛
胀满
状热
寒
苔厚 腻
力
粗
不减
虚实之间得关系
虚实夹杂 虚实转化 虚实真假
阴阳辨证
阴阳辩证施概括证候类别得一对纲领,由于阴、阳 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得两个方面,故疾病得性质、 临床得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得范畴。
一、鉴别: 寒热
脉象
表证 里证
恶寒发热同 时并见
浮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或 沉 无寒热
舌象
一般舌苔薄, 舌质无明显 变化
舌苔厚腻或 无苔,舌质变 化明显
表证与里证得关系
二、相互关系 有两种情况 转化 表里同病
半表半里证
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病证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 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
临床表现
各种虚证得表现极不一致 各脏腑虚证得表现各不相同 所以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 常见得有:心悸、脉结代;咳嗽痰少、颧赤盗汗;食
少、腹胀、便溏;眩晕、耳鸣、视力减退、月经 量少;腰痛、阳痿、肢冷。
虚证
辩证要点可归纳为两大类: 阳气不足——面色恍白,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形寒
火有“虚实之分”,也有“阴阳之说”,一篇教你识“阴火”
![火有“虚实之分”,也有“阴阳之说”,一篇教你识“阴火”](https://img.taocdn.com/s3/m/c5acf70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69.png)
火有“虚实之分”,也有“阴阳之说”,一篇教你识“阴火”“上火了!”这是许多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吃多了“热性”食物,通宵熬夜,加班休息不足,酒喝多了……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容易“上火”。
多数人上火了只知道“清火”,却很少关注上的究竟是什么火?“火”是“热”和“光明”的象征,用中医阴阳属性的归类来看,“火”自然地属于“阳”。
但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的属性。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所以,“火”分为“阳火”和“阴火”,“阳火”就是一般容易理解的“火热”之证象,而“阴火”则是指人体因为阳气虚弱导致体内阴寒过盛,从而把本来应该秘藏在体内温暖身体的生理之火逼出来,从而产生一系列所谓“上火”的症状,这一类因为阳虚阴盛而导致的“上火”,就称之为“阴火”。
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创始人,云南省四大名医之首,云南中医药大学首任院长吴佩衡先生,对“阴火”尤为重视。
为了把“阳火”和“阴火”进行鉴别,他特别提出“贼子”和“逆子”的概念,让人容易理解。
所谓“阳火”就是邪热之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热证”,佩衡先生把这类邪热之火比喻为“贼子”,既然是“贼子”就是从外而入,此子当诛当灭。
所以治疗“阳火”应该运用清热泻火解毒之法,即运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或滋阴清热类药物来进行治疗。
而“阴火”指的是没有在对位置的生理之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热证”,佩衡先生把这类离位的生理之火比喻为“逆子”。
既然是“逆子”,则此子由内而生,是亲生之子,只是其不听话,没有在他该在的位置上,故此子绝不能诛灭,而当教当训,故应该采用温阳扶正、引火归元的方法来治疗。
现阶段人们社会生活习惯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导致的众多“上火”症状中,属于“阳火”真热证的比率越来越小,而属于“阴火”假热证的比率却越来越多,而且占到了绝大多数。
如果不具备识别“阴火”假热证的能力,一遇到“上火”症状,不分阴阳,一律采用清热滋阴泻火的方法进行应对,就会犯诛杀无度之错,就会损伤到人体生理之火,造成阳虚证的出现。
中医诊断-辨阴阳、虚实
![中医诊断-辨阴阳、虚实](https://img.taocdn.com/s3/m/799df2ba7cd184254a35353b.png)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1、阳虚证:虚寒证
久病气虚发展 年老命门火衰 寒邪损伤阳气 过服苦寒清凉
阳虚
虚实辨证
温煦不足 虚寒内生
鼓动无力 功能减退
畏寒肢冷 不渴或热饮 尿清便溏 舌淡胖,脉迟
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 蜷卧嗜睡 脉沉而无力 卫阳不足—自汗 蒸腾无力—无汗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虚实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四、阴阳辨证
(二)有自己特定内容 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阳盛证。 亡阳证、亡阴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1、阴盛证 ❖ 概念:阴寒湿阴邪侵袭人体的实寒病证。 ❖ 表现:
阴盛而寒--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小 便清长,舌苔白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一)虚证
虚实辨证
❖ 概念:以人体正气虚弱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正虚邪 不盛,斗争不激烈。(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 久病,病势缓,病程长,体质虚弱。 ❖ “精气夺则虚” ❖ 不足、虚损、虚衰、亡脱 ❖ 出者为虚,缓者为虚,无者为虚 ❖ 病因:
先天不足:肾虚为主 后天失调:饮食失调、思虑太过、过度劳倦 久病耗损:久病失治、误治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虚实辨证
三、虚实辨证
❖ 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反映正气强弱, ❖ 邪气盛衰。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 实证:邪气盛实为主的证候,正气不衰。
虚证:正气不足为主的证候,邪气不盛。 ❖ 治疗:实证:去其有余(泻其子)
虚证:益其不足(补其母) ❖ 适用范围: 外感、内伤一切病证。 ❖ “万病不出于虚实两端,万病不越乎补泻两法。”
太极拳的阴阳理论和虚实原理是什么
![太极拳的阴阳理论和虚实原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86ae08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69.png)
太极拳的阴阳理论和虚实原理是什么太极拳的所有运行动作,全部是有无数个、千变万化的虚实转换组成的,所以讲,太极拳就是人体虚实转换、演变的修炼过程,虚实就是太极拳的灵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阴阳理论和虚实原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阴阳理论和虚实原理太极拳的虚实,恰恰是久久困扰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难以解决的疑惑,不得其解!导致这个困惑的根源,正是“太极”大师与洋洋万言的文人墨客。
他们用周易、易经中“太极”理念的、阴阳学说,囫囵吞枣、是是,非是、含糊不清的、之乎者也的演绎、剖解太极拳的虚实。
结果,说不清、道不明地、忽悠了多多少少的太极拳爱好者,使得太极拳爱好者,自始至终无法理解什么才是太极拳的虚实,更谈不上要领会、演绎、掌握太极拳的虚实了。
其实,周易、易经中“太极”理念的、阴阳学说,仅仅是天地万物的一个自然法则,所谓的阴阳学说,就是把天地万物中,任何一个事物归纳为:一个事物都是有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相依相敷、互为互补的两个方面组成。
所以,“太极”大师与文人墨客。
唐而皇至地认为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就是阴阳转换,也就是:阴(虚)盛、阳(实)衰;上阴(虚)下阳(实);左阳(实)右阴(虚)。
还颇有行家风度地、用这种公式来传授太极拳的教学;公开地发表权威性的理论性太极拳书籍;广泛地公开讲座,来传播他们这种太极拳经典成果。
讲到底,他们还没有搞清楚“太极”中的阴阳,是一个整体,它包含着同一体的阴、阳两个方面。
相互影响、共同存在、不离不弃,它是一种概念、一个范畴。
而太极拳的虚实,是实实在在的、两个完全分割的实体,虚就是虚,实就是实,根本不存在相互依赖、彼此影响的同一体的概念。
况且,太极拳的虚与实,不仅仅是一种形态,而是,有多种物体、形式、组合而成的综合体。
由此看来,“太极”就是一种哲理,根本无法一目了然地、阐明太极拳运行中虚实转换的来龙去脉,也就无法去演绎、指导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运行的教学工作,也就不可能来替代太极拳,更谈不上取而代之了!所以,从今往后就再也不要讲太极功夫就是太极拳功夫,把打太极拳时髦地称为打太极,这是对传统太极拳的玷污,是是非不分的、一派胡言,是中国武术界的歪风邪气!太极拳虚实的介绍举几个简单的例子:1.人伸懒腰,打个哈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人体整体的“虚”(松)。
阴阳虚实辨证鉴别全集(附阴阳虚实鉴别表)
![阴阳虚实辨证鉴别全集(附阴阳虚实鉴别表)](https://img.taocdn.com/s3/m/533c021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7.png)
阴阳虚实辨证鉴别全集(附阴阳虚实鉴别表)遇到一个症状,首先要判断热证还是寒证,热证分为阳实和阴虚,寒证分阳虚和阴实。
人的个性分单纯性有四种,混合的个性有七种,阳实阴虚一种,阳虚阴实一种,阴阳两虚也一种。
所以利用寒热可以把你的个性、体质,把它综合起来。
我们先看看表情部份,一个病人进来,我们先看他的神情,阳虚的人他的表情是安静,就是说你看他的神情、面部的表情部份。
阳虚的寒证是安静,到了阴实就叫沉静、沉默,比安静更安静,沉默的现象。
沉默寡言容易有精神自闭的现象,所以要判断一个精神病,阳虚叫忧郁,于是我们可以在这边里面写他情绪的反应,阳虚的人是容易忧郁,到达阴实是抑郁,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看,天气冷的时候,人潮就不沸腾,安安静静的,冷天刮风下雨,百货公司没有人去逛,安安静静的阳虚,阳是热闹,已经不热闹叫做安静,没有阳气就属于安静,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就是阳虚忧郁。
阴实,阳虚己经不热闹了,再加上冷的现象,这种阴实就沉默,所以他的个性会沉默寡言,不喜欢说话,就是你跟他讲话,他也只是笑一笑,很少讲话,因为他不讲话,你没辨法了解他心里想什么,他已经把忧郁压下去,所以精神抑郁的人容易有自杀倾向,天天嘴巴喊说要自杀的,比较不会去自杀,反而要自杀的不跟人家讲,这就是抑郁的现象。
阳实他的表情是急躁,有发高烧的人,心情不稳定,很容易发脾气。
急是急性;躁是足部,叫坐立不安,这是阳实的反应,而他的情绪属于暴怒。
个性急燥的人,情绪容易暴、突然生气,像火山爆发一样。
阴虚的人,他的情绪是心烦、坐立不安,以上是寒证跟热证。
很标准的四个个性,如果他阴虚加上阳虚,心烦又忧郁的现象,在西医叫精神躁郁症,烦躁的躁跟忧郁的郁合在一起;阴阳两虚,像女性更年期,动情素、黄体素同时不足,就是出现阴阳两虚的内心忧郁、外面心烦。
其次我们看面色,看病人脸的颜色,阳虚是苍白色,好像生一场大病之后的样子,我们常讲的气色不好,都属于阳虚,脸色苍白,所以叫气虚或阳虚。
“虚实”与“阴阳”——中国山水画章法中的人类学精神
![“虚实”与“阴阳”——中国山水画章法中的人类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3af3bdb31a37f111f1855bac.png)
、
山水 画章法 中的哲学思 想
章 法 就 是 画面 的布 局 构 图 , 即作 画 必先 立 意 而后 定 位 置 , 意 奇则 奇 ,意 高 则 高 ,意远 则 远 , 意深 则深 ,意 古 则古 ,庸 则 庸 ,俗 则俗 。画有尽 而意 无穷 ,古人 各 以意运法 ,法 也各妙 有不 同 。中国 山水 画章法 中讲 究立 意定景 ,要 求在 画面上 “ 则取其 远 势 ,近 则取 其质 ” ,根据 画面 结构 的需要 ,运 用呼应 、宾主 、 藏 露 、繁简 、虚 实 、参差 等对立 统 一 法则来 布置 章法 。这与 西方 的平 面构 成理论 中 的和 谐 、对 比、对称 、平衡 、 比例 、重心 、节 象 ”, 即艺 术 形象 并不 是越 具体 越 好 ,而 是 “ 在 似 与不 似 之 妙 间” 。那 种极 为深 远 的意 ,靠具体 的形 象是难 以达 到 的,因此 画 奏 、韵律等 构成法则 实有相似 之处 。 而 山水 画章 法中讲 究巧 妙地处 理 画面的 空 白,秉承 了中 国人 家 不 满足 于 有 形有 限 的象 ,而 是 借 “ ”的 表现 来 寻 求无 尽 的 象 “ 细看 ,面面观 ” “ 细 看得透 ,窥 其穿 ”的视 觉 习惯要求 ,看 山 意 。这个 意就 是 艺术 家所 刻 画的 “ 象外之 象 ”, 即 “ ”。境 与 境 水 ,既要求 从 山下看到 山上 , 山前 看到 山后 ,还要 求从房 子外 面 象 都 是表 现 意 的 ,意 存 在于 这 种 有象 和 无 象之 中 。意与 境 的 结 看 到房 子里面 。明 ・ 左 沦画 中提 剑 “ 山水 大幅 ,务必 以得 势 合 ,便是 “ 境 ”。情和 景虽 为创造 意境 中晟 主要 的 素 ,但 二 赵 画 意 为主 。 山得 势 ,虽萦纡 高下 ,气脉 仍 是 贯串;林术 得势 ,虽参 差 者 在意 境 中的表 现则有 种种 不 同, 而 以意 境揭示 为衣 归的艺 术 向 背 不 同 , 而 各 自条 畅 ; 得 劳 , 虽 奇 怪 而 不 失 坪 , 即 甲 常 亦 不 创作就呈现 出不同 的风格 。如:有 以写景 为土而情 寓 于景 中者 ;叉 为庸 ; 山坡 得势 ,虽交 错而 自不繁 乱 。似 则 ?以其 理然也 。而 皴 有情景 交融浑 然 ‘ 体者 ;还 有 以主 观色 彩鲜 明突 出者 。 因此 ,山 擦 、钩斫 、分披 、纠合 之法 ,即在 理势之 中 。至于 野轿 、村落 、 水 画与艺 术意境 的构 成不 是主 客观之 间 的机械组 合 ,更不 是意 和 楼观 、舟 车 、人 物 、屋 宇 ,全 在 想 其形 势之 可 安 顿 处 ,可 隐藏 境 、情 和景 的 简单化 一。 山水面 的艺术 意境具 有无 限的 时间跨度 处,可 点缀 处,先 以朽笔 为之 ,复详玩 似不 可 易者 ,然 后落 墨 , 和无穷的空 问幅度 ,是时空主体 结构的有机整体 ,既有 丰富的思想 方有意 味 。如远 树要 模糊 ,衬树 要体 贴 ,盖 取其掩 映连 络 也。其 内涵 ,义包含着 多姿多彩 的生活 内容。所 以,山水 画的意境所引发 轻 烟 、远 渚 、碎 石 、幽溪 、疏筠 、蔓 草之类 ,初 不过 因意添 设而 的人们 的美感 是 “ 蕴深 远 ”的 ,是一 种极其 复杂 的心 理活 动 , 意 已。 为烟 岚 云岫 ,必 要照 映 山之 前后 左右 ,令其起 处之 结 处,虽 小 是对 画 面 内容 的 简单 了解 , 而是 人 们对 人 生 和 宇宙 的 综合 感 有 断 续 ,仍 与 山势 合 一 而 不 涣 散 ,则 I 不为 烟 云掩 灸 。 藏莆 水 受。 因此 , 中国山水 画艺术 的意境表现 是 多层 的 、多样化 的 。 一 J J 口、安置 路径 ,宜隐现 参半 ,使 纡 回而接 山之血脉 。总 之 ,章 法 二 、山水 画章法 中的 “ 实 ”变化 与人文精 神 虚 不 用意构 思 ,一 味填 实 ,是补衲 也 ,焉 能 出人意表 哉 ?所 贵乎取 在 中 国的传统 文化 意识 巾,人 是 自然 中不可 分割 的部分 ,追 势布 景者 ,合而观 之 ,若 一气呵成 ;徐 玩之 ,又神 理凑 合 ,乃 为 求 的是 “ L人 合,心 与物 合,物 与物 合 ”的万物 阴阳 融合化 一 天 j 高手 。然 而取 势 之法 又甚 活泼 :未 可拘 挛 , 若 非用 笔用 墨之 高 的精 神境 界 ,并 由此 构 成 了华 夏 民族悠 久而独 特 的审美意 识 。在 韵 ,又非 多阅古 迹及 天资 高迈者 , 未易语 也 。” 山水 I 画的章 法 中国 山水 画 的创作 中 ,画家追 求 的是 种 自我 与天 道、与 自然相 布局 及意境 中所体 现 的传统 哲学思 想 ,体现 的是 人和 自然 之 间是 互 契合 的过程 ,更 是一 种心灵 的真 实再现 。画 家在 画面上 往往 留 种阴 阳调和 的有机 整体 。从 中国人特 有 的观照 宇宙 万物 的方式 下大 面积 的空 白,从 而形成 了中圉 山水 画章 法结 构的独 特形式 。 到 中 国人 认 识 世 界 的 “ ” 的 思 想 观 察 , 中 国 人 观 念 中 的 宇 宙 都 这种 章 法 结构 中的 空 间是 实 在 的 、客观 的空 间 ,如 同西 方绘 画 气 不 是一个独 立于 人之外 的认 识客 体 ,中 国人 的观念 、精神 同宇宙 所 采用 的空 间一样 。而 “ 实 ”,就是 老子所 说 的 性恍 惟惚 ” 真 是相 通共 融 的,人 的生命只 有 同大 自 融合 能取 得永恒 ,宇 宙 的空 间,这 是中 国绘画 的 “ 妙之 门”,在这 里无 论是 画家还 是 然 众 自然 不只是 人类获 取生 存来源 、满 足物质 需求 之所 ,它更 是 中国 观众 ,都能够 获得 精神上 的彻 底解 脱 ,充 分展 开想象 的翅 膀 ,在 文人感 物抒怀 ,找到 了 自己心灵 的精神家 园 。 无 限的宇 宙空 间 巾, 自然 翱翔 。通 过画面 上 的留 白,使心 灵通 向 中 国的儒 家 学 派足 依 孔 子 “I”的 思想 为 核心 而 建 立 并逐 无 限的宇 宙 自 ,使人 能通 过 有限 的画面 从而 获得无 限 的精神慰 1 然
中医八纲
![中医八纲](https://img.taocdn.com/s3/m/93e6cdd049649b6648d74766.png)
(二)热证
【概 念】疾病本质属热,由于感受热邪, 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 的证候. 热证包括表热证,里热证,虚热证,实热 证等.
【病
因】
1.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 2.七情过激,郁而化热; 3.饮食不节,积蓄为热; 4.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
【特点】
1.身热 2.津亏(热盛伤津,阴亏)
表里与病位,病情,病势的关系
病位 表 里 外(皮毛,肌腠,经络) 内(脏腑,骨髓) 病情 轻浅 深重 病势 表入里,加重 里出表,减轻
表里辨证对外感病辨证尤为重要
一,表证
定义——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 入机体,正气(卫气)发热 (或自觉无发热), 头身 —— 头身疼痛, 苔脉 —— 舌苔薄白,脉浮, 兼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喉痒或痛, 喷嚏,微有咳嗽. —— 寒热
四,阴阳辨证
阴阳是类证的纲领,是辨证的总纲 阴阳是类证的纲领,是辨证的总纲
1,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 纲……". 2,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内容 如:阳虚证,阴虚证; 阳盛证(实热证),阴盛证(虚热证); 亡阳证,亡阴证; 阳亢证,虚阳浮越证
(一)阴证
1,定 , 凡是抑制,沉静,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 义:凡是抑制,沉静,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 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被发现的, 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被发现的,或 病邪性质为阴邪治病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 病邪性质为阴邪治病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均属于阴证 范畴. 范畴. 2,临床表现:不同疾病(气虚,阳虚),阴证表现不同. ,临床表现:不同疾病(气虚,阳虚),阴证表现不同. ),阴证表现不同 虚证:面色苍白或黯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 虚证:面色苍白或黯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倦怠乏 力,语声低怯 里寒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 里寒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 溏泄气腥 虚寒舌脉证: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 虚寒舌脉证: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 3,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1)临床表现为:虚证+里寒证+虚寒证的舌脉 )临床表现为:虚证+里寒证+ (2)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 )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
中医内科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辨证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4797eb9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c.png)
中医内科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辨证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病症:中医辨证需要首先观察病情表现,包括病人的主观感觉、病史和体征等。
对疾病的发展规律和病因病机进行分析研判。
2. 辨寒热:寒热是中医内科辨证的基本要点之一。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体温、脉象等来判断寒热的情况和特点。
3. 辨虚实:虚实是指病人体质的虚弱或实盛程度。
虚实的判断可以通过病情的变化、病人的面色、舌苔和脉象等进行分析判断。
4. 辨外内:中医内科辨证需要明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否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病史和病情的观察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5. 辨阴阳:阴阳是指疾病所产生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在辨证中要根据病人的体寒热、舌苔情况和脉象来判断阴阳的倾向和变化。
6. 辨卫气营血津五脏六腑:中医内科辨证需要根据病人的体征和病情来判断卫气、营血、津液和脏腑的情况与功能是否正常。
以上是中医内科辨证的基本要点,医生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和判断来得出辨证结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阴阳变化规律
![阴阳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eb9093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2.png)
阴阳变化规律
阴阳变化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表达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变化发展的规律。
根据阴阳变化规律,可以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1. 阴阳相互依存: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阴阳的存在和变化都是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存在就无法形成对立,也无法产生变化。
2. 阴阳虚实变化:阴阳一方在增加的同时,一方在减少。
阴阳相互转化、相互推移,形成虚实变化。
比如昼夜交替、四季更迭,以及人体的生理活动周期等都是阴阳虚实变化的表现。
3.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之间不仅存在虚实变化,还存在相互转化的过程。
当阴阳达到某种极限时,会产生转化的现象。
例如,天地之间的阴阳转化的最明显的表现是日出和日落。
4. 阴阳补充互补:阴阳不仅是对立的,也是互补的。
阴阳的补充互补关系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当一个方面过多或过少时,将会导致系统的不平衡。
因此,阴阳互补的原则是维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总体来说,阴阳变化规律是世界万物演化的基本规律,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对阴阳变化规律的研究,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事物的变化,并运用这一规律来指导实践活动。
八纲辩证总结
![八纲辩证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8f6601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2.png)
八纲辩证总结
八纲辩证是中医辩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阴阳辩证、表里辩证、寒热辩证、虚实辩证等八个纲领。
以下是八纲辩证的总结:
1. 阴阳辩证:阴阳是八纲辩证的总纲,用于区分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阳证表示病邪在表、在腑、在气分,实证居多;阴证表示病邪在里、在脏、在血分,虚证居多。
2. 表里辩证:表里用于区分疾病的病位深浅。
表证表示病变部位在体表,病情较轻浅;里证则表示病变部位在体内,病情较深入。
3. 寒热辩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表示正气不虚但阴邪盛,表现为机能抑制、脏腑组织失常等症状;热证则表示正气旺盛但阳邪盛,表现为机能亢进、脏腑组织功能亢进等症状。
4. 虚实辩证:虚实用于区分疾病中邪正力量的对比。
实证表示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表现为机体抗病能力亢进等症状;虚证则表示正气虚弱,机体抗病能力低下,邪气留滞,表现为机能减退、脏腑组织衰退等症状。
八纲辩证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的辨别,可以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本质和病机变化,为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中医诊断学52讲 八纲基本证候:虚实辨证、阴阳辨证
![中医诊断学52讲 八纲基本证候:虚实辨证、阴阳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9f5355d26f1aff00bed51e4f.png)
它的证候表现。因为邪气的不同、病理产物的不同,以及邪气所在的位置不相同,它的证候是各有各的表现,证候非常复杂,很难用一两个、三五个、十个症状来全面讲实证的表现是哪一些。但是我们怎么掌握实证呢?主要是根据两个方面:一个,邪正斗争很剧烈。我们讲实证是邪气盛,这个时候正气也是不虚的,一定是有邪和正两个方面,正气并不虚弱,由于正气不虚弱,两个才斗争得很剧烈,邪正剧烈地斗争,邪正一斗争得很剧烈,因此,它临床上的表现,临床证候就会明显、剧烈,不象虚证——如果疼痛的话,隐隐地痛、时痛时止,寒热也是不太明显,其它的症状,虚证的症状,就没有实证那么明显、剧烈。同样是一个症状,比如说疼痛、寒热、口渴等等,那么实证的症状就反应得明显、剧烈,而虚证的反应不明显、不剧烈,不管是寒、热、呕吐、腹泻等等,咳嗽、气喘,实证的症状都表现为明显、剧烈,二便不利,经常出现的,特别是脉一定是有力的,舌质老、脉实等等。对这些表现,在《素问·玉机真脏论》里面就讲到了“五实”,五个实,是哪五个实呢?它说“脉盛(脉搏有力)、皮热(寒热明显)、腹胀、前后不通(就是大小便、二便不利)、闷瞀(胸闷,甚至神志不清楚)”这样的一些表现,称为五实。这是指了这五个方面的症状,五个方面的表现,实际上我们掌握它就是各种症状明显、剧烈,脉搏有力,或者兼有大小便不通畅,它是这样的表现,这是诊断是不是实证的一个重要根据。第二个方面,就是体内有实邪内阻。刚刚那些是一些症状、是一些表现,现在我们考查里面有没有实邪,比如说痰、饮、水、湿、脓、气滞、血瘀、宿食、结石甚至是燥屎,象这样一些,这就是里面有实邪。湿邪停留在里面,痰、饮、水、湿、气滞、血瘀、宿食、结石、砂石、燥屎等等,脓,这些,体内里面有这些物质,这些物质停留在里面,这就是一种实邪,这是实邪的证候。
五脏气血阴阳虚实鉴定表
![五脏气血阴阳虚实鉴定表](https://img.taocdn.com/s3/m/21f2b51631126edb6e1a101b.png)
五脏气血阴阳虚实鉴定表鉴别分类共症证型特症病因病机治法汤方气虚证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神疲乏力眩晕自汗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淡白1.生成不足导致心气亏虚,心失所养2.闭耗过多。
补益心气肺气虚喘咳无力、痰白清稀、易于感冒1.生成不足导致肺气耗损、肺失宣肃降2.久咳久喘补益肺气脾气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食少,食后腹胀,便溏、面黄、肌瘦内脏下垂,失血过多1.饮食失调;2.劳倦损伤;3.吐泻太过4.它病气虚,导致脾气亏虚,气虚下陷。
补中益气健脾肾气虚〈肾不纳气〉〈肾气不固〉腰膝酸软,精关、月经、胎元、大小便不固,气喘〈呼多吸少〉1. 年老体虚;2. 幼年肾气未充;3. 房室不节,损伤肾气,以致肾气不固,气不归元。
补肾固气固精血虚证面色无华或萎黄舌爪甲色淡,毛发枯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无热象〉1.化源不足导致心血亏虚,血不养心2.耗损过多养血安神肝血虚〈血虚生风〉眩晕耳鸣,目涩、视力减退或雀盲、肌麻、拘挛、震颤,肉目闰经少、闭。
1.生血不足;2.失血过多,导致筋脉、爪甲、冲任等失血濡养;3.久病伤血滋补肝血阴虚证潮热,低热五心烦热口咽干燥颧红、盗汗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心阴虚兼心血虚特症+虚热〈有热象〉1.五志化火伤阴导致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心失濡养;2.久、热病伤阴滋阴安神肺阴虚干咳,少痰或痰中带有血丝,喉痒声哑1.劳损所伤导致虚火内生、肺失清润2.久咳伤阴滋阴润肺肝阴虚〈阴盛生风〉兼肝血虚特症1.情志化火、虚热内炽、肝失濡养2.热病伤阴滋补肝阴肾阴虚〈肾精不足〉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小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男子阳强易举、遗精。
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1.久病伤肾 2.房事不节3.失血耗液4.过服温燥 5.情志内伤、暗耗肾阴面致腰府失养、相火妄动、君火不宁滋补肾阴阳虚证畏寒肢冷精神不振面色淡白或白光白舌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心阳虚〈心阳暴脱〉心痛兼心气虚特症,或风面色暗,舌青紫,大汗淋漓,神昏肢厥,脉微欲绝1. .久病体虚2.暴病伤阳3.年老体衰4.禀赋不足、导致心阳虚或亡阳虚脱温补心阳回阳救逆脾阳虚兼脾气虚特症,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苔白滑1.脾虚伤阳2.过食寒凉3.寒从中生脾失健运温运脾阳肾阳虚兼肾气虚特症,浮肿、阳痿、完骨不化、五更泄泻或心悸、心痛、脉结代1.素体阳虚2.年高肾亏3.久病伤肾4.房劳过度导致腰失温养、命门火衰,火产暖土或水气凌心温补肾阳气滞证胀满疼痛胀甚过痛舌质较暗脉多弦心脉气滞心失疼痛而胀,发作与情志有关情志内郁,气机阻滞疏肝理气通脉肝气郁结少腹、胸胁、乳房胀闷串痛,喜太息,痛经,或月经不调情志郁结,郁怒伤肝,引起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疏肝理气血瘀证刺痛、钝痛、痛处固定,拒按,出现紫暗夹血块,舌黯淤阻心脉阵发性必前区闷痛或刺痛,或牵引肩背,舌尖有淤斑,脉结代1.阳虚失宣通2.痰浊凝聚诱发3.情志内郁活血化瘀1 / 3有紫斑,脉细涩阴盛证恶寒喜暖口不渴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迟或紧+病埋产物〈痰、湿〉寒凝心脉心胸剧痛暴作阴寒凝滞、心脉痹阻不通温通心阳痰阻心脉心胸闷痛特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痰浊停聚,阻滞心脉理气化痰通脉痰迷心窍神识痴呆,精神抑郁或神志昏蒙,举止失常,神昏谵语或昏睡不省,喉中痰鸣,或两面三刀目上视,手足抽畜,发出牛羊叫声1.七情所伤2.感受湿浊,阻塞气机,气结痰凝阻闭心窍涤痰开窍寒邪客肺〈风寒束肺〉喘咳痰多稀白,或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舌淡苔白,脉浮紧外感寒邪,内舍于肺,肺失宣降宣肺散寒疏风痰湿阻肺咳嗽痰多而粘,色白易咯,胸闷,甚则喘咳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1.脾气亏虚心2.久咳伤肺3.感受寒湿健脾燥湿化痰寒湿困脾食少、腹胀、便溏尿短,头身困重,呕吐清水,面色晦黄,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腻,脉濡缓1.贪凉饮冷2。
第三讲 “虚实”、“阴阳”与“气血津液”的译法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三讲 “虚实”、“阴阳”与“气血津液”的译法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aadc2fde050876323112127e.png)
“虚”的其他译法运用不多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11月第31卷第11期: P1518 • 徐丁洁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国家自然基 金资助项目
• 妇科虚寒证大鼠模型的创建 • Establishment of Gynecological Asthenia Cold Syndrome Model
insufficiency
• 不充足,不足;机能不全; 功能不全; 不充分; 不全
• • • • • •
Venous insufficiency 静脉功能不全 ;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pancreatic insufficiency 胰功能不全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 carotid insufficiency 颈动脉供血不足
肾阴虚译为kidney-yin deficiency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4月第25卷第4期:P531 王华富, 许惠琴(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 百合知母汤不同配比对去势围绝经期综 合征肾阴虚大鼠子宫系数及血清性激素 的影响 • Effect of Baihe Zhimu Decoction on serum sex hormone and uterus index of ovariectomized rats with kidney-yin deficiency
“阴阳失调”
• “阴阳失调”指机体阴阳动态平衡 的破坏而出现阴阳相对偏胜偏衰的 病理。 • 失调: imbalance; incoordination; disharmony.
Imbalance
不平衡;不安定;失调
• The illness is triggered by a chemical imbalance in the brain. 这种疾病是大 脑化学物质失衡诱发的。 • An imbalance in certain chemicals leads to disturbances in the brain's function. 某些化学成分失衡会道致大脑 功能的紊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章法中的“虚”与“实”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能在一定范围的审美经验世界内引发共鸣的东西,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质的文化精神。
中国山水画亦称为“水墨丹青”,黑白二元对立构成“水墨”这个系统,其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阴阳说”,这个体系是历代华夏艺术家们对自然万物进行哲学意像观察、思考和提炼的结果。
山水画章法的“虚实”即通常所指的“留自”或“空白”,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空白在山水画里不复是包举万象位置万物的轮廓,而是融入万物内部,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的‘道’。
”“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
”即从山水画的空白所产生的深邃意境中体悟到“道”。
山水画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研究界对于山水画的章法中的“留白”的哲学意义和象征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专家认为这包含不单是博大精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人文精神,而艺术审美意识又跟传统的“阴阳”概念往往存在分歧,因此本文欲将山水画章法中的“虚实”和“阴阳”进行并置比较作粗浅的探讨。
一、山水画章法中的哲学思想章法就是画面的布局构图,即作画必先立意而后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画有尽而意无穷,古人各以意运法,法也各妙有不同。
中国山水画章法中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呼应、宾主、藏露、繁简、虚实、参差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这与西方的平面构成理论中的和谐、对比、对称、平衡、比例、重心、节奏、韵律等构成法则实有相似之处。
而山水画章法中讲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白,秉承了中国人“细细看,面面观”“看得透,窥其穿”的视觉习惯要求,看山水,既要求从山下看到山上,山前看到山后,还要求从房子外面看到房子里面。
明·赵左论画中提到“画山水大幅,务必以得势为主,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串;林木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条畅;石得势,虽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不为庸,山坡得势,虽交错而自不繁乱。
何则?以其理然也。
而皴擦、钩斫、分披、纠合之法,即在理势之中。
至于野桥、村落、楼观、舟车、人物、屋宇,全在想其形势之可安顿处,可隐藏处,可点缀处,先以朽笔为之,复详玩似不可易者,然后落墨,方有意味。
如远树要模糊,衬树要体贴,盖取其掩映连络也,其轻烟、远渚、碎石、幽溪、疏筠、蔓草之类,初不过因意添设而已。
为烟岚云岫,必要照映山之前后左右,令其起处之结处,虽有断续,仍与山势合一而不涣散,则山不为烟云掩矣,藏蓄水口、安置路径,宜隐现参半,使纡回而接山之血脉。
总之,章法不用意构思,一味填实,是补衲也,焉能出人意表哉?所贵乎取势布景者,合而观之,若一气呵成;徐玩之,又神理凑合,乃为高手。
然而取势之法又甚活泼;未可拘挛,若非用笔用墨之高韵,又非多阅古迹及天资高迈者,未易语也。
”山水画的章法布局及意境中所体现的传统哲学思想,体现的是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阴阳调和的有机整体。
从中国人特有的观照宇宙万物的方式到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气”的思想观察,中国人观念中的宇宙都不是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认识客体,中国人的观念、精神同宇宙是相通共融的,人的生命只有同大自然融合才能取得永恒,宇宙自然不只是人类获取生存来源、满足物质需求之所,它更是中国文人感物抒怀,找到了自己心灵的精神家园。
中国的儒家学派是依孔子“仁”的思想为核心而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一套完善的思想体系,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一起,在漫长的历史激荡中构成了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主流。
儒家政治伦理色彩浓烈,功利主义倾向较为明显:而道家则强调自然生命的存在,有超功利的倾向。
二者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补充,始终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中唐时期崛起于世的禅宗,与儒家、道家在思想上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相异的独特创造,三家共同构筑了华夏民族的思想基础,推动着中华文化的洪流滚滚向前,三家思想也从多方面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儒家用自然“比德”影响了中国艺术的社会性:道家以“道法自然”把中国艺术创作带入了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中国传统哲学中“道”的观念,影响着中国绘画的生成和发展。
“悟道”“观道”“体道”“媚道”成为中国绘画创作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宗旨。
“道”虽然有象,但却是迷离恍惚的,它的模糊性或近乎“一”,或近乎“无”与“有”的统一。
在这里,个体生命抛弃一切所累的外物,消除了物我界限,精神与“道”同一,从而获得一种无得无失、无生无灭、无物无我的自由的无差别的境界,华夏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
总是将精神自由置于审美活动的首位。
这一审美意识浸润于艺术创作的领域,直接促成了中国绘画对人品人格完善的追求,向精神自由高远体验的更广阔的空间迈进,一直到今天,它仍然在中国山水画坛占据重要位置。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佛学是继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之后,深刻影响中国艺术发展的哲学派别,山水画家作画其目的在于“抒情写意”,笔下所塑造的形不是简单的物象之形,也不是纯粹自我的主观的抽象之形,而是充分体现了主体思想感情的艺术之象。
在艺术实践中,画家们主张“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即艺术形象并不是越具体越好,而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那种极为深远的意,靠具体的形象是难以达到的,因此画家不满足于有形有限的象,而是借“象”的表现来寻求无尽的意。
这个意就是艺术家所刻画的“象外之象”,即“境”,境与象都是表现意的,意存在于这种有象和无象之中。
意与境的结合,便是“意境”。
情和景虽为创造意境中最主要的因素,但二者在意境中的表现则有种种不同,因而以意境揭示为衣归的艺术创作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如:有以写景为主而情寓于景中者;又有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者;还有以主观色彩鲜明突出者,因此,山水画与艺术意境的构成不是主客观之间的机械组合,更不是意和境、情和景的简单化一。
山水画的艺术意境具有无限的时间跨度和无穷的空间幅度。
是时空主体结构的有机整体,既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又包含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
所以,山水画的意境所引发的人们的美感是“意蕴深远”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不是对画面内容的简单了解,而是人们对人生和宇宙的综合感受。
因此,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是多层面的、多样化的。
二、山水画章法中的“虚实”变化与人文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中,人是自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追求的是“天与人合,心与物合,物与物合”的万物阴阳融合化一的精神境界,并由此构成了华夏民族悠久而独特的审美意识。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画家追求的是一种自我与天道、与自然相互契合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真实再现。
画家在画面上往往留下大面积的空白,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章法结构的独特形式,这种章法结构中的空间是实在的、客观的空间,如同西方绘画所采用的空间一样。
而“真实”,就是老子所说的“惟恍惟惚”的空间,这是中国绘画的“众妙之门”,在这里无论是画家还是观众,都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彻底解脱,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自然翱翔。
通过画面上的留白,使心灵通向无限的宇宙自然,使人能通过有限的画面从而获得无限的精神慰藉。
宗白华先生曾指出;“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虚(空间)同实(实物)连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
明同暗也联系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
这确是中国山水画上空间境界的表现法。
”c5,“虚”和“实”作为对立的统一,无虚即无所谓的实,无实即无所谓的虚。
在山水画中,虚可以指无笔墨处,也可以是用笔松动处,用墨清淡处,构图疏朗处,形象隐含处;相对于虚,实可以指有笔墨处,用笔沉着处,用墨深重处,构图繁密处,形象显实出。
中国山水画就是虚和实的相反相成,中国哲学认为“无”比“有”更重要,老于说“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因此,山水画特别讲究“妙在无处”,即“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山水画更多的是通过具象的表现而追求无限的意境,意境的表现大多是由绘画构成中的“意象”来实现的。
山水画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一云一水,都是画家“立万象于胸怀”的众多的“意象”所在,是画家通过主体的内心情思而借用自然景物的显现,而不是普通自然山川的再现,正是由这些“意象”群组合而成完整流动的并充满生机的具有深刻意境的山水画图象。
清代方熏《山静居画论》云: “杜少陵云:十日画一石,五日画一水。
非为下笔十日五日而成也,谓作画是意象经营,而至丘壑成于胸中,落墨自然神速,”“’“意象经营”,这正是中国山水画的目的和意义。
倪瓒(六君子》中前景几棵树、几片石堆,中景空白处实为水,远景一抹低矮的山峦,既是自然的景物却又不是普通的再现自然之景物,是通过倪瓒内心转化为“逸笔草草”的物象组成了画家作品中简洁而意深的“意象”,正是这几个简洁而意深的“意象”构成了极为旷远、萧疏的意境。
龚贤的《干岩万壑图》和(溪山无尽图》,其画面的千沟万壑层峦叠嶂,山涧的潺潺瀑布,缭绕峦间的层层云雾,宽广无尽的江水滔滔。
江中的白帆与两岸汀山白沙、茂密的树木丛林与星星点点的茅屋所组成的庞大的意象群,共同构成了气势恢宏、连绵回复、无穷无尽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还原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有序的关系,这一切使作为多样性的整体富于美感,使自然环境更富文化底蕴,而人文景观则更具有自然色彩。
艺术是人的心灵世界的表现。
山水画更是以人的真性情的表现为最终目的,特别强调一笔一墨的从精凝神、见情见性。
山水画家为了达到“自然天成”的意识境界,首先必须心境空明,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即排除一切俗虑杂欲,澄澈心灵,以明镜之心,臆见大干世界,以自然本心感通自然万物,即全神贯注地投入艺术创作活动之中;其次,“即雕即琢,复归于朴”,艺术创造在人工的雕琢中,穷理尽性,去掉一切有损于自然之美的多余的因素,做到虽出入力,却“巧夺天工”,无一点斧凿之痕;再次,艺术创造的过程,是创造者的自然性情与物的自然性情相互融合化一,进入阴阳和谐境界的过程。
所以,山水画家的艺术创造,是离不开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离不开感觉,而又超越感觉。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山水画的虚实空间是根据画家自己的意识,依照心灵同宇宙大自然的融通、感发而营构出来的,是大宇宙的空间,更是心灵的自由空间。
三、山水画章法中的“阴阳”精神与艺术审美《易经》云: “一阴一阳谓之道。
”山水画中的空白与实染构成了流动的一虚一实、一明一暗、一阴一阳,以及相互转换的结构空间,‘这种流动宛转的“虚” (阴)与“实” (阳)的空间意境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观念,中国山水画章法中的留自,是形象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同时也扩大了画面的意境,即所谓形象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