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2-7《胡同文化》教案冀教版
翼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3
![翼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3ad6d3b6d1f34693daef3e51.png)
翼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3【教学目标】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想】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
《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
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二、解题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点出了写作对象)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
三、作者简介: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
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
课文《胡同文化》的教案设计
![课文《胡同文化》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e26eba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1.png)
课文《胡同文化》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胡同文化》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
2. 帮助学生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4. 提升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胡同文化》的主要内容概述。
2. 胡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北京市的地位和影响。
4.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言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词汇学习:解释和练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言表达。
4. 文化讲解:讲解胡同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及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5. 分析与讨论:让学生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6. 小组活动: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反思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胡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3. 学生在分析和批判性思考方面的表现。
4.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胡同文化》的文本。
2. 与胡同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
3. 词典或翻译工具。
4. 教学卡片或黑板。
5. 小组讨论的工具和材料。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胡同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胡同文化。
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案例分析法:以课文《胡同文化》为例,分析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4. 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胡同文化学案 冀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胡同文化学案 冀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1edc8c83d049649b66581d.png)
河北省藁城市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7胡同文化学案冀教版【课题课前热身温故知新】1、了解作者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
《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
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汪曾祺:(1920-1998)现代作家。
先后曾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为北京京剧院)任编辑。
主要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评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2、北京三绝第一绝,就是古老精致的石狮子。
威猛的狮子,总是会令人肃然起敬。
我国最有名的石狮子,当数北京天安门前的两对巨型石狮,庄严威猛,与端庄的华表共同映衬雄伟的城楼,象征中国古老的文明。
第二绝是北京的小吃。
去北京旅游,有句话:“到北京,不吃北京小吃,那不白来了吗?”其中又已北京烤鸭最为著名,我国著名相声演员姜昆的他的作品《冒号》里面这样形容:这个北京烤鸭啊,烤的焦黄焦黄,咬一口滋滋冒油。
北京的第三绝就是——胡同也有文化。
有人说,没去过北京的胡同,算不上真正的了解北京。
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虽然没办法目睹北京石狮子,也无法品尝北京小吃,但我们可以通过汪曾祺先生的小品文来感受北京的《胡同文化》。
【学习目标】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4、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指点迷津授之以渔】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涉及考点形成网络】【教学流程】一.未雨绸缪1.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2)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3)体会感情。
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冀教版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
![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冀教版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b24b2ebceb19e8b9f6ba08.png)
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冀教版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显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淳朴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明白得,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要紧特点。
教学设想: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明白得基础上的理性摸索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讲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
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孤寂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
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观赏精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板书]二.写作背景«胡同文化»是替一本名为«胡同之没»的摄影集作的序。
什么是他序?代为他人的著作作的序。
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的大都市。
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也一样是北京文化进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大伙儿看屏幕,这确实是胡同[出示两张灯片]。
胡同就相当于上海的弄堂,我们那个地点的小巷子;〝没〞是什么意思啊?没落。
胡同是北京民居建筑的要紧形式,是北京的根,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都市现代化的进展和商品经济的冲击,胡同逐步衰败了,为了记载这一文化历史,留住永恒的一刻,拍照了这本影集。
〔展现课题及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三.作者简介那么什么缘故会请汪曾祺作序呢?我们先了解一下汪老先生其人,看屏幕[出示灯片]。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闻名作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胡同文化》教案 冀教版-冀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胡同文化》教案 冀教版-冀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cac007c8d376eeafaa31fc.png)
甲段表现了人怎样的特点?请你用方言大声朗读,并和乙段文字进行比较,你更喜欢哪一段,哪一段更能表现出人的特点?表现了人怎样的特点?
批注:学生合作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面。
四、布置作业
写一写,用一用字词写在导学案上
⑴课文哪几段介绍的胡同?的胡同有怎样的特点?
⑵什么是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批注:整体感悟,把握文章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文章题目是“胡同文化”,为什么作者要用1—4段来写胡同的特点呢,是否和文题偏离?(摘选文中语句做答)
《胡同文化》
知识技能目标
训练学生筛选文某某息的能力,理解作者观点。
方法情感目标
1.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2.拓展探究,了解胡同及其文化的变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难点
2、《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思绪。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学法
自主合作法、引导归纳法等
一.预习导航
1、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1998),某某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缉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等。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7 胡同文化学案 冀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7 胡同文化学案 冀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0b4e3c3602020740be1e9ba6.png)
⑩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
1.对第③段中加粗的三个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悠扬”指叫卖声时高时低,和谐婉转,悦耳动听,给人以亲切感。
B.“深邃”指叫卖声从胡同的深处传来,又像是从遥远的过去传来,表现出一种深沉、幽远的意境。
C.“凄清”指叫卖声中透露出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2.体会作者对北京 胡同文化的感情,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教学内容
师生随笔
一、感悟新知:
1.作者简介
作者汪曾祺( 1920-1998),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能书能画,多才多艺,19岁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受教于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先生。他不仅深谙经史子集,而且专攻中国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此外还接受了一些“现代派”的东西,因此他从气质和造诣上都高于一般作家,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特殊的艺术风格。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7胡同文化学案冀教版
课题
胡同文化
课时
1课时
使用人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3.训练学生抓中心句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重点
难点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训练学生抓中心句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20fb2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2.png)
《胡同文化》教案课程目标:1. 通过介绍和讨论胡同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程主题,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什么是胡同文化。
2. 学生回答后,给出对胡同文化的简单概念解释。
二、胡同文化介绍(10分钟)1. 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介绍胡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胡同在中国城市中的重要性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3. 鼓励学生讨论胡同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三、小组活动:胡同文化探索(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 每组选择一个胡同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街道布局、建筑风格、居民生活等方面。
3. 学生回到教室后,分享各自观察到的胡同文化特点。
四、胡同文化艺术创作(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胡同文化的理解,选择一种艺术形式(绘画、手工艺等)进行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个人创作还是小组合作,展示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作品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并向他们分享创作背后的胡同文化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胡同文化,并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课堂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老胡同,深入了解和体验胡同文化。
2. 邀请一位胡同居民或专家分享自己对胡同文化的研究和见解。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和展示作品的积极性和表现。
2. 听取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创作的解释。
拓展思考:1. 胡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保护和传承?2. 胡同文化对当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3. 在你们所居住的城市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胡同文化存在吗?你们如何评价这些文化?六、胡同文化保护与传承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
学生可以提出保护措施,如加强历史保护、改善胡同居民生活条件、开展文化活动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 冀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 冀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c07398ff46527d3250ce0e3.png)
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一、导入同学们刚才欣赏的一首歌曲叫<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原汁原味的京曲,将我们带进了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
一提到,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想到故宫、长城、颐和园┅┅想到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008年奥运会可能在举行,我们一定要多得金牌。
想到的胡同、四合院看看。
同学可能没有想到的胡同、四合院,胡同、四合院就是老的象征,说不定它与的文化、乃至中国的文化还有关系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去看一看。
二、板书课题。
三、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的胡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学生看图片、老师介绍。
四、再让我们来欣赏课文,请同学们看课文第第5一12节,思考问题: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用原文的话回答)。
“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市民有忍的精神,怕事,有什么不顺心的,忍一忍也就算了。
安土重迁住四合院(盒子)封闭易于满足忍不爱管闲事逆来顺受,安分守己居住方式上的安土重迁和独门独院,饮食条件上的易于满足,处世方式上的明哲保身;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的具体内容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五、这就是胡同文化的内涵,到这里我们又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称文化为胡同文化,而不说是香山红叶文化?让我们还是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1-4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的胡同有什么特点?1、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胡同将四方四正的切成一个又一个的方块;2、胡同的取名、宽窄和数量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并深刻地影响着市民的生活与思想;3、胡同接近闹市又远离闹市,与闭合的四合院是一体的。
#特点方正取名(计数、物御、人物、行业、形状、其它)数量“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网络(方便、安静)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79b2a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3.png)
《胡同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学习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展现文化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和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文化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一些关于胡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今天的课题《胡同文化》。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汪曾祺的生平、作品和文学成就。
3. 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感受文章的整体氛围。
4. 细节分析:逐段分析课文,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5. 主题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胡同文化的优缺点,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6. 课堂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写一篇短文来介绍那里的文化特色。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展现文化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通过讨论和发言,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在讨论环节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言机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第7课《胡同文化》说课稿(冀教版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
![第7课《胡同文化》说课稿(冀教版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00685216fe4733687e21aad4.png)
第7课《胡同文化》说课稿(冀教版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一、讲教材:课文的特点及地位«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悠闲、散淡、平和,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相一致,富于文学韵味。
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的专门好的材料。
二、讲重点难点:1、知识目标〔重点〕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点及其典型意义。
2、能力目标〔难点〕①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②通过分析〝胡同文化〞的典型意义,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讲教法:1、三步教学法: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以能力培养为主,为了集中紧凑、提高效率,未使用多媒体课件。
2、具体操作:①立足课文,点拨导思;②重点内容,讨论演板;③点评诵读,领会情感;④延伸迁移,分组讨论。
四、讲学法:1、学生现状:初中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一样。
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2、学法指导:①早读预习,理清课文思路;②课堂上展开讨论,明确重点;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解内涵,品情感,养练思维和写作的能力。
五、讲教学过程:1、知识习得①解题。
分析〝胡同〞和〝文化〞的词义,明白得〝胡同文化〞在课文中的具体含义。
②分析明白得〝胡同〞的特点。
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讨论归纳,明确:正、俗、多、静。
③概括胡同里的居民的生活适应和精神状态。
学生阅读讨论,将结果演板,教师小结明确:安土重迁〔居住心态〕;过往不多〔人际关系〕;易于满足〔生活态度〕;不管闲事〔政治态度〕;安分守己〔处世哲学〕④明白得胡同文化的特点。
明确:封闭;忍。
2、拓展延伸此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及时确信学生的发觉及思维的成果。
【最新精选】冀教初中语文八上《7 胡同文化》word教案 (7)
![【最新精选】冀教初中语文八上《7 胡同文化》word教案 (7)](https://img.taocdn.com/s3/m/74dad760866fb84ae55c8d23.png)
翼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5●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3.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思考、讨论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深情,及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
培养对传统文化继承与批判的文化心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借助有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解决办法: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有表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复杂伤感的思想情绪。
●学生活动设计1.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北京胡同概况。
2.朗读、揣摩、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明确: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
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二、阅读、感知1.积累词语嫌喧闹安土重迁挪窝摞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烦躁凭吊衰草离披无可奈何席卷2.借助有关的语句给每段作现成的概括,无法借助有关语句进行概括的说明理由。
提示: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3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第4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5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第13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第14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第15段,“再见吧,胡同”。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就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5篇)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3ae99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1.png)
胡同文化教案胡同文化教案(优秀5篇)胡同文化教案篇一1、走近北京胡同: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邮票、照片、图片,对胡同作一定的了解,获得直观感觉。
2)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横胡同竖胡同,半截胡同斜胡同,就像那棋盘布在北京啊,砖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您哪,要侧身行……”2、走近汪曾祺,了解“文化”的概念。
1、看一看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搜集到的胡同的图片(老师可补充学生课前搜集的不足),老师给图片配上悠扬的乐曲,运用音画效果来设置情景,让学生走近胡同。
2、说一说感受:看了图片,学生说说自己看了胡同图片后的感受。
3、读一读课文,找找胡同的特点:重点阅读一~四段,采用圈点段落要点,根据要点理思路、概括要义的寻读法,引导学生从课文对胡同的描写中发现胡同的特征。
胡同的特点:走向——正名称——俗数目——多环境——静生活方便安静4、议一议胡同文化:1)阅读第五自然段“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明晰“文化” 的有关概念。
“文化”从广义说,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胡同文化”,指住在北京胡同里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2)探究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又安静的胡同里居民的习惯和精神状态,即胡同对胡同居民的影响。
让学生划出能揭示胡同文化的内涵的语句,抓点化要旨的句子来梳理思路、概括要义。
胡同居民:安土重迁,不愿搬家独门独院,过往不多易于满足,要求不高爱瞧热闹,不管闲事3)进一步探究胡同文化的本质。
采用发现、引导法对胡同文化的内涵加以品读。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6c21a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3.png)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胡同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3.通过胡同文化,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胡同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
2.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1.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胡同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胡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简要介绍胡同的起源和发展。
2.胡同的历史背景(1)讲解胡同的历史背景,包括胡同的起源、发展过程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胡同为什么会在北京兴起?3.胡同的建筑风格(1)展示胡同建筑风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讲解胡同建筑风格的特点,包括四合院、大门、影壁等。
(3)组织学生讨论:胡同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的关系。
4.胡同文化的内涵(1)讲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包括胡同语言、胡同生活、胡同风情等。
(2)展示胡同文化的相关资料,如胡同里的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3)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5.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1)组织学生讨论: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讲解胡同文化对城市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3)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胡同文化。
(2)布置课后作业:调查身边的胡同文化,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内涵。
(3)鼓励学生参加有关胡同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胡同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胡同文化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同时,本节课在拓展环节,我鼓励学生参加有关胡同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进一步与社区、文化部门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8e47f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7.png)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胡同的定义、历史和特点,理解胡同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通过分析《胡同文化》这篇文章,使学生掌握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和观点,以及胡同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内涵。
3. 提高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胡同的定义、历史和特点。
2. 分析《胡同文化》这篇文章,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三、教学难点1. 胡同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胡同的定义、历史和特点。
2. 通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析《胡同文化》这篇文章,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胡同的定义、历史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胡同文化》这篇文章,了解胡同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3. 课堂讨论:小组内讨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和观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讲解胡同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观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7. 作业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胡同文化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8. 课后跟进: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辅导,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胡同的定义、历史和特点,以及胡同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能够分析《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明确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3. 学生能够通过参观北京胡同,深刻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展现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教学资源1. 《胡同文化》相关文本材料。
2. 北京胡同图片、视频资料。
3. 胡同文化相关书籍、文章。
冀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胡同文化》word教案(共5则)
![冀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胡同文化》word教案(共5则)](https://img.taocdn.com/s3/m/88b5fac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8.png)
冀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胡同文化》word教案(共5则)第一篇:冀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胡同文化》word教案《胡同文化》教案教学目的: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虚实叙事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北京自古帝王都,自明代以来,它就是北方乃至中国最重要的都市,也是最具文化底蕴的都市。
提起北京,除了老祖宗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外,我们自然会想起老舍笔下那生在皇城根下,住着四合院的老北京,提着鸟笼,穿梭胡同之间,养鱼养花的悠闲自在的生活。
他和我们黄土高原上吼着秦腔,吃着黏面的陕西人身上透着不同的气质文化气息。
这种感觉得出却道不明的东西是什么呢?汪曾祺先生把他归结为《胡同文化》。
胡同也是一种文化?特别吧!让我们一起走进胡同领略他的文化内涵!二、整体研读大家知道这篇文章是汪先生为他的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北京就胡同天下有名,最能体现北京的民俗特点和市民生活特征。
1.阅读课文,思考:(1)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北京城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2)在作者的眼中,这四方四正的形式,仅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吗?(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3)这篇序言从内容上写了两方面的内容是什么?(介绍北京的胡同、受胡同影响的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4)胡同是不是一种文化形式?在文中找2、探讨胡同文化(1)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形态呢?让学生找关键词句明确:封闭那些生活现象体现了它的封闭?明确:安土重迁独门独院讨论:安土重迁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家是“金窝”“银窝吗”?那为什么不肯搬家?明确:(住惯了,恋旧,图安逸)破家值万贯的内在思想他们愿意过封闭守旧的生活,独门独院是说他们深居简出不彼此交往吗?不那能说北京人封闭吗?明确:能,平常不多交往,随一点“份子”只是为了合礼数看来,这北京人送礼给你并不代表对你感情深,没咱陕西人诚,陕西人不讲客套、面子,对待客人不管食量大小,一律大碗黏面,虽然粗犷了点,但却是赤诚之心。
【最新精选】冀教初中语文八上《7 胡同文化》word教案 (9)
![【最新精选】冀教初中语文八上《7 胡同文化》word教案 (9)](https://img.taocdn.com/s3/m/379a149b102de2bd97058823.png)
翼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7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德育目标: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教学重点: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设想:1课时一导入讲课设计1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去过很多地方旅游,有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若有可以请他讲一下在北京都参观了哪些景点,然后引出胡同)设计2:如果准备去北京旅游,大家会打算去看什么呢?(可能出现的说法:万里长城!天安门!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景物,故宫!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放音乐及画面或电影(或投影歌词)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投影《胡同文化》)二、理解课文(一)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一提到“文化”,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
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
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多媒体出现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
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边城》)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
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
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还有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当代作家刘心武,他的作品《钟鼓楼》,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北京这方土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7e99a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7.png)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掌握北京胡同的特点和独特魅力。
(3)学会用地理、历史、文化等角度分析胡同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感受胡同的视觉效果。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调查、搜集有关胡同的历史、文化资料。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胡同分布和变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胡同的定义与起源(1)解释胡同的定义。
(2)介绍胡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北京胡同的特点(1)分析北京胡同的地理分布特点。
(2)探讨北京胡同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3. 胡同文化内涵(1)从历史角度分析胡同文化的发展。
(2)从文化角度阐述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4. 胡同的保护与传承(1)讨论胡同保护的意义和现状。
(2)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胡同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北京胡同的特点和独特魅力。
(3)胡同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承与保护。
2. 教学难点:(1)胡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2)胡同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展示法:展示胡同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胡同的视觉效果。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胡同的特点、文化和保护传承问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胡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胡同的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参与小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简要介绍胡同的定义和起源,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胡同的特点(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地理、历史、文化等角度分析北京胡同的特点。
翼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6
![翼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6](https://img.taocdn.com/s3/m/741cebb4852458fb760b56c7.png)
翼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6教学目标1.概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具准备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
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
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的胡同,发掘出了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8),某某高邮人,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
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
”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翼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1
![翼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e739645f121dd36a22d8254.png)
四、通过阅读名家的作品和同学的介绍,我们对胡同有了更多的了解。胡同的特点是:走向正、名称俗、数目多、环境幽。胡同里的生活是封闭的、安静的、随意的、潇洒的。下面我们欣赏几篇同学们的文章,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胡同生活的经历和感悟。我们共同走进学生们感受到的胡同世界。
马玲《胡同情思》、李文扬《胡同生活》、潘翔的《三品胡同》等。
翼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1
教学课题
课外阅读成果展示——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1、现课内课外内容的沟通,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
2、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课外阅读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
思想和认知体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由内到外,由点及面的阅读习惯。
4、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方法
作品展示、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
对胡同文化的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教学难点
对胡同文化及文化内涵的体会和认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运用声像,直观渲染
课前播放歌曲《故乡是》。同时,屏幕播放老胡同的图片(自动切换画面:形式多样的胡同)使学生对“胡同”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同时又将“胡同文化”置于帝都广阔的背景中,为学生理解课文作感性的渲染。
听完刚才播放的歌曲,一股浓厚的韵味扑面而来,这种感觉我们同样可以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找。(出示幻灯萧乾《老的小胡同》)我们已经跟着他走进了的胡同,领略了古老胡同的风格,了解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二、导读
我们还阅读了很多有关胡同的文章(出示文章)从中了解了许多胡同的特点及胡同生活。对胡同有了间接的了解。但那都是大师文人眼中的胡同。现在我为大家请到了两位小导游,让他们带着我们去逛逛的老胡同。看看我们学生眼中的胡同,有什么别样的风彩。让我们走进胡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段表现了人怎样的特点?请你用方言大声朗读,并和乙段文字进行比较,你更喜欢哪一段,哪一段更能表现出人的特点?表现了人怎样的特点?
批注:学 生合作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面。
四、布置作业
写一写,用一用字词写在导学案上
2、《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 这里的人的文 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文中也流 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思绪。
批注:学生在预习时能有的放矢的学习
2、胡同文化的精义 是什么呢?胡同文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文段中哪些词语表明胡同已经衰落?胡同为什么会衰落?用课文
中的一句话来表达。
4、作者对胡同的衰落持什么态度?
批注: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心得Fra bibliotek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
三、精段欣赏
【甲】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
教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学法
自主合作法、引导归纳法等
一.预习导航
1、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缉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 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等。
⑴课文哪几段介绍的胡同?的胡同有怎样的特点?
⑵什么是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批注:整体感悟,把握文章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文章题目是“胡同文化”,为什么作者要用1—4段来写胡同的 特点呢,是否和文题偏离?(摘选文中语句做答)
【2019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2-7《胡同文化》教案冀教版
知识技能目标
训练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观点。
方法情感目标
1.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2.拓展探究,了解胡同及其文化的变迁,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批注: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对字词基本掌握
3、读读写写
安土重()迁熬()白菜约()二斤
腌()白菜储()存惊闺()
批注: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课上指定学生读,学生齐读。巩固字词。
4、用“概括文章内容,提炼段落要点”的方法速读文章,回答问题。( 方法提示:找文段中的关键词、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一是可以直接摘录文中语句,二是根据理解由自己组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