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联邦主义原则

合集下载

第九章财政联邦主义

第九章财政联邦主义

财政分权的优势
有助于提供更适合当地人偏。 有助于政府间竞争。 有助于物品和服务的创新。 有助于物品和服务的创新。
财政分权的劣势
外部性 公共物品的规模经济 赋税转移问题 公平引发的其他问题
中国的思考
公民以脚投票 养老保险为什么不能转接 中国国家汲取能力的下降(王绍光) 中国国家汲取能力的下降(王绍光)
财政联邦主义
什么是财政联邦主义 财政分权的优势 财政分权的劣势 中国的思考
什么是财政联邦主义
由于存在着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公共 物品和服务, 物品和服务,因此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 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政府有三大经济 职能:经济稳定、 职能:经济稳定、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 来讲,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扮演的角色 来讲, 不同。 不同。 通过宪法的相关规定, 通过宪法的相关规定,各级政府之间 隔财政权力分工与协作就是财政联邦主 义

关于财政联邦制的比较性结论

关于财政联邦制的比较性结论

关于财政联邦制的比较性结论沙·安文财政联邦制,顾名思义就是指联邦制国家中各个政府间的公共财政制度。

然而,每一个联邦制国家在具体细节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如何在不同层级政府间及与其相关的财政制度安排中分配财政权利。

特别是在财政制度安排的一些领域,例如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由于每个联邦制国家的实施方式不尽相同,这些领域就需要我们定期地回顾(例:加拿大五年次修订条款)与重新定义,以确保能够和国内及国际间相关背景的变化保持同步。

同时,这些制度安排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联邦制国家中不同层级政府或者其法庭(例如澳大利亚和美国)对法律、法规条文的解释不同而造成的。

另外一点值得提出的是近些年来对具体制度的选择还受到了来自信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显著影响。

本章主要回顾十二个作为案例分析国家对财政联邦制的实践,并且着重阐述能够从这些实践得出的经验与教训。

本章第一部分主要大体分析这些国家各自财政联邦制的特征。

第二部分是对各个国家如何分配财政权力的比较性回顾与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讨论对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以及包括为固定资本投资融资在内的增加财政收入责任的相关内容。

除此以外,本部分还将讨论政府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进行宏观调控。

第四部分是关于政府间转移支付,并且着重讨论旨在缩小地区间财政不平衡的转移支付。

最后一部分给出从这些实践经验中得出的一般性结论。

一、所选取联邦制国家的突出特征本书中所选取的十二个联邦国家(其中西班牙与南非虽然都只具有一部宪法,但在实践中被视为准联邦制)在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联邦体制模式以及财政联邦体制的特征上非常不同,呈现出很大的多样性。

在这些国家中,瑞士是最小但却是第二富有的国家,它的人口与人均GDP分别为800万、37465美元(2002)。

印度是人口最多,同时也是最贫穷的国家,它的人口与人均GDP分别为11亿、666美元(2004)(见表1)。

样本国家中,其联邦制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澳大利亚、印度与俄罗斯建立的是二元联邦制下的千层饼模式。

第八章 财政联邦(政府间财政关系)

第八章  财政联邦(政府间财政关系)
因此产生于西方的财政联邦主义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之间如何划分财权才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管理效能其核心是财政分所谓财政分权就是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够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地方政府能够拥有合意与合适的自主权进行决策
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对于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 性给出了一个公理性解释。他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条原 则出发来阐明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第一,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公众, 即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加了解他所管辖的选民的效用 与需求。 第二,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与不同数量 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就是说,不同的地区应有权 自己选择公共服务的种类与数量。施蒂格勒本人并未完 全否定中央一级政府的作用。行政级别较高的政府对于 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分配的公平性目标来说是必要 的。尤其对于解决分配上的不平等以及中央与地方、地 方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与摩擦等问题,中央政府的调 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4.偏好误识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西(Ricard W. Tresch)从理论上 提出了偏好误识问题,他认为由于信息不完全,中央 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存在着失误的可能性,而 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存在着某种优越性。由于 现实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特里西假 定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居民的偏好,而中央政府则对 全体居民的偏好了解得不清楚,由中央政府向居民提 供公共产品就具有随机性(中央政府所了解的居民的 消费偏好是一个随机变量)。中央政府在提供公共产 品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偏差,意味着对公共产品的提供 不是不足,就是过量。而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社会福利才有可能达到极大化(地方政府了解居民的 消费偏好)。一般来说,社会是风险回避型的,厌恶 风险的社会心理也偏好于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总之,特里西更为彻底地提出了地方自治的理论依据, 偏好误识理论所揭示的不确定性,是地方分权主义的 一种更为有力的理论。

13 财政联邦制

13 财政联邦制
共享税 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 其余部分 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 其余部分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海洋石油企业 其余部分 个人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收入 其余部分 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 其余部分 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 其余部分 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 其他印花税收入 国内增值税 营业税: 75 100 0 100 60(2003年) 100 60(2003年) 100 60 100 0 100 0 94 0
若干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税种的划分
税种 关税 美国 联邦 加拿大 联邦 联邦、 联邦、省 德国 联邦 联邦、 联邦、州 各级 联邦、 联邦、州 日本 中央 中央、 中央、地方 中央、地方 中央、 中央 中央、 中央、地方 州、地方 各级 地方 各级
联邦、 公司所得税 联邦、州
个人所得税 联邦、州、 联邦、省 联邦、 联邦、 地方 联邦 增值税 销售税 财产税 州 地方 省 地方 各级
图15.3 中央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效率损失
2、中央与地方财力的划分 是否有收入再分配效应, 是否有收入再分配效应, 是否有宏观调控 效应,税基是否有流动性, 效应,税基是否有流动性,征收的行政效率是 否更高。 否更高。 个人所得税:中央税。 个人所得税:中央税。对收入有再分配效 归地方可能引起居民流动和财政利益差别。 应,归地方可能引起居民流动和财政利益差别。 公司所得税:中央税。 公司所得税:中央税。归地方会导致公司 通过转让定价避税,辖区之间搞税收竞争。 通过转让定价避税,辖区之间搞税收竞争。 增值税:中央税。归地方, 增值税:中央税。归地方,给征收管理带 来困难。 来困难。

第十四讲财政联邦制

第十四讲财政联邦制
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 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 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 2006年9月1日新义务教育法义务教 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 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本讲内容安排
❖ 一、什么叫财政联邦制? ❖ 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 三、中央与地方财权财力的划分 ❖ 四、中国分税制 ❖ 五、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1)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支出 (2)实施宏观调控所需的支出 (3)协调地区差别所需的支出 (1)地方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支出 (2)本地区辖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支出
财权的划分
❖ 2.收入的划分
税基流动性大、对国民经济调节功能强的 税种——由中央统一征收; 税基不流动的、税源分散不宜统一征收的 税种——划为地方征收;
棋”。
以日本为代表
“财政联邦制”
是指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不是由中央 政府或地方政府独自去履行,而是由 他们在合理分工、鼎力合作的基础上 共同去完成。
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 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集权的优点
有利于实施宏观调控 有利于矫正外部效应
分税制
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依据:1.事权范围,2.税种自身的特 点,3.便于税收征管。
四、中国现行分税制方案
收入范围
中央税 关税,消费税,海关代征增值税、中央企 业所得税等;
地方税 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增 量分成)、地方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 增值税等;
共享税 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资源税 (海上资源归中央,陆地资源归地方), 证券交易税(50%-50%未开征)(证券交 易印花税80%:20%)

财政联邦主义概念

财政联邦主义概念

财政联邦主义概念
财政联邦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指的是通过建立具有相对独立的财政体系的联邦政府来实现政治分权和资源分配的原则。

在财政联邦主义下,联邦政府拥有自主的财政权力,并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来收集和分配资源。

每个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和优先事项进行支出和税收调节。

财政联邦主义的目标是在保持国家整体统一和稳定的同时,促进地方自主和发展。

它认为地方政府更了解本地区的需求和问题,因此应该拥有适当的财政权力,以便更好地满足本地区的发展需求。

财政联邦主义的实施可以带来一定的优势和挑战。

优势包括增加政府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促进政府间的合作和协调,提高投资效率和经济发展速度。

挑战包括如何平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防止政府间的财政不平等和资源浪费。

财政联邦主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实践,例如美国和德国等联邦制国家。

这些地区通过建立财政联邦主义体制,实现了政治权力分散和资源分配的平衡。

财政联邦主义原则

财政联邦主义原则

财政联邦主义财政联邦主义(fiscalfederalism)是联邦主义一词的延伸,虽然它是个经济概念,但它仍然具有政治意义上联邦主义的基本特征:一是中央与地方的分权;二是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的划分。

马斯格雷夫认为,围绕“财政联邦主义”的问题,是关于财政事务的空间安排以及在各种管辖权内对这些事务的管理。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认为财政联邦主义就是指不同层次政府的财政责任的划分。

可见,财政联邦主义最简单的含义就是指多级政府间进行财政职能分工的体制或原则。

在政治上是单一制的国家,在财政上同样可能是联邦主义的。

一、财政联邦主义的原则经历数百年的发展,财政联邦主义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原则,按照布朗和杰克逊的看法,财政联邦主义至少包括八项原则:一是多样性原则。

由于各个社区对于公共服务的偏好有所不同,因此强迫社区公众遵循单一的模式,地方政府财政存在着差别。

二是等价原则。

对于地方性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须由受益地区的公众来投票决定,并由他们支付成本。

三是集中再分配原则。

指财政政策的再分配职能应当集中在联邦这一级政府手中,否则再分配就会无效,居住地的决定也会被扭曲。

四是地区中性原则。

一定程度的干预是财政联邦主义不可避免的成本,为使这种成本最小化,就须使干预尽可能地克服地区间的财政差异。

五是集中稳定原则。

以宏观政策(稳定、增长)为目的的财政工具的使用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地方政府没有自身的稳定政策。

六是纠正溢出效应原则。

地方辖区间的收益外溢导致无效的支出决定,这要求上级政府对此类行为进行纠正。

七是基本服务的最低供应原则。

在一国之内,无论处在哪个地区,公民个人都能得到某些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的保证,如安全、健康、福利和教育等。

八是财政地位的平等性原则。

地方政府的财政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样才能通过税收上的可比努力,保证最低水准的服务。

不过,以上八项原则在实际运用中难以同时坚持,其中一些甚至相互冲突,如多样性原则与地区中性原则就是相互冲突的。

财政联邦制

财政联邦制
财政联邦制

【基础知识】 一、财政联邦制的概念 财政联邦制:各级政府为共同履行 公共经济职能,各自拥有一定财权和财 力的制度。 它能兼取集权和分权的优点。





1、集权与分权的优点 (1)集权的优点 集权:财权财力主要为中央政府所 掌握的状态。 有利于矫正区际外部效应:如水利 工程。 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如对贩 毒行为的打击。 有利于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利用利 率、汇率和税率等参数影响经济。

奥茨定理: Oates 认为,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 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它们各自的选 民,则总是要比由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 提供任何特定的并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 得多。



(2)协调收入分配 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因为地方各自为政,可能引起富人 与穷人的流动。 (3)促进经济稳定 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因为地方各自为政,可能引起“进 口漏损”或“出口漏损”。
49.4 48.9 49.5 51.1 52.2 52.4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15.7
16.0 16.5 17.2 18.5 20.5 20.4
55.0
54.6 54.9 52.3 52.8 55.8 54.8



2、争论 财政自给能力=一般预算收入/一般 预算支出 1993年中央财政自给能力只有0.73, 到2006年增加到2.05,年均增长10%; 与此同时,地方财政自给能力由 1.02下降至0.61,年均下降3.2%。





(2)分权的优点 分权:财权财力主要为地方政府所 掌握的状态。 有利于增加居民参与决策的机会: 减少委托代理的链条,实行分散决策。 有利于发挥信息优势:地方比中央 更了解居民的偏好,可以迅速搜集和处 理信息。 有利于推动制度创新:地方官敢冒 创新失败的风险。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述评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述评
3、Musgrave(1959)的理 论 观 点 。 第 一代联邦主义理论和第二代联邦主义 理 论 之 间 的 转 折 点 在 于 Musgrave (1959)在 《公 共 经 济 理 论 》中 的 观 点 :首 先,笔者试图说明为了实现公共经济效 率才会制定规则;其次,笔者试图发展 理论以说明为什么要遵循现存的政策, 并且预测未来将采取哪种政策。 这里, 马斯格雷夫实际上将制定公共政策的 目的提出来,地方政府是否天然就是以 遵循公共经济的效率原则来制定公共 政策呢?假如地方政府追求的目的与公
第一, 州-地方经济越来越依赖联 邦基金(federal funds)。 1955 年 联 邦 政 府援助只占财政收入的 10%,州和地方 主要自行筹款。 到 1978 年,联邦援助占 财政收入比例飙升至 32%。
第二,各种划分细致的政府援助项 目大量产生。各种单独的中央援助项目 从 1950 年 的 50 个 增 加 到 1960 年 的 132 个 , 到 1978 年 则 超 过 500 个 。 那 时, 美国几乎任何事都有联邦援助项 目。州-地方政府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 联邦政府不可避免地干预州-地方政府 关心的事情。快速增长却毫无秩序的联 邦政府援助系统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州地方政府运行的各阶段。但是中央并没 能很清晰地管控州-地方政府, 而是把 中央、 州和地方政府的事情混杂到一 起,导致责任、效率和公众信任的实际 损失。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作为公共选择 理论的一个分支,从政府应该提供公共 产品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地方政府的基 本职能。第一代联邦主义理论的缺陷没 有考虑到地方政府官员提供公共品的 动机,因而地方政府在执行经济政策时 出现了很多政府失败的情况。
对政府失败的机制,国外的学者从 政府经济职能出发进行探讨。 早在 1938 年 ,Pigou 认 为 , 由 于 存 在 垄 断 力 量,经济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政府 管理才具有“建设性”,以便抵消市场失 灵并提升社会福利。 该观点被称为“政 府援助之手”。 与之相反,“政府掠夺之 手”理论则认为,政府不应该经常采取 各种调控来应对市场失败。 更进一步, “政府掠夺之手理论”预测,政府如果重 视加强对如银行部门等私有部门的调

第十一章 财政联邦制

第十一章 财政联邦制


在分权主权的原则条件下,划分中央与 地方的事权和财权,这些具体的原则包 括:第一,收益范围原则。凡是受益对 象是全国性的民众,支出应该由中央政 府开支;凡受益对象是地方民众,则由 地方政府开支。

第二,行动范围原则。如果政府的公共 服务可以采取统一的行动,可以一刀切, 这些事务就可以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而 当公共事务需要因地制宜,不宜一刀切 时,则应该由地方政府来负责。

第二,新成员的加入会使俱乐部发生拥 挤,从而使设施更加紧张。随着新成员 的加入,公共产品的边际收益呈现递减 状态。这时就会有一个俱乐部的最佳规 模的确定问题。




当公共产品数量既定时,新成员加入会使人 均成本节省,这是MB;但新成员加入会使俱乐 部拥挤,这是MC。当MB=MC时,最优成员数量确 定。 当俱乐部成员既定时,公共产品增加, 人们从中获得MB,但也会付出MC。当MB=MC时, 最优公共产品数量确定。 当最优成员数量确定,最优公共产品数 量也确定时,俱乐部最优规模就确定了。 严格地说,辖区范围的确定也应该遵循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


(1)俱乐部理论 地方性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提供。那 么,地方政府的管辖范围多大才合适呢? 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把辖区比作俱乐部, 研究在面临外在因素的条件下如何确定其最 优成员数量的一种理论。

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一,随着某俱乐部 接受新成员,现有成员原来所承担的成 本就由更多的成员来分摊。这时假定公 共产品供给的边际成本为零,那么吸收 更多成员,实际上等于是在固定成本情 况下由更多的人来分担,也就是说供给 的边际成本为零,但是平均成本却因此 下降了。


(2)蒂博特模型 地方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效率如何保证? 蒂博特模型(“以足投票)理论 美国学者蒂博特认为,人们为使自己的效用 最大化,人们会选择那种公共产品最能满足 其偏好而税收又最合理的辖区去居住。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述评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述评
(二)新联邦主义的政策目标及面 临的问题
里根总统上台执政以后,呼吁改造 联邦援助系统。他深信在联邦政府的规 则和控制下,州和地方政府的运行会更 有效率。 里根提出三个政策目标 :第一, 大大降低州-地方政府对联邦政府的依 赖。 该政策自 1979 年开始,联邦财政援 助从占税收的 32%降至 22%; 第二,削 减联邦政府援助项目的数目。财政援助 项 目 的 个 数 从 1981 年 的 535 个 降 至 395 个;第三,为了补偿州-地方政府丧 失联邦援助的损失,联邦政府采取返还 州-地方政府一部分特许权税基, 和进 行项目交换的方式。
一、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缘 起: 政府间关系的财政分 权
财 政 联 邦 主 义 (fiscalfederalism)是 联 邦 主 义 一 词 的 延 伸 , 虽 然它是个经济学概念,但它仍然 具有政治意义上联邦主义的基 本特征: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分 权;二是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的 划分。 马斯格雷夫认为,围绕“财 政联邦主义”的问题,是关于财 政事务的空间安排以及在各种 管辖权内对这些事务的管理。 萨 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认为财政联 邦主义就是指不同层次政府的 财政责任的划分。 可见,财政联 邦主义最简单的含义就是指多 级政府间进行财政职能分工的 体制或原则。 在政治上是单一制 的国家,在财政上同样有可能是 联邦主义的。
3、Musgrave(1959)的理 论 观 点 。 第 一代联邦主义理论和第二代联邦主义 理 论 之 间 的 转 折 点 在 于 Musgrave (1959)在 《公 共 经 济 理 论 》中 的 观 点 :首 先,笔者试图说明为了实现公共经济效 率才会制定规则;其次,笔者试图发展 理论以说明为什么要遵循现存的政策, 并且预测未来将采取哪种政策。 这里, 马斯格雷夫实际上将制定公共政策的 目的提出来,地方政府是否天然就是以 遵循公共经济的效率原则来制定公共 政策呢?假如地方政府追求的目的与公

简论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简论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简论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摘要财政联邦主义理论是一种由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提出的政府财政管理理论,旨在通过将财政权力分配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实现财政管理的效率和公平。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而多样化的国家中,财政联邦主义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限制。

本文将简要探讨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1. 引言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二十世纪初期首次出现,并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逐渐发展和完善。

该理论强调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合作与平衡,旨在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领土的国家中,财政联邦主义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

2.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则:2.1 财政分权财政分权是财政联邦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一。

根据该原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共享财政权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共支出的最大化。

2.2 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政府在财政管理中要同时考虑收入和支出的平衡。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协商和合作来平衡财政收入和支出,避免出现财政赤字和债务过大的情况。

2.3 财政协调财政协调是财政联邦主义中重要的原则之一。

通过财政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方面进行合作和协调,实现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和稳定。

3. 财政联邦主义在中国的挑战和限制尽管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理论上具有许多优势,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国家中实施财政联邦主义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限制。

3.1 财力不均衡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不均衡是实施财政联邦主义的一大障碍。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导致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相对较低,难以满足财政自主权的要求。

3.2 权力过于集中在中国,中央政府对财政权力的掌控较大,地方政府相对较弱。

这种权力集中导致地方政府在财政管理中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受到限制,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政联邦主义。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不知不觉备考复习已经步入尾声,为了做好最后的备考复习,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一、财政联邦制模式
1.在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遵循“州余权主义”原则,即在宪法中未指明或者未列举的联邦权属之外的事务,州有权立法和实施。

联邦与州在宪法规定的领域内相对独立、平等、互不从属。

2.联邦制下的财政管理体制模式下,各级政府独立地行使各自的财权财力,自收自支,自求平衡,自行管理,自成一体。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地方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之间没有整体关系,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

美国、印度、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实行财政联邦制。

二、财政单一制模式
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根据事权划分及与之相适应的财权财力划分,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的一种体制模式。

2.财政单一模式下,财政大政方针和主要的规章制度由中央统一制定、安排,地方在中央决策和授权范围内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

财政单一制模式下,地方政府拥有的分权水平较低,自主性较小。

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实行财政单一制。

财政联邦主义

财政联邦主义

财政联邦主义是指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划分,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制度。

或者说,财政联邦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财政分权,就是给与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其精髓在于使地方政府拥有合适与合意的财政自主权进行决策。

传统:财政联邦制需要遵循着一系列的原则,我们称之为财政联邦制原则或者财政联邦主义原则。

财政联邦制原则关注不同的财政职能应由哪个级次的政府来履行才能达致财政的效率目标。

根据布朗等的总结,存在八项(传统的)财政联邦主义原则:(1)多样性原则:它是指联邦制度应当为涉及不同州和地方政府协定的种类及差别提供一定的空间。

各个社区对公共服务的偏好不同,因此不能强迫他们遵循单一的模式。

(2)等价原则:即指在受益地区,公共服务提供的成本与受益要对等。

各种公共服务的空问范围各不相同,要使财政契约真正有效,每项服务都必须让受益地区的居民投票通过,并由他们支付成本。

(3)集中再分配原则:指财政政策的再分配职能(即累进税和转移支付)应集中在联邦一级政府,否则再分配就会变得无效,居住地的决定也会被扭曲。

(4)区位中性原则:地区性财政差异常常影响关涉经济活动所在地,一定程度的关涉是财政联邦制不可避免的成本,但这种成本必须最小化。

扭曲居住地收入决定的差别性税收必须避免。

(5)集中稳定原则:以宏观政策为目的的财政工具的使用应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6)溢出效应的纠正:辖区间的收益外溢导致无效的支出决定,这就要求上级政府加以纠正。

(7)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供应:政府应让每个公民都确信,无论他居住在哪个地区,都会得到某些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水准保证,如安全、健康、福利和教育。

(8)财政地位的平等性:即财政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平衡在不同的地方政府间存在着地区差异。

地方政府间一定程度的财政平等是必要的,这样通过或多或少的税收上的可比努力,才能得以保证最低水准的服务。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的发展

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的发展

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发展中大国,但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弱中央”的弊端,中国政府于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出现了财政联邦主义的倾向,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究财政联邦主义在中國的发展及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希望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标签:财政分权;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央地关系1 财政联邦主义的内涵“联邦主义”是一种一组成员联合在一起并有一个最高级治理机构的政治哲学,是国家政府与地区政府分享宪制上的主权,以及拥有不同事项的管辖权的政治体系。

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制度。

作为观念形态的联邦主义,主张建立统一的国家,强调一定程度的权利集中,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民族主义,其目的是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而作为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的联邦主义制度,则是指政治上介于中央集权和松散的联邦之间的一种制度。

而与政治上的“联邦主义”不同,财政联邦主义的中心含义则是指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划分。

“‘财政联邦主义是指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指出的划分,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制度。

’或者说,‘财政联邦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财政分权,就是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利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其精髓在于使地方政府拥有合适与合意的(财政)自主权进行决策。

’概言之,财政联邦主义乃是一种关于财政分权的理论学说,它本来源自财政学者对于联邦制国家财政分权体制的分析,后来也被广泛应用于对于各种国家制度下财政体制的分析,特别是被应用于福利国家改革与发展中国家的财政体制改革等问题的探讨。

”[1]因此,财政联邦主义的运用并没有国家结构形式的限定,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在经济上同样可以实行“联邦制”。

财政联邦主义之所以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是因为它有显著的优势。

“其一,地方政府可以更切实地掌握本地居民的多样化的偏好,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偏好。

其二,由地方政府分散化提供公共产品可以提高供给效率。

地方财政学复习资料汇总1

地方财政学复习资料汇总1

名词解释:1.财政联邦主义:是指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划分,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制度。

或者说,财政联邦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财政分权,就是给与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其精髓在于使地方政府拥有合适与合意的财政自主权进行决策。

2.偏好误识: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在确定公众个人偏好的边际消费替代率时是带有随机性的,存在“偏好误识”,从而错误地把自己的偏好强加到全体国民头上。

3.地方财政能力:狭义: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为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属地居民需求),从当地资源中汲取财政收入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通常是指实际财政收支能力与地方财政调控能力,即财政能力的静态体现。

广义:从现象动态发展、监督与管理、市场运行等多层次多角度来考察。

包括地方财政的综合与核心能力、配置与调控能力、现实与潜在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5.转移支付:在财政支出中与购买支出相对应,它是指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无偿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6.财源:能够对财政提供收入贡献的经济源泉。

7.地方财源建设:地方财源建设即地方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依据地方经济和财政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地方财源进行规划、培植、拓展等,是地方财源达到充裕和优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8.费收入:地方政府的费收入是地方政府提供的准公共产品的部分补偿。

9.购买性支出: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10.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性、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11.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就是一定财政年度内地方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政支出总额。

财政联邦制

财政联邦制





(3)有利于引入竞争和创新机制 Bretion:政府之间的水平竞争和垂直竞 争都可能改进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垂直竞争 改进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是通过更多的民主、 更少的独裁来实现的。 地方政府经常被视为政策实验室,分权后 的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有可能同时考虑几个不 同政策的优势。




3、退耕还林地区为何得补助? 开化县地处浙江省西部,位于浙皖赣三 省七县交界处。全县34万人口,总面积2236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5%,森林覆盖 率达79.1%。开化是钱塘江的发源地,因而 具有生态保护区的战略地位。 从1998年开始,该县实施钱塘江源头森 林生态建设工程。该工程准备用20年时间, 建设137.5万亩生态公益林,145万亩高效商 品林,建造100余公里的钱江绿色长廊。



★三、怎样评价蒂博特模型?
1、蒂博特模型 地方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效率如何保证? Tiebout:在居所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人们会选择那种公共产品最能满足其偏好而税 收又最合理的辖区去居住。 两个推论: 第一、居所的自由流动,能促进地方政府 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第二、偏好相同的人们居住在一起,公共 产品的供给成本就越省,也即供给效率越高。





(4)对地区差别的影响 Oates:地方可能通过降低环境标准以减 少对所在地的污染控制来进行竞争。 Dé murger:分权后的地方政府把过多的资 金作为生产性投资而忽视了地方公共产品,从 而导致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乔宝云:运用中国1985-1998年间各省份 的有关数据,对经济增长率、财政资源分配的 均等性和财政分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估计。结 果显示,财政分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加 剧了财政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政府竞争分为纵向竞争和横向竞争,存在于政治、经济、财 …

政府竞争分为纵向竞争和横向竞争,存在于政治、经济、财 …

财政联邦制:政府竞争的秩序框架?冯兴元1政府竞争分为纵向竞争和横向竞争,存在于政治、经济、财政等领域。

政府竞争有利有弊,要全面禁止政府竞争既不可行,也不可取。

比如,即便中央试图完全集中权力,它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取消政府竞争的目的:在高度集中权力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往往会采取消极服从的对策性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政府间纵向竞争的形式。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着“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治乱循环”,2这也说明政府竞争在我国乃是常态,而非例外。

既然全面禁止政府竞争既不可行,也不可取,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政府竞争的秩序框架,以保护正当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

国内外一些学者把中国的财政体制视为财政联邦制或者准联邦制。

比如,彼得·格罗奈维根(Peter Groenewgen)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里认为我国属于“没有严格定义的联邦结构”,3鲍尔认为“中国不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其公共财政体制具有联邦制度的一些特征”,4黄佩华等认为中国的体制存在联邦制特点他们认为“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与一些没有严格定义的联邦结构如奥地利,印度、我国,尼日利亚、西班牙、瑞典和南斯拉夫等显然也是有关系的”。

5何梦笔(Herrmann-Pillath)等认为中国经历了一场“静悄悄的联邦化”。

6蔡(Tsai)则把中国的体制称作为“正在演进中的财政联邦制(evolving fiscal federalism)”。

78克鲁格(Krug)等认为中国是一事实上的财政联邦制。

9罗兰德等更多的学者直称我国的财政体制,属于“财政联邦制(fiscal federalism)”。

10还有一些学者把中国的经济与财政体制视为联邦制。

比如,温格斯特提出我国1冯兴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email:fengxy@.2林新军、宋爱忠(2003):“中国历史‘治乱循环’现象浅析”,哈尔滨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

第15章 财政联邦制 第一节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第15章  财政联邦制  第一节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公共经济(财政)学》第15章财政联邦制在绝大多数国家,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是由不同级次的政府共同承担的,因此,公共部门内部尤其是上下级政府之间如何划分财权和财力,就成为经济学家们热烈讨论的问题。

在公共经济学文献中,这一问题被称为财政联邦制。

本章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为基本层面,阐述财权和财力的划分的理论依据和方式方法。

第15.1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15.1.1 实行财政联邦制的理由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分级管理的模式,即除中央政府之外,通常还有多级地方政府。

这是因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各有其优点。

中央集权的主要优点包括:(1)有利于矫正外部效应许多公共项目具有外部效应,如学校培养的一些学生毕业后去其他地区工作,会产生地区间的正外部效应,某项水利工程可能影响其他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如果公共项目完全由地方政府决策,地方政府难以矫正这种正的或负的外部效应,结果公共项目不是过少就是过多。

(2)有利于产生“规模效益”公共产品按其受益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两大类,前者是指受益对象覆盖到全国的居民,如国防和外交;后者是指受益对象仅局限于某一区域的居民,如路灯和消防。

全国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人均成本大大降低。

(3)有利于实现宏观调控如果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就无法解决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造成的地区发展差异,甚至无法保证贫穷地区居民应当享受的最低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如中小学教育、洁净生活用水、传染病防治等。

如果大部分财力由地方掌握,中央政府很难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来影响经济波动,地区之间为了税收收入会本能地进行产业竞争,各种名目繁多的税收和补贴政策纷纷出台。

地方分权的主要优点包括:(1)有利于充分显示居民的偏好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G. Stigler)对于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作了一个公理性的解释。

第一、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了解管辖范围内居民的需求偏好;第二、管辖范围内的居民有权对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公共产品进行投票表决:应该让居民通过对地方事务的参与把自己的偏好化为地方政府的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PA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课程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20分)从以下选4——5题
专题一:
1、货币数量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商品价格与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的货币量所决定。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因此,流通中货币越多,商品价格水平就越高,货币价值就越小。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

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价格水平,而价格水平的变动影响着名义收入水平的变动。

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的变动主要由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所引起。

-经济的不稳定表现为名义收入的波动,名义收入短期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供应量,而货币供应量又是直接由政府的货币当局所控制的,因此,导致经济不稳定的根源就是政府的不恰当的货币干预。

2、混合经济: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公共经济部门(由国家管理的经济部门)和私人经济部门(即完全依赖市场经济调节的经济部门)的混合体,而且公共经济部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种现代经济体系的一个特点称之为混合经济。

3、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决策前,由于他们具有以前的经验和知识作参照,并能够充分掌握现有信息,因而可以形成一种周密的决策判断,形成一种符合实际的理性预期。

4、需求管理:公共部门可以通过调整总需求的方式(赤字财政和公共工程)来进行干预管理,解决经济下滑、萧条和失业的问题。

5、“富裕中的贫困”:从主要市场经济体发展中长期趋势来看,总体经济是不断增长扩大的,但是在这过程中产生了不同性质的收入(即劳动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非劳动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之间增长速度和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差别的扩大。

专题二:1、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2、GNP:国民生产总值,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3、绿色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专题三:1、总需求:是指一国经济主体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意愿支出的最大支出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的支出等。

2、总供给:是指厂商在现行价格水平、生产能力和成本既定的条件下意愿提供的最大生产数量。

3、需求冲击:财政支出的急剧扩大或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长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总需求扩
张,从而使总产出和就业较快提高,偏离其自然率水平。

4、供给冲击:是由于改变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成本,从而改变企业收取的价格的经济冲击。

由于供给冲击直接影响产品价格,因此,它又被称为价格冲击。

专题四:1、自然失业率: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能够维持住的,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的一种最低失业率情况。

2、登记失业人员:我国衡量城镇就业情况(失业率)的一个指标,城镇户口,15岁以上,55岁以下,在当地政府部门登记,没有就业但却在积极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工作岗位的人员。

3、奥肯定率:GNP相对于潜在GNP每下降2%,失业率就上升一个百分点。

专题五:1、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上涨。

2、CPI:消费品价格指数,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选取居民消费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支出项目,根据他们的价格变化和在总消费中所处的权重进行合成加权平均得出的一个指数,用来测量居民生活费用的变化。

3、政治商业周期:由于政府为实现连选连任的选票最大化的政治目标而采用的一种刺激经济、提高经济绩效、获得最大选票,然后在当选后再收缩控制经济、控制通货膨胀,由此而形成经济有规律的波动。

4、相机抉择:相机抉择是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

5、政策规则:为了消除相机抉择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如信息不透明、波动扩大、政府权力滥用等等,采取的以事先公布的、固定的规则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式。

专题六:1、进口替代:在国内市场发展民族企业,从而生产出能够替代进口品的产品主要用于内销。

以这种方式推进本国工业化战略,叫做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2、出口导向: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从原材料的进口到产品的销售都利用国际市场,以这种方式推进本国工业化战略,叫做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二、简答题(30分,要求要点写清楚即可,从以下选3题)
1、宏观政策微观化的主要方面:
答:①区别对待税收方案;②审慎调整政府指出方向,适时增加政府支出项目;③改进福利支出,提高激励效果;④实施灵活的货币政策;⑤直接的收入政策;⑥人力培训政策。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列出4种常态,稍作解释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有“宽松”和“紧缩”两种基本状态,常态的搭配有:“松”的财政政策+“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松”
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紧”的货币政策。

3、工资粘性的原因:从劳动合同、制度上(工会),企业微观管理(吸引人才、效率工资)两个方面简单说明、解释
答:工资向上可以调整,向下则表现出刚性,即呈现出粘性特征,原因有:①效率工资,企业在微观经营管理方面,为提高生产率付给工人高于充分就业水平的工资,从而提高工人生产效率而减少企业雇员数;②长期合同,工资合同的指数化是不完善的,经常无法跟上通货膨胀的步伐;③隐性合同,雇主与雇员之间达成一种非正式合同,雇主愿意付更高的工资作为应付出现的失业的一种保险;④制度原因,如工会组织等社会因素可能使工人集体抵制工资变化,或谈判获得更高工资。

4、供给冲击的主要原因:
答:①自然灾害,导致初级产品和粮食减产,价格上升,造成食品价格上升;②工会组织谈判力增强,工会要求高于市场均衡的工资,造成成本增加,企业将其转嫁到产品拉动产品价格上升;③政策法规,如环保等硬性政策法规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企业将其转嫁到产品拉动产品价格上升。

5、失业的主要类型:
答:①摩擦性失业,指劳动力在择业过程中自主选择造成的短期不在岗;②周期型失业,指固定的随着经济的波动性周期或产业的季节性形成的有规律的失业;③结构性失业,指由于技术更新造成对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原有技术不匹配造成的失业。

6、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
答:①需求拉动型,是由过多的货币支出追逐有限的物品供给而导致一般的价格水平上升。

扩张性货币政策可释放出大量货币,如总需求超过充分就业产品时,商品价格就会上升。

②成本推动型,是由价格和工资等成本因素的上升而导致的。

工资水平的上升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迫使企业将成本转嫁到商品价格中去,从而形成通胀压力;石油、小麦和其他初级产品价格冲击或严重短缺、相关政治事件影响都可能导致成本型通胀。

③通货膨胀惯性,在一定时期中,经济中延续着一个既定的通货膨胀率,人们的预期已经适应了这个通货膨胀率。

这种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被称为“有惯性的通货膨胀率”。

7、全球化潜在冲击因素
答:①群体的不对称性,如贫富之间的差距拉大;②社会规范与制度的冲突,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优势,使得其意识形态、民主政治制度、文化等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影响;③政府降低外部冲击、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不足,特别是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的能力不足。

8、财政联邦主义的主要原则:8个方面,列举3——4个即可
答:①多样性原则,指经济多样性和经济禀赋不同;②等价性原则,指公共产品的投入、产出要一致,经过效益核算;③集中再分配原则,指“再分配”职能应集中在中央政府;④位置中性原则,指在财政政策设计中,应避免因某项财政、税收政策调整而产生地区间不公或地区性扭曲。

三、论述题
1、结合现行GDP核算框架的局限性分析绿色GDP框架的发展方向及其所面临的难题。

首先答局限性(2个),再答发展方向(3个),最后答难题(价值核算,推行中在公共管理或制度上的难题)
答:现行GDP核算框架的局限性表现在:它仅能反映经济活动中“货币化”的部分,体现经济发展、繁荣的一面,而不反映对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的一面;它将各种社会引发的财富都计入了GDP增长之中,而不考虑不好的社会行为对社会发展的恶劣影响。

因此,仅就GDP来看,它容易过高地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给人一种不全面的社会经济图像。

特别是对依赖于开发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产资源和森林资源获得重要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这些缺陷尤为突出。

绿色GDP框架的发展方向主要在资源环境耗损、补偿、再生三个方面校正传统GDP
面临的主要难题:价值的估算,推行方面管理上难题管理绩效的重大变化。

2、你认为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有必要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手段吗?请结合相关国家和产业发展的经验进行分析。

答:①有必要。

②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涵、和平崛起的内涵
③结合一个国家、一个产业的经验,再应用到中国
3、概括近期中国式宏观经济调控的特征并分析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①特征:
②影响:对总需求、总供给的影响;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影响;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
③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展望
4、结合全球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分析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新特征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3个方面)
数量性的、结构性的。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贸易发展方面、资本投资方面、服务贸易货物贸易贸易结构。

管理、自主性贸易政策、货币政策方面
5、很多人认为宏观经济运行和老百姓生活不相关,你的观点如何?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