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综述及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综述及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综述及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综述及分析【摘要】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对近10年的篇名含有“农村社会保障”的文献的分析,梳理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力求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实践。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工;被征地农民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近10年的篇名含有“农村社会保障”的文章,达1000篇有余。通过对上述文章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保障整体制度研究;二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研究;三是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研究。本文着重讨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1.整体研究状况

1.1农村社会保障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分析讨论农村社保制度。其观点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对健全或完善农村社保制度进行思考,二是提出了建立我国农村社保制度的基本思路或构想,三是关注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村社保制度的构建,四是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下的农村社保制度建设问题,五是从具体角度分析了立法、财政支持、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村社保制度的影响和作用,六是讨论了农村社保制度的责任主体及其框架建设和现实选择问题。其他论文还涉及到农村医疗保障,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以及农村生育保障问题。此外,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申洁文 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7期 【摘; 要】农民工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作为继城市居民之后的产业工人的主角,他们却一直未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为此,本文就学术界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解决政策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农民工社会保障理论提供浅薄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文献综述;政策思路 引言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郑功成2002)在201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提到,全国农民工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其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增长1.5%;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增长2.0%。大量的农民工是我国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和发展的主力军,但也成为了城市边缘化的一类人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若能得以解决,不仅能有效的释放人口红利,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1.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农民工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劳动力迁移的相关问题的探究。西方的工业化程度远远比中国的程度要高且早。Lewis认为,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二元经济体制中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部门无法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如果城镇能够提供比农业部门更高的工资待遇,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则会主动转移到工资待遇好、生产效率高的工业部门。Perkinson和 Hills发现,外来人口由于受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制约,在流入地普遍处于劣势,而且外来人员增加了当地政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支出负担。 2.国内的相关研究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国内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上个世纪70年代始国家对人口和经济政策的放松,使得农村富余人口陆续进城务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人群的数量日益壮大,我国的学者也意识到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城镇社保制度发端于国企配套改革,城镇社保制度中统账结合、统筹层次低下、财政分灶吃饭、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之上。郑秉文指出,在城乡相关政策的约束之下,大量的流动人口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口其中包括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作者 考试批次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次 专业 完成时间 题目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论文摘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客观要求。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农民是公民成员,依法享有宪法赋予的享受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农村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和体现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客观要求。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不稳,则国家难定”。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还是通过个体的家庭保障来实现“积谷防饥,育儿养老”这般的观念在农村社会根深蒂固。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土地保障为主的农村家庭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弱化,完全依靠家庭养老,风险很大。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受到严重威胁,“城乡二元制”的社会保障制度种种弊端不断显现,农民要求建立社会保障的呼声口趋强烈,都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势在必行。通过社会保障代替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无疑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缓解农村贫困,增加农民福利,维持社会稳定。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引言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存在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缓慢,养老保障的社会互济性低,保障能力弱等问题。研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最大的现实就是旧的二元体系没有被完全打破,新的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半截状态。本文将在下面部分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说明。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3号黑体) 1.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二级标题4号黑体) 建国以来,由于特定的环境,我国采取了牺牲农业,优先;牺牲农村,优先发展城市的发展战略。为保证这一战略的实施,国家运用行政手段,人为的建立起了城乡二元的治理结构,这种政策的长期实施,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乃至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不仅仅是表现在某一方面,而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的。 2.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性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性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新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先是在城市国有中建立起来,是针对国有企业职工而言的。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颁行,是公认的新中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标志。”(郑功成,2002)。在之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被比较完善的建立了起来,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却始终滞后,农村社会保障状况令人堪忧。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目前国家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仍然是剩余型的,即只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大多数农村人口被排除在外了;此外,社会保障资源的城乡占有也是存在巨大差距的,“占人口20%的城镇居民享受89%的社会保障经费,而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费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张亨明,2008)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按照党和政府有关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在农村社会的复杂性以及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发展的滞后,使得新形势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1.家庭保障功能的退化 在传统农业社会,家庭一直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一方面,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特征是自给自足,个人的生老病死只能依靠自己或家庭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在农业社会,家庭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载体,家庭成员共同生产劳动,共同生活,只有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与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121308143 戴振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持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其中。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建议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不仅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特别的一年,而且也是这个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扭转中国的混乱正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建立,并于一般退休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跳过的《中华

社会保障体系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国家管理社会保障事业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它涉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保障保障立法、社会保障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方法、机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社会保障业务经办等。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的划分。1本文为了写作需要采取的社会保障管理的定义偏向狭义的定义,但也涉及到立法、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从目前现有的文献来看,单独研究社会保障管理的文章相对比较少。主要是放在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作为一个部分加以论述。 1、中国管理体制的发展及现状 1.1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 对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演变过程的划分说法不一,阶段的划分标准也各不相同,三、四、五阶段的都有。不过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是公认的,即1978年是改革探索阶段的开始,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标志了中国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建立。 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来划分,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从1951~1969年的工会管理,到1969~1980年代的企业自管,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多部门管理,直至1998年国务院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结束了社会保险工作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局面。民政部门主管城乡社会救助事务。2000年国家又成立了“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至此,形成了目前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机构设置,是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纵向机构设置,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中央、地方和基层。横向机构设置,在从上到下每一层按照不同的职能性质设置包括行政管理机构、业务经办机构、基金运营机构和监督机构四大类机构。(见图1.1) 图1.1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3 从中央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来看,目前参与社会社会保障管理的机构主要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卫生部等。4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项目、农村社会保险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等管理。民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管理。财政部负责社会保障基金预、决算。所有的机构统归国务院管理。 对于中国社会保障管理的研究,学者从不同学科,如社会保障、财政学、管理学、法学的角度,不同角度如社会公平、效率,政府的责任定位,社会管理服务等来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的模式(政府在管理中的责任承担问题),管理的社会化、信息化,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和改进对策,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以及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等几个方面。 1康士勇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M),2003年8月第2版 2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对于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部门设置,有各种不一的说法,在这里采用的是其中一种 4关于中央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能,也是说法各异,本文取其中比较统一的说法。

我国农村养老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村养老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的现状用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农民子女扶养与农民个人自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随着社会变革进一步加剧,传统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农村很多地区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一)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目前,我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土地对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0.8亩。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1]。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 我国农民的养老一直是以家庭为主。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家庭养老的问题日渐增多。 首先,家庭养老投入受到制约。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使得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外地独立谋生,以至于不能够切实地承担起扶养老人的责任。在农村,农民用在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所支付的养老费用。农民家庭的财富由父母向子女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 其次,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农民子女凸显养老负担。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规模小型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村家庭户均规模3.65人。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再次,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上升。子女不赡养,或者只提供很低的养老保障,老年农民只有自养。目前,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逐渐上升。他们年老体衰,生产经营能力很低,导致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沦为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拖累农民改善养老状况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6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表明:2001—2020年是中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97%。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 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2]。我国农村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民老年人队伍数量庞大,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人口因素。 (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重家庭养老负担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搞基础建设。而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

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的重要性,在统治方式上采取许多利民之策。如商代君土盘庚曾指出要顺民之欲、施德于民;周文土时期力行仁政,得到民众拥护;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把国之兴亡系于民心向背,提出“兴德六教,,和“九惠之教,,的政策。社会大同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如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表达了民众要关心社会上的老人、儿童等需要帮助群体的愿望的社会保障思想;孟子在《孟子·尽心上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同时把这种养老慈幼的责任赋子统治阶级。社会大同思想小仅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也为我国古代民间自救与社会互助的建立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慈善积德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中慈善事业的思想起源和行为指导。早在《老子》一书中就有劝导人们行善积德的记载。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使这种行善积德的思想影响更大。 社会保障思想在中华民族白古就有,其萌芽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先秦时期。那时,阶级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氏族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问平等互助的传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生着重要影响。我国白黄帝时代起,就采取了一些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措施。例 如,“塞争端”、“通货财”、“存亡更守”、“有无相贷”、“疾病相救”等。到尧舜时代,主张天下为公。在尧典中有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白姓,白一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到周代已开始形成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秦汉时期社会保障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隋唐以后逐步成熟。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大同均平思想 中国大同思想论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强调大同。如孔了在《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章”就记载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了其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了的“天下为公”思想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和睦相处,尊老扶幼,丰衣足食。这种大同的理想就包含了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孔了的大同思想经过一代代思想家的增益,同道家的“小国寡民”、墨家的“尚同”、孟了的“仁政”等思想相互激荡,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代中国统治者及其人民。汉末魏晋之际,大同均平思想再次形成高潮。何体《春秋公羊传解话》的理想太平世界思想,就是人人均财力、同苦乐,天下一家,共过幸福生活;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中,亦表述了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2-07-26 17:07:33) 转载▼ 标签: 杂谈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王静云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农民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面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且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因此,无论是基于权利与公平的观点,还是从发展市场经济和健全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需求角度出发,都没有理由将农民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所谓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由于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尤为迫切。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构建和谐社会;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现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长期滞后。总的说来,农村的养老保险情况并不理想,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也非常低。由于我国农民基数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能一蹴而就,以及我国城乡二元化的格局,成为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的人为历史性因素。城市居民享受的国家给予的退休金、公费医疗、福利住房、粮食和副食补贴等待遇,而这些农民都没有。经过多年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参保人数约为6000万人,其中有财政补贴的约为1000万人。在农村低保方面,全国农村低保对象有4291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5.9%,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222.3亿元,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82元。在农村五保供养方面,全国有543

珍视文化遗产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_读王文素教授新著_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_

《》2009年第5 期 王文素教授新著《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一书问世了,这是我们史学园地最新绽放的一朵新葩。 近人认为,“社会保障”萌于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制定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则最早见于1935年 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就是说,社会保障(保险)制度首创于西方发达国家,即西方先于中国。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新鲜,自鸦片战争清王朝被“西洋”侵略者打败以后,屡战屡败的事实,使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王朝变成了愚昧落后的腐朽政权,自此以后,崇洋思想在一些人的头脑里泛滥开来。除了中国的四大发明没有人怀疑以外,其它一切发明创造似乎都源于西洋外国,社会保障也是如此,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 保障(鄣),保卫、屏障之意,即堡垒。(1)为民之堡垒。《魏志·郭淮传》:为民保障。(2 )安民之政。《国语·晋语》:“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請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保险,(1)凭险自保。(2 )以生命或财产为标的,向保险人订立保险期间与金额之契约,于此期间内依约纳保险费,倘保险标的被损害时,则由保险人如额赔偿之。 可见,保障与保险是有区别的。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最早是作为国家政府的职能在行使的。所以有“为民保障”、“安民之政”之说。是当社会成员或某一地区在某一时刻发生危难时,国家通过财政给予适当的救助,使其渡过危难或使其困苦得到缓解,这就是国家(政府)是人民“堡垒”的意思。当然,反过来说,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国家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这就是国家同人民两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国社会保障中的养老(致仕)制度,最早见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前期。史称商初明相伊尹,年七十,“告老致政事于君,欲归私邑以自安”。(《尚书·太甲下》)伊尹的私邑在畿内,是商王赐给他的。致仕后,私邑未被收回,而作为伊尹养老之基业。当然,这仅仅是开始,当时并未形成规范的制度,但应该说还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 我认为,社会保障问题,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个国家的政策问题,也不只是简单的抚恤、救灾等应急措施的问题,更不是只有近代才有的(产生的)社会制度,而是产生于久远的年代。它不仅是一个主权国家其政治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它关系着民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同时又是社会公德的集中表现。在中国,敬老爱幼,安官养士,奖功优劳,扶贫济困,养孤恤独等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是以国家为主体、家庭为辅助的上下互动的行为,而且 也是国家行政的重要职责。《周礼·地官》系统的荒政、保息、移民通财和从上到下的分工负责,即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及其管理系统的集大成者。这样一个十分明确而重要的历史事 实,为什么长期以来被我们的学者、政论家们所忽视,所不屑一顾?其中有社会原因,也有缺乏对中国历史进行深入学习、研究从而产生主观臆断的错误。 王文素教授在大学期间极喜爱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财政的历史。留校任教后,二十年如一日,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潜心于对中国财政历史的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即是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资料,散记于古代各种典籍包括经、史、子、杂记和各代史书的本纪、志和列传之中。王文素教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经过科学地分类、 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艰辛的劳动,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对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著作,此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在这个方面的空白。 本书包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理论和政策,古代灾害性救济,日常贫困社会救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军人优抚保障,妇幼保障,失业保障以及古代政府社会保障负担等共八章和一个结论,为今人展示古代政府构建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制定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度措施以及各该时期的社会保障水平,比较全面地告诉我们:社会保障“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样”,它存在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基础,等等,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求中国社会保障发展规律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我是本书最早的读者之一。还在初稿时我就粗略读了一遍,本书出版后,我又有选择地读了若干内容。我感到本书有三个看点、四个要点和四大特点。首先,本书的看点是:(1)谈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不能不介绍西周政治经济制度的《周礼》。后人时有对《周礼》一书的创造和智慧产生质疑,有的则认为它成书当在秦汉时期;特别是认为书中列举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及其职责权力,后继者并未依从。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实际上,后世的政府机构设置,受此影响很大,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更是如此,人云:一部《周礼》,半部谈经济。我们看到,《周礼》书中,涉及财政经济方面的内容很多,就地官系统来说,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一系列的职能部门和官吏,如大小司徒、 乡师、遗人、司救、廪人等等,制定了对灾荒、孤寡和老幼等实行救助的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系统;其次是《管子》,书中多为治国理财的思想和政策,有的则是在齐国推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如其中的《入 珍视文化遗产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读王文素教授新著《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孙翊刚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81) 收稿日期:2009-09-27 作者简介:孙翊刚(1937-),男,湖南安化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央财政管理干部学院教授,中国财政史研究会理事。 书评 128--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10级劳保二班刘海波1090201023 近些年来,民生问题有关民生的公共政策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可以说一个关注民生且中锋是民生的时代已然来临。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讨论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出现了,即何为民生,并没有达到广泛共识。岳经纶认为,民生概念的混乱,归根结底,在于政府公共管理和施政理念缺乏社会政策思维(参见注释1)。简言之,民生概念的模糊就是源于社会政策理念的缺位。讨论民生问题,离不开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旨在确保能够促进公民福利和福祉。社会政策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为我们准确把握民生问题的政策内涵和社会意义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我国的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需要构建清晰的社会政策途径,以社会政策来指导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调整公共支出格局,从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和谐社会。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经济危机下美国的社会保障问题。美国的加里·贝特里斯从财政危机出发,探讨了在经济衰退期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和反应(参见注释2),虽有中西差异,但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亦有一定得借鉴意义。文章首先对美国经济情况做了初步介绍,特别是分析了经济衰退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当然这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其次,讨论了美国政府对于经济衰退采取的措施,重点关注国会通过的临时性措施可能对社会保障网络产生的影响。最后对美国社会保障系统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作了简要评估。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常规社会保障系统,早在国会和当前政府采取特别措施应对经济危机以前就持续发挥其安全和稳定作用;二是在2008年2月获得国会授权的特别措施。这两类政策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保证公民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仍享有社会保障权益。 其实民生问题任重而道远。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的核心议题之一。“国计民生”的说法充分证明了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参见注释3)。而如今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也或多或少的蕴含着危机(参见注释4)。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社会保障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社保已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人口老龄化压力,医疗保健费用的黑洞与非想的公平性,失业率居高不下,计划的成熟加重社会保障负担等;二是对社保批评的观点。保守派认为社会保障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也会使失业率剧增。激进派认为社保未达到原设计的社会目标。还有就是欺诈现象使基金损失严重;三是现收现付制度本身的危机。 而我认为,在社保面临政府承担责任的必然性与作用的有限性、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适度选择、需求的无限与资源的有限、公平与效率这样的困惑(参见注释5)之下,我们应改革社会保障。在制度模式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减少国家责任,重新评估政府、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重新审视现行的运行机制;寻求资金缺口及解决办法;同时也可以转移一部分,从政府公办转到部分民营企业办理。在管理技术方面: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完善并增强社会保障依法运行机制,使管理,经办和监督分开,权利制衡;改革管理技巧,改变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比例;调控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结构,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立法,及时调整社保立法的结构与内容。 此外在农村,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拓宽社保覆盖面;逐步提高农村社保的社会化程度;健全农村社保体系,力求项目完备化及多层次;使用科学的管理体制;确保基金保值增值;以及加强立法等。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实践历程(1)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实践历程 (1) 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体经历探索和坎坷,大体经历了以家庭保障特征的初步建立阶段,以集体保障为特征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阶段,改革初期的家庭与土地保障为主的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探索的阶段的四个发展时期,虽然发展至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但是它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改善农民生活、支撑中国工业化战略顺利推进,作出了较大贡献。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 一、以家庭保障为特征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阶段(1949—1956年) 在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中,家庭既是基本的生活单位,也是基本的保障主体。农民依靠在土地上的劳作保障自己的生活,当遇到特殊的困难时,往往以求助能够帮助自己的对象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种传统的保障形式中,家庭保障起到了无以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改革的完成,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建立起以家庭保障为主,辅以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以及农民间互助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个阶段,政府根据自己的财力对困难农民的生活给予适当的补

助,但是总体上以家庭保障为主。 由于建国之后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以及其他因素,使得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使城市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交通、就业、粮食等问题,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个时期国家就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民进城,划分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是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有了截然不同的身份待遇,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初步形成。在这一阶段,政府主要对农村救济和优抚安置工作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制定了一些有关的法规和条例,兴办了一些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事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初步建立。虽然这个时期国家已经介入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当时历史条件和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依然是以家庭保障为主。 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后以集体保障为特征的阶段(1957—1977年)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农业高级合作社到1956年底在中国普遍建立,农村中的个体经济也随之转变为集体经济。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原来的以家庭为单位转变为主要以高级农业合作社为单位组织进行。这标志着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之后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第一章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一、农村社会救济的现状、问题 农村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农村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它保障的对象主要是无收入、无生活来源或孤苦无依、无法生活者,以及虽有收入,但因遭受意外事故或收入较低无法维持生活的农村社会成员。这些社会成员如果得不到安全保障,也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农村社会救济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前的农村社会救济主要包括临时性的贫困救济、灾害救济、农村五保救济、扶贫开发。由于农村财政汲取能力低、社会集资能力低、个人支付能力低,从而使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大、筹集资金贫乏、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薄弱,虽然有关部门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做过种种努力,但是农村社会救济依然存在种种问题,主要突出体现在: 1、农村弱势群体的保障问题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与高收入群体相比较而存在。农村弱势群体是低收入农户或农民的集合,其中包括大量的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 目前,重庆农村已形成了一个人口较多、收入很低的弱势群体。按照国际通行的划分社会阶层的五分法,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计算,2001年重庆市农村人口中最低收入人口约有540万人,约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2%。这540万人口人均纯收入(包括折价的自产自食农产品)为916元。另据重庆市扶贫办测算,200 1年重庆农村的贫困人口达367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09万人,相对贫困人口258万人。上述测算结果表明,重庆农村弱势群体中,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占20.2%,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6~865元)占47.8%;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占32.0%。农村弱势群体的弱势程度反映了收入分配严重不平均的社会问题。在我国经济收入差距巨大、层次分明的社会结构中,最明显、且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相对于城市居民而存在的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中为温饱问题所困扰的人口,是社会结构中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根据国际通常的评价标准,以基尼系数来评价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程度。当基尼系数小于0.3时,收入分配处于最佳的平均状态;当基尼系数处于0.3~0.4之间时,收入分配处于正常状态;当基尼系数大于0.4时,收入分配进入极易引发社会矛盾的警戒状态;当基尼系数大于0.6时,则处于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据测算,重庆市按城乡家庭收入分组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5月25日,忆百孝心网携手深圳市罗湖义工协会走进了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老人颐养院,在那里我们贴身体验了颐养院老人们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感受了老人们的快乐与忧愁。作为忆百孝心网的主编,在与老人们的闲谈与相处中,有四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一个是颐养院的生活设施不够完善,二是颐养院一床难求;三是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达到满足;四是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我们把中国的养老院一般被简单的划分为两种,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两种养老机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民间出资的的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的养老机构瞄准的是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比较的低的老人只能望而止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公办办养老机构有着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因为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一、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0.2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就上述标准而言,普通的公办养老机构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除非是一些民办的高级养老机构,但这些高级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却十分高。 另外,据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虽然经过简单培训,但接受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

国内社会保障研究的趋势和内容分析

国内社会保障研究的趋势和内容分析 一、引言 21 世纪以来,社会保障无论是在实践领域还是在学术界,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内学界、实务界就此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大量的专著、期刊文献。“从目前国内学者对社会保障研究的总结、回顾来看,基本上还是从社会保障特定主题领域出发,基于少量文献的定性评述为主”[1],定量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社会保障研究》的文献作为数据来源,通过词频分析和数据分析,得出了国内社会保障研究的内容热点和趋势,希望对社会保障研究工作者相关工作的进行有所裨益。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社会保障研究》2005年至2012年的所有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并以所有文献题目、关键词和摘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关键词、高频词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从侧面上反映国内社会保障研究的趋势和特点。 三、研究过程及主要结论 (一)《社会保障研究》期刊发文量 通过对CNKI知网期刊――《社会保障研究》的搜索,按年份选择,得到期刊2005年至2012年的文献发布数量(在知网搜索的最早

年份即为2005年),并剔除掉少许征稿启事、会议通知等文章,绘 出了结果统计图。 图1 《社会保障研究》期刊发文量 2005-2012 从图1可以看出,该期刊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 的发文数量并不多,从2009年开始有了显著的增长,说明我国社会 保障研究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 (二)“国内研究”与“国外及中外比较研究”对比 通过浏览《社会保障研究》每年的文献题目,笔者发现期刊中对国内社会保障的研究和对国外及中外比较的研究随着年份的变化有 明显差异,将该期刊每年国内社会保障研究的文献数量和国外及中外比较研究的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得出下图。 图2 国内研究和国外及中外比较研究相应文献数量 (注:剔除了少量对港澳台地区的研究) 从图2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7年,该期刊中国外社会保障研究及中外比较研究的文献数量多于国内社会保障研究的文献数量,并且在2005年和2006年中,研究国内社会保障的文献数量大大少于对国外及中外比较的研究。 通过对文献题目及摘要的阅读,发现在对国外社会保障的研究中,以日本、德国和韩国为最多,此后又不断扩展,介绍了智利、英国、美国、法国、瑞典、新加坡等国的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经验,此外,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李智事业11-1 20110500280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暴露出其弊端,未能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其“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延缓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等,进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字: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着全体人民民生问题的大事,受到广泛关注。继2008年新农合被写入社会保险法(草案)医保专章,新农合在我国社保体系中真正确立了合法地位之后,在北京闭幕的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在2009年的10月1日以后正式试点推行新农保,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中央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响应中央会议精神,我国各个省市也都相继推行新农保改革新举措。如广东省计划3年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山西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山东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在寿光发放。广东首个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试点在惠州启动,参保补贴一视同仁。回顾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引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上的太多探讨与研究,今天终于在实践中得到了尝试,也很值得理论界追溯和总结。 我国学者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从中国期刊网上对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见下表),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社会保障为篇名的文章在模糊查询的条件下,研究数量在逐年增加。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开始了大规模系统的研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2005-2006年间增幅最大。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确立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方针。在城镇化过程中引发了大量的征地问题、失地农民问题、进城农民工问题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2003年研究成果较前一年增长了78.5%。2005年,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我国经济总量跨越式提升的同时,社会分配的均衡问题、公平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被重新探讨,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社会共享的惠民措施不断出台,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均衡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压器,社会公平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研究随之升温。 从归纳和总结以往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从内容上看,这些研究涵盖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具体到了实施细节。而从整体上对这些内容分类,共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从城乡两个维度对社会保障总体状况的研究 通览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文献,学者们分别从整体上和城市与农村两个维度对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从地方或区域角度分析了省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情况。张力之(1997)从5个方面详细介绍了1997年以前国内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迫切性、借鉴国外的研究、社会保障专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刘云旺、王成华、廖桂蓉(2004)、李东、刘庆原(2004)、陈蒙蒙(2006)韦镇坤(2008)、王丽(2009)撰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构想及对策。李珍(2006)阐述了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

关于提高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于提高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摘要: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时值新农保正在全面辅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已不仅仅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而是市场发展本身的客观必然。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动态帐户 1 农村养老保险的历程 时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已经开始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80年代中期,就已经探索性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第二阶段为推广阶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决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推广开来,参保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万农民投保。第三阶段为衰退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从以上几个发展阶段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是不成功的,可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还没有来得及成长时就已面临夭折的危险,但它却切实关系到占我国人口约80%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时值新农保正在全面辅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已不仅仅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而是市场发展本身的客观必然。 2 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新农保政策的实施,让我们不得不去思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起步到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之间,还有一个相当大的跨度,它的关键就在于农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