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是沿江河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首领(一)

合集下载

上古部落首领炎帝

上古部落首领炎帝

上古部落首领炎帝炎帝,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

传说是说远古时代姜姓部落首领,又称赤帝、神农氏。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上古部落首领炎帝,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古部落首领炎帝烈山氏:也作厉山氏,就是中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炎帝。

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或赤帝。

继女娲之后成为天下的共主,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据说,他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

炎帝传说在宝鸡民间和官方流传经久不衰。

宝鸡市区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七举行盛大祭祀纪念活动。

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

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

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

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

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

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

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说历史传说中,炎帝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

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

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北京习题集)(教师版)一.选择题(共6小题)1.(2019秋•西城区期末)如表材料说明,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的最主要特点是()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A.错综复杂B.分散杂居C.扩张征服D.多元一体2.(2019秋•平谷区期末)被人们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尧B.炎帝、黄帝C.黄帝、尧D.尧、舜3.(2019秋•东城区期末)去中国农业博物馆参观的同学,在《中华农业文明》陈列馆中你一定会看见一座名为“大地曙光”的雕塑。

上面有五位传说中的人物:教民养六畜的伏羲、教民稼穑的神农、育蚕织丝的嫘祖、治理黄河的大禹和教化先民建造宫室的()A.黄帝B.仓颉C.伶伦D.隶首4.(2019秋•石景山区期末)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一位传说人物的名片,这位人物是()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5.(2019秋•昌平区期末)如图两处是海内外华侨寻根拜祖的圣地,与此有关的人物是()A.伏羲和女娲B.炎帝和黄帝C.后羿和蚩尤D.尧和舜6.(2019秋•西城区期末)被人们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尧B.黄帝、尧C.舜、禹D.炎帝、黄帝二.辨析题(共1小题)7.(2017秋•昌平区校级月考)大禹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判断对错)理由:。

三.材料题(共5小题)8.(2019秋•朝阳区期末)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

材料一炎黄是(他们所处)时代精神的象征。

炎帝是种植五谷的农耕文化的象征,黄帝则是垂衣裳而治天下的礼制文明的象征,二者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最初质点。

﹣﹣摘编自周洪《论炎黄学的学术定位、研究对象与构建原则》(1)依据材料一,以下能印证炎黄时代精神的是。

(填序号)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国在战争压力下,围绕“耕与战”的目标实施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国家集权能力,是各国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民间故事--炎帝的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炎帝的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炎帝的神话故事 “炎”是两堆⽕相互叠加,⽕上加⽕,代表⽕势很⼤,燃烧得很旺盛。

后来引申为天⽓炎热。

炎帝之所以称之为炎帝,有他是南⽅天帝的含义,也暗含了他的功绩之⼀——教民⽤⽕ 两个炎帝陵 炎帝的陵墓有两个,⼀在陕西宝鸡,⼀在湖南炎陵县。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为华夏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巨⼤的贡献,出现两个陵墓,是否为两地的⼈们都想争抢着纪念他?有⼈认为,宝鸡的炎帝陵是第⼀代陵,炎陵县的炎帝陵是第⼋代陵,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 真实的炎帝陵在哪⼉?揭开两个炎帝陵之谜 炎帝和黄帝⼀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炎帝,姜姓,⽗少典⽒,母⼥登。

传说中的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个先进⽒族部落的⾸领,约距今五千多年,为中华农耕⽂化的创始⼈。

相传他始教民稼穑,故称神农⽒。

以⽕德王,故⼜称炎帝。

⼀般认为,炎帝⽣于今湖北随州,长于姜⽔,游于陕西宝鸡,后沿渭河东下⾄黄河中游地带,再南去江汉平原及湖南。

据史书记载,他始作⽾耜,教民耕作;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为布,制作⾐裳;⾸辟市场,互通有⽆;削桐为琴,结丝为弦,作五弦之琴;削⽊为弧,剡⽊为⽮,弧⽮之利,以威天下。

他开创了新⽯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是我国农耕⽂化的⾸创者,使⼈们由游猎⾛向农业,由蒙昧⾛向⽂明时代。

他和另⼀个先进⽒族部落⾸领黄帝轩辕⽒,先后创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古代⽂明,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明⼤厦奠定了基⽯,被海内外炎黄⼦孙同尊为华夏⼈⽂始祖。

炎帝陵⼈称“中国第⼀陵”,留传⾄今的共有两处,⼀在陕西宝鸡,⼀在湖南炎陵县。

宝鸡的炎帝陵在天台⼭,⾄今尚有神农遗迹和传说。

天台⼭上,原有停放炎帝遗体的⾻台寝殿.寝殿已湮没,柱础⽯、墙垣基础依然可见,汉⽩⽟的“⾻床”仍然嵌在寝堂殿址中央。

按当地的传说,神农曾上天台⼭,尝百草辨药性,不幸误⾷了断肠草,因为没有及时找到解药,肝肠断裂⽽死,就地安葬于莲花台。

据史料记载,宝鸡民众祭祀炎帝活动,始于春秋,盛于汉唐。

每年七⽉初七⽇,都要举⾏祭祀活动。

第3课 华夏之祖(人教版)

第3课 华夏之祖(人教版)

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 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通过征求各部落首领意 见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称为 A、推选制 C、民主制 B、禅让制 D、选举制
传说中的尧、舜、禹受到百姓爱戴的原因是 ①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②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③事业为主,与民共甘苦 ④实行民主 ⑤建立 王朝 A、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课堂练习
2.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C A.炎帝 B.蚩尤 C.黄帝 D.尧 3、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是: D A.黄帝 B.尧 C.舜 D.禹
返回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如何看待远古传说 活动背景:原始社会末期,由于文字尚未成熟,
人们纪录历史事件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模式。随着, 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会对历史故事加以主观的改 造。这样就形成了远古传说。过去,人们认为传说 不足为信。后来,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人们发现 这些传说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于是人们开始重视 对传说的研究了。 活动安排:自行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搜集民间传说 和相关的考古发现,探寻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讨论,寻找解读传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返回
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3、夏朝的建立
原因: 社会生产发展,私有财产更多了 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人物: 禹 地位: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影响: 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原始社会的终结
生产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贫富分化 氏族贵族 早期奴隶主
战俘、犯罪 的平民
早期奴隶
约前2070年,进入奴隶社会
课堂练习
我国的传说时代大约是
A.距今五、六千年 B.距今二、三千年 C.距今四、五千年 D.距今三、四千年

默写能手二年级下册黄帝的传说

默写能手二年级下册黄帝的传说

默写能手二年级下册黄帝的传说默写能手二年级下册黄帝的传说
一、传说起源
自古以来,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的故事是一个漫长而又精彩的传说,历经了几千年的口传和文字记载,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黄帝的成就
黄帝是远古时期黄河流域的先民之一,担任过领袖和军事指挥官的角色,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和领袖魅力的人物。

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子民不断开拓新的土地,建立起一片繁荣的世界。

三、黄帝的贡献
黄帝还是医学和医学文化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他曾经亲自编写和总结过古代医疗知识和技术,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此外,他还是农业、养蚕等诸多领域的专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黄帝的精神
黄帝的故事也是一部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史诗。

黄帝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民族找到了前进和发展的道路,展现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五、黄帝传说的现实意义
今天,黄帝传说的价值仍然不言而喻。

通过黄帝的故事,我们可以领悟到深厚的民族历史底蕴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够激发我们对祖先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

六、结语
黄帝传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黄帝的精神,铭记祖先文化的伟大和光荣,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献出自己的力量。

中华“人文初祖”——炎帝

中华“人文初祖”——炎帝

中华“人文初祖”——炎帝中华“人文初祖”——炎帝2015-12-28 08:40| 发布者: 曙光来自: 网络摘要: 炎帝文化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

炎帝(中国上古部落首领)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

)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炎帝与黄帝是华夏始祖。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汉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但是一直没有弃用华夏族称谓。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上《第3课 远古的传说》同步练习(卷一)(含答案)003448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上《第3课 远古的传说》同步练习(卷一)(含答案)003448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上《第3课远古的传说》同步练习(卷一)试卷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8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40分)1. 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青铜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铜容器残片,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

据此可知,我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A.原始社会后期B.夏朝后期C.商朝中后期D.西周前期2. 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

下列发明与炎帝无关的是()A.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B.发明纺织,制作乐器琴瑟C.建造宫室,创造文字,制作音律D.制作陶器,教人们交换物品3. 禅让制是上古时期推选首领的重要方法,下列人物中通过禅让制取得首领之位的是( )A.黄帝B.伯益C.禹D.启4. 下列哪一叙述是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A.“女娲造人”的传说B.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铃、彩绘龙纹陶盘和朱书符号随壶C.小说《三国演义》D.电视剧《汉武大帝》5. 2008年清明节被纳入法定节假日后,陕西桥山黄帝陵祭祖仪式规模更加宏大,海内外炎黄子孙云集祭拜黄帝的原因是()A.他是中华人民的“人文初祖”B.他教会了人们农耕C.他统一了北方部落D.他是我国第一个部落首领6. 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统一文字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修建灵渠④修筑长城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 2018年2月26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宫城及门址考古项目、襄汾陶寺北墓地考古项目成功入围。

陶寺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为考古界探人类文明形成起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从以下图片中能得到哪些信息()①陶寺遗址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②陶寺人冶炼金属的技术已具备一定的水平③陶寺人开始使用文字④陶寺人属于新石器时代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8. 如图图示中“?”处应该填写的战役名称是()A.涿鹿之战B.阪泉之战C.牧野之战D.巨鹿之战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20分)9. 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________中大败________。

炎帝是沿江河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首领(2)

炎帝是沿江河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首领(2)

炎帝是沿江河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首领(2)三、炎帝和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农耕文化的多元起源汉族先民一直是以创造独步于时的农耕文化而闻名于世。

然而,汉族先民又将自己最早的农耕首领炎帝,与黄帝一起并列为自己的始祖。

这就无可置疑地折射出,传说时代沿江河流域拓展农耕的汉族先民,与从游牧或半游牧转入农耕定居的汉族先民,已经成为汉族先民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了。

他们互相补充、彼此依辅,经过碰撞、交融,在完成和实现汉族先民农耕化的同时,也融合成了以炎帝和黄帝为首的,传说时代的原始民族。

炎帝神农氏作为汉族先民最早的农耕者首领,是在汉族先民原始民族的形成,以及农耕文化的多元起源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如上所述,炎帝实际上代表的是汉族先民所经历的一个历史发展时期。

炎帝所代表的历史发展时期,既可看作是汉族先民最早的农耕阶段,又可看作是汉族先民原始社会的重要转折阶段。

在炎帝所经历的神农—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厘—帝哀—帝榆罔,约八代、五百三十年之后,被黄帝轩辕氏兴而代之。

炎帝时期的大约五百多年间,汉族先民不断拓展农耕文化,他们的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在古代华夏传说中,便主要反映为,烈山、共工、四岳、台骀,这四支炎帝后裔的迁移和分布。

〔4〕沿着江河流域拓展农耕文化的炎帝后裔,在中原适宜农耕的地区垦殖生息,凭借着稳定发展的农耕文化,在与原来生活于此的游牧、半游牧,或从事其他生产的居民互相交融过程中,完成古代中原华夏的农耕化。

同时,也呈现出了汉族先民农耕文化的多元起源。

1、炎帝神农氏与古代羌人的关系炎帝和古代羌人有着密切渊源关系。

炎帝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这就兴许意味着,炎帝可能出自古代羌人。

因为在古代华夏文献中,姜和羌曾是同为一字,《说文》“姜”释有,“神农处姜水,因以为姓,以女,羊声”。

“羌”释有,“西戎,羊种也,从羊儿”。

另外,不仅近代学者章炳麟认为:“羌者,姜也。

”傅斯年也曾主张:“地望从人为羌,女子从女为姜。

炎帝文化

炎帝文化

浅谈湖南炎帝文化摘要:炎帝在全国尤其是湖南留下了众多传说。

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城头山遗址是湖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古迹。

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稻作农业、宗教文化和城市文明,这些遗址与炎帝传说不谋而合,可共同构成炎帝文化。

炎帝文化具有多种开发价值,是湖南重要的旅游文化之一。

关键词:炎帝文化;旅游;价值1湖南炎帝文化的概况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始祖、我国农耕文明的创始人、医药文化的鼻祖。

由炎帝功绩提升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工业文化、商贸文化、火文化、易文化、龙文化、原始艺术等,是炎帝文化的总和。

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和华夏民族千年文明的象征。

湖南拥有炎帝陵、舜帝陵、嫘祖墓、二妃墓、善卷墓等,拥有五岳之一的南岳及祝融传说,然而自西周以来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

从近年的考古发掘及对历代文献与传说的研究成果可知,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又是一体的,湖南则是中华文化一体的最早源头。

从考古角度看,有道县玉蟾岩遗址,有怀化洪江高庙遗址,有距今6200多年的澧县城头山古城及距今6500年的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

这一系列的考古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之源,且皆与炎帝有关系,可称为炎帝文化圈。

炎帝的陵墓目前有湖南、陕西、山西“三陵”。

从文化认同和影响及祭祀大典规格说,湖南株洲市的炎帝陵在海内外华人心目中地位最高。

在株洲市是为了纪念炎帝,修建了一个炎帝广场,巨大的炎帝雕塑是广场的标志之一。

近几年株洲市的旅游主题定位为“炎帝故里,工业新城”。

2湖南炎帝文化的历史炎帝神农氏,据传是中华文明之祖,是农业、医药、商业、音乐之祖,又是茶文化创始人。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农耕文化的创始人。

据史籍记载:炎帝神农氏“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

“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

“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

”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

为缔造中华古国最早的文明,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华夏始祖炎帝黄河流域姜姓部落首领

华夏始祖炎帝黄河流域姜姓部落首领

原始社会的瓦解
生产 发展 产品 剩余 私有 出现
贫富 分化
氏族贵族 战俘、犯罪贫民
奴隶主 奴隶
国 家
华夏儿女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黄河流域一带 的先民华族自称“华夏”。从字义上来讲, “华”字有美丽的含义,是“章服之美”的意 思;“夏”字有盛大的意义,是“礼仪之大” 的意思。华夏族的祖先是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 帝,后由于合并融合,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 汉族由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华夏族,所以汉 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体是 华夏族,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的原由。
蚩尤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主兵之 神”,东方九黎族部落首领。活 动于今河北、山东、河南及安徽 北部地区。蚩尤被战败之后,部 分九黎族加入炎黄部落,另一部 分南下与苗蛮部落杂居融合。因 此,又称蚩尤是南方苗瑶民族的 祖先。韩国人也把蚩尤作为自己 的祖先。
轩辕是谁?
2005年5月6日,亲 民党主席宋楚瑜率 领亲民党大陆访问 团在陕西黄陵县祭 拜黄帝陵。
2007年三月初三国民党名义主席连战及其夫人在黄帝故里河南新郑参加拜祖大典
找一找,请 思 考 :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 选为部落首领?
德才兼备,克己爱民,生活简朴, 宽厚待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与群众 同甘共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能,民族
古时候,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居住在这 里的又是华族,所以就把这个地区称为“中华”。 后来,由于华族和其他民族不断融合,活动范 围也日益扩大。他们与东方的夷族以及南迁的 九黎族、苗族、瑶族等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 互相融合,关系日益密切,中华文化逐渐扩展 到全国各地。“中华”二字便成了代表整个国家 的名字。中华民族也成了我国境内各民族的总 称。

炎帝陵导游词

炎帝陵导游词

炎帝陵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前来瞻仰炎帝陵。

炎帝陵是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他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

各位游客,我们大家现在来到的是祭祀广场,一般祭祖都是在这里举行。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主体建筑——神农大殿,神农大殿是仿清古建筑,重檐歇山顶,看上去和北京故宫的建筑特色非常相似。

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炎帝神农氏的八大功绩图,神农氏的第一大功绩:“治麻为布,制作衣裳”,这使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迈出了重大的一步;现在看到的是第二大功绩:“日中为市,首辟市场”,神农氏提倡交易,互通有无,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需要。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这是指神农氏创造的弓箭,改进了狩猎工具,提高了生产力;第四大功绩是“始作耒耜,教民耕种”,为了方便种植,提高效率,神农氏发明了早期农具,并教大家耕种,从而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遍尝百草,发明医学”是他的第五大功绩,后人为了记住神农氏的这一大功绩,将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医药书称为《神农本草经》;这是“作陶为器,冶制斤斧”,他制造了最早的陶器,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这里看到的是第七大功绩“削桐为琴,连丝为弦”,先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以后,对精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追求,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五弦琴又称为神农琴;最后一大功绩是“建屋造房,台榭而居”,明堂的建造源于鸟儿窝,鸟儿白天飞出去觅食,晚上又能飞回窝里憩息,神农氏想:如果人们也有这么一个固定的“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是钻洞穴,那多好呀。

从这八大功绩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炎帝的创造发明跟我们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好了,我们现在的看到的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是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的这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国家主席江泽民1993 年9月4日为炎帝陵题的词。

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炎帝文化——文明的发源

炎帝文化——文明的发源
农耕文化
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 而且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收 获量越来越少。这时,部落只有整体或 部分迁徒,到新的地方披荆斩棘,烧荒 垦 土, 刺 穴 播 种, 以 取 得 更 多 的 谷 物。 经过多次迁徙,炎帝部落来到黄河下游 与长江下游之间的广阔平原。这里,土 地平衍广袤,土壤松软肥沃,是播种作 物的好地方。
炎帝神农氏为了救民疾苦而舍生忘 死,鞠躬尽瘁,“一日而遇七十毒”(《淮 南子·修务训》),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 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路史》)。 后人不忘炎帝神农氏在开创医药方面作 出的杰出贡献和献身精神,将我国第一 部药物学专著归功于神农氏,称为《神 农本草经》。我国的中医药学自神农氏首 创以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
中医药文化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环 境和生活条件恶劣,“疾病毒伤之害”成 为先民生存的最大威胁。
上古先民长期采集、食用野生植物, 他 们 发 现 食 用 某 些 植 物, 会 发 生 呕 吐、 腹痛、腹泻、昏迷甚至死亡 ;而食用另 一些植物,可以消除、减轻疼痛和不适, 或解除中毒和昏迷现象。炎帝神农氏从 中 受 到 启 发, 决 心 利 用 植 物 为 民 治 病。 于 是, 他 经 常 背 着 药 篓, 一 手 持 石 斧, 一手持赭鞭,爬山涉水,去采集药用植物。 高处采不到的,就将赭鞭甩上去,再扯 下来 ;悬崖陡壁下不去的,就用赭鞭缠 住岩石或树木,再抓着赭鞭下去。每采 到一种植物,他都要辨别其气味,观察
这一改进,不仅深翻了土地,改善 了地力 , 而且将种植由穴播变为条播 , 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为了适应不同的 耕播农活,先民们又将耒耜的主要组成 部分制成可以拆装的部件,使用时,根 据需要进行组合。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 和耕播农业。炎帝部落开始大面积耕播 粟谷,并将一些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 如稷、米(小麦)、牟(大麦)、稻、麻等。 后人将这些作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 并留下许多“神农创五谷”的美好传说。

农耕始祖炎帝

农耕始祖炎帝
2018年第2期 三 晋 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农 瓣籀粗 帝

炎 、黄 二 帝在 华 夏文 明进 程 中 的地 位 是 至高 无 上 的 ,随着 时 空的 流 转 ,尤 其 到 近代 ,这 一概 念 已成 为 构 建 中华 民族 凝 聚 力 的 文 化 符 号 。如 果 沿着历 史 的演进 轨 迹去考 察 炎 、黄 二帝的文化遗迹 ,会发现 山西、陕西 、河南等地都有分布 ,尤 其 与炎帝相关 的文化遗迹和传说 更是 如 此 。那 么 ,造 成 这 一现 象 的 原 因是什 么? 古往今 来 ,人 们 为何 都 对 炎帝 如 此推 崇?山西 有 关炎帝 的文化状况如何?等等,回答这 一 系列 的问题 ,还得从有关炎帝的传 说 和 文化遗 存 说起 。
炎 帝最 初 出于 何地 ,这 也 是 学 界 一大 公 案 ,说 法 多样 ,不 相 统 一 , 除 了山西说 、陕西 说 外 ,还 有 湖北 、 湖 南 、河 南及 河北 等说 法 。但这 些 不 同 的说 法有 一个 共 同点 ,那 就是 其 主 要 依 据 均 来 源 于 文 献 史 籍 中 与炎 帝 相关 的古地 名 ,因为这 些古 地 名 刚 好 能 与 现今 各 自行 政 区划 内的地 名 相对 应 。但 如果 我41']单纯 以此 为据 就 加 以定论 ,未 免太过 于 草率 ,也不具有说服力 ,更不符合 史 实 。根 据 现有 的资料 看 ,我 国黄 河流 域 的 氏族 制 度形 成 较早 、发 展 较 快,炎帝族或部 落就是 主要代 表。据说 ,其 出于姜水 ,故 以姜为 姓 ,以渭 河流 域 和黄 河 中游 为最 初 活动范围。《补史记 ·三皇本纪》中 说 :“炎 帝 神 农 氏初 都 栋 ,后 居 曲
那么,炎帝与 山西有着什么样 的关 系呢? 在 山西 ,炎 帝 文化 主 要 分布 在 晋东 南上 党地 区。上 党为先 秦古 郡 ,历 史上 其辖 区范 围不仅 包 括今 长 治 、晋城 两地 ,同 时还 包 括 河北 与 河 南的部 分地 区 ,属 于 神农 文化 的 密集 区。 远 古 时代 ,这 里重 峦叠 嶂 、洞 穴 密布 、植 被 茂 盛 ,非常 适 宜 古人 类 生存 ,良好 的环境 为 早 期人类提供 了理想的栖身之地;而 良好 的植 物 生长 与 可供 农 耕 的土 地 ,又 是 农 业发 生 的基本 条件 。 因 而 ,自旧石 器 时代 晚期 起 ,太 行 山 各 地 就有 古人 类 居住 ,这 也 为后 来 农业起源的发生提供 了可能性。沁 水 下 川遗 址 、高 平北 庄遗 址 等 ,都 从 科 学 的角 度 向世 人 展 示 了这 里

炎帝

炎帝

炎帝、舜在济南的传说炎帝、舜在济南的传说据传说,山东地区的土著居民是东夷人,他们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创造者。

考古发掘证明,大汶口人男子平均高度为1.7226米。

在远古时期的北京人,男的平均高度为1.62米,相比之下,大汶口人属于高个子。

今天山东为数众多的高个子,可能与东夷人的遗传有直接关系。

传说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

炎帝的活动范围从西向东发展,到达山东的曲阜。

他的后裔散居于山东西部或西南部,建立了一些小国,例如甲父、向、州等地,即今金乡、莒县、安丘等县。

其中还有一个崖即今天济南一带。

由此可见,济南地区的人民是炎黄的子孙。

传说舜是“东夷之人”。

他父亲是位音乐师,名叫瞽叟,他创造了乐器瑟。

瞽叟的妻子生下舜后不久就死了,他又娶了后妻,生下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舜的父亲和后妈、异母弟弟联合起来虐待他,甚至想害死他。

舜在历山下干最重的农活,但没有人给他送饭。

他怀念自己的生身母亲,如果亲妈在,早就送饭来了。

于是他在树下弹琴唱歌,这就是古琴曲《思亲操》的来历。

舜是一个勤劳和手巧的人,他还会烧窑和制陶器,撒网捕鱼等。

他助人为乐,帮人耕田或做其他活,同左邻右舍和睦相处。

舜的声誉越来越高,但30岁了还是一个光棍儿。

那时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尧,他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人,大家都推荐舜。

尧经过一番考察后,认为舜有才德,就把两个美丽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

舜带领妻子努力耕织,家庭一天天富裕起来,这就引起瞽叟一伙的嫉恨,想害死他。

一天,瞽叟一伙叫舜上仓顶抹泥修补,等他上去后,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烧死他。

因娥皇女英早有准备,事前让舜穿上它俩缝制的鸟形衣服,所以着火后,舜从房顶上飘然而下脱险。

又一次,瞽叟又让舜去淘井,等舜下井后,他们又用土埋井,想让舜死在井下。

只因事前娥皇女英看穿他们的阴谋,让舜穿上了他俩缝制的龙形衣服,因此,舜看情况不好,就从井旁钻出来了,再次大难不死。

后来,瞽叟一伙又想出请舜饮酒,把他灌醉后杀死的毒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帝是沿江河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首领(一)汉族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又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据中国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小组,在200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所宣布:中国大陆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95亿,其中汉族人口占到11.59亿。

另外,据20世纪80年代的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还有约有2700多万,分布在中国以外的海外华人,他们中占绝大多数也是汉族。

无论是生活在中国大陆,还是分布在海外各地的汉族,他们都豪迈地自诩为华夏后裔,或者众口一词地称自己是炎(帝)黄(帝)子孙。

炎帝神农氏是汉族人民公认的传说时代部族首领,也是汉族先民世代敬奉的一位至高始祖。

自古以来,汉族人民世代崇敬炎帝和另一位始祖黄帝,他们不仅自诩是炎黄子孙,而且还把古代华夏文明起源和许多发明创造,都追溯到炎帝和黄帝身上。

本文依据汉文文献有关炎帝神农氏的一些记载,揭示并说明炎帝是一位带领汉族先民,沿着江河拓展农耕的部族首领。

而今天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炎帝文化的遗址,则是从特定的角度呈现出,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农耕文化起源上的多元性,及其地域性特点的雏形。

至于有的文献记载又称:炎帝和黄帝同为“少典氏”所生,可以视作传说时代以炎帝为首的、不断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与以黄帝为首领的、汉族先民中游牧或半游牧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炎帝传说的记载及其反映的汉族先民历史汉文古代文献所记的炎帝传说,最早可能出现在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间的《左传》。

据昭公十七年记载所说:“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这段记载,其实也可以看作是汉族先民对自己的多元起源,以及民族形成之初业已存在着的,以黄帝为首、以炎帝为首和以太昊为首的,三个主要部族的一种形象化和神话式的表述。

同样,这段记载也清晰而朴素地陈述了:以黄帝为首、以炎帝为首和以太昊为首的三大部族,乃是融合成传说时代汉族先民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还可以窥视到,在这三大部族中“以火纪”的炎帝及其部族,应该是开拓和发展农耕生产的农耕者。

他们先是借助火的力量,驱逐猛兽、烧掉荒草荆棘,逐步开辟农田。

而“以云纪”的黄帝及其部族,则是与蓝天白云相伴,牧畜于草原荒郊,淳化鸟兽的游牧或半游牧者。

至于集多种动物形象于一体的“龙”,本来就是汉族先民在沼泽、树林中,与飞禽、走兽接触过程中,凭想象创造出来的图腾形象,所以“以龙纪”的太昊和他的部族,应是传说时代兴起并出没于沼泽树林中,与禽兽交往、为伴的,驰骋于中原华夏的英武的狩猎者。

另一部先秦的文献《国语·晋语》,则是这样记述炎帝的:“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从此之后,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与以黄帝为为首的汉族先民之间,便有了一种亲如同胞兄弟般的密切关系。

古代华夏的“炎黄”并尊的始祖观念,也就因之开始逐步确立起来了。

需要提出的是,古代华夏视炎帝和黄帝如同胞兄弟的观念,可能是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先民,业已知晓游牧文化对于农耕文化,以及从游牧者或半游牧者的转入农耕生产,对古代华夏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和巨大的影响。

所以,古代华夏对居“轩辕之丘”的黄帝率其部族,先是在荒野草原上“迁徙往来无常处”,进而“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1]的描述,所反映的正是在传说时代,由“随水草迁徙”的游牧经济文化,经过半农半牧,逐步进入定居农耕,从而对古代华夏农耕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以黄帝为首的汉族先民的早期历史写照。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就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而从汉文古代文献记述和有些学者的研究来看,汉族先民的早期的农业文化,主要源自于原始时代的采集经济,并且是与狩猎业以及由狩猎发展而来的畜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互相补充的关系。

有的学者还认为,被记载称为之为炎帝和黄帝之“父”的“少典”,其实所反映的正是初具“典籍”、步入文明时代的汉族先民首领。

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由少典和有蟜氏所“生”的黄帝、炎帝,实质上已经是两位率领汉族先民,创造和发展农耕文明的父系始祖。

汉族先民在自己这两位父系始祖的率领下,努力开创和发展了传说时代中原华夏的农耕文化,进而迅速地让古代华夏步入农业文明的历史门槛。

从而我们可以认为炎帝是沿着江河流域,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的首领和始祖。

不过,汉族先民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应并非是通常观念所理解的一个人。

按《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所指出: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

”这就是说,炎帝应是率领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创造发展农耕文化的,历时五百多年、前后八代首领的指称。

《史记·补三皇本记》也提出,炎帝“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之子曰柱,亦曰厉山氏,〈礼〉曰:‘厉山氏之有天下,’是也。

”反映炎帝向南迁移拓展的一个侧面。

同时,又指出了八代炎帝之间的承袭:“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厘,厘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

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

”2]关于八代炎帝间的承袭,《帝王世纪》则云:“炎帝……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合五百三十年。

”不管有关传说和记载上存在怎样的差异,他们所反映的却都是,炎帝不仅是传说时代率领汉族先民,拓展农耕文化的一位首领和始祖;还应该是汉族先民经过的、为时五百多年的一个社会历史时期。

二、炎帝是汉族先民最早的农耕者首领汉族先民所经历的传说时代是个漫长的社会发展阶段,它既经历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也经过了由结网捕鱼、采集狞猎到农耕生产的经济发展。

古代文献所载的,汉族先民传说时代的内容十分丰富。

例如“盘古开天地”和“女娲抟黄土造人”、“补天”等传说。

如果对这些传说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阐述,它反映的正是完整的汉族先民的创世纪历史。

经历了创世纪历史后,汉族先民又经历了“燧人氏”发明用火,进入了“伏牺氏教民佃渔”、“养牺牲以庖厨”和“制嫁娶”、“造书契”等,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变革时期。

大约在炎帝神农氏时,汉族先民终于以自己创造的农耕文化,步入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殿堂。

《史记·补三皇本纪》对汉族先民从采集、渔猎和佃农生产,进入农耕经济的历史,是这样记述的:“女娲氏没,神农氏作。

”“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受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这样,由母亲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从采集、渔猎和佃农生产,进入农耕经济的变化就清晰可见了。

所以,炎帝既是汉族先民最早的农耕者的首领,也是汉族先民传说时代开创农耕文化的父系始祖。

1、炎帝神农氏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传说中的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

这反映了炎帝的是以牛为图腾、兴起于姜水流域的汉族先民首领。

人身牛首正是他们已经从事牛耕农业的写照。

古代文献说的炎帝“初都陈,后居曲阜”,“崩葬长沙”,则应是从事农耕的汉族先民,在炎帝率领下沿着江河流域向东、往南发展,不断开拓农耕文化范围的写照。

姜水,按《水经注·渭水》条所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为姜水。

”所以学界大多主张在今岐山之东,是渭水的支流之一。

近几年,陕西宝鸡的学者借助当地考古发掘、民间传说和地方民俗,结合对文献记载的研究,提出姜水应是陕西宝鸡的渭水流域。

〔3〕不管怎样,古代姜水即今陕西一带的黄河游流域,应该是传说时代以炎帝为首领汉族先民,创造沿江河流域拓展农耕文化的最早发迹地。

《管子·轻重篇》记载说:“神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它所反映的正是,炎帝神农氏率领汉族先民,在适宜耕作的地区种植五谷的情景。

而《逸周书·尝麦篇》又说,神农“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

这无疑是对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为了发展农耕文化所需,创造发明各种农具的表述。

《周易·系辞下》还有这样的载录,说炎帝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这就说明了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随着农耕生产的稳定发展,以及农耕者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专门设立市场方便人们进行物品交流。

市场的产生及其逐步发展,又推动了汉族先民农耕文化的进一步开拓和传播。

炎帝还“作弦琴”,发明“神农琴”。

这更反映了炎帝神农氏时的汉族先民,农耕文化获得了稳步发展。

人们可在农耕之余,创造音乐,以匡正天下。

而炎帝神农氏“作蜡祭”的传说,表明当时汉族先民在定居的农耕生产过程中,确立和制定了依照农业物生长规律,农业生产季节,以及有利于农耕者庆贺收获和祭祀神鬼的年节。

炎帝神农氏还“制针灸,作巫方”,“尝百草,始有医药”。

这些世代广为流传的传说,表明炎帝神农氏时代的汉族先民,已经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懂得并掌握了相一定的医药和治疗技术,保障着当时人们的身体健康,以推动农耕文化的发展传播。

炎帝神农氏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推动了古代华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被炎黄子孙推上显赫的始祖之位。

2、炎帝神农氏的拓展了华夏农耕文化随着炎帝神农氏时代的汉族先民的农耕文化不断发展,特别是农耕者对扩大农田的需要,就自然会引起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为寻求新的农耕地区而不断向外拓展。

这种拓展可以从古代华夏许多地方,都出现炎帝神农氏的活动遗迹来得到印证。

因为这各地的炎帝活动遗迹,正好从特定的历史角度反映了,传说时代炎帝神农氏率领农耕者,拓展农耕文化的某种痕迹。

从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可以大致看出炎帝率领汉族先民,沿着江河水域拓展农耕文化的足迹。

其中主要的一支就是,从姜水流域沿江河流域向东迁移,他们顺沿着渭水、黄河等大河,“初都陈,后居曲阜”。

陈,一般认为大约在今河南淮阳和安徽亳县之间,故而现在的淮阳还留存有神农井遗址。

曲阜,则在今黄河下游的山东省境内,这就反映炎帝神农氏之时,汉族先民的农耕文化,已经发展了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广大地区。

另有一支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则是从姜水流域出发,沿着汉水进入长江流域,向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拓展农耕文化。

古代文献还记载了炎帝“崩葬长沙”的传说。

长沙,在当时已远至长江以南,秦汉时期所置的长沙郡,辖境包括今湖南和广东、广西北部。

这就反映和说明了,传说时代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已经沿着沟通长江和黄河的水系,拓耕到了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