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科学发展的一种理论指导,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的创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科学内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发展强调全面,即要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是指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指文化、教育、健康、道德、法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协调发展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只有各个领域之间协调发展,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社会公平的实现;经济发展还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最后,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永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科学内涵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要求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要求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各个领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协调发展,以促进人类幸福和地球生态平衡为目标。
在现代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不同层面进行努力。
在经济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这意味着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率,还要重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
同时,还需要注重公平和包容,确保经济增长惠及每个人。
这可以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和贫困救助机制来实现。
此外,还需要重视资源和环境的节约利用,鼓励循环经济和绿色技术的发展。
在社会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要实现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公平性,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的机会和资源。
同时,还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快乐和幸福感。
这可以通过改善教育质量、提高医疗水平、促进就业和提高福利待遇来实现。
在环境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意味着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这可以通过推动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利用,减少污染和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等措施来实现。
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治理,建立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提高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
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引导资源和市场的配置。
企业应加强创新和技术研发,改善生产和经营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组织和公民应积极参与,宣传环保意识,支持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相信我们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为人类的幸福和地球的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 发 展过 程 中 ,往 往 注 重 某 方 面 或 某 些 方 面 的 发 展 , 而
忽视其它方 面的发展 , 往往导致发展 失衡 , 出现不协调 的局 面, 最终阻碍发展的进程 。 如果单纯的追求 经济 的增长 , 而不
相 互 促进 、 互 适 应 、 相 良性 互 动 。
设为中心 , 全面推进经济 、 政治 、 文化 、 社会建设 , 现经济发 实
展 和社 会 全 面进 步 , 是要 着 眼 于对 自然 、 会 、 济各 个 领 就 社 经 域 的 全 面思 考 , 眼 于 物质 文 明 、 治 文 明 、 神 文 明 和 社 会 着 政 精 文 明 的 全 面建 设 。 而协 调 发 展 , 就是 政 治 、 济 、 化 、 会 各 经 文 社 个方面的发展要相 互衔接 、 互适应 、 互促进 、 相 相 良性 互 助 。 从 上 面 可 以得 出 , 面发 展 注重 社 会 主义 建 设 的各 个 方 面 内 全 容 全 面性 , 协 调 发展 则 注 重 了社 会 主义 建 设 各 个 方 面 之 间 而
重 视 政 治 、 化 、 会 的发 展 , 会 出 现 增 长 失 调 , 终 制 约 文 社 就 最 发 展 。 只有 注 重 发 展 的全 面 性 , 能实 现各 方 面 协 调 发 展 。 才
二 、 调 发 展 是 全 面 发 展 的 最 终 目的 协
我 国 的社 会 主义 建 设 各 方 面 的 内容 不 是 简 单 的 相 加 , 而
统 工 程 , 行 全 面 的 思 考 和建 设 。 面发 展 , 是 要 以经 济 建 进 全 就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926 C 1.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90 【0 6 0 —0 1— 0 10 — 1 7 2 0 ) 6 1 5 5
在 19 年 巴西 里 约 热 内卢 的联合 国环 境 与 发 92
展大会 上 , 人类 达 成 了可 持 续 发 展 的全 球 共 识 。这
16 1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第6 卷
行无止 尽 的攫 取 利用 时 , 人类 在 这种 视野 和活 动 中 ,
期, 在经 济与 社会 发展 的整 合取得 较大进 步后 , 开始 重点 强调 人 的发 展 。 17 9 4年联 合 国在 墨 西 哥 的 论
念是 西方 一 个 多世 纪 文化 反 思 尤 其是 近 半 个 多世 纪 环境 与发 展 两 个方 向反 思 的 结 果 ・ 确 立过 程 逐 渐将 人 的 全 面 其
发展 置于核心地位 。可持 续发展 概念本身也充分体现着人的全 面发展 的丰富思 想. 强调满足 人的全 面需要 ・ 实现
社 会 公 平 . 高 自我 依 赖 . 到人 类 与 生 物 圈 的 平 衡 。 然 而 . 持 续发 展 对 人 的 全 面发 展 的 强 调 ・ 不 是 要 强 化 传 提 达 可 并
科学 技术 的价值 目标 、 现 代 工业 文 明和 以往 西方 对
文化 等方 面不 断深入 的 理论反 对待 自然 界 的态度 和行 为后 果深刻 反思 的结 果 。可 持 续 发 展 目标 的广 泛 认 同,
意 味着人类 开始 了一种 新 的文 明 、 的文化 、 的发 新 新 展观 、 的世 界 观 的积 极 建 造 。经 过 这 些 年来 的理 新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范文最新推荐------------------------------------------------------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卫生局局直单位领导班子行政副职公开竞聘上岗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强化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卫生干部队伍。
在卫生系统内部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和县委十一届三次会议精神,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局党委研究决定对局直单位领导班子行政副职岗位实行公开竞聘上岗。
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按照《党1 / 7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全面完成卫生改革发展任务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公开竞聘上岗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科学设岗,按岗聘任,事职相符,人事相宜;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双向选择,注重政绩,优化组合的原则二、竞聘岗位:(共16个)   ; 1、县人民医院副院长3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社会科学硪丽LUIU W U .Z ,、|’C h i n a N ew Tee h no l oK i es and)roduet 嗣口囫翟互团、■■‘:‘_●:.1-;‘I -E _I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刘文治(大庆石化公司炼油厂维修二车间,黑龙江大庆163000)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己以安百姓”到孟子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及《尚书》提出的“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人身依附关系严霞的封建社会,这种民本思想对于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历史的进步性。
但是,在笃信“君权神授”、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帝王眼里,“民”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力量。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民众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期盼开明君主实现“民本”思想。
只是一种幻想。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
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在现实中.经济、社会、人、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哪一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其他方面而独自进行,否则就要受到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惩罚。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
其基本内容包括:
1. 以人为本: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 全面协调:坚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3. 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环境。
4. 科学发展:以科学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整体国家实力和创新能力。
5.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6. 和谐社会: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发展应当是全面的。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
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综合起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新的提法,现在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并赋予时代内涵,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项指导原则。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身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紧密联系,不能孤立起来。
一、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首先这里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包括下面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词语解释,只是局限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个基点上。
全面就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建设。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建设。
而协调发展,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助。
从上面可以得出,全面发展注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性,而协调发展则注重了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关系。
历史经验说明,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只有发展全面了,才有可能实现协调发展。
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方针,导致国家经济结构失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滑坡和国家的解体。
而自我国建立以来就注重发展的全面性,从而为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以苏联为经验,主张实行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路子。
邓小平认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原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还特别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置于发展的全局来考虑,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
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为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为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
展理念,是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和科学理论的结晶。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强调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尊重人的价值和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既强调了经济效益,也注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是一种有利于全面发展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需要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需求,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3. 创新驱动:创新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为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 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5. 共享发展:科学发展观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强调共享发展,让全体人民分享发展成果。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科学发展观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指导思想。
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历史教研组杨裕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1日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们的教育工作迈向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后,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教育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
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分数,不唯学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定人才。
对于学校,学习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就是要把科学人才观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努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选才机制,形成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是一个时代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全面的发展意味着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还要注重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的全面发展。
协调的发展要求各个领域之间实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尽量避免资源浪费和冲突。
可持续的发展强调的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以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辅相成,互相支持。
在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时,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 优先发展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2. 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加强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4. 加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开放与合作,促进经济的互利共赢。
5. 加强法制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保障和便利。
6. 弘扬中华文化,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7. 关注青少年教育,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建立相关机制和监测体系。
企业要积极参与社会责任,推动绿色发展和环保技术的创新。
社会各界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各个领域的实施,才能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美好的生活,同时也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好的地球家园。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论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论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观点的提出和坚持,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其最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护人民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即全面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政治生活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平。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核心观点之一。
全面协调,就是要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全面协调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也是其核心观点之一。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也能够满足其需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实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协调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发展思路和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全面发展”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全面发展”的概念。
它认为,全面发展是指一种社会制度,旨在促进人们生活在一个能够满足他们物质、精神和社会方面需求的社会中。
为此,马克思主义通过赋权和改善社会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手段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社会制度,赋权,可持续发展正文: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面发展是指一种能够满足他们物质、精神和社会方面需求的社会制度。
对此,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措施,包括赋权和改善社会制度,以便获得可持续发展。
从政治上看,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来实现全面发展。
从经济上看,马克思主义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主张包括货币和银行业务在内的各种经济活动。
此外,从文化上看,马克思主义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普及教育可以激发全民的创造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面发展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精神和社会需求的社会制度。
因此,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模式——通过赋权、改善社会制度以及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手段来促进全面发展。
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实现全面发展,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考虑。
从政治上来看,应该建立一个平等、正义的社会。
要建立平等正义的社会,首先必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人的自由意志,推行一人一票选举。
此外,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罚,保障人权,实现社会正义。
从经济上来看,应该建立一个更具竞争力的社会。
为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要重视新技术的引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此基础上,实施劳动力市场改革,推行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提升生产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推动全面发展的形成。
从文化上来看,应该推动教育结构的改革。
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质,促进文化发展。
因此,可以推行优质教育免费政策,改革教育体系,以及加强教学管理,使教育资源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实现教育的多元化。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这一理念旨在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各个领域的发展,同时注重可持续性,使得发展能够长久稳定地进行下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去探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
1. 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相互之间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
全面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政治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够使得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地推动和发展,从而形成社会的整体进步。
2. 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协调发展是指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相互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从而促进整体的稳定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需要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资源的协调利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等等。
只有各个方面之间达到协调发展,才能够形成稳定的社会局面。
3.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不损害下一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不断创新,使得未来的发展能够得到保障。
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使得社会的发展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下去。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念。
它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各个领域,要求各个领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并且注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上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在我本人也深深认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我认为,在当今社会,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也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时刻牢记的理念。
我也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促进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注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张倩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提出时就受到各国重视。
现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为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使大多数人处于片面发展状态。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才会缓和。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全面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内涵内容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程中,最具国际化意义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来自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把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仅仅在理论上探索的阶段,响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之付诸为全球的行动。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如近两天新藏那曲地区农牧业加快可持续发展,实施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
可持续发展有丰富内涵:(一)共同发展地球的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的,只要一部分发生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部分,甚至会诱发整体突变。
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即共同发展。
(二)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个阶层的协调,持续发展源于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作用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作用和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它强调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指导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
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依靠科学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科学发展观强调科技创新,鼓励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进行前沿科研,推动科技的进步。
只有在科学的指导下,才能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均衡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在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的公平性,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缩小贫富差距。
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在各个领域之间实现协调、平衡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
在城乡发展中,要注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区域发展中,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地区间的差距。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为后代子孙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指导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它强调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中国梦,使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未来世代需求的能力。
它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旨在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地球的长期可持续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 由联合国于1987年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
2.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同关系,追求长期稳定和可持续性。
3. 可持续发展旨在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损害满足未来世代需求的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通过减少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保护环境。
2. 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并通过改进资源使用效率和推动创新来提高竞争力。
3. 社会公正: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正,包括减少贫困、提供教育和医疗等基本服务,以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公平的机会和权益。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步骤1. 制定明确的目标: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指标,如减少碳排放、提高再生能源利用率等。
2. 促进政策和法规:制定和实施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政策和法规,以鼓励环保行为和经济活动。
3.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废物产生。
4. 推动创新和技术发展:鼓励创新和技术发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5.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识,促进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形成。
6.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和发展挑战。
7.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制定决策和规划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实现协调发展。
总结: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繁荣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发展理念。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推动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加强环境保护和创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国际合作以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它既不能保障我们孩子们的健 康,也不能保障他们所受教育的质量,甚至不能保障他们无忧无虑 的快乐……简而言之,它能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 意义的东西!” 这是1968年罗伯特·肯尼迪在竞选美国总统中的一段发言。时隔43 年后,有关GDP的争论依然困扰着刚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 特别是仍将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的地方政府。
这一预言对于深刻理解当代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及其内在 统一性,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根据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结合 中国解决发展问题的实践,深入分析与理解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3)满足了短时期享受,阻碍了经济的长期和持续发展,也不利于 居民消费水平的渐进式提高。
过度消费的种类
(1)超前性消费。为了提前享受或追赶潮流。不惜用举债的方式来 提高生活档次; (2)炫耀性消费。目的是通过消费炫耀“我有钱”或者“我有权”, 以满足虚荣心;
(3)病态性消费。贪吃好色,挥金如土,纸醉金迷。
8,227,037 5,963,969
3、中国
4、德国 5、法国
Hale Waihona Puke 49092.81亿美元33575.63亿美元 26797.60亿美元
4、德国
5、法国 6、英国
3,400,579
2,608,699 2,440,505
6、英国
2.198 万亿美元
7、意大利 2.09 万亿美元 8、巴西 1.482 万亿美元
(2)可持续发展概念与战略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 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 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通过了《21世纪议程》,呼吁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伙 伴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 1994年,世界人口大会在埃及通过的《开罗宣言》,明确 提出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而非物的发展”的重 要思想。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全面协调可持续
二、为什么?
◆ 高投入---入不敷出
投资拉动疲软;投资效率低;投资不持续
◆ 高消耗---难以为继
我国是世界上GDP创造能 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 高污染---居无定所
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污染; 大气污染;生态破坏
二、为什么?
◆ 中国传统的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尽头,必须探求新 路,这个新路就是科学发展,就要求我们坚持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生产关系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相协调数量质量效益结构相协调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实现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 协调 可持续
内容提纲
是什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本质 为什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意义 怎么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做法
◆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一次 选择的话,那么“科学发展”则是决定中国复兴 大业兴衰成败的又一次重大抉择;
◆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立足中国国情、总结发展经验, 符合科学发展实质的。
(一)关一”倾向;
2、我们必须破 除“唯GDP论” 和“GDP崇拜”;
一、是什么?
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
全
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
面
发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展
协
协调发展就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
调 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
发 展
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十七大报告》
一、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 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 (3)国际矛盾和冲突
(4)过度生产、过度消费的现象日益加剧
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是超出经济发展水平、超越经济实力、降低资源效率、 导致资源浪费、加剧资源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 谐并殃及子孙生存权利的消费,也是应该遏制的消费。
过度消费的特点:
(1)超越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现实的经济能力; (2)造成了财富的浪费,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世界第一县衙——浙江长兴县政府大楼
无锡某区人民法院办公楼
美国国会
3.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
增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意识 转变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二、全面发展是当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我们今天所说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整体协调、全面进 步,同时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强调社会各 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强调不断提 升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本质要求与 目的。
Hale Waihona Puke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它既不能保障我们孩子们的健 康,也不能保障他们所受教育的质量,甚至不能保障他们无忧无虑 的快乐……简而言之,它能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 意义的东西!” 这是1968年罗伯特·肯尼迪在竞选美国总统中的一段发言。时隔43 年后,有关GDP的争论依然困扰着刚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 特别是仍将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的地方政府。
(4)中国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
早在1993年,《中国21世纪议程》就全面阐述了中国实
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 经济目标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 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此后,中国一直坚持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协调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 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地球资源有限,生态环境脆弱,不可能毫无节制地供人类
索取。如果人类不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一旦地球资源与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仅现在生产生活方式难以为继, 而且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将失去生存发展的条件。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共同维护和管理我们共同居住的地球,是当代人类共同的 责任。
(2)可持续发展概念与战略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 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 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通过了《21世纪议程》,呼吁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伙 伴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 1994年,世界人口大会在埃及通过的《开罗宣言》,明确 提出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而非物的发展”的重 要思想。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3)满足了短时期享受,阻碍了经济的长期和持续发展,也不利于 居民消费水平的渐进式提高。
过度消费的种类
(1)超前性消费。为了提前享受或追赶潮流。不惜用举债的方式来 提高生活档次; (2)炫耀性消费。目的是通过消费炫耀“我有钱”或者“我有权”, 以满足虚荣心;
(3)病态性消费。贪吃好色,挥金如土,纸醉金迷。
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
饶旭鹏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 课题
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1)当代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历史根据
人既是实践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存在。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
与生活实践,代代相传、更迭延续。当代人类发展的实践, 应该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满足保护人所赖以存在的自然 生态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又要满足后 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因此,当代人类的发展,一定要可持 续地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8,227,037 5,963,969
3、中国
4、德国 5、法国
49092.81亿美元
33575.63亿美元 26797.60亿美元
4、德国
5、法国 6、英国
3,400,579
2,608,699 2,440,505
6、英国
2.198 万亿美元
7、意大利 2.09 万亿美元 8、巴西 1.482 万亿美元
人类中心主义
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唯经济增长论
中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09.10
2009年世界各国GDP
2013年世界各国GDP
1、美国 2、日本
142587亿美元 50730.45亿美元
1、美国
2、中国 3、日本
15,684,750
中国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的基本立场:共同但有 区别的责任。
2011.11.28-12.9,《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 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七次会议 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举行。 与会各国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及应 对措施等重大问题。
2. 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传统发展观念的偏颇
7、巴西
8、俄罗斯 9、意大利
2,395,968
2,021.960 2,014,079
9、西班牙 14661.27亿美元
10、加拿大 1.319 万亿美元
10、印度
1,824,832
2020年世界经济整体格局状况预测
饱受诟病的GDP崇拜
单位GDP能耗及人均GDP 关系国计民生的医疗、社
保、住房、教育、收入等
问题依然突出,民众“幸 福感”不强。
戴旭:不能转化为国防力
量的GDP,就是“狗的 屁”!
“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确实惊人,数字接近8000亿。但是,
我们能够以此为根据评判整个国家的状况吗?GDP还应算进去空气污
染、烟草广告以及战地救护车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穿梭的费用 …… 还要计入惠特曼步枪、斯比克刀具以及泛滥的影视剧目的费用 —— 因为它们炫耀暴力,以求把更多的仿真玩具倾销给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