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权力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权力服从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
实验的目的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的发展历程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
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米尔格拉姆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Milgram, 1974)里写道:“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
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
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实验对象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寄出许多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服从实验”的著名研究。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倾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介绍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的背景、目的、方法以及结果,并对其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
一、实验背景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纳粹德国的大屠杀事件。
米尔格拉姆对此深感震惊,并产生了对人性的思考。
他想知道,在那种极权统治下,为什么那么多人能够听从命令,并执行残忍的行为。
这促使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行为。
二、实验目的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个体在权威压力下是否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判断,听从他人的命令,并执行与自己价值观不符的行为。
通过这个实验,他试图揭示人类的服从倾向以及导致这种倾向的因素,为心理学领域对人类的道德行为以及权威与服从关系的理解提供线索。
三、实验方法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通过招募志愿者参与者进行。
实验设立了“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实验对象被随机分配至“教师”角色。
在实验中,“教师”被要求对“学生”进行记忆测试,每次学生回答错误,教师需要给予电击作为惩罚,电击的电压会逐渐增加。
实际上,学生是实验人员中的一个合作者,并没有真的接受电击。
四、实验结果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结果令人震惊。
在实验中,大约65%的参与者对“学生”给予了最高强度的电击,而且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给予了中等强度的电击。
这显示了人们在被认为有权威的人给出指令时,对于道德判断的放弃和服从的倾向。
五、实验意义与影响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对心理学和其他相关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权威对人类行为的巨大影响力,暴露了人们对权威和社会规范的高度服从性。
迷津实验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实验报告迷津实验实验报告引言:迷津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探究人类对于权威的盲从和服从程度。
该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1961年设计并进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描述迷津实验的设计、过程和结果,并探讨其中所揭示的心理现象。
实验设计:迷津实验的基本设计是让被试者扮演“教师”角色,向一位“学生”逐渐施加电击。
实验设有30个不同电压的开关,从15伏特到450伏特不等,每个开关都标有相应的电击强度。
实验者告知被试者,该实验旨在研究记忆与学习,而被试者的任务是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给予电击,以促进其记忆。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时,被试者与实验者一同进入一个看似科学的实验室环境。
被试者被要求随机抽取一张纸条,上面写有“教师”的字样,而实验者则扮演“学生”的角色。
实验者被固定在一个椅子上,并被束缚在电击装置上。
被试者被告知,每次学生回答错误时,需要逐渐增加电击的强度。
结果分析:在实验中,米尔格拉姆发现了令人震惊的结果。
尽管学生明显感到痛苦和痛苦,但大部分的被试者仍然服从实验者的命令,继续给予电击。
实验者的命令和鼓励使被试者产生了一种道德责任感和无法违抗的压力,导致他们不顾他人的痛苦而继续执行任务。
心理现象解析:迷津实验揭示了人类对于权威的盲从和服从程度。
被试者在实验中出现了一种“失去自我”的现象,他们将责任和决策权完全交给了实验者。
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人类天性中对于权威的信任和顺从,以及对于集体责任的模糊认知。
进一步思考:迷津实验引发了对于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责任的深入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服从现象?当我们在工作、学习或其他社会环境中面临压力时,我们是否会盲目服从权威的指令,而忽视他人的利益和痛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结论:通过迷津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人类对于权威的盲从和服从程度。
这项实验揭示了人类心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往往会服从权威的指令,而忽视他人的利益和痛苦。
权威的影响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定律
权威的影响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定律在社会心理学中,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被广泛认为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
这个实验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旨在探究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顺从行为。
研究结果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对人们对权威与个人自由之间关系的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顺从是指当个体面临权威人士的命令或指示时,服从并执行这些命令或指示的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通过模拟一个所谓的“教师”(实验者)被要求给予“学习者”(受试者)电击的角色,来研究顺从的现象。
实验的设计是在一个实验者和学习者受害者之间放置一台看似真实的电击装置,实验者被告知为了研究而需要给予学习者电击。
然而,实验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探究电击对学习的影响,而是观察实验者在面对权威指令时的顺从程度。
在实验中,实验者会听到一位实验官的指示,要求他们逐渐提高电击的电压,即使学习者表达了疼痛和不舒服的声音。
实验者在面对学习者的抗议和痛苦时,但他们仍继续执行指令,给予更高的电击,仿佛无视了学习者的需要和安全。
实验显示,大多数实验者在被实验官的权威压力下,愿意一直给予学习者最高电击,表达了极高的顺从度。
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权威压力时的普遍性顺从行为。
实验结果让人们意识到,即使普通人具有道德和伦理观念,也可能在特定情境下,受到权威的指示而放弃自己的判断和责任。
这个实验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权威和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影响力。
权威的力量在我们的社会中随处可见,正如实验者受到实验官的权威压力而顺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而服从其指令。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也引发了对权威与个体自由之间关系的深思。
我们常常认为个人的自由和意志是无限的,然而实验结果揭示了当个体置身于权威的影响下时,个人的行为可能受限。
这引发了对于人类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选择受限程度的思考。
此外,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也对社会科学研究和伦理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
结果以及部分受试者在实验中的反应,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度分析,揭示了在等级社会中服从权威现象的社会
及心理原因。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彼得·辛格评价说:“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不加批判地接受权威的危险。”
但是,一次
次看到“电击”的字眼,整个人都感觉不行了,如果我是受试者,肯定会中途放弃。
“服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行为并不源于他自己的动机,而是源自社会等级中地位更高者的动机体系。
慈不掌兵、义不经商、仁不从政、善不为官、情不立事。
精彩摘录
服从存在这样一个核心事实:一个人将自己看做执行另一个人愿望的工具,因此,他认为自己无须对其所作
现错误时,对“学生”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抗,有26名受试者在实
验者的命令下坚持到最后,对“学生”施加了最强程度的电击。米尔格拉姆改变实验的要素,做了19个独立实验,
实验对象多达1000人。这一实验的设计与结果震惊了全球心理学界。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心理学家在
二三十多耳光,还有并没有什么利益的女孩,可以用很邪恶的系列行为,对同为柔弱的同学,进行令人发指的霸
凌,还有一些性格或人品应该都很获得尊重的人,却可以对身边最亲近的人,进行肉体的残暴家暴……我一直很
憎恶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入侵者和施暴者,觉得他们都应受到同样精神和肉体的伤害。
是一本很难忘的书。
结构清晰明了,逻辑也能形成闭环,是一本深度分析的好书,作者不愧是心理学界的大佬
问题。1960年代,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以服从为主题的实验,打破了人
斯坦利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3、实验过程: 实验开始,充当学生的假被试与教师的真被 试分别被安排在两个房间里,中间用一堵墙隔开。 在“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这是为了在“学 生”发生错误选择时,可由“教师”施以电击惩 罚。而且,实验者把“学生”用带子拴在椅子上, 向“教师”解释说是为了防止他逃走。“教师” 与“学生”之间不能直接看到,用电讯传声的方 式保持联系。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5、米尔格拉姆对服从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米尔格拉姆在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服从行为的产生与哪些因素 有关。他从服从的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操 纵实验条件进行了探索。
米尔各拉姆操作的客观条件包括: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师生双方的距离分 为四等,各等级的距离均有四十名被试参加,分析“教 师”与“学生”距离的远近与被试服从的相关,结果发 现“学生”越是靠近“教师”,被试越是拒绝服从,而 距离越远,越容易服从。 2 主试与被试的关系 双方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况:主 试与被试面对面地在一起;主试向被试交待任务后离开 现场,通过电话与被试保持联系;主试不在现场,实验 要求的指导语全部由录音机播放。实验结果表明,在第 一种情况下,即主试与被试面对面地在一起时,被试的 服从次数多于其它情况下的三倍。 3 主试的地位因素 在主试的年龄、职务、权威性等 不同情况下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主试的地位越高,被试 用最强电压电击“学生”的人数也越多。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3、实验过程: 为了测试被试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 令,实验时主试告诉这些应聘者,他们将参加一 项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实验。实验时,两 人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教师。谁当学生 谁当教师,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 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则必须记住这些词,然后 教师呈现某个词,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 个正确的答案。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 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 每组只有一个真被试,另一个是试验的助手,即 假被试。抽签结果,真的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 试总是充当学生。
[考试]米尔格伦的服从权威实验的真相
米尔格伦的服从权威实验的真相米尔格伦电击实验中用的「电击盒子」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心理学实验之一——在1961年,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招募了一些志愿者参加一个关于「记忆与学习」的心理学实验。
参加过雅思考试的煎蛋网友一定在《雅思真题》里读到过关于这个实验的阅读文章,但实验的真正目的,是研究「权威与服从」——并且米尔格伦的实验报告指出:65% 的实验对象服从了增加电压电击学生的命令,尽管他们知道对方会遭受巨大的痛苦。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志愿者被告知参加的是「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果」的实验,他们扮演老师,隔着一堵墙,只能和里面由米尔格伦安排的演员扮演的学生,通过声音交流,互相看不见对方。
实验者被给予一个45 伏电压起跳的电击器,被告知可以电击对面的学生以帮助其提高学习效果,如果学生答错题目,就给予一次电击惩罚,每一次电击的电压都会提高。
演员扮演的学生会发出预先录制好的惊叫声,随着电压提高,惊叫变成惨叫,抱怨自己有心脏病等,直到电压高到一定程度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
一个世纪以来,这个实验被用来佐证人类内心深入对于服务于权威的堕落本能。
在那个时候,这个实验被与德国纳粹大屠杀联系起来——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上,米尔格伦戏剧化地篡改了他著名的实验发现。
因纳粹闻名斯坦利·米尔格伦的实验,因解释了纳粹的行为而闻名。
他在论文开篇就提到了「毒气室」;他刻意强调了实验和纳粹行为之间的联系,并且在20年后出版的著作《服从权威》一书里又反复提到了这点。
在米尔格伦的研究首次公开的时候,著名的纳粹恶魔,“犹太屠夫艾希曼”(Adolph Eichmann)名字对于公众来说还有点陌生,他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被捕,并被偷运到以色列受到审,审判过程被电视直播,最后他被判处以绞刑。
于是,关于大屠杀的话题通过电视机跑到了所有美国人的客厅里。
大屠杀幸存者、目击证人排着队走上法庭作证,但是艾希曼看上去就是个普通人,坐在子弹型的防弹玻璃后面一脸冷漠。
斯坦利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3、实验过程: 为了测试被试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 令,实验时主试告诉这些应聘者,他们将参加一 项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实验。实验时,两 人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教师。谁当学生 谁当教师,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 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则必须记住这些词,然后 教师呈现某个词,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 个正确的答案。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 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 每组只有一个真被试,另一个是试验的助手,即 假被试。抽签结果,真的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 试总是充当学生。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4、实验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有二十六名被试(占总人 数的65%)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坚持到实 验最后,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另 外十四人(占总人数的35%)作了种种反抗, 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了。 米尔格拉姆在实验结束之后,把真相告诉了 所有参加实验的受试者,以消除他们内心的焦 虑和不安。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1、实验目的: 为了测试被试在遭遇权威者下达 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 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2、实验被试:
实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 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校区中的一间地下 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 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 (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 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 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3、实验过程:
给"学生"施以电惩罚的按钮共有三十个,每个电钮上 都标有它所控制的电压强度,从15伏特开始累计,依次增 加到450伏特,每四个电钮为一组,共七组零两个,各组 下面分别写着“弱电击”、“中等强度”、“强电击”、 “特强电击”、“剧烈电击”、“极剧烈击”、“危险电 击”,最后两个用XX标记。 事实上这些电击都是假的,但为了使作为“教师”的被 试深信不疑,首先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45伏特的真电击, 作为处罚学生的体验。虽然实验者说这种电击是很轻微的, 但已使“教师”感到难以忍受。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故意多次出错,“教师”在指 出他的错误后,随即给予电击,“学生”发生阵阵呻吟。随 着电压值的升高,“学生”叫喊怒骂,尔后哀求讨饶,踢打 墙壁,最后停止叫喊,似乎已经昏厥过去。“教师”不忍心 再继续下去,问实验者怎么办。实验者严厉地督促“教师” 继续进行实验,一切后果由实验者承担。
米尔格拉姆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权力服从实验)津巴多设计斯坦福监狱试验的灵感来自于他的高中好友、一生的良朋,伟大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Milgram)。
米尔格拉姆是犹太人,与津巴多一样,成长于纽约内城的Bronx区,一个充满了罪恶的地方。
作为犹太人的出身与成长环境的恶劣,让Milgram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大屠杀会在此时此地发生?”得到的回答是:“不对,那是纳粹德国,你要知道,那是在1939年的时候。
”“我知道,但是如果希特勒要求你,你会不会电死一个陌生人?”“不会不会,我是个好人。
”“为什么我们不尝试一下把你置身当时的情景,看你会怎么做?”于是米尔格拉姆以每小时4美元的报酬找来了1000名实验对象(全部不是大学生,年龄在20到50岁之间),在耶鲁大学开始了世人称为米尔格拉姆实验的传世经典。
试验对象在实验中担任教师的角色,共同进行实验的还有一位学习者,和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心理学家。
这1000名米尔格拉姆的小白鼠被担当权威角色的心理学家告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学习效果与惩罚的关系,“你担任教师的角色,负责提供材料给学习者;你负责提问和惩罚的工作,如果答对了,给他一点奖励;如果答错了,给他一点惩罚,你要按这个仪器上的这排按钮,第一个按钮写着15伏,意思是惩罚是给予学习者15伏电击,这排按钮是以15伏递增,如果第二个问题答错了,就给他通30伏电以作惩罚。
最高电压是450伏。
”家用的电压是220伏,450伏的效果不用说也知道。
学习者其实是一名演员,他的任务就是故意答错,并且发出受到电击时的惨叫。
米尔格拉姆真正的问题是:有多少人会一直惩罚学习者的错误,直到最高的电压——450伏?为了考察担任教师角色的实验者在实验条件下的反应,米尔格拉姆还故意在375伏的电压下贴上一道该死的提示:“危险:严重的电击”。
同时他还要求扮演学习者的演员要不断地发出惨叫和哀求,要求“停止实验”。
说这道提示该死,是因为这与演员的惨叫和哀嚎一样,是个心理上的暗示:对实验对象的道德和良心的唤起。
米尔格拉姆服从权威实验
米尔格拉姆服从权威实验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在1974年做过一个很著名的实验:请一批实验志愿者在一群实验组织者——心理学家们的监督下,考察一群被实验对象的单词记忆能力。
每个实验对象的身体被联接到一根电击棒上,电击棒由志愿者们操控,被实验对象每次背错一个单词,志愿者就要对他进行电击一次,电压强度逐次提高15伏,最高达到300伏。
实验过程中,很多被实验对象在高压电流的刺激下,反复挣扎,发出惨叫,请求停止试验,当时情形如同梦魇,按照一般人的逻辑,目睹被实验对象的种种挣扎,很多志愿者会一定会停止电击,放弃实验。
但事实是,所有40名志愿者中,只有很少的人停下来,其余全部完成了实验,也就是说,对被实验对象都实施了电击,最高达到450伏。
这当然不是真的,被实验对象其实也是一组心理学家,而该实验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如同表面上说是为了测试单词记忆,而是为了了解人们在权威面前会怎样表现。
其实实验过程中,很多志愿者目睹被实验对象被电击时的痛苦,都有过动摇犹豫,可是,当他们从一旁监督实验、穿灰色制服的心理学家那里得到了继续实验的暗示后,绝大部分人继续狠狠地按下了电压开关。
排除实验中志愿者的性别因素、志愿者的暴力倾向等,实验的最后揭示的,是根植于人们心中对权威深深的服从心理。
Milgram 本来打算在美国完成这次实验后,再把实验复制到德国,想了解纳粹统治期间,为什么几乎所有德国人都会加入到以集中营方式迫害上百万无辜者的行动中去,但是,实验的结果已经说明了一切。
后来,又有一个事件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
越战后,一名美国陆军上尉受到审判,因为他下令手下士兵杀死了越南一个村子里所有的村民,包括老少妇孺,而他的士兵们忠实执行了他的命令。
后来,有个组织就此事调查了全美国很多人的意见,有51%的人回答说,如果自己当时也是处在同样的情形之下,也会执行上尉的命令,因为这是权威。
其实,关于权威的隐喻还有很多。
《圣经》中就有故事说,上帝要Abraham将匕首插入他儿子的心脏,Abrham就无条件地照做了,以此表现对上帝的权威的忠诚。
达西实验报告
达西实验报告达西实验报告一、引言达西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1963年设计。
该实验旨在探究人类对权威的服从程度以及社会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达西实验的背景、方法、结果和影响进行详细阐述。
二、背景达西实验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集中营的情景。
米尔格拉姆希望通过模拟纳粹时期的权威命令,来研究人们是否会无条件服从权威,并探究这种服从行为的原因。
三、方法1. 实验参与者:实验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式,招募了40名男性志愿者作为参与者。
参与者被告知这是一项关于学习和记忆的实验。
2. 角色分配:参与者被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组,实际上,只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参与者,另一个是实验者的同谋。
3. 电击设备:实验者向参与者展示了一台看似真实的电击设备,实际上,这台设备并没有真正的电击功能。
4. 任务和惩罚:实验者告诉“教师”参与者,他们需要对“学生”参与者进行一项学习任务,并规定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就需要给予一定强度的电击。
5. 实验过程:实验者在一旁观察,“教师”参与者按照指示逐渐增加电击强度,即使“学生”参与者表示疼痛和抗议。
6. 结束和解释:实验者在实验结束后向参与者解释实验的真实目的,并确保他们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四、结果达西实验的结果令人震惊。
在所有的参与者中,有65%的人在被要求继续给予电击时,一直坚持到了最高强度。
即使在“学生”明显痛苦和抗议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
这一结果揭示了人类对权威的极度服从和社会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
五、影响达西实验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人类的服从倾向,引起了人们对个体意识和集体行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其次,该实验强调了社会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对研究集体行为、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启示。
此外,达西实验也引发了对伦理问题的关注,促使研究者更加关注实验中的伦理原则和参与者的福祉。
米尔格伦实验
米尔格伦实验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里Let’s start with the obvious: bad things happen.有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坏事总会发生。
When they do, it’s often in our best interest to have an open discussion about why they happened.每当坏事发生,我们总会乐此不疲地探索其发生的原因。
But, some things are so bad that mainstream culture deems them unspeakable.但有些事坏到主流文化都对其避而不谈。
These are the acts that you don’t even want to imagine doing.你无法想象自己会去做这些事情。
They're the kind of acts that you probably don't believe you're capable of doing.这些行为可能你自认为力所不及。
These are the acts that we call evil.我们称之为恶行。
Like many people, you might think that evil emerges out of a psychopathic or sadistically nature.像大多数人一样,你或许认为罪恶只存在于天生变态或性情残暴的人身上。
米尔格拉姆服从权威实验
米尔格拉姆服从权威实验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在1974年做过一个很著名的实验:请一批实验志愿者在一群实验组织者——心理学家们的监督下,考察一群被实验对象的单词记忆能力。
每个实验对象的身体被联接到一根电击棒上,电击棒由志愿者们操控,被实验对象每次背错一个单词,志愿者就要对他进行电击一次,电压强度逐次提高15伏,最高达到300伏。
实验过程中,很多被实验对象在高压电流的刺激下,反复挣扎,发出惨叫,请求停止试验,当时情形如同梦魇,按照一般人的逻辑,目睹被实验对象的种种挣扎,很多志愿者会一定会停止电击,放弃实验。
但事实是,所有40名志愿者中,只有很少的人停下来,其余全部完成了实验,也就是说,对被实验对象都实施了电击,最高达到450伏。
这当然不是真的,被实验对象其实也是一组心理学家,而该实验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如同表面上说是为了测试单词记忆,而是为了了解人们在权威面前会怎样表现。
其实实验过程中,很多志愿者目睹被实验对象被电击时的痛苦,都有过动摇犹豫,可是,当他们从一旁监督实验、穿灰色制服的心理学家那里得到了继续实验的暗示后,绝大部分人继续狠狠地按下了电压开关。
排除实验中志愿者的性别因素、志愿者的暴力倾向等,实验的最后揭示的,是根植于人们心中对权威深深的服从心理。
Milgram 本来打算在美国完成这次实验后,再把实验复制到德国,想了解纳粹统治期间,为什么几乎所有德国人都会加入到以集中营方式迫害上百万无辜者的行动中去,但是,实验的结果已经说明了一切。
后来,又有一个事件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
越战后,一名美国陆军上尉受到审判,因为他下令手下士兵杀死了越南一个村子里所有的村民,包括老少妇孺,而他的士兵们忠实执行了他的命令。
后来,有个组织就此事调查了全美国很多人的意见,有51%的人回答说,如果自己当时也是处在同样的情形之下,也会执行上尉的命令,因为这是权威。
其实,关于权威的隐喻还有很多。
《圣经》中就有故事说,上帝要Abraham将匕首插入他儿子的心脏,Abrham就无条件地照做了,以此表现对上帝的权威的忠诚。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是一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其顺从实验是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实验之一。
该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顺从程度,并引发了对伦理道德和权力关系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介绍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及其影响。
1. 实验背景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1年至1963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顺从实验。
当时,他想探究纳粹德国发生的大屠杀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人们对权威的绝对服从是否与其发生有关。
为此,他设计了一项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实验。
2. 实验过程实验被分为三个主要角色:实验者、被试者和权威。
实验者是研究人员,被试者则是参与实验的普通志愿者,而权威则是实验者假扮的一个“教师”。
被试者和权威分别被随机分配到两个房间,他们之间通过一个电击机器相连。
实验者向被试者解释了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记忆和学习,而实际上实验的焦点是权威与被试者的互动。
实验者要求被试者记忆一系列单词,并在被试者每回答错误时给予一次电击!实际上,电击是假的,但被试者认为是真实的。
电击强度逐渐增加,从轻微的不适到足以造成剧痛的水平。
权威告诉实验者当被试者回答错误时必须给予电击,并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实验者拥有继续给予电击的权力,而被试者的痛苦呼喊使实验者面临道德困境。
3. 实验结果结果显示,大多数的被试者在实验者坚持下继续给予电击,即使他们感觉到被试者极度痛苦。
实验者的权威性和压力对被试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在道德和伦理冲突面前选择了顺从。
相当一部分的被试者在电击强度达到危险水平时才开始犹豫,但仍有相当比例继续顺从直到最高强度。
这一结果表明,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于权威的指令可以超越他们的道德判断,做出错误的决定。
4. 实验意义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它揭示了人类对权威的顺从程度,并引发了对集体行为、伦理道德和权力关系的深入思考。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了解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了解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引言:1. 简要介绍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和他的权威实验。
2. 提出明确的目标:了解该实验的设计、步骤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正文:一、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与他的研究背景:1. 介绍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背景和成就2. 引入他的权威实验,强调实验对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
二、实验的设计:1. 描述实验的目的: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2. 说明实验的参与者:志愿者和被试者之间的关系。
3. 解释实验的情境设定:一个看似真实的电击器装置。
三、实验的步骤:1. 解释实验的第一阶段:被试者被告知自己将扮演“老师”角色。
2. 描述实验的第二阶段:被试者与一位装作学习者的演员进行电击实验。
3. 详细描述实验过程中的指示和反馈:被试者接到电击装置后,根据学习者的回答给予逐渐加大的电击。
4. 强调实验过程中学习者的反应和痛苦表现:学习者开始呻吟、急喊停止以及最后完全无声。
四、实验结果及影响:1. 介绍实验的统计数据:多数被试者在指令下继续加大电击的程度。
2. 解释实验结果对于心理学的意义:揭示人们在面对权威压力时的服从行为。
3. 强调实验对于伦理规范的挑战和讨论:实验引发的伦理问题。
五、评论与应用:1. 探讨对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实验的争议:实验中是否存在过度的心理压力?2. 提出有关实验伦理标准的发展:如何在实验中平衡科学价值和受试者的权益。
3. 简要介绍该实验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教育、纳粹战犯审判及法律背景等。
结论:1. 总结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的重要性。
2. 重申实验对心理学的影响和对社会伦理的挑战。
3. 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资料:(省略)注意:为了保持文章的原创性,以下是对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简要描述,请勿完全照搬: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是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项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在面对权威的命令时,对其服从的程度。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在生活中的例子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在生活中的例子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1年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旨在研究人类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在道德上存在矛盾和质疑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倾向于服从权威的指令。
下面是一些生活中符合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的例子。
1. 军队中的服从:军队是一个典型的服从权威的组织。
士兵在战场上会遵从上级的命令,即使这些命令可能违背他们的个人意愿或道德判断。
在战争中,士兵会执行上级的命令,甚至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2. 教育系统中的服从:学生在学校中通常需要服从老师的指导和规定。
他们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
即使学生对某些规定存在质疑,他们通常还是会遵守,因为他们认为老师是权威人物,应该服从他们的指令。
3. 工作场所中的服从:员工在工作场所中通常需要服从上级的指示和规定。
他们需要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去执行工作任务,即使有时候这些规定可能不合理或不符合道德标准。
员工通常会服从上级的指令,因为他们认为上级是职位更高、有权威的人。
4. 家庭中的服从:家庭中的成员通常会服从父母或长辈的指导和规定。
孩子会遵守父母的规定和要求,响应他们的命令。
这种服从行为可能源于对父母的尊重和对他们权威的认可。
5. 政治体系中的服从:在一些国家的政治体系中,人们需要服从政府的法律和政策。
他们需要遵守国家的法律、纪律和规章制度,即使有时候这些法律和政策可能不合理或不公正。
人们通常会服从政府的指令,因为他们认为政府是权威机构,有权威的决策能力。
6. 宗教中的服从:宗教组织通常有一定的规定和教义,信徒需要服从宗教领袖的教导和规定。
他们会按照宗教仪式和规定的要求去行事,即使有时候这些要求可能与个人意愿或道德判断不符。
7. 社会规范中的服从:社会中存在一些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人们通常会遵守这些规范。
例如,排队、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隐私等。
人们通常会服从这些规范,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规范是社会的基本要求,应该遵循和尊重。
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力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
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力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社会影响力在心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是对社会影响力的经典研究之一。
本文将介绍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探讨实验结果对于理解社会影响力的意义,并分析其对个体行为和社会问题的启示。
一、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在权威性指令面前的服从行为。
实验参与者被告知他们是在一项学习实验中扮演教师的角色,而另一名参与者则扮演学生。
实际上,学生是被研究者和实验者共谋安排的,实验者的目的是观察教师对学生的服从程度。
实验过程中,教师被要求给学生一系列的电击作为惩罚,每次电击的强度都会逐渐增加。
学生在每次被电击后都会表演出剧烈的疼痛反应,同时还会请求停止实验。
实验者则通过一系列指令来鼓励教师继续电击学生,即使教师对此表示犹豫或不同意。
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教师在实验中都服从了实验者的指令,继续给学生电击,即使他们与学生之间没有任何前嫌或敌对关系。
这一实验结果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研究,揭示了社会影响力的存在以及人们在权威面前的服从行为。
二、社会影响力的意义1. 揭示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社会中对权威的强烈服从倾向。
即使在道德方面有所担忧或内心不同意,个体仍然往往会屈从于权威者的指令。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集体行为以及权力结构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2. 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人们的行为并非仅由个体意志所决定,环境和情境对决策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权威认同和压力,往往能改变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即使违背了原有的道德和价值观。
3. 指出道德困境和伦理问题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引发了对权威与道德之间的冲突的关注。
个体服从权威指令而忽视对他人幸福或利益的关心,在伦理层面上引发了深思和讨论。
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审视自己的决策,保持独立思考和道德判断能力。
屈服于权威的心理学
屈服于权威的心理学服从权威实验服从权威实验是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做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们会背叛自己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人士去伤害无辜的人。
服从权威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之前,米尔格兰姆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广告,广告的内容是:“寻求志愿者来参加耶鲁大学的记忆力和学习方法的研究。
不能是大中学在校生、年龄在20到55岁之间、身体健康的男性。
”广告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报酬,志愿者每小时可以获得4美元外加交通费的报酬。
这笔资酬在当时可不少。
最后15名工人、16名售货员或商人、9名在校专家成为这次实验的被试。
此外,米尔格兰姆还聘请了几位演员,在实验中扮演两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其中一个扮演权威角色,在实验中对被试下达实验的各种命令,这个人在实验中表情严肃,且着装讲究,一看就是一个权威人士。
而另一个人则扮演受到电击的受害人。
实验地点被安排在耶鲁大学社会互动实验室内。
米尔格兰姆告诉被试:“这是一项关于学习中惩罚效应的研究。
身为老师的人需要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单词配对的联想记忆训练。
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了,作为老师的一方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惩罚,也就是施加电击。
而且学生每出错一次,老师就需要将电击的幅度增加一级。
”至于哪个人是老师,哪个人是学生,则通过抓阄的方式决定。
当然,这个抓阄过程是被米尔格兰姆设计好的。
不论怎么抓阄,被试都会得到老师的身份。
在米尔格兰姆的授意下,扮演老师角色的人会亲自把学生绑在电椅上,并把复杂的连线和电极贴在学生的身上。
学生面前有一个标着A、B、C、D按钮的装置,是用来回答老师问题的。
然后扮演老师角色的人被米尔格兰姆带到另一个房间内。
这个房间内,老师是看不到学生,但是可以听到学生的声音。
而米尔格兰姆则在另一个房间内通过单面镜来观察被试们的反应。
老师们被告知这个控制器分别可以给学生电椅上输出15V-450V 的电。
如果学生回答问题错误,老师需要给出电击以示惩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验目的: 为了测试被试在遭遇权威者下达
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 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2、实验被试: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寄出许多 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 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校区中的一间地下 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 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 (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 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 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5、米尔格拉姆对服从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米尔格拉姆在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服从行为的产生与哪些因素 有关。他从服从的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操 纵实验条件进行了探索。
米尔各拉姆操作的客观条件包括: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师生双方的距离分 为四等,各等级的距离均有四十名被试参加,分析“教 师”与“学生”距离的远近与被试服从的相关,结果发 现“学生”越是靠近“教师”,被试越是拒绝服从,而 距离越远,越容易服从。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3、实验过程:
实验开始,充当学生的假被试与教师的真被 试分别被安排在两个房间里,中间用一堵墙隔开。 在“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这是为了在“学 生”发生错误选择时,可由“教师”施以电击惩 罚。而且,实验者把“学生”用带子拴在椅子上, 向“教师”解释说是为了防止他逃走。“教师” 与“学生”之间不能直接看到,用电讯传声的方 式保持联系。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4、实验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有二十六名被试(占总人 数的65%)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坚持到实 验最后,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另 外十四人(占总人数的35%)作了种种反抗, 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了。
米尔格拉姆在实验结束之后,把真相告诉了 所有参加实验的受试者,以消除他们内心的焦 虑和不安。
2 主试与被试的关系 双方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况:主 试与被试面对面地在一起;主试向被试交待任务后离开 现场,通过电话与被试保持联系;主试不在现场,实验 要求的指导语全部由录音机播放。实验结果表明,在第 一种情况下,即主试与被试面对面地在一起时,被试的 服从次数多于其它情况下的三倍。
3 主试的地位因素 在主试的年龄、职务、权威性等 不同情况下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主试的地位越高,被试 用最强电压电击“学生”的人数也越多。
事实上这些电击都是假的,但为了使作为“教师”的被 试深信不疑,首先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45伏特的真电击, 作为处罚学生的体验。虽然实验者说这种电击是很轻微的, 但已使“教师”感到难以忍受。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故意多次出错,“教师”在指 出他的错误后,随即给予电击,“学生”发生阵阵呻吟。随 着电压值的升高,“学生”叫喊怒骂,尔后哀求讨饶,踢打 墙壁,最后停止叫喊,似乎已经昏厥过去。“教师”不忍心 再继续下去,问实验者怎么办。实验者严厉地督促“教师” 继续进行实验,一切后果由实验者承担。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3、实验过程: 为了测试被试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
令,实验时主试告诉这些应聘者,他们将参加一 项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实验。实验时,两 人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教师。谁当学生 谁当教师,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 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则必须记住这些词,然后 教师呈现某个词,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 个正确的答案。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 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 每组只有一个真被试,另一个是试验的助手,即 假被试。抽签结果,真的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 试总是充当学生。
2 被试的人格特征 米尔格拉姆于是1966年对参加实验的被试 进行人格测验,发现执行主试的命令,对“学生”施加电击的被试, 其人格特征有权威主义倾向。权威主义人格特征有一系列的特征: 世俗主义,十分重视社会压力以及个人行为的社会价值;权威式的 服从,表现为毫不怀疑地接受权威人物的命令;权威式的攻击,对 于那些违反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的人十分蔑视,主张坚决制裁,严 厉惩罚;反对内省,强制压抑个人内在的情绪体验,不敢流露出真 实的情绪感受;具有迷信意识和刻板现象,倾向于把责任从自已身 上推卸给非个人所能控制的外在力量,经常采用简单化的二分法思 想方法,表现为个人迷信和盲目崇拜;追求权力和使用强硬手段, 从对权威人物的认同中,满足个人企图掌握权力及服从于权力的心 理需要,否认个人的弱点。
米尔格拉姆研究服从的主观因素包括:
1 被试的道德水平 米尔格拉姆采用柯尔柏格的道德判断问卷测试 了被试。发现:处于道德发展高水平的第五、六阶段上的被试有7 5%的人拒绝权威的命令,停止用电击处罚“学生”;处于道德发 展第三、四阶段的被试中,只有12.5%的人对权威的指示表示 出不服从。可见,道德水平与服从权威两者呈现负相关,即道德判 断水平越高,服从权威的可能性越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 命令一个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去干不道德的事,往往是行不通的。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3、实验过程: 给"学生"施以电惩罚的按钮共有三十个,每个电钮上
都标有它所控制的电压强度,从15伏特开始累计,依次增 加到450伏特,每四个电钮为一组,共七组零两个,各组 下面分别写着“弱电击”、“中等强度”、“强电击”、 “特强电击”、“剧烈电击”、“极剧烈击”、“危险电 击”,最后两个用XX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