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十四)桃花汤
桃花汤--温中固脱·涩肠止利
桃花汤--温中固脱·涩肠止利桃花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赤石脂30g(取15g研细末分两次冲服) 干姜3g 粳米30g 上3味,以水1400ml,煮米令熟,去滓,日三次,每次 140ml。
(功效)温中固脱,涩肠止利. (主治} 主证:下利脓血,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迟。
副证:神疲身倦,纳差懒言,或有轻度里急后重现象。
(临证加减)1.脾肾俱虚,阴寒内盛:加附子、肉桂,以温脾暖肾。
2.腹痛甚:加白芍、刘寄奴、桂枝,以缓急止痛。
3.久泻滑脱:加党参、煨肉豆蔻或合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固脱。
4.吐血:为中阳虚衰,血失统摄之吐血症,症见精神萎靡,呕恶,吐血色淡,胸腹冷得温则舒,大便溏薄,舌淡,脉沉无力(以上诸症,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症),本方之干姜用量加重(10 一15g为宜),呕甚者加半夏,正气虚加人参、黄芪。
5.阴寒内盛腹痛(胃脘痛、慢性肠炎等病属阴寒者):属气虚者酌加黄芪、人参、茯苓;阳虚者加附子。
6.中焦虚寒:痔疮下血,加地榆炭、槐角炭;五更泻,加焦白术、茯苓;脱肛,加黄芪、升麻;吐血,重用干姜;下利不止,重用赤石脂.7.下利兼热象:可酌加黄芩、黄连、白头翁苦寒之味。
8.桃花汤证:加入乌梅一味,比单用桃花汤效果更显著。
[中医杂志,1965,(2);2319.桃花汤证质疑:本方历代诸家见解不一,如吴谦、喻嘉言、魏念庭等都认为少阴经传经热邪所致;钱天来、成无己、汪苓友、方有执等都认为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使然;舒驰远更疑为非张仲景旧文。
根据张仲景立方用药,以及与厥阴篇第371条和第337条,属于热性下利的白头翁汤证相互辨证,则桃花汤证应属于少阴虚寒滑脱为是(本文按此论方)。
便脓血属于热的虽属多数,然因下焦虚寒不固而便脓血的,亦颇不少见,如果真属少阴随经热邪为患,则应当用阿胶、芩、连之属,岂有复用干姜、石脂之理?现在用温涩固摄的桃花汤来治疗虚寒滑脱的下利脓血,正是药证相符。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 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原⽂ 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烦,但欲寐,五六⽇,⾃利⽽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救。
若⼩便⾊⽩者,少阴病形悉具。
⼩便⽩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故令⾊⽩也。
病⼈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复吐利。
少阴病,咳⽽下利谵语者,被⽕⽓劫故也,⼩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七⼋⽇,⾃下利,脉暴微,⼿⾜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必⾃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恶寒⽽蜷卧,⼿⾜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蜷,时⾃烦,欲去⾐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寅上。
少阴病,吐利,⼿⾜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九⽇,⼀⾝⼿⾜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也。
少阴病,但厥⽆汗,⽽强发之,必动其⾎,未知从何道出,或从⼝⿐,或从⽬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蜷⽽利,⼿⾜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头眩,时时⾃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蜷,脉不⾄,不烦⽽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息⾼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欲吐,⾄五六⽇,⾃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黄附⼦细⾟汤主之。
⿇黄附⼦细⾟汤⽅ ⿇黄⼆两(去节,⽢热) 细⾟⼆两(⾟热)附⼦⼀枚(炮,去⽪,破⼋⽚,⾟热) 右三味,以⽔⼀⽃,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十四)桃花汤
桃花湯時機短短的主證【桂11-27/宋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
若一服愈,餘勿服。
【桂11-28/宋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方見上)我們看回〈少陰篇〉的條文,今天從十一之二十七條的桃花湯看起。
桃花湯這個方子呢,這個方是很好用的方,但是它也是一個臨床上使用範圍「非常窄」的方。
它的道理很單純,我並不需要解釋太多,可是,同學一定要記得:桃花湯證是非常容易抓錯的一個湯證,這要小心一點。
因為桃花湯的條文寫什麼?少陰病,下利便膿血。
那就是你大便拉稀,然後拉稀裡面開始帶一些黏黏的東西,然後開始帶一點不乾不淨的血絲。
病人是不是少陰病?「哦……我拉到都沒有力氣……」那聽起來很少陰,於是我們就這樣子開下去了;吃壞倒也不至於,但,也並不是這樣子就一定會對。
也就是說你要用桃花湯之前,你必須把幾個跟桃花湯證很類似的病症分開來,所以我們要先把不一樣的東西梳理開。
我們如果要說桃花湯證它本身的病機是什麼的話,我們把十一之二十八條一起看,因為十一之二十八條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它的病機,它說少陰病,兩三天到四五天,就這個人得了少陰病以後啊,他又繼續拉著拉著拉著,桃花湯證的出現,通常是這個過程,首先這個人的拉肚子是冷利,不是熱利,所以他可能是拉理中湯證的拉,可能是拉四逆湯的啦,可是不會是那種又熱又臭的那種,這我們要先知道哦,是從「寒利」先開始的。
這個人先是水瀉,水瀉了三四天之後,他的下焦越來越寒,我們在〈太陰篇〉就講了,〈太陰篇〉的人越拉人越虛,越虛人越拉,再虛下去命門火都拉掉了,那就進入〈少陰篇〉了││這樣一個流程。
那他這樣子拉著拉著,到後來,原來水瀉是水水的,現在開始變得滑滑的,然後滑滑的之後,變得開始帶血了。
桃花湯證的血色,通常不很鮮豔的,就有一點紫紫的、暗暗的,不是鮮豔顏色的血。
桃花汤(《伤寒论》)
桃花汤(《伤寒论》)文学 > 中医<- 上一篇下一篇 ->桃花汤(《伤寒论》)赤石脂40~60克(一半入煎剂,一半为细末)、干姜6克、粳米1小茶杯,用水7盏,煮米熟去渣,加入赤石脂末,分2、3次温服。
如服l次,泄利即止,可停后服。
因本汤煮粳米加赤石脂呈红色稀粥状,故名桃花汤。
本方主用于伤寒少阴病,下利不止,大便带脓血,小便不利者。
对杂病下焦虚寒证,大便滑泄日久不止者,亦可用本方涩固止泄。
我在临床上对肾虚久泄,以及脾肾两虚,久泄难止,服用一般温肾药或温中健脾药不效者,常在四神丸合四君子汤加减方中加用赤石脂20~30克(先煎)、干姜5~9克,取得良好效果。
经验方如下:补骨脂12克,吴茱萸6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12克,党参9~12克,炒白朮6~9克,茯苓15~30克,车前子12~15克(布包),广木香9克,川连6克,诃子9~12克,制附片6克,干姜6~9克,赤石脂20~30克(先煎)。
我用这张处方随证加减,治疗西医学中的慢性结肠炎、结核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病,久泄难愈,出现肾脾两虚证者,常取得满意效果。
伴有腹痛者,可加桂枝9克、土炒白芍18克、元胡6~9克。
腰痛腿软、下肢乏力、尺脉弱、肾虚证明显者,可加炒川断12~15克、炒杜仲12克、淫羊藿10克。
大便带脓血者,可加槐花炭10克、棕炭20~30克,改干姜为炮姜炭6克。
里急后重者,加焦槟榔10克、台乌药9~12克。
对于妇女漏证(子宫慢性出血),赤白带下,日久难愈者,我也常在辨证论治的汤药中加用桃花汤,其效颇佳。
在《伤寒论》中,本汤和白头翁汤均用于治疗下利,大便带脓血。
但白头翁汤用于阳明病协热下利,大便带脓血。
桃花汤则用于少阴病下焦虚寒,肠滑不约,下利,大便带脓血。
白头翁汤性寒,桃花汤性温,主治证候不同,临症必须分辨,不可只以「大便带脓血」为用药依据。
本方以赤石脂质重,直入下焦,性涩固脱为主药;为防止太涩生滞,故稍佐干姜之辛散;又使用大量粳米,取其和中养胃,并能混悬赤石脂末,便于服用,一举两得,可见用心之细。
中医《方剂学》固涩剂(涩肠固脱)——桃花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固涩剂(涩肠固脱)——桃花汤(《伤寒论》)一、组成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30克)、姜一两(9克)、粳米一升(30克)。
二、用法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渣,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
若一服愈,余勿服。
三、歌括1.桃花汤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用之。
2.赤石脂禹余粮丸石脂又与余粮合,久痢脱肛正宜施。
四、功用温中涩肠。
五、主治久痢不愈,便脓血,色暗不鲜,小便不利,腹痛喜按喜温等。
六、方解本方原书用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
既云病属少阴,可知病不仅在脾,而是脾肾虚寒,肠失固摄引起,所以下利之脓血色暗不鲜,腹痛而喜按喜温,治当温中涩肠为法。
方中赤石脂体重性温而涩肠固脱,为君药。
干姜温中祛寒,为臣药。
粳米养胃和中,助君臣以厚肠胃,是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起温中涩肠之效,故亦可以治疗中焦虚寒之久泻。
但本方温肾补虚之力不足,若久利而脾肾虚寒较甚之证,宜加入人参、附子之类以增强益气补虚,温肾暖脾之效。
方名桃花,是取君药赤石脂之色如桃花之意。
七、附方及方论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赤石脂一斤,碎(30克)、禹余粮一斤,碎(30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用:涩肠止泻。
主治:泻日久,滑泄不禁。
此方温中之力不如桃花汤,但固涩力强,可作泻利日久,滑泄不禁者治标之用。
八、文献摘录(方论)吴仪洛:“盖下利至于不止,热势已大衰,而虚寒起矣。
故非固脱如石脂不可。
且石性最沉,味涩易滞,故稍用干姜之辛散佐之。
用粳米独多者,取其和平而养胃也。
”(《成方切用》)。
金匮方歌——桃花汤
金匮方歌——桃花汤
桃花汤
脾肾阳虚身见冷,中寒久泻淡白苔。
涩肠赤脂兼温土,暖胃和中姜米陪。
寒甚酌加参附草,归芍痛极一同开。
若逢崩带非关热,此剂犹堪加减裁。
又
少阴为病肾为亏,好卧多寒阳气衰。
利下桃花虚已久,寒凝脾土湿而卑。
小溲不利因脾弱,腹内多疼喜热炊。
赤石归心能固涩,干姜粳米暖中随。
附注: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伤寒论:306)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伤寒论:307)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金匮下利:42)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
若一服愈,余勿服。
本方以腹痛喜按、久痢不愈、舌淡苔白、脉迟弱为辨证要点。
偏于温中涩肠,用治久泻久利,方中赤石脂、干姜是治疗虚寒下利的常用对药,干姜亦可用焦姜或炮姜。
临证若脾虚甚者,加人参、白术、山药;若中气下陷者,可与补中益气汤合方化裁;若久泻不止,加罂粟壳、诃子、煨肉豆蔻,或与四神丸合方化裁;若伴湿热下利者,加黄连、秦皮、生地榆等;若吐血、便血者,加白及、三七粉、海嫖蛸等。
本方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菌痢、慢性阿米巴痢疾、肝脓疡、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结肠癌等疾病。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桃花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桃花汤
桃花汤是少阴方,石脂粳米同干姜;
便血暗红利不禁,温中固脱并涩肠。
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
功效:温涩固脱。
主治:肾阳虚滑脱证。
下利不止,便脓血,色赤.暗,白多红少,腹痛绵绵,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弱。
临床运用:主要应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失血、带下、崩漏等属上述证机者。
有报道用本方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痢疾;随症加减治疗非特异性溃疡结性肠炎(脾肾阳虚加补骨脂、肉桂;湿热蕴结加黄连、黄芩;气滞加厚朴、枳壳等);加淮山药、乌贼骨、白芨、三七等治疗消化道出血;加味治疗癌症疼痛;治疗崩漏、腹泻、便脓血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提示:本方能吸附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并有抑菌、镇痛、镇静、镇吐、止血等作用。
桃花汤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桃花汤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发布时间:2022-07-24T09:14:19.57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5期作者:李增懿[导读]李增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本文围绕“三物桃花汤”的成分、功能主治、药理作用等展开分析,就桃花汤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桃花汤联合其他西药治疗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效果进行了介绍,供参考。
关键词: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引言:我国中医典籍中共记载了两种桃花汤。
其一,来源于张仲景《伤寒论》,药方成分为赤石脂、干姜、粳米,主治腹痛、小便不利、腹泻、便脓血等症状[1]。
其二,来源于《圣济总录》卷九十七,药方成分为桃花、甘遂、去皮郁李仁、海蛤、枳实、大黄、木香、橘皮,主治便秘等消化不良、消化系统炎症疾病[2]。
第一种桃花汤方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范围和知名度更高,本文主要围绕此种方剂展开分析。
1.桃花汤药理分析1.1桃花汤的主要成分及功能主治按照《伤寒论》记载,桃花汤别名“三物桃花汤”,方剂构成共需三种物质,分别为:①赤石脂共1斤,其中一半用于熬制汤药,另一半用于筛粉末。
②干姜1两。
③粳米1升。
将半斤熬制汤药用的赤石脂与其他物料混合之后,向熬制器皿中加入7升水,等待粳米煮熟之后,将汤药中的渣滓全部取出。
收取约150ml,供患者温服。
将剩下的半斤赤石脂碾碎成粉末,放入中医方寸匕之中,每次服用一匕,每日服用三次。
此种桃花汤主要治疗少阴病,即腹痛明显、小便不利、下痢不止以及便脓血的患者。
如果服药1次后症状消失,患者生活恢复正常,则剩余药物无需继续服用。
1.2桃花汤的药理作用桃花汤构成成分中:①生姜(干姜)本身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生姜熬汤之后具有驱寒的功效,摄入人体后可增强体抗力。
此外,生姜汤对侵入人体的堇色毛癣菌以及阴道滴虫均具有较强的灭杀作用,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特别是不注意私处卫生的女性患者)消化道、生殖道的疼痛反应。
三生散,桃花汤,中成药方美名赏
三生散,桃花汤,中成药方美名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今年火热,可曾知,中药方剂中,也有三生散,桃花汤,方名动人,功效显著。
三生散方中草乌、厚朴、甘草均生用,不需炮制,甘草生用较为常见,但草乌多炮制后入药,有别于其他方,强调诸药生用,是其特征。
【载自】《中藏经》【功能主治】起卒死,兼治阴盛,四逆,吐泻不止。
【方法用量】草乌[七个]、厚朴[一尺]、甘草[三寸并生用],右为末,水一中盏,末一钱,枣七个,煎七分服,重者灌之。
桃花汤方中药物组成为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粳米一斤,因赤石脂色赤白相间,别名桃花石,煎煮成汤后,其色淡红,鲜艳犹若桃花,故称桃花汤。
【载自】《伤寒论》【功能主治】温中涩肠。
治久痢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现用于痢疾后期、伤寒肠出血、慢性肠炎、溃疡病、带下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方法用量】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粳米一斤,煮米令熟,去滓,温服150毫升,纳赤石脂末5克,日三服。
若一服愈,余勿服。
【备注】本方所治久痢,属于脾肾阳气衰微所致。
方中赤石脂涩肠固脱为君;干姜温中祛寒为臣;粳米养胃和中为佐使,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
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涩肠之效。
除此之外,中成药中还有很多内涵丰富,名称引人的方剂名,让我们一同来领略中药名的博大精深。
玉屏风散“屏风”二字,取其固卫肌表,抵御外邪(风)之义。
“玉屏风”之名,以屏风指代人体抵御外界的屏障,具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体现了中医形象思维的特质。
【载自】《医方论》等【功能主治】表虚自汗。
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方法用量】黄芪(炙)、防风各一两、白术(炒)二两,为末,每服三钱。
此固表去风药,用以实表则可,若云加减即可代桂枝、麻黄等汤,则表实而邪无出路,断断不可。
此等议论,误人不浅,必不可从。
月华丸“月华”,古人指月亮或月亮周围的光环。
本方能滋阴润肺,治疗肺痨之病。
因肺属阴,为五藏之华盖,犹如月亮之光彩华美,故名“月华丸”。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治疗痢疾虚寒痢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治疗痢疾虚寒痢一、桃花汤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桃花汤处方干姜(三钱.炮)赤石脂(七钱)功能主治治伤寒下痢脓血。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糯米一撮,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伤寒论》:桃花汤处方赤石脂30克(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9克粳米30克功能主治温中涩肠。
治久痢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现用于痢疾后期、伤寒肠出血、慢性肠炎、溃疡病、带下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700毫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150毫升,纳赤石脂末5克,日三服。
若一服愈,余勿服。
备注本方所治久痢,属于脾肾阳气衰微所致。
方中赤石脂涩肠固脱为君;干姜温中祛寒为臣;粳米养胃和中为佐使,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
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涩肠之效。
摘录《伤寒论》《圣济总录》卷九十七:桃花汤处方桃花(干者)6克甘遂(炒)7.5克郁李仁(去皮、双仁,别研膏)海蛤(捣碎,炒)枳实(去瓤,麸炒)大黄(锉,炒)各15克木香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各7.5克制法上八味,先粗捣七味为末,与郁李仁和匀。
功能主治治五脏风壅,膈实不宜,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每服4.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良久以干饭1匙压之,觉转动腹如雷鸣,即以热水洗足,泻下诸恶物后,即以糜粥助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七《东洞先生家垫方》:桃花汤处方桃花6克大黄3克功能主治治浮肿,大小便不通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水200毫升,先纳桃花,煮取120毫升,纳大黄,再煮取60毫升,顿服。
摘录《东洞先生家垫方》二、真人养脏汤方剂:人参白术(炒焦,各钱半)肉桂诃子肉木香肉豆蔻罂粟壳(各五分)用法:水煎,温服。
一方有白芍、甘草。
甚者,加附子五分。
雄按:此治久泻而脾肾虚寒,脏气不撮之方也。
汪按:此方诃子肉粟壳并用。
较益黄散更涩。
亦宜未服。
不宜煎服。
又按:此方必纯属虚寒者方可用。
(二)桃花汤——下痢脓血,肠炎便血,冷痢
(二)桃花汤——下痢脓血,肠炎便血,冷痢6下痢脓血——裘沛然医案蒋某,男,25岁。
1982年2月21日初诊。
病延7日,发热未退,体温38.5℃,兼有恶寒,脉沉细数,痢下脓血,1日5~6次,腹痛,入晚神烦,不能安寐,舌苔黄腻、舌质红。
此邪在少阴,寒热夹杂,阴分已亏,兼有积滞,拟桃花汤与黄连阿胶汤加减:干姜9g,赤石脂20g,黄连9g,黄芩9g,生白芍9g,阿胶6g(烊化),木香6g,焦山楂肉9g。
2剂,每日1剂,水煎服。
2月25日二诊:痢下脓血大减,腹痛略轻,发热已退,仍有恶寒、夜不安寐,再拟上方加减:干姜9g,赤石脂15g,黄连6g,黄芩6g,生白芍药15g,阿胶6g(烊化),木香9g,枳壳6g。
2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药后腹痛除,痢下愈。
按语:本案为少阴虚寒见下利滑脱,邪伤气血而便脓血,裘老用桃花汤温中固涩;同时又见阴虚热扰,心烦不得卧之证,合黄连阿胶汤益阴撤热,是阴阳兼顾,寒热并施之意。
[王庆其。
裘沛然辨治少阴病的经验。
中国医药学报,1992,7(3):36-38]《国医大师经方传承实录》论:此发热,恶寒,脉数,应属肠痈之病。
血陷瘀结,阳阻生痈:阳衰气陷,则为下利,血瘀而腑热淫蒸,风木疏泄,则见脓血。
7肠炎便血——冉雪峰医案张某,女,27岁,工人。
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年,大便下脓血,日7~10次,便时里急后重,腹痛不爽,曾在北京某医院做乙状结肠镜检,结肠部充血水肿,有出血点和溃疡灶,迭用多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无效。
患者年龄虽轻,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黄腻,脉沉滑。
处方以桃花汤化裁:赤石脂30g (锉,2/3入煎,1/3分2次冲服),干姜6g,生苡仁30g,冬瓜子9g。
服本方5剂,脓血便锐减,大便次数也减少,日二三次,腹痛、里急后重也随之减轻。
原方再进5剂,脓血便消失,大便色量正常,成形,日1次。
继以四君子汤调理。
论: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沉滑,此为虚寒,木气下陷之象。
健康说: 《伤寒论》中当之无愧的“最美经方”
《伤寒论》中当之无愧的“最美经方”在《伤寒论》中,有一首方剂堪称“最美经方”,不仅方名优美,而且煎出来的汤药颜色也十分美丽,它就是——桃花汤。
作为医圣张仲景的经典方剂,桃花汤不仅有美丽外表,更是温中固脱的良方。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亲芳泽”,一起学习下桃花汤的方证要点。
原文1.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6)2.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组成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方歌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功用温中固脱,涩肠止利。
主治少阴下利证。
方解赤石脂其色赤白相间,别名桃花石,加之本方煎煮成汤,其色淡红,鲜艳犹若桃花一般,故称桃花汤。
本方以重涩之赤石脂为主药,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以上二药而健脾和胃。
为脾肾阳衰,下焦不能固摄所致下痢证之特效方,有温中固脱、涩肠止利作用。
方证要点1.少阴下利证:以下痢经久,滑脱,有脓血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下利脓血,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利,腹痛喜温喜按,口干口渴,舌质淡,苔白滑,脉迟或弱。
2.常用于结肠炎、痢疾、直肠溃疡、直肠癌、痔瘘、肛门周围炎、肛门溃疡、肛门痈疽等属于脾肾阳虚,肠胃虚寒,滑脱不禁者。
类似方证鉴别桃花汤与白头翁汤:都是治利之方。
桃花汤所治之下利为脾胃虚寒,呈滑脱失禁之状。
桃花汤是冷痢下之治法,白头翁汤为热痢下之治法也,不必拘泥桃花汤即为少阴病,白头翁汤便是厥阴证也。
医案举例1.下利脓血案(刘渡舟医案)程某,男,56岁。
患肠伤寒住院治疗40余日,基本痊愈。
惟大便泻下脓血,血多而脓少,日行三四次,腹中时痛。
其人面色素来不泽,手脚发凉,体疲食减,六脉弦缓,舌淡而胖大。
此证为脾肾阳虚,寒伤血络,下焦失约,属少阴下利便脓血无疑,且因久利之后,不但大肠滑脱,而气血虚衰亦在所难免。
桃花汤的标准配方与用量
桃花汤的标准配方与用量
养生之家导读:桃花汤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等病症,作用与功效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方剂出处】汉·《伤寒论》
【标准配方】赤石脂一半全用,一半筛末,一斤(20g)千姜一两(12g)粳米一升(15g)汤剂,水煎服,每日2剂.
【作用与功效】功效温中涩肠止痢.主治虚寒久痢,下痢不止,便脓血色暗不鲜,日久不愈,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等病症.
1.溃疡性结肠炎以桃花汤加鸦胆子煎汤保留灌肠32例与硫酸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盐酸普鲁卡因保留灌肠对照.两组均15日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78.12%.随访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总复发率分别为3.33%、28.00%(《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年第6期)
2.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以桃花汤治疗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51例,对照组使用双八面体蒙脱石治疗51例,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无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不良反应有2例占
3.9%,总有效率为
4.4%(《中医临床研究》2012年第11期)
【按语】本方主治脾肾阳衰,寒湿中阻,络脉不固,统摄无权,致大肠滑脱不禁之下利.以便色暗淡、脓血杂下、里急后重不明显、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为辨证要点.本方固涩力强,对于久泄滑脱不禁者,虽无脓血,亦可应用.方中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甘温,佐赤石脂、千姜而润肠胃.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涩肠止痢之功.
现代临床报道本方亦可用于治疗慢性菌痢慢性结肠炎、腹痛、消化道出血、慢性肾衰腹泻、妇女崩漏、带下等病症.。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在上〈少阴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三卷的〈伤寒例〉中一些比较整体提纲的条文。
在这之前,要跟同学们讲一下〈少阴篇〉的调性。
研究经方的人中有一些流派,是很不赞成“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的。
当然,有人是非常赞成“要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
像刘渡舟先生,就大声疾呼“经络理论要跟六经病结合在一起”。
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后脑勺僵要用葛根剂,脖子侧边僵要用柴胡剂,这就是经络!不同的方剂会走不同的经络。
所以哪里不舒服,哪根脚趾、哪根手指头,都用不同的药方,这也证明了《伤寒论》里面方子跟经络是相关的。
但是,相对刘渡舟这样的论点,胡希恕教授就不喜欢把《伤寒论》跟经络理论放到一起,他比较喜欢“这个证用这个方,不要想太多乱七八糟的”。
胡希恕抨击“伤寒论跟经络结合起来的思考”的时候,就会拿少阴病当做一个论证。
因为张仲景的〈少阴篇〉,其实是一个很杂的篇章。
〈少阴篇〉里有一些〈太阴篇〉恶化过来的病……基本上,张仲景的三阴病的世界,少阴是个暧昧地带,因为跟其它两阴都是糊掉的。
就好像张仲景的〈太阳篇〉,有没有用到少阴药?有啊,真武汤。
有没有用到阳明药?有啊,白虎汤、调胃承气都用了。
有没有用到柴胡汤?也有,对吧?〈太阳篇〉几乎每一经都挂过去了。
同样的,三阴经的世界里,〈少阴〉就是一个“很糊”的篇章,太阴病恶化了要死了也放在这里。
就像“理中、四逆辈”,理中汤证再严重一点,人更虚更寒一点,变成四逆汤证,就放到少阴来了,但其实你要放〈太阴〉也没什么不可以啊。
那至于少阴病里头有一些血分寒的病、阴阳格拒,或是手足厥逆的病,其实那些病,你要放〈厥阴〉行不行?也行。
──所以胡希恕教授会觉得:分出清清楚楚的六条经,对实质的治病没意义。
所以,先跟同学讲一下,少阴病的状况就是这样子,它本身在分类上,有些部分没有分得那么清清楚楚。
这是一点;危险误区:少阴与温病的暧昧接轨地带;另外一点,少阴有一一个人肾阳虚之后,水气就转不上来,水气一转不上来,心阴就会虚,心阴虚,这个人就会发烦躁、失眠,甚至是会产生很多的“发炎”症状。
桃花汤医方
桃花汤医方功能:少阴下利出典:伤寒论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
主治:治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
方义:少阴药(1)赤石脂:之重濇,入下焦血分而固脱。
(2)干姜:辛温,暖下焦之气分而补虚。
(3)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2]。
口诀:(1)桃花汤--姜赤米(2)讨(叫)化--将吃米注:(1)成氏曰:「阳明下利便脓血者,胁热也。
少阴下利腹痛便脓血者,下焦不约而里寒也。
凡下利便脓血,身冷脉小者易治,身热脉大者难治。
」(2)朱丹溪曰:「桃花汤主下焦血虚且寒,非干姜之温,石脂之重濇不能止血,用粳米之甘以引入肠胃。
」准绳曰:「便脓血,热势下流也。
成氏释为里寒,非也。
桃花汤虽用干姜,然分两最微,石脂、粳米居多,以调正气,濇滑脱,佐以干姜,用辛以散之之义。
诸便脓血,皆传经之热邪也。
」吴鹤皋曰:「少阴肾水主禁固,二便为火所灼,克伐大肠庚金,故下利脓血。
石脂寒能胜热,濇可收脱。
用干姜者,假其辛热以从治。
用粳米者,恐石脂性寒损胃也。
聊摄之明,而犹昧此,况其下乎﹖成无己聊摄人。
」程郊倩曰:「此证终是火衰不能生土,未可指为传经之热邪也。
不知此而漫云渗泄,肾防一彻,前后泄利,而阳神陷矣。
」昂按:成氏生于千载之后,而能昌明仲景之书,使后学有所循入,其功非小。
奈何后起之士,动辄非之,成氏之死已久,安能起而辨其是非乎﹖如此证成氏以为寒,而王肯堂、吴鹤皋皆以为热。
窃谓便脓血者,固多属热,然岂无下焦虚寒,肠胃不固,而亦便脓血者乎﹖若以此为传经热邪,仲景当用寒剂以散其热,而反用石脂固濇之药,使热闭于内而不得泄,岂非关门养盗,自贻伊戚也耶﹖观仲景之治协热利,如甘草泻心、生姜泻心、白头翁等汤,皆用芩、连、黄蘗;而治下焦虚寒下利者,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比类以观,斯可见矣。
此证乃因虚以见寒,非大寒者,故不必用热药。
惟用甘辛温之剂以镇固之耳。
本草言石脂性温,能益气,调中,固下,未闻寒能损胃也。
若准绳则执「凡传经者皆属热邪」一语,遂以为热耳。
方剂每日一学——桃花汤
方剂每日一学——桃花汤桃花汤《伤寒论》桃花汤,中医方剂名。
为固涩剂,具有温中涩肠止痢之功效。
主治虚寒血痢证。
下痢日久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阳虚阴盛、下焦不固者。
【组成】赤石脂20g 干姜12g 梗米15g【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5g),日三服。
若一服愈,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涩肠止痢,温中散寒。
【主治】虚寒痢。
下痢不止,或滑脱不禁,便脓血,色暗,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证治机理】本证为久痢不愈,脾肾阳虚所致之下痢不止或滑脱不禁。
下痢日久不愈,伤及脾肾,脾肾阳虚,固摄无权,则下痢不止或滑脱不禁;阳虚寒凝,失于温煦,则腹痛喜温喜按;脉络损伤,则下痢脓血,色暗;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皆为虚寒之征。
治宜涩肠止痢,温中散寒。
【方解】方中重用酸涩之赤石脂,固涩下焦,涩肠止痢为君。
干姜辛温,温中散寒为臣,与赤石脂相配,标本兼治。
粳米甘缓性平,养胃和中为佐。
三药相合,共奏涩肠止痢、温中散寒之功。
【配伍特点】涩温并用,主以涩肠止痢。
【运用】本方为治虚寒痢之常用方。
以久痢不愈,便脓血,色暗,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为辨证要点。
本方赤石脂一半入煎剂,一半为末服,以直入肠道,旨在涩肠止利。
【方歌】桃花汤用石脂宜,粳米干姜共用之,为涩虚寒少阴利,热邪滞下切难施。
《伤寒悬解》少阴脏病——四逆汤,白通汤,桃花汤
《伤寒悬解》少阴脏病——四逆汤,白通汤,桃花汤少阴二十三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其脉即出者愈。
1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者,里阴脏寒,阳虚外浮也,其人面色赤,或风木贼土而腹痛,或浊气上逆而干呕,或滞气冲击而咽痛,或下利脉欲绝不出者,是阳弱而气郁也,通脉四逆汤方之,服之脉即出者,是阳回而气达,其病当愈,以其阳微欲绝,而实未绝也。
通脉汤就是四逆汤,而分量不同也。
2下利清谷,是吃啥拉啥,脏寒阴旺,脾胃火败,火不化谷。
阳不内交而外格,则见里寒外热;水寒土负,必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阳浮外热,故身不恶寒,假设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而恶寒者,则内外之阳俱败而无生望。
面色赤者,是阳弱而气郁,里气更虚之义。
人面乃阳最盛之地,少阴病面赤者,此是脏虚更寒之义。
442页厥阴三十九,面之少赤,是谓戴阳,戴阳者,阳根微弱而下虚故也。
论;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此也是寒在骨髓,热在皮肤,亡阳之热也。
3名通脉者,通脉微欲绝也。
心主血脉,通一身百脉,四逆汤,回阳救逆,交济阴阳,变逆为顺也。
面赤者加葱白,阳郁不达则赤,加葱以达阳气,此是厥阳不降也,通经阳之脉以下接脏根。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泻风木而止痛,此是厥阴不升也。
手足厥逆,即是阳上阴下,不相顺接也,阳上面赤即为厥阳,阴下利痛,即为厥阴也。
少阴二十四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1少阴病,下利,气虚阳陷,则脉微欲绝而不出。
白通汤,姜附回阳,葱白达郁,阳回气达,则利止脉出。
本条少阴脏寒,脾败下利,也是欲从太阴而亡败。
白通汤,即四逆汤加葱白四茎,此上二方附子皆是生用。
下条为脉微欲绝,白通汤之变象。
少阴二十五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1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此是重申上条之理;白通汤后,仍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此是下寒之盛,格拒上阳,不得下达,愈增上热,故下利脉微依然,而呕烦并作;呕烦并作,则火逆不降,故愈增上热,下寒益盛,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桃花汤的用药经验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桃花汤的用药经验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这个也见于《伤寒论》少阴篇,“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这是有问题的,它这个说明的意思就是久便脓血,下利不止的话,
那么确实也变成阴虚证候了,可以用桃花汤,不然的话不要用它。
便脓血这种下利,十有八九都是实证,用桃花汤的机会相当的少。
那么它病得相当久了,的确是有滑脱的样子,那么你看吧,它冷厥没有热下来,这时候有用桃花汤的机会。
桃花汤还是好药的,但是我们一般遇到的,不要就用它,这个不好的,这个关到里头了,出毛病的。
它这个药,赤石脂一斤,一半把它剉了,当饮片就是煎,一半筛成细末,单独搁,它另服的,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它主要用赤石脂这一个药,是收敛,那么稍稍加点温药,干姜啊,所以非虚汗不可用,滑脱的这种便脓血的痢疾。
那么这“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米熟了汤成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去滓,温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所以它单独预备一半筛末,
它是一斤啊,用半斤煎,那半斤留着那么吃的,一回吃方寸匕,拿着现在说,就是不到3克。
“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夜读伤寒:桃花汤及少阴病便血病理解析
夜读伤寒:桃花汤及少阴病便血病理解析《伤寒论》少阴篇中关于“下利便血”证,共有四个条文涉及。
分别是:1、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2、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4、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提纲为“脉微细,但欲寐也。
”是少阴伤寒致使阳虚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下焦虚寒,一般应该会有小便利、溏泄、腹痛等症状,但是此处却出现“小便不利s便脓血”现象,又是什么病机呢?查阅历代大家解析,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家:1、明·吴昆:盖少阴肾水也,主禁固二便,肾水为火所灼,不能济火,火热克伐大肠金,故下利且便脓血。
(《医方考》)2、明·方有执:腹痛,寒伤胃也;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胃伤而土不能制水也;便脓血者,下焦滑脱也。
(《伤寒论条辨》)。
3、清·汪讱庵:如此证成氏以为寒,而王肯堂、吴鹤皋皆以为热,窃谓便脓血者,固多属热,然岂无下焦虚寒,肠胃不固,而亦便脓血者乎?若以此为传经热邪,仲景当用寒剂以散其热,而反用石脂固涩之药,使热闭于内而不得泄,岂非关门养盗,自贻伊戚也耶?(《医方集解》)。
4、清·王晋三:少阴下利便脓血,是感君火热化太过,闭藏失职,关闸尽撤,缓则亡阴矣。
(《绛雪园古方选注》)。
吴昆所谓肾水为火所灼,少阴阳虚,火又从何而来呢?方有执的寒伤胃说,与少阴病偏离太远,本是少阴伤寒,胃为阳腑处中焦,一般是胃恶热、脾恶寒,何来寒伤胃之论?另将便脓血解释为下焦滑脱,也太牵强,下焦滑脱必因阳虚不守,二便溏泄,而脓血必因热而成。
至于王晋三君火热化太过之论,也与少阴病相背。
少阴经气为君火,但少阴病本是受寒邪所侵致阳气(即君火)虚败,何有君火热化太过机会?遍观各家之论,都难以自圆其说。
其实笔者认为,万病有其根源,病机不离病理,很多时候不是病症复杂,无法辩证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对中医基础理论不能活学活用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的道理很单纯,我并不需要解释太多,可是,同学一定要记得:桃花汤证是非常容易抓错的一个汤证,这要小心一点。
因为桃花汤的条文写什么?少阴病,下利便脓血。那就是你大便拉稀,然后拉稀里面开始带一些黏黏的东西,然后开始带一点不乾不净的血丝。
所以,这样子的一个主证,不难思考,也不难抓。问题就是有几个东西,比如说,〈厥阴篇〉的白头翁汤证,很容易让人跟桃花汤证搞混,因为白头翁汤证他拉的大便,当然也是偏热,可是如果那个人是拉稀的时候,有时候也不太能够认得出来。当然典型的白头翁汤证是又热又臭啦,但是不典型的话,它就只是大便不乾不净地拉稀,又有时候带血带脓。
那至于桂林本写说“刺足阳明”啊,我觉得这倒是有点意思。──我们一般也不是真的刺在脚背的足阳明啦,就是灸足三里──这是阳明经比较代表的穴道,我们就做灸。
你想想看,用足三里做灸,第一个是,灸足三里就能够把一个人的阳气导下来的,把人的阳气往下拉的,这样子的话,本身一定是能够让下焦虚寒的状况有所改善的。另外呢,足三里就是典型的你只要一灸它,这个人的免疫机能就会提升的一个穴位。免疫机能提升,也就是肾阳回来的意思。而它本身,又是作用在消化轴的穴道,从各个角度来讲,足三里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样的一个思路,跟清朝人选择幽门交信的思路,其实就不一样了。
我读〈少阴篇〉,常常觉得,后代人是把少阴当温病。少阴病的大规矩,就是防止心衰、肾衰;那,治温病,谁跟你防止心衰肾衰啊?所以少阴病里面张仲景用药很小心的那个点,后代的人有时候看不出来,因为没有注意那其实是少阴病。少阴病是怎么一回事,大家必须要好好把它确认清楚。
因为白头翁汤证的痢疾,细菌性痢疾、阿米巴原虫痢疾那种的,那你说白头翁汤证会不会痛?不一定,或者痛或者不痛,但是白头翁汤证跟桃花汤证,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点,就是白头翁汤的主证是什么?是热利后重、热利下重。就这个人拉完大便之后,还觉得还有一坨东西没有拉干净。那会有这种感觉代表肠子的免疫机能很差,所以细菌、原虫乱繁殖,他的直肠是处在发炎的状态的,所以他肛门整个是胀胀的、塞塞的那种感觉。那“下重”或者说“后重”这种胀胀塞塞的感觉,跟桃花汤证的肛门整个松掉,一不小心就一坨大便滑出来的感觉,是不同种类的。所以用桃花汤,问证的时候要问:“你这大便带血,有没有后重的感觉?”有后重,就不一定能用桃花汤,因为两路病机是反过来的。所以这要记得,不可以搞错的。
我们学过的几种利,多半是肛门收得住的,而肛门收不住的,就是赤石脂禹余粮汤跟桃花汤证了。像我们之前〈太阳篇〉讲的赤石脂禹余粮汤要治的那个“尾闾不固”──这个人的尾椎骨收涩元气的力量没有了,所以接下来拉的大便就变成所谓的“滑脱”。
也就是桃花汤证的拉法,跟前面教的赤石脂禹余粮汤证的拉法是有一些些类似的:你觉得大便来了,来不及脱裤子,啪啦一摊大便就在裤子上了。来不及跑厕所就滑出来了,这个是桃花汤的泄利比较倾向的调调。
这个方子临床没有什么问题,总言而之,用对的话就蛮有效的。但是它“对”的时候不会很长,它前一段可能是真武汤、四逆汤的拉;而出现桃花汤证不久之后,又可能掉到厥阴病,变成白头翁证的拉了。前前后后可能要换的方,我们得有个心理准备。
我们不是温病
后面还有一条补充的:
【桂11-29/宋308】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足阳明。
那另外一点就是,桃花汤它到底是要在一个少阴病的脉络之下:你进入少阴病,然后一直拉肚子都没有好好地医──理中汤那关你没有拦下来,四逆汤那关你没有拦下来──然后变成桃花汤证,是有这个“过程”的。在阴证的过程中出现的比较会是桃花汤,那杂病的肠风下血不要搞混。
另外,如果你的肠道是出血到下黑粪了,对不起,下黑粪是肠穿孔、胃穿孔的出血,那又不是桃花汤了,已经超过了;要用黄土汤。
�
这几路都要把它们分开来,如此一来,要用桃花汤就可以用得很精准。因为只要我们这样子确认我们的辨证绝对没有辨错的话,那桃花汤可以用到非常有效。
那赤石脂这味药呢,它入药的时候是分成两份,一份煮在汤里头,一份磨成粉,和着煮好的汤药吃。因为如果你要止血、要涩肠的话,直接赤石脂的细粉吃下去,好像肠子的云南白药一样,赤石脂本身就是很好的伤科药,吃下去就可以护住。而你煮在汤里面的药性呢,在能量上就是用它“抓住气血”的力道,焊接气血的赤石脂,会把它巩固住。
那这个“大便带脓带血”是怎么回事呢?当肠子寒到那个程度之后,他肠壁的那些微血管都寒到瘀住了。那肠壁底下的微血管瘀住了话,肠子表面的那层膜就开始坏死,坏死了就剥落,所以下利便脓血的“脓”啊,是肠里面的内膜在剥落的状态,剥落到后来,弄到真的是破掉了,那血就出来了。
所以它整个虽然是“下脓下血”,可是跟“发炎”不太有关系,那不是热证,而是寒了之后,造成的肠膜烂掉的问题。
所以桃花汤的药物很单纯,就是赤石脂、乾姜、粳米。为什么不用附子?因为他的元气滑脱,是用赤石脂来“焊接气血”的。
附子会暖到肾那边,现在很明显是肠壁的微血管瘀住了,那肠壁的微血管要暖它、打通它,是用乾姜,而不是附子。用药有路数的在讲白虎汤放米的时候,有讲到米的用量跟煎煮时间的问题了,就像麦门汤是要入肺为主的,它的米就只放三合,零点三碗;白虎汤类的入中焦,常是放零点六碗;要入到下焦,入到大肠那么低,让那个地方能够把水抽掉,并且滋补──像我们说米这个东西,也是可以治肺痨的,肺结核肺都坏了,就粥上面的油刮下来吃着吃着,也可以把肺补起来──既然补肺的效果那么好,弄到下焦就补大肠了嘛。所以米给它放很多,量比麦门冬汤多到三倍还多一点,这样子的话,浓度高的,吃了就入大肠入下焦。这样子修补的药也有,暖大肠的药也有,帮忙抽水的药也有(……你说‘茯苓不是也能抽水吗?怎么不用?’,噢,茯苓是主力在帮小肠抽水的,而这里是大肠的问题嘛。)。
病人是不是少阴病?“哦……我拉到都没有力气……”那听起来很少阴,于是我们就这样子开下去了;吃坏倒也不至于,但,也并不是这样子就一定会对。
也就是说你要用桃花汤之前,你必须把几个跟桃花汤证很类似的病症分开来,所以我们要先把不一样的东西梳理开。
我们如果要说桃花汤证它本身的病机是什么的话,我们把十一之二十八条一起看,因为十一之二十八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的病机,它说少阴病,两三天到四五天,就这个人得了少阴病以后啊,他又继续拉着拉着拉着,桃花汤证的出现,通常是这个过程,首先这个人的拉肚子是冷利,不是热利,所以他可能是拉理中汤证的拉,可能是拉四逆汤的啦,可是不会是那种又热又臭的那种,这我们要先知道哦,是从“寒利”先开始的。这个人先是水泻,水泻了三四天之后,他的下焦越来越寒,我们在〈太阴篇〉就讲了,〈太阴篇〉的人越拉人越虚,越虚人越拉,再虚下去命门火都拉掉了,那就进入〈少阴篇〉了││这样一个流程。
然后,“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这件事情,小便不利你就会知道这个人膀胱气化机能也虚了,命门火不够了,整个人拉虚掉了。也就是当一个人下焦拉到非常虚寒的时候,他会变成说:首先命门火不够,膀胱气化没有,他肠道要把水抽到膀胱的能力就不会强。所以他的水就一直在肠道拉着拉着,那拉了之后,肠子就越来越冷。而桃花汤证,通常是寒在大肠。
哎呀,我这样讲也是偏掉了;其实什么拉肚子,严重了,都是来不及跑厕所的。不如说是没什么便意,仅放个小屁就拉了裤子里一滩的,感觉比较接近“滑脱”吧。
另外,一些《伤寒论》中没有的一些病,初学者也常常跟桃花汤证搞错。比如后世杂病所谓的“肠风下血”──肠子受了风了,所以变得大便的时候会出血的状态──因为有风邪纠缠的,所以有人叫这个是脏毒,内脏有毒。那通常肠风下血是会发展成痔疮的,那要治疗肠子里面的风呢?比如说李东垣的秦艽白术丸的秦艽啦,那一类的药就是治“肠风”的,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药可以用。肠风下血的话,首先,它不会喜按,肠风下血无所谓寒热,它不是寒证。
那他这样子拉着拉着,到后来,原来水泻是水水的,现在开始变得滑滑的,然后滑滑的之后,变得开始带血了。
桃花汤证的血色,通常不很鲜艳的,就有一点紫紫的、暗暗的,不是鲜艳颜色的血。然后呢,二十八条它讲说,腹痛,小便不利,其实桃花汤证,我们临床不太抓腹痛的,因为那个腹痛是可有可无的,常常就没有在痛的,但是,你虽然不抓腹痛,但是要至少知道一件事,就是桃花汤证的腹痛是喜温喜按的,就是喜欢抱一个温暖的东西的,这个腹痛一定要认得出来是寒证。
(十四)桃花汤
桃花汤
时机短短的主证
【桂11-27/宋306】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乾姜一两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桂11-28/宋307】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方见上)
桂林本有“足阳明”三个字,宋本没有,就写“可刺”。所以呢,《医宗金监》就给它补说要刺幽门、交信,那我们讲义里头也给了同学们穴道位置。
那么,我看《医宗金监》给它补幽门、交信,是有一点小小的感慨啦:“原来,清朝人是这样认识这个东西的?”怎么讲呢?
幽门、交信都是那种一般性的治疗泄利脓血的有效穴道啦,可是,问题是,一般性的治疗泻利脓血的有效穴道,都是在清热消炎为主耶。桃花汤证有什么东西好清热消炎的?也就是说,即使是清朝吴谦那群人,因为吴谦医术也绝不算差了,但是他搞《伤寒论》,好像也不知道桃花汤证是什么东西,他就看到“脓血”,就想说是发炎还是怎样,他可能把它想偏掉了,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效,但是思路上面是有问题的。所以我贴进讲义,是给同学们当负面教材的哦。
桃花汤证,你那大便如果用手指头沾起来的感觉,就是滑滑的,好像有黏液、痰在上头一样,特别地寒。如果是后重,或者是肚子很痛很痛的,通常都挂不到桃花汤。
那另外一个少阴病的拉肚子,是《伤寒论》里头没有写的,就是朱鸟汤的拉肚子,下血如鸡鸭肝。朱鸟汤的是因为阴虚大发炎的这种出血的热利,所以呢,他的肚子的状态,是那种很痛很痛,并且不喜欢你按它的,因为是真正的发炎。这样子的下血,就跟桃花汤又可以掰得开了。所以你要记得朱鸟汤证是不喜按的,桃花汤是喜按的。而白头翁汤证是有后重,桃花汤证是没有后重的。这些辨证点要掰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