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3(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课题一: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a.通过对溶解性饱和溶液的复习理解并记住固体溶剂热度的概念。
b.通过实验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2 过程和方法目标:本节课运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等。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为溶解度概念的尽力提供感性的材料,同时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理解溶解度曲线,了解结晶概念及结晶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学习过程。
二、教学重点:溶解度的含义三、教学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建立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练习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同学们,铁和食盐在日常生活中常见,那他们都溶于水吗?事实上,不同物质溶解性不同,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影响结果又怎么样?请大家大胆猜想。
2.探究活动1(影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素有哪些)1、学生猜想影响因素影响结果溶质的种类溶质不同,溶解性不同溶剂的种类溶剂不同,溶解性不同湿度的高低温度不同,溶解性不同2、教师讲述怎么才知道这三个猜想是否正确么?(用实验验证)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注意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供给学生的硝酸钾有三小袋:1.5g的一袋,3g的两袋;两个实验中每次用到水都是5ml。
学生完成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实验1:1g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解溶解限量受溶质种类的影响(说明室温下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限量比熟石灰大)实验2:3g硝酸钾在5nl冷水中未能全溶,在5ml熟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质的溶解限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物质溶解限量越大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等因素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对固体在水中溶解性是很复杂的。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1(新版)沪教版【学习目标】 1. 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学习重点】 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能对实例进行转化【学习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实例进行转化导学过程【活动一】探究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完成课本P17上“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在一定下、一定量的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溶液。
2.阅读课本P18,讨论交流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两个概念的成立条件。
3. 有两瓶KNO溶液,一瓶是20℃饱和溶液,一瓶是20℃不饱和溶液,如3何确定哪一瓶是饱和溶液?4. 向底部有未溶解硝酸钾固体的硝酸钾溶液中(此时为硝酸钾的溶液)加入高锰酸钾固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溶液的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5. 通过哪些途径能将KNO3通过哪些途径能把KNO不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36. 5mL水中,分别加入1g硝酸钾和0.1g氢氧化钙,充分溶解,硝酸钾全溶,且能继续溶解;氢氧化钙没有溶解完;哪一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更大?哪一个是饱和溶液?哪一个是不饱和溶液?以上问题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巩固训练】1.使任意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升温 B 加溶剂 C加溶质 D降温2.天热的时候把半杯糖水(蔗糖已全部溶解)放进冰箱的冷藏室,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底出现了部分蔗糖晶体。
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未放入冰箱前的糖水一定是饱和溶液B.降低温度可从糖水中获得蔗糖晶体C.放入冰箱前糖水中蔗糖的质量分数比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后大D.温度降低后的糖水是饱和溶液【活动二】实验探究,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阅读课本P16了解物质“溶解性”的定义。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沪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
(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
媒体:投影
五、教学流程
七、板书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第 3 节的教学内容,包含了三个
部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结晶。“物质溶解性的定
量表示”属于该节内容的第二课时。
溶解度的概念既是上节课饱和溶液知识的延伸,又是下一课时结晶的理论依据。教
材上对溶解度只是以单一的文字描述,略去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教学中
仅仅关注具体概念定义的简单识记和辨析,而是通过实验探究注重概念的生成和构 建过程,体验和感受概念的形成、深化和运用。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定量认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
手段
学空间,间以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巧设情境】今天冷不冷?与昨天相比 巧设情境、激发
1/6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引入新课
溶解度概念建 立
齐声回答 思考、联想
呢?冷暖是我们对气温的定性认识,要比 较哪一天更冷,我们可以通过气温的定量 表示方法——温度来比较。我们上节课所 学的溶解性也是个定性认识,那么怎样定 量表示溶解性呢? 【板书】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律。配合开放性、
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 层次性的问题设
学 生通过 分析思 考 度时的溶解度相同。
置,引导学生
总结得出:
走势: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如何读懂溶解度
1、大多数固体物质 影响越大。
曲线,了解溶解
的 溶解度 随温度 的 【提问】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沪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一、我思我学:查一查:综观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现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其中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一物质名称,下同);___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试一试:将饱和食盐水滴在玻璃片上,等水蒸发后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将分别盛有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和热的氯化钠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冷水中,冷却后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__________。
结晶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要想从溶液中得到大量的晶体,则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____结晶法,而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___结晶法。
二、同步导学:评价要点:1.学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不要求掌握气体溶解度概念)。
3.了解:结晶的概念。
4.学会:使溶质结晶的常用方法(蒸发、降温等)。
并会在解决分离、提纯等时加以灵活运用。
方法指引:1.溶解度曲线直观地表示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以KNO3、NaCl、Ca(OH)2为例,其中KNO3变化最大,NaCl变化很小,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
2.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直观地选择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有三种:过滤是将可溶物与不溶物分离的方法,步骤有: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洗涤干燥,如粗盐的提纯等。
结晶是将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的两种固体加以分离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全册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全册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全册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1。
消毒酒精中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大?2. 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3。
工业制氯气通常采用电解食盐水的方法,我们知道,越浓的食盐水中氯化钠越多,得到的氯气越多,为什么工业上只用26%的食盐水溶液,而不用30%、40%甚至50%的食盐水来电解呢?交流讨论: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是否都容易溶解呢?联想与启示:P166小结:一、溶解性1。
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活动探究:P166实验1填表:在室温条件下:结论:2。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有关活动探究:P167实验2填表:在室温条件下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有关活动探究:P167实验3填表:结论:(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交流讨论:P167阅读:P167过渡:上述实验3中在室温下将3g硝酸钾加到5ml水中,硝酸钾没有全部溶解,说明了什么呢?(不能无限制的溶解,也就是不能无限制地提高溶液的浓度)那么,你能否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电解食盐水制氯气时,为什么不用50%的食盐水呢?交流讨论:那么,除了用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以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呢?活动探究:P167小结:①大多数固体,在一定量的溶剂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增多.②大多数固体,在一定温度下,随着溶剂的量增多,溶解量增多。
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6.3物质的溶解性沪教版(全国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课目的:1.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要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互相转变。
教课重难点:影响溶解性的要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教课过程:创建情形: 1. 消毒酒精中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大?2.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3.工业制氯气往常采纳电解食盐水的方法,我们知道,越浓的食盐水中氯化钠越多,获得的氯气越多,为何工业上只用 26%的食盐水溶液,而不用30%、40%甚至50%的食盐水来电解呢?沟通议论: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能否都简单溶解呢?联想与启迪: P166小结:一、溶解性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活动研究: P166实验 1填表:在室温条件下:溶质溶剂溶解性食盐水好蔗糖水好熟石灰水差结论: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1)不一样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相关活动研究: P167实验 2填表:在室温条件下溶质溶剂溶解性食用油水差食用油汽油好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一样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相关活动研究: P167实验 3填表:溶质溶剂溶解性室温硝酸钾水好加热硝酸钾水更好结论:(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相关。
沟通议论: P167阅读:P167过渡:上述实验 3 中在室温下将 3g 硝酸钾加到 5ml 水中,硝酸钾没有所有溶解,说了然什么呢?(不可以无穷制的溶解,也就是不可以无穷制地提升溶液的浓度)那么,你可否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电解食盐水制氯气时,为何不用50%的食盐水呢?沟通议论:那么,除了用加热的方法能够使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之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呢?活动研究: P167小结:①大多半固体,在必定量的溶剂内,跟着温度的高升,溶解量增加。
②大多半固体,在必定温度下,跟着溶剂的量增加,溶解量增多。
③在必定温度下,必定量的溶剂中,大多半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师设计了一组习题
师出示表格,让学生了解常温下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并激发学生思考:谁能用更直观方法来表示?
师设疑:我们用实验方法可以测定硝酸钾在某些温度时的溶解度,怎样知道硝酸钾在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呢?
师出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提问: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你能获得那些信息?讲解,并告诉学生: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的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师设疑:利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出示两组习题。
师借助画图解释分析
师出示练习:一道溶解度曲线与溶质质量分数相融合的题目。
是借助动画讲解,学生很快得出正确答案。
使学生初步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深化理解含义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物理研究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学会利用数学思想解决化学问题。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体会化学与数学的联系,形成学科融合的思想,在讨论和思考中对溶解度曲线中涉及的点、线、面的信息,充分理解并亲自感受。
学生在坐标系中画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学生讨论得出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生完成练习
生思考并讨论
让学生带问题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
生思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以设问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引入新课。
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回忆旧知识并能将旧知识恰当的与当前的问题结合,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课题
第六章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了解结晶现象。
2.知道两种结晶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结晶的概念。
(2)结晶方法的应用。
2.难点:结晶方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青藏高原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Na2CO3)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当我们剧烈运动以后经常发现我们的脸上和脖子上有盐霜;在农村很多居民冬季都有腌制咸肉的习惯在腌制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咸肉的表面也会出现盐霜。
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其中的道理。
推进新课【投影】【设问】上面的这些固体都是从水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那么这些物质为什么会从溶液中析出呢?【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水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改变温度或减少溶剂溶质会从溶液中析出人们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板书】1.结晶的定义【师生整理】结晶和溶解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固体溶质溶液中溶质。
【提问】既然溶液要析出晶体必须达到饱和状态那么达到饱和状态后的溶液用什么方法才有晶体析出呢?【板书】2.结晶的方法【师生归纳】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
【过渡】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个实验来认识和掌握这两种结晶的方法。
【实验探究】实验1: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在一只盛有30 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配成浓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
- 2 - 【分析思考】为什么食盐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而硝酸钾则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你能根据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的规律来作出解释吗? 【讲解】①当温度降低时溶解度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析出的晶体比缓升型物质析出的晶体多当升温蒸发溶剂时陡升型物质的溶解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水的蒸发所以陡升型的物质适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
②而当温度降低时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析出的晶体少所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不好而多采用蒸发溶剂法结晶。
【提问】根据上述我们的分析和总结你认为这两种结晶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师生归纳】 (1)蒸发溶剂法:适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如海水晒盐得食盐;(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如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硝酸钾晶体。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情感目标: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师:不瞒大家说,老师提起做饭就头疼。
一次我做饭时,忙忙碌碌,油盐糖醋面都粘在衣服上,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污渍呢?生:洗师:用什么洗?生:用水洗。
师:水起了什么作用?生:溶解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溶解。
[板书]物质的溶解师出示教学目标[大屏幕]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刚才我说的这几种物质都能够溶解吗?生:自由回答师:果真这样吗?咱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实验探究一实验内容观察到的想象面粉放入水中豆油放入水中食盐放入水中糖放入水中食粗放入水中师:下面同学们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生:实验并回答师:[追问]那么这些状态都是溶于水吗?生:不是师:既然不是,那么我们不能说物质在水中溶解,而只能说物质在水中分散,共有几种情况?[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生:三种情况师;同学们看面粉分散在水中,振荡后,悬浮在水中的是什么状态的物质?生:固体师:我们把这样的混合物称为悬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答[板书]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师:面粉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我们仔细观察:振荡静置后,面粉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会分层,我们就说它不均匀,不稳定。
那老师衣服上的面粉如何除去呢?生:洗师:用水洗后如不干净,可再次用水漂洗。
师:豆油分散在水中,振荡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是什么状态的?生:液体师:我们把这样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答[板书]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师:只要是里面存在不溶性固体物质的就是悬浊液,只要是油,无论是豆油、柴油、润滑油还是香油,分散在水中的形成的都是乳浊液。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实验探究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方法;3、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及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对饱和溶液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产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体验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体验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3、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解性的概念;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展示:向三只分别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面粉、食盐、食用油,搅拌.学生观察思考1:看了这几只试管中的物质,你有什么启示?学生:交流讨论讲述: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板书: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解性定义思考2: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猜想一下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讨论、猜想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溶剂的量、颗粒大小……探讨:下面我们做几个小试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分组实验:[实验一]: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实验二]:A、B两只试管中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A中加入少量水,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实验三]:取一只试管加入5毫升水,再加入3克硝酸钾,充分振荡,观察现象;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现象.教师在学生实验探究时巡回指导.思考3:你观察到哪些现象,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交流讨论:展示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板书: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1)机修工满手的机油用什么洗去?为什么?2)菜锅上的油用热水比用冷水易洗干净,为什么?3)冬天洗衣服时用温水来冲洗衣粉,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物质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如一杯糖水中不断加糖是否一直会变得更甜?[思考1]:如果把溶液分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两类,你会下定义吗?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168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板书: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思考2]:教材“饱和溶液”概念为什么有“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作为前提?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实验1]:两同学各取一支试管,分别加入5 mL水,室温下分别一份一份地加入硝酸钾,振荡,待前一份溶解后再加,直至有固体不再溶解.[实验2]:甲:向试管中加5 mL水观察现象;[实验3]:乙:将试管加热,观察现象.(将教材中20毫升水改为5毫升既节约药品又方便了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猜想:饱和溶液中能否再溶解其它溶质?教师演示:[实验4]:在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振荡,观察现象.(用硫酸铜颜色鲜明)学生惊叹!小结: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能再溶解别的物质.[思考3]:怎样判断某一溶液饱和与否?展示:盛有KNO3溶液的甲乙丙试管,其中甲乙为饱和溶液,甲试管中有晶体析出,乙丙无.问题:请判断哪支试管中溶液一定饱和?另两支试管中的溶液饱和与否?教师演示:[实验5]:在乙试管中再加KNO3,晶体不溶.在丙试管中再加KNO3,晶体还能溶解.小结: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交流与讨论]: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结合上面实验1—3来总结、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注:上面的方法对大多数物质是适用的,但有少数几种物质(如氢氧化钙)却不适用.补充:日常生活中对溶液的分类有另一种说法:浓溶液与稀溶液.实验一中,1克食盐完全溶解在5毫升水中,而1克消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他们形成的溶液哪种比较浓,哪种比较稀?追问:如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来化分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交流讨论]: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讲述:请大家反思,这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是否还有问题没解决?结束语: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的表现很好,希望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勤思考.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更多的问题.练习:1、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都有关系2、怎样判断某一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A、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降低温度观察是否有溶质析出B、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蒸发水分观察是否有溶质析出C、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同种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D、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不同种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3、把一只新鲜的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鸡蛋沉入水底(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回答下列问题:(1)若向烧杯中加入食盐粉末直至溶液饱和(饱和食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请解释原因.(2)若向烧杯中逐渐加入浓盐酸,鸡蛋壳表面会有什么现象?这会使鸡蛋怎样运动?。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6.3物质的溶解性 第二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用溶解度比较物质溶解性的强弱;2.知道某些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3.学会利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解决基本的问题;4.体会化学概念的严密性和图像的直观性,享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难点】1.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及基本计算。
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前置导学】阅读课本第16-20页,完成:1.[温故知新]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内因有 、 ;(2)外因是 。
2.[自学体会]怎样比较物质溶解性的强弱?(1)人们常用 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2)动手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Ⅰ.实验测定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表是不同温度下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研究表格你发现,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
Ⅱ.描点法绘制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以物质的溶解度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找出不同温度下相应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为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你动手绘制:(3)思考:根据溶解度曲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4)请您分析:为了定量比较....NaCl ....和.KNO ...3.的溶解性....(即溶解 能力)强弱,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你认为是否可行?说明原因。
方案1:取100g 的两杯水,一杯20℃,一杯80℃,分别溶解NaCl 和KNO 3达到饱和状态时,比较溶解的NaCl 质量和KNO 3质量。
是否可行? 说明原因 。
方案2:20℃时,100g 水能溶解1g NaCl ,100g 水中也能溶解1g KNO 3,所以在20℃时,NaCl 和KNO 3的溶解能力相同。
是否可行? 说明原因 。
方案3:取20℃时的两杯水:一杯水10g ,溶解NaCl 达到饱和状态时,测得溶解NaCl 的质量为3.6g ;另一杯水100g ,溶解KNO 3达到饱和状态时测得溶解的KNO 3质量为31.6g ,所以在20℃时, NaCl 的溶解能力比KNO 3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性
【学习目标】 1、认识什么是结晶,知道常用的结晶方法。
2、学会蒸发结晶的操作要领,知道其作用。
3、针对具体物质的溶液能够选择恰当的结晶方法。
【学习重点】 1、学会蒸发结晶的操作要领。
2、针对具体物质的溶液能够选择恰当的结晶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结晶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导学过程
【活动一】联系生活,结合实验认识“结晶”
1.思考:夏天出过汗的衣服如果没及时洗涤,衣服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若将一份80℃时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会看到什么现象?
2.观察老师演示P21上“活动与探究”中的两个实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归纳结论;整理蒸发操作的要领。
3.阅读课本P22,了解结晶的定义,归纳结晶常用的方法。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常采用法结晶。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常采用法结晶。
【巩固训练】
1.蒸发操作中,蒸发皿里液体的量不宜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2.蒸发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3.蒸发操作中什么时候停止加热?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析出晶体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一定不能析出晶体
D.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氯化钠蒸发
B.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
C.利用日晒,使海水分解
D.利用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6.如图所示,mgKNO3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少量晶体析出。
在此变化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正确的图示
()
【活动二】探究用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及方案设计
1.将90ºC 溶剂是100g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30ºC,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析出晶体___ g。
2.要从硝酸钾这类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常采用的是
法;而要从氯化钠这类物质的
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常采用的是法。
3. 设计方案:若169g硝酸钾固体中混入了30g氯化钠固体,
怎样能从该混合物中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课堂检测】
1.结晶的方法有;。
(1)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
如:;
(2)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
如:。
2.分离或提纯某物质时,常用到①溶解;②蒸发结晶;③冷却结晶;④过滤等操作方法,选择恰当的操作序号并按操作顺序填空。
(1)除去石灰水中的碳酸钙;
(2)除去硫酸锌溶液中的水;
(3)除去硝酸钾固体中的氯化钠;
(4)粗盐提纯。
3. .NaCl、KNO3、Ca(OH)2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甲、乙所示。
请回答:
甲乙丙
(1)由图甲可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___g;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________(填“>”或“<”)硝酸钾的溶解度;
(2)欲对含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固体进行提纯,可以使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20 ℃时,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向水中
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放热),石灰水变浑浊,结合图乙分析其原因是氯化钠硝酸钾
_____ 。
本节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