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科学探究知识点总结
一、科学探究概述科学探究是指通过自然科学原理和方法,利用科学知识、科学工具和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和实践的过程。
科学探究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和合作性,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
科学探究通过问问题、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探究的要素1.问题: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问题,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科学探究的问题应该具有可探究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兴趣。
2.假设:假设是对问题的初步猜想或预测,能够指导实验的设计和数据的收集。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3.实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设计并进行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4.观察和记录:观察是指通过实验观察现象的变化,记录是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详细记录。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具有仔细观察和详细记录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为后续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提供依据。
5.分析和结论:在收集和记录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数据的对比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得出科学的结论。
6.沟通和合作:科学探究注重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相互交流、讨论和合作,互相促进,共同解决问题。
三、科学探究的技能1.提出问题和假设:学生能够独立提出问题和假设,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提出合理的假设。
2.设计实验:学生能够根据问题和假设,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和步骤,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3.进行实验: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实验材料和设备,进行实验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4.数据处理和分析:学生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科学结论。
科学教育论文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科学教育论文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及思考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阶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现状和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现状1、教学资源不足在一些地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实验室设备简陋,实验材料短缺,无法满足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需求。
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衔接不够紧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资力量薄弱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并非专业出身,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
他们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知识讲解不准确、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同时,由于科学学科在小学阶段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较少,专业发展受限。
3、教学方法传统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4、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小学科学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程度,而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不足。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科学素养的发展。
5、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对小学科学课程的课时分配不足,经常被其他主科挤占。
这导致教学时间紧张,无法深入开展教学活动,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的思考1、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政府和学校应加大对小学科学教育的投入,改善实验室条件,配备充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
同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其更贴近现代科技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准入门槛,招聘专业的科学教师。
为在职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帮助他们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养。
3、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悟思维的魅力——以“把盐放到水里”教学为例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然而,现在很多科学课堂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存在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从根本上忽略了科学本质和科学思维。
而合理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指向科学思维的,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
科学的探究与科学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失去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思维是没有根的,失去科学思维的探究活动是没有魂的。
[关键词]思维;探究活动;对比实验[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1)06-0078-03科学探究的活动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关注学生观察、操作等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八个要素进行描述的。
“把盐放到水里”一课,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提出问题,引发积极思维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而科学探究活动也是从提出问题出发的,提出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的科学问题,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前提。
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
当学生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就会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三年级时,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师:课前老师用显微镜拍下了盐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我们来看一看吧。
提问:关于溶解,你们有没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呢?生:水中可以溶解多少克盐?除了盐以外,还可以溶解其他的物质吗?怎样才能让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师:大家提出了很多科学问题,科学探究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教学中,通过演示把盐和沙子分别放到水里的实验,让学生充分观察盐在水中“溶解”的现象,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知道的关于“溶解”的现象,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三问”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三问”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观察、探究、思考,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哪些问题呢?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三问”展开讨论。
第一问:为什么要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观察物理现象、探究科学规律,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表达等综合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形成科学思维和方法。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呢?需要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应当紧密贴合课程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
要注意实验环境与安全。
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提前做好实验器材的检查、安排好实验环境,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实验室纪律,注意实验安全。
要注重实验方法与技能。
教师要讲解实验原理,示范实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要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学生完成实验后,应当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探究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得到实验结论,形成科学的认知。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
科学领域活动的教研感悟(3篇)
第1篇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有幸参与了一系列科学领域活动的教研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对科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科学领域活动的教研感悟。
一、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科学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参与教研活动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科学探究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科学探究,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结果,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
2. 科学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科学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科学探究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相互沟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二、科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领域活动的教研活动让我认识到,科学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以下是我对科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感悟: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观察、讨论、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学生体验。
科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例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科学评价的改革科学领域活动的教研活动让我意识到,科学评价的改革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以下是我对科学评价改革的几点感悟:1.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科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而不是单一的成绩评价。
2.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评价应采用观察、实验、作品展示、答辩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幼儿园科学观察:植物生长教案实践与反思
幼儿园科学观察:植物生长教案实践与反思幼儿园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而科学观察则是培养孩子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植物生长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来引导幼儿们进行科学观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和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就成为了老师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在进行幼儿园植物生长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简到繁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观察,让他们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原理。
我们可以从种子发芽开始,让幼儿亲自参与洒种、浇水,观察种子如何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发芽生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们进行观察和探究,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发芽后的幼苗是如何长大的?这样的引导让幼儿从简单的观察逐步深入到对生长规律的理解。
在植物生长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更加具体和全面的观察,比如观察植物的根系、茎叶的生长过程,观察植物在光照、水分和养分等条件下的生长变化。
通过这样的观察和实践,幼儿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生长的奥秘,并逐渐形成对植物生长规律的认识。
在进行植物生长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注意让幼儿在观察中思考和提出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答案。
我们也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法,培养他们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通过这样的科学观察实践,幼儿不仅可以获得科学知识,还能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践的我们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观察,如何创设更加丰富多样的观察情境,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
也需要思考如何让幼儿对植物生长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如何引导他们在观察中形成系统和科学的认识。
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激发我们不断进步和改进的动力。
幼儿园科学观察:植物生长教案实践与反思是一项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的课题。
通过深入的实践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观察,培养他们对植物生长的认识和兴趣,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成果总结与展望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成果总结与展望一、成果总结1. 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通过让幼儿参与各种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他们不仅能够增加对科学的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我们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多样的学习环境。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将教室打造成一个小型的科学实验室,布置各种科学实验器材和小工具,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
3. 我们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和思考,体验科学的乐趣。
4. 我们注重家园共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的科学学习中来,通过亲子活动和家庭作业的布置,进一步巩固幼儿的科学知识。
二、展望1.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丰富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引入更多前沿的科学知识和实验项目,以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体系。
2. 未来,我们将拓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形式,开展更多的户外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幼儿在大自然中亲身感受科学的奥秘。
3. 未来,我们将加强科学探究活动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引导幼儿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拓展他们的思维视野。
4. 未来,我们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科学活动,共同感受科学的魅力。
以上是对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与展望,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幼儿的科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的过程。
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也在不断总结和展望我们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过去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通过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幼儿们不仅增加了对科学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出现“数据异常”的思考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出现“数据异常”的思考内容提要: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中常常出现一些与物理规律或者生活常识相悖的“数据异常”,当面对这些时,教师应该尊重前人总结的经验和真理,还是应该尊重学生手里的实验数据?教师面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数据异常”既不能无视,也不能直接予以否定,作为实验的组织者、指导者的教师该做怎么做呢?如何因势利导,让学生发现“数据异常”背后的东西,是更加能够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数据异常1.问题的提出笔者曾执教过《热水变凉》这节课,当时安排学生先预测温度降低的规律,然后分9个小组实验:把热水倒入烧杯用温度计测量,待温度计液柱停止上升时记录初始温度,然后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热水温度。
10分钟后实验结束,填写“温度降低曲线图”,汇报交流各个小组的发现。
汇报时发现,其中4个小组填写的实验数据中最开始减低的温度偏少,然后逐步变多,再变低;2个小组每两分钟减低的温度是一样的;2个小组每两分钟减低的温度规律是先慢后快;而每两分钟减低的温度规律是先快后慢的只有1组。
数据的差异导致学生的结论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可惜因为教学时间紧张,笔者没来得及给他们分析数据背后的问题,只是由自己给了他们一个标准答案──温度减低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直到完全停止,然后以“降低到室温的水不会继续降温”为例说明了该观点。
这堂课结束了,学生们带着一个正确的标准答案和一肚子对数据的怀疑离开了课堂。
2.问题的分析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中常常出现一些与物理规律或者生活常识相悖的“数据异常”,当面对这些时,教师应该尊重前人总结的经验和真理,还是应该尊重学生手里的实验数据?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因为学生手中的实验数据中的“数据异常”的确是存在,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可如果只是生硬地给予他们标准答案,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做实验呢?科学,就是一门用数据说话,最讲究真凭实据的学科。
要是连数据都不能说明问题,学生对实验还会有兴趣吗?他们还会重视实验吗?甚至,他们连对科学这门学科都会产生怀疑,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科学探究活动的收获
科学探究活动的收获科学探究活动,就像一场充满惊喜和挑战的冒险之旅,每一次的探索都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成长。
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首先,科学探究活动让我学会了提出问题和假设。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它能引导我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活动中,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现象和情境,需要从中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比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我会思考为什么有些植物在相同的环境下生长速度不同?是因为种子的品质差异,还是土壤的养分不均?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究之旅。
提出问题后,紧接着就是建立假设。
假设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一种初步推测。
这需要我们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并结合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断。
假设的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比如,对于上述植物生长速度不同的问题,我可能会假设是光照时间的长短影响了植物的生长,或者是水分的供给量不一致导致的。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实验设计和操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要求我们精心规划实验步骤,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仪器,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记得有一次,我们探究不同浓度的盐水对鸡蛋浮力的影响。
在设计实验时,我们需要精确控制盐水的浓度梯度,还要考虑如何测量鸡蛋在不同盐水中的浮力变化。
在操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严谨和细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每一个数据都需要认真记录和分析。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是科学探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实验中,我们会得到大量的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能。
我们需要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图表,找出数据之间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或者发现新的问题和现象。
对初中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和假设 ; ③ 设计实验 ; ④实验 和收集证据 ; ⑤分 析与 评估 ; ⑥交 流和合作 。请按照这六个环节来探究 。
学 生 进 入 探 究 活 动 后 ,教 师 除 了 安全 提示 外成
1 . 探 究式 课 堂 教 学 应提 倡 探 究性 提 问
为旁观者一言不发……临近下课 ,但 还有 一半 学生 还在探究 , 为完 成教学进度 , 教师只得强行 将学 生的 探究停下来 ,在完成与未完成的小组中各 选几 组上 台交流 。 有些小组顺 利完成 了六个探究环节 。 但已完 成 的小组 中实验方案也有不正确的 :他们 想另辟 蹊 径 收集 人呼 出来 的C O : ,或用木 炭燃烧来 制取C O 。 未完成 的小组有 的因气 密性不好收 集不Nc o : 而怀
疑 实 验 原 理 是 否 正 确 ,有 的 因 检 验 时通 气 时 间太 长
问题是探究之源 , 创新之本。 问题也是探究教学 的核心 , 探究性 的提 问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 其 目的就 在于引起学生探究知识 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创 新性 思维 , 调动 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
课堂 的空 间和时间的局限性决定 了课堂上教学 内容是单一 、 有 限的 , 而学生在课 堂上形成 的科学探 究技能只有在实践 中锻炼 才能得到强化 和巩 固 , 才 会 内化成终身受用的能力 ,所 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的培养仅凭课 堂4 5 分钟 是远 远不 够的。只有将课堂 内 、外 的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高效地完成问题的 探究 。 学生课外的探究可弥补课堂科学探究空间 、 时 间 和教 学 资 源 的不 足 。
2 . 探 究式 教 学 符 合初 中 生 的认 知 规 律
使石灰பைடு நூலகம்变浑浊后又变澄清 ,故不能确定所 收集 的 气体是C O ……但还未等评估 、 交流完 , 下课铃响 了, 只得草草下课。
小学科学STEAM活动的几点思考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小学科学STEAM活动的几点思考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反思经验交流)摘要:小学科学是STEAM活动启蒙课程。
STEAM活动是指涉及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活动。
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入手,充分整合各种有利因素,积极推进小学科学中的STEAM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STEAM活动;课堂教学;科学素养STEAM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需要科学教师把该活动的五项基本因素有序组合在一起,激发学生活动兴趣,明确探究方法,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系统整合教材,完善体系,促成STEAM活动在小学科学有序推进,帮助学生在活动提升自我。
在原有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加入STEAM相关元素,使学生明确活动目标,掌握活动方法,形成相关能力,最终推进STEAM活动顺利开展。
一、简约环节,简化材料,推动家校互动STEAM活动的过程环节多、过程长,每个活动都让学生仔细经历并不现实。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活动进行适当调整,使活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同时通过家校互动,确保材料充沛,保证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1、弱化环节,保证主体经历完整的STEAM活动非常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每个STEAM活动学生都需要完整经历。
在活动中,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突出其主体部分,弱化环节,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同时节省时间。
如,在教学《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弱化环节,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重点环节中。
虽然问题假设、选择材料、设计图对学生制作太阳能热水器有帮助,学生需要仔细思考,但并非一定要通过文字和图片进行展示,用实物讲解,更利于学生展示,同时节省时间,保证活动主体有序进行。
2、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材料多是阻碍STEAM活动有效推进因素之一,如何就地取材获取材料,是摆在科学老师面前的难题。
“变废为宝”活动是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自己和发动其他人共同收集常见物品包装材料及其它弃用物,将它们再次利用赋予新的生命。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几个共性问题的思考.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几个共性问题的思考科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几个共性问题,通过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拟以从颇多感叹,缺少思考、活动有余,思维不足、只求合作,不求实效、精心预设,忽视生成等四个方面阐述,与科学同道进行交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育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目标,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新理念引导下的科学课堂,必定会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将会演绎得淋漓尽致,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顺其自然无所作为,教师仍需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究。
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何去引起关注,以提高课堂教学呢?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拙见。
一、颇多感叹,缺少思考。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固而可知,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现就根据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谈一谈见解:课前各种因素的思考。
(1)科学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和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认为科学是“副科”、“偏科”,对考试没有作用,少学一点。
家长们都是通过开家长会、家访才知道有科学这一门学科。
所以要让家长对科学课引起重视,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卡(如卡上注明每次活动要完成的作业并让家长配合或签字)。
这样便于科学课的后续探究。
(2)课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但在课堂中又不能解决的,老师不能只是回避,要在教师指导下到课外继续探究。
例如在《蚂蚁》的教学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下雨时蚂蚁会搬家吗?”,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成立研究小组,下课后设计好方案,让学生跟踪调查蚂蚁的这一生活习性。
但象这样的问题,老师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这个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不能研究,把它带到课外去研究好吗?”一句话就把学生的问题回避了,并没有引导学生课后要怎样研究?所以我们教师要在课中就引导学生课后怎样去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三问”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三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去操作,感知实验现象,自主探究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何让实验更生动有趣?如何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实验结果?这三个问题,即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安全性和引导性,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趣味性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注重实验的“趣味性”。
可以选择那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实验,如制作彩虹、发电等,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并激起兴趣。
可以通过利用简易的材料和器材来进行实验,让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方式就能够完成实验,并获得令人激动的结果。
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方式,如谜语、故事、竞赛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实验过程更富有乐趣。
还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验,如鸡蛋飞行器、自制冰淇淋等,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感受科学的奥妙,增加实验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二、安全性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的安全性是需要重点关注和保障的。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有限,对危险性、保护性等方面的意识较低,所以在实验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实验教学必须重视实验的安全性。
教师要严格按照学校的安全规范来设计和选择实验内容。
在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前的安全说明和实验用具的准备,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并教育学生在实验场中要严守纪律,严禁违反实验规定。
教师要向学生普及实验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的危险性,增强安全保护意识。
学校还可以配备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遵循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使实验教学更有保障。
三、引导性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而这就需要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关注引导性。
关于科学课长时探究的几点思考3
关于科学课长时探究的几点思考摘要:科学课长时探究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发现问题以及观察,所以不管课前还是课后进行长时探究,我们都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长时探究有效性开放性《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1]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因此,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但是,如何在课堂40分钟里以及课后进行长时并且有效的科学探究就很值得思考和尝试。
(一)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为长时探究争取时间1、精简导入课题导入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精简又能引起学生兴趣,那对于后面的长时探究就能很好的起到保障作用。
如在《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就可以使用烧杯、梨子和苹果进行很好的导入,将梨子放在烧杯里,这个苹果还能放进去吗?怎么样才能把苹果放进去?就可以很好的引出两个概念:○1物体占据空间;○2我要进去你必须出来。
2、精练语言,问题具有针对性教师是科学课上的引导者,精练的语言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想法以及探究活动的形成。
然而教师的引导更多地是通过问题来实现的,所以在提问题是要有针对性,尽量避免自问自答、以及模凌两可的问题,答案要明确,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有效性并引导下面环节。
问题的针对性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向的定位,影响学生是否回答问题及回答问题的水平。
初一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答疑
初一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答疑自然科学是每个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中包含着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
初一学生在学习这些科目时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
为了帮助初一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本文将就一些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初一学生顺利学习自然科学。
一、物理方面的问题1. 为什么铁会生锈?铁生锈是因为在潮湿的环境中,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铁氧化物,即铁锈。
这种铁锈会使铁的表面发生腐蚀,导致铁的质量减小,逐渐变得脆弱。
2. 什么是静电?静电是指物体通过摩擦等方式带电后停留在物体表面的一种现象。
物体带正电和带负电的两种状态称为静电。
当两个带电物体接触时,它们会相互吸引或者相互排斥,从而产生静电现象。
3. 为什么石头会掉下去?根据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当一个物体受到重力作用时,会沿着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因此,石头在悬崖上的时候,由于重力的作用,会沿着竖直方向下落。
二、化学方面的问题1. 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之间,由于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变化,并伴随着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反应会有一些特征性的现象,如放出热量、变色、起泡等。
2. 为什么水会沸腾?水在受热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被克服,水转变为水蒸气,从而产生沸腾现象。
3. 火柴怎么着火?火柴头上的火柴头部分含有活性物质,当火柴头受到摩擦或者拉伸,火柴头里的化学物质会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产生火苗,从而着火。
三、生物方面的问题1. 植物是怎么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通过叶子中的叶绿素吸收阳光的能量,然后与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化学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
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生存的重要过程。
2. 什么是基因?基因是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它位于生物细胞的染色体中,并通过DNA分子的形式保存和传递生物的遗传信息。
3. 动物为什么需要进行呼吸?动物需要进行呼吸是为了获取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
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城关二小袁宝丽近年来,由于科学教材不断变更,没有更多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如何更好推进这门课程,无论老师的教学实践,还是教研组教研活动,都值得我们不断的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思考与体会谈一下几点。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难以把握教材的分寸。
(1)教参内容不详细,无法给教师提供统一的教学标准。
(2)以活动为主的教材表达形式难适应。
例如: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这一课中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的研究计划。
2、新的学习方式,实施效果差。
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动手实践、交流表达的机会,但理念清楚实践难,合作流于形式,学生不善于交流,探究活动得不出结果,浪费大量时间。
3、活动设计表面热闹,没有深度,达不到探究或者实验的目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追求深层次的科学探究思维。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1、扎实训练学生的学习基本功。
如:(1)善于解决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观察及表达能力。
(2)善于解答学生提出问题的多样性,教学中应扎实做好备课,尽可能解答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
例如a、水的多少与溶得快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b、水的多少与溶得多少有关系吗?c、水的冷热与溶得多少有关系吗?d、水中溶解食盐后,液体的体积会增加吗?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课本中的问题。
(3)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科学教学要求,应建立“看、听、想、讲、做、写”这条学习链,使学生的五官都能动起来,善于赞赏学生的活动表现,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今后教学中应把握好一下几点:1、精心准备教学材料,使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动起来。
2、合理处理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有效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追求课堂教学高质量。
4、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从课内引向课外。
总之,作为科学教师,需要不断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并且不断反思、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让科学课课堂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大舞台。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6《加快溶解》教学反思(3篇)
《加快溶解》教学反思(1)在本次《加快溶解》的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学实验的魅力和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不仅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们熟悉的奶茶粉作为引入,迅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
通过让学生猜测并讨论如何更快地泡好奶茶,我巧妙地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加快溶解。
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引入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探究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测假设——验证实验——获得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通过两个对比实验,学生们不仅直观地观察到了温度和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还学会了如何使用对比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
我特别强调了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控制变量法”,但学生们在实验设计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方法,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过于追求实验结果,而忽视了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分析。
我意识到在实验前应该更加明确地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如何记录和分析数据。
其次,有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不够积极,存在依赖心理。
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此外,我还意识到在拓展部分可以做得更加深入和广泛。
虽然我已经引导学生思考了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并观看了相关的视频,但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能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如物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等。
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最后,我认为在课堂小结部分可以更加系统地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和方法论。
通过板书设计和课堂总结,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以及加快溶解的方法。
同时,我也应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谈中学化学新课改下科学
谈中学化学新课改下的科学探究【摘要】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实效地实施探究是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对一节化学探究课的作了以下几点思考:探究的六个环节是否要面面俱到?教师如何在探究教学中把握指导程度?探究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活动场所是否只局限于课堂?【关键词】探究教学教学思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科学探究教学把现实世界带入课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了科学家们艰辛的探究过程,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
真正的探究不但能改变目前学生厌学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并使教师从中受益;但由于大家对探究教学的不同理解,在探究教学中就出现了未尽人意的情况;下面以本县一节公开课为例谈谈探究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探究co2制取的方法实验教学片断学生二人一组,桌上摆放大试管、单孔塞、导管、集气瓶、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石灰水、火柴、木炭、酒精灯等。
师:我们已学习了氧气的制取和co2的性质,今天来探究如何制取co2。
探究前请仔细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和以下补充材料:①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表面会阻碍反应继续进行,②制取气体应考虑反应控制、反应速率、气体纯度、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操作方便等方面。
师:科学探究有六个环节:①提出问题②猜想和假设③设计实验④实验和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评估⑥交流和合作。
请按照这六个环节来探究。
学生进入探究活动后,教师除了安全提示外成为旁观者一言不发……看着临近下课,但还有一半学生还在探究;为完成教学进度,教师只得强行将学生的探究停下来,在完成与未完成的小组中各选几组上台交流。
有些小组顺利完成了六个探究环节,认为最好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co2。
但已完成的小组中实验方案也有不正确的:他们想另辟蹊径收集人呼出来的co2;或用木炭燃烧来制取co2。
未完成的小组中有的因气密性不好收集不到co2而怀疑实验原理是否正确;有的因燃着的火柴离集气瓶口太高而不能确定是否收集满co2,因而不能确定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co2和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制co2哪个方案更好;有的因检验时通气时间太长使石灰水变浑浊后又变澄清,故不能确定所收集的气体是co2……但还未等评估、交流完,下课铃响了,只得草草下课。
谈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能力
谈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能力探究能力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探究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它是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科学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教师讲授转变为学生主导。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
我们需要提供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实验、观察、调查或模拟实验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充分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设计课程项目,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不仅可以学会互相合作,还可以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开放性的探究是指学生在指导下自由选择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得到结论的过程。
这种探究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思辨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我们还可以通过评价和反馈来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
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通过评价的结果,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激发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
探究能力在科学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教科版《科学》实验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以其独特的风格与魁力吸引着众多的科学老师。
大家在近两年的使用教材过程中,明显感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中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突出了以学生亲历探究为主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师生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而成长,科学课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我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和交流研讨中,觉得还有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共同商榷。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重问题提出,还是重解决问题
探究应该从问题开始。
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维,提出他们要探究的问题,有的问题提出虽然可能超出常规要求,却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思路更宽广。
课堂上了解学生在已有经验中生成的真实问题,可以使教学活动从学生的需求中走出来,也就是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需要不断发展的一部分,这样,教师就能较准确地找到探究的切入点。
通过近二年的教学调研,发现似乎很多教师明白了这一点,但在具体运用上出现了偏差。
我曾听过《我来造一张纸》这样一节课。
上课开始教师提出了“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了“我想知道怎样造纸?”“我想知道用什么造纸?”“我想知道是谁发明了造纸?”“我想知道造纸厂怎样造纸?”等23个问题,看到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很浓,又切入到了教材内容上,教师异常高兴,表扬了学生后,就指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过程,随后教师又讲解了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和发展;最后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孩子们就提出了“老师,我想造一张红色纸,怎么造?”“老师,工厂造纸和我们课堂上一样吗?”“照相纸怎么造?”“蜡光纸怎么造?”“卫生纸怎么造?”等18个问题。
当学生提完问题后,在教师又一次鼓励了学生提问的热情后就下课了。
从以上例子中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在课堂上重视了学生提出问题,却忽视了提问的引导,忽视了解决“我来造一张纸”的过程。
在科学探究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点没错,教师应在学生提出了与教材设计的问题相同后,鼓励他们尽可能地从不同的方面来提出问题,在学生得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再指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整理、分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进行研究所需要的条件,并选出典型的、利用现有条件可进行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其探究的过程,课堂上解决不了的可在课后继续探究。
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让他们兴趣盎然、探究愿望强烈。
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不引领学生探究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容易导致放任自流或作秀作戏的形式主义。
相反,教师如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适时引导、从扶到放、循序渐进并注意提问质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科学探究也就会事半而功倍,明快而高效。
二引导学生探究要程序,还是要体验
学生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做为教师,当然要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但在我看到的一些课堂上却不尽然。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了解空气》时,他一方面极力想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另一方面又对学生做实验是那样的不放心。
每次实验前他都进行演示,让学生注意这,注意那。
给人的感觉是他就像一位细心呵护婴儿的保姆,让学生缩手缩脚,无法展开探究。
更让人遗憾的是,在汇报“纸的奇遇”活动时,有位学生说,他按老师介绍的方法,把塞入纸团的杯子放入水中又拿出来后,纸湿了(与实验预期效果相反),这位老师并没有询问学生怎样操作的实验,而是忙于解释这位学生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结果是越解释学生越糊涂。
上例中,这位教师的错误就在于:他没有把学生真正当成是探究主体,没关心到学生的亲身感受,只想把自己辛苦做出来的“菜”硬塞到学生嘴里,他应该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那位学生,我最想了解什么?最渴望老师给我什么帮助?笔者认为:老师不能因为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上,学生的探究想法和自己教学程序设计不一致时,就显得惊慌,惟恐意外的出现破坏了自己预设的程序。
新课程要让我们重视的是学生的探究体验啊!不让探究何谈体验?
科学学习是师生互动、不断生成的探究过程,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会提出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也会常常出现许多难以完全预设的情况,甚至会频频“失控”。
教师只要把握好“放”与“扶”的度,正确摆正程序和体验的关系,合理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科学,那么虽然出现程序的“失控”,但学生亲历了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目标也就可以实现。
三探究是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
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主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
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
我们常讲“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因此,“过程”比“结论”更有具体的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新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维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
有位教师在教学《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时,准备了锣、鼓、音叉、槌子、吉他、二胡、手风琴、收录机等大量的器材,又让学生准备了尺子、口琴、橡皮筋、竖笛等物品。
一上课这位教师就让学生动手,使锣、鼓、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接着又使音叉、槌子发出响声,最后全班再听吉他、二胡、手风琴、收录机、竖笛发出的声音。
在学生如此自主探究了30分钟后,教师才让学生汇报、交流了声音的不同特点。
对学生来说的确热热闹闹的玩了一节课,但他们只知道了各种材料所发出的声音不同,却不知道声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这样的探究虽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但过于强调过程,而忽视教师的作用,又偏失了结果。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说,所谓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要的结论而必须经历的主要程序。
无庸置疑,科学探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统一性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假设、验证、分析、综合等多样化的过程,没有求异的思维过程和多样化的认知,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那么具有统一性的结论学生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
教育的评价是一种价值的判断,任何不注重教学结果,不注重教学质量的改革,肯定得不到全社会的认同。
科学课的质量评价不仅要能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要促进科学课程自身价值的提升和科学教学质量的衔接。
所以说:教师在引领学生科学探究中必须既重结果,也重过程。
四分小组学习不能等于合作学习
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方式。
把学生分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既可有效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密度,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因此被教师广泛使用。
但在课堂上发现,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着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
下面是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完成“磁铁能吸哪些物体”的实验。
只听老师提出要求:“同学们,老师已为大家准备了磁铁、铜钥匙、铁钥匙、回行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纸片、棉线等材料,请大家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并将实验结果向全班汇报。
”话音一落,学生们就组成几个小组坐到一起忙开了。
只见有的小组里在做实验;有的小组在讨论;有的……而有的小组却鸦雀无
声,看到别人都做实验后才不情愿地各自拿起实验器材。
几分钟过后,只听老师说:“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的收获!”人多的小组抢先发言,几名同学汇报“磁铁能吸哪些物体,不能吸哪些物体”的结果都完全一致。
而有的小组里互相看着无人发言……
较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科学,作为科学课改革的一个重点,其实施将直接影响到课题教学目标乃至课程目标的达成。
以此课为例,其课堂教学目标,我想除了“让学生明白磁铁能吸哪些物体的道理”以外,“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培养其刻苦钻研、求异创新的实验品质,”无疑是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
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教师虽然安排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却没有重视小组活动的质量,更没有重视那些“弱势群体”。
其问题主要存在于:(1)小组合作、探究前,学生对教师要求的意图不十分清楚;(2)学生交流前,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3)自由组合时,“尖子”学生几乎坐在一起,“学困生”到了一起;学生有不同意见也不敢发表,是因为集体的意见阻碍了个人的思维。
从上例看出,在教师的心目中,只要有了“小组合作”,只要有了“交流讨论”,“得出一个正确的实验结果胜过一切。
”这就是合作学习。
试想这样一种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虽然说“热热闹闹”,却没有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没有了学生亲历探究的体验,也没有学生充分的合作,更谈不上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这难道是我们所追求的合作学习吗?
综上所述,笔者无意否认新课程的实施为科学课堂带来的勃勃生机,只是希望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到一些问题。
因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理应是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始终不渝的追求。
只要我们准确理解《科学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师行为,合理引导学生探究,尽快走出教学误区,新课程的目标也就日渐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