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百家争鸣的条件有哪些
先秦时代的思想、文化、科技
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 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A
高美峰制作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 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④“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高美峰制作
4.易中天曾经说:“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 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锋,儒道争锋, 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 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 A、争夺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C、寻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新途径 D、学术界的混乱和无序
C
高美峰制作
夷夏界限的变化
远古时代在各地散布着许多部落,无所谓夷夏问题。 周王朝建立后,周王朝和从属于周的中原诸侯国逐渐自称 为“诸夏”,并把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的部落当作野 蛮人而和诸夏对立起来。在春秋时期,诸夏自称为诸华, 或华夏,少数民族则泛称夷或夷狄。华夏和夷狄之间的确 曾经有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又长期有着 密切的共处关系。春秋时,在大国争霸的同时,晋、齐、 秦等国都把临近的夷狄纳入本国版图,加速了夷夏的融合 进程。楚、吴、越也在迅速地华夏化,战国时,华夏族基 本形成了,这就是汉族的前身。
高美峰制作
古代中国人有重华夏轻夷狄的思想,这就同古代印 度的雅利安人称异族为“蔑戾车”和古希腊人称异族为“蛮 族”一样。不过,古代中国人对夷夏的区分还有其自己的 特点。这就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文化而非重 种族的区分标准。 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自然地就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 了。以文化为标准的夷夏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对 中国以后的历史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剖析
第三、作为贵族,士一般都接受比较良好的教育。 士的教育条件不一定最好,学习的积极性可能 最高。因为他们是最低的贵族,有身份无地位, 有义务无职务,有事业无产业。这就要有本事, 而且非有本事不可。是特别重视教育的人,靠 本事养家糊口。修、齐、治、平,都是士的任 务,也是士的使命。为什么?
(二)士人崛起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一个转型期,中国向 何处 去?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士人。儒家代表文士、 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法家代表谋士。
什么是士?士的特点
第一,士在先秦是最低一级贵族。当时阶级分: 贵族、平民、奴隶。贵族又分:天子、诸侯、 大夫、士。四个等级的形式是封建所致、宗法 使然。
第二、同为贵族,士与天子、诸侯、大夫的区别 在于士没有不动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士也)
特殊身份 ——贵族中一员
历史使命“士不可以不弘道,任重而道远”“无 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 世之太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精英意识 ——孟子“天生此民”是为了“使先知
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
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东迁,历史进 入东周 ——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日渐式微, 宗法礼仪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王纲解纽,诸侯 争斗,“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政出大夫, 陪臣执国命 。以下犯上僭越礼制的现象很多
西周时期,社会实行的是贵族政治,权力、 财富、文化都被贵族(天子、诸侯、卿 大夫、士)尤其是上层贵族掌握而且世 袭,庶人不得参政议政。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有些出身下层的人——主要是 卿大夫阶层,不满足于这种生来的不平 等,要求重新分配权力及其他社会资源。 于是出现了许多以下犯上、破坏等级秩 序的“篡权”行为,周天子的威望大大 下降,诸侯国之间展开了争夺霸主的残 酷斗争,人民生灵涂炭,血流成河,面 对这种社会大动荡,士人如何评价和作 为?
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
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经济上: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
“士”就好象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梧”,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
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广令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政。
在学术自由的的待殊历史环境下,谡下先生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政治上:群雄并起.诸侯割据战争,打破鼓励局面。
客观上为多种思想.多种文化的发生.演化.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
文化上: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文化下移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正面影响1、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造就了中华民族专直精诚,含弘广大的秉性与开物成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例如:自孔子提出“人能弘道”、“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之后,“内圣外王”的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
3、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人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诚明合能”是要使人的心性修养与人我的和谐、对天地自然的顺应都融洽为一,以培养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把品德、精神逐层提升至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够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负面影响1、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够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2、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3、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4、“心性之学”重体悟,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1、中国长期属于封建社会,大多以小资产阶级为主要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观念根深蒂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充分体现 了社会管理者的榜样示范作用。
政见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兼 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性恶论”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2.影响 (1)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
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
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 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 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使文化下移, “士”阶层活跃起来。
二、主要派别 及主张
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 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 智慧纷呈。
(一)儒家——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
1.孔子
从“累累若丧家之犬”“孔老二”到“万世师 表”“至圣”“素王”“至圣先师”,孔子可
真是经得起多少诋毁,就担得起多少赞美。
2.孟子
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
“仁政”
说,主张施行“仁政” (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小 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
民本的民本思想,成 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主张 “性本善”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 的善性
⇓
制出现,井田制瓦解。 3.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社会变革(包括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政治制度)
第8课 百家争鸣
4)教育观: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 创办私学,“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诗经》《书经》 《礼》《易》和《春秋》”。
天地万物为一
③崇尚自然, 追求精神
自由
逍遥游的庄子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 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三)法家学派
1、代表
李悝 吴起 商 鞅 韩非子 申不害
李悝
(1)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 量,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课堂检测
1.下列孔子的教育主张,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
贱A的.有是教(无A类 )
B.因材施教
C.只是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当仁不让于师也
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
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C)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是中 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韩非口吃(结巴),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 斯同是荀子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 捷,李斯自以为不如。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 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商鞅、慎到、 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 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 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 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 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 君主地位 .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
[键入文字]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一能够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的局面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这是一个复杂深刻的形成过程。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最根本的原因便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推广运用,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得占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他们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是社会地位却不高,因此急需提高自己的地位。
再就是当时诸侯争霸,连连战争,各国君主都渴望得到人才的辅佐,客观上形成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各种流派的人都可以自由抒发自己的见解,而且诸侯国为了招揽人才,还会给人才营造良好的经济物质条件,这也促使各种人才终年奔波,周游历国,寻找能实现自己理想抱负学说的君王。
当时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一些有理想的普通士子也渴望学习知识文化,在政治上谋得一席之地,所以不满足传统的官府办的贵族学校的教育,纷纷拜师学艺,这就促进了私人办学的兴起,孔子便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这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不同学派的人思想观点政治主张有所不同,形成了三教九流并存的局面,各种学派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有所学习有所排斥,互不相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诞生了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多个学术流派。
一些大的学术流派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都通过著书立说要宣传自己的思想见解,对后世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多的促进作用,因此后人一般都对这一时期的学术争鸣持正面评价。
百家争鸣是哪百家
1。
先秦诸子百家之百家争鸣
背景
•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制动摇,兼并 战争频发、政治风云多变。各诸侯除了 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 实力外,为逐鹿中原,十分需要借重知 识分子,因而“养士”之风盛行。正是 在这种情势之下,士阶层空前活跃,有 的聚徒讲学、有的游说各国,这对“百 家争鸣”起了促进作用。
法家 韩非 战国 权国家;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
新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孔子
同仁的思想 爱人
重民
民本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孟子
荀子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民水君舟
尊王贱霸 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
性善论 性恶论
天命观 畏天命
天人合一 天行有常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 图治的理论武器
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文化学术 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传统文 化体系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语怪力乱 天视自我 制天命而用
神
民视
之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前因后果5士人的崛起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前因后果5士人的崛起内容简介:易中天先生讲到,周取代了商以后,他们用礼乐来实施统治,这比滥杀无辜、草菅人命要好多了,所以周人的礼乐算得上是既开明又文明的制度。
所以易中天先生认为,在周代已经确立了这样一系列举措,他们在思想上确立“以人为本”,政治上实行“以德治国”,制度上推行“礼乐教化”,这一系列的举措实行,说明了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民族,这才创造出如此精巧高明的新制度和新文化。
这也正是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第一个原因──心智的成熟。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硝烟四起。
周人建立的社会制度一下子“礼坏乐崩”,这才出现了百家竟相争鸣的局面。
那么面对如此大乱的时代,这个社会该何去何从呢?谁又能回答这个问题呢?全文: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士,也就是士人,士是最低一级的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为什么只有士能回答这个问题呢?因为在春秋战国尤其是在战国时期士是最牛的。
为什么牛,怎么个牛?讲个故事。
到了战国中后期各国诸侯大夫都要养士,什么叫养士,就是把这些士都网罗到自己门下,掏钱养他们,养士,养的最多的有四个人,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贾谊的《过秦论》里就讲到这四人,叫做: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这四个人每人养的士都在3000以上,他不但要养这么多人,而且这些人很牛。
比方说孟尝君手下有个士叫冯驩(欢)。
他呢是自己去找孟尝君的,穿了一双走远路的草鞋去见孟尝君,孟尝君马上就接见了,然后非常客气地问:【flash】孟尝君:先生远道而来有什么教导我的吗?冯驩:没有什么,我就是听说阁下喜欢养士,对士人很好,我正好也没地方吃饭就来了,没什么好帮你的。
孟尝君想,怎么来了这么个人,也是士啊得养着。
那好好好,然后把他的接待办主任叫来,来了一个你安排他住招待所,叫做传舍。
住在招待所。
过了几天孟尝君就把接待办主任叫来,说新来的那个姓冯的这两天在干什么呢。
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法师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 战国(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背景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对于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有自已的见解和主张。
百家争鸣的主体:战国时期,官府文化教育的局面打破了,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的“士”大量出现,由于出身、政治见解和思想方法的不同,他们分别依附于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充当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代言人,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
百家争鸣的社会基础: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就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各国的国君及贵族、官僚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
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而言的自由,受政府干涉较少,使得各学派有发展的机会,有发表自己主张的场所。
百家争鸣发启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首先,社会大变革带来思想大解放。
其次,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再次,社会交往的频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最后,讲学风气的盛行,私学的兴起,使文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传,形成了争鸣氛围。
意义: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和保护新兴地主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积极意义。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动时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运动打破了传统的生活和观念。
过去的一切怎么看?需要人们回答。
现在应该怎样生活?需要人们创造。
百家争鸣形成的条件
百家争鸣形成的条件思(从思想文化方面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群雄并起、诸侯割据的时代里,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也出现了很多有思想有抱负的文人儒士。
他们就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术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争论,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见解,从而形成了一种学术界空前繁荣的局面。
这一时期,诸侯为了称霸中原,纷纷招贤纳士,运用不同的思想来提高国家的生产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就给当时的有志之士提供了一个机会,也给学术思想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
与此相应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私学的产生。
在学习关于孔子的生平时,我们知道孔子首先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这其实就是私学出现的一个重要标志。
私学的出现给更多的人创造了学习机会,使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们。
他们学习不同的文化思想,来丰富自己的阅历,以得到更多的成就。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吸收,又提出各自的思想主张,大都形成了“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思想系统。
与私学的出现密切相通的,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士”的兴起。
士在重视礼乐的殷周时期本来是指贵族的最底层,处处受到到贵族的歧视。
但是,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后期,士已逐渐成为了当时知识阶层的通称,不再受到宗法等级的限制。
他们大都是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为公卿大夫所倚重。
在当时,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养士之风,最著名的养士贵族就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而这时的士也有自己独立的精神品格,他们纵谈时势,以天下为己任。
在这个需要人才的时代应运而生,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他们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纷纷著书立说,针砭时势,为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理论著作。
导致各地学术见解不同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各个地区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知识分子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因为自身的环境,而学习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他们学习的东西各有差异,思想主张也各有不同。
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思想解放: 将人从神秘和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确立了中国古代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 1、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 1.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 2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 做人没 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 • 3 .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关爱他,尊敬 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 • 4.对人的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 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
(2)政治思想:
①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 ②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论语· 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 《论语· 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哭。询问 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 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 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 “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提倡C
• •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为政以德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 吗?为什么?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 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 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 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条件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2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其一,政治因素。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
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
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
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那么你了解百家争鸣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一能够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的局面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这是一个复杂深刻的形成过程。
最根本的原因便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推广运用,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得占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他们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是社会地位却不高,因此急需提高自己的地位。
再就是当时诸侯争霸,连连战争,各国君主都渴望得到人才的辅佐,客观上形成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各种流派的人都可以自由抒发自己的见解,而且诸侯国为了招揽人才,还会给人才营造良好的经济物质条件,这也促使各种人才终年奔波,周游历国,寻找能实现自己理想抱负学说的君王。
当时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一些有理想的普通士子也渴望学习知识文化,在政治上谋得一席之地,所以不满足传统的官府办的贵族学校的教育,纷纷拜师学艺,这就促进了私人办学的兴起,孔子便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这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不同学派的人思想观点政治主张有所不同,形成了三教九流并存的局面,各种学派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有所学习有所排斥,互不相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诞生了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多个学术流派。
一些大的学术流派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都通过著书立说要宣传自己的思想见解,对后世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多的促进作用,因此后人一般都对这一时期的学术争鸣持正面评价。
百家争鸣的背景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春秋战国,争霸战争层出不穷,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想争当天下霸主,百姓苦不堪言。
不过政治上的分裂,往往早就文化上的大发展,大繁荣。
由于各国诸侯们都需要人才来辅佐他们实现称霸的梦想,所以对人才尤其是有真才实学的士子都给与很好的礼遇,像齐国的齐桓公就在宰相管仲的建议下设立稷下学宫,专门供各国才子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百家齐鸣的开放局面;燕国的燕昭王专门筑黄金台招揽各国人才,因此才吸引了著名将军乐毅前来投奔。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高中历史知识点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高中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高中历史知识点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百家争鸣》
9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 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 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孔子三千弟子手執竹簡漫漫歌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儒家学派 1、代表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1、根本原因(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 鸣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
2、社会原因:大变革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各阶级、
各学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 3、政治原因: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创造宽松的政治环
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鲁国一个 大夫,用了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而 当时礼乐制度规定,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 队伍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大夫只能用四排 三十二人。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当这个人物知道这件事后,气愤难 忍,大发感慨道:“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 忍,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
材料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二)百家争鸣的主要表现:
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什么儒家又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 水深火热 专心致志 负隅顽抗 得其所哉 揠苗助长
阅读课本P17活动,归纳其观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道家
庄子
庄子哲学的核心:生命与自由 物我齐一——”超世、順世”、 回归自然、本真 相对主义(不可知论) 庄生梦蝶
“儒道互补”:老庄“出世”哲 学与儒家“入世”哲学共同构建了 中国式的人生态度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其他诸子学说
其他诸子
阴阳家 阴阳五行说、五德始终说——历史循环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思考
思考
孔子被后世封为圣贤,儒家思想也在后世备受推崇,其思想 在春秋战国为何不被推崇?而后世又备受推崇呢?
当时不被推崇的原因: 1、孔子提倡周礼,发展奴隶制经济,这是“向后看”的历史观,不符合历史
进步的潮流。 2、当时处于列国竞雄的时代,诸侯争雄讲的是实力和暴力,着眼的是利益,
“礼”
“不知礼,无以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己复礼以为仁 。”
《论语·颜渊》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
孔子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的伦理哲学
德治
强调治国者以身作则的道德表率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 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兵 家
纵横 家
孙武与《孙子兵法》、孙膑与《孙膑兵法》 苏秦、张仪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知识巩固
知识巩固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提倡“仁”和“礼” ;以德治国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义利观
战国
荀子
“性恶论”;礼法并用;制天命而用之
[百家争鸣,条件,历史]论“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论“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出现了一次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文化灿烂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辞海》对此的解释是: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①。
这不仅是对战国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
应该说,战国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不仅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也不仅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首次历史大展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对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堪称文化发展的光辉典范。
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东周春秋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
一、百家人才的培育百家争鸣首先需有百家的出现。
百家是指诸多颇具相当学识而又各有一定理念的个人或群体。
他们因其所获得的知识不同,思想观点各异,人以群分,形成许多不同的家,即现代所说的学派,因称诸子百家,这是争鸣的前提。
如果没有这些学富五车的诸子和不同理念的百家,何人相争,以何而鸣,首先必须有人才。
人才不是从天而降,而是经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培育出来的。
故此,有必要先从产生诸子的教育说起。
教育的载体主要是学校,学校之兴,据传始于虞舜时代,各代有不同的名称,如庠、序、学、校等。
《礼记王制》云: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周人养国老于东膠,养庶老于虞庠。
虞庠在国之西郊。
②孟子之说则异,他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③时代久远,这些说法迄今均无确切史料根据。
《礼记》据传为仲尼弟子及后学所记④,经考证系实为西汉戴德、戴圣叔侄根据周代所遗留下来的政教资料编纂而成。
百家争鸣现象的社会背景
百家争鸣现象的社会背景摘要: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每当人类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社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便会产生对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与讨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黄金时代,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政治格局的改变、独特的文化氛围、独立的智者阶层和天才的出现,是黄金时代形成的原因。
那个时代影响深远,围绕它的争论从未间断。
关键词:百家争鸣;思想;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这个时代留下的思想智慧不仅像乳汁一样滋养了华夏民族,而且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说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评价,绝非夸大之辞。
从春秋后期到战国的300多年间,涌现出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杨朱、商鞅、韩非、孙武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思想家,真可谓群星灿烂,异彩纷呈。
当时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众多的思想流派,各张旗帜,互相辩驳,气氛非常活跃。
这是中国原创思想的爆发期,各种理论学说表现出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深刻性都是后世无法比拟的。
可以说,从夏王朝出现到清王朝覆灭的4000年间,不论从思想家的成就、数量,还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而言,春秋时期都是一个不可超越的高峰。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影响较大、著作出版最多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是孔子、老子、孙子。
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必有其特定的背景,现就当时的社会背景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由于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有些奴隶主开垦“井田”以外的空地,出现了“私田”。
随着私田的大量开垦,剥削方式也开始改变。
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工商食官”的局面被逐渐破坏,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用人民斗争的力量取得了政权,进行了变法改革,封建制度代替了奴隶制度。
在新的封建生产关系下,战国时期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各地的商业交换密切。
先秦时期的思想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思想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概念 春秋战国时众多学术流派(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
1.经济: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
社会原因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国纷争,分封制瓦解
(四点)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
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雅——宫廷
乐曲歌词。 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起源——春秋战国
特点:以四言为主;流派:现实主义;
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楚辞
概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
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特点:句式灵活;浪漫主义;
代表:屈原——《离骚》
1、 萌芽——“傩戏”:古人用“傩”这种带有巫
术色彩的仪式活动驱逐恶魔,祈求神佑。
起源——春秋战国
傩成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2、 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宴乐、杂技百戏具有更
多的戏曲元素;
乱(一字多形)
绘画
1、 起源:新石器时代 壁画,地面画,陶器装
饰。特点: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 起源——春秋战国
漫。代表作:集体舞蹈图。
2、 战国:楚帛画(《人物龙凤图》)
文学 戏曲
Ziying.Zhang 高考历史
1、《诗经》
①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 500 多年的
诗歌。
②分风、雅、颂三部分
意义
2.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百家争鸣的条件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历史进入了一次重要的巨变时代, 这一时期, 中国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生产力空前提高。
生产力的大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 新兴的地主阶级替代了奴隶主阶级, 社会动荡, 诸候割据, 列国纷争。
旧的政治道德观念、伦理法则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 新的学术的大争鸣, 思想文化领域第一次出现了文化百花园的空前盛世的局面, 国家的稳定, 秦皇汉武一统天下的确立, 中国走上了一条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的道路。
适应这一集权政治的需要,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百家。
从此百家争鸣局面结束了, 致使其在后世封建社会很少重现。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出现。
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这就是经济、社会结构解组,激烈的社会冲突,独立的“士”阶层的形成与天才的涌现。
一、经济、社会结构解组
中国思想文化和世界思想文化有一个共同规律:或者是社会经济大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或者是社会大变革, 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转折刺激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而“百家争鸣”却遇到了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双重因素发生作用, 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学术思想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 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最重要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铁和发现和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
大约春秋初年,我国就发明了冶铁技术,铁的硬度提高,适用于制造各种农具和手工用具。
冶铁技术发明后,铁器以其锋利,坚硬取代青铜器开始广泛使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
到战国后期,基本完成了铁器的普及过程。
铁器的使用, 对农业和手工业等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恩格斯认为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 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
其次, 牛耕的出现。
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农业生产靠手工劳动进行的时代, 耕牛是农业生产中最强大的动力。
战国时期, 牛耕进
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 相比较耒耜、石犁, 是耕作技术上的重大进步。
战国时期农业产量较前有了提高。
再次, 与西周相比, 春秋时期商业繁荣呈现出新的景象。
在官府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之外,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小手工业者, 独立的富商也开始出现, 日益成为社会的活跃力量。
“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 涌现出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大小小的商人。
诸侯各国之间经常有商贾往来从事贸易。
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特别是冶铁技术的发明和改进, 使农业和手工业出现了长足的进步, 商业与城市也随之兴起, 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这些为学术思想的产生、争鸣准备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 必然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动。
春秋以前, 生产工具极其笨拙落后, 多为木、石制耒耜, 只能采取井田制和“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的奴隶集体耕作方式。
进入春秋后,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使一家一户作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小生产开始成为可能, 也使封建小农生产方式的产生成为可能。
新的封建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并迅速成长壮大, 引起社会结构产生巨变, 促使奴隶制衰落, 土地所有制开始从国君、贵族手中失落到卿大夫手中, 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形成、壮大, 并逐步取得政权。
由此, 社会开始大动荡大转折。
二、激烈的社会冲突
经济关系的变化, 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结构的变化, 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治、思想条件, 也为开展学术思想争鸣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柳宗元把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分为封建制和郡县制两种。
夏商周约两千年是“封国土, 建诸侯”的封建制, 这类似古希腊的城邦制, 是一种松散的部落联盟形式。
秦以后两千多年, 基本实行郡县制。
春秋战国这一段正处于两种制度的过渡期, 或者叫社会转型期。
这时有两股力量在较量, 一是想维护封建制, 主张恢复周代典章制度, “兴灭国, 继绝世, 举逸民”。
二是主张变革, 要搞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思想界前者以儒家为代表, 后者以法家为代表。
在旧制度正在瓦解、新制度尚未确立的情况下, 社会呈现纷乱无序的局面, 礼崩乐坏, 战争持续, 没有权威, 没有正义, 民众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
一切有良知的学者、思想家, 都关注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 各种各样的治国方案纷纷出笼。
人们积极应对社会
变化的挑战, 热心参与新的社会文明的设计和创造。
而且,学者都不甘心停留于纸上谈兵, 努力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
于是都在某个诸侯国或某个领域里进行治国策略的实验, 而实验的结果就体现在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对比变化中。
社会冲突越激烈, 对思想家、学者的刺激就越大, 从而使他们的大脑更兴奋, 思维更活跃, 越容易把创造的潜能发挥出来。
春秋战国从公元前770 年算起, 到前221 年, 历时550 年。
这么长的分裂动荡时期, 在中国文明社会是独一无二的。
秦以后中国虽然也有分裂时期, 但都不长, 最长的南北朝时期也不过160 年。
我们可以想象, 五百多年的持续分裂与动荡, 对思想家们的刺激是何等强烈。
这种持久强烈的社会动荡的挑战, 必然激起同样强烈的应战,人的创造潜能得到了一次大释放的难得机会。
其结果就是那一代人创造的精神财富让后人享用了两千多年, 今后还会继续享用。
三、独立“士”的阶层的形成与天才的涌现
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周王室的衰微, 官学逐渐被兴起的“私学”所代替, 一批为王室服务的官方学者失去了官方的身份, 变成了民间的、自由的文士。
他们成了传承文化、创造文化、以智力劳动为业的智者。
他们还不等于孟子说的以“治人”为业的“劳心者” , 不是诸侯、大夫, 而是为统治者出谋献策的游说之士, 不固定依附于某个诸侯的自由职业者。
这样一个士阶层的形成, 是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条件之一。
而活跃的士阶层又是思想巨人出现的必要土壤。
在这样一个需要天才的时期, 真的涌现出一批天才
孔子、孟子、荀子、墨子、杨朱、老子、庄子、韩非等一批天才人物, 是中国思想星空里最耀眼的明星。
他们独创学派, 自成一家, 深深影响着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
这些人极有才华, 极具个性, 极富人格魅力。
他们对自己的理论坚信不疑, 异常执著, 而且身体力行, 言行一致。
在他们看来, 一种学说不应视为供传播的知识, 而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信仰或信念,是一种人生观。
这种信仰、信念、人生观是要用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实践的, 即使遭遇挫折、失败, 无果而终, 也无怨无悔。
他们绝不会因为名利的诱惑而放弃自己的思想和独立人格。
孟子要作“大丈夫” , 庄子反对“丧己于物, 失性于俗” ,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 都表现了高尚的人格追求和坚强的人格力量。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思想巨人, 才会
形成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难得景观。
综上所述, “百家争鸣”的形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烈解组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它是处于变革时期社会多种因素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新因素相互交织和共同推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