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内科学(十版)
中医内科学(十版)中医内科学(第十版)》第一单元:肺系疾病本单元介绍了肺系疾病的病名、二级诊断、辩证治则、关系代表方等内容。
荆防达表汤和葱豉桔梗汤是治疗风寒感冒的方剂,前者是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后者是疏风清热、解表止咳。
针对实证感冒,可以使用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的方剂,或者益气解表、调和营卫的方剂治疗气虚感冒。
针对阴虚感冒和阳虚感冒,可以分别使用滋阴解表和助阳解表的方剂。
风寒袭肺和外感咳嗽都可以使用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方剂。
而风燥伤肺咳嗽则需要使用疏风清肺、润燥止咳的方剂。
荆防败毒散、银翘散、加减葳蕤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三拗汤、合止嗽散、桑菊饮、桑杏汤、二XXX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清金化痰汤、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沙参麦冬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定喘汤、玉屏风散、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华盖散、麻黄汤、麻杏石甘汤、桑白皮汤、五磨饮子、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生脉散等方剂都可以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咳嗽和喘证。
针对痰湿蕴肺和内伤咳嗽,可以使用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的方剂。
针对痰热郁肺和肝火犯肺,可以分别使用清热化痰、束肺止咳和清肺泻肝、化痰止咳的方剂。
而针对XXX和发作期的热哮,需要使用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的方剂。
针对肺虚证、脾虚证和肾虚证,可以分别使用宣肺散寒、化痰平喘、补肺益气、健脾益气、益气养阴、滋阴解表、助阳解表、补肺纳气、扶阳固脱、镇摄肾气等方剂。
针对肺痈和肺痨,可以使用补肾纳气、扶阳固脱、镇摄肾气、疏散风热、清肺化痰、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排脓解毒等方剂。
对于虚热证、虚寒证和上热下寒证,可以分别使用滋阴清热、温肺益气、寒热平调、清温并用等方剂。
对于肾虚血瘀证,可以使用滋阴降火、益气养血的方剂。
总之,本单元介绍了多种肺系疾病的方剂治疗方法,供临床医生参考。
纳气定喘,活血化瘀,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
其中,肺胀和肺痿是常见病症,可以使用麻黄升麻汤、七味都气丸和合柴胡疏肝散等中药进行治疗。
生活中的中医中药
薄荷:土名叫“银丹草”,为唇旁,根茎横生地下。全株青气芳香。叶对生,花小淡紫色,唇 形,花后结暗紫棕色的小粒果。薄荷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它是辛凉性发汗解热 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 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光朋温室采摘的薄荷又是春节餐桌上的鲜菜。清爽可 口。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60厘米,下部数节具纤细的须根及 水平匍匐根状茎,锐四菱形,具四槽,上部被倒向微柔毛,下部仅沿菱上被柔毛, 多分枝。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5⑺cm,宽0.8-3cm,先端锐尖,侧脉约5-6对。 轮伞花序腋生,轮廓球形,花冠淡紫色。花期6-9月,果期10月。 【产地】:产南北各地,生于水旁潮湿地,海拔可高达3500m。 【优点】: 1、燃烧脂肪 所含的薄荷醇能加速体内循环、去油腻、缓解腹胀感并达到分解、燃烧体脂肪、 轻身减肥的目的。 2、养颜美容 从薄荷中提炼出来的精油可用于芳香疗法以及制作香水和化妆品,保护皮肤。 3、缓解压力抚平情绪 薄荷含有挥发油、薄荷精以及单宁等物质,有助于抚平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 是消除疲劳、缓解压力、平心静气的心灵补药。
西南地区的人都爱辣,可惟独麻辣是四川人的 特色,这不仅与它的麻味有关,更因为川中多 湿气,川人易患风湿痛,而性味辛温的花椒恰 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 在止痛方面,口嚼花椒可有效缓解牙痛,而将 其与食盐热炒后敷于腹部,又可治疗由于寒凝 气滞导致的痛经( 这类痛经以冷痛为主,痛势较 剧,用热敷可以缓解)。除了这些常见的药用外, 花椒能治脱发就鲜为人知了。将适量的花椒浸 泡在度数较高的白酒中,一周后用干净的软布 蘸此浸液搽抹头皮有助于生发,每日数次,若 再配以姜汁洗头,效果就更好了。 对于关节痛的患者,花椒50克压碎,鲜姜10片、 葱白6段切碎,三味材料混在一起,装在纱布包 内,在药袋上放一热水袋,热敷30~40分钟, 每日两次可治关节痛。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中医常见病症(40项)1、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2、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3、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4、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5、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中医学习:155个中医术语(精简版)
中医学习:155个中医术语(精简版)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中药外敷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特点。
在中医民间,积累了大量的中药外敷配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健康保养。
本文将介绍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供读者参考。
配方一:麻黄杏仁越婢停汤【用药】麻黄15克,杏仁15克,越婢停15克,生姜6片,红枣5枚。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寒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外治。
配方二:白藓皮浸腐皮散【用药】白藓皮30克,浸腐皮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清水搅拌成糊状,涂抹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皮肤疥癣等病症的外治。
配方三:连翘败酱散【用药】连翘30克,败酱草3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痈肿疮疡等病症外治。
配方四:苦参汤【用药】苦参30克。
【制作方法】将苦参煎煮,去渣取汁,用于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湿疹、疥癣等病症外治。
...配方七十五:桃仁花椒橘皮洗头水【用药】桃仁10克,花椒10克,橘皮1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于洗头。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油性头皮、头屑过多等问题。
配方七十六:防风乌头外搽【用药】防风15克,乌头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植物油搅拌均匀,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湿痹痛、筋骨创伤等病症外治。
以上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是中医民间秘方的一部分,适用于不同的疾病症状和健康问题的外治。
中药外敷的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但仍需在医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如果您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病症分类与诊断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病症分类与诊断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
中医药病症分类与诊断是中医学的基石,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行业的中医药病症分类与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中医药病症的分类中医药病症分类是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将不同疾病划分为一定的范畴,以便于临床病证辨析和诊断治疗。
1. 分类方法中医药病症分类的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和要求进行,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兼病症分类:将疾病按病程、病因、临床表现等因素进行综合分类,例如中风病可分为风症、中风后遗症等。
(2)重病症分类:将疾病按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如寒热病可以分为外感寒邪、阳明寒邪等。
(3)辨证病症分类:将疾病按中医的辨证特点进行分类,例如湿热病可以分为湿热蕴结、湿热下注等。
2. 疾病范畴根据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病症可以大致分为外感病、内伤病、其他病三大范畴。
(1)外感病:指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2)内伤病:指因内在原因引发疾病,如肝肾不调、脾胃功能失调等。
(3)其他病:指既非外感病,也非内伤病的病症,如遗传性疾病、先天畸形等。
二、中医药病症的诊断中医药病症的诊断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主要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法进行。
1. 四诊合参中医药病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诊察手段的综合运用。
(1)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外部表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其病机。
(2)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了解患者的体内腑腔有无异常音响。
(3)问诊:通过与患者交谈,详细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获取患者的相关信息。
(4)切诊:通过对患者的脉络进行切诊,了解患者的脉搏状况,揭示患者的病机。
2. 个体化诊断中医药病症的诊断强调个体化,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而非简单地依靠病名或疾病分类。
中医药学概论 ppt课件
2021/4/29
8
作业Homework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
名称。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收载药物多少种?
2021/4/29
Email:nxz9898@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原因、 部位、性质、程度、邪正关系)病理特性的概括。
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方法论)
其它理论
--核心-藏象经络
其它理论
基石 元气论
2021/4/29
22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把宇宙看成一 个统一的整体,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整体:统一性、联系性、完整性。 人:不是人体。人包括:心理、生理。
明清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 药1892种,中国药学史上的里程碑,
载药850种,比欧洲《纽伦堡
科学分类。
药典》早883年。
➢ 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 张景岳《景岳全书》;朱橚 《普济方》最大的方书。
➢ 温病学四大家:吴又可、叶天
士、薛生白、吴鞠通。
2021/4/29
21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学时
1 3 1-2 中医药学绪论
2
1 5 1-2 阴阳五行
2
2 3 1-2 藏象
4
2 5 1-2 藏象
2
3 3 1-2 气血津液
2
2 1 1-4 校外认药
4
3 5 1-2 病因病机
2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四版)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四版)笔记整理中医内科学/张伯礼,吴勉华主编.—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8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明·薛己的《内科摘要》是我国最早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内伤杂病的病理变化始终不离脏腑功能紊乱、经络通路障碍和气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失常。
“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谨守病机”是论治必须遵守的原则。
把握病机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
认识脏腑病机,应从生理功能和特性入手,结合脏腑相关理论等加以归纳,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先期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感冒(伤风、冒风、冒寒、小伤寒、重伤风)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的病证。
四季皆可发病,以冬(夹寒)春(夹热)季节多见。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流行性感冒属于时行感冒范畴。
感冒之名,最早见于南宋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
朱丹溪明确提出感冒的病位在肺,治疗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大治疗原则。
林珮琴明确提出“时行感冒”的病名。
感冒的病因为外感六淫(风邪为主因)和时行疫毒,病位在肺卫,邪从口鼻而入或皮毛内侵,主要病机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基本治疗原则为解表达邪。
时行感冒应重用清热解毒之品。
(一)实证感冒1.风寒束表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轻症)或荆防败毒散(重症)。
2.风热犯表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代表方: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薄荷、芦根、牛蒡子、淡竹叶、荆芥、淡豆豉、桔梗、甘草)。
3.暑湿伤表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二)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参苏饮。
2.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
3.阳虚感冒治法:助阳解表。
代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咳嗽咳嗽是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症的一种肺系病证。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张介宾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泄泻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护理方案可针对不同症状进行施护。
以下是常见的泄泻证候及对应的要点:1.伤食泄:饱闷恶食,暧腐吞酸,腹痛则泄,泄下不畅,苔腻、脉滑。
2.风寒泄: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泄:久泄不愈,或时泄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舌质淡,苔薄白。
5.脾肾阳虚泄: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膝或腹部冷痛,久泄久痢,粪质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浮沉无力。
对于腹泻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1.观察腹泻程度,包括大便次数、颜色、质量、量和气味等。
2.观察患儿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如果出现严重的腹泻、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便如稀水、脉微细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腹泻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洗净、擦干。
避免并发红臀,若发生红臀可涂抹红霉素软膏、紫草油,保护皮肤。
4.遵医嘱予推拿、刮痧、捏脊疗法、暖脐膏贴脐部等治疗。
对于腹痛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1.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等穴。
2.遵医嘱予穴位按摩。
3.遵医嘱予药物治疗。
4.遵医嘱予艾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温和灸。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和特色技术。
特色技术包括小儿推拿、艾灸、小儿捏脊疗法、刮痧、穴位贴敷等。
健康指导方面,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定时通风换气。
陪护人员1-2名,探视者逗留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影响患儿休息。
饮食方面,注意患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最新资料推荐:夏季提倡母乳喂养,不要断奶。
1.伤食泄:建议食用具有消食导滞和胃作用的食物,如麦芽、大麦、山楂、葡萄干等。
不建议食用滋腻、油炸食品,如牛奶、鸡蛋、红枣、花生等。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本文介绍了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首先,文章列举了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包括主要和次要症状、病期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诊断等。
其次,文章详细介绍了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和对应的症状,包括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等。
诊断时可以参照XXX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中风病的病期诊断标准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在中医证型诊断中,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年龄等因素,将其分为中经络、中腑和中脏三种类型。
针对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中医提出了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四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风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是多方面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期和身体状况等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病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流畅或无法说话、身体一侧麻木、腹胀、便秘、头痛、眩晕、咳痰或咳痰较多、舌头呈红色、舌苔黄腻、脉搏弦而滑。
标准住院时间应不超过28天。
进入该路径的患者必须首先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这些疾病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会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那么他们也可以进入该路径。
但是,由脑肿瘤、脑外伤或血液病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不应进入该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生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B超、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治疗方案应参照“XXX‘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后遗症诊疗方案”以及XXX《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一、感冒的诊疗常规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调护: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
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
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
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
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
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对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当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咳嗽的诊疗常规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据a)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中药综合必考点
1 2 3 4 5 6 7 8中医基础理论病症症的区别(见 PDF 版本)阴阳学说阴阳偏胜: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泻走多余的火热,即“ 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宜用温热药祛除多于的阴寒,即“ 寒者热之”阴阳偏衰: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 、“虚则补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滋阴的药物,治疗阴虚的虚热证。
又称“阳病治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助阳的药物,治疗阳虚的虚寒证。
又称“阴病治阳”五行学说总纲领:“虚则补其母,实则泄泻其子”滋水涵木法:通过滋养肝肾之阴,以制肝阳的治法。
金水相生法:指的是滋补肺肾阴的治法。
培土生金法:指通过健脾补肺的方法。
益火补土法:指通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
总纲领:包括“抑强”和“扶弱”。
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相侮抑木扶土法:指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的治法。
培土制水法:指的是健脾以制约水湿停聚的治法。
佐金平木法:指的是滋阴肺阴,清肝火的治法。
泻南补北法:指的是泻心火、补肾水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
藏象学说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参与了血液的生成心主神明:“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肝的生理特点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易亢易逆,故称“刚脏”或“将军之脏”。
肝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肺的生理特点:“娇脏” “华盖”肺的生理功能阴阳关系的临床应用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心肝脾肺9101112131415161718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主调通水道(又被称为“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全身血管汇合在肺进行气体交换)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肾的生理功能肾主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胃的生理功能胃主受纳腐熟: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
中医完整版(医师定期考核题库)
全国医师定期考核中医医学题库完整版1.下列各项,不属妊娠病范畴的是A.阻病B.鬼胎C.儿枕痛D.胞阻E.子晕答案:C解析:阻病即妊娠恶阻,胞阻为妊娠腹痛,鬼胎为妊娠后子宫增大异常。
儿枕痛为产后腹痛,为产后病范畴。
2.足三阴经从开始部位至内踝上8寸段的分布是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C.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D.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E.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答案:D解析: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则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3.下列各穴中,常用于保健并具有强壮作用的是A.关元俞B.肾俞C.脾俞D.足三里E.气海俞答案:D解析:足三里穴有强壮作用。
4.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A.心气B.肺气C.营气D.卫气E.宗气答案:E解析: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营气的生理功能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卫气的生理功能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5.组成药物中不含有甘草的方剂是A.蒿芩清胆汤B.小蓟饮子C.猪苓汤D.桂苓甘露饮EJ I正散答案:C解析: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6.按十二经脉分布规律,足太阳经在头面部主要行于A.面额B后头C.头侧D.前额E.面部答案:B解析:诸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
7.舟车丸的功用是A.化瘀行水8.行气逐水C.攻逐水饮D.温阳化饮E.健脾利水答案:B解析:舟车丸的功用是行气逐水。
8.外科辨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其成因属A.风9.虚C.火D.湿E.痰答案:D解析:肿是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形成的体表症状。
湿肿常见于股肿、湿疮等。
10.外科辨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其成因是入火B.风C.气D.郁结E.虚答案:E解析: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中医50种常见疾病的病症分型和选方
中医50种常见疾病的病症分型和选方中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和信任。
中医理论强调个体的整体性和平衡,通过辨证论治来对疾病进行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病症分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介绍中医学中50种常见疾病的病症分型和选方。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病症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湿热感冒三种类型。
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1. 风寒感冒:病症表现为寒冷、恶寒、无汗或微汗、鼻塞、流清涕、无咳嗽或微咳、头痛、舌苔薄白,舌质淡白,脉象浮缓。
选方:葛根汤。
2. 风热感冒:病症表现为恶寒不显或轻微、身热、有汗、鼻塞、流黄涕、咳嗽、咽喉疼痛、舌苔黄微腻,舌质红,脉象浮数。
选方:银翘散。
3. 湿热感冒:病症表现为寒冷不显或轻微、身热不高、有汗、鼻塞、流黄涕、咳嗽黄痰、咽喉疼痛、舌苔黄腻,舌质红,脉象滑数。
选方:三黄石膏。
二、头痛头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中医将头痛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肝火头痛、风寒头痛和气滞血瘀头痛等。
1. 肝火头痛:病症表现为头痛剧烈、事事愠怒、口苦、口干、眼红、口干、黄苔,舌质红,脉象弦数。
选方:龙胆泻肝汤。
2. 风寒头痛:病症表现为头痛引颈项、怕风、恶寒、身肢不温、苔薄白,舌质淡白,脉象浮缓。
选方:川芎茶。
3. 气滞血瘀头痛:病症表现为头痛拘急、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苔薄黄,舌质紫暗,脉象涩。
三、胃痛胃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中医将胃痛分为胃寒痛、胃热痛和胃虚痛等几种类型。
1. 胃寒痛:病症表现为腹痛呕吐或有恶心、纳呆食欲减退、肢冷、苔白腻,舌质淡白,脉象缓。
选方:理中汤。
2. 胃热痛:病症表现为腹痛即吐即止、口苦口干、咽喉干痛、大便秘结、尿黄,苔黄腻,舌质红,脉象滑数。
选方:龙胆泻肝汤。
3. 胃虚痛:病症表现为腹痛缓解压痛、饭后腹胀、纳呆食少、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舌质淡红,脉象弱。
四、失眠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中医将失眠分为肝火旺、心火旺和气滞血瘀等类型。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精校整理版
Written By Zhang Bo1 总论:一、 气的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成为个脏之气。
两气相合,即成为人 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二、血的生理: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另外,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
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
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各论:感冒:病名: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病因病机:风。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分证论治:1、 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药:银翘散加减3、 暑湿感冒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4、 体虚感冒⑴气虚感冒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 ⑵阴虚感冒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汤化裁咳嗽: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历史沿革: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
小儿常有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小儿常有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汗证【归纳】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沉寂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
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沉寂状态下,或稍作活动即汗出很多者为自汗。
汗证常有于婴少儿和学龄先期儿童,特别素来体质虚弱者,则更易发生汗证。
婴少儿睡后边部微有汗出,以及天气酷热,衣被过厚,激烈活动,乳食过急等以致的汗出,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为病态。
汗证为中医病证,在西医学常有症状“多汗”中有相关记录。
【病因病理】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
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调停,腠理固密,津液就内敛而不易外泄。
反之,若体质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松懈,则常汗出很多,形成汗证。
其他也可因调护得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均可以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诊断要点】1.小儿在沉寂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者称盗汗;白天沉寂状态或稍事活动汗出者称自汗;但头汗出很多则可称头汗。
3.需除外因传生病、风湿热、结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辩证分型】1.表虚不固症状:全身自汗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简单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纤弱。
证候解析:肺性情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测发为汗证。
动则气耗,故活动后汗出更其。
肺主皮毛,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屡次感冒。
舌淡苔白月永纤弱,均为表虚不固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备,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解析: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够外固,营阴不行以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风,或伴低热。
营卫不和,源由正气不足,病后体虚失调,故见精神疲备,纳呆食少。
舌淡红苔白,脉缓,均为营卫不和之象。
3.气阴两虚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地图舌),脉首饰。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中医常见病症(40项)1、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2、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3、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4、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5、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书目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书目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1.中医学专业(69种)
注:※为示范课程。
2.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82种)
3.针灸推拿学专业(75种)
4.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82种)
5.护理学专业(52种)
6.康复治疗学专业(59种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4、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5、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葶苈子、大枣、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虚汤合参蛤散6阳虚水泛:温阳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药膳不宜随便吃现在,有些人盲目保健,该吃不该吃的东西都吃,有些商家为赚钱,该做不该做的都做,其实,吃药膳的学问可跑龙套了,不是每个厨师都能做,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的。
就拿黄芪炖鸡、菠萝鸡片、冰糖莲子、鹿头汤这四道常见的药膳来说,吃的讲究就很大。
黄芪炖鸡春季食用,菠萝鸡片是夏季佳肴,鹿头汤冬天喝最好,冰糖莲子秋季食最佳,不论时节,单论作用,这四道菜也很不同,菠萝鸡片、冰糖莲子适于阴阳平和健康的人食用,黄芪炖鸡则是增强免疫力的药膳,鹿头汤适宜阳虚怕冷者,而阴虚火旺者则切忌食用。
国家对药膳是有规定的。
卫生部公布的药食两用的药材近79种,现在市场上用的有100多种,有些药与食物相忌,绝对不能胡吃,例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病的百合粮柚,食用时忌食油菜、萝卜、鱼虾。
当然,也有一些平常的药膳早已进入百性家,吃一些根本没什么害处,还特别有益健康,叨唠素炒百合(肺清止咳)、菊花茶(清热明目)、龙眼粥(健脾益肾)、山楂膳(消积养血)、红豆粥(健脾解毒)、绿豆粥(清热利尿)等等,这些药腾普通人能吃,生了各种疾病的人也能吃,但是有一部分药膳是为患病特别配方的,普通人不宜食用中药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的分泌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证。
降糖茶【组成】炒苍术20-30克炒白术15-30克淮山药30-50克生黄芪30-50克玄参15-30克北沙参30-40克玉竹20-40克五味子15-25克桑螵蛸10-15克【功效】健脾实胃、止渴抑饥、降糖。
【用法】每日1剂,煎3次当茶饮。
食疗方两则(一)鲜菠菜根90克干鸡内金银灰色,水煎,1日2次饮。
(二)五加皮、五味子各6克,开水冲泡代茶,每日一剂。
养身要有平常心长寿之心人皆有之,养生之术人皆求之。
养生,不能只求一法一术,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而脱离人之常情常态。
没有生活质量的养生之术不但没的意义,甚至是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中医常见病症(40项)1、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2、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3、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4、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5、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葶苈子、大枣、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虚汤合参蛤散6阳虚水泛:温阳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附子、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白芍)6、肺痨1肺阴亏虚:滋阴润肺-月华丸(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阿胶、山药、茯苓、桑叶、菊花、獭肝百部、三七、川贝母)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当归、芍药、桔梗、贝母、甘草)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人参、白术、当归、黄芪、枣仁、远志、芍药、山药、茯苓、枸杞、熟地、紫河车、龟板、鹿角)7、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当归、赤勺、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甘草)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3、痰浊闭肺:通阳泻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瓜萎、薤白、半夏、白酒)4、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5、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汤合炙甘草汤6、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人参、麦冬、黄芪、白术、茯苓、陈皮、桂心、地黄、当归、白勺、远志、五味子、甘草)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人参、附子、肉桂、熟地、枣皮、枸杞子、杜仲、山药、甘草)8、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龙齿、琥珀、磁石、朱砂、茯神、菖蒲、远志、人参)2、心血两虚: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黄连、半夏、陈皮、生姜、竹茹、枳实、大枣、甘草)9、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高良姜、香附、紫苏茎叶、陈皮、甘草)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法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砂仁、甘草)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枳壳、法半夏、甘草、玄胡、郁金)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黄连、栀子、半夏、茯苓、陈皮、草豆蔻、甘草)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关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当归、川楝子、白芍、甘草)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10、泄泻:暴泻 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疏表散寒—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桔皮、甘草、生姜、大枣)2、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甘草)3、暑湿泻泄清暑化湿-黄连香薷饮(黄连、香薷、厚仆、半夏、陈皮、茯苓、泽泻)4、食滞肠胃:消食导滞-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法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砂仁、甘草)久泻 1、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甘草)2、肾阳虚衰: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防风、陈皮)11、痢疾: 1、湿热痢:清热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大黄、黄芩、黄连、当归、赤芍、甘草、木香、肉桂、槟榔)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胃苓汤(苍术、厚朴、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或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当归、干姜)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赤石脂、干姜、粳米、肉桂、当归、白芍、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党参、白术、木香)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人参、白术、干姜、黄连、甘草、茯苓)12、腹痛: 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高良姜、紫苏、香附、乌药、陈皮、甘草) 2、湿热壅滞: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 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芍药、甘草)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当归、川芎、赤芍药、生蒲黄、五灵脂、玄胡、小茴香、干姜)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桂枝、饴糖、生姜、大枣、白芍、甘草)13、胁痛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见12-4)2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腑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3肝胆湿热: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黄芩、栀子)4肝络失养:滋阴柔肝-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14、黄疸: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茵陈嵩、山栀、大黄)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茵陈嵩、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花生、黄芩、石菖蒲、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壳、白芍、大海、生姜、大枣)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犀角散(犀角、黄连、升麻、山栀、茵陈)阴黄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茵陈蒿、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健中汤(黄芪、桂枝、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生姜)黄疸消退1、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疏肝解郁—逍遥散合鳖甲煎丸2、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汤(茵陈、猪苓、茯苓、泽泻、白术)3、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见12-4)或归芍六君子汤15、鼓胀1气滞湿阻:疏肝理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柴胡、枳壳、芍药、川芎、香附、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苍术、陈皮、厚朴)2寒湿困脾:温阳散寒,化湿醒睥-实脾饮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行气利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7鼓胀出血: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8鼓胀神昏: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或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