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代表作

合集下载

举例论述建安风骨以及差三朝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举例论述建安风骨以及差三朝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举例论述建安风骨以及差三朝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和文学批评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尤其是在建安年间(196~220),以曹氏父子三人为代表的诗人承继了汉代乐府诗歌现实主义中的写实精神,在文学上开创了被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一代文风。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以情辞慷慨,格调刚健为共同的风格特征。

“建安风骨”的名称最早出于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风骨》篇中道:这说明在历史上的建安时期诗歌是以它立足的浓厚的社会内容(“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和厚重有力的风格(“雅好慷慨”、“故梗概而多气”)而形成了自己刚劲的“风骨”。

建安文学其实详细来说并不仅仅是只限于在建安年间,它应该还包括了曹魏黄初、太和(220~232)这一段时间;总体上来说大概有37年(196~232)。

建安文学是中国的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灿烂的时间节点,它是在曹氏父子的倡导与带领下壮大起来的。

他们的诗歌体现了文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不再是把文学当作“阐发经义”的一种工具,而是用来反映现实的生活以及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这就使文学产生了新的面貌。

它以五言诗为首,突破了从两汉以来空洞华丽的辞赋章句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

它以浓厚的社会内容和刚健的写作手法铸就了自己的“风骨”。

刘勰在《文心雕龙。

明诗》中描写了当时五言诗的盛景:“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

文帝。

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

”这说明了建安诗歌在五言诗的发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建安文学中的代表人物,有曹操父子、王粲、蔡琰等人。

曹操不仅是在政治和军事上有非常高的才能,在文化上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可以这样说,曹操一心想做军事巨人和政治军人而十分辛苦,但他却毫不费力地成为了文化巨人。

他酷爱汉乐府民歌,并且努力学习汉乐府的优良传统。

曹操的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二十二首,而这些诗歌几乎全是以乐府诗歌的形式为主。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汉魏风骨) :是指建安作家的作品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

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以曹氏父子为首,包括“七子”和蔡琰,除孔融之外,政治上都倾向曹操。

这些作家大都饱经忧患,对动乱的社会现实有直接的感受。

他们都拥护曹操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有着渴望为国家实现统一而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壮志。

因此,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表现统一天下的抱负,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梗概多气、悲凉慷慨、刚健遒劲,便是他们作品的共同风格特征。

而这种内容和风格,既有着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后来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太康体:是指晋武帝太康时期所出现的一种诗风。

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等。

这类诗歌内容贫乏,大都注重炼字析句,追求词藻的华美,渐流于轻绮靡丽,是形式主义的作品。

(见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左思风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其诗情调高昂,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特色。

他的代表作咏史诗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

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后被钟嵘《诗品》称为“左思风力”。

上官体为唐初宫廷诗人上官为代表的一种诗体。

其诗多为奉和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旧唐书·上官仪传》:“(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这类诗在形式上,更加追求工偶精对,将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的方法。

这虽为制作宫廷诗服务,但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结合作品谈谈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结合作品谈谈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结合作品谈谈对建安风骨的理解建安风骨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建安时期的风格和气质。

建安时期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呈现出独特的特点,被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的理解可以从文学、艺术和思想等多个方面展开。

从文学角度来看,建安风骨体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

建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人们的情感和思想状态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文学作品中得以表达。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赋和辞章等为主要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建安时期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风貌和气氛。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铺陈,展现了建安时期的风骨和精神。

从艺术角度来看,建安风骨体现在当时的艺术作品中。

建安时期,中国艺术经历了一次转型和创新的时期,艺术形式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建安时期的艺术作品以壁画、石刻和书法等形式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洛阳白马寺石窟。

洛阳白马寺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遗址,其壁画和石刻作品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这些作品以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佛教故事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展现了建安时期的风骨和气质。

从思想角度来看,建安风骨体现在当时的思想理念和学术观点中。

建安时期,中国的思想和学术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和王充的纵横家思想。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建安时期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追求。

而王充则提出了“物我两忘”的思想,主张超越个人和物质的束缚,追求自我解放和精神上的自由。

这些思想和观点都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是建安风骨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安风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时期的风格和气质,体现在文学、艺术和思想等多个方面。

建安风骨以其独特的风貌和气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思想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建安风骨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和概念,它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文学风格和精神特征。

在建安时期,即三国时代的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学活动,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三国文学的特色,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安风骨的概念和内涵1. 建安风骨的起源建安风骨一词最早出自《三国演义》,在小说中,《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根据史实和文学想象,描述了三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其中,通过对诸葛亮、赵云等人物的塑造和描写,塑造了一个建安风骨的意境,表现了当时时代的特征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2. 建安风骨的内涵建安风骨的内涵包括了时代的精神特征和文学风格。

建安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治斗争和战争不断,社会风气变幻莫测,人们面对这样的时代,形成了一种坚毅不屈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建安文学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真实、深刻、凝重的风格,注重对人物心理和社会现实的刻画,这些都是建安风骨的内涵所在。

二、建安风骨的文学代表作品1.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罗贯中通过对三国时代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建安时期的精神风貌和文学风格。

2. 《诸葛亮传》《诸葛亮传》是建安文学中的又一经典之作。

作者陈寿通过对诸葛亮一生的描写和评价,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

在这部传记中,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和表现,体现了建安文学的一种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三、建安风骨与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关系建安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和概念,它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摘要:
一、建安风骨的定义与背景
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三、建安风骨的特点与影响
四、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正文:
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为代表的诗文风格。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而文学创作却在这种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建安风骨的作品以其俊爽刚健、慷慨悲凉的特点,成为了文学史上的典范。

在建安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曹氏父子,以及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建安七子的诗文作品,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还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风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扬政治理想、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以及笔调朗畅、意境宏大。

这些特点使得建安风骨的作品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建安风骨还流露出生涯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成为了唐代诗歌繁荣的重要基石。

同时,建安风骨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
多文人墨客纷纷效仿,进一步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建安风骨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矛盾,同时也展现了文学家的理想和抱负。

“建安风骨”的雄健与壮烈

“建安风骨”的雄健与壮烈

“建安风骨”的雄健与壮烈“建安风骨”是指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特别是建安年间(196-220年),文人诗作中体现出的独特风格。

这一风骨代表了那个动荡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以雄健、壮烈的风格著称。

其代表人物包括曹操、曹丕、曹植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豪情壮志,也映射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困境。

一、“建安风骨”的起源与背景“建安风骨”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这一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国家分裂,战乱频仍。

文人们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文表达他们的志向和情感,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的文学流派。

1. 社会背景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民众疾苦。

这个时期的动乱影响了文人的创作,他们在诗文中反映了对现实的困境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建安风骨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诗人们通过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展现了豪放、壮烈的风格。

2. 文学背景建安时期,文学创作开始转向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象,尤其是诗歌创作上,注重对豪情壮志的展现。

这一时期的诗人,如曹操、曹丕和曹植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形成了具有独特风骨的文学风格。

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与作品1. 曹操曹操(155-220)是“建安风骨”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诗作以雄健、气概磅礴著称。

如《短歌行》中:> “对海而唱,青海碧空。

”曹操的诗歌语言简练而有力,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英雄气概的追求。

他的风骨在诗歌中展现了当时文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动乱的反思。

2. 曹丕曹丕(187-226)是曹操的儿子,他的诗歌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同时融入了自己的风格。

其诗作如《燕歌行》中:> “明月照沟渠,千里共婵娟。

”曹丕的诗歌语言优美,情感深刻,表现了他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的风骨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雄健与壮烈,同时展现了他个人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

3. 曹植曹植(192-232)是建安风骨的另一重要代表,他的诗作以浪漫和豪放的风格著称。

建安风骨回顾.doc

建安风骨回顾.doc

建安风骨( 汉魏风骨) :是指建安作家的作品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

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以曹氏父子为首,包括“七子”和蔡琰,除孔融之外,政治上都倾向曹操。

这些作家大都饱经忧患,对动乱的社会现实有直接的感受。

他们都拥护曹操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有着渴望为国家实现统一而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壮志。

因此,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表现统一天下的抱负,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梗概多气、悲凉慷慨、刚健遒劲,便是他们作品的共同风格特征。

而这种内容和风格,既有着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后来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太康体:是指晋武帝太康时期所出现的一种诗风。

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等。

这类诗歌内容贫乏,大都注重炼字析句,追求词藻的华美,渐流于轻绮靡丽,是形式主义的作品。

(见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左思风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其诗情调高昂,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特色。

他的代表作咏史诗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

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后被钟嵘《诗品》称为“左思风力”。

上官体为唐初宫廷诗人上官为代表的一种诗体。

其诗多为奉和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旧唐书·上官仪传》:“(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这类诗在形式上,更加追求工偶精对,将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的方法。

这虽为制作宫廷诗服务,但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慷慨悲凉之魏晋建安风骨,有三曹、孔融等这11人,足矣!

慷慨悲凉之魏晋建安风骨,有三曹、孔融等这11人,足矣!

慷慨悲凉之魏晋建安风骨,有三曹、孔融等这11人,足矣!'建安':东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则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文人,逐步摆脱儒家思想束缚,注重作品本身抒情性,加之战乱动荡,思想感情常表现得更加慷慨激昂。

'风骨':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概念,自南朝至唐,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风':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鲜明而生动。

然,'风'较虚化,它与作品内容和情感有关。

'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强调完整性,可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

建安风骨又称'汉魏风骨','魏晋风骨',是汉魏时期的诗文风格。

特点是慷慨悲凉、雄健深沉。

文学作品的内容为政治理想、民生疾苦、社会现实。

代表人物:“三曹”、“建安七子”等。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反映现实动乱与人民苦难,同时也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但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个性特征。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世尊为典范。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后人合称为“三曹”,与后世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三曹是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他们雅爱词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五言古体诗歌的黄金时代,且身体力行,创作各具风格: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摘要:一、建安风骨的背景和起源1.建安年间的时代特点2.建安七子及其文学成就二、建安风骨的文学特点1.注重实际,关注社会现实2.刚健有力的文风3.辞藻华丽,善用典故4.形式多样,体裁丰富三、建安风骨的影响和意义1.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2.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正文:建安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它起源于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公元196 年-220 年)。

建安年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但同时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被称为“建安七子”,他们分别是曹操、曹植、曹丕、王粲、陈琳、徐干、阮瑀。

他们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实际,关注社会现实。

建安七子生活在战乱年代,他们亲身经历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因此他们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表达了对和平、安定的渴望。

2.刚健有力的文风。

建安风骨的作品以豪放、雄浑、激越为特点,文字间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如曹操的《观沧海》中“对海而唱观沧海”,表现了作者意气风发的豪情壮志。

3.辞藻华丽,善用典故。

建安风骨的作品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注重修辞手法,辞藻丰富,善于引用古代典故,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如曹植的《白马篇》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人物的英姿勃发。

4.形式多样,体裁丰富。

建安风骨的作品涵盖了诗、赋、论、辩等多种文学形式,展示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如王粲的《登楼赋》以赋的形式展现了作者登高远望的感慨,陈琳的《讨贼檄文》则以论辩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针砭。

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许多文学流派和作家都受到建安风骨的启发和熏陶。

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等人,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仍然可以看到建安风骨的影子。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建安风骨简介2.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3.建安风骨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正文(篇1)一、建安风骨简介建安风骨,又称为“汉魏风骨”,是指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诗歌风格。

这个时期的诗歌作品,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建安风骨的主要代表作家包括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等。

二、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1.思想内容:建安风骨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的疾苦以及追求国家统一的愿望。

2.表现手法:建安风骨的诗歌作品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比兴等手法,表现深刻的主题和情感。

3.语言风格:建安风骨的诗歌作品语言简洁、质朴、自然,富有感染力。

三、建安风骨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建安风骨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一直被后世文人所借鉴和模仿。

目录(篇2)1.建安风骨简介2.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3.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正文(篇2)一、建安风骨简介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诗歌风格,因多出现于建安年间而得名。

这种诗歌风格以其刚健质朴、慷慨悲凉、清新明快、语言平易近口语等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王粲、陈琳、刘桢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反映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为主题,抒发对人生短暂、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对家人亲友的思念之情。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曹植的《七步诗》、王粲的《七哀诗》等都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

此外,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刘桢的《赠从弟》等也具有浓郁的建安风骨特色。

三、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建安风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诗经”、“楚辞”等宫廷文学向“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多样化主题方向发展。

建安文学诗歌

建安文学诗歌

建安文学诗歌
建安文学诗歌是汉末建安时期出现的一种诗歌形式,以曹操、曹丕、曹植等人为代表。

这些诗歌多以抒情为主,内容多描写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及个人感受,被誉为“建安风骨”。

以下是一些建安文学诗歌的代表作品: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感慨时光荏苒、人生短暂的感慨。

曹丕的《燕歌行》: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歌,以清新婉约的语言表达了思妇的思念和忧虑。

曹植的《洛神赋》:这是一首描绘洛神美丽动人的诗歌,同时也表达了曹植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王粲的《七哀诗》:这首诗以悲凉哀怨的笔调,描写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悲哀。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以长城为背景,表达了对家乡和爱人的思念之情。

刘桢的《赠从弟三首》:这首诗以松柏为喻,表达了对从弟的赞美和期望。

徐干的《室思诗六首》:这首诗以室内景物为喻,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

应玚的《别诗》: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这些诗歌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VIP专享]建安风骨代表作

[VIP专享]建安风骨代表作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学以致用:可用在老人活动中心或赠老人对联)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野田黄雀行二首》曹植一置酒高殿上。

亲友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

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

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

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

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

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

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

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美女篇》曹植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

顾盻遗光采,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

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

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

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

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

中夜起长叹。

建安风骨-专业文档!

建安风骨-专业文档!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来由:“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历史概述: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含义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为风骨。

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高考文学常识:建安风骨特点及代表人物

高考文学常识:建安风骨特点及代表人物

高考文学常识:建安风骨特点及代表人物
【文学常识】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就被成为“建安风骨”。

这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诗文婉约;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人才招聘中可用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uo)?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yan),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学以致用:可用在老人活动中心或赠老人对联)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野田黄雀行二首》曹植一置酒高殿上。

亲友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

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

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

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

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

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

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

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美女篇》曹植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

顾盻遗光采,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

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

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

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

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

中夜起长叹。

《白马篇》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饮马长城窟行》陈琳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驾出北郭门行》阮瑀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七哀诗(魏晋·王粲)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大人先生传》阮籍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

陈天地之始,言神农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年之数。

尝居苏门之山,故世或谓之闲。

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

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

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

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

先生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运去势颓,魁然独存。

自以为能足与造化推移,故默探道德,不与世同。

自好者非之,无识者怪之,不知其变化神微也。

而先生不以世之非怪而易其务也。

先生以为中区之在天下,曾不若蝇蚊之著帷,故终不以为事,而极意乎异方奇域,游览观乐非世所见,徘徊无所终极。

遗其书於苏门之山而去。

天下莫知其所如往也。

或遗大人先生书,曰:“天下之贵,莫贵於君子。

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

立则磬折,拱若抱鼓。

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

心若怀冰,战战栗栗。

束身修行,日慎一日。

择地而行,唯恐遗失。

颂周、孔之遗训,叹唐、虞之道德,唯法是修,为礼是克。

手执珪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少称乡闾,长闻邦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

故挟金玉,垂文组,享尊位,取茅土。

扬声名於后世,齐功德於往古。

奉事君上,牧养百姓。

退营私家,育长妻子。

卜吉宅,虑乃亿祉。

远祸近福,永坚固己。

此诚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披发而居巨海之中,与若君子者远,吾恐世之叹先生而非之也。

行为世所笑,身无自由达,则可谓耻辱矣。

身处困苦之地,而行为世俗之所笑,吾为先生不取也。

”於是大人先生乃逌然而叹,假云霓而应之曰:“ 若之云尚何通哉!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

天地制域於内,而浮明开达於外。

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

吾将为汝言之。

“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覆颠倒,未之安固。

焉得不失度式而常之?天因地动,山陷川起,云散震坏,六合失理,汝又焉得择地而行,趋步商羽?往者群气争存,万物死虑,支体不从,身为泥土,根拔枝殊,咸失其所,汝又焉得束身修行,磬折抱鼓?李牧功而身死,伯宗忠而世绝,进求利而丧身,营爵赏而家灭,汝又焉得挟金玉万亿,只奉君上,而全妻子乎?“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於褌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

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褌裆,自以为得绳墨也。

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

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於褌中而不能出。

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褌中乎?悲夫!而乃自以为远祸近幅,坚无穷也。

亦观夫阳乌游於尘外,而鹪鹩戏于蓬艾,小大固不相及,汝又何以为若君子闻於余乎?“且近者,夏丧於商,周播之刘,耿薄为墟,丰、镐成丘。

至人未一顾,而世代相酬。

厥居未定,他人已有。

汝之茅土,谁将与久?是以至人不处而居,不修而治,日月为正,阴阳为期,岂吝情乎世,系累於一时,乘东云,驾西风,与阴守雌,据阳为雄。

志得欲从,物莫之穷。

又何不能自达而畏夫世笑哉?“昔者天地开辟,万物并生。

大者恬其性,细者静其形。

阴藏其气,阳发其精,害无所避,利无所争。

放之不失,收之不盈;亡不为夭,存不为寿。

福无所得,祸无所咎;各从其命,以度相守。

明者不以智胜,暗者不以愚败,弱者不以迫畏,强者不以力尽。

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保身修性,不违其纪。

惟兹若然,故能长久。

今汝造音以乱声,作色以诡形,外易其貌,内隐其情。

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

坐制礼法,束缚下民。

欺愚诳拙,藏智自神。

强者睽视而凌暴,弱者憔悴而事人。

假廉而成贪,内险而外仁,罪至不悔过,幸遇则自矜。

驰此以奏除,故循滞而不振。

“「夫无贵则贱者不怨,无富则贫者不争,各足於身而无所求也。

恩泽无所归,则死败无所仇。

奇声不作,则耳不易听;淫色不显,则目不改视。

耳目不相易改,则无以乱其神矣。

此先世之所至止也。

今汝尊贤以相高,竞能以相尚,争势以相君,宠贵以相加,趋天下以趣之,此所以上下相残也。

竭天地万物之至,以奉声色无穷之欲,此非所以养百姓也。

於是惧民之知其然,故重赏以喜之,严刑以威之。

财匮而赏不供,刑尽而罚不行,乃始有亡国、戮君、溃败之祸。

此非汝君子之为乎?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而乃目以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过乎!“今吾乃飘颻於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朝飧汤谷,夕饮西海,将变化迁易,与道周始。

此之於万物,岂不厚哉!故不通於自然者,不足以言道;暗於昭昭者不足与达明,子之谓也。

”先生既申若言,天下之喜奇者异之,慷忾者高之。

其不知其体,不见其情,猜耳其道,虚伪之名。

莫识其真,弗达其情,虽异而高之,与向之非怪者,蔑如也。

至人者,不知乃贵,不见乃神。

神贵之道存乎内,而万物运於天外矣。

故天下终而不知其用也。

逌乎有宋,扶摇之野。

有隐士焉,见之而喜,自以为均志同行也。

曰:“ 善哉!吾得之见而舒愤也。

上古质朴纯厚之道已废,而末枝遗华并兴。

豺虎贪虐,群物无辜,以害为利,殒性亡驱。

吾不忍见也,故去而处兹。

人不可与为俦,不若与木石为邻。

安期逃乎蓬山,用李潜乎丹水,鲍焦立以枯槁,莱维去而逌死。

亦由兹夫!吾将抗志显高,遂终於斯。

禽生而兽死,埋形而遗骨,不复返余之生乎!夫志均者相求,好合者齐颜,与夫子同之。

”於是,先生乃舒虹霓以蕃尘,倾雪盖以蔽明,倚瑶厢而徘徊,总众辔而安行,顾而谓之曰:“ 泰初真人,唯大之根。

专气一志,万物以存。

退不见后,进不睹先,发西北而造制,启东南以为门。

微道德以久娱,跨天地而处尊。

夫然成吾体也。

是以不避物而处,所赌则宁;不以物为累,所逌则成。

彷徉是以舒其意,浮腾足以逞其情。

故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

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

故天下被其泽,而万物所以炽也。

若夫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忿激以争求,贵志而贱身,伊禽生而兽死,尚何显而获荣?悲夫!子之用心也!薄安利以忘生,要求名以丧体,诚与彼其无诡,何枯槁而逌死?子之所好,何足言哉?吾将去子矣。

”乃扬眉而荡目,振袖而抚裳,令缓辔而纵策,遂风起而云翔。

彼人者瞻之而垂泣,自痛其志;衣草木之皮,伏於岩石之下,惧不终夕而死。

先生过神宫而息,漱吾泉而行,回乎逌而游览焉,见薪於阜者,叹曰:“汝将焉以是终乎哉?”薪者曰:“是终我乎?不以是终我乎?且圣人无怀,何其哀?盛衰变化,常不於兹?藏器於身,伏以俟时,孙刖足以擒庞,睢折胁而乃休,百里困而相嬴,牙既老而弼周。

既颠倒而更来兮,固先穷而后收。

秦破六国,兼并其地,夷灭诸侯,南面称帝。

姱盛色,崇靡丽。

凿南山以为阙,表东海以为门,门万室而不绝,图无穷而永存。

美宫室而盛帷□,击钟鼓而扬其章。

广苑囿而深池沼,兴渭北而建咸阳。

骊木曾未及成林,而荆棘已丛乎阿房。

时代存而迭处,故先得而后亡。

山东之徒虏,遂起而王天下。

由此视之,穷达讵可知耶?且圣人以道德为心,不以富贵为志;以无为用,不以人物为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