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 张仲素》阅读答案
备战高一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
备战高一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秋瑾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换春霜。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 首联写诗人往返于中日之间,有感于日使战争导致国土沦丧,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
B. 颔联的“图画移颜色”指中国领土在战争中变成了日本领土,点出了题目中的现用之事。
C. 本诗用典自然贴切,如“乘风”两字用了宗想“愿乘长风破浪”之典,气势豪迈。
D.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披襟见怀,风格刚健,字重千钧,丝毫不见女儿之态。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A解析:(1)A(2)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
“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
②深重的忧国之情。
“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于排遣。
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
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
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A项,“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理解有误。
“春雷”指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复苏,故“挟春雷”有唤醒民众之意。
故选A。
(2)“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抒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
“浊酒不销忧国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
““救时应仗出群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由忧国而思济世,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秋思》《感梅忆王立之》《南乡子》《闾门即事》《回乡偶书》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张籍《秋思》张仲素《秋夜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以上两首七言绝句均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试比较两诗不同之处。
答:从描写的对象来看,前者写的是游子,表达了他在外思家怀乡之情,后者写的是思妇,表达了她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牵挂之情。
从写法上看,前者以叙说为主,寄情于事,通过一个寄发家书的场景,表现了游子复杂心态,后者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摹声绘色,写出思妇的情浓意重。
【对比赏析】:《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秋夜诗》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闺怨诗,此诗前三句描写了漏壶滴水,天边轻云,秋虫夜鸣的秋夜景象,此诗最后一句却直接表露出闺阁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的真挚情感,借景抒情,细腻温婉。
这首七绝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开头两句中,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
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表面上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
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
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
张仲素的诗词《秋夜曲》赏析
张仲素的诗词《秋夜曲》赏析《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赏析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
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
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
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
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
“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
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
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
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能够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扩展阅读:张仲素的代表作品代表作有《春闺思》、《秋夜曲》、《玉绳低建章》、《宫中乐五首》、《陇上行》、《秋思赠远》、《塞下曲五首》、《秋思二首》、《燕子楼诗三首》、《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等,其中以《春闺思》和《秋夜曲》为最。
这两首诗都写思妇对戍边丈夫(征人)的绵绵情思:前者是在春天,此时“城柳袅袅,陌桑青青”,主人公正在采桑,但因为心有所思,惦念着远方的亲人(“昨夜梦渔阳”),以至“提笼忘采叶”(居然忘记了采桑叶);后者是在秋夜,此刻“漏水丁丁,轻云漫漫”,在微露的月光中思念丈夫,只觉得这夜何其漫长,秋夜里潜藏的虫儿又整夜叫个不停,主人公想到将要秋去冬来,于是向老天祈愿:“征衣未寄莫飞霜”,因为怕丈夫受冻。
两首诗都写得极其传神逼真,感动人心。
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三百六十七)。
大连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大连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③生子何须似仲谋:《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曾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技巧。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作者却感叹“生子何须似仲谋”。
二者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作比较赏析。
【答案】(1)借景抒情;拟人手法(2)①都表达对孙权的赞美;②都有借英雄人物,慨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并有暗讽时世,没有孙权这样的人物。
即使生子如孙权,仍无用武之地。
但辛弃疾的词直接称他为“英雄”,直抒胸臆;陆游在诗中采用化用手法,正话反说,情感激愤不平。
【解析】【分析】(1)本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写江涛吼鸣,似前朝英雄的怨恨之声;草木临秋,荣枯皆有天意。
这里自有当年曹操不获吞吴、周郎未擒老贼之恨,更有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恨;而眼前草木入秋,纷纷凋零,犹如千古英雄相继消陨,自己也终不免与草木同腐,于是不能不感叹天意无私、不遂人愿了。
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由借景鸣心中的不平,又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生子当如孙仲谋”原是曹操当年望见吴军阵营整肃时的一句叹语,现在诗人面对赤壁陈迹,自然感慨万千。
他把曹操的赞语改作“生子何须似仲谋”,正语反说,集中表现出对抗战前途的深深失望和悲伤,同时也包含了对主和派执政的激愤之情。
而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词人盛赞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20211110034220)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 2019?浙江)阅读下边这首诗,达成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沉着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豪传,欲立功绩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________。
首联中“_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到形象的?请联合诗句剖析。
【答案】( 1)拜访;朱门(2 )① 经过环境描绘,如“高树蝉声”“沉着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所的幽静寂静和书斋的素净精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兴趣。
② 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涵养。
③ 经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豪传”等动作、神情描绘,写出了李将军的豪迈和志趣。
【分析】【剖析】⑴题目的意思是,早秋节气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见他,“过”的意思为“拜见”。
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这样的冷清,仿佛主人在闲居之中。
“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⑵ “蝉声”“秋巷”“沉着”衬着了幽静宁谧的氛围,进而衬托出宅院主人的安逸文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部署,“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文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绘有礼仪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绘。
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绘,“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绘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迈,“爱读英豪传”“欲立功绩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总之,这首诗经过直接描绘和侧面衬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味文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迈、心胸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⑴拜访;朱门;⑵ ① 经过环境描绘,如“高树蝉声”“沉着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所的幽静寂静和书斋的素净精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兴趣。
2018-秋夜曲,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秋夜曲,阅读答案篇一:秋夜曲阅读答案秋夜曲阅读答案(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3分)(2)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3分)参考答案:6.(6分)(1)“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3分,大意对即可)(2)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
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
(3分,言之有理即可。
)篇二: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答案古诗词专项练习诗词赏析考什么?1.内容。
2.感情。
3.写法。
解题思路:内容:意象+意境感情: 诗歌的标题、意象、关键语句、背景注释、联系已学相关诗歌等。
写法:写法+表达作用(一)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5、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6、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2分)(二)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6.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一句,借景抒情,极具情致,请你试作赏析。
(3分)(三)春日偶成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6.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7.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四)[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
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
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塞”指边塞,“河”指黄河。
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
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2)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
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
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秋夜曲》《秋思寄子由》阅读附答案
【诗词阅读及答案】《秋夜曲》《秋思寄子由》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8分)秋夜之歌张仲素有多长时间的夜晚会有颜色泄漏,而轻云会暴露在月光下。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集子》①黄庭坚黄山和河流知道深秋,昆虫敦促妇女提供她们的工作毛皮。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 元丰四年(1081年),诗人被任命为冀州太和县知事,对此非常不满。
这时,苏子友(苏哲)被降职到军州,负责监督盐酒税。
他们相距不远。
② “抱住沧江不放万牛”的意思是“意志非常坚定,难以动摇”。
(1)两首诗都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请对此简要分析。
(4分)(2)张实第三句中的“力”和黄实第二句中的“促”都非常生动。
请选择一个简短的感谢。
(4分)参考答案:(1)张石写道,秋夜漫长,秋虫啁啾,(1分)想念在闺房里孤独的丈夫,想念和关心远征。
(1分)黄的诗写在深秋,草木凋零,虫鸣,(1分)诗人被风景所感动,因为不满足而想念他被降职的朋友苏子友(苏哲)。
(1分)(意思是正确的)(2)“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衬托思妇的寂寞难耐,夜不成眠。
(1分)(意思对即可)“催促”的含义是“催促”(1分)。
它使用拟人技术(1分)。
在深秋,秋虫之歌敦促女性做皮衣,(1分)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或其官职受挫)的哀悼。
(1分)(意思是正确的)。
《秋夜曲》《秋思赠远(其一)》比较阅读答案
《秋夜曲》《秋思赠远(其一)》比较阅读答案篇一:秋夜曲阅读答案第二部分阅读(40分)四、(17分)(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
(5分)秋夜曲张仲素①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
其诗多为乐府歌词。
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3分)1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1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3分,每点1分)1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2分,“思念”“关心”各1分)(二)(12分)篇二:古诗文阅读理解:秋思赠远(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秋思赠远王涯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
走马台①边人不见,拂云堆②畔战初酣。
【注】①“走马台”系指汉时张敞“走马章台街”之事。
②拂云堆,在朔方,指代征战之地。
(1)诗的一、二句中哪两个字最为生动传神,,为什么? (4分)(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完满地表达了“秋思赠远”的题意,请加以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厌”“闲”两个字用得好。
“厌”有“讨厌”之意,一贯全句,“杨柳”触起离思,自然厌之有理;“清阁”似送别时的长亭,临清阁惹人伤情。
(1分)写出了诗人极力想逃避这离思之苦的愁苦之情。
(1分)一个“闲”字,看似“清闲”,实则无聊,描摹出了诗人那种情不自禁的动作,(1分)这繁忙战事中的无聊赖反衬出的正是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1分)。
(2)(4分)诗歌后两句不去描写对千里之外的亲人的思念,却腾出笔墨去描写边关战事,(1分)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的男儿情怀,(1分)表现的正是诗人极力要从思念中解脱出来,(1分)恰是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而完满地表达了“秋思赠远”的题意。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1.(4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鸟鸣溪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当月亮升起时,它会惊动山鸟。
当它来的时候,它在泉水中歌唱。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4分)2.(4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并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白在蒲谷村,夕阳渐渐落下,老树寒鸦的轻烟笼罩在一只小飞鹅的阴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老路、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花变得越来越吸引人,只有浅草才能没有蹄子。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
(2分)3.(5分)阅读以下歌词并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月亮什么时候到?问问青天关于葡萄酒的事。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在风中回去,我担心琼楼玉玉在高处会太冷。
与清晰的阴影共舞就像置身于世界之中。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对单词中划线句子的内容提出疑问(只有一个问题,没有答案)。
(2分)(2)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分)阅读以下唐诗并完成问题。
秋夜曲张仲素①丁丁漏水o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天迫使黑暗的昆虫在傍晚鸣响。
在你送衣服之前不要放冰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
其诗多为乐府歌词,以写闺情见长。
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这首诗前三句中描绘的场景。
(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5.(4分)阅读下列古诗并完成下列问题。
春望杜甫这个国家山川起伏,城市春天植被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秋夜曲》《秋思赠远(其一)》比较阅读答案
《秋夜曲》《秋思赠远(其一)》比较阅读答案:篇一:秋夜曲阅读答案第二部分阅读(40分)四、(17分)(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
(5分)秋夜曲张仲素①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
其诗多为乐府歌词。
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3分)1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1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3分,每点1分)1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2分,“思念”“关心”各1分)(二)(12分)篇二:古诗文阅读理解:秋思赠远(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秋思赠远王涯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
走马台①边人不见,拂云堆②畔战初酣。
【注】①“走马台”系指汉时张敞“走马章台街”之事。
②拂云堆,在朔方,指代征战之地。
(1)诗的一、二句中哪两个字最为生动传神,,为什么? (4分)(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完满地表达了“秋思赠远”的题意,请加以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厌”“闲”两个字用得好。
“厌”有“讨厌”之意,一贯全句,“杨柳”触起离思,自然厌之有理;“清阁”似送别时的长亭,临清阁惹人伤情。
(1分)写出了诗人极力想逃避这离思之苦的愁苦之情。
(1分)一个“闲”字,看似“清闲”,实则无聊,描摹出了诗人那种情不自禁的动作,(1分)这繁忙战事中的无聊赖反衬出的正是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1分)。
(2)(4分)诗歌后两句不去描写对千里之外的亲人的思念,却腾出笔墨去描写边关战事,(1分)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的男儿情怀,(1分)表现的正是诗人极力要从思念中解脱出来,(1分)恰是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而完满地表达了“秋思赠远”的题意。
《秋夜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夜曲》原文及翻译赏析《秋夜曲》原文及翻译赏析1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古诗简介《秋夜曲》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翻译/译文计时的漏壶在长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突然想起还没有给出征作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注释⑴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⑵何:何其,多么。
⑶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⑷暗虫:暗处的秋虫。
⑸通夕:整晚,通宵。
⑹响:鸣叫。
⑺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
⑻寄:寄送,寄达。
⑼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创作背景张仲素于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在军中亲眼目睹边关战士征夫离人彼此之间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一诗。
赏析/鉴赏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
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
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
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
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
“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
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
备战2020高考语文复习高效训练8(内附详细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高效训练即时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011·青岛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泊岳阳城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这首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
《秋夜曲》(张仲素)评析
《秋夜曲》(张仲素)评析评析:《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评析:闺中思妇是唐诗中常见的主人公,但前后期之思妇却风韵各异。
这也是唐代社会审美主体之美学观念逐步趋于深入的表现。
张仲素这首《秋夜曲》,就鲜明地体现了唐代美学思潮的这一变化。
这首诗写闺中思妇寂寞孤独的心理状态,似与唐前期诗人之思妇诗如出一辙。
但若细加品味,就会发现二者已有相当差异。
前期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虽有一腔幽怨,但这位少妇在春日登楼望见“杨柳色”之前,居然不知道“教夫婿觅封侯”之“愁”与“悔”,其心境之安适平静可想而知。
而《秋夜曲》则不然,通篇都浸透着凄清孤寂的情调。
诗中的思妇因良人远征,彻夜难眠。
铜壶滴漏的声音本来微乎其微,普通人一般是不会注意到的;然而在这位终夜辗转反侧睡意全无的思妇耳中,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的“丁丁”的漏水声却是那么的清晰。
一滴滴敲在思妇的心坎上,一声声更使她感到寂寞难耐。
单调乏味的滴水声,非但没有将她送入梦乡,反而益发使她感到漫长的黑夜不知何时了。
不知心上人是否也如她这般寂寞和思念情人?尽管首句对她的何所思未置一词,但读者不难想象到思妇此时是多么想念她的丈夫,多么希望丈夫出现在她的身旁啊!次句紧承首句,冷清清的静夜是这般地百无聊赖,思妇睁大眼睛呆呆地望着天空,秋夜的天幕上,轻云飘浮,移动得好慢好慢,月亮时而躲进云里,时而又露了出来。
秋寒已悄悄袭来,更何况是在这长夜;秋天夜空的冷寂,更增加了大地的寒气。
秋虫亦被冻得不停地悲鸣。
这声音更触动了屋内的思妇那颗孤凄的心。
她不禁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
“通夕响”明写秋虫鸣叫时间之长,实际暗示思妇通宵达旦也未能成眠。
前三句的客观之景,皆是为了引出第四句的主观之情。
作者这种笔法,有画龙点睛之妙。
末句希冀寒霜不要早早降落,可以窥见思妇对良人的一片深情。
秋夜曲(张仲素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夜曲唐代: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标签秋天、思念、闺怨译文计时的漏壶在长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突然想起还没有给出征作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注释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何:何其,多么。
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暗虫:暗处的秋虫。
通夕:整晚,通宵。
响:鸣叫。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
寄:寄送,寄达。
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赏析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
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
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
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
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
“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
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
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
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
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
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秋夜曲》张仲素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夜曲》张仲素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秋夜曲》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原文:秋夜长安一片月,万户街窗万户灯。
雁声远过澄江水,花思怨断蜀江风。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描绘了长安城中闪烁着无数灯火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注释、翻译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秋夜长安一片月”,这句话揭示了诗歌所处的季节是秋天,并刻画了夜晚长安城的月光如海的景象。
诗中用“一片月”来形容,意味着月光如水一般覆盖在整个城市的上空,给人以一种空灵而又安详的美感。
接下来是第二句:“万户街窗万户灯”,这句话通过繁华璀璨的夜景,展示了长安城的繁华和富裕。
诗人以“万户街窗万户灯”的形象描绘出长安城街道两旁的繁华景象,给人以热闹、喧嚣的感觉。
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长安城居民的生活富足,每户家庭都有照明设备,给人一种安居乐业的感觉。
第三句是:“雁声远过澄江水”,这句话以雁声为线索,展示了秋夜长安的凄凉之美。
长安作为唐代的都城,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交通要道,每年秋天,雁群从北方向南方迁徙,长安正好位于它们的迁徙路线上。
诗人运用雁声远去的形象,表达了对离人的思念,同时也暗示了秋天的凄凉。
最后一句是:“花思怨断蜀江风”,这句话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花思是指思念亲人,怨断蜀江风则表示怨恨之情。
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离乡背井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对离别之痛的回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方式,展现了长安城的夜景和诗人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描绘长安夜晚的繁华灯火,还是表达对离别的思念之情,都表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也展示了他对家园的眷念之意。
同时,这首诗也通过秋夜的景象和诗人的感慨,抒发了对人生离别和繁华富贵的深切思考。
通过对《秋夜曲》的注释、翻译和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诗人以对长安夜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也通过对离别和繁华的思考,呈现了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秋夜曲》张仲素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夜曲》张仲素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秋夜曲》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作品原文: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⑴,漫漫轻云露月光⑵。
秋逼暗虫通夕响⑶,征衣未寄莫飞霜⑷。
词句注释:⑴丁丁:形容漏水的声音。
漏:古代计时的漏壶,又称漏刻。
随着壶中水的滴漏,相应地显示出标志时间的刻度。
⑵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⑶暗虫:暗处的秋虫。
通夕:整晚,通宵。
⑷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
白话译文:漏壶的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为何如此漫长,无边无际的云彩间漏下淡谈的月光。
秋日的清冷令秋虫整夜鸣叫,给戊边丈夫的棉衣还未寄出,请老天可干万别降下寒霜啊!创作背景张仲素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在军中亲眼目睹边关战士征夫离人彼此之间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一诗。
作品鉴赏:这首七绝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开头两句中,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表面上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
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
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
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
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
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
古诗词阅读题及答案
古诗词阅读题及答案古诗词阅读题及答案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下面就是古诗词阅读题及答案,请看:古诗词阅读题及答案1.(4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4分)2.(4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
(2分)3.(5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
(2分)(2)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秋夜曲张仲素①丁丁漏水o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
其诗多为乐府歌词,以写闺情见长。
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3分)__________。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5.(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张仲素《秋夜曲》阅读试题及答案(5篇)
张仲素《秋夜曲》阅读试题及答案(5篇)第一篇:张仲素《秋夜曲》阅读试题及答案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3分)(2)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3分)参考答案:6.(6分)(1)“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3分,大意对即可)(2)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
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
(3分,言之有理即可。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3分)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
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2.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第二篇:张仲素《秋夜曲》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秋夜曲张仲素①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
其诗多为乐府歌词。
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翻译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一: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3分)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3、一、二两句各从什么角度写秋夜?(2分)4、赏析“秋逼暗虫通夕响”中“逼”字的妙处。
(2分)答案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3分,每点1分)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夜曲张仲素》阅读答案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参考答案:
12.(8分)
(1)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
(1分)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
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思念之情。
(1分)
从“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
“夜正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飞霜”则表现她对“征人”的关心和惦念。
(2分)
(2)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
(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