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导学案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末期赵国人。著名、、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了解《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解题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的意思。

4.写作背景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5.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

●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人之性恶”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木直中.绳( ) 輮.()槁暴

..( ) 就砺.()

参省

..( ) 须臾.()跂.() 楫.()

跬.步( ) 骐骥

..( ) 驽.马十驾( ) 锲.而舍之( )

金石可镂.( ) 螯.( ) 蛇鳝.()

(二)诵读感悟

熟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

环节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读第一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君子:

②已:

2.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思考2】解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中绳:

③輮:

④其曲.中规:

⑤虽:

⑥有:

⑦槁暴:

⑧不复挺.者:

⑨輮使之然.也:

⑩金.:

⑪就砺

..则利:

⑫君子博学.:

⑬而日参省乎

...己:

⑭知.明:

2. 研读第2段,找出三层比喻的本义和比喻义。

【思考3】解读第三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跂:

②疾:

③彰:

④假:

⑤利足:

⑥致:

⑦水:

⑧绝:

⑨生:

⑩物:

2. 研读第3段,思考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论证的。

【思考4】解读第四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风雨兴焉.:②神明:

③自得.:

④跬步:

⑤无以:

⑥十驾.:

⑦功在不舍.:

⑧锲:

⑨镂:

⑩黄.泉.:

⑪用心:

⑫跪.而二螯.:

⑬寄托:

⑭用心躁.:

知识拓展:

(1)连词:并列关系。例句: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例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4)连词:顺接关系。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 细读第4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思考5

【思考6】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劝学

秦观

①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②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③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④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精骑集·序》)【问题】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环节四:技巧点拨—探究说理方法

【任务引导】“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是荀子主张的“谈说之本”。本文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说理特色——善用比喻。除了比喻论证,本文还综合运用了其他的论证方法,做到了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入木三分。

【任务活动】试分析概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环节五:明晰主旨随堂巩固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