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颅脑表皮样囊肿MRI特征表现及优势分析
颅脑表皮样囊肿MRI特征表现及优势分析马学文【摘要】目的:通过颅脑表皮样囊肿MRI表现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本病的MRI 特征及优势,提高本病的MRI诊断准确性。
方法:收集通过临床手术证实,明确为表皮样囊肿的25例患者MRI检查资料,对其MRI表现及MRI优势进行分析。
结果:25例表皮样囊肿患者的MRI表现为桥小脑角旁、鞍上池、四叠体池及岩斜区旁沿蛛网膜下腔匐行生长异常信号影,形态不规则。
桥小脑角旁、鞍上池、四叠体池及岩斜区旁病灶MRI表现呈“见缝就钻”特性,且DWI(扩散加权成像,b=800s/mm2)呈高信号是最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结论:MRI常规及功能成像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可减少临床误诊;诊断颅脑表皮样囊肿采用MRI扫描较CT明显占优,可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期刊名称】《甘肃医药》【年(卷),期】2016(035)007【总页数】3页(P513-515)【关键词】颅脑;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特征;优势【作者】马学文【作者单位】748200 甘肃定西,渭源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表皮样囊肿来自外胚层,又叫胆脂瘤或珍珠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残余组织异位所致,囊壁是正常表皮,内含角质物,有时有胆固醇结晶,约占颅内肿瘤的0.2%~1.8%[1],由于发生部位特殊,手术全切除较为困难[2,4]。
本文回顾性分析25例颅脑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重点探讨本病的MRI表现特征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进一步加深对本病MRI表现的认识,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采用MRI扫描较CT是更优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1.1 临床资料入选病例为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常规MRI检查,手术诊断为颅脑表皮样囊肿的25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5~51岁,中位年龄38岁。
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以桥小脑角型12例(48%,12/25),临床表现为面部疼痛,感觉减退、麻木,共济失调,听力障碍;以岩斜区型6例(24%,6/25),常为三叉神经痛及三叉神经区感觉障碍,桥小脑区症状、颅内压增高;鞍上池、四叠体池旁7例(28%,7/25),以头痛为主,其他症状还包括癫痫发作,后组神经麻痹[1,2]。
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表现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特征。
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36例。
分析病变的好发部位、大小形态及CT、常规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信号特征。
结果:在本组病例中,表皮样囊肿在FLAIR为稍低信号,DWI中均为高信号。
结论:磁共振常规序列、FLAIR 及DWI对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有特异性,以此可以和颅内类似的囊性病变鉴别。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成像资料与方法收治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36例,均为单发和经手术病理证实。
男15例,女21例,年龄7~56岁,高峰年龄30~40岁,平均389岁。
病程1个月~20年。
临床症状随着病变部位不同而异,主要症状面部麻木、疼痛15例;间断头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8例;言语不清、癫痫2例;听力下降5例,眼睑下垂、视力下降2例,其余4例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研究方法:全身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行横、冠及矢状位扫描。
扫描序列:SE TIWI(TR 250ms,TE 25ms)、TSE T2WI(TR 4000MS,TE 91ms),矩阵460×512。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FLAIR)(TR 9000ms,TE 86ms);扩散加权成像(DWI),用GD-DTPA 01mmol/kg做增强扫描,行上述平面T1WI成像。
结果肿瘤部位:本组36例中,发生在桥小脑角区(CPA)18例,沿桥前池、环池等延伸钻空生长;鞍区7例,其中2例沿侧裂池、环池并跨颅窝延伸至对侧CPA;位于第四脑室2例,右侧脑室三角区者2例,均位于脑实质外;位于脑叶者,右颞底4例;左顶叶镰旁2例;左枕骨硬膜外1例,颅骨局限性骨质破坏。
形态:位于CPA和桥前池内肿瘤呈略宽的扁平状、椭圆形生长22例;位于鞍旁、脑室内肿瘤多呈类圆形生长8例,不规则形6例;病灶呈钻孔样生长,常依脑池形状塑形。
边缘:病灶边界清楚,位于鞍旁7例类圆形病灶,周围血管及脑组织受压推移改;位于CPA者听神经显示正常;周围轻度水肿3例;轻度脑积水4例。
高场MR对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
高场MR对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分析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颅脑表皮样囊肿患者的MRI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MR)常规序列T1WI、T2WI、T2FLAIR扫描,同时加作弥散加权成像(difussion-weighted imaging,DWI);其中5例增强扫描。
结果4例病灶位于颅板内,4例位于桥脑角区,3例位于枕大池,1例位于颞枕叶交界区。
MR信号表现多样,8例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3例呈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1例呈短T1长T2信号;其中8例DWI呈明显高信号,3例D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呈等、低信号。
结论表皮样囊肿的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常规序列结合DWI序列对表皮样囊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近年来随着高场强MR应用,其对颅脑病变的诊断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的MR常规及DWI序列影像资料特点,探讨常规序列及DWI序列对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搜集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颅脑表皮样囊肿的MR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42岁。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癫痈、头痛、部分伴恶心呕吐;不同部位症状不同。
1. 2 方法MR影像学检查方法:MR检查采用GE公司3.0T超导型SIGNA 磁共振成像系统,头部正交线圈。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DWI检查。
T1WI (T1Flair)轴位,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轴位,T2FLAIR,矢状位,T1WI、T2WI、FAIR序列的扫描层厚、间隔、FOV、矩阵完全相同(层厚6 mm,间隔1 mm,视野(FOV)230×230,矩阵256×256)。
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一回波平面成像(spin echo-echo planar image,SE-EPI),扩散敏感系数:b 值分别为0、1000 s/mm2。
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摘要】目的总结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的MR影像特征。
资料与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4例(男3例,女1例),结合文献综合分析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的MR检查方法及影像表现。
4例均平扫后增强,辅以FLAIR及DWI(b=1000)序列扫描。
结果4例病灶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T2WI 上表现为较均匀高信号, FLAIR序列像呈高信号,DWI均匀或欠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不强化或周边轻度强化。
结论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MR影像特征,MR检查能有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脑;磁共振成像[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MRI features of intracerebral epidermoid cyst. Methods Four patients (3 males and 1 female)with intracerebral epidermoid cyst, proved by pathology and surgery, were reviewed. MRI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manifestions of intracerebral epidermoid cyst were analyzed with the literature review.Both plain and enhanced CT were performed in all cases,combining with FLAIR and DWI(b=1000)sequences.Results In fourpatients ,lesions exhibited low signal on T1WI and homogeneous high signal on T2WI.The FLAIR presented the high signal and DWI showed homogeneous or inhomogeneous hyper-intensity signal.The lesions had no enhancement or slight peripheral enhancement after contrast injection. Conclusion MRI of Intracerebral epidermoid cyst has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Key words] epidermoid cyst; cerebr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讨论1.病理改变本组4例病理表现肿瘤为固态状灰白色或微黄珍珠样外观,质脆,镜下角化碎鳞屑和胆固醇结晶呈多层片状结构。
颅内表皮样囊肿MRI诊断分析
颅内表皮样囊肿MRI诊断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
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33例,分析肿瘤的MRI表现。
在本组33个病例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66岁, 扫描序列:SET1WI,FSET2WI,FLAIR,DWI,28例增强扫描。
结果 25例T1WI呈低信号,1例呈低等混杂信号,7例呈高低混杂信号。
T2WI28例呈高信号,5例呈高低混杂信号,FLAIR均为略高或低高混杂信号。
DWI均成高信号(均匀或不均匀),28例做增强检查,6例边缘轻度强化,1例实质中度不均匀强化。
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具有特征性MRI表现。
【关键词】颅内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残余组织异位所致的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低,占颅内肿瘤的2%-3%[1],为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点,本人在进修学习期间,收集了医院2004-200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33例,作者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1材料与方法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5岁- 66岁,以20-40岁居多,占3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Simens,1. 5T超导型MRI机,头线圈,患者取仰卧位,轴、冠及失状位扫描,扫描序列:SET1WI,SET2WI,FLAIR,DWI,经肘静脉注射GD-DTPA,按0.1 mL/kg体重静脉注射。
2 结果2 .1 肿瘤部位形状33例表皮样囊肿中,位于桥脑小脑角,桥前池18例,其中15 例肿瘤呈扁平状,沿脑池内匍匐性生长,3例肿瘤呈团块状生长;位于鞍旁及中颅窝5例,肿瘤分叶状,或梭形,后颅窝枕骨下2例,呈梭形,侧脑室2例,形态不规则,小脑蚓2例,团块状;四叠体池 1例,呈三角形,脑内型3例,肿瘤呈圆形,2例轻分叶,边缘光滑。
2.2 肿瘤的信号表现33例中25例表皮样囊肿T1WI呈低信号,1例呈低等混杂信号,7例呈高低混杂信号。
低场强MR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低场强MR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液体抑制反转恢复(T2-FLAIR)在颅内表皮样囊肿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术MR常规平扫、增强和T2-FLAIR以及DWI 资料。
结果22例T1WI呈低信号,3例T1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稍高于脑脊液。
脂肪抑制像未能抑制。
T2-FLAIR 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2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其中1例发生恶性变者局部囊壁呈花环状明显强化,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
增强多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结论D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病灶检出和信号特异性方面均优于MRI平扫以及T2-FLAIR。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颅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表皮样囊肿因囊内成分不同,造成影像学表现不同,给影像诊断带来一些困难。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前MRI检查资料,包括常规平扫(T1WI、T2WI)、增强T1WI、T2-FLAIR、DWI,着重分析MRI各扫描序列尤其是DWI在表皮样囊肿病灶检出以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颅内表皮样囊肿26例(其中1例发生恶性变),男15例,女11例;年龄25~50岁,平均37岁。
扫描方法术前均行MRI常规扫描,采用Singa Profile0.2T 低场强MR扫描仪,颅脑正交线圈,SE T1WI,TR=460ms,TE=25ms;FRFSE T2WI,TR=2600ms,TE=160ms;T2-FLAIR,TR=3000ms,TE=120ms,DWI:Line-Scan,T E=35ms,b值800 s/mm2)。
T1WI平扫为高信号者,加扫脂肪抑制像。
平扫后常规静脉注射15 ml Gd-DTPA注射液T1WI增强扫描。
影像学分析:把影像资料分为3组(常规序列组、FLAIR组和DWI组),常规序列组包括T1WI、T2WI、增强T1WI,FLAIR组包括常规序列、T2-FLAIR,DWI组包括常规序列、DWI。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精品课件
• 发病率: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常见。
• 三性别、:表表皮皮样样囊囊肿男肿性和发病皮多样于囊女性肿,的皮样鉴囊别肿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
• 年龄:表皮样囊肿以20~50岁多见,皮样囊肿以
20岁以下多见。
• 部位: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第四脑
近,如
室,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附
鞍区。椎管内两者发病部位相似。
以下)。 • 颅内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
常见于后前颅窝及鞍旁。头痛、呕吐、癫 痫为常见临床表现。 • 椎管内皮样囊肿以胸腰段、圆锥和马尾部 多见,以腰部疼痛、下肢无力和小便功能 障碍为常见症状。
精品课件
病理特征
• 皮样囊肿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 源于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 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于神 经管内,出生后则形成胚胎类肿瘤。
• 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囊壁 厚,内容物为黄白色,除有皮肤结构外, 还有大量水分和油脂,少数有钙化。
精品课件
影像学表现
• CT:皮样囊肿多表现为卵圆形、圆形不均 匀低密度肿块,边缘清楚,由于含有大量 脂肪,CT值更低,在-20~80Hu,有时可有 钙化呈混杂密度影,可合并皮毛窦。 增强 扫描肿瘤无强化。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and dermoid
cyst
精品课件
一、表皮样囊肿
(eoidermoid cyst)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或珍 珠瘤,是先天性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是 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 其发病率甚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1.39%,占颅内肿瘤的2~3%。
精品课件
临床特征
椎管内的表皮样囊肿多发生于髓外硬 膜内,约1/3的发生于髓内,少数发生于硬 脊膜外。以腰骶部多见。
侧脑室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扫描技术分析
Hu a - c h a o , WU Y a o - c h u . L I A 0 We n — h u a , L I N C h a n g - n e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R a d i o l o g y , t h e S e c o n d Ho s p i t a l A il f i a t e d t O
均优于 MR I 平扫 以及 T : F AI L R 是首选 扫描技术 。
【 关键词 】 表皮样囊肿 :侧脑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M R i m ag i ng m a ni f es t a io t ns a nd s c a nn i ng t e c hn i c a l di s c u s s i o n o f l a t e r al v e nt r i c ul ar e pi d e r mo i d c y s t W U
F L AI R,1 0 c a s e s we r e h y p e r i n t e n s i t y ,w h i l e 2 c a s e s a p p e a r e d a s h y p o i n t e n s i t y wi t h p a t c h i s o - t o h y p e r - i n t e n s i t y ma r — g i n . Al l o f t h e m w e r e h y p e r i n t e n s i t y o n DW I , h o mo g e n e o u s o r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 . Al l o f t h e m a p p e a r e d n o — e n h a n c e me n t o r
[神经影像]“表皮样囊肿”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神经影像]“表皮样囊肿”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表皮样囊肿【病史摘要】女,53岁,左侧面部疼痛1年:加重1个月。
图1表皮样囊肿MRI检查【影像所见】图1A、B:左侧桥小脑角池内见不规则形长T1长T2信号:脑桥向右侧略移位。
图1C:DWI显示病变为高信号。
图1D、E、F: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
【诊断和分析】本病例诊断为表皮样囊肿。
影像学诊断要点:①CT平扫病变多呈均匀的低密度:与脑脊液密度类似;②MRI显示病变形态多样:有沿脑池缝隙生长的趋势:通常为长T1长T2信号;③DWI为高信号;④增强后无强化。
【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本病需与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明显囊变的听神经鞘瘤、颅咽管瘤等鉴别。
1.蛛网膜囊肿(1)囊肿的形态通常圆滑、规则。
(2)MRI为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
(3)DWI为低信号。
2.皮样囊肿(1)CT扫描呈低密度:CT值为负值。
(2)T1 WI为高信号:但脂肪抑制后为低信号。
3.明显囊变的听神经鞘瘤、颅咽管瘤(1)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2)听神经鞘瘤和颅咽管瘤的囊性部分在DWI均表现为低信号。
【检查方法及选择】首选MRI。
MRI可清楚显示病变的信号特征: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及占位征象: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DWI、T1WI脂肪抑制序列及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临床病理和随访】表皮样囊肿以先天性多见:是在胚胎发育时来源于神经嵴的外胚层细胞异位残留包含于神经管内:这些残留的上皮成分成为日后发生表皮样囊肿的来源。
获得性表皮样囊肿主要见于反复腰穿及外科手术损伤等情况:使上皮成分进入组织内而形成表皮样囊肿。
囊肿通过上皮细胞脱屑转变成角质和胆固醇结晶而逐渐长大。
囊壁由内层层状的鱗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囊构成。
囊肿质地柔软:外观呈乳白色:故也称珍珠瘤。
【评述】DWI、T1WI脂肪抑制前后对比及增强扫描对本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卵巢表皮样囊肿MRI诊断
卵巢表皮样囊肿MRI诊断
摘要
卵巢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卵巢肿瘤,MRI技术在其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卵巢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方法和技术予以简要介绍和总结。
引言
卵巢表皮样囊肿是一种由上皮组织形成的囊性病变,多见于生育期女性。
MRI技术以其高分辨率和多平面成像的优势,成为评估卵巢表皮样囊肿的主要成像手段。
诊断技术
常用的MRI诊断技术包括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和增强扫描。
其中,T1WI能够显示卵巢表皮样囊肿的组织结构特征,T2WI能够突出囊壁和囊内容物的信号变化,增强扫描则有助于显示囊肿的血供情况。
MRI特征
根据MRI影像特征,卵巢表皮样囊肿可分为典型型和非典型型。
典型型表现为囊内含有脂肪成分、高信号的液体和囊壁信号增强,脂肪抑制序列显示囊内脂肪信号的排除。
非典型型则表现为囊内容物不含脂肪、囊壁增厚等特征。
诊断价值
MRI在卵巢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明确病变的范围、组织结构和血供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病情进展具有重要价值。
结论
卵巢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具有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MRI影像特征能够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囊肿,并为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X线\CT\MRI诊断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X线\CT\MRI诊断摘要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的X线、CT、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颅骨表皮样囊肿的X线、CT、MRI表现。
7例均行CT平扫;其中3例同时拍X线平片、行CT和MR检查,3例MR平扫中2例加增强扫描。
结果:病变均为单发,起自板障。
3例头颅X线平片正侧位示病变多呈类圆形骨质缺损,境界清晰,有或无硬化边缘。
切线位病变呈膨胀性改变,如突破外板可见“火山口”征及软组织肿块。
7例CT 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骨质破坏,无硬化边缘或可见轻度硬化边缘,病变中心呈混杂密度。
MRI上多呈以长T1、T2为主的混杂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
结论:颅骨表皮样囊肿的X线、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定位及定性诊断,而DWI对颅骨表皮样囊肿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颅骨表皮样囊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颅内表皮样囊肿也称胆脂瘤或珍珠瘤,是一种囊性、肿瘤样病变,占颅内肿瘤的0.2%~1.8%[1],40%~50%位于桥小脑角池,其次为鞍区。
约10%的颅骨表皮样囊肿位于硬膜外,绝大多数在板障之内,常发生在近颅骨中线部位的额骨、颞骨或枕骨,而蝶骨少见。
本文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颅骨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年龄14~47岁,平均21.5岁。
4例以头颅隆起肿块就诊,逐渐增大,病程0.5~20年。
肿块质软,边缘光整,有弹性感轻压痛;2例以头外伤检查偶然发现;1例曾有明确头外伤史。
检查设备及扫描参数:7例均行CT平扫;其中3例同时拍X线平片、行CT和MR检查,3例MR平扫中2例加增强扫描。
DR采用PHILIPS DR Digital Diagnost VS/TH2机型双板DR,多数患者采用标准投照体位和切线位。
CT扫描采用Pront螺旋CT机,常规层厚、层距为10mm,病变层面加5mm薄层扫描;MRI检查应用美国GE Signa Excite HD Open 0.2T 磁共振扫描仪和标准头部线圈,实行多序列MR扫描。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价值
2010年 8月第 48卷第 22期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诊断价值
李 彩 霞 任 翠 萍 程 敬亮 张 勇 z 李 丹 z (1.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 民医院 ,河南焦作 454151;2.郑州大学一附院 MRI室 ,河南郑州 450000)
【摘 要】目的 探讨颅骨表皮样囊 肿的 MRI诊 断价值 。 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9例颅骨表 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资料 。 结果 由于病灶 内容物成分不同,信号表现不 同,MRI多呈长 Tl、长 T2为主的混杂信号 ,多位 于板障 内,呈境 界清楚 的类 圆形 膨胀性骨质破坏 ,无硬化边缘或者见轻度硬化边缘 ;DWI上呈高信号 。结论 颅骨表皮样囊肿 MRI表现有特征性 ,DWI对囊 肿鉴别诊 断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颅骨 ;表皮样囊肿 ;磁共振成像 【中 图分 类 号】R445.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673—9701(2010)22—88—02
4.1cm × 9.1cm 。
2.2 颅 骨表 皮 样 囊肿 的 MRI表 现 MRI平扫 :病 变呈长 T1、长 T2为主 的混杂信号 7例 ,呈短
T1明显长 rI、2异常信号 2例(图 1);MRI增强 :不强化 5例 ,边缘 环形强化 3例 ,以内缘 强化 明显 ,斑片状 明显强化 1例 ,邻 近脑 组织明显受 压移位 ;DWI检查 2例病灶均弥散 明显受 限,呈 高信 号 。
图 1 同一病例,左侧颞枕部表皮样囊肿。左侧 为 T1wl。右侧为 T2Wl,病变位于颞顶 骨板 障内膨 胀性生长 ,短 T1明显 长 T2高信号 ,大 小 号较 均 匀
3 讨 论 3.1 定 义及 发 病 情 况
颅骨表皮样囊肿又称颅 骨胆脂瘤 ,发病率极低 ,是一种先天 性 、良性肿瘤 ,多发生在颅骨板障 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好发于 颞 前 、额 顶 部 。本 组 病 例多 发 生 在颞 枕骨 ,与 文献 报 道 稍 有 差异 。 本 病 的 发 生 原 因 至 今 尚 不 明 确 ,大 多 数 学 者认 为 是 在 胚 胎 发 育 过程 中外胚叶组织残余 在板 障内而形成的一种先天性病变。 3.2 影像学表现 3.2.1 典型 MRI表现 平 扫呈 长 T1明显 长 T2WI信号 ,增强后 一 般 不 强 化 。因病 灶 内容 物 成分 不 同 ,表 皮 样 囊 肿 可有 不 同 MRI 表现 :病灶 内含有较多上皮碎屑 、胆固醇结 晶和角蛋 白时可表现 为长 T1短 rI12低信号 ;短 T1长 T2高信 号可能与病灶 内有出血 或 蛋 白质 含量 增 高 有 关 ;囊 内容 物 粘 滞 性 较 高 是 可 表现 为短 Tl 短 T2信号。本组表现为长 T1长 T2信号 7例 ,短 T1长 rI12高信 号 2例 ;不 强化 5例 ,边 缘 环 形 强 化 3例 ,斑 片 状 明显 强 化 1例 。 病 理 证 实 合并 感 染 1例 ,囊 内出 血 1例 。 3.2.2 颅骨表皮样 囊肿 的弥散加权成像 因病灶内含有胆固醇 结 晶体 、角 化蛋 白与细胞碎 屑的混合物 ,粘稠度高 ,导致水分 子 弥散受限 ,表皮样囊肿在 DWI呈特征性 不均匀高信号 ,有别于其 他颅骨肿瘤 ,因此 DWI对于颅骨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有重要价值 。此外 ,表观弥散 系数 (apparent difusion coefi
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颅内皮样囊肿的MRI诊断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5-25 阅读:111次【字体:大中小】颅内皮样囊肿是极其罕见的起源于外胚层的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0.04%~0.6%[1]。
本组搜集3例,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发生与病理。
1材料与方法本组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2例,女1例。
年龄12~45岁,平均30.5岁。
3例有癫痫史,2例因突发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视力下降入院等,行MRI检查证实为颅内皮样囊肿破裂。
3例均行MRI检查。
MRI行SE T1WI和FSE T2WI,常规矢、冠、轴位扫描。
T1WI:TR/TE=540ms/24ms,T2WI:TR/TE=2200ms/75ms。
扫描层厚6.0mm,层间距1.2mm,矩阵256×256。
3例均行脂肪抑制技术扫描,2例加作增强扫描。
2结果鞍上2例,鞍旁1例,形态不规则。
T1WI为高信号(图1),1例病灶信号均匀,边界清楚,2例信号不均匀,其内可见毛线团样混杂信号影,边界不清。
T2WI病灶呈灰或略高信号。
3例脂肪抑制像高信号均消失(图2),1例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图3),另1例可见囊壁轻度强化。
2例皮样囊肿破裂,在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可见脂肪滴信号影,脑室内脂液界面可见化学位移伪影(图4),并见幕上脑室扩张。
3讨论3.1发生与病理颅内皮样囊肿是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肿瘤。
以往错误的观点认为[1],皮样囊肿是起源于外胚层及中胚层,因为其内的毛发、汗腺、皮脂腺等是起源于中胚层组织。
但是皮样囊肿内的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源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入神经管内,出生后形成胚胎类肿瘤[2]。
镜下组织病理可见囊壁由两层构成,外层由纤维组织构成,而内层则由皮肤构成,与表皮样囊肿不同的是,皮样囊肿内含有皮肤附件,如毛发、毛囊、汗腺、皮脂腺等[3]。
图1、2鞍上皮样囊肿破裂。
脑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谢谢
临床表现
症状发展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十年。临床 症状体征与肿瘤部位有关,脑桥小脑角区 肿瘤多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颅中窝 肿瘤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损害症状;大脑 半球肿瘤常有癫痫发作、轻偏瘫;小脑半 球肿瘤常有共济失调;鞍区肿瘤表现为缓 慢进展性视力减退。
症状体征
一侧面部麻木、疼痛或抽动、听力减退、 进行性视力障碍、复视、发作性头痛、呕 吐、意识不清、偏瘫、行走不稳、语言不 清、癫痫发作等。多饮多尿及内分泌功能 障碍症状。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视神经 萎缩为原发或继发性,偏瘫、失语和共济 失调。
增强扫描时病灶不强化,偶见边缘轻 度弧形增强。
MR表现:
鞍上池或桥小脑角池类圆形或不规则病变, 边缘锐利。
T1加权绝大部分为均匀的低信号,少数由 于瘤体内含液态胆固醇或出血而呈高信号 影。T2加权呈明显的、均匀一致的高信号 影,高于脑脊液信号。
肿瘤包膜于T1加权呈中等信号,T2加权呈 高信号影。
增强检查无强化效应。
小结
病史 注意有无一侧面部麻木、疼痛或抽动、听 力减退、进行性视力障碍、复视、发作性头痛、 呕吐、意识不清、偏瘫、行走不稳、语言不清、 癫癎发作等。有无多饮多尿及内分泌功能障碍 症状。并注意病史的长短。
神经系统检查 面部感觉、听力、视力、视野、 眼球运动等功能有无改变,眼底检查有无视乳 头水肿,视神经萎缩为原发或继发性,有无偏 瘫、失语和共济失调。
病因病理
表皮样囊肿也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是由 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 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1%,好发于青壮年, 以脑桥小脑角区最为常见,其次为鞍上池、 四叠体、颅中窝及脑室系统亦可以发生于 颅骨板障内。表皮样囊肿囊壁薄,由一层 表皮组织形成。囊内由上皮碎屑、角蛋白 和胆固醇组成。
颅内表皮样囊肿MRI扫描序列的应用
颅内表皮样囊肿MRI扫描序列的应用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以及常规平扫(T1WI、T2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作用,比较各序列在病灶检出以及诊断特异性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术前MR常规平扫、T2-FLAIR以及DWI资料。
结果:33例T1WI呈低信号,1例T1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未能抑制。
T2WI 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
T2-FLAIR 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4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
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
结论:无论在颅内表皮样囊肿病灶检出还是在信号特异性方面,DWI均优于MRI平扫以及T2-FLAIR,是颅内表皮样囊肿最具诊断价值的扫描技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R sequences and its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Methods: The data of 34 cases with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de which were performed with MRI routine scan、T2-FLAIR、DWI.Results:Among these cases, 33 cases were hyperintensity on T1WI and 1 case was hypointensity and fat-suppression T1WI was not suppressed . All cases were hyperintensity on T2WI,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erebrospinal fluid. On T2-FLAIR, 30 cases were hyperintensity, among which 4 cases appeared as hyperintensity on the margin. All cases were heterogeneous hyperintensity on DWI.Conclusion:MRI especially DWI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tection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Key words]MRI ;DWI ; T2-FLAIR ;Outine scan;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表皮样囊肿是一种良性肿瘤,因其内容物不同,影像学表现各异,因此诊断有一定的困难。
表皮样囊肿磁共振诊断2016.4.5
颅内表皮样囊肿
福建医科大学
一、流行病学
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0.2%-1.8%,先 天性者为胚胎时期皮肤外胚层异位所致;获 得行者多为外伤后表皮细胞种植于深部组织 内,并不断角化而形成。Leabharlann 四、影像表现
MRI:典型者T1WI多呈不均匀稍低信号,介于脑脊液与脑 实质之间,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多与脑脊液相近。
FLAIR序列及DWI上呈高信号,DWI对与类似脑脊液信号 的囊肿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25%可见轻度边缘强化。 当肿瘤周围组织出现水肿,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应怀疑 恶性变。
五、主要鉴别诊断
(1)蛛网膜囊肿:信号强度与脑脊液相同,FLAIR及DWI呈低信号。 (2)皮样囊肿:好发于后颅窝或鞍上中线部位,内含脂肪或毛发、 牙齿、骨骼等。
(3)囊性颅咽管瘤:好发于鞍区,囊壁常钙化,增强后囊壁强化。 (4)听神经瘤囊变:肿瘤呈囊实性,增强后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 化。常伴有听神经增粗,内听道扩大。
常位于中线或中线旁,好发于桥小脑角池、 鞍旁、第四脑室等部位,10%位于硬膜外。 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多见。
二、病理表现
组织学特征:肿瘤多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 ,有包膜,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内容物主 由细胞碎屑、角蛋白、水、胆固醇结晶构 成,不含皮肤附件。可有出血、钙盐沉积 。 肿瘤质地柔软,常循邻近脑沟、裂、池“ 塑形性”生长,包绕血管和神经,无或仅 有轻度的占位效应。 可恶变为鳞状细胞癌。
甲状腺表皮样囊肿MRI诊断
甲状腺表皮样囊肿MRI诊断
甲状腺表皮样囊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具有一
定的临床意义。
通过MRI技术进行诊断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和
准确的定位。
MRI检查显示,该患者甲状腺区域出现低信号的腺体结构,周
围包绕有高信号的囊性区域。
这种MRI表现与甲状腺表皮样囊肿
典型特征相符。
甲状腺表皮样囊肿通常表现为囊性病灶,内部充满黏稠的囊液,并且衬里具有角化上皮细胞,形成囊内壁的"皮层"。
MRI技术可以
清楚地显示囊肿的壁和内容物。
本例的MRI诊断结果支持甲状腺表皮样囊肿的存在,进一步
的影像学评估可以确定囊肿的大小、边界、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在临床上,甲状腺表皮样囊肿多数为良性,无需手术治疗。
然而,对于导致症状或影响甲状腺功能的囊肿,可能需要考虑外科手术切除。
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影像技术,可以为甲状腺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对于该患者,MRI诊断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MRI检查结果支持甲状腺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并且扩展了我们对囊肿的详细了解,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了指导。
[神经影像]“皮样囊肿”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神经影像]“皮样囊肿”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皮样囊肿【病史摘要】男,52岁,头痛1月余。
图1皮样囊肿MRI检查【影像所见】图1A、B,横轴面T1WI可见右侧中颅窝不规则短T1信号,其内信号不均匀,环池、小脑上池、双侧脑表面及侧裂池等部位可见多发散在点状短T1信号。
图1C、D,脂肪抑制 IWI可见上述短T1信号全部消失。
【诊断和分析】本病例诊断为皮样囊肿。
影像学诊断要点:①CT表现为中线旁脂肪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肿块无强化;②典型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稍高信号;③皮样囊肿易破裂,破裂后脂肪滴沿蛛网膜下隙和脑室内播散,可见多发短T1和等T2信号;④脂肪抑制后短T1信号消失。
【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本病需与畸胎瘤、黑色素瘤(混合型)、脂肪瘤等鉴别。
1.畸胎瘤(1)内容为三胚层组织,包含骨、脂肪、牙齿、毛发和皮肤。
(2)最常见于松果体区,其次为鞍上。
(3)CT平扫描肿瘤有脂肪密度、高密度和钙化影,病变多有强化。
(4)MRI表现T1WI高、低信号,T2WI低、等信号.肿瘤可不规则强化。
2.黑色素瘤(混合型)(1)脑实质和脑膜受累,病灶偏中线。
(2)CT平扫病变呈略高密度影,病变周围有低密度水肿。
(3)MRI病变为短T1短T2信号,脂肪抑制后高信号仍存在,增强扫描病变和脑膜明显强化。
3.脂肪瘤⑴病变常位于中线,如胼胝体压部附近、四叠体池和小脑上池,常伴有胼胝体发育不良。
(2)CT为均匀低密度。
(3)MRI为均匀短T1长T2信号,T1WI脂肪抑制后为低信号。
【检查方法及选择】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及MRI。
CT可以判断病灶内是否含有钙化以便鉴别诊断。
MRI可清楚显示病变的短T1信号特征,对播散的脂肪滴检出很敏感,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T1WI脂肪抑制序列是必须的检查序列。
【临床病理和随访】皮样囊肿是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颅内胚胎类肿瘤样病变。
颅内皮样囊肿常见于中线旁。
组织病理:镜下可见囊壁由两层构成:外层由纤维组织构成:内层则由皮肤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5-25 阅读:111次【字体:大中小】
颅内皮样囊肿是极其罕见的起源于外胚层的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0.04%~0.6%[1]。
本组搜集3例,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发生与病理。
1材料与方法
本组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2例,女1例。
年龄12~45岁,平均30.5岁。
3例有癫痫史,2例因突发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视力下降入院等,行MRI检查证实为颅内皮样囊肿破裂。
3例均行MRI检查。
MRI行SE T1WI和FSE T2WI,常规矢、冠、轴位扫描。
T1WI:
TR/TE=540ms/24ms,T2WI:TR/TE=2200ms/75ms。
扫描层厚6.0mm,层间距1.2mm,矩阵256×256。
3例均行脂肪抑制技术扫描,2例加作增强扫描。
2结果
鞍上2例,鞍旁1例,形态不规则。
T1WI为高信号(图1),1例病灶信号均匀,边界清楚,2例信号不均匀,其内可见毛线团样混杂信号影,边界不清。
T2WI病灶呈灰或略高信号。
3例脂肪抑制像高信号均消失(图2),1例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图3),另1例可见囊壁轻度强化。
2例皮样囊肿破裂,在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可见脂肪滴信号影,脑室内脂液界面可见化学位移伪影(图4),并见幕上脑室扩张。
3讨论
3.1发生与病理
颅内皮样囊肿是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肿瘤。
以往错误的观点认为[1],皮样囊肿是起源于外胚层及中胚层,因为其内的毛发、汗腺、皮脂腺等是起源于中胚层组织。
但是皮样囊肿内的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源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入神经管内,出生后形成胚胎类肿瘤[2]。
镜下组织病理可见囊壁由两层构成,外层由纤维组织构成,而内层则由皮肤构成,与表皮样囊肿不同的是,皮样囊肿内含有皮肤附件,如毛发、毛囊、汗腺、皮脂腺等[3]。
图1、2鞍上皮样囊肿破裂。
图1为矢状位平扫T1WI:鞍上可见团块状高信号影,额部脑沟内亦见高信号影。
图2为冠状位脂肪抑制像:鞍上高信号影消失图3、4鞍上皮样囊肿破裂。
图3为矢状位增
强扫描T1WI:鞍上不均匀高信号影,未见明显强化,脑室及额部脑沟内亦见高信号影。
图4为轴位平扫T2WI:双侧脑室额角脂肪与脑脊液界面可见化学位移伪影
皮样囊肿可破裂,其原因[4]:(1) 自发性:由于衬有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分解,脂类代谢的液产物和氢的增加,皮样囊肿内的成分及体积发生变化,可引起破裂。
(2) 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导致颅内缺血缺氧,颅内压增高;囊内分解代谢产物的增多引起囊腔内压力增加以致破裂。
(3) 头外伤:撞击伤、坠落伤脑震荡导致肿瘤破裂。
颅内皮样囊肿破裂时,有其独特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3.2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常见于鞍旁、前颅窝底及后颅窝[1],无明显性别差异,常见于30岁年龄组。
癫痫和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囊肿破裂后可引起化学性脑膜炎、血管痉挛、脑梗塞,甚至死亡。
少数囊壁可见一窦道通过缺损的颅骨与皮肤窦相遇,感染后可引起脑脓肿[5]。
3.3MRI表现
皮样囊肿呈囊状,边界清楚,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亦为高信号,但信号强度较低。
由于其内含有毛发等不同成分,信号可不均匀,以T2WI为著。
脂肪抑制像可见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部分囊壁可见强化。
皮样囊肿破裂后,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可见脂肪信号影,脑室内脂液界面可见化学位移伪影。
较小的皮样囊肿破裂因其内容物外溢而塌陷闭塞,仅见颅内脂肪滴而未见原发灶显示,但亦有可能为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所致,必要时应行脊柱MRI检查。
颅内皮样囊肿的MR诊断优于CT:(1) 可行矢、冠、轴多方位成像,立体显示好且无骨骼伪影;
(2) 能清楚地显示肿瘤的范围以及与颅底的关系;(3) 显示皮样囊肿破裂后所致的并发症优于CT,如化学性脑膜炎、血管痉挛、脑梗塞。
3.4鉴别诊断
3.4.1气颅:脑室和蛛网膜下腔脂肪滴CT扫描有时与气颅混淆,病史和CT值的测定有助于两者鉴别。
动态观察气颅的气体常短期内吸收或移位。
气颅的气体在MRI扫描任何序列均呈极低信号,很易与脂肪滴区别。
3.4.2脂肪瘤:罕见,病变常位于中线、胼胝体区、四迭体和小脑上蚓部。
病灶常为单发,密度
均匀,可有瘤壁钙化,常合并有胼胝体发育不良。
3.4.3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多见,亦起源于外胚层,但其内不含有皮肤附件,常位于桥小脑脚池等偏中线部位。
密度或信号类似于脑脊液,其特点是病变向邻近的蛛网膜下腔蔓延生长。
3.4.4畸胎瘤:常见于三脑室后及鞍上,发病年龄较小。
亦可破裂,在蛛网膜及脑室内出现脂肪滴。
其典型者由三胚层构成,CT平扫可见脂肪、软组织和钙化,增强后病变多有强化。
MRI表现为混杂信号,肿瘤可见不规则强化。
参考文献:
[1]Osborn AT. Diagnostic neuroradioliology. Mosby, 1995, 635
[2]Schijiman E, Monges J, Cragnaz R,et al. Congenital dermoid sinuses, dermoid and epidermoid cysts of the posterior fossa. Childs Nerv Syst, 1986, 2:83
[3]Abramson RC, Morawetz RB, Schlitt M. Multiple complications from an intraranial epidermoid cyst: Case reported and literature review. Neurosurgery, 1989, 24:574
[4]尚京伟,戴建平,高培毅,等.颅内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1998;14:898
[5]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