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失常
津液分布异常证治特点初探
祛 束 表 之 邪 , 经 脉 之 挛 急 , 能 鼓 舞 脾 胃清 阳上 解 又 行, 输布 津液 以濡 润筋脉 , 如柯 琴谓 : 葛根“ 阴气而 起 生津 液 ” 。但 此证不 是 阴津 受 损引起 的经 脉失濡 , 而 是感 受 风寒后 阳气 闭阻 、 津液 不升所 致之 经脉拘 急 , 故 取 葛 根 解 肌 与 升 阳二 功 相 得 益 彰 。葛 根 汤 治 表 里 同病 的 下利 , 是用 麻 黄 、 则 葛根 升 发 内 陷 的风寒 , 使 内人 之 邪 外 达 , 陷 之 津 气 从 表 而 出 . 到止 利 目 下 达 的 , 谓 逆 流挽 舟法 。 所 2 2 通 阳化 气布津 水液 能在体 内升 降 出人 . . 有赖 于 肾和膀 胱 的气 化作用 。 外感 风寒 . 若 营卫运 行之 机 受 阻 , 胱 气 化 不 利 . 外 见 头 痛 发 热 , 见 小 便 不 膀 则 内 利 , 欲饮 水 . 渴 水人 即吐 。 时 当通 行 阳气 , 此 以恢 复膀 胱之 气化 功 能 , 如五苓 散 中桂枝 一药 二用 , 外解 太 既 阳之表 . 又振奋 阳气 , 助膀 胱气 化 医宗金 鉴 ・删补 《 名 医 方 论 ≥ 阐 释 五 苓 散 时 指 出 : 用 桂 之 辛 温 , 通 在 “ 宣 阳气 . 化 三 焦 以 行水 也 。当气 化 有 主 , 液 蒸 腾 , 蒸 ” 津 则 水 饮 停 蓄 , 液 障 碍 之 证 自除 床 上 用 五 苓 散 还 津 临 治 气 化不 行 , 水津 不 布 之便 秘 , 其化 气 行水 , 水 取 令 精 四布 , 津内渗肠 道 , 水 大便 自然 归于正 常 2 3 温 阳化 气 布 津 肾 阳 是 五 脏 阳 气 之 根 , 赖 此 . 津 阳才 能升降 自如 , 运行不 息 若肾 阳亏虚 , 不能 化水 为 气 , 湿 停 滞 , 失 布 达 , 现 为 口渴 、 利 , 疗 水 津 表 下 治 当温 补命火 . 复其 气化 , 如真 武汤 用辛热 的 附子 以复 肾脏 化 气行 水功 能 , 腾 水升 , 火 津液 上 承 , 自无 口渴 之患 ; 火能 生土 , 气化得 行 . 固摄有 权 , 下 利等证可 则 愈 这与 通阳化 气布 津法 所治 之证 , 阳互 异 , 实 阴 虚 有 别 。此 为 正 虚 阳衰 . 之 气 化 功 能 不 振 , 则 邪 阻 肾 彼 阳郁 , 胱之气 化功 能 障碍 ; 在水脏 , 在水腑 , 膀 一 一 即 所 谓 则 太 阳 . 则 少 阴 ” 若 肾 不 气 化 , 现 四 肢 实 虚 出 浮肿 , 腹胀 之 内外停 水而 大便 反见秘 涩者 , 方用 神应 散, 以附子温助 少 阴之 阳 , 复气化 , 牛 、 恢 牵 槟榔 等疏 浚三焦 ; 太黄 、 商陆 通 利 二便 若证 属脾肺 阳气未复 . 滓 液 不布 . 后 喜唾 , 用理 中丸 温脾 胃之 寒 , 脾 病 可 俾 能 运 输 津 液 , 能 敷 布 津 液 , 复 凝 聚 , 唾 自止 肺 不 其 2 4 宣肺 布津 肺 为水之 上源 , . 水液运 行有赖 肺气 宣降 , 才能敷 布 于表 , 下输 于肾 固 内外邪扰 , 若 肺失 宣降 , 则呈 水液停 滞病 变 。 如外 邪入 侵 , 失宣 降 . 肺 决
人体津液的完全讲解!(中医人必学基本功)
人体津液的完全讲解!(中医人必学基本功)津液的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与气相对而言,性质属阴,故也有“阴津”、“阴液”之称。
津液涵盖范围广泛,主要是指脏腑组织内的液体及其代谢物,包括涕、泪、唾等分泌物以及汗、尿等排泄物。
津液遍布周身,在脉内可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在脉外则灌渗于脏腑器官以及组织间隙之中。
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两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
在生理上,津的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多分布于机体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起着滋润的作用,并能渗入血脉,以化生血液。
液的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着濡养作用。
在病理上,则有“伤津”和“脱液”的不同,津伤易补而液脱难复,临床辨证时当加以区分。
津与液虽有一定的区别,但两者同源于饮食水谷,生成于中焦脾胃,都是流动于体内的液态物质。
因此,在代谢活动中常互相补充、相互转化,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故常常津液并称,而不加严格区分。
津液的代谢津液的代谢,是指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是多脏腑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
《素问·经脉别论》将此过程简要地概括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一)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水谷,主要通过脾胃和大肠、小肠等脏腑的气化活动而生成。
具体言之,饮食入胃之后,经胃的腐熟消化,输送于脾,再通过脾主运化及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功能,吸收其中的液态物质而生产津液。
大肠主津,在传化糟粕的过程中,也能吸收其中的部分水分,使粪便成形。
可见,津液的生成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有充足的水饮类食物摄入;二是在脾的主导作用下,经胃、小肠、大肠参与而共同完成。
因此,若脾气的运化及胃肠的吸收功能虚亏或失调,都会影响津液的生成,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
(二)津液的输布津液生成之后,在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的协调配合下,完成津液在体内的输布。
中医基础理论28第八章病机: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疾病传变
② 特点:阳气亢奋,火热内扰
③ 表现: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
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甚则狂躁昏 迷。还可见某些局部症状如
心火上炎— 口舌生疮。 胃火炽盛 — 齿龈红肿疼痛、口干、
口臭。
肝火上炎 — 目赤肿痛 胆火炽盛 — 口苦、耳鸣、耳聋
(2)火热虚证
① 成因:精亏血少,阴液耗损。
1、地势高而干燥或久晴少雨:
病证易化热、化燥,伤阴耗津。病变 热重于湿。
2、地势低而潮湿,或阴雨连绵
易伤阳气,病变湿盛热微。若湿 盛患者,易转为寒湿病证。
(五)生活状况因素:
饮食、起居、劳逸、 情志、房事等,通过影 响正气而干扰疾病的过 程。
三、疾病传变的形式(规律)
(一)病位传变: 1、含义:在病变过程中,病变部
2、病邪性质影响疾病传变的路径。 如:外感风寒之邪,多六经传变; 温病多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外 感病因多从表传里;内伤病因, 主要是脏腑传变,可表里相及。
3、病邪性质影响病性变化。病 邪的从化主要由体质因素决 定外,病性的变化与病邪属 性亦有一定联系。
如:燥易从热而化,湿易从 寒而化。
(四)地域因素与气候因素: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 别
• 内生“五邪”由脏腑及精气血津液 功能失常而产生,属内伤病的病机; 外感六淫由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失常 而产生,属于外感病的病因。
• 内生“五邪”病机所反映的病证, 多为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外 感六淫邪气所致的病证,多为表证、 实证。
(一)内风(风气内动)
1、概念:风气内动,即“内风”, 是与外感相对,指脏腑气血失调, 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理 变化。 如叶天士所云:“内风乃身中阳 气之变动。”因其病变似风邪动摇、 多变和急骤之性,故以风名之。其 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肝风内 动”。
(中医)津液病辨证详解
(中医)津液病辨证详解津液病辨证,是根据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特点,分析、判断津液代谢异常的病因病机及相关脏腑病变的一种辨证方法。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它具有濡润充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官窍及精血的重要生理功能。
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代谢活动。
津液的代谢过程,是在五脏六腑的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其中与肺的通调、脾的运化、肾的气化功能关系密切,尤其是肾脏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津液不足和输布、排泄失常,是其基本的病理变化。
1.津液亏虚证津液亏虚证,是指体内津液亏虚,脏腑、组织、孔窍失去滋润濡养所致的干燥证候。
津液亏虚,就是水分的丢失,轻者称津亏,重者称液脱。
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皲裂,口燥咽干,毛发干枯,神疲乏力,口渴喜饮,干咳少痰,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苔黄而干,脉细等称为津亏证。
若肌肤缺乏弹性,甚或干瘪,面色枯槁,目眶深陷,唇焦或裂,骨瘦如柴,两目干涩,啼哭无泪,尿极少或无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宁,舌红绛干瘦,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称为液脱证。
病因病机:由水分摄入不足和津液消耗过多所致。
辨证要点:本证抓住“干、渴、瘦、细”四字为辨证要点。
干,即肌肤、毛发、官窍、大便、舌苔干燥;渴,即口渴喜饮;瘦,即形体消瘦、目眶深陷;细,即脉细或细数。
2.津液内停证津液内停证,是指体内水液输布、排泄障碍,停聚体内所表现的证候。
总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使津液内停而变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进而形成痰证、饮证、水停证和内湿证。
(1)痰证“痰”是指津液内停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中,质地稠浊而黏滞者。
其特点是流动性小,不易消散,致病具有多样性和奇异性,故有“怪病多属于痰”之说,且有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之分。
凡由痰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痰证。
临床表现:有形之痰,多见咳喘咯痰,呕吐痰涎,喉中痰鸣,痰核、瘿瘤、乳癖,大便溏泻,关节肿痛、屈伸不利,苔厚腻等症;无形之痰可见眩晕、心悸,胸闷脘痞,肢麻偏瘫,舌强言謇,怔忡惊悸,失眠多梦,梅核气,昏仆,癫,狂,痫,痴,肥胖,白带量多,或不孕,脉滑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11)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与津液失常有关的脏腑有A.肺B.脾C.肾D.肝E.三焦【答案】A B C D E2、宜单独运用扶正的是A.真实假虚证B.真虚假实证C.真热假寒证D.真寒假热证E.虚实错杂证【答案】B3、关于阴阳失调,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阳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阳偏盛B.阳盛的病机特点为阳盛而阴未虚C.阴盛的临床表现以实寒证为主D.阴虚的临床表现以虚寒证为主E.阴阳偏衰都属于“精气夺则虚”【答案】D4、肺吸入清气主要依赖的功能活动是A.宣发B.肃降C.疏通D.调节E.朝百脉【答案】B5、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A.元气B.水谷精微C.营气D.脏腑精气E.先天之气【答案】D6、阴虚风动的常见病因是A.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B.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C.产后恶露日久不尽D.热病后期,阴津亏损E.水不涵木,浮阳不潜【答案】D7、肺与脾的关系表现在A.宗气生成和津液代谢B.血的生成运行C.气机的调节D.呼吸运动与消化吸收E.阴液互资互济【答案】A8、饮停于肌肤腠理的病证名是A.悬饮B.痰饮C.溢饮D.支饮E.留饮【答案】C9、诊断虽明确,但失治误治,或护理不当,则可损伤人体正气,助长邪气,以至变证迭起,甚至预后不良,其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是A.环境因素B.生活因素C.体质因素D.病邪因素E.诊治因素【答案】E10、气的运动称为A.气机B.气交C.气化D.气变E.气和【答案】A1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所指的治法是A.阴中求阳B.阴病治阳C.阳中求阴D.阳病治阴E.阴阳互济【答案】B12、偏阳质者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A.寒证B.实证C.虚证D.热证E.郁证【答案】B D13、奇经八脉中,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的经脉是A.任脉B.冲脉C.阴维脉D.阴跷脉E.督脉【答案】B14、属于血的功能是A.濡养化神B.繁衍生命C.固摄津液D.防御外邪E.维持体温【答案】A15、“水谷气血之海”指的是A.心B.肝C.肺D.胃E.脾【答案】D16、劳力太过致病特点主要有A.耗气B.耗神C.损伤筋骨D.损伤津液E.损伤心神【答案】A C17、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是A.传化水谷B.传化水液C.化生和贮藏精气D.传导糟粕E.排泄水液【答案】C18、起于胞中,循行于背部正中的经脉是A.督脉B.足太阳膀胱经C.阳跷脉D.任脉E.足厥阴肝经【答案】A19、阴阳的特性包括A.普遍性B.关联性C.规定性D.相对性E.绝对性【答案】A B C D20、气一元论的早期概念是A.元气说B.精气说C.水地说D.五材说E.太虚说【答案】B21、不属于正治的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虚则补之D.寒因寒用E.实则泻之【答案】D22、六淫外邪中,易导致汗出的邪气有A.寒邪B.暑邪C.风邪D.燥邪E.湿邪【答案】B C23、从阴阳失调病机来分析,真寒假热证属于A.阴盛格阳B.阳盛格阴C.阴阳互损D.亡阴E.亡阳【答案】A24、按分经诊断,下牙痛的病位是A.足阳明胃经B.手阳明大肠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少阴肾经E.手少阴心经【答案】B25、瘰疬痰核形成的原因是A.痰浊上犯于头B.痰迷心窍C.痰浊犯胃D.痰浊流窜肌肉筋骨E.痰犯咽喉【答案】D26、脾虚腹胀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可称为A.塞因塞用B.通因通用C.虚则补之D.反治从治E.治病求本【答案】A C D E27、气化的具体表现包括A.精气互化B.精血同源互化C.血汗同源互化D.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E.肾精生髓【答案】A B C D E28、与女子月经有密切关系的经脉有A.跷脉B.任脉C.心经D.跷脉E.冲脉【答案】B E29、脑力劳动过度后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的原因是A.血不养气B.血不养神C.津不养神D.气不化神E.气虚神少【答案】B30、《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基本病因――津液代谢失常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基本病因――津液代谢失常体的津液代谢,直接关系到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而津液代谢则是由多个脏腑相互协作来完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津液代谢必须保持平衡,即进入体内的水液和排出体外的水液在数量上应保持相对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中,离不开气的气化功能和升降出入运动。
应当指出,在人体津液代谢的调节过程中,肺、脾、肾、膀胱、三焦及肝等脏腑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转输,以及肾的蒸腾气化,对于津液的清浊升降运动起着主导作用。
所谓津液代谢失常,是指全身或某一环节津液代谢发生异常,从而导致津液的生成、输布或排泄发生紊乱或障碍,主要表现为津液的亏损不足或津液的输泄障碍及停滞贮留等方面。
津液亏损不足概念:津液亏损不足,是指人体的津液在数量上的耗伤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皮毛、孔窍失其濡润滋养,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
形成:津液亏损不足病变,多由燥热之邪灼伤津液;或大汗、失血、吐泻、多尿,或过用燥热之剂,耗伤阴液所致。
表现:津和液,在性状、分布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可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可达于皮毛和孔窍,故易于耗伤,也易于补充;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以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脑髓、脊髓、滑利关节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不易迅速补充。
津亏液少病变,临床可见多种见症,如口唇、肌肤、血脉失于津液的充盈濡养,则见咽干唇焦而口渴,皮肤干燥,毛发枯槁,甚则目陷、螺瘪而脉细。
津液不足,则汗液、尿液失其化源,故汗少或无汗,小便短少。
大肠失其津液的濡润,传导滞涩,故可见大便秘结。
津液大量耗伤,以致津血不能荣养筋脉,则可见转筋挛急之症。
故《医宗必读・泄泻》说:“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故筋挛急也。
”概念:津液亏损不足,是指人体的津液在数量上的耗伤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皮毛、孔窍失其濡润滋养,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之津液不足
2.脱液
【病理特点】 丧失水分和营养
物质。
【形成原因】 热病后期或久病
伤阴耗液。
【临床表现】 形瘦骨立,大肉
尽脱,肌肤毛发枯槁,或手 足震颤、肌肉动、唇裂、舌 光红无苔或少苔。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湿浊困阻
【形成原因】多因脾运失常,津液不
能转输布散,聚为湿浊。
【临床表现】湿性重浊黏滞,易于阻
遏中焦气机,而见胸闷、脘痞、呕 恶、腹胀、便溏、苔腻等症。
2.痰饮凝聚
【形成原因】多因脾、肺等脏腑 机能失调,津液停而为饮,饮 凝成痰。痰随气升 降,无处不 到,病及脏腑经络,滞留于机 体的不同部位而有多种的病理 变化。 【病理表现】 饮停之部位比较局 限,如停于胸胁的“悬饮”, 饮留于肺的“支饮”等。
(一)津液不足 1.伤津
【病理特点】 主要是丧失水分。
【形成原因】 吐、泻之后。如夏
秋季节,多有饮食伤中而致呕 吐、泄泻或吐泻交作,损失大 量津液。 【临床表现】口渴引饮、大便燥结、小
便短少色黄、目陷、螺瘪、尿少、口干 舌燥、皮肤干涩而失去弹性;甚则见目 眶深陷、啼哭无泪、小便全无、精神委 顿、转筋等症。
5.血瘀水停
【概念】 血瘀水停,指因血脉瘀阻
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 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心气亏虚,运血无力
,血脉瘀阻,除见心悸、气喘、 口唇爪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 ,甚则胁下痞块等症外,亦见下 肢、面目浮肿,即属此候。
3.水液贮留
【形成原因】多由肺、脾、肾、肝
等脏腑机能失调,气不行津,津 液代谢障碍, 贮留于肌肤或体 内而致。
【病理表现】 肢体水肿或腹水。
【概念】 水停气阻,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 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1.经络的气血逆乱可见A.眩晕跌仆B.咽痛目赤C.咯血、衄血D.腹部剧痛2.导致心的阳气偏盛的主要原因有A.邪热内郁B.瘀血化热C.劳心过度D.五志化火答案:1、AC 2、ABD津液代谢失常01津液不足津液不足指津液亏损,脏腑组织失于滋养,表现一系列干燥枯涩征象的病理变化。
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热邪伤津,如外感燥热之邪,灼伤津液;二是耗失过多,如吐泻、大汗、多尿或久病耗津等;三是生成不足,如脏腑机能减退,津液生成不足。
轻者,常见口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少色黄及口、鼻、皮肤干燥等。
重则可出现目眶深陷、小便全无、精神萎顿。
甚至大肉尽脱、手足震颤、舌光红无苔等。
0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输布障碍,指津液转输、运行失调,津液停滞体内某些部位的病变。
津液排泄障碍,指津液化为汗、尿的作用失调,导致水液贮留体内为患。
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均导致痰饮水湿形成,且两者常相互影响,导致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等多种病变。
0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1) 水停气阻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
因水湿痰饮的形成,可因气滞而水停,而痰饮等有形之邪停滞,又易阻碍气的运行,故水停与气滞常常并见。
(2) 气随津脱指津液大量耗失,气失其依附而出现暴脱亡失的病理变化。
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
如《金匮要略心典.痰饮篇》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3) 津枯血燥指津液亏损,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
多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导致津液耗损,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而致津枯血燥。
(4) 津亏血瘀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变化。
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血行通畅的重要条件。
若因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致使血中津液大量亏耗,则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发生血瘀之病变。
(5) 血瘀水停指因血脉瘀阻,血行不畅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包括津液不足和输布、排泄障碍。
一、津液不足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于濡润、滋养,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变化。
多由燥热之邪,或五志之火,或汗、吐、下、失血,发热、烧伤,或过用误用伤津之剂等引起津液耗伤所致,有伤津和脱液(伤阴)之分。
伤津是津液耗伤所致病理变化的总称。
例如,炎夏的多汗,高热时的口渴引饮;气候干燥季节,常见的口、鼻、皮肤干燥;剧烈吐泻、多尿时所出现的目陷、螺瘪,甚则转筋等,均属于以伤津为主的临床表现。
脱液是人体阴液极度亏损而致形体羸瘦,脏腑生理功能衰微,甚则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
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后所见到的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引饮,形瘦肉脱,皮肤毛发枯槁,甚则手足震颤蠕动等,均属于脱液的临床表现。
津液不足的病变,虽可以分为伤津和脱液,在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有所区别,但津液本为一体,两者相互为用,病理上互相影响。
伤津乃脱液之渐,脱液乃津枯之甚。
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障碍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障碍,主要形成湿浊困阻、痰饮凝聚和水液潴留等病理变化。
湿浊困阻:多由脾虚运化水液功能减退,津液不能输布而产生。
临床上可见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腹泻便溏,面黄、肤肿或痹证等症。
痰饮凝聚:痰与饮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湿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患的致病因素。
水聚则成饮,饮凝则成痰,即可形成多种痰证或饮证。
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病位广泛,病症复杂。
水液潴留:多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潴留体内,发为水肿。
水液泛溢肌肤,则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则全身水肿。
若水邪潴留腹腔,则腹肿胀大,发为腹水。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津液与气血之间关系失调,包括气津停贮、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及血瘀津停等多方面的病理变化。
(一)水停气贮水停气阻,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一、气血津液病证的生理病理表现1.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五脏六腑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精微物质。
《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此处的“血”包含了津液的概念。
气、血、津、液遍布全身,无处不到。
气、血、津、液之间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
2.气和血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难经·二十二难》概括了气与血的生理功能:“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石室秘录·论气血》云:“气生血,而血无奔铁之忧;血生气,而气无轻躁之害。
此气血之两相须而相得也。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对维持人体生理活动至为重要,诸如脏腑之濡润、肌肤之润泽、关节之滑利、骨髓之充盈,无不与津液的润滋养有关。
3.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由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外感或内伤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出现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或亏损过度,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
二、气血津液病证与他脏关系五脏六腑病证均与气血津液失常有关。
气机郁滞引起的郁证,血溢脉外引起的血证,水液停聚引起的痰饮,津液输布失常引起的消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引起的汗证,气血阴阳失衡引起的内伤发热,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的厥证,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引起的虚劳,气虚痰湿偏盛引起的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起的癌病等。
临床应将气血津液病证与他系病证互参,审证求机,详辨主次,灵活运用。
三、气血津液病证的辨治气血津液病证的辨证当分清虚实。
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者多属实证,当以通导疏利为原则;气血津液亏虚耗损者多属虚证,当以滋补助益为原则。
本章病证繁多,病机复杂,临床治疗需注意疾病虚实之间的转化,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8.3 津液辨证
第三节津液辨证津液辨证就是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津液亏虚或水液停聚的证候存在。
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液属于“阴”的范畴,故津液与血、阴等概念的关系密切。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主要与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作用密切相关。
津液具有滋润、濡养和平衡阴阳等功能。
津液的病变,可以由各种病因的直接侵扰而导致,亦可间接由脏腑机能的失常而形成。
律液的生成不足或丧失过多,就会出现津液亏虚的证候,不能起到滋养濡润和调控阳气的作用,而外燥为病与津液亏虚的病理密切相关。
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就会导致水液停聚,而表现为湿、水、饮、痰等病理变化,并进而影响脏腑的功能。
一、痰证“痰”是由水液内停而凝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质稠粘。
痰浊停阻于脏器组织之间,或见于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而表现的证候,是为痰证。
痰证的临床表现,可有咳嗽咯痰,痰质粘稠,胸脘痞闷,恶心纳呆,呕吐痰涎,头晕目眩形体多肥胖,或神昏而喉中痰鸣,或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痫,或某些部位出现圆滑柔韧的瘰疬、瘿瘤、乳癖、核块等症状体征,舌苔腻,脉滑。
痰的形成,是由于诸种因素(如外感六淫邪气、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过劳体虚、过逸少动等)影响肺、脾、肾的气化功能,以致水液未能输布而停聚,被寒凝、火煎,凝结浓缩而成痰。
如肺失宣降,不能敷布津液,水液凝滞或被火热煎熬,则生成为痰;脾失健运,则水湿停蓄,凝聚不散则变化成痰;肾阳不振,不能助脾运化,或肾阴亏虚,虚火煎灼津液,亦可生成痰。
“肺为贮痰之器”,说明痰易停聚于肺,咳嗽、胸闷、咯痰等症为痰停于肺的基本表现。
脘痞、纳呆、泛恶呕痰涎等,是痰浊中阻,胃失和降的表现。
痰质粘稠,流动性小而难以消散,故常停积于某些局部,而见瘰疬瘿瘤、乳癖、核块等症。
痰亦可随气而流窜全身,如痰蒙清窍,则头重眩晕;痰浊蒙蔽心神,则见神昏而痰鸣,或发为癫、狂、痴、痫等病;痰泛于肌肤,则见形体肥胖。
苔腻、脉滑,为痰浊内阻的表现。
痰浊为病,颇为复杂,见症多端,故有“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说法。
中医诊断学中的津液代谢失常如何表现
中医诊断学中的津液代谢失常如何表现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津液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脏腑的协同作用,包括肺、脾、肾、三焦等。
当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津液代谢失常,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一、津液不足津液不足,又称津亏、津伤。
多由燥热之邪灼伤津液,或大汗、大吐、大泻、多尿以及失血等,致使津液大量耗伤所致。
此外,慢性疾病耗损津液,以及摄入不足等,也可导致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口渴咽干、唇焦舌燥、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如果是肺津不足,还会出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等症状;胃津不足则会表现为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干呕呃逆等;肠津不足可见大便秘结、干燥难解。
在舌象和脉象方面,津液不足者往往舌苔干燥少津,脉象细数。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谢中的重要环节,若这一过程出现障碍,就会导致水液停聚,形成痰饮、水肿等病症。
1、肺失宣降肺主通调水道,若肺气失于宣发和肃降,就不能将津液布散到全身,导致水液停聚于肺,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2、脾失运化脾主运化水液,若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津液就不能正常输布,从而聚湿生痰,出现腹胀、便溏、肢体浮肿等症状。
3、肾失蒸腾气化肾主水液代谢,具有蒸腾气化的作用。
若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力,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出现尿少、水肿等症状;若肾阴亏虚,虚火内生,煎熬津液,也会导致津液亏少。
4、三焦水道不利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若三焦气化失司,水道不通畅,津液就不能正常地输布和排泄,从而引发水液潴留。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津液和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当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调时,也会导致各种病理变化。
1、水停气阻水液停聚,阻碍气机的运行,可导致胸闷、腹胀、喘咳等症状。
2、气随液脱大汗、大吐、大泻等导致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也会随津液外泄,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气脱的症状。
从津液输布失常论治慢性唇炎撷要
慢性唇炎是唇部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皮肤病,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表现为唇部干燥、皲裂、脱屑,急性期可有渗出、结痂、充血、水肿,患者自觉瘙痒、灼热、蚁行感[1-2]。
有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光照射、烟酒刺激、舔唇咬唇、感染等因素相关[3]。
西医使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补充微量元素、局部注射激素、激光及心理疏导等方法治疗本病[1],仍易反复发作,疗效不佳。
笔者临证运用仲景原方治疗津液输布失常所致的慢性唇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诊治心得介绍如下。
1 慢性唇炎之中医认识与治法回顾慢性唇炎可归属于中医学“唇风”“茧唇”等范畴,古今医家认为其病因多为风、火、燥、湿,病位在心脾胃,病性有虚有实。
《内经·灵枢》曰:“舌焦唇槁,腊干嗌燥”,归因于燥;《诸病源候论》云:“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
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归因于脾胃湿热;《圣济总录》谓:“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归因于心脾火热;《外科正宗》言:“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归因于阳明胃火;《医宗金鉴》亦云:“唇风多在下唇生,阳明胃经风火攻,初起发痒色红肿,久裂流水火燎疼。
”现代医家多从胃经风热、脾胃湿热、脾胃伏火、瘀血阻滞、肾阴虚火旺分型论治唇炎,治以祛风止痒、清热燥湿、养阴润燥[4-5]。
2 从津液输布失常论治慢性唇炎《素问玄机原病式》云:“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慢性唇炎的干燥瘙痒、皲裂脱屑为局部津液不足所致的燥象。
赵炳南认为,慢性唇炎的干燥瘙痒、皲裂脱屑为气血津液在皮肤局部的不足,急性期的渗出、结痂为气血津液在局部的异常堆积[6]。
可见,气血津液在皮肤局部的不足并非都由整体之燥引起,津液输布失常亦可致局部不足。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津液正常输布是由各脏腑协作完成。
津液代谢失常 2019.10
五、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5.血瘀水停
概念:指因血脉瘀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致 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血瘀而津液环流不利,或血瘀而致气 滞,气滞则津停为水等所致。
表现:多在血瘀基础上,兼见下肢、面目浮肿等 症。
谢谢!
形成: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 吐泻耗伤津液所致。故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表现:气脱则全身机能突然衰竭,可见面色苍白, 神昏晕厥,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甚则二便失禁, 脉微欲绝等症。
五、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3.津枯血燥
概念: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而虚热内生 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供原动力 ②升清降浊 :清者重吸收 浊者下输膀胱
(4)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津液的输布环流。 (5)三焦决渎:三焦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
道。
二、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
(三)排泄
(1)肺宣发—汗、呼气 (2)肾主水,蒸腾气化,主司膀胱开合— 尿液 (3)大肠传导糟粕---粪便带走部分水分
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 生化血液 维持机体阴阳平衡 促废物的排泄
四、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的代谢,实质上即是津液的不断生成、不断输 布和不断排泄的过程。津液的正常代谢,是维持体 内津液的正常输布、生成和排泄之间相对但定的基 本条件。津液的代谢失常,也就是津液的输布失常, 津液的生成和排泄之间失去平衡,从而出现津液的 生成不足、耗散和排泄过多,以致体内的津液不足; 或是输布失常、排泄障碍,以致津液液在体内的环 流缓慢,形成水液滞留、停积、泛滥等病理变化。
│
之浊│尿
│
4.9基本病机之气血津液失常
中医学对疾病的基本认识基本病机之气血津液失常气血津液失常气虚血虚津液亏虚气滞血瘀痰饮水湿虚运行失常01气虚临床表现病机特点气虚常见成因气的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气的推动、固摄等功能不足,常见精神乏力、气短懒言,动则气喘,自汗、易感冒等1)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脏腑(脾肺肾)机能失调,导致气的化生不足2)劳力过度、久病耗伤、大汗、大吐、大泻等,导致气的耗损太过气陷在气虚的基础上出现气的升举无力,与脾气亏虚关系最为密切气虚的发展气脱正不胜邪,正气骤伤,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散脱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等气随血脱、气随津泄而致正气外散虚脱,因而出现机体机能活动突然衰竭02血虚临床表现病机特点血虚常见成因血不足,或血濡养功能减退脏腑失养、血不养神,常见面色无华、唇甲淡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肢体麻木、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失眠多梦、健忘、精神疲惫等1)生成不足,如脾胃运化无力或饮食营养不足而致血生成减少,或肾精亏虚、精不化血2)丢失、消耗太多,如大出血等导致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慢性病消耗,或思虑过度、暗耗心血03津液亏虚概念津液亏少,导致脏腑、孔窍、皮毛等失于滋润、濡养,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征象津液亏虚成因1)生成不足。
如饮水不足,或脾胃运化机能减弱2)耗损太过。
如外感燥热之邪;或内生火热,耗伤津液;或因汗、下太过,津液丢失过多;或因慢性疾病耗伤伤津以滋润功能减弱为主,症见口干舌燥、肌肤干燥、目陷轮瘪、尿少便干等津液亏虚的两种类型脱液以濡养功能受损为主,症见形瘦骨立、大肉尽脱、皮肤干燥、毛发枯槁、舌光红干枯、甚则手足蠕动、筋挛肉瞤等04气滞临床表现病机特点气滞常见成因机体局部气的运行不畅,阻滞不通闷、胀、疼痛情志抑郁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阻滞因外邪入侵,阻遏气机脏腑机能失调,如肝失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气虚推动无力血瘀气滞而影响血的运行气滞的发展痰饮水湿气滞而影响津液的运行05血瘀临床表现病机特点血瘀常见成因血运行迟缓,甚至停滞刺痛拒按;肿块固定不移;血色紫暗,夹有血块;面、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瘀点或瘀斑;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脉细涩或结代等气滞、气虚无力行血可以形成;痰浊阻滞脉道、寒邪入血、邪热入血、离经之血、久病入络等等也可以形成06痰饮水湿痰饮水湿的形成机制津液输布障碍引起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很多,其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具有特殊意义津液排泄障碍引起津液排泄障碍的原因也很多,其中肾气的蒸化作用失常起着主导作用痰饮水湿的常见类型与外湿常相互影响;与脾失健运最为相关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饮停部位比较局限多由肺、脾、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几种类型很难绝然划分,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水液贮留痰饮凝聚湿浊困阻THE END。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如何指导情志调理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如何指导情志调理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气血津液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运行和变化与情志状态密切相关。
了解气血津液理论对于指导情志调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
气,是一种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的精微物质。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津液,则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气血津液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气血津液的运行状态与情志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气血运行通畅、津液代谢正常时,人的情志往往处于平和、稳定的状态。
反之,气血津液的失调则可能导致情志的异常。
比如说,气血不足时,人体会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同时也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意志消沉等负面情志。
这是因为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足则无法滋养心神,导致心神失养,情志不舒。
而气滞血瘀的情况,往往会使人感到胸闷胁胀、疼痛不适,心情也会变得烦躁易怒、抑郁烦闷。
因为气的运行不畅,血的流通受阻,会影响到脏腑的功能,进而影响情志。
津液代谢失常也会影响情志。
例如,津液不足时,人体会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心烦、急躁等情绪。
反之,津液停聚形成痰湿、水饮等病理产物,会使人感到身体沉重、困倦乏力,情志上则可能表现为沉闷、压抑。
那么,基于中医的气血津液理论,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情志调理呢?饮食调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合理的饮食可以补充气血津液,保持其平衡。
多食用一些具有益气养血、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黑木耳、山药等,有助于改善气血津液的状态,从而稳定情志。
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化。
运动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加快津液代谢。
像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运动方式,既不会过于剧烈,又能有效地调节身心状态。
中医辨津液病方法
中医辨津液病方法津液病的辨证,是指运用津液的相关理论,分析四诊获得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辨别有无津液不足或停聚的辨证方法。
津液是指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液又有津和液之分,质地相对清稀,流动性极大,分布部位较广泛,具有入脉化血,可传化为汗、尿排出的水液称为“津”。
质地相对稠厚、流动性较小、分布部位较局限,具有滑润关节、濡润内脏及孔窍,能渗入骨腔化生骨髓的液体称为“液”。
津液属性为阴,故常称为“阴津”、“阴液”。
二者可分但义十分密切,津可化液,液可化津。
病证中伤津日久可以耗液,耗液之证必有伤津。
但伤津之证轻,易于纠正和补充;耗液病重,难于使其恢复。
津液是生命活动最主要的物质之一,故《内经>说:“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体津液只有靠饮食这一来源其排出有呼出的水气、汗液、尿液及粪渣中的水分四个方面。
津液的生成是在脾的主管作用下,胃肠吸收饮食物中的水分,由脾转输到心肺,再经心肺借三焦这个通道输布于全身,以发挥其人脉化血、滋养、濡润、及运载之功能所以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是全身整体活动的结果其中以肺、脾、肾、三焦为其关键,所以中医对津液病证的辨证与治疗,重点关注这四个内脏。
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首先应当熟悉的。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遍布全身,随气流注,内外上下,无处不到,具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其生成及输布与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的气化密切相关。
津液病变则不外阳气不足,水液无以温运;津液亏乏,脏阴耗损以及气机不畅,流行输布障碍几个方面,临床一般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津液停聚二大方面的病变主要证候有津液不足证、水湿泛滥证、阴水证、阳水证、水饮内停证、寒湿证、湿热证、风痰证、寒痰证、热痰证燥痰证、湿痰证、气郁痰凝证等。
应注意它们之间的鉴别。
一、辨津液不足证辨津液不足证指对津液亏少,全身或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濡润滋养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津液不足证是因体内的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官窍失其濡养所致,属内燥证。
中医学:津液代谢失常
中医学: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即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失常。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和排泄过多,出现津液不足的病理状态;二是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出现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的病理变化。
1.津液不足津液不足,是指机体津液亏少,脏腑、孔窍、皮毛等失其滋润濡养而产生的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引起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热伤津液,如外感燥、热、暑邪,或邪郁化热、五志化火等火热内生,耗伤津液;二是津液丢失、消耗过多,如汗出过多、泄泻、呕吐、多尿或烧伤等,均可导致津液大量损失;三是生成不足,如久病体虚,脏腑气化功能减退,可致津液生成不足。
由于津与液在性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津液不足的病理变化,可视其亏损程度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伤津和脱液两种类型。
(1)伤津:主要是指人体水分大量损失而亏虚的病理状态。
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则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则达于皮毛和孔窍,易于耗散,也易于补充。
伤津的形成,临床常见于吐泻太过,或因高热、汗出、气候干燥等,致使津的耗伤过度,未能及时得以补充所致。
临床可见皮肤、口、鼻、舌、咽干燥,目眶凹陷,十指螺瘪,小便减少,大便干燥等。
(2)脱液:是指机体水分与精微物质同时丢失损伤的病理状态。
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主要分布在脏腑、骨髓、脑髓、脊髓和关节之中,以濡养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损耗则不易迅速补充。
耗液的形成,多因热性病后期伤液,或者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面积烧伤所致。
其临床表现多见形瘦肉脱,皮肤、毛发枯槁,舌光红无苔,甚则可见手足震颤、肌肉蠕动等阴虚风动之象。
虽然伤津和脱液在病机和表现上有所区别,但津和液本为一体,二者生理上互生互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一般说来,伤津乃脱液之渐,脱液乃津伤之甚,故伤津未必脱液,而脱液必兼伤津。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谢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均与肺、脾、肾、肝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津液失常”常见的病症?以及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体
质的人辨证?
津液的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代谢失常,即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失常。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和排泄过多,出现津液不足的病理状态;二是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出现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的病理变化。
1.津液不足
一、津液不足,是指机体津液亏少,脏腑、孔窍、皮毛等失其滋润濡养而产生的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引起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热伤津液,如外感燥、热、暑邪,或邪郁化热、五志化火等火热内生,耗伤津液;二是津液丢失、消耗过多,如汗出过多、泄泻、呕吐、多尿或烧伤等,均可导致津液大量损失;三是生成不足,如久病体虚,脏腑气化功能减退,可致津液生成不足。
由于津与液在性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津液不足的病理变化,可视其亏损程度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伤津和脱液两种类型。
(1)伤津:主要是指人体水分大量损失而亏虚的病理状态。
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则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则达于皮毛和孔窍,易于耗散,也易于补充。
伤津的形成,临床常见于吐泻太过,或因高热、汗出、气候干燥等,致使津的耗伤过度,未能及时得以补充所致。
临床可见皮肤、口、鼻、舌、咽干燥,目眶凹陷,十指螺瘪,小便减少,大便干燥等。
(2)脱液:是指机体水分与精微物质同时丢失损伤的病理状态。
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主要分布在脏腑、骨髓、脑髓、脊髓和关节之中,以濡养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损耗则不易迅速补充。
耗液的形成,多因热性病后期伤液,或者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面积烧伤所致。
其临床表现多见形瘦肉脱,皮肤、毛发枯槁,舌光红无苔,甚则可见手足震颤、肌肉蠕动等阴虚风动之象。
虽然伤津和脱液在病机和表现上有所区别,但津和液本为一体,二者生理上互生互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一般说来,伤津乃脱液之渐,脱液乃津伤之甚,故伤津未必脱液,而脱液必兼伤津。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谢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均与肺、脾、肾、肝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转输和布散,以致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成痰饮的病理变化。
导致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很多,涉及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水液、肝的疏泄条达、肾的主水气化和三焦水道是否通畅等多个方面,其中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最为重要。
脾失健运,湿浊停滞,临床可见胸闷痞满,呕恶欲吐,口腻不爽,腹泻便溏,甚则浮肿等症。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导致水液潴留体内的病理变化。
津液转化为汗液,主要依赖肺的宣发功能;津液代谢为尿液,主要依赖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其次是肺的肃降与肝的疏泄功能。
故肺、肾、肝的功能失常,均可导致津液的排泄障
碍,其中肾的蒸腾气化障碍起着主要作用。
水液潴留体内,溢于肌肤,同时尿液的生成、排泄障碍,临床可见水肿或腹水、尿少等病症。
津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障碍,虽然各有不同,但也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结果都能导致津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留,而成为内生水湿、痰饮的根本原因,引发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等多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