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课件

合集下载

八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册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1) 实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2) 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3)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图像和性质。

2. 第二章:几何基础(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直线方程、圆方程;(3) 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4) 坐标系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数的运算、函数的性质、几何图形的判定与性质。

2. 教学难点:函数的图像、几何图形的复杂计算和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数学概念;3. 利用数形结合法,培养学生直观的数学思维;4. 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书写规范性,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数学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八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二部分)六、教学安排1. 课时分配:本部分共安排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章:实数与函数:课时第二章:几何基础:课时第十五章:课时2. 教学计划:根据课时分配,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人教版八级上册数学教材。

2. 教辅资料:提供相应的教辅资料,辅助教学。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件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件

2020/10/21
注意:
A
知1-讲
c
b
1.三角形的三边用字母表示时,字
母没有顺序限制.
B
aC
2.三角形的三边,有时也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如:△ABC的三边中,顶点A所对的边BC也可表示为a,
顶点B所对的边AC也可表示为b,顶点C所对的边AB也可
表示为c.
3.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边BC叫做 A的对边,AC,AB叫
2020/10/21
知2-讲
按 角 分
按 边 分
2020/10/21
三角形的分类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
等腰三
三边都 角形
不相等
的三角 等边三

角形
等腰三角形 的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知2-练
1 下列说法:①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等腰 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③三角形按边分类 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三边都不相等 的三角形;④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 C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同理有
AC+BC>AB,

AB+BC>AC.

一般地,我们有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由不等式②③移项可得BC>AB-AC,BC>AC-AB. 这就是说,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2020/10/21
知3-导
例1 用一条长为18 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 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 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4 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优质课件【全套】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优质课件【全套】

E AB边上的高是 CE
BC边上的高是 AD
CA边上的高是 BF
;
;
小结: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中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 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叫做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三条高的特性: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高在三角形内部的数量 •高之间是否相交 •高所在的直线是否相交
练一练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7,一边等于8,求它的周长。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 3.角的分类;
4.三角形三边关系及运用.
作业:能力培养与测试
11.1.1 三角形的边
三角形的高、 中线与角平分线
回 顾 思 考
你还记得 “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吗?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同一点.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做一做
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A
画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 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直角三角形的三条 高线相交于直角顶点.
D B C
口答:
如图的直角三角形ABC中, 直角边BC边上的高是 AB ;
直角边AB边上的高是 CB 斜边AC边上的高是 BD ; ;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 成三角形?为什么?
( ( ( ( ( ( ( ( 1
2


不能 3 ) 能 2 ) 能


4
5


8
6
3
4


5 不能 ) )
3


6
5


10

初中数学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全册课件

初中数学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全册课件
276
P 慢车 F
解:(1)由图象可知:慢车比快车早出发2小时,快车 追上慢车时行驶了276千米,快车比慢车早4小时 到达。
(A ) 0
2
D
14 18
x(小时)
276 (2)解法1:设快车经过t小时追上慢车,有图象可知快车的速度为每小时 千米 t
276 慢车的速度为每小时 t 2 千米。 276 276 18 ( 14 2 ) 又因为它们所走的路程相等,所以
80 5a b
b 120
B
A
D C
表示摩托车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y=40x-120. y=10x (4)解方程组 , 得:x=4, y=40x-120 再由图象可知当在3<x<5时间段内两车均行驶在途中,其中当3<x<4 时,自行车行驶在摩托车的前面;当x=4时自行车与摩托车相遇;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当4<x<5时,自行车行驶在摩托车的后面。 ∴
t(小时)
0 23
图2
S(千米)
乙 甲
10 0
图3
图3表示甲、乙同时异地出发,甲在乙前 面10千米处,乙行走6小时追上甲;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6
t(小时)
S(千米)
乙 甲 0 1 3
t(小时)
图4表示甲、乙同地异时出发,甲比乙早 出发1小时,乙走后2小时追上甲;
图4
S(千米)
乙 甲 10
0
1
3 图5
图5表示甲、乙异地出发,甲在乙前面10 千米处,且甲比乙早出发1小时,乙走后2 小时追上甲;
t(小时)
S(千米)
10
甲 乙
图6表示甲、乙分别从相距10千米的两地同 时出发,2小时后相遇。

【推荐】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全书)课件PPT(共556张)(2020年最新)

【推荐】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全书)课件PPT(共556张)(2020年最新)
A
B
C
D
【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你能画出
△ABC的另两条边上的中线吗?
根据你的观察,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几个点呢?
A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F
E
B
D
C
【巩固练习】 你能分别画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
形的三条中线吗?
A
A
F
E
F
E
B
D
B
C
D
C
任意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你能根据自己的观察,画 出三角形的一条角平分线吗?
图中∠1与∠2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A
E
F 12
B
D
C
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 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现在窗 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 这样做?
三角形 具有稳定性,
四边形 不具有稳定性.
思考: 如图(1),将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 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如图(2),将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 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如图(3),在四边形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 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再扭动它,这时 木架的形状还会改变吗?为什么?
C
∠A, ∠B, ∠C, 是相邻两边组成 的角,
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 角.
1. 图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 角形.
5个 △ABE, △DCE, △ABC, △BCD, △BCE
A E
B
D C
A
D
B
C
如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用符号表示图中的三角△A形BD,△BCD,△ABC
角平分线,则∠1= ∠2 , ∠3 =1/2 ∠AB,C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勾股定理1.1 勾股定理的发现导入:通过直角三角形的实际测量,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的背景。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勾股定理,并能够用字母表示。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勾股定理的应用。

1.2 勾股定理的证明导入:通过回顾三角形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割补、折叠等方法,尝试证明勾股定理。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勾股定理证明的理解。

第二章:实数与方程2.1 实数的分类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

探究: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理解实数的分类,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实数分类的理解。

2.2 一元一次方程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

探究:让学生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导入:通过比较大小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3.2 不等式的解法导入:通过实例引入不等式的解法,引导学生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不等式的解法。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不等式的解法。

第四章:函数及其图象4.1 函数的概念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函数的性质。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4.2 一次函数的图象导入:通过实例引入一次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第五章:平面图形的认识5.1 线段的性质导入:通过实例引入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性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全册优质教学课件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全册优质教学课件教案
2021322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顶角底角底角?按是否有边相等分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按内角大小分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腰底边202132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做一做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
2021/3/22
3.如图,在△ACE中,∠CEA的对边是 AC

A
B C D EF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cm,3cm,则这个三角形的
周长为 ( B )
A. 14cm
B.19cm
C.14cm或19cm
D. 不确定
等腰三角形问题常要用到分类讨论,在涉及周长问题时三边
要养成检验好习惯哦!
2021/3/22
2021/3/22
典例精析
例1 如图,已知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中线,AB=6cm,
AC=8cm,BC=10cm, ∠CAB=90 °,试求:
A
(1)△ABE的面积;
(2)△ACE和△ABE的周长的差.
解:(1)
SABC
1 2
AB
AC
1 2
BC
AD,
B
DE
C
68 10 AD, 即AD=4.8.
=8-6
B DE
C
=2(cm)
重要发现 三角形中线AE把原三角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的
周长差就是AC与AB的差.
2021/3/22
例2 如图,在△ABC中,请作图
(1)画出△ABC的∠C的平分线;
(2)画出△ABC的边AC上的中线;
(3)画出△ABC的边BC上的高
答:如图,CF是一条角平分线;A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教案内容:一、第一章:勾股定理1. 教学目标: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勾股定理的应用。

3.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计算和应用。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勾股定理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练习:学生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第二章:平行四边形1. 教学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

2.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平行四边形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练习:学生练习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第三章:三角形1. 教学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三角形。

2.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形的判定。

3.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三角形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练习:学生练习识别和判断三角形;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第四章:数的开方与乘方1. 教学目标:理解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能够熟练进行数的开方和乘方运算。

2. 教学重点: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数的开方和乘方的运算规则。

3. 教学难点:数的乘方运算;数的开方和乘方的逆运算。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意义;讲解:讲解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和运算规则;练习:学生练习进行数的开方和乘方运算;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第五章:实数1. 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套ppt课件讲义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套ppt课件讲义

三边均 不相等
有两条 边相等

顶角 底角
三条边 均相等
不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底边
总结归纳
➢三条边各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思考: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把三角形按照三边情况进行分类
5个,它们分别是△ABE,△ABC,
D
△BEC,△BCD,△ECD.
A
(2)以AB为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E
△ABC、△ABE.
B
C
(3)以E为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 ABE 、△BCE、 △CDE.
D A
(4)以∠D为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E △ BCD、 △DEC.
B
C
(5)说出△BCD的三个角和三个顶点所对的边.
基本要素:
三角形的边:边AB、BC、CA; 三角形的顶点:顶点A、B、C; 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为三角形的角):∠ A、 ∠ B、 ∠ C. 特别规定: 三角形ABC的三边,一般的顶点A所对的边记作 a,顶点B所对的边记作b,顶点C所对的边记作c.
找一找:(1)图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出这些三 角形?
由此可以得到:AC BC AB
AB BC AC AC AB BC
议一议 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
大小关系?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 大小关系?
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
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理由是什么?
归纳总结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新人教版初二上册(八上)数学全册课件PPT

新人教版初二上册(八上)数学全册课件PPT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教学课件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导入新知
观察与思考
1. 你能从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与同学交流
各自找出的三角形。
A
2. 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
特点?
EE
F
B
D
G
C
探究新知
知识点 1
探究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三角形是我们熟悉的图形,观察下列图片,你能
D.2,3,5
课堂检测
基 础 巩 固 题
3.下列说法:①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三
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
三角形;③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④三角形按
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其中正确的有( B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课堂检测
能力提升题
1. (2018•长沙)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
是( B )
A.4cm,5cm,9cm
B.8cm,8cm,15c
C.5cm,5cm,10cm
D.6cm,7cm,14cm
2. (2018•常德)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3和7,则此三角形
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C )
A.1 B.2 C.8 D.11
厘米.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
平分线
导入新知
定义

垂线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
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线段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件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件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函数及其表示方法2. 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3.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4. 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5. 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6. 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7. 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8. 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3. 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性质与判定。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2.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性质与判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函数的概念,如气温变化、物体运动等。

2. 例题讲解:(1)讲解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与图像。

(2)讲解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3)讲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以及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性质与判定。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绘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分析其性质。

(2)让学生判断一些几何图形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与图像。

2. 板书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3. 板书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以及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性质与判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并分析其性质。

①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②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③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④ 任意两边相等的圆2. 答案:(1)一次函数图像为直线,性质:斜率表示函数的增减性;截距表示函数的截距。

二次函数图像为抛物线,性质:开口方向表示函数的增减性;顶点表示函数的最值。

(2)① 锐角三角形② 矩形③ 矩形④ 等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函数的概念、性质与图像,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八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一部分)一、第一章:勾股定理与面积计算1.1 勾股定理【学习目标】1. 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及其应用。

2. 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发现勾股定理。

2. 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举例说明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1-5。

2.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1.2 面积计算【学习目标】1. 掌握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学会运用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复习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讲解面积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6-10。

2. 运用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第二章:一次函数与不等式2.1 一次函数【学习目标】1. 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特点。

2. 学会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

2. 讲解一次函数的图像特点。

3. 举例说明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11-15。

2. 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2 不等式【学习目标】1. 掌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应用。

2. 学会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法。

2. 举例说明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不等式解法的理解。

【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16-20。

2. 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第三章:平行四边形与梯形3.1 平行四边形【学习目标】1.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 学会运用平行四边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应用实例。

3. 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一元一次方程1.1 方程与方程的解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的定义。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1.2 方程的解法学习使用加减法、乘除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会使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

1.3 方程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2.1 不等式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掌握解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2.2 不等式组理解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

学会解不等式组,掌握解不等式组的基本步骤。

2.3 不等式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函数的初步认识3.1 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

学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

3.2 函数的性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基本性质。

学会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3.3 函数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整式的加减4.1 整式的概念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整式的定义。

学会判断两个整式是否相等。

4.2 整式的加减法学习整式的加减法运算,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步骤。

学会使用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法运算。

4.3 整式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整式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5.1 数据的收集学会使用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列表、画图等。

5.2 数据的整理学习数据的整理方法,掌握数据的分类、排序等基本操作。

学会使用图表展示数据,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5.3 数据的描述学习数据的描述方法,掌握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基本统计量。

学会使用统计量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六章:三角形6.1 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年秋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整册教学案教案课件

年秋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整册教学案教案课件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边一、新课导入1、三角形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图形,你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物体是三角形吗?2、对于三角形,你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二、学习目标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用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三、研读课本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研读一、认真阅读课本(P63至P64“探究”前,时间:5分钟)要求:知道三角形的定义;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了解按边角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检测一。

研读二、认真阅读课本( P64“探究”,时间:3分钟)要求:思考“探究”中的问题,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游戏:用棍子摆三角形。

检测练习二、6、在三角形ABC中,AB+BC AC AC+BC AB AB+AC BC7、假设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有路线。

路线最近,根据是:,于是有:(得出的结论)。

8、下列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为什么?(1)3、4、8 (2)5、6、11 (3)5、6、10研读三、认真阅读课本认真看课本( P64例题,时间:5分钟)要求:(1)、注意例题的格式和步骤,思考(2)中为什么要分情况讨论。

(2)、对这例题的解法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3)、一边阅读例题一边完成检测练习三。

检测练习三、9、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8cm.①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求各边的长;②已知其中一边的长为6cm,求其它两边的长.(要有完整的过程啊!)解:(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四、归纳小结(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五、强化训练【A】组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三角形按边分类课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3)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4)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一个不等边三角形有两边分别是3、5另一边可能是( )A 、1B 、2C 、3D 、43、下列长度的各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3cm 、12cm 、8cmB 、6cm 、8cm 、15cm 、3cm 、5cm D 、6.3cm 、6.3cm 、12cm 【B 】组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4,另一边长等于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1.1 全等三角形教学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四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1.先在其中一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2.重新在一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重合了.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4练习.【探研时空】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疑难解析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11.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容本节课主要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3.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1) (2)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 ACBD CDAD AD=⎧⎪=⎨⎪=⎩∴△ABD≌△ACD(SSS).【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8练习.【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疑难解析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学过的重要结论.11.2.2 三角形全等判定(SAS)教学容本节课主要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重、难点及关键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难点:应用结合法的格式表达问题.3.关键:在实践、观察中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具准备投影仪、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操作分析【动手画图】【投影】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生活动】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已知:∠AOB.求作:∠A1O1B1,使∠A1O1B1=∠AOB.【作法】(1)作射线O1A1;(2)以点O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3)以点O1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交O1A1于点C1;(4)以点C1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1;(5)过点D1作射线O1B1,∠A1O1B1就是所求的角.【导入课题】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连接CD、C1D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和△C1O1D1•中相等的条件.【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OD=O1D1,OC=O1C1,∠COD=∠C1O1D1,△COD≌△C1O1D1.归纳出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评析】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相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作法.【教学形式】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形成共识.二、例点击,应用新知【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2,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在△ABC和△DEC中,CA=CD,CB=CE,如果能得出∠1=∠2,△ABC和△DEC•就全等了.证明:在△ABC和△DEC中12CA CDCB CE=⎧⎪∠=∠⎨⎪=⎩∴△ABC≌△DEC(SAS)∴AB=DE想一想:∠1=∠2的依据是什么?(对顶角相等)AB=DE的依据是什么?(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学生活动】参与教师的讲例之中,领悟“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和规书写.【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2.【教学形式】教师讲例,学生接受式学习但要积极参与.【评析】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三、辨析理解,正确掌握【问题探究】(投影显示)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拿出教具进行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操作教具:把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棍的一端用螺钉铰合在一起,•使长木棍的另一端与射线BC 的端点B重合,适当调整好长木棍与射线BC所成的角后,固定住长木棍,把短木棍摆起来(课本图11.2-7),出现一个现象:△ABC与△ABD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 与△ABD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1)画∠ABT;(2)以A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于C、C′;(3)•连线AC,AC′,△ABC与△ABC′不全等.【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0练习第1、2题.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对应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和角相等.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3、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右边部分板书“边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题.11.2.3 三角形全等判定(ASA)教学容本节课主要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能运用已学三角形判定法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几何推理意识,发展思维,感悟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2.难点: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3.关键:把握综合分析法的思想,寻找问题的切入点.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情境问题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巩固学习【知识回顾】(投影显示)情境思考:1.小菁做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ED=FD,•将上述条件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交流.(1) (2)[答案:能,因为根据“SAS”,可以得到△EDH≌△FDH,从而EH=FH]2.如图2,AB=AD,AC=AE,能添上一个条件证明出△ABC≌△ADE吗?[答案:BC=•DE(SSS)或∠BAC=∠DAE(SAS)].3.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试举例说明.【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和提问.【学生活动】通过情境思考,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学会正确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小组交流,踊跃发言.【教学形式】用问题牵引,辨析、巩固已学知识,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激发求知欲.二、实践操作,导入课题【动手动脑】(投影显示)问题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出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画图如下:画一个△A′B′C′,使A′B′=AB,∠A′=∠A,∠B′=∠B:1.画A′B′=AB;2.在A′B′的同旁画∠DA′B′=∠A,∠EBA′=∠B,A′D,B′E交于点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三角形姓名年级性别教学课题三角形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及三角形的分类(2)知道三角形的三边及三角的关系(3)知道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4)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2:能力目标:根据三角形的性质会计算三角形的边和角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的分类及三角三边关系难点:三角三边关系的应用课前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导入阶段:通过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并给与学生鼓励在学习上建立起信心并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心里距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知识授课阶段:三角形一、三角形: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如右图:线段AB,BC,CA是三角形的边,点A,B,C是三角形的顶点,∠A,∠B,∠C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记作“△ABC”。

180ADBECFa b ca b c+>⎧⎨-<⎩︒⎧⎪⎨⎪⎩⊥∠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即:边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三、三角形的性质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高线:AD BC于点D,如图中线:点E是线段AC的中点,如图线角平分线:直线是ACB的角平分线,如图中位线:H、E分别是线段AB、AC的中点,如图1EH EH BC EH=2⎧⎪⎪⎪⎪⎪⎪⎪⎪⎪⎨⎪⎪⎪⎧⎪⎪⎪⎪⎪⎪⎨⎪⎪⎪⎪⎪⎪⎩⎩(∥,)四、公式:面积:S=12×底×高周长:C=a+b+c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画法与角平分线的画法相同,可以用量角器画,也可通过尺规作图来画.(2)三角形的中线:在一个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注意:①三角形有三条中线,且它们相交三角形内部一点.②画三角形中线时只需连结顶点及对边的中点即可.(3)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限度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注意:①三角形的三条高是线段②画三角形的高时,只需要向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作垂线,连结顶点与垂足的线段就是该边上的高.(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故同时满足△ABC三边长a、b、c的不等式有:a+b>c,b+c>a,c+a>b.②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故同时满足△ABC三边长a、b、c的不等式有:a>b-c,b>a-c,c>b-a.注意:判定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只需看两条较短的线段的长度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即可(三)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了,那么它的形状、大小都确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就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例如起重机的支架采用三角形结构就是这个道理.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推理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四)三角形的内角结论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表示:在△ABC中,∠A+∠B+∠C=180°(1)构造平角①可过A点作MN∥BC(如图)②可过一边上任一点,作另两边的平行线(如图)(2)构造邻补角,可延长任一边得邻补角(如图)构造同旁内角,过任一顶点作射线平行于对边(如图)结论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表示: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那么∠A+∠B=90°(因为∠A+∠B+∠C=180°)注意: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内角可以求出第三个内角如:在△ABC中,∠C=180°-(∠A+∠B)②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内角和的比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求各内角.如:△ABC中,已知∠A:∠B:∠C=2:3:4,求∠A、∠B、∠C的度数.(五)三角形的外角1.意义: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如图,∠ACD为△ABC的一个外角,∠BCE也是△ABC的一个外角,这两个角为对顶角,大小相等.2.性质: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如图中,∠ACD=∠A+∠B , ∠ACD>∠A , ∠ACD>∠B.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与之相邻的内角互补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单元要点分析教学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探索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学会怎样应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本章划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性质;第二节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判定方法;第三节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教材分析教材力求创设现实、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活动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内容呈现上,把研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重点放在第一个条件上,通过“边边边”条件探索什么是三角形的判定,如何判定,怎样进行推理论证,怎样正确地表达证明过程.学生开始学习三角形判定定理时的困难在于定理的证明,而这些推理证明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为了突出判定方法这条主渠道,教材都作为基本事实提出来,在画图、实验中让学生知道它们的正确性就可以了.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节中的两个互逆定理,只要求学生了解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不必介绍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等内容,这将在“勾股定理”中介绍.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中,提高认知水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并应用于实际之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能力,感悟几何学的内涵.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2.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3.关键:突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条主线,淡化对定理的证明.教学建议1.注意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过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运用多种方式探索三角形有关性质.2.注重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体现三角形的广泛应用.3.注意直观操作与说理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课时划分本单元共分成9课时.12.1 全等三角形 1课时12.2 三角形全等的性质 5课时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课时复习与交流 1课时12.1 全等三角形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 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4练习.【探研时空】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疑难解析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课时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如图3所示,△AOC≌△BOD,∠A和∠B,•∠C•和∠D•是对应角,•那么对应边CO=____,AO=_____,AC=______,对应角∠COA=______.2.如图4所示,把△ABC绕A点旋转一定角度,得到△ADE,•那么对应边AB=•_____,AC=______,DE=______,对应角∠BAC=_____,∠B=______.3.已知△ABC≌△DEF,AB=5,BC=4,AC=3,∠C=90°,•则△DEF•中,•最小的边长为______,最大的角为_______度.二、选择题.4.如果△ABC≌△DEF,△DEF的周长为13,DE=3,EF=4,则AC的长().A.13 B.3 C.4 D.65.已知△ABC≌△A′B′C′,∠A=80°,∠B=40°,那么∠C′的度数为().A.80° B.40° C.60° D.120°三、解答题.6.如图所示,△ABC≌△A′B′C′,∠C=25°,BC=6cm,AC=4cm,你能得出△A ′B′C′中哪些角的大小,哪些边的长度?7.如图所示,已知△ABC≌△DEF,则AB与DE,AC与DF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理由.四、情境思索.8.如图所示,一栅栏顶部是由全等的三角形组成的,其中AC=0.2m,BC=•2AC,求BD的长.五、聚焦中考.9.如图所示,将一副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点O,则∠AOC+•∠DOB的度数为多少度?课时作业设计答案:一、1.DO BO BD ∠DOB 2.AD AE BC ∠DAE ∠D 3.3 90°二、4.D 5.C三、6.∠C′=25° B′C′=6cm A′C′=4cm 7.平行(理由略)四、8.略五、9.180°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3.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1) (2)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D≌△ACD(SSS).【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8练习.【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疑难解析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学过的重要结论.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一、证明题.1.已知:如图,AD=BC,AB=DC,求证:∠A=∠C.2.已知:如图,AB=EF,BC=FD,AD=EC,求证:∠B=∠F.3.如图,已知AB=AC,AD=AE,BD=CE,你能运用上面条件证明出几对三角形全等?•写出你的证明过程.二、问题探索.4.操作并回答:取一长方形纸片,用A、B、C、D表示其四个顶点.将其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如图).回答问题:(1)图中有没有全等形?如果有,请指出;(2)图中的△BEF与△BFD′虽然有公共边,但却不全等,试说明理由;(3)在图中画一条线段,使图形中出现全等三角形,并写出所出现的全等三角形(只画一条线段,并且是连接图中已用字母标出的某两个点).作业设计答案:一、1.提示:连接BD,证△ABD≌△CDB.2.提示:证明△ACB≌△EDF.3.2对(•证明略)二、4.略12.2.2 三角形全等判定(SAS)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重、难点及关键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难点:应用结合法的格式表达问题.3.关键:在实践、观察中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具准备投影仪、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操作分析【动手画图】【投影】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生活动】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已知:∠AOB.求作:∠A1O1B1,使∠A1O1B1=∠AOB.【作法】(1)作射线O1A1;(2)以点O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3)以点O1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交O1A1于点C1;(4)以点C1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1;(5)过点D1作射线O1B1,∠A1O1B1就是所求的角.【导入课题】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连接CD、C1D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和△C1O1D1•中相等的条件.【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OD=O1D1,OC=O1C1,∠COD=∠C1O1D1,△COD≌△C1O1D1.归纳出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评析】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相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作法.【教学形式】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形成共识.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2,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在△ABC 和△DEC中,CA=CD,CB=CE,如果能得出∠1=∠2,△ABC和△DEC•就全等了.证明:在△ABC和△DEC中∴△ABC≌△DEC(SAS)∴AB=DE想一想:∠1=∠2的依据是什么?(对顶角相等)AB=DE的依据是什么?(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学生活动】参与教师的讲例之中,领悟“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和规范书写.【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2.【教学形式】教师讲例,学生接受式学习但要积极参与.【评析】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三、辨析理解,正确掌握【问题探究】(投影显示)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拿出教具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操作教具:把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棍的一端用螺钉铰合在一起,•使长木棍的另一端与射线BC的端点B 重合,适当调整好长木棍与射线BC所成的角后,固定住长木棍,把短木棍摆起来(课本图11.2-7),出现一个现象:△ABC与△ABD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与△ABD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1)画∠ABT;(2)以A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于C、C′;(3)•连线AC,AC′,△ABC与△ABC′不全等.【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0练习第1、2题.【探研时空】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如图2所示)在一次战役中,我军阵地与敌军碉堡隔河相望.为了炸掉这个碉堡,需要知道碉堡与我军阵地的距离.在不能过河测量又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个战士想出来这样一个办法,他面向碉堡的方向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态,这时视线落在了自己所在岸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间的距离.(如图3所示)(1)按这个战士的方法,找出教室或操场上与你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并通过测量加以验证.(2)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思路点拨】情境中使用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虽然是一种估测,但用到的原理都是三角形全等(SAS);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室里或操场上亲自做一做,•实际体验.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对应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和角相等.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3、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右边部分板书“边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题.疑难解析现阶段中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常遇到下列几种情况:(1)•利用中点定义证明线段相等;(2)利用垂直的定义证明角相等;(3)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角相等;(4)•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证明角相等;(5)利用图形的和、差证明边或角相等.第二课时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如图4,若AO=DO,只需补充________就可以根据SAS判定△AOB≌△DOC.(4) (5) (6)40 DC B A2.如图5,已知AB=BD,则需要添加条件________,就可以根据SSS判定△ABC•≌△DBC.二、选择题.3.如图6,AB=CD,AD=BC,则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A.4对 B.3对 C.2对 D.1对4.如图7,已知△ABC中,BA=BC,BD⊥AC于D,若∠C=40°,则∠ABE为(). (7)A.40° B.50° C.80° D.140°三、证明题.5.如图8,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EC=FD,AE=BF,AB=CD,你能证明AE∥BF,•CE∥DF吗?写出推理过程.6.如图9,已知AB=AC,AD=AE,∠1=∠2,你能证明出∠B=∠C吗?与同伴交流.四、探索题.7.如图10,已知∠1=∠2,BA=BD,无论动点P在BC上如何移动,都能得到PA=PD,•你能说出这是为什么吗?动手试一试.五、聚焦中考.8.如图11,在正方形ABCD中,E是AD中点,F是BA延长线上一点,AF=12 AB.(1)求证:△ABE≌△ADF.(2)阅读下面材料:如图12,把△ABC沿直线BC平行移动线段BC的长度,可以变到△ECD的位置.如图13,以BC为轴把△ABC翻折180°,可以变到△DBC的位置;如图14,以点A为中心,把△ABC旋轴180°,可以变到△AED的位置.(11) (12) (13) (14)像这样,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按平行移动,翻折、旋转等方法变成的,这种只改变位置,不改变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三角形的全等变换.(3)回答下列问题:①在图11中,可以通过平行移动,翻折、旋转中的哪一种方法,使△ABE•变到△ADF的位置?②指出图11中线段BE与DF之间的关系.作业设计答案:一、1.BO=CO 2.AC=CD二、3.A 4.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