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二首

合集下载

19古诗二首

19古诗二首

4.按要求改写句子。 (1)秋天的景色真美啊!(改为反问句)
_秋__天__的__景__色__难__道__不__美__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路伸向远方。(把句子写具体)
_示__例__:__弯__弯__曲__曲__的__小__路__一__直__伸__向__远__方__。_________ (3)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修改病句)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石径﹒(jìn 苏﹒州(sū 寺﹒庙(sì
jìng) shū) shì)
停泊﹒(bó pō) 乡愁﹒(cóu chóu) 枫﹒林(fēn fēng)
二、看拼音,写字词。
bó chuán
泊船
zhōng shēng
钟声
shuāng yè
霜叶
chóu sī
愁思
gū sū
_新__旧__两__个__社__会__真__是__鲜__明__的__对__比__啊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深秋时节枫林美景的喜
我会写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白”的横 画分布要均匀。


书写指导 “艹”的点撇向内收。


书写指导
“土”的下横宜长,竖 位于竖中线上。
zhōnɡ

书写指导
“中”的悬针竖起笔重, 收笔轻。
我会认
chóu

易读错字

寒山寺
多音字
bó(停泊) 泊
pō(湖泊)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 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 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 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9.古诗二首—古诗村居

9.古诗二首—古诗村居

9.古诗二首教学安排:四课时一、村居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读准生字的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准备:CAI课件、版画学生画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美景。

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渲染。

1.导语引入,播放CAI课件,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唤起感知。

2.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感受。

3.在这么美丽、这么可爱的春天里你最想干什么?4.听老师的范读,说说古代的小朋友在春天里最想干什么。

二、目标展示。

1.简单介绍作者和释题。

2.这节课我们就来读读、背背、说说这首古诗。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

2.检测读音。

(多种形式检测)3.自由读、同位读正音。

4.汇报、检测。

四、悟读古诗。

1.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

你会用怎么样的心情来读呢?(配乐)自己在座位上练读。

2.汇报。

(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说说自己仿佛看到的景象,鼓励学生说自己的感受)3.生生交流。

(鼓励学生离开座位找别人读,交流感受)4.汇报。

5.这么美的一幅春景图、这么美的一首诗,能把它背下来吗?第二课时五、扩展。

(时间不允许的话,留到下节课)1.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到大自然去观察了我们身边的春天,请你把自己的收获拿出来吧。

2.教师拿一位学生的画打出大屏幕,即席作诗。

鼓励学生也进行创作。

(因为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只要学生能抒发自己的感受就行,不作诗体、压韵等各方面的要求,能写一行的写一行、能写一句的就写一句,不作限制。

)二、乡村四月教学目标:认读识记生字。

教学重难点:1.学习《乡村四月》,理解意思,领悟感情。

2.指导背诵。

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指名背诵《村居》2.默写全诗。

二、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

2.解题,引导看图。

诗题是《乡村四月》,四月正是农村农事最繁忙的时候。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9篇古诗二首 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qing导入。

1、激发想象:2 、揭题3、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

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

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

四年级上册第9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9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9课笔记第九课《古诗二首》1.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佳作。

他写这首诗时,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首诗从侧面反映了他仕途的失意。

2.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苏轼游览了庐山,游兴正浓,忽然读到一首写庐山的诗,诗中说庐山横看像山岭,侧看像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看了,哈哈大笑起来说:“诗人也真是的,为什么要说身在山中呢?尽管人在山中,就不能远近高低地看个够吗?”说着说着,苏轼陷入了沉思。

过了很久,突然拍着后脑勺说:“是了,是了。

”吟成了《题西林壁》。

3. 解释题目中的词语:暮:傍晚。

江:长江。

吟:吟诵。

瑟: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瑟弹奏悲凉的曲子。

4. 《暮江吟》写了深秋的暮色。

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照水,是诗人抓住这美妙的时刻,忍不住吟诵的。

那江水之中有夕阳的影子,水波荡漾,波光闪动,残阳在水中的倒影一半儿红色,一半儿绿色,这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一句用“铺”字很妙,这个“铺”字说明了残阳已接近地平线了,几乎贴着地面照过来。

天气又晴朗又暖和,一切景物都笼罩在柔和的夕阳光影之中,活像一匹红绿相间的锦缎。

“瑟瑟”是碧绿色。

由此可知前两句写的是暮江在夕阳下的自然景色。

这两句的中心字眼是“铺”和“瑟”。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一道月牙露出来,像一条斜弯形的银弓。

又一道月牙升起来,先是一撇,像风中的玉簪横斜;再一捺,仿佛给天空挂上了一眉新月。

新月形如弯弓,恰似被白居易误写成“玉弓”。

同是月亮,晚上的月牙和白天的圆月大不相同:月牙把它的光周期短的光(青光)全射出来,所以它像银色的弓把斜挂在西天;而圆月是把它的光周期较长的黄光反射出来,所以我们在夜晚看到它像个金盘悬挂在空中。

现在正是深秋季节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由于天气晴朗无风,所以西湖上没有一丝波浪,只有那月牙形的晶莹露水滴露在湖面上闪闪发光。

三年级上册语文各课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9古诗二首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各课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9古诗二首人教新课标

第二单元第九课古诗二首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

后两句诗描写的图景令诗人倍感亲切,也许他会由此想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所以感情略显舒缓。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中诗人思乡之情得到了直接抒发,表达了身在异乡孤单寂寞的情怀。

后两句:自己远在异乡,不能和兄弟们一起登高、饮酒,遗憾之余,深感寂寞,倍加思乡。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他乡游居漂泊,每每一到好节日,我对家乡,对亲人,对老友那浓浓的思念之情更加深了。

遥想,兄弟们一定正在登高山吧!一定都插上了茱萸,唯一可惜的就是少了“我”一人。

一、多音字:1、少shǎo 很少;shào 少年2、挑tiāo 挑水;t iǎo 单挑、挑拨二、词语解释:1、萧萧:指风声。

2、客:漂泊在外的人。

3、知:推测,料想。

4、篱落:篱笆。

5、独:单独。

6、异乡:他乡。

异,别的,其他的。

逢:遇到,碰到。

7、佳节:这里指重阳节。

实际泛指一切。

8、倍思亲:加倍地思念亲人。

9、遥:远。

10、登高:古时习俗,每年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上高处。

11、夜书:晚上写。

书,写。

三、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已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促蟋蟀。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3、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想远方的弟史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二年级语文上册19课古诗二首课文

二年级语文上册19课古诗二首课文

一、课文概要本课程的主题是古诗二首,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9课。

在本课文中,孩子们将学习两首古代的诗歌,了解古代诗人的诗意和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孩子们可以领略到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掌握古诗中的基本意境和意义,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二、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以雄壮的气势来写景的诗歌。

这首古诗以登高望远为主题,通过对山河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诗人的豪情,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第二首古诗《《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以写春景为主题的诗歌。

这首诗以描绘春天的景色为主线,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诗人的感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领悟诗歌中的情感。

四、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孩子们可以达到以下几个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风格,提高语文素养;2.感受古诗中的审美情趣和情感魅力,培养自己对诗歌的爱好;3.领悟古诗中的诗意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4.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意义,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

五、学习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上述学习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学习方法: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2.感悟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培养自己对古诗的情感共鸣;3.模仿古诗的写作风格,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4.对古诗进行赏析和解读,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通过图片、视瓶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古诗所描绘的情境和景色,激发孩子们的兴趣;2.运用故事、情境等教学手段,帮助孩子们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3.组织诗歌朗诵、诗歌创作等活动,提高孩子们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4.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境,引导他们感悟古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9课古诗二首-授课课件-9.古诗二首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9课古诗二首-授课课件-9.古诗二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写出了诗人联想家乡的兄弟们此时登高,插 茱萸,欢度重阳节,可惜只缺自己一人的情景,表面上看 好像不是自己为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而遗憾,反倒 是兄弟们为佳节时刻未能家人团聚而遗憾;似乎自己独在 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因家人不 能团聚而更感遗憾。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九月九日①忆②山东③兄弟 (唐)王维
独④在异乡⑤为异客, 每逢⑥佳节⑦倍⑧思亲。 遥知⑨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⑩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重视这个 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传说能以此避灾。 ②忆:想念。
九月九日①忆②山东③兄弟 (唐)王维
独④在异乡⑤为异客, 每逢⑥佳节⑦倍⑧思亲。 遥知⑨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⑩少一人。 ③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带。 ④独:单独。 ⑤异乡:他乡、外乡。 ⑥逢:遇到,遇见。
一起来学习
“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不仅仅 是佳节,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 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 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 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9 古诗两首
本课包括两首古诗: 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①忆②山东③兄弟 (唐)王维
独④在异乡⑤为异客, 每逢⑥佳节⑦倍⑧思亲。 遥知⑨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⑩少一人。 ⑦佳节:美好的节日。 ⑧倍:加倍,更加。 ⑨遥知:远远地想到。 ⑩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 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
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 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 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 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 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笔画笔顺二、会写的字及组词首:首先首长元首采:采用采花开采无:有无无力无心尖:笔尖刀尖尖刀树:大树树叶树苗爱:爱心可爱爱护角:牛角羊角号角二、会认字及组词踪zōng(踪迹)(失踪)迹jì(足迹)(踪迹)浮fú(浮萍)(漂浮)萍píng(萍踪)(萍水相逢) 泉quán(泉水)(甘泉)流liú(流水)(流汗)柔róu(温柔)(柔弱)露lù(露水)(露珠)四、多音字露lù(露珠) lòu(露面)角jiǎo(牛角)jué(角色)藏cáng(藏身)zàng (西藏)五、易写错的字首:下边是“自”,不要写成“白”。

无:第三笔竖撇与第一笔横相连,不要写成“元”。

树:中间“又”的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爱∴中间是,不要写成“一”。

尖:上部第一笔是“|”,不要写成“」”。

六、近义词立—站捕—捉闭—关踪迹—足迹七、反义词藏—露细—粗爱—恨闭—开八、词语解释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本文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九、背诵古诗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十、教材分析《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

《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

图文解读点击图片,查看大图▼▼▼▼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元首)(文采)(有无)(果树)(爱国)(尖刀)(角度)(踪迹)(漂浮)(清泉)(柔和)(甘露)二、根据拼音写出偏旁。

(木)(艹)(氵)(⻗)三、给下面的字分类。

五年级浙教版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

五年级浙教版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

五年级浙教版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1). 这首诗是代诗人的《》。

(2).把横线上的诗句补充完整。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这首诗中的字,写出了。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百家渡四绝句(其四)[宋]杨万里一晴一雨路干湿,半淡半浓山叠重。

远草平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1]这四句诗分别写了什么?请连一连。

第一句牛第二句人第三句路第四句山[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由两个对偶句组成B.这首诗描写了秋季农村丰收的景象C.诗中的路和远山只是画面的背景,着重表现的是草中的牛背和秧间的人踪[3]由诗中画横线的句子,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给图片配上一首合适的词,并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这首词描写的时间是____(季节)。

(2)这首词前三句写景,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_____,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___和___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9 古诗二首 (课件)(共29张PPT)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9 古诗二首 (课件)(共29张PPT)
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 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
说话。
不敢高声语,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 。
唯恐,畏惧。
恐惊天上人。
唯恐惊动天上的神仙 。
书写指点
危 敢

“危”上部不宜过 大,最后一笔要圆润。 “惊”左窄右宽,“忄” 的竖要略长,“京”的 最后两点相呼应。 “敢”“耳”的末笔横 变提。底部撇高捺低。
好像
天 似 穹 庐, 笼 盖 四 野。 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天空比作圆顶 帐篷,描画出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天苍苍
突出了天空的广阔
野茫茫
突出了原野的无边无际。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
同“现”,出现。
诗意: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 吹过,牧草低伏,现出了隐没在草丛中的牛羊。
sì lú lǒnɡ ɡài cānɡ mánɡ
似庐笼盖苍茫
视察图上有什么
天空(高远) 草原(广阔) 牧草(茂盛) 牛羊(肥美)
平阔的原野。
敕勒川,阴山下。
诗意: 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就在阴山脚下。
这句诗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交代了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 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诗意:天像圆顶的帐篷, 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 似 shì(
)
2.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如果你在这样的寺庙里住 宿,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似、笼”等6个生字,会写“阴、似、 野、苍、茫”5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 诗,背诵古诗。3.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 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广阔。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9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9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9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韵律和韵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解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两首古诗,使学生领略我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题: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两首古诗《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朗读、背诵、解析、讨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韵律和韵脚,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领读两首古诗,学生跟读,注意韵律和韵脚。

3. 背诵:学生自主背诵两首古诗,教师检查并指导。

4. 解析:教师解析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教师总结两首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古典诗词的魅力和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两首古诗的背诵和解析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

六、板书设计1. 两首古诗的标题、作者、背景等信息。

2. 两首古诗的韵律和韵脚。

3. 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要求准确无误。

2. 解析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要求文字表述清晰、有条理。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3)作者背景与创作意图:了解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理解创作背景和意图,深入解读古诗。
举例:介绍李白和白居易的生平,理解他们分别在何种背景下创作了这两首诗。
2.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举例:《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导学生理解“明月”和“故乡”的意象,体会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们对《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两首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朗读、感悟,逐渐理解了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修辞手法。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讨论过程的指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提高课堂效率。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学习:《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学习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3.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1)古诗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举例:《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音韵和谐,感受月夜宁静的意境。
(2)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学习: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汇、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举例:《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运用了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习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感情。

三、教学准备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板题导入(一)板题导入1.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趣.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趣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登鹳雀楼》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读。

(一)个人自学(一)个人自学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诗文。

(二)小组纠错(二)小组纠错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三)班内质疑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课件出示:多音字尽 更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一)自学自测(一)自学自测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二)小组纠错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湘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单元-9.古诗二首【省一等奖】

湘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单元-9.古诗二首【省一等奖】

《乡村四月》诗词解析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一、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如:好像。

才:刚刚。

了: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二、译文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三、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 h佗n倮 —— —一行字 银行
注意区别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d俅 d俅 d侬u
杜—— —度— — —斗
m俅 m俅 m俅
牧— — —木— — —目
y俅

y俅
y俨
欲—— —遇—— —余
h俨n h俦n shu佟n倮 shu佟n倮 su佟n sh佟n倮
魂— ——昏 霜—— —双— — —酸— — —商
ch佼u ch俨 s俦 sh俦 s佻
三、教学建议
1. 字音教学
“魂”的韵母是“uen”,写作“un”,不要读成“en”。 “霜”的声母是“sh”,不要读成“s”;韵母是“u倩n倮”,不
要读成“u倩n”或“倩n倮”。 “愁”的声母是“ch”,不要读成“c”。
“苏”、“寺”的声母是“s”,不要读成“sh”。
注意本课的多音字:
{ x侏n倮 —— —行走 人行道
105 中文第八册
[时节] 节令,季节。 [纷纷] (飘洒得) 多而杂乱。 [行人] 路上来往的人。 [欲] 将要。 [魂] 精神或情绪。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 请问。 [酒家] 酒店。 [何处] 哪里。 [牧童] 放牛放羊的孩子 (多见于诗词和早期白话)。 [遥] 远远地。 [枫桥] 苏州城西的一座小桥。在今江苏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 夜间把船靠在岸边。 [月落] 应是上弦月,天边还留着余光。 [乌啼] 乌鸦啼叫。 [霜] 在气温降到 0益以下时,接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 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江枫渔火] 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 [对] 对着。 [愁眠] 满怀忧愁地睡觉。 [姑苏] 苏州。 [寒山寺] 苏州城西的一座寺院。 [夜半钟声] 当时寺院的习惯,在夜半的时候敲钟。 [到] 传到。 4. 课文教学 教师可利用图片把每句的意思讲清楚,着重对一些关键词 句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理解,然后再带学生朗 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和背诵。 以下是这两首古诗的现代汉语简易译文,教师在教学的过
9. 古诗二首
一、教学要求
1. 会读会写本课的 12 个生字。 2. 会认读下列字,但不要求会写:杏。 3. 熟练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二、课文简析
本课是两首很有名的唐诗。 第一首 《清明》,选自 《樊川诗集》。全诗无一难字和典 故,语言通俗易懂,写法自如。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 动。全诗用了顺叙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 “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凄迷纷乱的 心境;第三句是“转”,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这 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 ——“合”。 第二首 《 枫桥夜泊》,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泊舟苏州 城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如果忽略一个“愁”字,那么, 诗中只不过勾勒了一幅夜半客船停泊在姑苏城外的图景。这图 景可以体现恬淡、宁静的心境,也可以体现夜静多感的心境。 但是,如果抓住了这个“愁”字,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诗中虽 然一字不说旅人的境况如何,但“江枫渔火对愁眠”,显然不是 “江枫渔火”愁,而是人愁。至于此愁是思乡之情还是身世之 叹,当然就难以具体说了。不过,与人之愁相衬的是“月落”、
s佻
sh佻
愁— — —除 苏—— —书 寺— — —四— — —市
中文第八册 104
2. 字形教学 唐 半包围结构,部首是“广”,共 10 画。 杜 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共 7 画。 牧 左右结构,部首是“牛”或“攵”,共 8 画。书写时注 意左边是“ ”,不要写成“扌”。 欲 左右结构,部首是“欠”,共 11 画。书写时注意右边 是“欠”,不要写成“攵”。 魂 左右结构,部首是“鬼”,共 13 画。 枫 [楓] 左右结 构,部 首是 “木 ”,共 8 画 。繁 体字 “楓”,左右结构,部首是“木”。书写时注意繁体字“風”的 写法。 泊 左右结构,部首是“氵”,共 8 画。 霜 上下结构,部首是“雨”,共 17 画。 渔 [漁] 左右结构,部首是“氵”,共 11 画。繁体字 “漁”,左右结构,部首是“氵”。书写时注意“鱼”和“魚”的 区别。 愁 上下结构,部首是“心”,共 13 画。 苏 [蘇] 上下结 构,部 首是 “艹 ”,共 7 画 。繁 体字 “蘇”,上下结构,部首是“艹”。 寺 上下结构,部首是“土”或“寸”,共 6 画。书写时注 意上边是“土”,不要写成“士”。 注意区别形近字: 杜—— —吐—— —土 牧— ——收 魂—— —鬼 霜—— —雷—— —雪 渔— ——鱼 愁—— —秋 寺—— —持— — —待 3. 词语教学 教学中需要讲解的词语: [清明]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 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103 中文第八册
“乌啼”、“霜满天”,是“夜半钟声”。试想一想,在如此宁谧 的夜晚,在这样的色彩、声音的烘托下,带愁的人会产生一种 怎样的感情呢?不写出具体的愁,但愁绪蕴藏其中。而且,旅 人的不成眠也可以从诗人所营造的氛围中看出,能知月落、霜 满天,能闻乌啼、钟声,不正是不眠的旅人细心观察和静心体 会的结果吗? 学习本课两首古诗,意在让学生领略中国古诗之美,接受 古诗美的熏陶,了解中国古诗的一些特点,记住古诗中的一些 名句。
中文第八册 106
程中,可以作为参考: 清明节的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月亮西沉,乌鸦啼鸣,霜色满天。我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
船上的灯火,忧愁地睡在船上。半夜里,苏州城外寒山寺的钟 声,一声声地传到我休息的船上。
《清明》 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一 句千古名句,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句子所传达的含义,教师在教 学的过程中,不妨进行如下较为深入的解释。这一天正是清明 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天空却细雨纷纷。“纷纷”在此自 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实际上它也在形容那位雨中 行路者的心情。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浓郁的节日,这天本该是 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的日子;而今行人孤身赶 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再加上身在细风冷雨中 冒雨前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天气如此,心情也 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消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诗 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借问酒家何处 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 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 相阐明的写法叫做“互文见义”。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 跳跃性。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