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1.1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1.1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3、地球的最大周长为_______ 4万 千米,叫 赤道 4、地球的表面积为_____ 5.1亿平方千米。 。
5、地球的模型是 地球仪 ,地球的自转轴叫 地轴 ,
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 两极 ,对着北极星方向 的点叫 北极 ,是地球上的 最北点,另一点叫 南极, 是地球上的 最南 点。
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四个阶段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阶段1:天圆地方
:麦哲伦环球航行
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天圆地方 推测:“地球” 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 片,确证: 地球是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 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形状:
球 体
地球是一个两 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的球体。
3、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 道
地球的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最大周长: 约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
活动题:
1、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你感 悟到了什么?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 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 至以生命为代价。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概念: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 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 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 模型——地球仪。 2、作用: 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 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 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3、地球仪的构成:
北极 地轴 经线 纬线 赤道 地轴、南 北极和经 纬网并非 地球本身 所有,而 是人们为 更好地研 究地球假 想的。
提供现象1 ------海边看船
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 再看到船身。为什么? 因为地表不是平的,而是球形的

化学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化学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C是 NaHSO4 ,D是 K2CO3 .
并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Ba(NO3)2+
一、化学实验安全
2、了解实验安全措施 (3)化学实验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浓酸洒在实验台上
先用NaHCO3溶液冲洗, 后用水冲洗; 浓酸溅到皮肤上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再用3%~5%的 NaHCO3溶液冲洗. 严重的须就医;
一、化学实验安全
2、了解实验安全措施 (3)化学实验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处理
②浓碱洒在实验台上 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
知识回顾
思考:1、碘中混有沙,如何提取碘
2、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 合物,常用什么方法? 3、如何分离水和煤油的混合物?
第二课时 蒸馏和萃取
蒸馏和萃取
蒸馏:把液体加热至沸腾,使 液体变成蒸汽,把蒸汽重新 冷凝成液体的过程。
思考:如何将含Cl-的自来水 制成蒸馏水?
蒸馏
蒸馏装置的组成
加热 → 冷凝 → 收集
• 下层:无色(CCl4) • 振荡后:上层:黄色褪去,变为无色

下层:由无色变为紫红色;
• 3、若选取不同的萃取剂,现象相同吗?
• 苯作为萃取剂,:
• 上层:无色(苯)
• 下层:黄色(碘水)
• 振荡后:上层:由无色变为紫红色;

下层:黄色褪去,甚至变为无色
• 思考:萃取剂的密度是否一定比水大?
• 如何判断哪一层是水层,哪一层是有机层?
BC 再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又生成白色沉淀 。
原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可能是(

A.Ag+、Cu2+、Ba2+
B.Ag+、Ba2+、Mg2+

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课件必修第一册

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课件必修第一册
根据组成和性质 对物质分类
面对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你是否想过:这些物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物 质可以分类认识和研究吗?如果可以,怎样分类才能更有效地帮助我们认识物质 世界呢?
[问题探讨] 1.自然界中存在碳元素多种形态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 等。
(1)上述三种碳的单质是同种物质吗?它们的性质相同吗? 提示:不是同种物质;性质不相同。
1.出现大雾天气时,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解析:雾是分散剂为气体的胶体,即气溶胶。
答案:D
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
A.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B.是否能通过滤纸
C.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解析: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胶体
A.NaOH B.KOH C.Mg(OH)2 D.Ba(OH)2
1.分类的概念与意义 (1)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和层次的 科学方法。
2.物质的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的种类,而 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系统的一种分类方法。 ①依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
2.含碳元素物质的家族(如图所示)
(1)CO、CO2 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二者都是酸性氧化物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写出 CO2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CO2 是酸性氧化物,而 CO 不是;依据是 CO2 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 与碱不反应;CO2+Ca(OH)2===CaCO3↓+H2O。
>100 nm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元素与物质”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本节内容既承接了初中的相关知识,又为后续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发展亦起到重要作用。

从章标题来看,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二章移至第一章,很好地衔接了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降低了学生初学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

从节标题来看,本节内容增加了“物质的转化”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质转化的途径。

在本课时的具体内容设置方面,新人教版在物质分类方法层面变化不大,但增加了物质分类的角度(通过物质性质分类),并加入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等知识点,体系更加完整。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了解或掌握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如下:(1)物质由元素组成;(2)物质的分类;(3)CO2、CaO的化学性质。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根据元素组成和物质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能结合物质的类别说明或预测物质的性质,进而实现物质的转化;3.能体会到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评价目标】1.通过对表格中物质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角度和方法的认识;2.通过对酸(碱)性氧化物以及物质转化图的探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转化的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对图书分类与物质转化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类价值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树状分类法;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2.教学难点:物质的转化五、教学方法1.问题链(围绕着框图中的物质进行一系列问题驱动)2.演绎推理(含碳元素物质的分类、同素异形体、Na2O的性质物质的转化)3.类比推理(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先从图书馆的分类引入物质分类的意义及角度,而后以框图的形式呈现了一些物质,整节课围绕着这些物质依次探讨两种分类法、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物质的转化。

化学选修4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化学选修4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7、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 ΔH=- S(g)+O2(g)=SO2(g) ΔH=-297.3kJ/mol 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D ) ΔH>A.S(g)+O2(g)=SO2(l) ΔH>-297.3KJ/mol ΔH<B.S(g)+O2(g)=SO2(l) ΔH<-297.3KJ/mol 的键能总和大于1molS 1molS和 C.1molSO2的键能总和大于1molS和1molO2键能之和 的键能总和小于1molS 1molS和 D.1molSO2的键能总和小于1molS和1molO2键能之和
(3) H2( g )+1/2O2 ( g ) = H2O ( l ) ∆H3 = c kJ/mol ) (4) 2H2( g )+O2 ( g ) =2H2O ( l ) ) 则a、b、c、d的关系正确的是 、 、 、 的关系正确的是 A、a<c<0 、 B、b>d>0 、 C ∆H4 = d kJ/mol 。
∆H=QP
焓 生成物 △H>0
焓 反应物 △H<0
吸热 反应物 反应过程
放热
生成物 反应过程
放热反应: 放热反应: ∆H<0或 ∆H为“-” < 或 为 吸热反应: 吸热反应: ∆H>0 或∆H为“+” > 为
反应热.焓变. 反应热.焓变.键能的概念及其关系
(1)概念 (1)概念 反应热 化学反 应中吸收 或者放出 的热量。 的热量。 焓变 恒压条件下的反 应热 符号:Δ H 符号:Δ H<0:放热反应 Δ H<0: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Δ H>0 :吸热反应 键能
例 2:拆开 lmol H—H键、lmol N-H键、 H— N- 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 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 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 946kJ, 生成NH 946kJ,则1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92KJ/mol 生成NH 1mol H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30.6KJ/mol 。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焓变反应热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焓变反应热

只要不放弃努力和追求,小草也有点缀春天的 价值。 人生的成功不过是在紧要处多一份坚持,人生 的失败往往是在关键时刻少了坚持。
思考
1.化学反应中为何有能量变化?
2.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能量的变化?为什么?
1.宏观: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
能 量 反应物总能量高
释 放 能 量
生成物总能量低
反应进程
①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 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出能量。
②反应物总能量 小于 生成物总能量,反应吸收能量。
吸热反应:
1.判断正误(正确打“√”号,错误打“×”号)。 (1)化学变化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2)任何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焓变都等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3)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形式表现出来的。 (5)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6)吸热反应过程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的过程。 (7)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若E(反应物)<E(生成物),则为吸热反应。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差判断。 若反应物的总键能大于生成物的总键能,则为吸热反应; 若反应物的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则为放热反应。
4)根据反应类型或具体的化学反应判断。如所有的燃烧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都属于放热反应。
1需要加热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吗?
差。即:ΔH =H(生成物)-H(反应物)
符号: ΔH 单位 :kJ/mol或 kJ· mol-1
2.反应热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 做反应热。 符号: ΔH 单位 :kJ/mol或 kJ· mol-1 焓变和反应热是什么关系? 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其反应热就是焓 说明: 变.因此它们的符号均为ΔH,单位也相同.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能层、能级与构造原理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能层、能级与构造原理
再与各选项对比,就能找出答案。 答案:C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后失去3d电子。
返回
[例2]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下列原子或离子的核外电
子排布式。
(1)O____________;(2)Ca____________; (3)S2-____________;(4)Al3+____________。
返回
[解析]
O原子有8个电子,按1s、2s、2p顺序填充电子:
1s22s22p4;Ca原子有20个电子,由于4s<3d,出现能级交错, 按1s、2s、2p、3s、3p、4s顺序填充为1s22s22p63s23
答案:D
返回
返回
[例1]
构造原理揭示的电子排布能级顺序,实质是
各能级能量高低。若以E表示某能级的能量,以下各式中 能量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E(5s)>E(4f)>E(4s)>E(3d) B.E(3d)>E(4s)>E(3p)>E(3s) C.E(4s)<E(3s)<E(2s)<E(1s) D.E(5s)>E(4s)>E(4f)>E(3d) ( )
电子排布式的书写顺序与电子排布顺序有所不同,
电子进入能级的顺序是按构造原理中能级的能量递增的
顺序,而电子排布式的书写则按能层的顺序,能层中的
能级按s、p、d、f能量递增的顺序排列。
返回
主族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主族元素 的原子得到电子填充在最外层形成阴离子,下列各原子
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返回
1.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________。 ①5s ②2d ③3f ④1p ⑤3d
解析:第二能层只有2s、2p能级;第三能层只有3s、3p、 3d能级,第一能层只有1s能级,故②、③、④均不正确。 答案:①⑤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课件下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课件下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2、根据官能团分类
有机化合物类别
官能团
卤代烃








碳卤键 C X
羟基
OH
羟基
OH

醇和酚的官能团都是羟基, 有什么不同? 代表物
溴乙烷 CH3CH2Br
乙醇 C2H5OH
OH
苯酚
➢ 思考:醇与酚的区别
醇:—OH (醇)羟基
CH3CH2 OH 乙醇
CH3 OH 甲醇
酚:—OH (酚)羟基
OH
H2N−
−CHO −NH2
醛基简写为: −CHO,不能写成: −COH; 硝基: −NO2,不能写成: −O2N。
O2N− −NO2
[注意]
①官能团是中性基团,不带电荷。
②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类别、结构和化学性质。
③含有多种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各个官能团的性质。 ④若多种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又可表现出特殊性质,
D. 有机反应比较复杂,一般比较慢,副反应多 (反应方程式用“→”表示)
综述:种类繁多 上亿种)、反应慢、副反应多、大多数不溶于水,能燃烧。
温故知新 根据必修二所学知识,请你说出下列有机物的类别及名称?
①CH3CH2CH3 ②CH2=CH2 ③CH3CH2OH ④CH3COOH ⑤CH3COOCH2CH3
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 的原子团
电性
电中性
电中性
不稳定;
稳定性 不能独立存在
不稳定; 不能独立存在

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带电荷
稳定; 可以独立存在于溶 液中或熔化状态下
实例
−OH、−Cl、 −COOH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2. 周期表的结构 “三短”、“四长” “七主”、“七副”、“零和八”。
2013-3-4
16
1. 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周期表是由哪位化学家发现
的( A )
A.门捷列夫(俄国) C.迈尔(德国) B.纽兰兹(英国) D.尚古多(法国)
2.不能作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顺序的依据的是 ( D ) A.原子的核电荷数 C.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原子的中子数
Ti=50 V=51 Cr=52 Mn=55 Fe=56 Ni=Co=59 Cu=63.4 Zn=65.2 ?=68 ?=70 As=75 Se=79.4 Br=80 Rb=85.4 Sr=87.6 Ce=92 La=94 Di=95 Th=118?
Zr=90 Nb=94 Mo=96 Rh=104.4 Ru=104.4 Pd=106.6 Ag=108 Cd=112 Ur=116 Sn=118 Sb=122 Te=128? I=127 Cs=133 Ba=137
?=180 Ta=182 W=186 Pt=197.44 Ir=198 Os=199 Hg=200 Au=197? Bi=210
Tl=204 Pb=207
2013-3-4
5
元素周期表 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核电荷数 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 以核电荷数为依据更科学
扇形元素周期表
2013-3-4
23
立 式 周 期 表
2013-3-4
24
螺旋型周期表
2013-3-4
25
18
4.在短周期元素中,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或2个电 子的元素是( D )

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A.用药匙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
B.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
C.给盛有2/3体积液体的试管加热 D.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面向手心
解析:选C。取用固体时,小颗粒或粉末状
的用药匙,块状或片状的用镊子;少量液体 用胶头滴管滴加;试管加热液体的体积不超 过1/3;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面向手心, 以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
3.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蒸发时的正确
操作是( )
A.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中加热
B.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
C.待水分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 D.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解析:选D。滤液浑浊说明仍有不溶性杂质, 应再次过滤;加热时就用玻璃棒搅拌,以防
止因局部过热,液体发生飞溅;加热蒸发时,
烧杯内壁 ③漏斗下端紧靠_________
பைடு நூலகம்
2.蒸发
(1)概念:分离溶于溶剂中的固体溶质的一 种方法。 酒精灯 (2)主要仪器及用品:蒸发皿、________、 玻璃棒 铁架台(带铁圈)、____________。
(3)装置图:
• • • •
2/3 加入的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_______
搅拌 蒸发过程中要不断__________
1、只要Na2CO3加在BaCl2之后便合理 2、最后加入的盐酸只能适量
例题:某KNO3溶液中含杂质KCl、K2SO4和
Ca(NO3)2,现欲除去杂质,得到纯净的KNO3
溶液,则加入试剂的正确顺序是: A.Ba(NO3)2、K2CO3、AgNO3、HNO3 B.K2CO3、Ba(NO3)2、AgNO3、HNO3 C.Ba(NO3)2、AgNO3、K2CO3、HNO3 D.AgNO3、Ba(NO3)2、K2CO3、HNO3 答案:CD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Word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Word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主备人:田先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观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学生找出前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

【教学准备】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

”第二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

”第三个人很特别,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教师:同学们,老师应该怎么回答他呢?学生:地球的。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

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圆的……教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准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教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二页,看一看图1、1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索图进行讨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和自主神经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和自主神经

第一章人体和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第一节神经调节第一课时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和自主神经【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1.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填写下列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名称。

①大脑②脑干③小脑④脊髓(2)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3)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1)神经细胞:①结构:图中序号依次表示:①胞体,②树突,③轴突。

②功能:接受整合信息,并传递给相应效应器,从而实现对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2)神经胶质细胞:①分布: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

②功能:具有支持、保护、修复和营养神经元等作用。

神经纤维就是神经吗?为什么?提示:不是。

神经纤维是神经细胞胞体发出的长的突起(轴突或长树突);多条神经纤维被神经束膜包被形成神经束,多条神经束外面包有神经外膜,形成神经,因此神经纤维不是神经。

二、自主神经1.自主神经的组成、功能和特点(1)组成: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

(2)功能:主要调节内脏活动。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人体器官或组织调节相互制约,处于相对平衡中,共同协调和控制机体的生理活动。

(3)特点:①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

②多数内脏器官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控制。

③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常常是相互拮抗的。

④自主神经调节的活动也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

2.选一选:基于自主神经主要功能学习,判断下列实例:属于交感神经功能的是①②⑤⑦(填序号);属于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是③④⑥(填序号)。

①心率加快;骨骼肌血管收缩或舒张②支气管平滑肌舒张③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减弱④分泌大量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和使括约肌舒张,促进胆囊收缩⑤使逼尿肌舒张和尿道内括约肌收缩;使有孕子宫收缩,无孕子宫舒张⑥使虹膜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使睫状体环形肌收缩,睫状体环缩小;促进泪腺分泌⑦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和朋友一起散步时,一只狗忽然出现在身旁,这时我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原因是什么?这有什么意义?提示:交感神经兴奋。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课件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课件

2.能级
(1)概念:
在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
分成不同的能级。
(2)表示方法
分别用相应能层的序数和字母 s、p、d、f 等表示,如n能层的
能级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为E(ns)<E(np)<E(nd)<E(nf)……
(3)能层、能级与容纳的最多电子数
能层
K
能级
1s
核电荷数递增,新增电子填入
原子核外“壳层”的顺序,电
子只能在原子核外具有特定能
量的“壳层”中运动。由此开
启了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周期
律的篇章。
➢5年后,玻尔的“壳层”落实
为“能层”与“能级”,厘清
了核外电子的可能状态,复杂
的原子光谱得以诠释。
1936年,德国科学家马德隆发表了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完整的构造
禾费线实质上是原子的吸收光谱,并一一找到对应的元素。例如,
被夫琅禾费标记为 D 的双线源自钠(如图),后人称为钠双线
科学史话
离散的谱线
项目一
科学
史话
原子光谱为什么是离散的谱线而不是连续的呢?
1913年,玻尔创造性地假设,被束缚在原子核外的电子的能量是
量子化的,只能取一定数值,称为定态,而原子光谱的谱线是不
同定态的电子发生跃迁产生的,因而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的谱线。
1925年,德国科学家洪特解释了复杂光谱,得出了过渡元素
(包括铬和铜等)的光谱学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为构造原理
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课堂练习4、下列说法<
不正确<
>
zd
的是( A
>
/zd
8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