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的分类

合集下载

政治高考哲学知识点整理

政治高考哲学知识点整理

政治高考哲学知识点整理政治高考哲学知识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形态

(3)生产力的构成
劳动对象
实体性因素 劳动资料
生产力 要素
劳动者 科学技术
非实体性要素
(储备性、运筹性因素)
管理经验 精神因素
实体性因素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生产力 要素
劳动者 科学技术
非实体性要素 管理经验
精神因素
A、劳动对象
涵义:生产过程中,一切被加工、被改造 的物质体系的总和。
分类:一是整个自然界都是可能的劳动对 象;二是纯自然的劳动对象;三是人工自 然。
作用。
二、社会意识的构成
(从产生社会意识的主体不同角度分)
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1)涵义及特点:个人意识是个体实践的 产物,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群体意识 作为群体实践的产物,表现了群体的公识。
(2)关系:联系:A、相互依赖
B、互相作用
C、互相转化
2、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
(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的层次分)
(3)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的状况是指生产力的性质、 水平和进一步发展要求的统一。 即生产力质与量的统一。
生产力的状况能够从静态结构和 动态发展,全方位地表现一种生 产力。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 (1)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尚不是直接生产力,仅仅属于
一般生产力的范畴。 (2)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要 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必须经过
C、无论是制度还是思想,都要反映,并 且都要服务于经济基础。但是政治上层建 筑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 础。
3、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
(1)社会形态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 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的三位一体(全面 的)。其中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主 要内容。

社会意识的分类

社会意识的分类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层次和因素构成。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个层次;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它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⒈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含义及构成。

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是主体为个人的社会意识,它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特有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个体意识包括:自我意识、环境意识、个人与环境关系意识等内容。

群体意识是主体为群体的社会意识,它是一定的人群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为适应一定群体的实践需要、维持群体的一定社会关系和利益服务的,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包括:家庭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行业意识、阶层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整体意识等。

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首先,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依存。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是)是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其次,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再次,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⒈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含义及构成。

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

社会心理是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

它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倾向和信念、愿望、审美情趣等等。

其主要构成是:阶级心理、民族心理、行业心理、时代心理等。

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人们自觉地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具有明确分工、相对稳定形式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

主要表现为: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和自然科学等。

⒉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虽有低级高级之别、直接间接之分、感性理性之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社会舆论的特点及分类

社会舆论的特点及分类

社会舆论的特点及分类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

社会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

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的共同倾向性看法或意见。

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其精神内核是群体意识。

其现象外观是议论形态。

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分析出社会舆论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1、限于一定范围内,即一定区域内。

这个区域一般以地域为主要标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下以非地域的形式存在。

如社团区域、阶层区域、年龄区域等。

区域的最终确定,一般要根据社会问题所波及到的范围来确定。

如一个普通的伤害案件,其所影响到的区域可能是一个行政乡镇或者一个县;而我们曾在上面提到的律师李庄案,其所影响的范围可能是全国,不仅在普通民众中有影响,而且在律师界、司法界均有影响。

2、限定于一定的人群。

即一定区域内的大多数人。

舆论实质为“舆人之诵”,即众人之论。

社会舆论应尽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样才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客观性。

其实,“‘社会’是个抽象概念,有时还是个危险的抽象概念。

对法律制度的要求不是来自于‘社会’,而是来自于具体的人、团体、阶级和阶层。

”[1]社会舆论同样如此,那些以“社会”名义出现的舆论,往往是冠以“社会”的头衔,却是某个人或群体的说辞而已,甚至是伪装着的不负责任而企图通过炒作提高声誉的媒体人的个人观点。

然而,不加分析的法官会以为是“社会公众”的意见。

3、限定于一定的意见,即基本一致的意见、看法或见解。

如果不能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看法或见解,各执一词,则无舆论可言。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划分和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并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去收集判定哪些意见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哪些是相反或者对立的,以及能否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

思政元素的分类

思政元素的分类

思政元素的分类
思政元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思想价值观念元素:如人类共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人类共同的人文关怀。

2. 政治经济学元素: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反映着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原则。

3. 准则法律元素:如宪法规定、国家法律法规等,反映着法律原则和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4. 文化传统元素:如各个民族文化、精神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等,反映着文化传承和滋养、民族自豪感。

5. 社会体验元素:如扫黑除恶、新时代文化建设、红色文化教育等,反映着社会变化和社会进步的一系列体验和历史积累。

6. 环保生态元素: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反映着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考和关注。

7. 创新创业元素:如创新驱动、双创教育等,反映着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的重要性。

8. 新媒体元素:如数字时代、网络思维、新媒体素养等,反映着信息时代的变革和新媒体的重要性。

9. 国际视野元素:如世界历史、国际政治、跨国企业等,反映着全球化和国际视野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0. 灵魂教育元素:如艺术、文学、哲学等,反映着人文精神和灵魂层面的关怀和培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名词解释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名词解释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社会科学中重要的概念。

社会存在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形式,包括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物质财富、文化传统等。

而社会意识则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的认知、认识和反应。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存在中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等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而社会意识则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存在,通过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行动,推动社会存在的变革和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也体现了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在社会存在中,经济基础是决定性的因素,它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变革的动力。

而社会意识则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特点和矛盾。

社会意识的变革和发展又可以反过来影响社会存在,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和思想觉悟,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社会存在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问题的本质,为社会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而对于社会意识的认知和研究,则可以深化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把握,推动社会意识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应不断加强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研究,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和思维,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文章的组织架构,以便读者能清晰地了解内容安排和逻辑脉络。

本篇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Section 1)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1.1 概述)中,我们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一主题进行简要的介绍,指出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和讨论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类模拟题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类模拟题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类模拟题28(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9,分数:100.00)1.社会存在是指______(分数:2.50)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______(分数:2.50)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______(分数:2.50)A.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C.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方式的含义。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分数:2.50)A.差异多样的地理环境B.丰腴富饶的自然资源C.协调合理的人口结构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解析:5.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______(分数:2.50)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分类。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
1.出现一种牵涉社会大众的事件或问题。 2.人民对该事件或问题作广泛性的讨论,事情的内容及其影响都在讨论范围之内。 3.人民群众已逐渐形成具体的意见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时,人民群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处理方法。 4.人民群众的不同意见渐趋相同,融汇成一种主导的看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舆论测验
有了一定的舆论之后,要了解它,就要进行测验。
概述
社会舆论(public opinion)。简称舆论。它实质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众人对普遍**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 题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或者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从中反映了公众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取向、 需要和期望。包括自上而下的舆论(top-down public opinion)和自下而上的舆论(down-top pu’olic opin-ion)两 种。前者是政府部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大力宣传而形成,如电视台的“全国质量万里行”;后者是非官方、无 组织、自下而上地自发形成,如群众的“医疗改革”呼声。社会舆论按其性质来说是群体的判断,即群体用赞同 或指责、忠告、批评等方式,来表达该群体对舆论对象的评价与态度。简言之,就是群体中多数人所支持的意见, 即公众意见、群众言论或民意,抑或在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大多数人意见的总和。
从过程看,社会舆论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问题的发生。社会舆论的的发生......
特点
舆论作为一种大众社会心理现象,它受到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舆论拥有如下一些特点:
1.舆论若是社会上许多人共同的意见,则具有社会力量,可以制约个人行为。
2.舆论既然是共同的意见,则必有一致的看法,但此种一致的看法是由不同意见最后演变而来,它是各种意 见的综合体。社会上发生某一事故时,人们总会纷纷发表各自意见,最后形成一种比较一致的意见。

3_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_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瑞典:夫妇双方均有18个月产假, 瑞典:夫妇双方均有18个月产假,若育有三 18个月产假 名子女,每月可获约折合人民币3400元补贴。 3400元补贴 名子女,每月可获约折合人民币3400元补贴。 法国:基本享有16周产假, 16周产假 法国:基本享有16周产假,生第三胎产假增 至一年,每月更可获约折合人民币1 至一年,每月更可获约折合人民币1万元补 贴。 :30 夫妇 胎获约折合人民币 4000元奖 4000元奖 ,第三名子女 获折合人民币 8000元奖 8000元奖 。 周产假, :1 周产假, 享有约折合人民币 1000元 贴, 1000元 贴,第 胎可获约折合人民币 万元奖 。 小 资 料 : 多 国 奖 励 生 育 措 施
第一讲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人口因素的作用 1.只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才能进行社会生产 1.只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才能进行社会生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讲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人口的数量、密度、 2.人口的数量、密度、增长速度可以促进或者阻碍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数量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讲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讲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讲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讲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一,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 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 前提。 前提。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讲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人口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人口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原第四章第一节

马原第四章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

(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思想、观念应当从社会存在中寻找其真正的根源,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问题。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

(二)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1.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人们生活、生产的自然基础,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者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

2.人口因素: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物质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指人们为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方式。

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特殊方式,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原因:①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决定社会性质、结构面貌,制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③其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过程。

(二)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的反映分类:1.个人意识、群体意识2.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级的社会意识,自发、不系统、不定型,以感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系统、定型,以理性认识为主。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我们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 西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去对待它们,应 该用"一分为二","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和"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社 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中国采取社会主义也是因为 特殊的历史原因的,我们对资本主义应该有一个理 性的态度和认识。 资本主义最开始的资本积累是用 暴力的手段,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产生的,以“圈 地运动”最为著名。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人剥削 人的社会。
问题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的名词解释 意识形态是指意识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形态是形式的别名、形态就是形式。形式是认 识对象的彰显和外露部分,是我们认识对象的本质 和内在规定必须经过的桥梁。 意识是世界的内在规定、一般规律和组成部分, 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和万物的其它组成部分处 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
社会意识形式分类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 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 ① 奴隶主意识形态、 ②封建主意识形态、 ③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④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3种不同的体系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 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 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 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 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 识形态残余。 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 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_郭沂

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_郭沂

文 史 哲JO U RN A L O F L IT ERA T U R E,HIST OR Y A N D PHIL O SO PHY 2003年第6期(总第279期)N o.6,2003(Serial N o.279)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郭 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社会形态可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四个自下而上的层面。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形态与历史分期为社会政治形态及其演变阶段,而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政治形态来影响以至决定社会基本面貌的。

据此,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经历了圣权时代、王权时代、霸权时代、皇权时代和民权时代五种社会形态和相应的五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中国社会形态;历史分期;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3)06-0058-07引 言社会形态及其演变不但是历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切实地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未来社会的走向,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中国的社会形态及其演变,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马克思根据西方历史提出并由斯大林总结的五种生产方式论。

但是,这种学说是否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却一直受到怀疑,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都曾有热烈讨论。

目前,这个问题重新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我以为,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明确判定社会形态的标准与根据。

顾名思义,五种生产方式论主要是按照生产方式来判定社会形态的。

最近,刘泽华先生提出了分层次地把握社会形态的新设想。

他认为有三个层次的问题:其一是基础性的社会关系形态问题。

基础性的社会关系即阶级关系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关系。

它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基本面貌。

其二是社会控制与运行机制形态问题。

马克思说过,行政权力支配社会,这对认识中国传统社会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

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常识判断三十:社会意识相关常识

常识判断三十:社会意识相关常识

常识判断三十:社会意识相关常识社会意识是决定社会形态的精神基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过程。

其中马克思把构成人类社会的物质因素称为社会存在,把人类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称为社会意识。

整理出社会意识的相关常识,请大家参阅。

社会意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人意识指的是属于单个人的社会意识,例如极个别干部有享乐主义思想,不想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希望自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这种思想是个别人所具有的,称为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即属于社会大部分群体所共同具有的社会意识,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总结出的优秀品质与价值观念,为每个中国人所共有,属于群体意识。

二、按社会意识的层次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属于较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发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包括感情、愿望、风俗、审美等。

社会心理不稳定易发生改变,例如小明中学时的愿望是上大学,读大学后的愿望变成找份好工作,工作后的愿望是退休。

社会意识形式指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包括哲学、宗教、艺术等。

社会意识形式结构内容较为稳定,一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固定包含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部分。

戏曲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都是成型的体系,属于较高层次的社会意识。

三、按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指服务于特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包含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例如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服务。

非意识形态指不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在任何经济基础下都可以存在,不具备阶级性。

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

刷题巩固1.按照对经济基础的作用不同,社会意识可以分为()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C.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D.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解析】C。

学习三个意识心得体会模板

学习三个意识心得体会模板

学习三个意识心得体会模板意识心得体会模板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即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和感知。

通过学习自我意识,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自我意识使我更加了解自己。

在学习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外在形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是对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发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不总是与外界的刺激有直接的关联,更多的是与自己的内心状态有关。

这种对自己内心的观察和了解,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并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其次,自我意识提高了我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对自己的认知,我能更加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和改善。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自我意识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帮助我更好地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做到以自我为中心的有效管理。

第三,自我意识让我更加自信。

通过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我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相信自己可以达到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成绩。

有了这种自信,我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不再害怕失败和打击,坚定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追求自己的梦想。

自我意识让我明白,真正的自信并非是盲目的自负,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的真实认知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是一种内心的坚定和自律。

综上所述,学习自我意识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体验。

通过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潜力,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中,自我意识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管理自己、超越自己。

意识心得体会模板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个体对社会存在的认知和感知,即对社会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解与透视。

在学习社会意识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社会意识帮助我更加明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学习社会意识的过程中,我开始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社会,不再局限于自身和狭隘的经验。

社会问题的分类研究及类型

社会问题的分类研究及类型

社会问题的分类研究及类型〔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分类研究是对社会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的一种重要思路和方法。

在阐述分类角度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问题的十种分类,区分了诸分类中不同类型社会问题的特征,并肯定和说明了诸分类及类型的意义及局限性。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主题之一,这是社会学家的共识。

分类研究则是对社会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的一种重要思路和方法。

中外的一些社会学家都曾对社会问题作过某种分类,但是,迄今为止尚无对社会问题的分类及类型所作的专门的系统探讨。

本文通过总结诸社会学家关于社会问题分类的一些方法,在确定和阐明分类研究的角度和标准的基础上,尝试对社会问题现象进行诸种分类,并说明诸种分类中不同类型社会问题的特征。

分类研究的角度。

社会问题的分类研究,首先是如何进行分类研究。

既然此研究的目的在于达到对社会问题的具体认识,那么可从具体认识社会问题现象的内容和目的来考察社会问题的分类及类型。

对社会问题现象的具体认识,可说大致是认识或解决三个方面的内容或问题:第一,社会问题的产生或发生,包括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原因、发生的社会环境基础等;第二,社会问题的内容和表现形态,包括社会问题的本质——社会失调的具体内容、社会失调与人的行为、社会问题的存在范围、社会问题的表现程度及状态等;第三,社会问题的影响及解决,包括社会问题对社会影响的性质、程度,解决社会问题的条件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具体认识社会问题这种特殊社会现象的目的。

那么,这些认识的内容和目的则可作为分类研究的角度,我们将从社会问题的产生或发生、内容、形式、与社会的关系或对社会的影响、消除或解决等方面,来区分和研究不同类型的社会问题及其特征。

分类研究中的分类标准。

分类研究的角度,操作化即为分类的标准。

诸类型社会问题的区分及特征的展现,有赖于一定的分类角度,也有赖于恰当的分类标准。

总结、归纳社会学者的诸种分类方法,我们认为社会问题分类研究的标准必须具有如下的特征:1.目的性,能够体现基于一定认识内容和目的的分类角度,可以达到对社会问题现象的某种具体和深入的认识。

社会意识转化为物质力量例子

社会意识转化为物质力量例子

社会意识转化为物质力量例子社会意识转化为物质力量例子1.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描述:在当前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人们意识到传统燃油汽车对环境的污染问题,逐渐将关注点转向了绿色、清洁能源的利用。

这种社会意识的转变,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并形成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讲解:社会的环保意识转化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增加,推动了相关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购买补贴、免费牌照等,激励了人们购买新能源汽车。

同时,汽车制造商也积极投入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满足市场需求。

这种转变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赋予了巨大的发展动力,推动其从概念阶段迅速发展为实际应用阶段。

2. 垃圾分类的推广•描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垃圾分类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一种社会意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例子。

•讲解: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垃圾分类逐渐成为一种行动。

各地政府加大了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和搜集工作。

这种社会意识的转变推动了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和普及,增加了对再生资源和有害物质的回收利用,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3. 网络公益行动的兴起•描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公益问题,并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到公益行动中去。

这是一种将社会意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例子。

•讲解: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参与公益项目的捐款、志愿者活动等。

同时,网络平台也提供了公开透明的信息,让社会上更多人了解到公益事业的存在和重要性。

这种社会意识的转变促使更多人参与到公益行动中去,形成了庞大的物质力量,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社会课的社会问题

社会课的社会问题

社会课的社会问题社会课的社会问题教案一、引言社会课是培养学生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之一。

社会问题是社会课中必然涉及的内容,通过学习社会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象,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的根源及其影响,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二、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分析一些典型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2.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3.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三、课程内容1. 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概念,并通过讨论将社会问题进行分类;- 介绍一些典型的社会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

2. 社会问题的根源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与社会结构、制度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关系。

3. 社会问题的影响和挑战- 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给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引导学生意识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并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所面临的挑战。

4. 社会问题的解决策略- 分组讨论并总结社会问题的解决策略,如政府的角色、个人的责任、促进社会公平等;-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力量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鼓励他们思考并提出创新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2.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 观察和调查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调查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事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并进行讨论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类模拟题28_真题-无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类模拟题28_真题-无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类模拟题28(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1. 社会存在是指______A. 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 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2.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______A. 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 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 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D.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______A. 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B.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C. 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4.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A. 差异多样的地理环境B. 丰腴富饶的自然资源C. 协调合理的人口结构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______A.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B.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D.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6.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______A. 法律思想、逻辑学、**B. 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 自然科学、道德、**D. 法律思想、哲学、艺术7.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______A. 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 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 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 它具有相对独立性8.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______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 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9. 在劳动资料方面,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______A. 运输设备B. 动力系统C. 传动装置D. 生产工具10. 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______A. 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B. 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C. 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D. 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11. 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教育属于______A. 实体性因素B. 运筹性因素C. 准备性因素D. 渗透性因素12. 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A. 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 产品的分配方式D. 产品的交换方式13.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______A. 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 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 是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 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14. 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中______A. 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 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5. 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______A. 艺术B. **C. 政治D. 哲学16.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______A.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B.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C. 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D.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17. 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______A. 渔猎社会B. 封建社会C. 工业社会D. 信息社会18. 按照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______A.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B.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C.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D. 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19.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______A. 历史决定论B. 历史被动论C. 历史宿命论D. 历史意志论20.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______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 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C. 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21.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______A. 阶级斗争B. 个人和群众的矛盾C. 社会基本矛盾D. 革命和改革22. 下列各组矛盾中,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A. 人和自然的矛盾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C. 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3. 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______A. 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B. 用特权侵吞公共财产C. 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D. 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24. 阶级首先是一个______A. 政治范畴B. 经济范畴C. 思想范畴D. 法律范畴25.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______A. 政治标准B. 思想标准C. 经济标准D. 道德标准26.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______A. 直接动力B. 根本动力C. 最终动力D. 唯一动力27. 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______A. 由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B. 由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C. 由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D. 由**信仰的不同引起的28. 社会革命是______A. 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B. 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C. 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武装斗争D. 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2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______A. 唯一形式B. 基本形式C. 辅助形式D. 必要形式30.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______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C. 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D. 创新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矛盾31. 社会改革的实质是______A.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B.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C.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D.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32.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______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 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3. 人的本质在于______A. 人的自然属性B. 人的道德素质C. 人的社会属性D. 人的文化素质34.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人能够______A. 制造和使用工具B. 创造和使用语言符号C. 积极地适应外部环境D. 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35. 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______A. 劳动是人的本质B.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C. 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D. 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总和36.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______A.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 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 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7.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新探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新探

2008/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新探刘国章摘 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怎样,只要是从人的现实社会的物质实践出发,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但是,如果知性直观地理解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理,就必然导致形式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变种即实用主义。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8)12-095-03作 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江苏,南京,210044社会存在即社会实践活动所呈现的内涵于实践活动本身的精神因素(观念活动的结果)与现实感性实践活动的内在统一。

最直接的与自然存在区别开来的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必要的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而生产工具作为人的劳动结果,首先必须是而且也只能是观念外化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因素的参与,也就是脑力与体力的合力所构成的现实人的感性实践活动,那么,所谓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存在所表现的各种活动就没有实质的区别。

同时,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而改变的自然环境或自然事物,包括人本身的改变所构成的现实社会存在,又要产生对人的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这样的论断又让人怎样去理解呢?传统思维把 政治和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科学和哲学等观念形态 规定为社会意识, 而这些社会意识作为前人的思想成果不也是客观存在的吗?如果去掉了这个部分,人的社会存在还能称之为现实的社会存在吗?而且有悖于马克思 从人的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的哲学基本原则。

一 社会存在的表现之一:人的认识活动正是基于自然界长期进化发展结果的自然人这一前提,人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逐步地展现出人的大脑所具有的超越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思维功能和实际生产和创造劳动工具与生活资料的能力。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自然与社会不同层次,又互为中介的社会关系也相应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层次和因素构成。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个层次;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它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⒈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含义及构成。

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是主体为个人的社会意识,它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特有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个体意识包括:自我意识、环境意识、个人与环境关系意识等内容。

群体意识是主体为群体的社会意识,它是一定的人群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为适应一定群体的实践需要、维持群体的一定社会关系和利益服务的,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包括:家庭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行业意识、阶层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整体意识等。

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首先,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依存。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是)是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其次,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再次,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⒈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含义及构成。

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

社会心理是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

它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倾向和信念、愿望、审美情趣等等。

其主要构成是:阶级心理、民族心理、行业心理、时代心理等。

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人们自觉地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具有明确分工、相对稳定形式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

主要表现为: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和自然科学等。

⒉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虽有低级高级之别、直接间接之分、感性理性之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首先,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素材和营养。

其次,社会意识形式影响和引导社会心理。

再次,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只有通过社会心理才能实现。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

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是指反映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主要是生产力)的社会意识形式,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

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

它不具有阶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