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8章_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合集下载

传播学(第二版)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传播学(第二版)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 媒介(media)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
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
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 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 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地位稳固 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大众传媒的上述三个特点,使得它们比其他类型的传播 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众 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 。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媒介 清晰度 信息量 参与度 举例
类型
热媒介 高


照片、象形文字、
无声电影、报刊等
冷媒介 低


漫画、拼音文字、
有声电影、电视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 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 大众传媒的优势 :
大众传媒是专业媒介组织,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 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高 拥有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并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 (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大众传媒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传媒组织的
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湖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

湖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34)着重考察考生新闻与传播综合专业素养,特别是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电视节目策划的基本观点、原理和实践步骤,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新闻传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播学教程》一、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的进程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3、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三、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的定义2、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3、符号的基本功能四、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的基本过程。

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系统模式。

4、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人内传播。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

3、人际传播的定义和人际传播的动机。

4、人际传播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六、群体传播、集合传播、组织传播1、群体传播的概念、类型、社会功能和意义。

2、群体传播和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

3、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

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4、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定义、特点、组织传播的机制。

七、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赖特的“四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2、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八、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媒介技术和社会发展。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3、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力。

“电视人”和“容器人”、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

4、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第八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第八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信息时代:麦克卢汉归来
• 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 • 20世纪90年代初,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网络 生活、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自破。 信息高速公路证明,他是对的! • 吹响网络时代号角的《连线》杂志(Wired), 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上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 圣人”(Patron Saint)。“在线” 一族供奉他为祖师爷和开山祖,虽然他并不懂技术。
《机器新娘》 《古登堡星汉 《理解媒介》 璀璨》
讲工业人和广告 讲印刷人 讲电子人
褒扬
• 《纽约先驱论坛报》他是“继牛顿、达尔文、 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 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 先知”。 • 1964年12月28日的《国家》杂志,把麦克卢汉 列为风云人物; • 1965年的《读者指南》列出四篇有关他的文章, 分别刊载于《评论》、《纽约客》和《哈泼斯》。 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著作也 成为畅销书。
• 电视、网络本身就是人 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 • 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 望的媒介
(三)网虫和网瘾症
• 网瘾症:上网成瘾综合征,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 于网络(设置每天8小时以上)丌能自控;行为乖 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在网 欲得丌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 有暴力倾向。
小结
• 新媒介指伴随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 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新型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 有线电视,文字,音像出版物,互联网络等 等。
(一)新媒介的特点和性质
• 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 改善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强互动性 • 2、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有利于传播质量的提高 • 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改变大众传媒垄断局面 • 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影响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①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信息就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狗恒一个定义。

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由此可见……”②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社会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③然而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①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扩散的性质;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第四,传播成立的条件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标书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王雨田)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交织性)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专题训练视频讲解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专题训练视频讲解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专题训练[视频讲解]第一部分复习指南目录封面目录第一编新闻理论[视频讲解]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新闻[视频讲解]第三章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第四章新闻传播的要求第五章新闻传播过程第六章新闻事业第七章新闻媒介[视频讲解]第八章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视频讲解]第九章舆论监督[视频讲解]第十章新闻工作者的素养与职业道德第二编传播理论[视频讲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视频讲解]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视频讲解]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视频讲解]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视频讲解]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视频讲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视频讲解]第十二章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视频讲解]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视频讲解]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视频讲解]第三编中国新闻传播史[视频讲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视频讲解]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视频讲解]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视频讲解]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十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十四章网络媒体的崛起第十五章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四编外国新闻传播史[视频讲解]第一章总论第二章欧洲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三章美国与加拿大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四章亚洲与非洲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五章大洋洲、拉丁美洲的新闻传播事业与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建立第五编新闻传播业务第一章新闻采访第二章新闻写作第三章新闻编辑第四章新闻评论第五章广播电视新闻第六编传媒经济学[视频讲解]第一章传媒经济学与传媒产业第二章媒介市场与媒介竞争第三章受众—消费者选择第四章媒介生产与成本第五章政府规制第六章国际贸易与文化保护第七章传媒管理与资本运营[视频讲解] 第七篇公共关系学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第二章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体第四章公共关系的对象第五章公共关系的状态与公共关系模式第六章公共关系的原则第七章公共关系工作手段——传播第八章组织形象管理第九章危机管理第八篇广告学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广告的发展过程与类型第三章广告基本原理第四章广告主体第五章广告信息第六章广告客体第七章广告与其他相关学科第二部分考试真题第一编新闻理论[视频讲解]第一章绪论新闻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上海财经大学2009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答:新闻学是指研究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提纲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提纲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提纲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复习章节:1――12章主要题型:1、填空题4个共15分2、连线题5个共 10分3、名词解释4个共20分 4、简答共2个共30分 5、论述题1个共25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是信息的形式,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所处的群体、组织、社会,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反馈行为的总称。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传播)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知道信息与讯息的区别讯息:有一组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完整的表达某种意义的信息。

信息:信息是对环境中不确定性或不确定性的亮度、无规则的测定。

比较:信息包括讯息在内,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完整的表达某种意义;讯息指向具体的事物,信息时讯息的本质,讯息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符号的定义:是意义与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表达和传播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P50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美 H.拉斯韦尔①“5W”模式或者“拉斯韦尔程式”:②香农―韦弗模式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①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传播过程的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3、掌握系统模式P55①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②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与人际传播主要的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分清属于哪类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传播学

传播学

7
(一)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和 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人类有了媒介才可能从事传播 和其他社会活动,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 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 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为世 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麦氏是泛媒介论者,他的媒介的概念是广义的,不仅 包括一般媒介,而且包括交通运输工具等。
15

美国学者切特罗姆说:麦克卢汉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 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社会性延伸。 以历史唯物史观看,麦克卢汉只强调了媒介工具和技术的 巨大能动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 其理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麦氏的学术态度玄妙,观点具有“神喻”性质。


天书
16
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照片、象形文字、广播、 无声电影、书籍报刊 像光的反射 冷媒介:口语、漫画、手稿、电话、 电视、有声电影 像光的折射 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 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 特点。
13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1.意义: 传播学大师,最有原创性的媒介理论家。开拓了从媒介技 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 历史作用。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 制富有启迪意义。关于地球村、电子时代、赛博空间的预言 也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3
什么是媒介技术(传播技术)?

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所 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媒介技术范围广泛。 ——媒介技术源自社会,促进社会,反映社会。 ——内在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可能会和人文 精神产生冲突。

传播学教程(7-8章)

传播学教程(7-8章)

传播学教程(7-8章)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即传播对社会起一种“瞭望哨”的功能。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正式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继承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而提出。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反应。

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将人们的视线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事件,社论或评论也是有明确意图的说服活动。

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及行为规范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目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是招收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考试力求突出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知识,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选拔并培养具有较强媒介素养的应用型、创新型及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考试范围(-)传播学基础1、传播学基础知识(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2)传播学研究史与主要流派2、信息、符号与传播模式(1)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2)人类传播模式(3)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4)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3、大众传播与受众(1)大众传播的受众4、媒介技术与传播效果(1)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2)传播效果研究5、新媒体与智能传播(1)新媒体传播(2)网络社会与用户行为(3)智能传播(二)新闻学基础1.新闻学的内容、发展脉络以及世界各国的主导性理论2.新闻活动的由来、目的、渠道3.新闻的基本特点、定义、本源、要素和类别4.新闻真实性5.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6.新闻事业的产生7.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8.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9.新闻媒介的性质10.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11.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12.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14.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15.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模式16.传媒业经营17.新闻媒介的受众18.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19.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专业要求和基本体裁20.新闻工作者的修养21.中国的新闻改革三、考试基本要求本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传播学基础理论、基本范畴、传播效果、新媒体前沿、智能传播等。

测试考生对传播学专业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经典理论和前沿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答题时间:180分钟(三)题型及分值:1、名词解释(5道题目,共25分)2、简答(4道题目,共60分)3、论述题(2道题目,共40分)4、材料分析题(1道题目,共25分)五、参考书目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重点书目),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2、《新媒体用户研究》(辅助书目),彭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传播发展传播学健康传播学风险传播信息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双重偶然性传播隔阂第二章人类传播历史发展信息爆炸“信息过载”(信息超载)NII计划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赛博空间第三章人类传播符号意义编码和解码能指/所指乔治·赫伯特·米德符号符号互动论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互文性讯息信息与讯息非语言传播非语言符号索绪尔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文化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者模式5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反馈香农—韦弗模式噪音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循环模式施拉姆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马赛克传播模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另类媒体第五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自我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亲身传播主我/客我“自我互动”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基模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社会认同模式群体规范群体压力流言奥尔波特公式集合行为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群体模仿群体传播公共传播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社会雷达(环境监测)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麻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第八章媒介技术媒介组织地球村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热媒介”和“冷媒介”容器人“电子乌托邦”网络成瘾流媒体自媒体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生态把关人(守门人)双重行动模式媒介事件社交媒体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制度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媒介责任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观点的自由市场哈钦斯委员会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受众分众观利基受众认知和谐论“政治及有倾向”假说媒体近用权媒介接近权受众商品论选择性接触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心理和行为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受众的“碎化”受众的极化个人差异论IPP指数“使用与满足”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子弹论“证词法”《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意见气候二级传播理论创新扩散传播流“元传播”有限效果论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恐惧诉求“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自信心假说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拷贝的支配第十二章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诺利·诺依曼涵化理论“上限效果”假说知识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媒介教育视觉素养第三人效果框架研究受众框架媒介的铺垫作用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大众传媒宣言》《塔罗瓦尔宣言》《阿尔及尔宣言》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世界信息流通失衡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个阶段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库利芝加哥社会学派李普曼刻板印象达拉斯·斯密塞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传播学经验学派阿多诺葛兰西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公共领域文化(工业)产业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政治经济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法参与式观察重点访问焦点小组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民族志(人种志)方法文献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抽样抽样调查法分层抽样整群抽样操作化随机抽样滚雪球抽样概率抽样内容分析法叙事分析控制实验实验研究法双盲实验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填空10*2 名词解释4*5 简答题6*8 材料分析题1*12)共学12章第一章名词解释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有,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学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第五,传播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我们研究传播时,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

简答题信息系统=传播系统=社会传播分为种个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第二章1.人类传播发展的七座里程碑:1 语言的出现 2文字的创造3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和xx技术的发明 5摄影术与电影技术的发明 6广播和电视技术的发明 7电脑技术的发明电子网络上一层的局限性是下一层出现的原因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其直接作用就是在于使文字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每日纪闻——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第三章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的特点:1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 2在形式上独立存在,它虽然和指称的对象事物或意义密不可分,但毕竟又是不同的两个事物 3编码和译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象征性互动理论(G.H米德)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

新闻及传播专业硕士学科简介

新闻及传播专业硕士学科简介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科简介一、学科专业介绍海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开办于2000年,2001年正式招收全日制本科生。

2020年被海南省教育厅遴选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并被学校遴选作为重点学科予以建设。

2021年12月,中宣部确信将新闻传播系作为全国首批由地址党委宣传部与学校共建的10所新闻院系之一。

2016年5月,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在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科进展步入快车道,软硬件设施齐全、师资结构合理。

学科专业实验设施齐全,拥有现代媒体实验室500平方米,包括数码制作室、虚拟演播室、静物拍照室、非线性编辑室、苹果高清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还有400多平方米的全媒体交互式演播中心。

学院实验器材丰裕、设备完善,能知足本学科各项实践实训的教学需求。

新闻与传播学学科现有硕士导师5人,专职教师13人,其中正高职称的教师有4人,副高职称有4人;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有硕士学位教师7人。

近5年来,本学科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3项;同时学术功效丰硕,获科研功效奖5项,在国家权威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出版学术高作7部。

另外,学科还聘有7名校外导师。

这些教师或为中央、省级主流媒体从业人员,或为新闻宣传主管部门负责人,既有丰硕的新闻从业或治理体会,又有极高的专业理论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培育的高层次、复合型的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育目标新闻与传播学科专业硕士点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紧培育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扎实操作技术与较强创意策划能力的高层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人材。

(一)培育要求本专业面向社会的特定专业需求,培育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视野、熟练把握新闻传播技术与方式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材。

具体要求为:1.熟练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大体要点;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固守新闻与传播职业道德。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概念题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内容简介本书是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视频讲解。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一、概念题1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北大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人大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重庆大学2018年研;中国地大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答:第三者效果是指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者”身上。

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者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者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传播学教程(7-8章)

传播学教程(7-8章)

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即传播对社会起一种“瞭望哨”的功能。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正式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继承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而提出。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反应。

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将人们的视线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事件,社论或评论也是有明确意图的说服活动。

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及行为规范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 反例:苏格拉底,梭罗。 • (三)网络时代的网虫与网瘾症 • 孤僻、冷漠
•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 会病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
• 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 电视接收机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
• 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
C、技术系统是人类用于征服自然、满足物质需求的 手段,生产工具是这个系统的根本标志。 D、通过以上技术决定论的基本表述,我们可以得到 一些重要的推论: (1)观念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价值就在于推动和促进 技术系统的发展,凡能够推动和促进技术系统发展的 就是好的观念和社会,反之不然。 (2)判断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就是生产工具的发明 和变革。 (3)美好等于生产,生产得越多、越快,人类的幸 福就越多。技术决定论的基本表述和其推论共同构成 了西方近现代发展原则的纲领。
• 请完成:科技进步能否减少世界上问题?或者说,解决 老问题是否只会引向新问题?请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你自 己的观点,并通过逻辑推理,或你在阅读、学习、生活 经验和观察中得到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 这是美国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美国的大学入 学考试)2012年6月题库中的一个题目。 • 你可以立意科技进步可以减少世界上的问题,如 某些传染病现在有疫苗了,天花消灭了;也可以 说进步总是会产生新的问题,如在东南亚,用DDT 消灭蚊虫减少疟疾,但壁虎吃了带毒药的蚊子, 猫吃了带毒药的壁虎,导致鼠辈横行,鼠疫肆虐 ;还可以立论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进步减少,有些 则不可以……
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
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
动”。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是“热 媒介”,因为他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 的联想。 • 冷媒介,指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 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电视、漫画、 无声电影等是冷媒介。
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3个观点:
•“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人的延 伸” •热媒介与冷媒介
加拿大 著名传播学家
口语媒介 (部落社会)
文字印刷媒介 (脱部落社会)
电子媒介 (地球村)
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即讯息 • 媒介即讯息也称作媒介即信息,就是说从长远 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 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 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 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 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 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 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 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 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结论: 无论是技术“善”论还是技术 “恶”论,都只是片面强调了技术 的社会影响的某个侧面,而技术“ 中性”论则是一种比较客观和有说 服力的观点,是我们从社会价值上 看待技术时应持有的立场和态度。
四、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 1、技术决定论
• A、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 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它建立在这样两个原则基础 上:技术是自主的,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 • B、按照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自主的 技术”,技术包含了某些它本来意义上的后果,表现出某 种特定的结构和要求,引起人和社会做特定的调整,这种 调整是强加于我们的,而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技术循其自 身的踪迹走向特定的方向。“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 系,这种文化体系又构建了整个社会”。所以,技术规则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成为一种自律的力量, 按照自己的逻辑前进,支配、决定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种不同的的技术道德观代表人物
• 1、技术善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 从时代的发展来看,正是科学技术决定了时代的性质 。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农业时代 )——蒸汽机、内燃机时代(工业时代)——计算机 时代(信息时代)等都是由于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 才出现了新时代。 • 2、技术是万恶之源:卢梭、老子、庄子 • 我担心有一天科技充斥人间时,世界将剩下白痴的一 代。 • 3、技术无善恶:梅塞尼 • A、技术本身只是工具与手段; • B、使技术成为善恶的是人; • C、技术能带来社会问题,也能解决社会问题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 一、意义 • (1)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 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 (1)“媒介即人的延伸”,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富有启 发意义;“地球村”也成了现实。
• 二、局限 • (1)把媒介技术当做社会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视生产 关系与社会关系等的作用; • (2)人成了媒介技术的主宰对象,没有主体性与能动性; • (3)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 由此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
• 社会意义:增加传受双方互动性、提高传播质量和效率 丰富传播形式和传播资源、传播范围扩展到全球
(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 “电子乌托邦”,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寄予了无 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 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想国。 • 反例:当前的网络与微博。
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麦克卢汉关于“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
媒介类 清晰度 信息量 参与度 型 热媒介 高 大 低 举例 照片、象形文字、无声电影、报 刊等 漫画、拼音文字、有声电影、电 视
冷媒介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 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和行为的反应也各具特点,研 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3、技术与社会互动论
•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调和论。 • 一方面,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当掌握新技术的 阶层随着实力的上升,会要求实现社会变革。例 证:法国大革命。
• 另一方面,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对技术的发展也
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例证:农业机械化。

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它们本身并不必 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归根到底 ,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 它,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目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不仅仅 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 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他们生产和传 播的信息内容。
(二)媒介:人的延伸
•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 视则
是视、听、触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
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
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三)“热媒介”与“冷媒”
• 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
三、技术道德观
• 先看一个故事:
• 子贡在南方的楚国游历,返回时在晋国的路上,经
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准备种菜,挖了一条地道通
向井,抱着(一个)坛子取水浇灌(菜地),但是
(看得出明显)花费的力气很多而成果少。子贡
(就对他)说:“(现)有机械用来灌溉,一天可
以浇灌一百块菜地,花费的力气很小而成果大,您
不愿意用吗?”
• 种菜的人仰头看着他说道:“怎样?”子贡对他 说:“用木头做一个机器,后重前轻,提水就象 抽水一样,(出来的)数量(快得)就象水开了 往外溢,这种机器的名字叫做槔(gāo)。”种菜 的人脸有愤怒之色但也笑着说:“我听我的老师 说,有机械必然有投机取巧的事,有投机取巧的 事必然有投机取巧的心。投机取巧的念头存于胸 中,就纯洁不(再)具备,纯洁不(再)具备, 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能得道的。 我不是不知道(这种机器),是羞于用它而不用 啊。”——《庄子〃天地》
2、社会决定论
• 社会决定论又称为背景论,认为技术产生于人的 特定的价值的需求,是一种认为技术不只是解决 问题的手段,而且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等社会 价值的体现的理论观点。这表明了人对技术的主 体性——人是技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 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 “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用来放鞭炮,发明了指南 针用来看风水。”并没有发展成影响巨大的工业 技术。
二、一道思考题
• 仔细思考以下片断中提出的问题: • 我们通常认为,科技进步能彻底解决问题,有时候也的 确如此。比方说,某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会因为现代 医学的进步而不再成为难题。有些问题可以被解决,随 之消失。但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问题存在于因果链条 当中,这时候,每当一个问题被解决,就有一个新的问 题产生。——改编自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著《进步的 悖论:生活变好,感觉变糟》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 一、媒介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 媒介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 供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 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 媒介(media)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 工具或技术手段; –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 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第二类是功利性组织;
第三类是规范性组织;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传播学家麦奎尔认为, 除了在极权主义制度下 以外,传媒组织一般属 于“功利”要素和“规 范”要素的混合状态。
•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的特点: (1)地位稳固。 • (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 目标与组织结构。 • (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 和使用者。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社会组织的性质是由组织目标来决定的。组织社会 学家艾兹奥尼曾经将组织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强制性组织;
网瘾症,无疑和网 络媒介的接触环境 和接触条件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