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四年级语文上册
听课记录四年级语文上册听课记录:四年级语文上册课程名称:四年级语文上册授课教师:XXX听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听课地点:XXXX一、课程概述本节课的主题是《XXXX》,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 生字词教学:教师通过字形、字义等方式教授生字词,学生朗读、默写,巩固记忆。
3. 课文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讲解重点语句、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
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同时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师是否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2. 教学方法运用情况: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学生参与度:学生的参与度是否高,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4. 教学氛围:教学氛围是否融洽,师生互动是否良好。
五、总结与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
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听课记录一、音乐导入1.《出塞》音乐,引出古诗2.“塞”古代的时候我们以长城为界线,长城以内的叫塞内,那长城以外的叫塞外。
出塞就是长城以外。
二、初读两首诗1.初读古诗2.检查预习①区别“琵琶”(轻声)②关注多音字“将”3.再读古诗(男女生读)4.猜诗句①沙画猜诗句②师说意思,学生说诗句③对比:两首诗里的两句诗再做一下比较,你能不能够找出他们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先讲看到的,后面再讲想到的。
5.出示诗句贴意思说意思,理解飞将只要龙城像李广一样的士兵还在,不会让外来的骑兵侵略我们的阴山,阴山就是我们的一个边界。
有几个人平安的活回来,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回来的人不多。
这句是什么句?我们看看后边是什么句?反问句,如果我们改成陈述句应该怎么改?你想一想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古来征战少人回,这个不是很清楚吗?还用一个反问句?三、创设情景:背古诗背《出塞》问题:不过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可以吗?这些战士真是一些没良心的,他们一离开了家以后就不回家了,就忘记了家里的父母,就忘记了家里的妻儿。
你有问题要对话我吗?背《凉州词》问题:我现在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了,这些人这批家伙真是一批酒鬼,你会嘲笑他吗?凄凉的画面四、总结这场战争在今天看来根本不是外国与我国的战争,而是我们兄弟之间的一场吵架。
因为无论是塞外还是塞内。
我们都是中国人。
五、听课思考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古诗。
创设情景丰富,沙画理解,诗意对应诗句,板贴意思理解诗句。
旅游背古诗。
两首古诗都是边塞诗,因此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
没有采用常规的回顾学古诗的方法,而是直接设定情境进行。
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赛》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出塞》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诵一首边塞诗,如《凉州词》,营造一种边塞的氛围。
2.随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边塞吗?你们能想象到边塞的生活是怎样的吗?”3.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引出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诵,感受边塞诗的韵味。
2.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己的想象。
3.聆听教师的介绍,对即将学习的古诗《出塞》产生浓厚的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教师的朗诵和提问,成功激发了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为学生理解《出塞》这首古诗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古诗:教师先示范朗读《出塞》,注意停顿、重音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字词解析:对古诗中的生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理解无障碍。
3.诗意解析:1.逐句解析古诗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2.重点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解释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赞美,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4.情感体会: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中的情感。
5.拓展延伸: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主题和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和讲解,做好笔记。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朗读、解析、讨论和拓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板书设计(创意式)《出塞》创意板书复制代码《出塞》一、背景- 秦时明月→ 历史的长河- 汉时关→ 边塞的壮丽二、诗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四年级听课记录20篇
四年级听课记录20篇一、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地点:[教室地点]4. 授课年级:四年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
视频中汹涌澎湃的潮水,学生们都被深深吸引。
2. 教师提问学生看后的感受,学生们纷纷用“壮观”“震撼”等词语来形容。
(二)初读课文(7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个别学生注意坐姿和朗读习惯。
3.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教师利用PPT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其他学生跟读。
对于“鼎沸”“横贯”等较难的字词,教师进行了重点讲解。
(三)研读课文(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
2. 学习潮来前的景象。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潮来前江面景象的句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江面平静的特点,如“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3. 重点学习潮来时的部分。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 声音方面,学生找到“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妙处,把潮水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水声音的低沉和雄浑。
- 样子方面,学生找出“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教师追问学生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感受到潮水出现时的壮观和神奇。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继续读后面描写潮水变化的句子,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潮水的动态变化。
(四)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学生回答出“奇特、雄伟、壮观”等特点。
2.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收集其他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年级上册语文《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听课记录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谜语导入:“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
”问学生这个谜语描述的是什么,引出“豆荚”这一概念。
2.接着,教师展示一个豆荚的图片,并提问:“你们猜一猜,这个豆荚里有多少粒豆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3.教师揭晓答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会告诉我们答案。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谜语,部分学生猜出是“豆荚”。
2.学生观看豆荚图片,对豆荚内部有多少粒豆产生好奇,并积极参与讨论。
3.学生期待地等待教师揭晓答案,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
过程点评:教师利用谜语和图片导入,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生的参与度高,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首先为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讲解生词和难句: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段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并逐段分析每部分的内容、主题和人物情感。
例如,分析五粒豆的不同愿望和它们各自的经历。
4.角色扮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情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分组扮演五粒豆和其他角色,通过表演来体验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5.主题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如“生命的价值”、“希望与梦想”等,并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2.学生积极参与生词和难句的讲解环节,努力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进行分段分析,并积极参与讨论每部分的内容、主题和人物情感。
4.学生热情参与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表演来体验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
5.学生认真参与主题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加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朗读、讲解、分析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四年级听课记录(通用5篇)
四年级听课记录(通用5篇)四年级听课记录(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关听课记录内容,一起来看看!四年级听课记录篇11、导入:(8:00)⑴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⑵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⑶观看录象资料。
(8:09)2、学习课文:⑴集体学习:①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
(8:13)②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③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指导理解“抽出”④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
(8:18)⑵小组学习其余部分:①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②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
(8:20)⑶交流讨论:①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
(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②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③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朗读课文。
(8:35)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4、深入理解课文:⑴板书花园、宝库⑵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5、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先带领学生一块分析描写春天的部分,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
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激发兴趣:教师首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延安的视频或图片,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对延安的了解程度,并提问:“为什么作者会追寻延安?”以此引入课文主题。
1.2 教学过程•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强调语音、语调、节奏和停顿,并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内容解读:•逐句讲解:详细解读诗歌的每一句,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情厚意和对革命历史的怀念,通过朗读和讨论加深理解。
•主题探讨:分析诗歌主题,即作者对延安的追寻和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让学生明确诗歌的中心思想。
•拓展延伸:•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谈谈自己对于革命历史的认识和感受。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板书设计(提纲式)•标题:《延安,我把你追寻》•主要内容:•延安的历史背景•作者对延安的深情厚意•诗歌主题:追寻延安,传承革命精神•关键词汇:追寻、延安、革命历史、深情厚意作业布置•背诵诗歌,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延安的认识和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见闻。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作者对延安的深情厚意。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感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二、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记录关键词汇和句子含义。
•朗读诗歌时,注意语音、语调、节奏和停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与同伴交流看法和感受。
三、过程点评•教师在导入环节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朗读指导和内容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三篇听课简介1.逐张放映PPT,生对图片进行认真观察感受。
2.教师根据图片内容相机提问。
问题设置:1.你怎么判断这是秋天?2.如果秋游时你来到这里,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这幅图片与课文中的一个成语有关,想一想是哪个词?4.你能说出井井有条的反义词吗?你能用这幅图片(棉花)说一句话吗?要求:比喻、拟任。
(句式已给出)[激励评价语]1.“你愿意留在这里不回来吗?”2.“坐姿可与更端正些吗?”3.“XX你重复XX的回答。
”4.口令提示:屏息凝视——洗耳恭听。
三、初读课文(一)合作朗读课文“请带着刚才欣赏秋天美得心情一起来读课文!”分工:找一名男生第一节、一名女生第六节、一组读一节、全班齐读第七节。
激励措施:小组加分。
(二)生字、生词的预习反馈(过渡语)“同学们读的不错,可是你们经过了我的关,你才真正厉害!”方式:1.出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词(带拼音),请学生一行行地读。
2.一生有读不准的,请另一个来读以此进行纠正。
3.一生读的很好,让其带着大家读![激励评价语]1.“掌声送给这个播音主持人!”2.“词语来了,xx接着来!”3.“xx的坐姿依然很端正!”(三)自由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采访学生:“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激励评价语]1.“我现在是秋天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你们!”2.“可以再想一想吗?没想好,再给你一点时间吧!”听课时间:9月22日听课班级:四年级教师:王**听课内容:飞向月球教学流程: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1、同学们,每到中秋,人们都喜欢赏月诵月。
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也很多。
谁能列举一二。
(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等)2、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你又知道哪些呢?3、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月球心驰神往,渴望着有一天能够登上月球,而这个梦想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终于实现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当年登月情况的课文《飞向月球》。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陀螺》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陀螺》听课记录一、引入课题你们一定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玩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不同的童年玩具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喜怒哀乐。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一个玩具--陀螺。
二、初读课文1.出示单元导语页2.初读课文3.出示词语①读词语这些词语都是讲--陀螺。
过渡:同样是陀螺,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述,是因为它背后有不同的感情呢。
②理解词语“冰尜儿”我们先来看看冰尜儿,顾名思义,看这个字的字面我们就能获取一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作者叫他小家伙,我已经听出了满满的~喜爱之情。
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我用什么材料来制作?③相机多音字“钉”;角锥什么人玩?④“鸭蛋”有个双引号。
这里的鸭蛋,有个双引号。
这是什么呀?三、再读课文,圈画批注(一)圈画批注心情1.学习提示:(1)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用1-2个词语简单批注,体会心情。
2.生分享板书心情:难过~期待~兴奋~失落~自豪相机写生字“豪”(二)多角度批注1.回顾方法2.生分享①第9段他看到了大陀螺的样子,感受到了比赛的激烈。
你能读出这种激烈吗?挑战一下。
②第10段当你读懂了它的顽强,你就更为他的胜利而感到自豪了。
③第5段什么是恍惚的状态?师评价:有疑问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把它批注出来。
四、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分享批注,聊批注,进一步的体会了作者心情的变化,了解了他各个阶段的心情。
现在我要请你连起来整体看一看,谁会连起来?(看板书说)你一定发现了作者心情的这起起伏伏都是因为谁?有时候我们可以从局部进行分析批注,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整体进行批注。
当作者写下这个文字的时候。
叔叔这个快乐的长辈已经离开了我们,童年也已经渐行渐远,正因为童年是渐行渐远的,我们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童年。
这节课,我们通过寥寥批注,品味童年的笑和泪,把这笑和泪流在心间,把温暖我的们的人涌流心田。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暮江吟》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亲切的态度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简短的日常交流。
2.利用PPT展示几幅描绘傍晚江边风光的图片,并邀请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色和氛围。
3.引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三首:暮江吟》,共同领略那独特的江边暮景。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参与日常交流,回应教师的问候。
2.仔细观察图片,尝试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景色和氛围。
3.对即将学习的古诗产生浓厚兴趣。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图片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古诗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清晰、有感情地朗读《暮江吟》,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逐句讲解古诗的含义,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
3.深入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赞美。
4.指导学生模仿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5.邀请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促进班级内的交流与讨论。
学生活动:1.认真倾听教师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跟随教师讲解,结合图片理解古诗的含义。
3.深入思考古诗的修辞手法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模仿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5.积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参与班级讨论。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清晰、工整地书写《古诗三首:暮江吟》的标题、作者以及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1.背诵《古诗三首:暮江吟》,并尝试默写。
2.搜集其他描绘自然美景的古诗,准备在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三首:暮江吟》中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欣赏和珍惜身边的美景。
四年级上册语文《8蝴蝶的家》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8 蝴蝶的家》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一幅美丽的蝴蝶图片为引,询问学生对蝴蝶的了解和喜爱程度。
2.播放一段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它们是如何生活的呢?”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学生活动:1.观看蝴蝶图片和视频,被蝴蝶的美丽和优雅所吸引。
2.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达对蝴蝶的喜好和好奇。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图片和视频,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文本初读: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主要描述了蝴蝶的家和生活环境。
2.内容分析:1.逐段分析课文,讲解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蝴蝶家的描述,如“避雨的地方”、“隐蔽的所在”等,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3.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蝴蝶的关心和同情,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蝴蝶的家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体会: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只蝴蝶,感受蝴蝶在家的温暖和安全。
4.拓展延伸:1.分享其他关于蝴蝶的知识或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蝴蝶及其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生活动:1.认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2.积极参与内容分析,理解文意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3.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想象自己作为蝴蝶的感受。
4.拓展延伸环节,认真聆听教师的分享,思考如何保护蝴蝶及其生活环境。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朗读和情感体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体会情感、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同时,拓展延伸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思考能力。
三、提纲式板书设计•《蝴蝶的家》•文本初读:字音、停顿、语调•内容分析:蝴蝶的家、作者用词•情感体会:作者对蝴蝶的关心和同情•拓展延伸:蝴蝶知识、环保意识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中描写蝴蝶家的段落,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20陀螺》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20 陀螺》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手持一个陀螺,展示给学生看,并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有没有谁玩过陀螺?”2.通过简短的互动,激发学生对陀螺的兴趣和回忆。
3.接着,教师介绍陀螺的历史和玩法,并引出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陀螺有关的,题目叫做《陀螺》。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与陀螺相关的经历和感受。
2.聆听教师的介绍,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陀螺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先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字词解析: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理解无障碍。
3.内容讲解:1.逐段分析课文,讲解每段的主要内容。
2.重点关注课文中描写陀螺制作和玩耍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察力。
3.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到的“陀螺精神”,即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4.课堂活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制作或玩陀螺的经历和感受。
2.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自己的陀螺,并讲述其制作过程或玩法。
重点讲解:•陀螺制作:讲解课文中提到的陀螺制作过程,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细心观察和生动描写。
•陀螺玩法:通过描述课文中的陀螺玩法,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分享自己的玩法。
•陀螺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讨论“陀螺精神”的含义,鼓励学生将这种精神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和朗读,做好笔记。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堂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3.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和展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小学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范文共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范文篇一听课简介上课时间:20XX 年4月10日上午年级:四年级地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轻抚“春天”1、老师板书:“春天”2、播放课件,让学生谈自己眼中的春天。
3、出示文本:“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
桃花开了,月季花也开了。
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
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1)品读理解“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 。
(2)板书:触摸4、读题:触摸春天。
【我的观课感:轻柔的音乐,美丽的图片,春的景色展现在孩子的眼前。
触动着学生,感受着美好!情境的创设给学生进入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感知课文,走进“春天”1、打开书和安静一起触摸春天,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盲童安静如何走进春天的?她触摸到了什么?2、出示词语,正音,理解“磕磕绊绊”,范写“瞬”字。
生试写,感受盲童的生活不易。
流畅穿梭悄然拢住奇迹磕磕绊绊多姿多彩扑腾曲线缤纷弧线瞬间清香袅袅花繁叶茂【我的观课感:和老师关注学生的读音,尤其是“悄”字,借助多音字的组词帮助学生理解。
从词语的色彩、声音、气味、动作,让学生发现文字的魅力,字里的灵性。
写“瞬”字,完成后,闭上眼睛再写一个“瞬”字。
不流畅、写得磕磕绊绊,引申到盲人的感觉。
初次走进了“安静”。
】3、盲童安静怎样触摸到了绚丽多彩的春天?选用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方法。
【我的观课感:用词语进行概括课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文章的结构。
并引导学生关注“奇迹”。
】三、品读体悟,触摸“春天”1、感受奇迹。
(板书:奇迹)想见证奇迹吗?默读一到四自然段,把令你惊奇的地方画下来。
2、交流。
(1)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
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引导学生读,读出“奇迹”,读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我的观课感:抓住“流连”“整天”,对比盲姑娘的平时生活,感受安静的“奇迹”。
】(2)安静在花丛中穿梭。
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她慢慢的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露珠的月季花。
四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第一次听课课程内容本次数学课程主要讲解了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老师首先复习了我们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包括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
然后,她详细介绍了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规则,包括同号相加、异号相减以及绝对值大的数减去绝对值小的数的方法。
课堂互动在课堂上,老师出示了一些例子,让我们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例如,她给出了一道题目:-8 + 4 = ? 在她的引导下,我首先找到数轴上的位置,然后根据规则,我们知道同号相加要保留符号,绝对值相加。
所以,-8 + 4 = -4。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我对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数轴来帮助解决问题,并且熟悉了同号相加和异号相减的规则。
我觉得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非常有效,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次听课课程内容本次数学课程主要讲解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老师首先复习了我们之前学过的整数加法和减法,并与分数进行了比较。
然后,她详细介绍了分数的定义,包括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的含义。
接着,她讲解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规则,包括同分母相加、异分母相加以及减法的方法。
课堂互动在课堂上,老师给出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例如,她提到了一个例子:我有1/2个苹果,如果我再买1/4个苹果,我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在她的引导下,我首先找到了分数表示的意义,然后灵活运用了分数的加法规则,得知我一共有3/4个苹果。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我对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我学会了如何用分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熟悉了同分母相加、异分母相加以及减法的方法。
我觉得这种实例引导的学习方式非常有趣和易于理解。
第三次听课课程内容本次数学课程主要讲解了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性质。
老师首先复习了我们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如直线、线段、射线、角等。
然后,她详细介绍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
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20篇
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20篇一、教学目标。
1. 正确读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相关的词语,如“笼罩、横贯”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 - 4自然段。
3.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 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很震撼,有的说感觉潮水力量很大。
2. 初读课文。
-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同桌互相检查读音。
-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重点纠正了“鼎沸”“浩浩荡荡”等词语的读音。
3. 研读课文。
- 潮来前。
- 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前江面景象的句子。
- 学生回答:“江面上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教师追问从这些描写中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说能体会到平静,仿佛在等待一场盛大的表演。
- 潮来时。
- 教师播放潮来时的视频,同时让学生朗读第3 - 4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的语句。
- 学生找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描写声音,“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描写样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感受潮水的雄伟气势。
-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重音、语调的变化来体现潮水的汹涌。
- 潮头过后。
- 学生自主阅读第5自然段,概括潮头过后的景象特点。
学生回答江水依旧奔腾不息,但气势逐渐减弱。
4. 总结全文。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是雄伟壮观。
- 提问学生学完课文后的感受,学生表示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感到惊叹。
5. 作业布置。
- 背诵课文第3 - 4自然段。
- 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景观。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虎、操、占”等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第一课时
一、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看到几个儿子?揭题:三个儿子
二、初读感知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认识它,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②再读故事,边读边想,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2.检查识字状况
3.生字会认了,这些句子会读吗?
4、抽生读,教师、学生评价
5、这首诗反反复复读了多篇,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首诗你的感受?(李白和王伦的情谊深)
6、再带着这种感觉读
7、抽生读、齐读
8、学生汇报此刻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
9、师生配合朗读古诗A、教师读题目以及作者和诗句前3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B、调换C、学生齐读全诗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指名生读)
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四、写字
1、请学生说说哪个字书写时要注意。
2、示范写“胳膊,晃荡,停”几个字。
3、指生上来板书,指出优缺点。
4、学生书写。
听课评析
本课教学中,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教师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这一点十分不错。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四年级上册语文《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以轻松的口吻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在学校的活动中扮演过角色呢?比如,在学校的戏剧表演中扮演小动物或者英雄?”2.接着,教师展示一张老虎的图片,并问:“看到这只老虎,你们会想到什么?是凶猛、威武,还是其他什么?”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的主角就是一只老虎,但它并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种威武的老虎。
那么,它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学生活动:1.学生回忆自己在学校活动中的经历,并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2.观察老虎的图片,并发表自己对老虎的看法。
3.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好奇和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基调。
2.生词与难句讲解: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进行详细解释,确保学生理解无障碍。
3.分段解析: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引导学生逐段分析内容。
重点讲解:•第一部分:介绍故事背景,学生理解主人公为何想要扮演老虎。
•第二部分:详细讲解主人公在排练过程中的心情变化,以及他对扮演老虎的期待和担忧。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主人公在正式表演时的紧张和失误,以及他内心的挣扎和反思。
•第四部分:总结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窝囊”一词的深层含义。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主人公在扮演老虎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们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2.角色扮演:鼓励学生自愿上台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简单的情景模拟,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和讲解,做好笔记。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自愿上台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课文中的情景。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朗读、讲解、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小学四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数的⼤⼩⽐较》 《⼩数的⼤⼩⽐较》听课感受 4⽉24⽇下午,县教育局组织5名优秀教师来我校进⾏“送教下乡”活动。
在听了市级教学能⼿⾼艳梅⽼师的《⼩数的⼤⼩⽐较》⼀课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浅谈如下: ⼀、导课新颖、激发兴趣 古⼈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培养学习兴趣是提⾼学习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师本节课就抓住了这⼀关键。
新颖的导课⽅式使学⽣从新课开始就产⽣强烈的求知*。
如在上课前在⿊板正中两排⽅格(),然后依次提问学⽣:(1)你看到了什么?(2)如果都在第⼆个格⼦上点上⼩数点的话,哪个数⼤?那个数⼩?(3)如果都在第⼆个格⼦上点上⼩数点的话,那个数⼤?学⽣在回答的过程中,我始终猜想⽼师到底要讲什么?不但激发了学⽣的学习积极性,也引起了我极⼤的兴趣。
⾼⽼师创设的这⼀新颖的求知情景,⼤⼤激发了学⽣乐学、爱学的内驱⼒,诱发了学⽣的学习兴趣。
⼆、练习设计独特 练习是⼩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个重要环节,通过⼀定数量的练习,可以使学⽣牢固掌握⼤纲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思维、品格、⾝⼼等智⼒因素和⾮智⼒因素的发展。
通过练习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验学⽣学习数学的能⼒,评价教与学的⽔平。
⾼⽼师在新课中通过⼤量有效的练习,师德本节课取得了较⼤的成功。
课堂中采⽤游戏的形式进⾏教学,⽼师指名上台转转盘,其余学⽣在练习本上的⽅格⾥填写数字,与⽼师、同学⽐输赢(也就是谁最后填写出来的⼩数⼤谁就赢,反之则输),利⽤学⽣好胜的特点,使每层练习富有挑战性和思考性,教学效果显著。
三、业务素质⾼ ⾼⽼师在教学中语⾔精炼、幽默、亲切,教学⽅法灵活,课堂驾驭能⼒较强,令我⼗分佩服。
四年级英语上册听课记录20篇
四年级英语上册听课记录20篇Today, I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the listening class records of the first semester of the fourth grade English course. In the past few months, we have covered a wide range of topics and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our listening skills. Here are the 20 listening class records for your reference.1.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we focused on basic greetings and introductions. The teacher played audio clips of different greetings and we practiced listening and responding accordingly.2. We then moved on to learning about family members. The teacher played recordings of family members talking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we had to identify who was speaking.3. Next, we practiced listening to simple instructions. The teacher would say a series of instructions and we had to follow along with the actions.4. We also learned about different types of food and drinks in English. The teacher played recordings of people ordering food at a restaurant and we had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were ordering.5. Following that, we delved into the topic of daily routines. We listened to people talking about their daily schedules and had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activities.6. We then practiced listening to short stories. The teacher read out short stories and we had to answer questions based on what we heard.7. In the next class, we listened to weather forecasts in English. The teacher played recordings of weather reports and we had to write down the weather conditions for different days.8. We also worked on listening to directions. The teacher played recordings of people giving directions and we had to draw a map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9. Following that, we practiced listening to songs in English. The teacher played popular English songs and we had to fill in the missing lyrics.10. We then learned about different animals in English. The teacher played recordings of people describing animals and we had to guess the correct animal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11. In the next class, we listened to conversations at the supermarket. The teacher played recordings of people shopping and we had to identify the items they were buying.12. We also practiced listening to different musical instruments. The teacher played recordings of various instruments and we had to match the sound to the correct instrument.13. Following that, we delved into the topic of telling time. We listened to people talking abou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day and had to write down the correct time.14. We then learned about different sports in English. The teacher played recordings of people talking about their favorite sports and we had to match the sport to the description.15. In the next class, we listened to conversations at the airport. The teacher played recordings of people traveling and we had to understand their travel plans.16. We also practiced listening to short dialogues. The teacher played recordings of people having conversations and we had to answer questions based on what we heard.17. Following that, we learned about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alities. The teacher played recordings of people talking about their countries and we had to match the nationality to the correct country.18. We then practiced listening to different musical genres. The teacher played recording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and we had to identify the genre.19. In the next class, we listened to conversations at the doctor's office. The teacher played recordings of people describing their symptoms and we had to understand their health issues.20. Finally, we listened to short news reports in English. The teacher played recordings of news stories and we had to answer question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Overall, the listening class records of the first semester of the fourth grade English course have been very beneficial for our language learning. We have improved our listening skills and expanded our English vocabulary. I look forward to continuing to make progress in the second semester. Thank you for reading!。
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小小“动物园”》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小小“动物园” 》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激发兴趣:教师首先展示一系列动物的照片或视频,询问学生最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喜欢它。
•引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家庭成员比喻成动物,他们会是哪种动物,并说出原因。
然后引出本次习作的主题:“小小‘动物园’”。
1.2 教学过程•家庭动物形象塑造:•教师首先让学生想象并讨论家庭成员与动物的相似之处,例如性格、习惯、外貌等。
•教师提供几个例子,如:“我的爸爸像一只狮子,因为他总是那么威严和强壮。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家庭成员与动物的相似之处。
•写作技巧讲解:•段落构建:指导学生将文章分为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可以介绍家庭成员的总体特点,主体部分详细描述每个成员与动物的相似之处,结尾总结感受。
•细节描写:强调在描述家庭成员与动物的相似之处时,要运用具体的细节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生动性。
•语言运用:鼓励学生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范文展示与分析:•展示一篇关于“小小‘动物园’”的范文,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中的段落构建、细节描写和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技巧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生写作:•学生开始构思并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对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帮助。
•作品交流与评价:•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每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片段,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供改进方向。
板书设计(提纲式)•习作:小小“动物园”•导入:激发兴趣,引出主题•家庭动物形象塑造•写作技巧讲解:段落构建、细节描写、语言运用•范文展示与分析•学生写作•作品交流与评价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注意段落构建、细节描写和语言运用的提升。
•鼓励学生将修改后的作品与家人分享,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课堂小结•总结本次习作的要点和技巧,强调写作时要注重观察、思考和想象,将家庭成员与动物进行有趣的比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区小学听课记录与思考二:图形的平移
常熟市小学课改展示活动(新区小学现场)
图形的平移
新区小学四(1)陆新红一、谈话导入
观察:录象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伸缩门,汽车,横机
生:都在平移
师:关于平移,你知道什么?
看一个物体平移多少,关键看什么?
师;数一数小亭子平移了多少?
(1)生:6格。
师:你是看什么数的(对应点数格子)
(2)向下平移了4格。
以前学得很扎实。
二:游戏
猫抓老鼠:横着走或竖着走。
生:先想右平移4格,再往下平移5格。
演示。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先想下平移5格,再想上平移3格。
师:今天就来研究经过两次平移的图形。
板书:图形的平移。
三:例题教学
小亭子图从开始的左上方平移到了右下方?
学生自主尝试。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平移方法。
师:先找到一个点或一条边。
接着按一定方向平移。
师:现在我们要把小亭子平移到这个位置。
(2号纸)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平移的距离?
画一画的方法。
讨论:要画什么?
画在哪里可以确定平移的距离?
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三、练习
书本65。
1、想想做做1。
看图完成图下的填空。
指名读一读,若有问题,找出原因。
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可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想想做做2。
画一画。
可能有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对应点会找错,要强调“对应”。
梯形的平移会有部分重合。
有的学生画的时候用虚线,也有的用实线。
可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哪种更好。
3、有趣的拼图游戏
评课:
非常高兴来到新区小学,非常感谢新区小学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我今年也在教学四年级数学。
这部分内容教学,是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
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学过一点,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听了陆老师的这堂课,感觉亮点很多。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
图形的平移,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陆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已有经验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然后再让学生学习与自主探索二次平移图形的方法。
在课的一开始通过观看伸缩门,汽车,横机等物体的运动,强化感知,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
然后通过一个猫抓老鼠这样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抓住了图形平移的两个关键因素: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为学生利用有关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这样来引出新课。
很有新意。
其次,陆老师创设了有效教学的情境和策略。
科学的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
在课堂情境上,陆老师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开放性的问题为激活学生探索多样的图形平移的方法提供了空间,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学会图形平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图形平移的特点。
教材的例题只要求移到“右下方”,还没有明确地规定格子数,因为学生的难点就在于数格子,陆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将教材中没有体现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图形上关键位置的点或线段,来确定平移的距离,以及标出对应点,这些细节,很好地攻克了这个难点。
体现了陆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力,佩服!
三、媒体的应用,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商榷:
学生探索出的多种图形平移的方法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都是分两次;方向有先后,但对应的格子数没变;都要数清楚对应点平移的格数……)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