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重点(1)
《核舟记》知识讲解
《核舟记》知识讲解撰稿:王军霞审稿:王欢欢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巧夺天工之《核舟记》ppt3】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魏大中因上疏(注:“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朋奸,因此被诬下狱。
魏学洢由家乡入京都,想营救他的父亲,可是他的父亲终被暗害于狱中。
他扶柩归乡,因父亲冤案,成天号泣,不久也悲愤而死,大约只活了30岁。
明崇祯初年曾诏旌他为孝子。
他一生未做过官。
【高清课堂:巧夺天工之《核舟记》ppt5】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虞初旧释人名,他是汉武帝时一个方士,后人将他当成“小说家”的始祖,虞初同时也成为了“小说”的代名词。
张潮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汇为一编,共20卷,名为“虞初新志”。
所收篇章与以前各家选本有所不同,其中大抵真人真事,不尽是子虚乌有。
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文体。
所收故事的题材很广泛,一般都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或不寻常的事件和人物。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3.器皿.(mǐn):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4.木:树木。
5.贻.(yí):赠。
6.箬.(ruò)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7.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8.石青糁.(sǎn)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9.峨冠:高高的帽子。
10.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1.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12.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13.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14.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15.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16.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
类,像。
弥勒,佛教菩萨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
17.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矫,举。
《核舟记》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能够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核舟的雕刻技艺。
(2)通过观察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描述,如“核舟”、“雕刻技艺”等。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核舟记》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核舟的图片或实物,以便进行观察和欣赏。
(3)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核舟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
(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核舟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核舟艺术特点的分析报告。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核舟记》是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说明文言文。
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一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盘点—异读字,何为异读字?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
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
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
如: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
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
例: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
(《史记·淮阴侯列传》)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
例: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教案:《核舟记》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核舟记》。
《核舟记》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所写的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作者对核舟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核舟上的景物、人物。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核舟的制作过程。
2. 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
3. 作者对核舟的赞美之情。
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作者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文课件或黑板。
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核舟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核舟的兴趣。
然后板书课题《核舟记》,引导学生读题。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读音和理解方面的问题。
3. 学习课文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作者对核舟的赞美之情。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核舟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作者赞美之情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核舟记制作过程:1. 选核2. 刻核3. 上色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1. 景物:山水、花草、树木2. 人物:渔夫、诗人、游客作者赞美之情:1. 技艺高超2. 构思巧妙3. 意境深远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核舟的形状和景物。
2.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景物或人物,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出来。
3. 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讨论交流、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核舟记常考的重点句子(一)
核舟记常考的重点句子(一)
核舟记常考的重点
1. 作者和作品介绍
•【核舟记】是中国当代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一篇重要科幻小说。
•小说以珠穆朗玛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核战后世界的幸存者们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故事。
2. 核舟记的背景设定
•故事发生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核战引发了巨大的破坏,地球变成了一片荒芜的废墟。
•小说中的人类只能靠水稻为生,并利用核舟来捕捞海中的核鱼。
3. 核舟记的主要情节
•第一次登山的顶峰者讲述了主人公陈梦在第一次登上珠峰时的经历和感悟。
•鲛人族的传说讲述了陈梦在珠峰冰川中发现了鲛人族的传说,并与之展开了一段奇妙的互动。
•核舟记讲述了陈梦在核舟上的艰难捕鱼过程,以及他意外发现核舟的秘密。
4. 核舟记的主题和意义
•核舟记通过描绘人类在核战后的艰难求生,展现了人类的顽强生命力和对未来的希望。
•小说中的核舟象征着人类对于科技的探索和对自然的驾驭。
5. 核舟记相关的名言和警句
•“在艰难的环境下,人类的生命力是无穷的。
”
•“我们不能放弃对生活的追求,无论环境如何恶劣,只要心中有希望,就能找到出路。
”
•“科技的发展不应该只追求物质上的进步,更应该关注人类精神的培养和生命的尊重。
”
以上是核舟记常考的重点的相关句子集锦,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专题27 核舟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7 核舟记(2023·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如有所语.语:告诉B.佛印绝类.弥勒类:像C.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D.怀民亦未寝.寝:睡觉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足肤皲裂而.不知B.左臂挂念珠倚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相与步于.中庭行者休于.树D.何.处无竹柏水何.澹澹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A.他们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B.那些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C.那些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D.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A.景色之美B.朋友之乐C.赏水之趣D.贬谪之苦【答案】1.A 2.C 3.D 4.B【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句意为: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
语:说话;故选A。
2.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A.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之:代词,代指左膝/助词,的;C.于:均为介词,在;D.何:疑问代词,哪里/副词,何其,多么;故选C。
核舟记 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核舟记》习题【部编版八下第1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课下默写注释: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3、【为】做。
这里指雕刻。
4、【木】树木。
5、【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6、【贻】赠。
7、【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末语气词。
8、【有奇】有余,多一点儿。
奇,零数、余数。
9、【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10、【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11、【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2、【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兴,起。
14、【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糁,用颜料等涂上。
15、【峨冠】高高的帽子。
峨,高。
16、【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7、【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18、【卷端】指手卷的右端。
“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19、【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20、【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比,靠近。
21、【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想里。
22、【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
类,像。
23、【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矫,举。
24、【不属】不相类似。
25、【诎】同“屈”,弯曲。
26、【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27、【舟子】撑船的人。
28、【衡】同“横”。
29、【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30、【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若……然,好像……的样子。
31、【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
夷,平。
32、【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
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33、【了了】清楚明白。
34、【篆章】篆字图章。
《核舟记》魏学洢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核舟记》魏学洢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核舟记词句注释篇一明:明朝。
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曰:名叫。
王叔远:名毅,叔远是他的字,号初平山人,明末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
以:介词,用,凭。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寸:市制长度单位。
之:结构助词,的。
木:木头,木料。
为:动词,做,制,这里指雕刻。
宫室:泛指房屋建筑。
器皿(mǐn):器具。
皿:一般指盘盂一类的用具。
以至:连词,“以至于”,“直到”。
罔(wǎng)不:无不。
罔:否定副词,没有,无。
象:动词,模拟。
形;形状。
具:具备,具有。
情态:神情姿态。
尝:副词,曾经。
贻(yí):赠送。
余:人称代词,我。
核舟一:即一只核舟,古代汉语中表示事物数量的数词常用在名词后面,并常省去量词。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表示对原由的解释。
这里可译为“原来是”。
大苏: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当时人们称苏洵为“老苏”,称苏轼为“大苏”,称苏辙为“小苏”,合称“三苏”。
泛:动词,坐船游览。
赤壁:苏轼泛舟的赤壁,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北。
苏轼曾两度游览,写了前后《赤壁赋》。
湖北省蒲圻县西北又有一处赤壁,即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战场。
云:语助词,用于句尾,无实义。
首尾:从头到尾。
约:大约。
分:长度单位,一寸的十分之一有(yòu):同“又”,表示后面是一个尾数。
奇(jī):零头,零数。
高可二黍(shǔ)许:大约有两粒黄米高,古代用黍粒表示长度单位。
可:大约。
许:表示约计数量。
中:中间。
轩敞:高起宽敞。
者:助词,这里和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短语,指高起宽敞的部分。
为舱:是船舱。
为:动词,是。
箬(ruò)篷: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篛:一作“箬”,箬的异体字,箬竹,竹子的一种,叶子可以编制竹笠。
覆:盖之:代词,指船舱。
旁开小窗:船舱的两旁开着小窗。
左右各四:左边和右边各四扇。
初二语文核舟记的翻译以及赏析
初二语文核舟记的翻译以及赏析核舟记是初二语文的一篇文言文,学生需要重点掌握这篇文章的翻译以及赏析。
店铺为大家力荐了初二语文核舟记的翻译和相关资讯,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初二语文核舟记的翻译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
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核舟记》重点字词及翻译
《核舟记》重点字词及翻译
本文档旨在列举和翻译《核舟记》中的重点字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重点字词及翻译
以下是《核舟记》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及其对应的翻译:
1. 核舟:指在核能源灾难后,人类为了生存而制造的船只。
Translation: Nuclear Ark.
2. 灾难:指核能源的灾难。
Translation: Disaster.
3. 生存:指人类在核灾后努力保持生存。
Translation: Survival.
4. 能量:指核能源。
Translation: Energy.
5. 污染:指核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
Translation: Pollution.
6. 资源:指人类在核灾后所依赖的各种资源。
Translation: Resources.
7. 人类:指地球上的人类。
Translation: Humanity.
8. 适应:指人类在核灾后努力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Translation: Adaptation.
9. 拯救:指人类试图拯救自己免受核灾难影响。
Translation: Rescue.
10. 希望:指人类对未来生存的期望和信念。
Translation: Hope.
请注意,以上翻译只是根据字词本身的意义给出的初步翻译,具体根据上下文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读者可以根据需要在阅读《核舟记》时进行进一步理解和解释。
《核舟记》重点字词及翻译
21.《核舟记》重点字词及翻译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以]用【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为】做,这里指雕刻。
【木.石】木:树木。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尝】曾经【贻】赠。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有】同“又”。
【奇】零数。
【可】大约。
【许】左右。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4.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启】打开【相望】相对(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涂。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6.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峨冠】高高的帽子。
峨:高。
【髯】胡须。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画卷。
7.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苏东坡的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脊背。
《核舟记》重点字词及翻译
21.《核舟记》重点字词及翻译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以]用【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为】做,这里指雕刻。
【木.石】木:树木。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尝】曾经【贻】赠。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有】同“又”。
【奇】零数。
【可】大约。
【许】左右。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4.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启】打开【相望】相对(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涂。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6.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峨冠】高高的帽子。
峨:高。
【髯】胡须。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画卷。
7.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苏东坡的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脊背。
核舟记教案(xx)
“核舟记优秀教案(xx)”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核舟”、“雕刻家”、“苏东坡”等。
(2)能够概括核舟的形状及雕刻艺术特点。
(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核舟这个小物件,表达出的对雕刻艺术的赞美之情。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对事物的赞美之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核舟的形状及雕刻艺术特点。
(2)作者通过核舟表达对雕刻艺术的赞美之情。
2.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对事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雕刻艺术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雕刻艺术。
(2)提问:你们听说过核舟吗?核舟是什么?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核舟的形状及雕刻艺术特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核舟表达对雕刻艺术的赞美之情的。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3.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核舟的形状及雕刻艺术特点,以及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核舟的印象。
(2)运用细节描写,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核舟的形状及雕刻艺术特点,以及是否能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对事物的赞美之情。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核舟的形状及雕刻艺术特点。
(2)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核舟记》重点字词及解释
《核舟记》重点字词及解释核舟记重点字词及解释
核舟记
《核舟记》是一本科幻小说,作者是中国作家韩松。
该小说以虚构的未来世界为背景,描述了人类在核战后幸存者在一艘巨大的船上的生活和探索。
字词解释
- 核舟:小说中描述的巨大船只,为核战后幸存者提供了安全居住和探索未知领域的环境。
- 记:在这里表示记录、记载的意思。
- 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通过设想未来世界或未知领域的故事形式来展示各种可能性的文学作品。
- 虚构:表示小说中所描述的事物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并不真实存在。
- 未来世界:小说中描述的时空背景,描绘了一种将来可能存
在的世界。
- 幸存者:核舟上的人类,幸免于核战破坏的人们。
总结
《核舟记》是一本以虚构的未来世界为背景的科幻小说。
核舟
是每个核战后幸存者的避难所,同时也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舞台。
通过这本小说,作者韩松展示了一种可能的未来世界,并为读者带
来了对科技、人类和社会的思考。
第11课《核舟记》精讲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T
大苏泛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 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 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 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大约 “又” 零余数数、大约
高 宽敞
用箬竹叶做的 船篷,名作状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
开设
上下
是
遮盖
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承
左右相对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开”,左接刻“清风徐来,水
代窗 就 涂染,名作动 波不兴”,石青糁之。
慢慢 地
云。 句末语气词
样模 子拟
具 神姿 赠 我 有 情态
表推测的句 首语气词
明朝有个有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 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 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 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 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 今义:属于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相互靠近 今义:比较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长 今义:修理
(三)词类活用
卧右膝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箬篷覆之
名词做状语,用箬篷
石青糁之
名词做状语,用石青
核舟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核舟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核舟记》是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说明文言文。
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1] 。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核舟记文言文原文核舟记作者: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今亲睹之。
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嘻,技亦灵怪矣哉!——选自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志》〔明〕魏学洢核舟记文言文翻译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核舟记翻译重点文言文
原文:核舟记,明·魏学洢作。
舟,一叶也,其制,微雕,仅容一人坐。
舟中置一小桌,桌上有杯盘,如人间之饮食。
舟首立一童子,童子戴斗笠,斗笠下露黑发,黑发下藏一宝剑,宝剑在童子怀中。
舟尾有两人,一人为舟子,一人为舟客。
舟子右手持桨,左手扶舟,舟客坐于舟中,观舟外之景。
翻译及重点: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所著。
这里的“核舟”指的是用核桃雕刻成的小舟。
舟,是指一叶小船,它的制作非常精细,只能容纳一个人坐下。
舟中放置了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摆放着杯盘,就像人间的饮食一样。
舟首站立着一个童子,童子戴着斗笠,斗笠下面露出黑色的头发,黑发下面隐藏着一柄宝剑,宝剑被童子抱在怀中。
舟尾有两个人,一个是船夫,一个是船客。
船夫右手拿着桨,左手扶着船舷,船客坐在船中,观赏着船外的风景。
重点翻译如下:1. 核舟记,明·魏学洢作。
- 核舟记:指用核桃雕刻成的小舟的记载。
- 明·魏学洢作:明代魏学洢所著。
2. 舟,一叶也,其制,微雕,仅容一人坐。
- 舟:小船。
- 一叶也:一叶小船。
- 其制:它的制作。
- 微雕:非常精细的雕刻。
- 仅容一人坐:只能容纳一个人坐下。
3. 舟中置一小桌,桌上有杯盘,如人间之饮食。
- 舟中:船中。
- 置:放置。
- 一小桌:一张小桌子。
- 桌上有杯盘:桌子上摆放着杯盘。
- 如人间之饮食:就像人间的饮食一样。
4. 舟首立一童子,童子戴斗笠,斗笠下露黑发,黑发下藏一宝剑,宝剑在童子怀中。
- 舟首立一童子:船头站立着一个童子。
- 童子戴斗笠:童子戴着斗笠。
- 斗笠下露黑发:斗笠下面露出黑色的头发。
- 黑发下藏一宝剑:黑发下面隐藏着一柄宝剑。
- 宝剑在童子怀中:宝剑被童子抱在怀中。
5. 舟尾有两人,一人为舟子,一人为舟客。
- 舟尾有两人:船尾有两个人。
- 一人为舟子:一个是船夫。
- 一人为舟客:一个是船客。
6. 舟子右手持桨,左手扶舟,舟客坐于舟中,观舟外之景。
- 舟子右手持桨:船夫右手拿着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选自:清代人张潮的《虞初新志》2.作者:明末文学家。
魏学洢[yī](约1596年—约1625年)字子敬,号茅檐,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3.核舟雕刻的作者:明代王叔远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4.核舟雕刻主题:大苏泛赤壁左: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5.核舟微雕:王叔远赠给魏学洢[yī]6.文体:记。
体裁:事物说明文二: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只记这一个三:古今异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今义:可以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归属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四:一词多义1,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为字共三十有四做,这里指雕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做,这里指雕刻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示判断,相当于是中轩敞者为舱表示判断,相当于是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当作,作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向为坻,为屿,动词,成为2,可高可二黍许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珠可粒粒数也可以明灭可见可以不可知起源可以3,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4,云此中人语云说盖大苏泛赤壁云句末语气词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开头其人视端容寂正6,而启窗而观表顺承隶而从者表顺承乃记之而去表顺承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潭西南而望表修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7,语此中人语(四声)云告诉如有所语(三声)说话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是,原来是)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大概是,原来是)9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五:词类活用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六:文言句式1.倒装句—定语后置(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正常语序为“其相比两膝者”)(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正常语序为“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3)尝贻余核舟一(正常语序为“(叔远)尝贻余一核舟”)3.省略句(1)省略主语(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佛印”)(2)省略介词“于”①佛印居(于)右,鲁直居(于)左②各隐(于)卷底衣褶中③居(于)右者椎髻仰面④居(于)左者右手执蒲葵扇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于)其上七:成语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
历历可数:可以清清楚楚的数出来。
八、翻译课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为:做。
这里指雕刻。
以至:以及。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这里指雕刻。
尝:曾经。
贻:赠。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尾语助词。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的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坐船游赤壁(的情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约:大约。
有奇:多一点。
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奇,零数。
可:大约。
许:上下。
轩:高。
望:对着,面对着。
糁:涂。
译文:核舟首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遮盖着。
旁边开了小窗户,左右各四扇,共有八扇。
打开小窗看,两边的雕花栏杆正好左右相对。
关上小窗,只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峨冠:高高的帽子。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比:靠近。
绝类:极像。
类,像。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矫,举。
不属:不相类似。
诎:弯曲。
倚:靠。
历历数: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帽子,留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黄两个人在共同欣赏一横幅的书画卷子。
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搭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卷子,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
佛印特别像弥勒佛,敞开胸脯,露出乳房,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
他平放着右腿,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左膝支起来,挂着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楫:船桨。
椎髻:椎形发髻。
衡:同“横”,横着。
攀:扳着。
啸呼:大声呼叫。
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名船夫。
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像是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左边的船夫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一个水壶,那人眼睛正视着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夷:平。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了了:清楚明白。
丹:朱红色。
译文:船的顶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写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都非常清楚,颜色是黑的。
还有一个篆字图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朱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为:刻有。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
曾,竟然。
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译文:总计在这条船上,共刻有五个人,八扇窗,一张箬篷,一支桨,一个炉子,一个壶,一幅手卷,一串念珠;刻有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四个字。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九、问题归纳1.“奇巧”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以下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着雕刻者雕刻技艺的“奇巧”展开的。
2. 文章第一句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奇巧”二字的?集中说明了什么?①原材料体积小;②雕刻的物品种类繁多;③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
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3. 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
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4. 课文结尾段落文字有什么作用?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5.比较本文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的。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本文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开闭,由此说起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描绘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至于后写船尾,这不用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而将船背放在最后写,则体现了文章写作内容安排主次分明,因正面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而背面则为雕刻品的附属部分。
十、课文主题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湛技艺,热情讴歌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
重点!!!!!!阡髫具叹惋诣嵁悄怆幽邃雎鸠寤寐蒹葭溯洄湄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