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与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引文众所周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转换或创造成另一种语言(译语),即,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话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进行再现或再表达。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忽视其写作风格、审美价值及文章灵魂,还是应该更注重原文的风格及美感,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文体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找到与原语忠实对等的译语。

因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1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Styl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文体学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1]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作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学风格。

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作者原有的魅力和风格。

本文将阐述如何通过文体分析做到以上两点。

1.1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直接把源语转化成译语,保持其原始的形式,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意思,及原文中的隐喻等。

直译具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

运用直译时,译者可以尽可能忠实的履行翻译职责,避免越权,把解读留给读者。

然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作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进入误区,造成误译。

例如,将“Every body would not like it.”误译成“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而正确的翻译该是“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从文体学角度探讨诗歌的英译——《回乡偶书》译本比较研究

从文体学角度探讨诗歌的英译——《回乡偶书》译本比较研究

译 文 三 : o ig H me fy Wie y n r& J n C m n o B t rB n e t ig a H nh ) a g u
Ilf o o n . e u n o d e h me y u g Ir t r l ; t
S e k n st e ,b tw t argo h n p a iga h n u ihh i rwn ti; An h lrn me t gme d o n w . d myc i e , ei , on tk o me d n
P l ey s l n me t g me “ h r o s h u ’ oi l mi o ei , w ee c me tt o ?’ t e n te n u r. h yi q ie
诗歌 是一 种 特殊 的文 学形 式 诗歌 语言 内涵 极其 丰
富 . 式 极 其优 美 ; 歌用 词 不 多 , 运用 比喻 性 意象 或 形 诗 却
第1 9卷 第 3 期
21 0 0年 5月
重 庆 电子 工 程 职 业 学 院 学报
o r a fCh n qn  ̄ g fElcr n cEn ie rn u n lo o g ig Co e eo e to i gn ei g
Vo.9 1 N o3 1 .
M a 2 1 v 00
篇章 结构 等各层 面的特 征 .帮助 人们 更好 地 理解 和鉴 赏
文本 的意 义和美 学价 值 。 因此 . 体学 的理论 能 为文 学作 文 品. 尤其 是诗 歌 的理 解 和翻译 提供 比较 客观 的依据 。 文 本 从 文体 学 的角 度 , 贺知 章 《 乡偶 书 》 对 回 的几 个英 译 本 进 行 比较分 析 . 从而 探讨诗 歌 的翻 泽原则 和方 法 。

文体学与翻译刍议

文体学与翻译刍议

可 见 , 国 内到 国外 , 过 去 到 现 在 , 体 都 是各 种 翻译 从 从 文
理 论 和 实践 中的 一 些基 本 问 题 。 从 文 体 呈 现层 面 的 角度 来 阐 述 文 体 学 与 翻 译 的 关 系 , 讨 文体 学对 翻 译 的 重 要 探
指 导 意义 。
关键 词 : 体 学 ; 译 ; 文 翻 文体
中 图 分 类 号 :3 6 F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8 7 4 ( 0 1 O 一 1 4 O 10 - 5 0 2 1 )4 O 4 一 3
着传 统 文体 学 与 现 代 文 体 学 之 分 。 传 统 文 体 学 指 运 用 传 统
合 什 么样 的场 合 , 即语 言 的“ 合 性 ” 题 。文 体 学 关 注 文 字 适 问 的 选择 问 题 . 以帮 助译 者辨 识 作 者 是 使 用 什 么样 的 语 言 手 可 段来表现内容的 , 他是“ 么说的” 即 怎 。因 此 ,具 备 文 体 学 知 “ 识 . 于原 文 文 体 敏 感 是 做好 翻译 的一 个 重 要前 提 。 约 、 对 条 法 律 、 术 论 著 需 要 用 庄 重 的 文体 , 剧 必须 1语 化 , 歌 的 翻 学 戏 : 3 诗
山 东 省农 业 管理 干 部 学 院学 报
2 1 年 01
第2 8卷
第 4期
文体学与翻译刍议
姜 风 华
( 泽 学 院 外 国语 系 , 东 菏泽 2 4 1 ) 菏 山 7 0 5

要: 翻译 与 文体 学有 着 密切 的 关 系, 翻译 不 能 脱 离文 体 。运 用文 体 学 的 理 论和 分析 方 法有 助 于 解 决现 代 翻 译

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

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

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在人文学科领域中,语用学、文体学和文学研究分别语言的使用、文本的形式以及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

尽管它们的研究重心各有不同,但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这三个领域之间的交叉互动日益显著。

本文旨在探讨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的关系,以及在跨学科背景下,它们如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学科,其的是语言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语用学通过分析话语、社会语境等因素,揭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文体学则文本的形式和特征,探索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文体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文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对理解文本背后的情感、意图和认知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研究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它涵盖了作品的价值、意义、创作技巧以及读者接受等多个方面,目的是揭示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生产的内在规律。

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语用学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作品语境的分析上。

通过运用语用学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运用语言的意图和效果。

语用学还可以帮助我们解析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

文体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通过对不同文体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索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从而揭示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情感魅力。

文体学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征。

文学研究对语用学和文体学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剖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新的语言使用规则和文体特征,为语用学和文体学提供新的实证材料和理论依据。

文学研究还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进了语用学、文体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起来,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虽然在研究重点上各有所侧重,但在跨学科的背景下,它们之间的交叉互动为彼此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

翻译实践中翻译与文体的关系

翻译实践中翻译与文体的关系

翻译实践中翻译与文体的关系作者:石吉芳左静静程曦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翻译是人类最重要、最古老的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之一,翻译在人际沟通、商务往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振兴、学术交流、文化传播、文明传承、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翻译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纯语言活动,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

随着文化多样性纵深发展,文体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基于文体类别上的翻译不但能尽可能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还有利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有效地对外传播、宣传与交流,文体翻译对于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翻译文体影响对策文化交流一、引言翻译是一项对源语言表层结构及深层结构深入理解并整合成目的语,以达到意义转换目的的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

这一过程涉及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文体学、语义学、符号学、比较文学、心理学及逻辑学等方方面面,可谓博大精深。

其中,从文体学角度探讨文体与翻译的关系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容小觑。

这是因为翻译学和文体学两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目的是相辅相成的,即如何凭借有效的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流。

二者都强调交流功能的社会标准;同时,二者也都考虑到文风的时代性及风格的个体化。

随文体之异,原文风格之异,调整译文风格是翻译活动的基本准则之一,从而保证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的一致性。

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形式各异的文体类别,不同类别相对应具备不同的文体特点。

以英语、汉语为例,要想在两种语言转换中顺应原文的需要,做到量体裁衣,译者必须熟悉英汉两种语言中各种文体类别的语言特征,在翻译实践中准确把握原文中的情感、语气、语调、意蕴等,使译文的文体与原文的文体相适应,以及与原文作者的个人风格相适应。

翻译的目的同时还要结合社会的需要。

翻译有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两种,文学翻译包括国内外文学作品,然而,非文学翻译涉及到诸多专业学科领域,包括法律、医学、经济等文体。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结构、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文学的形式、文学的结构、文学的风格、文学的表达技术等方面。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和翻译技巧。

翻译过程中,文体学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翻译工作中比较复杂的一种。

不同文学作品的文体各不相同,翻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对各种文体的综合把握,同时对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比较和分析,最终得出符合原作文体的翻译。

例如古典文学作品往往使用一些古体词汇、成语等,这就需要翻译者特别注意文化背景和词义的准确把握,以便恰当地再现原作的文学特色。

在翻译中恰当地应用文体学理论,有助于翻译工作的深入和精准。

翻译者首先需要在翻译前认真阅读原文,对原作的文体特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在翻译时,翻译者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充分体现原作的文体特点。

翻译的最终结果应该是符合原作文体的翻译,不失原意、流畅自然。

总之,文体学对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工作需要翻译者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握原作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文体的综合把握和恰当运用,最终达到原作和译文的文体相似,意思相通的效果。

文学文体学关照下的中国现代散文翻译——以《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为例

文学文体学关照下的中国现代散文翻译——以《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为例

替 的句式 , 长 句增 强气势 , 短句 则给 人力 量 。因此 在翻译 时也 必须 再 现 原 文优 美 的风 格 , 不 能 一 味 追 求 口语化 , 否则 难免 流于粗 劣 。
体 现 了汉 语 意合 的特点 。而英 语散 文大 多用 词华
丽, 语 言 流畅 、 充 满 美感 , 且行 文 紧凑 严 谨 。 中英
3 《 白杨礼 赞》 两个 中译 本比较
笔 者甄 选 了 张 培 基 先 生 《 英 译 中 国 现 代 散
散 文所要 传达 的神 韵 都 是 一致 的 , 而语 言 习 惯 的
英 关 文 学研 究 。

选》 和张梦井先生《 中国名家散文精译 》 中《 白
作者简介 : 袁滔( 1 9 8 O 一) , 女, 四川 内江人 , 文 学硕士 , 四川旅 游学院外语 系讲 师, 主要从 事跨 文化 、 翻译 理论及 实践 以及
1 . 2 文学 文体学 指导 下的 散文翻 译
础 的 口语 词 汇 。第 二 , 这 毕 竟 是 一篇 具 有 很 高 文
学 品味 的散 文 , 作 者用 词十 分讲究 , 有 的动词 颇 为 生动 、 准确 , 如“ 扑、 涌、 主宰 、 滋、 耸、 逸、 泛、 争 ”; 有 的词汇 颇 为 文 雅 , 如“ 妙手偶得 、 坦荡如砥 、 潜 滋 暗长 、 恹恹 欲 睡 、 力争 上游 、 纵横激荡 、 横 斜 逸 出” 。修 辞 句 的 使 用 精 到 而 贴 切 , 如 由 4个 “ 难 道” 组成 的 反 问句 成 为 了全 文 的 高潮 , 点 明 白杨 树 的象征 意义 。 同时还运 用 了 8个感 叹句 和 4个 排 比句增 强 了感 情 色彩 。文章 有意 安排长 短 句交

国内外同时期翻译研究中的文本类型模式对比——以彼得·纽马克与王佐良为例

国内外同时期翻译研究中的文本类型模式对比——以彼得·纽马克与王佐良为例

国内外同时期翻译研究中的文本类型模式对比——以彼得·纽马克与王佐良为例摘要:翻译原则的争论由来已久,从国外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尤金·奈达的“等效原则”,到国内严复的“信、达、雅”,以及傅雷的“神似”,翻译学者在争论的同时,却一直忽视了源文本类型对于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影响。

以同时期的两位翻译学家——纽马克与王佐良的文本类型模式为例,重新回顾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外翻译学家对于文本分类所取得的成果,并将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无论在国内外,无论在什么时期,文本分类模式对于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本类型模式;彼得·纽马克;王佐良;翻译原则长期以来,中外翻译家以及理论家对于翻译的标准与策略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尤金·奈达的“等效原则”,严复的“信、达、雅”,以及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提出的“化境”等。

上述这些翻译原则都为我们所熟知,并在一定时期内对翻译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基本上都是针对一些正式文体,尤其是文学翻译所提出的,如奈达的“等效原则”就是在《圣经》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出来,严复的“信、达、雅”原则也是他在译介《天演论》时提出的,这些原则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其应用范围可能会有所限制。

对不同的文本译者必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不能死守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源文本的分类就显得极其重要。

德国心理学家卡尔·布勒,德国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赖斯,以及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都对文本进行过分类,但属纽马克的文本分类法最为详细。

在国内,翻译学者在文本分类上也做了一定的探索,但是他们的重心是放在文体研究上,他们认为必须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刘宓庆将源文本分为6类,王佐良也将源文本分为了3类。

本文将详细对比彼得·纽马克与王佐良在文本分类法以及翻译策略上的异同,结合具体翻译实例,说明文本分类模式对于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影响,及其有待改进的地方。

文体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绿野仙踪》为例

文体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绿野仙踪》为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1, 9(2), 474-479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1.92066文体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绿野仙踪》为例申丹阳,张允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收稿日期:2021年3月25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0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7日摘要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孩童的成长、思维的形成、价值观的塑造起着积极的作用。

儿童读物《绿野仙踪》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喜爱。

陈伯吹先生的译著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也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特色。

本文在文体学理论指导下,从音韵、词汇、句法和修辞四个方面对陈伯吹的《绿野仙踪》译作的翻译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总结符合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绿野仙踪》,文体学,翻译策略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A Case Study of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Danyang Shen, Yun Zhang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Received: Mar. 25th, 2021; accepted: Apr. 20th, 2021; published: Apr. 27th, 2021AbstractExcellent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works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children’s growth, forma-申丹阳,张允tion of thinking and shaping of values.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a children’s book, has attracted many readers. The translation work of Chen Bochui is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retaining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ylistic theory,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en Bochui’s The Wizard of Oz from four aspects of phonology, vocabulary, syntax and rhetoric, so as to summarize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suitable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KeywordsChildren’s Literature Works,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Stylistics, Translation Strategies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美国童话作家弗兰克·鲍姆(L. Frank Baum)的《绿野仙踪》是英美文学史上著名的儿童读物,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儿童读者的欢迎。

基于文体学视角下的《老人与海》译本赏析

基于文体学视角下的《老人与海》译本赏析

人文研究摘要:在评价文学翻译时,文体是重要标准。

海明威所创作的《老人与海》,从写作特点来看,语言短小精悍,深受读者喜爱,特别是在词汇、修辞及句法的应用方面,体现了出海明威特有的写作风格。

本文基于文体学视角对《老人与海》译本进行赏析。

关键词:文体学视角 《老人与海》 译本赏析《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所描述的主要内容是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故事。

《老人与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

《老人与海》的作品译本比较多,各有风格,但都存在一个共性,即保留了原文的文体风格。

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忠于原文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家长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没有系统化地进行翻译,导致翻译工作缺乏理论支持,对处理翻译文体非常不利。

一、词汇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对语句的运用存在与众不同,其中重要的写作特点是选词方面以短小为主,主要选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具有较高的重复率。

其中,重复使用率最高的动词是make ,除了重复使用make 的原形之外,还有make 的各种变形。

在小说中,名词和形容词的使用并不是很多,海明威主要使用动词刻画老人的“硬汉”形象。

在刻画人物方面,海明威主要采用了对话交流的方式,没有直接用陈述的方式描述人物性格,而是采用了口语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以充分体现其性格,表达更加委婉,语言更加简约,且不会感到做作。

需要注意的是,海明威对介词的处理非常巧妙,译者在语句的处理上也保留了原文特色。

例如,“with their elbows on a chalk line on the table.”翻译为“他们把手拐儿搁在桌面的一道粉笔线上。

”如果将介词“on ”翻译为“在……上”,在理论上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会使人感到语言乏味。

在翻译家吴劳的《老人与海》译本中,翻译为“搁在”,这种表达达到了化虚为实的效果,语言生动,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

文体学视角下《西风颂》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文体学视角下《西风颂》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带着一 身的苔绿花香 ,
画 里韶 光 ,熏 风沉 醉 ,
肠 ,形式 与 内容实现 了完美 的统一 。贯穿于 整首诗 中的豪 放不羁 的西风便是诗人 所赞美 、推 崇的 自由精神 。诗 中的
西风 可 谓 是 诗 人 浪漫 主 义 精 神 的完 美 体 现 。
海 水 的夏 梦 被 你 吹 回 ! … 江枫译文:
释和 充分地欣 赏作 品[ s ] 。它 的主要 目的便 是指 出文 学作品 是 如何通过语 言来 加强表达 效果和获得其他 各种 艺术 效果 的。 由此 可见,从文体 学的视角来研 究译本是有 一定 的合
理性及有效性。
郭沫若译文:
青的地 中海
睡在那巴延湾中的浮岛之边 ,
夏 日的 灿烂 晶波
Q u i v e t i n g w i t h i n t h e w a V e ’S i n t e n s e r d a y ,
Al 1 o ve rg r o wn wi t h a z ur e mos s a nd fl o wer s So s w eet , t he s e ns e f ai nt S pi ct uri ng t h e m] Th ou 0
( 一)原诗、译诗韵律解析及对 比 诗 有 它独 特 的 韵 律 , 若 反 复 品 味 , 就 会 注 意 到 诗 有 其
固定 的 节 奏 ,有 清 楚 的 尾 韵 , 读 起 来 有 一 定 的 音 乐 感 。 因 此有人曾称 “ 诗 是 带有 音 乐 性 的思 想 ”E T ] ( p 3 6 。 诗 的 韵 律似
你 ,哦 ,是你把蓝 色的地 中海 从 梦中唤醒,他在一整个夏天
都 酣睡在贝伊 湾一座浮石 岛外,

读书报告之翻译研究

读书报告之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读书报告《翻译研究》这本书是英国著名学者、翻译家苏珊.巴斯内特1980年在英国出版的一部书。

这部书出版至今,已经有了第三次的修订版本,从此可见,这本书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学习翻译专业的研究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部书对我们在翻译教学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一名翻译专业的研究生,这部书对我的翻译学习生涯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苏珊.巴斯内特是英国沃里克大学资深教授,曾任该校副校长、原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早年在欧洲多国接受教育,掌握多种语言并了解多种文化。

巴斯内特教授兴趣爱好广泛,从莎士比亚到西尔维亚.普拉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后殖民时期的印度,都在她的视域之内;她的研究范围更是包括: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英国文化、拉美文化、戏剧作品等等。

《翻译研究》是她的成名作。

多年来,这部书流传甚广,成了英语国家和地区翻译研究的入门教材,被列为各国翻译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我读的第三版《翻译研究》的正文仍然是三个章内容,正文前有作者自己撰写的“第三版序”和“引言”,正文后有结语。

在序这一部分,作者概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成因、现状和前景。

而在引言里,主要说明了本书的纲要和主旨。

作者在序里开明宗义地说,“目前翻译研究正在探索新的领域,正在综合这门学科与文体学、文学史、语言学、符号学以及美学之间的隔阂,但与此同时我们绝不能忘记:翻译研究是一门牢牢植根于实际运用的学科。

对翻译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直接产生于实际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翻译研究这个领域中,将实践经验融入理论探讨与将不断获得的理论认知用于文体翻译同样重要。

如果像有些学科那样将理论与实践分开,让学者和译者对立,那将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悲剧。

”对这段话,我有极其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在现在的学习中,我总是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有时我们的学习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翻译的实际训练。

简介《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简介《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简介《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一、引言申丹教授的《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五章主要论述了小说文体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特点等。

第六到第八章是具体运用小说文体学来研究文学翻译的。

该书语料丰富,体现了语言学理论的实证性和文学研究中审美艺术的相互结合,是一次多层次地对翻译本体进行细化研究的可贵尝试。

二、内容简介第一章作者首先从反面论述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学文体学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在过去的近30年里,英美文学研究者在这一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所以作者认为,我们迫切需要用更为精确和深入的文体模式和方法替代当前传统的研究方法。

该书主要论述了文学翻译研究中运用文体学方法的有效性与必要性,并特别探讨了该方法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

第二章作者将文学文体学视为一门学科,并说明其性质、功能和有效性。

本章还重点区分了语言形式和小说事实,也就是histoire(话语的内容)and discours(这样说话的原因)。

作者随后又提出,该书不会涉及文体学的历史进程,也不会研究或比较文体学家所运用的语言学模式。

第三章作者以roger pearce 和stanley fish为例,对他们对文体学的批评一一加以反驳,同时提出小说文体学的特点、分析过程和理论基础。

第四章作者关注的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

提出一个基本的假定,即客观性是约定俗成的,而主观性是个人的兴趣。

以此为基础,他总结出三个特点:结构特征、心理价值和文学意义。

第五章重点探讨的是把文体学应用到文学翻译当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作者首先指出,纯粹的语言学翻译研究对文学翻译的问题解决没有帮助。

作者认为解决的主要办法就是文学文体学,因为这一学科既包括现代语言学也包括文学能力和敏感性。

作者将其探讨的重点放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翻译上。

而对其进行文体分析则能解决“deceptive equivalence(虚假对等)”的问题。

这是作者多次提到的一个概念,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译者对原文中的语言形式与主题意义的关系缺乏认识,所以有意识地对原文进行改动或“改进”,以求译文更加客观可靠,合乎逻辑和自然流畅。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的译本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的译本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的译本《大卫·科波菲尔》是美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长篇小说,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这部小说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其中包括中文译本。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出发,本文将对《大卫·科波菲尔》中文译本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意性角度来看《大卫·科波菲尔》的中文译本。

诗意性是文学作品所固有的一种质感。

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诗意性。

在《大卫·科波菲尔》的中文译本中,翻译者尽可能地保留了原作中的诗意性。

例如,在原作中,“clouds are flying over the moon”这个描述十分生动,而中文译本中对应的翻译是“云飘过月亮”,同样能够表现出原作中的诗意。

其次,我们可以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分析中文译本。

语言风格是文学作品可以表现出的一种风格,包括口语化、书面语、诗意化等。

在《大卫·科波菲尔》的中文译本中,翻译者采用了口语化的风格,使翻译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原作中,主人公大卫第一次见到斯蒂尔弗人时说:“I am very glad to see you, sir. I am sorryto have held you so long at the gate.” 而在中文译本中,翻译为:“很高兴见到您,先生。

抱歉让您在门口等了那么久。

” 可以看出,在语言风格上,翻译者使用了更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这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一种亲近感。

最后,我们可以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大卫·科波菲尔》的中文译本。

文体是文学作品所采用的一种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

在《大卫·科波菲尔》的中文译本中,翻译者采用了小说的文体形式。

既然翻译目标是小说,那么翻译者在译文中需要保留小说的特征,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等。

在中文译本中,翻译者较好地保留了原作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乐府《东门行》的文学文体学解读与翻译研究

乐府《东门行》的文学文体学解读与翻译研究

乐府《东门行》的文学文体学解读与翻译研究在文学文体学上,《东门行》的主要特点包括:1.辞章体: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民歌和宫廷音乐的结合体,采用辞章体的写作形式。

辞章体是一种有规律的押韵、律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2.叙事性:《东门行》以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主人公在人生中的遭遇和思考。

叙事性是乐府诗的重要特征之一4.寓意性:乐府诗通常以具体的故事为蓝本,通过寓意和象征来传递深层的思想。

《东门行》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离别和苦闷,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寓意着对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思考。

在翻译研究上,《东门行》的译文需要准确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兼顾诗歌艺术的表现。

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面对一些难点,如押韵的处理、句子结构的转换等。

为了研究和翻译《东门行》1.原文解读:理解原文的意思和结构,把握其中的主题和情感。

需要对句子的结构、意象的使用等进行详细分析,确保尽可能地理解原诗的内涵。

2.辞章体特点的研究:了解辞章体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东门行》中的韵律和押韵方式。

这对于翻译时的押韵处理和诗歌节奏的保持有重要指导作用。

3.翻译概括:在翻译时,需要概括原诗的主题和意境,并通过恰当的词语和句子表达传达出来。

注意不能只追求词语的直译,而忽略了整体意境的呈现。

4.比较研究:可以对不同的译文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译文的差异和特点。

这有助于提高对原诗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翻译者的经验和方法。

总之,乐府《东门行》的文学文体学解读和中文翻译研究包括对原文的深入解读和分析,以及对翻译技巧和诗歌艺术的综合应用。

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传播这首经典的乐府诗歌作品。

文体学视域下《无常》的两个译本研究

文体学视域下《无常》的两个译本研究

&学教育2。

1806文体学视域下《无常》的两个译本研究□唐"#郝雯&内容摘要:《无常》是雪莱作于1816年的一首诗作,也是被最早译介到中国的雪莱诗歌。

该诗把人生喻为浮 云,感D人世无常。

基于对郭沫若先生和江枫教授的《无常》的两个译文的分析,以文体学为理论支撑,从韵律,词汇、风格等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文体学对诗歌翻译的理论阐释力。

关键词:文体学翻译《无常》—■引言《无常K mutablity)是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作品,该诗写于1816年。

1923年,郭沫若先生翻译了雪莱的7首诗歌,发表在《创造季刊》“雪莱纪念号”中。

这0首诗除了著名的《西风颂》、《致云雀外,还包括了《无常》。

雪莱的诗歌用词优美、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表现了高超的艺术。

因此,他的许多诗歌在我国都有多位译者翻译的不同版本,《无常》也不例外。

郭沫若、查良铮、江枫等著名翻译家都先后对其进行过翻译。

本文旨在借助介乎语言学和文学批评之间的文体学这门跨领域学科,通过对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和翻译大家江枫教授翻译的《无常》(郭译《转徙》的两个不同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力图探讨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现 诗的 义和 美 。

二.《无常》(Mutability)及其译本的文体研究Wight,Laura在其著作中指出“文体分析是在语音、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的,其重点是分析具有文体意义(stylisticsignificance)和美学价值的那些语言特征,从那些被‘前景化’了的语言特征(forgrounded features)入手,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

基于此 8 文 文 的对 雪莱的诗歌无常的同译本。

在《无常》这首诗歌中,诗人雪莱把人生比喻为流云和古琴,以此感叹人世变化多端,世事无常。

整首诗幽抑清冲,形式与内容实现了完美的统一,乃雪莱诗歌中的精品。

(一)原诗、译诗的韵律解析及对比《无常》全诗一共四节,每节都采用abab交叉韵式,使整首诗节奏明快,一气呵成。

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两部中译本的风格翻译

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两部中译本的风格翻译

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两部中译本的风格
翻译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文章句式复杂多样,方言俚语信手拈来。

本论文运用文学文体学分析对比《大卫·科波菲尔》的两部较新的中文译本。

在文学文体学理论指导下,翻译分析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篇章四个方面入手,从而使分析更客观科学。

两部中译本分别由庄绎传在2003完成和宋兆霖在2009年完成。

这两部中译本受到读者广泛欢迎。

然而,迄今为止,并没有人对这两部译本进行比较,因此,详细分析这两部译本有其学术价值。

论文结论如下:首先,将文学文体学运用到文学翻译及其研究中均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宋兆霖的译本确实有其研究价值。

鉴于两个译本各有其长短,故本论文的目的并非比较哪部译本更好,但通过对比性研究,作者确实发现宋兆霖更加致力于在译本中实现风格重现,保留原文的美学价值,因此宋译本尤其值得学者们加以更多研究。

最后,通过对《大卫·科波菲尔》两部中译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译者大致可以运用以下四种方式对文学作品的风格进行处理:1.以英语原文风格的呈现方式在译文中再现风格,如以拟声词译拟声词,以文学词汇译文学词汇;2.以更符合译入语习惯的方式再现风格,如在汉语译文中以口语化词组译英语原文中语法错误造成的口语化现象;3,当原文中的风格确实不可译时,在译文中创造新的风格特点以维持美学价值,如以汉语平行结构译英语原文中的压头韵现象从而保留文章美学价值;4.尽管译者应该尽最大努力再现风格,遗憾仍然不可避免,有时为确保译文中词组或句子通顺,不得
不或多或少牺牲风格。

“体裁理论”三个主要学派的比较研究

“体裁理论”三个主要学派的比较研究

二、研究内容
自2013年以来,中国近十年的“体裁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新闻报道的体裁分类:通过比较不同的新闻报道体裁,可以发现每种体裁 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因此,新闻媒体需要根据不同的报道目的和受众 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体裁。
2、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不同体裁的新闻报道在传播效果上存在差异。因此, 新闻媒体需要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和偏好,以便选择最合适的传播方 式。
二、当代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及其 三个学派的优势和不足
当代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三个学派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规范主义学派能 够为我们提供价值判断和伦理原则,但往往面临道德和伦理困境;实证主义学 派为我们提供了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但可能忽略了政治过程的复杂性 和动态性;制度主义学派政治制度的结构和规则,有助于我们理解政策制定的 方式和效果,但可能忽略了其他参与者的作用。
2、实证主义学派
实证主义学派强调对公共选择过程的客观描述和分析。它认为,政治过程是理 性和科学的,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理解和预测政策效果。实证主义学派注重数 据分析和定量研究,试图通过科学方法来评估政策的影响和效果。然而,实证 主义学派的方法可能忽略了政治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导致对政策效果的片 面理解。
1、规范主义学派
规范主义学派强调价值判断在公共选择中的重要性。它认为,政治过程应该追 求社会正义、平等和效率等规范性目标。规范主义学派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和 最大化原则来评估政策效果,试图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导。但是,规范主义学 派常常面临道德和伦理困境,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可能会导致冲突和难以确定的 优先级。
尽管三个学派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 先,三个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相对独立,缺乏相互借鉴和融合。其次, 现有研究多从单一视角出发,对语言使用的全面理解仍有待加强。最后,体裁 理论在某些领域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克本人认为这一研究只是"小范围、试验性 的"尝试,调查文学译者的文体在原则上是可行的, 而且是很有意义的。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对一些 难以捉摸的、不引人注目的语言习惯进行描述、 分析、比较和阐释,能比较令人信服地说明译者的 烙印确实存在。既然译者的烙印存在,就有必要研 究、制定一种合理的方法去寻找和梳理这些烙印。 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界定与评价译者文体的方法,有 不少问题仍需做进一步的探讨,并需做更大范围的 调查研究。
贝克选用了英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布什(Bush)和 科拉克(Clark)的翻译作品进行了比较,布什翻译的 原文出自3位作家,源自3种相关的语言:巴西葡萄 牙语、本土西班牙语和南美西班牙语。科拉克翻 译的原文全部源自阿拉伯语,出自两位风格迥然不 同的阿拉伯作家,一位是40多岁的男性作家,另一 位是年近90的叙利亚女作家。贝克从类符/形符比 率、平均句子长度和叙述结构三方面描述两位译 者的文体。
Bush(布什)
高(词汇量 宽泛)

Clark(克拉 克)
低(词汇量 受限)

Discussion
了解译者的实际生活环境,对研究译者是有意 义的,因为生活环境肯定会影响一个人的语言习惯 和表达方式。例如,长期与讲非本族语的人打交道, 就会慢慢养成一种语言习惯,在讲话或写文章时会 考虑到不同的听者/读者的语言能力而采取不同的 策略。贝克把这种现象叫“适应性调 节”(accommodation)。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Mona Baker
style in translation Style style of translation?
some interesting patterns s t r u c t u r e The 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 (TEC) type/token ratio average sentence length reporting structure
PS:
fn:fiction bb:biographies/autobiographies
类符/形符 比例
平均句子长 叙述结构 度
1.现在时; 2.间接引语; 3.较少使用副 词修饰转述语 SAY; 4.较少的使用 That
1.过去时态; 2.直接引语; 3.频繁使用副词修 饰转述语SAY; 4.较多的使用that
Discussion
discussion on the question of motivation
Conlusion
Style in Translation
霍斯试图设计一种模式,用来描写原文语言和 语境的特性,对原文与译文进行比较,从中得出关 于两者之间的对应程度的详细报告,然后再用这些 报告来评价译文的好坏。译文评价基于对"语言使 用者"和"语言运用"这两组语境因素的分析。 语言使用者涉及地域、方言、社会阶层和历史年代;
贝克正是希望借助于语料库研究的最新成果来
论证赫曼斯所说的“读者无法觉察到的” 译文的文体 。贝克所要描写的不是原文或 原作者的文体风格,也不是译文或译者的文 体风格,而是探讨两方面在何处出现差异。 她认为,文体是表达在语言和非语言中的个 性特征(thumb-print features)。它包括赫 曼斯所说的“声音”。
Some Interesting Patterns
研究的关键问题是:文学译者是否会在翻译 中体现自己的文体?如果是,应如何辨别什么是译 者的独特文体?这就需要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在有 多种选择的情况下,文学译者是否始终如一地偏爱 使用某些词汇、句型、衔接词或标点符号。此外, 也要弄清几个问题: (1)译者偏爱的语言选择是否 与原作者的文体有关?(2)是否与源语的语言选择 倾向有关,或是否与某一社会语言的规范和诗歌语 言有关?(3)如以上两个答案都是肯定的,能否按照 某个译者的社会、文化或思想定位来解释他的选 择?
赫曼斯指出,翻译中的增译法清楚地表明“在 译本中有另一个声音(other voice),即译者的声 音”,其实译者的声音出现在译文中的所有字里行 间,只是“有时可能完全隐藏在叙述者的背后,使读 者无法觉察到它的存在罢了”。他认为,译者有时 “冲出语篇层面为自己说话,甚至用自己的名字,例 如在译文后的注释中用第一人称解释所述的问 题”。(Hermans, 1996: 27)
所选文本大多数 难度相当高
Bush(布什)
长期居住于英 国本土
(过度地使用 “学术型”的语 言结构(如:as x said))
Clark(克拉克)
长时间在中东 所选文本大多 从事翻译工作 数是普通的叙 (适应性调节) 述体小说
Conclusion
1. 译者必然在译作中留下“烙印”,具体的烙印组成了译作 的文体与译者的风格。 2. 译者的文体与译者的交际意图和译文的功能紧密相连。贝 克认为,文体的概念首先包括译者对主题和语篇体裁的选 择。译者在选择主题和语篇体裁时,心中已经同时选择了 读者。 3. 译者的认知环境与其文体特征息息相关。贝克调查译者的 语言习惯和文体模式并非目的,其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某 个译者,或一般译者的文化身份与意识形态,以及了解决定 译者行为的认知过程和机制。
语言运用的因素包括媒介、参与者、社会角色及其 之间的关系、社会态度和职责范畴等。
以往的翻译研究主要是借用了文学和语言学两 个领域的理论,把文体与原作或原作者联系在一 起,极少有人研究个别译者或译者群体的文体。其 主要原因是,翻译活动在传统上被视为一种模仿性 的活动,而不是创造性活动。
style of translation?
定义:翻译英语语料库中的每一份文本都有一 个眉注,为研究者提供关于译者的资料:译者姓名、 性别、民族、职业、翻译方向、源语、译本出版 商等。为了了解不同译者的译作,从不同的角度探 讨关于文体的问题,语料库收集了多位有经验的文 学翻译家的译作,其中有相同译者所译的五六种源 自不同语言或不同原作者的著作,也有不同译者所 译的同一原作的多个译本。
研究某个译者的文体,必须把焦点对准 其典型的表达方式,而不仅是常见的翻译方 法与补偿措施,必须抓住译者运用语言的特 点及其与他人不同的语言习惯。贝克感兴 趣的是译者个人偏爱的表达形式和重复出 现的语言行为方式,而不是个别的或一次性 的偶然例子。
The 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 (TE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