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与翻译研究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引文众所周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转换或创造成另一种语言(译语),即,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话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进行再现或再表达。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忽视其写作风格、审美价值及文章灵魂,还是应该更注重原文的风格及美感,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文体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找到与原语忠实对等的译语。
因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1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Styl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文体学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1]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作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学风格。
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作者原有的魅力和风格。
本文将阐述如何通过文体分析做到以上两点。
1.1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直接把源语转化成译语,保持其原始的形式,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意思,及原文中的隐喻等。
直译具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
运用直译时,译者可以尽可能忠实的履行翻译职责,避免越权,把解读留给读者。
然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作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进入误区,造成误译。
例如,将“Every body would not like it.”误译成“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而正确的翻译该是“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从文体学角度探讨诗歌的英译——《回乡偶书》译本比较研究

译 文 三 : o ig H me fy Wie y n r& J n C m n o B t rB n e t ig a H nh ) a g u
Ilf o o n . e u n o d e h me y u g Ir t r l ; t
S e k n st e ,b tw t argo h n p a iga h n u ihh i rwn ti; An h lrn me t gme d o n w . d myc i e , ei , on tk o me d n
P l ey s l n me t g me “ h r o s h u ’ oi l mi o ei , w ee c me tt o ?’ t e n te n u r. h yi q ie
诗歌 是一 种 特殊 的文 学形 式 诗歌 语言 内涵 极其 丰
富 . 式 极 其优 美 ; 歌用 词 不 多 , 运用 比喻 性 意象 或 形 诗 却
第1 9卷 第 3 期
21 0 0年 5月
重 庆 电子 工 程 职 业 学 院 学报
o r a fCh n qn  ̄ g fElcr n cEn ie rn u n lo o g ig Co e eo e to i gn ei g
Vo.9 1 N o3 1 .
M a 2 1 v 00
篇章 结构 等各层 面的特 征 .帮助 人们 更好 地 理解 和鉴 赏
文本 的意 义和美 学价 值 。 因此 . 体学 的理论 能 为文 学作 文 品. 尤其 是诗 歌 的理 解 和翻译 提供 比较 客观 的依据 。 文 本 从 文体 学 的角 度 , 贺知 章 《 乡偶 书 》 对 回 的几 个英 译 本 进 行 比较分 析 . 从而 探讨诗 歌 的翻 泽原则 和方 法 。
文体学与翻译刍议

可 见 , 国 内到 国外 , 过 去 到 现 在 , 体 都 是各 种 翻译 从 从 文
理 论 和 实践 中的 一 些基 本 问 题 。 从 文 体 呈 现层 面 的 角度 来 阐 述 文 体 学 与 翻 译 的 关 系 , 讨 文体 学对 翻 译 的 重 要 探
指 导 意义 。
关键 词 : 体 学 ; 译 ; 文 翻 文体
中 图 分 类 号 :3 6 F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8 7 4 ( 0 1 O 一 1 4 O 10 - 5 0 2 1 )4 O 4 一 3
着传 统 文体 学 与 现 代 文 体 学 之 分 。 传 统 文 体 学 指 运 用 传 统
合 什 么样 的场 合 , 即语 言 的“ 合 性 ” 题 。文 体 学 关 注 文 字 适 问 的 选择 问 题 . 以帮 助译 者辨 识 作 者 是 使 用 什 么样 的 语 言 手 可 段来表现内容的 , 他是“ 么说的” 即 怎 。因 此 ,具 备 文 体 学 知 “ 识 . 于原 文 文 体 敏 感 是 做好 翻译 的一 个 重 要前 提 。 约 、 对 条 法 律 、 术 论 著 需 要 用 庄 重 的 文体 , 剧 必须 1语 化 , 歌 的 翻 学 戏 : 3 诗
山 东 省农 业 管理 干 部 学 院学 报
2 1 年 01
第2 8卷
第 4期
文体学与翻译刍议
姜 风 华
( 泽 学 院 外 国语 系 , 东 菏泽 2 4 1 ) 菏 山 7 0 5
摘
要: 翻译 与 文体 学有 着 密切 的 关 系, 翻译 不 能 脱 离文 体 。运 用文 体 学 的 理 论和 分析 方 法有 助 于 解 决现 代 翻 译
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

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在人文学科领域中,语用学、文体学和文学研究分别语言的使用、文本的形式以及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
尽管它们的研究重心各有不同,但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这三个领域之间的交叉互动日益显著。
本文旨在探讨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的关系,以及在跨学科背景下,它们如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学科,其的是语言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语用学通过分析话语、社会语境等因素,揭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文体学则文本的形式和特征,探索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文体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文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对理解文本背后的情感、意图和认知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研究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它涵盖了作品的价值、意义、创作技巧以及读者接受等多个方面,目的是揭示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生产的内在规律。
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语用学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作品语境的分析上。
通过运用语用学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运用语言的意图和效果。
语用学还可以帮助我们解析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
文体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通过对不同文体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索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从而揭示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情感魅力。
文体学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征。
文学研究对语用学和文体学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剖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新的语言使用规则和文体特征,为语用学和文体学提供新的实证材料和理论依据。
文学研究还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进了语用学、文体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起来,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虽然在研究重点上各有所侧重,但在跨学科的背景下,它们之间的交叉互动为彼此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
翻译实践中翻译与文体的关系

翻译实践中翻译与文体的关系作者:石吉芳左静静程曦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翻译是人类最重要、最古老的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之一,翻译在人际沟通、商务往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振兴、学术交流、文化传播、文明传承、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翻译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纯语言活动,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
随着文化多样性纵深发展,文体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基于文体类别上的翻译不但能尽可能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还有利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有效地对外传播、宣传与交流,文体翻译对于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翻译文体影响对策文化交流一、引言翻译是一项对源语言表层结构及深层结构深入理解并整合成目的语,以达到意义转换目的的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
这一过程涉及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文体学、语义学、符号学、比较文学、心理学及逻辑学等方方面面,可谓博大精深。
其中,从文体学角度探讨文体与翻译的关系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容小觑。
这是因为翻译学和文体学两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目的是相辅相成的,即如何凭借有效的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流。
二者都强调交流功能的社会标准;同时,二者也都考虑到文风的时代性及风格的个体化。
随文体之异,原文风格之异,调整译文风格是翻译活动的基本准则之一,从而保证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的一致性。
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形式各异的文体类别,不同类别相对应具备不同的文体特点。
以英语、汉语为例,要想在两种语言转换中顺应原文的需要,做到量体裁衣,译者必须熟悉英汉两种语言中各种文体类别的语言特征,在翻译实践中准确把握原文中的情感、语气、语调、意蕴等,使译文的文体与原文的文体相适应,以及与原文作者的个人风格相适应。
翻译的目的同时还要结合社会的需要。
翻译有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两种,文学翻译包括国内外文学作品,然而,非文学翻译涉及到诸多专业学科领域,包括法律、医学、经济等文体。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结构、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文学的形式、文学的结构、文学的风格、文学的表达技术等方面。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和翻译技巧。
翻译过程中,文体学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翻译工作中比较复杂的一种。
不同文学作品的文体各不相同,翻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对各种文体的综合把握,同时对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比较和分析,最终得出符合原作文体的翻译。
例如古典文学作品往往使用一些古体词汇、成语等,这就需要翻译者特别注意文化背景和词义的准确把握,以便恰当地再现原作的文学特色。
在翻译中恰当地应用文体学理论,有助于翻译工作的深入和精准。
翻译者首先需要在翻译前认真阅读原文,对原作的文体特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在翻译时,翻译者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充分体现原作的文体特点。
翻译的最终结果应该是符合原作文体的翻译,不失原意、流畅自然。
总之,文体学对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工作需要翻译者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握原作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文体的综合把握和恰当运用,最终达到原作和译文的文体相似,意思相通的效果。
文学文体学关照下的中国现代散文翻译——以《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为例

替 的句式 , 长 句增 强气势 , 短句 则给 人力 量 。因此 在翻译 时也 必须 再 现 原 文优 美 的风 格 , 不 能 一 味 追 求 口语化 , 否则 难免 流于粗 劣 。
体 现 了汉 语 意合 的特点 。而英 语散 文大 多用 词华
丽, 语 言 流畅 、 充 满 美感 , 且行 文 紧凑 严 谨 。 中英
3 《 白杨礼 赞》 两个 中译 本比较
笔 者甄 选 了 张 培 基 先 生 《 英 译 中 国 现 代 散
散 文所要 传达 的神 韵 都 是 一致 的 , 而语 言 习 惯 的
英 关 文 学研 究 。
・
选》 和张梦井先生《 中国名家散文精译 》 中《 白
作者简介 : 袁滔( 1 9 8 O 一) , 女, 四川 内江人 , 文 学硕士 , 四川旅 游学院外语 系讲 师, 主要从 事跨 文化 、 翻译 理论及 实践 以及
1 . 2 文学 文体学 指导 下的 散文翻 译
础 的 口语 词 汇 。第 二 , 这 毕 竟 是 一篇 具 有 很 高 文
学 品味 的散 文 , 作 者用 词十 分讲究 , 有 的动词 颇 为 生动 、 准确 , 如“ 扑、 涌、 主宰 、 滋、 耸、 逸、 泛、 争 ”; 有 的词汇 颇 为 文 雅 , 如“ 妙手偶得 、 坦荡如砥 、 潜 滋 暗长 、 恹恹 欲 睡 、 力争 上游 、 纵横激荡 、 横 斜 逸 出” 。修 辞 句 的 使 用 精 到 而 贴 切 , 如 由 4个 “ 难 道” 组成 的 反 问句 成 为 了全 文 的 高潮 , 点 明 白杨 树 的象征 意义 。 同时还运 用 了 8个感 叹句 和 4个 排 比句增 强 了感 情 色彩 。文章 有意 安排长 短 句交
国内外同时期翻译研究中的文本类型模式对比——以彼得·纽马克与王佐良为例

国内外同时期翻译研究中的文本类型模式对比——以彼得·纽马克与王佐良为例摘要:翻译原则的争论由来已久,从国外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尤金·奈达的“等效原则”,到国内严复的“信、达、雅”,以及傅雷的“神似”,翻译学者在争论的同时,却一直忽视了源文本类型对于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影响。
以同时期的两位翻译学家——纽马克与王佐良的文本类型模式为例,重新回顾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外翻译学家对于文本分类所取得的成果,并将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无论在国内外,无论在什么时期,文本分类模式对于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本类型模式;彼得·纽马克;王佐良;翻译原则长期以来,中外翻译家以及理论家对于翻译的标准与策略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尤金·奈达的“等效原则”,严复的“信、达、雅”,以及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提出的“化境”等。
上述这些翻译原则都为我们所熟知,并在一定时期内对翻译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基本上都是针对一些正式文体,尤其是文学翻译所提出的,如奈达的“等效原则”就是在《圣经》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出来,严复的“信、达、雅”原则也是他在译介《天演论》时提出的,这些原则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其应用范围可能会有所限制。
对不同的文本译者必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不能死守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源文本的分类就显得极其重要。
德国心理学家卡尔·布勒,德国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赖斯,以及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都对文本进行过分类,但属纽马克的文本分类法最为详细。
在国内,翻译学者在文本分类上也做了一定的探索,但是他们的重心是放在文体研究上,他们认为必须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刘宓庆将源文本分为6类,王佐良也将源文本分为了3类。
本文将详细对比彼得·纽马克与王佐良在文本分类法以及翻译策略上的异同,结合具体翻译实例,说明文本分类模式对于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影响,及其有待改进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克本人认为这一研究只是"小范围、试验性 的"尝试,调查文学译者的文体在原则上是可行的, 而且是很有意义的。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对一些 难以捉摸的、不引人注目的语言习惯进行描述、 分析、比较和阐释,能比较令人信服地说明译者的 烙印确实存在。既然译者的烙印存在,就有必要研 究、制定一种合理的方法去寻找和梳理这些烙印。 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界定与评价译者文体的方法,有 不少问题仍需做进一步的探讨,并需做更大范围的 调查研究。
贝克选用了英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布什(Bush)和 科拉克(Clark)的翻译作品进行了比较,布什翻译的 原文出自3位作家,源自3种相关的语言:巴西葡萄 牙语、本土西班牙语和南美西班牙语。科拉克翻 译的原文全部源自阿拉伯语,出自两位风格迥然不 同的阿拉伯作家,一位是40多岁的男性作家,另一 位是年近90的叙利亚女作家。贝克从类符/形符比 率、平均句子长度和叙述结构三方面描述两位译 者的文体。
Bush(布什)
高(词汇量 宽泛)
长
Clark(克拉 克)
低(词汇量 受限)
短
Discussion
了解译者的实际生活环境,对研究译者是有意 义的,因为生活环境肯定会影响一个人的语言习惯 和表达方式。例如,长期与讲非本族语的人打交道, 就会慢慢养成一种语言习惯,在讲话或写文章时会 考虑到不同的听者/读者的语言能力而采取不同的 策略。贝克把这种现象叫“适应性调 节”(accommodation)。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Mona Baker
style in translation Style style of translation?
some interesting patterns s t r u c t u r e The 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 (TEC) type/token ratio average sentence length reporting structure
PS:
fn:fiction bb:biographies/autobiographies
类符/形符 比例
平均句子长 叙述结构 度
1.现在时; 2.间接引语; 3.较少使用副 词修饰转述语 SAY; 4.较少的使用 That
1.过去时态; 2.直接引语; 3.频繁使用副词修 饰转述语SAY; 4.较多的使用that
Discussion
discussion on the question of motivation
Conlusion
Style in Translation
霍斯试图设计一种模式,用来描写原文语言和 语境的特性,对原文与译文进行比较,从中得出关 于两者之间的对应程度的详细报告,然后再用这些 报告来评价译文的好坏。译文评价基于对"语言使 用者"和"语言运用"这两组语境因素的分析。 语言使用者涉及地域、方言、社会阶层和历史年代;
贝克正是希望借助于语料库研究的最新成果来
论证赫曼斯所说的“读者无法觉察到的” 译文的文体 。贝克所要描写的不是原文或 原作者的文体风格,也不是译文或译者的文 体风格,而是探讨两方面在何处出现差异。 她认为,文体是表达在语言和非语言中的个 性特征(thumb-print features)。它包括赫 曼斯所说的“声音”。
Some Interesting Patterns
研究的关键问题是:文学译者是否会在翻译 中体现自己的文体?如果是,应如何辨别什么是译 者的独特文体?这就需要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在有 多种选择的情况下,文学译者是否始终如一地偏爱 使用某些词汇、句型、衔接词或标点符号。此外, 也要弄清几个问题: (1)译者偏爱的语言选择是否 与原作者的文体有关?(2)是否与源语的语言选择 倾向有关,或是否与某一社会语言的规范和诗歌语 言有关?(3)如以上两个答案都是肯定的,能否按照 某个译者的社会、文化或思想定位来解释他的选 择?
赫曼斯指出,翻译中的增译法清楚地表明“在 译本中有另一个声音(other voice),即译者的声 音”,其实译者的声音出现在译文中的所有字里行 间,只是“有时可能完全隐藏在叙述者的背后,使读 者无法觉察到它的存在罢了”。他认为,译者有时 “冲出语篇层面为自己说话,甚至用自己的名字,例 如在译文后的注释中用第一人称解释所述的问 题”。(Hermans, 1996: 27)
所选文本大多数 难度相当高
Bush(布什)
长期居住于英 国本土
(过度地使用 “学术型”的语 言结构(如:as x said))
Clark(克拉克)
长时间在中东 所选文本大多 从事翻译工作 数是普通的叙 (适应性调节) 述体小说
Conclusion
1. 译者必然在译作中留下“烙印”,具体的烙印组成了译作 的文体与译者的风格。 2. 译者的文体与译者的交际意图和译文的功能紧密相连。贝 克认为,文体的概念首先包括译者对主题和语篇体裁的选 择。译者在选择主题和语篇体裁时,心中已经同时选择了 读者。 3. 译者的认知环境与其文体特征息息相关。贝克调查译者的 语言习惯和文体模式并非目的,其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某 个译者,或一般译者的文化身份与意识形态,以及了解决定 译者行为的认知过程和机制。
语言运用的因素包括媒介、参与者、社会角色及其 之间的关系、社会态度和职责范畴等。
以往的翻译研究主要是借用了文学和语言学两 个领域的理论,把文体与原作或原作者联系在一 起,极少有人研究个别译者或译者群体的文体。其 主要原因是,翻译活动在传统上被视为一种模仿性 的活动,而不是创造性活动。
style of translation?
定义:翻译英语语料库中的每一份文本都有一 个眉注,为研究者提供关于译者的资料:译者姓名、 性别、民族、职业、翻译方向、源语、译本出版 商等。为了了解不同译者的译作,从不同的角度探 讨关于文体的问题,语料库收集了多位有经验的文 学翻译家的译作,其中有相同译者所译的五六种源 自不同语言或不同原作者的著作,也有不同译者所 译的同一原作的多个译本。
研究某个译者的文体,必须把焦点对准 其典型的表达方式,而不仅是常见的翻译方 法与补偿措施,必须抓住译者运用语言的特 点及其与他人不同的语言习惯。贝克感兴 趣的是译者个人偏爱的表达形式和重复出 现的语言行为方式,而不是个别的或一次性 的偶然例子。
The 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 (T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