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唐盛世论

浅谈汉唐盛世论
浅谈汉唐盛世论

浅谈汉唐盛世

跟随历史的车轮前进,无论是秦统一六国还是到新中国的成立都是如此重大的历史时刻,然而令人们津津乐道却一直是汉唐盛世,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人们如此的推崇汉唐的文化和生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了大明宫遗址公园一探究竟。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如此“文景之治”就成为了封建时期的盛世。

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带着历史背景重新走在大明宫遗址公园似乎可以体会到当是人们的生活,赋税减轻,生产发展,家家户户都安居乐业,这其实就是劳苦大众们渴望的生活啊。正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历史的长河虽是几千年,但真正可以让劳苦大众生活安逸的没有几年,外族侵略,赋税增加,民不聊生,如何能稳民心,如何让人们称赞?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书籍,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发掘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

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都有偏差,学术也被分为不同流派。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

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汉代时期,隶书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而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不知不觉已是夜幕降临,夜晚的大明宫显得更加的宁静,突然我意识到,其实并不是秦的统一不够重要,而是人们期望的到得生活就是汉唐盛世时期一般。汉唐两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选择的不同路径,对我们思考地方权力在两朝盛世形成、持续中所起的作用极富启发意义。我们知道,西汉盛世的顶峰是汉武帝时期,但被后代史家津津乐道的“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盛世局面,就主要出现在作为西

汉盛世组成部分的“文景之治”时期以及汉武帝即位的初期,而此一阶段恰值汉代地方权力最为活跃和比较活跃的时期。我们还知道,唐王朝盛世的顶峰是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导致由盛转衰,但唐王朝经济活跃、文化昌明、作为东亚文明中心和世界仰慕之国的地位继续保持了百年之久(直到黄巢起义以后才彻底衰弱),而此一阶段正是地方权力扩大而尚未失控的时期。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汉初地方分权曾经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坐大、引发吴楚七国之乱等消极作用的一面,也要看到地方经济活跃带动整体经济繁荣,推动汉武帝鼎盛局面出现等积极作用的一面;既要看到唐后期地方分权化趋势最终造成了藩镇林立、叛乱频仍、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等消极作用的一面,也要看到地方权力扩大曾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中央权力、延续盛唐文明具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游历一番,才能更加深刻体会到,其实汉唐盛世之所以为世人津津乐道,究其根源不外乎:得民心者的天下!文化底蕴也在一个时期发展的有着决定性作用重要。此情此景我万分的感慨,原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汉唐文化是生活与文学的结晶。

汉唐盛世

《第二课汉唐盛世——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理解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了解亚欧大陆桥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区别,理解其重要作用。了解隋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大运河的三点四段及沟通的水系等,理解大运河对经济甚至政治的作用。能够正确看待隋开凿大运河的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角色表演等方法,培养阅读、分析、对比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通过对大运河评价的讨论,学会全面辩证的分析历史现象。 【二、课堂教学】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引导学生用二分法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三、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体验法,通过创设情境,扮演经商者、考古者等角色把学生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达到了解深化的意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目的:让学生在《丝绸之路》音乐声中欣赏有关丝绸之路风光的图片,给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今天的全貌。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风光和音乐,然后想一想这些风光给我们什么感受。 [PPT展示]图片和音乐 师:说说给我们什么感受啊? 生:漂亮、震撼、荒凉 师:对,现在这感觉非常的荒凉,但是昔日这却是十分的繁华。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去探寻那已荡然无存的昔日繁华的丝绸之路。 [PPT展示]第二课汉唐盛世——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新课教授) 师:好,接下来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大家要小心哦,看完视频,是要回答问题的,至于什么问题呢,我先卖个关子。 [PPT展示]视频《丝绸之路》录象片段引入——丝绸之路。 师:看完这段视频,让我们开启尘封的记忆,结合你们过去所学的知识告诉我,视频中讲的是那一条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学生回答:丝绸之路) 没错,就是这条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 [PPT展示,板书] 古代东西方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师:那么有谁可是告诉我,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辟的?(学生回答:西汉) 师: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谁有关?(学生回答:张骞) [PPT展示] 《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师:看来大家刚刚看视频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没错丝绸之路是西汉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开辟。张骞通的西域,在今天是指新疆和新疆以西的地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并不是开辟一条贸易通道,而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抵抗匈奴。但是他出使西域的目的并咩有达成,而是阴错阳差地开辟了一条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接下来大家看书本99页的地图结合刚刚的视频,一起探究一下丝绸之路是怎么走。(师:注意看地图的时候,要仔细看一下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的重要城市,这样就能更加清楚地描述丝绸之路,让不知道

2020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2)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进阶训练第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一层 知识点一儒学的复兴 1.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主张() A.理是万物的本原B.气是万物的本原 C.“气在理先”D.“格物致知” 2.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家人、族人的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知识点二文学艺术 3.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原因是() 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阶层壮大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

D.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 4.后世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充分肯定了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 A.城镇经济的繁荣B.统治者政治清明 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知识点三科技 5.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目的是() A.尊敬农民B.指导农业生产 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D.关注农作物生长规律 知识点四少数民族文字 6.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其中有些笔画就是直接来源于汉字的笔画。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农牧文化的交流融合 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

汉朝察举制探究

汉朝察举制探究 摘要: 本文探究汉代主要选拔制度——察举制。察举制不仅是是中国系统的选拔制度的首创探索,自身亦有其不同于后世的独特优点。梳理察举制建立、执行和发展演变的过程,探索察举选官的制度的特点及其政治影响,可为我们今天的选拔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察举制选拔制度汉朝 引言: “察举”就是考察后予以荐举的意思, 即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官员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并由朝廷考核后或直接授予官职或提高官位的制度。察举制是汉朝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其出现之前,中国历史上曾出现禅让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等选官制度。但中国古代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正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此后则逐渐发展不断演化,由九品中正制演变成科举制。可以说,察举制开辟了中国选官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先河,为汉朝提供了大量人才,是维系汉朝的统治的重要组成,也为此后的选拔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研究察举制的成果与教训,对保证当下的选拔制度的公平效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察举制的建立 1.背景 奴隶社会时期,除极特殊的破格提拔任命外,任用官吏基本依

照世卿世禄的原则,官员队伍完全被贵族垄断。到战国时期,出于称雄争霸的人才需要,许多国家都打破了世卿制, 开始招徕和选拔贤者充任官职,并形成养士的风气。特别是秦国, 推行军功爵制, 建立了以军功选拔任用官吏的制度,选贤任能,对其统一天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汉朝初年为奖励灭秦、楚的功臣,也基本因循了军功爵制。但由于汉朝建立了规模空前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后,战事逐渐平息,亟待补充多方面的治国人才,于是,建立正规化程式化的选拔制度以保证人才供应成为必须。 2.形成过程 察举制肇始于高祖,初步形成于文帝,定制于武帝。善用贤人是汉高祖赢得楚汉战争称王的关键因素。平定天下后,高祖亦特别注重官吏的选拔。高祖十一年, 诏曰:“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 吾能尊显之。”(《汉书·高帝纪》)此后文帝也两次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书·文帝纪》)并亲自策问考核候选官员。武帝时,布衣地主阶层势力崛起,参政武帝接受了董仲舒推行贤人政治的主张, 于元光元年“令郡国举荐廉各一人”, 对察举制做了明确的规定。在武帝的大力支持之下, 察举制得以推行开来, 逐步取代任子制与赀选制, 成为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二、西汉形成的察举制基本方案 西汉是察举制的形成时期,察举规则自形成以来亦在不断变化。但总体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特举和岁举。察举科目有贤良方

汉唐盛世06

第二课汉唐盛世 第五课时《盛世文化》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一切文化的发展,都是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汉唐时期国家繁荣统一,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唐朝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发展创设了有利的氛围,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汉唐文化。诗歌在唐朝时期大放光彩,是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唐代诗歌中,我们可以领略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示唐代丰富的历史画卷。千百年来一直受中外人们的喜爱。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宗教文化兴盛是汉唐文化的又一特点,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道教,对其他宗教也采取了宽容态度。佛教在唐代达到极盛。鉴真东渡、玄奘西游为发展唐朝与亚洲各国的交流和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汉唐盛世,也是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书法和绘画,王羲之、颜真卿、顾恺之、阎立本……名家名作迭出,异彩纷呈。 本课重点介绍汉唐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的巨大成就。多姿多彩的汉唐文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教材不是要求八年级的学生去掌握系统汉唐文化史,只是要求学生了解、感受、体会,从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摈弃民族虚无主义。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唐文化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阅 古奋今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升华为时代的责任感。 2、提高对唐诗、传记文学、书法、绘画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3、从司马迁、李白、杜甫、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感受其人格之美,在学习的过程中, 受到美好心灵的教育。 4、通过课前分组收集资料,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信 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汉唐文化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的表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绚丽多姿的汉唐文化成就有整体印象并与当时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

《唐的盛衰》教学设计

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第二目唐的盛衰 一、【课标解读】: 2-2-2 例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隋唐时期的帝国疆域二、【教材简析】: 《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第二目唐的盛衰:包括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内容。盛唐气象是这部分内容的核心。一方面,课文从君民关系、行政制度、科举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唐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另一方面,课文描述了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让学生多角度感受盛唐气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隋唐时期的帝国疆域,认识版图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通过史料分析,评析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的影响,提高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站在历史角度理解当时历史现象存在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方面感受盛唐气象及民族自豪感。学习欣赏大唐时期的科技、城市、文化艺术等辉煌灿烂的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通过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等重要人物和事件之间关系的探究,感受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难点:分析唐朝盛衰的原因及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五、【教学策略】: 在新授课中以唐朝全面承袭隋朝制,并加以创新走向盛世为主线,出示史料,以史导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兴衰过程。 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2.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站在历史角度理解当时历史现象存在的理由。同时拉近学生与 历史的距离,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出示隋唐疆域图:让学生对比两幅图中中国疆域的异同点;追问:你认为唐朝疆域的扩大主要归功于哪几位开明的皇帝?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二)新授: 板书:唐的盛衰 1设问:唐朝是何时何人建立及其都城在哪里。 (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过渡到新授环节) 2、教师出示补充材料:李世民早年随父征战天下及后来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第二位君主。 (设计意图:丰富李世民这个历史人物,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 3、综合探究:唐朝的皇帝们对前几朝的制度作了哪些创新才有了盛世气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同步练习(I)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把正确读音找出来,打“√”。 (共1题;共2分) 1. (2分)拼一拼,写一写。 我会zìjǐ________穿yī________服了! 二、我会运用查字典知识填空。 (共2题;共10分) 2. (4分)形近字组词 梧________ 禁________ 语________ 襟________ 3. (6分)比一比,再组词。 要________ 遥________ 佳________ 耍________ 摇________ 挂________ 三、照样子,填上合适的量词。 (共1题;共4分) 4. (4分)给下面的词添上合适的搭配。 老黄牛________ 坚强,有个性 梅花________ 出污泥而不染 康乃馨________ 默默付出的人 莲花________ 象征母爱 四、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共1题;共3分)

5. (3分)写出反义词 敬重—________ 贪婪—________ 善良—________ 五、按要求写句子。 (共4题;共35分) 6. (20分)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爸爸去书店。爸爸给我买课外书。 (2)我们在教室里。我们安静地学习。 (3)我们来到操场上。我们做广播体操。 (4)我们来到学校后面的小山坡上。我们种下了一棵棵小树。 7. (5分)照样子,写句子。 例: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谁都……谁都…… 8. (5分)连词成句,加上合适的标点。 ①葡萄干这里的生产有名非常 ②日月潭许许多多的吸引了风光秀丽中外游客 ③大桃子“仙桃石”从好像天上飞来的一个 9. (5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缩句) ②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惊呆了。(改为“被”字句) 六、课内阅读。 (共1题;共8分) 10. (8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蝴蝶

汉唐帝国的兴衰

汉唐帝国的兴衰 汉唐帝国的兴衰 版次:RB17 版名:名家在线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4-20 作者:许倬云 许倬云说历史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中国进入帝国阶段,所谓帝国是两个意义,一个国内只有一个皇帝,国家是统一的;第二,对于四邻而言,中国这庞大的国家,绝对是主控力量。这两个条件合在一起的时候,中国的帝国是天下帝国,理论上,天下帝国没有边界,边缘和核心的关系只有远近、没有敌我。但实际上,中国还是有不属于他管辖的邻居,尤其是北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难得属于中国管辖,更常见他们向中国挑战,甚至于侵入中国、征服了中国、统治了中国。譬如说,著名的是五胡乱华和金元王朝。 秦和两汉是一个连续体 秦帝国的出现,真正为中华大帝国的核心划下基本的疆域,我们有时候称之中原,可是中原常常会改变,实际上中原的核心又时时转换。不过,以中国和欧洲大帝国来对比,最显著的就是,中国是一个相当固定而且坚实的核心,因此

中国对外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地理单位,往往这核心本身比任何一边的边陲要广袤富足很多倍。这么庞大的核心,自然有他自己的引力,核心可以抓住边缘,边缘难得可以挑战核心。 回到秦汉帝国,秦和两汉应该是一个连续体,不必当作三个朝代,秦帝国设定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和管理组织,两者都被汉帝国继承。秦帝国的内建系统是从上而下、从核心向外缘。秦朝的郡县制度,从考古学数据看得见,甚至于最小的县镇、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秦帝国军队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一条鞭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坏。秦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是两横两直,对外是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很有效,得到神经末梢回馈的讯息却是有所不足。秦帝国在秦始皇时代,运转并没有太大困难。 秦王朝的使用资源,筑长城、开驶道,建宫殿和陵墓,再加上戍守边疆的兵役,用尽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力量。秦始皇在世,由于他常常巡视各处,可能还得到地方的讯息,秦始皇一死,各处变乱,包括六国之后和陈胜、吴广、刘邦这一类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中央根本无法得到预警,也无法有适当的反应。所以这一短命的王朝,他的兴是由于三代经营,建立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战争机器,但不是最好的管理机器。在资源力量用尽之时,中央完全无法应付,庞大的帝国就垮下来了。秦代的兴和衰,其实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

浅谈汉唐盛世论

浅谈汉唐盛世 跟随历史的车轮前进,无论是秦统一六国还是到新中国的成立都是如此重大的历史时刻,然而令人们津津乐道却一直是汉唐盛世,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人们如此的推崇汉唐的文化和生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了大明宫遗址公园一探究竟。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如此“文景之治”就成为了封建时期的盛世。 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带着历史背景重新走在大明宫遗址公园似乎可以体会到当是人们的生活,赋税减轻,生产发展,家家户户都安居乐业,这其实就是劳苦大众们渴望的生活啊。正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历史的长河虽是几千年,但真正可以让劳苦大众生活安逸的没有几年,外族侵略,赋税增加,民不聊生,如何能稳民心,如何让人们称赞?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书籍,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发掘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

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都有偏差,学术也被分为不同流派。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 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汉代时期,隶书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而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不知不觉已是夜幕降临,夜晚的大明宫显得更加的宁静,突然我意识到,其实并不是秦的统一不够重要,而是人们期望的到得生活就是汉唐盛世时期一般。汉唐两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选择的不同路径,对我们思考地方权力在两朝盛世形成、持续中所起的作用极富启发意义。我们知道,西汉盛世的顶峰是汉武帝时期,但被后代史家津津乐道的“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盛世局面,就主要出现在作为西

汉代察举制

漢代察舉制 漢代入仕途徑 名詞解釋 1郎官:漢代郎官是皇帝的侍從,追隨左右,和天子接觸的機會很多,故易為天子賞識而擢升出任高位,任郎官是出仕的重要階梯。 2貲選:古代用錢財糧食買官爵,謂之貲(財富)選,在秦時已開始,漢武帝時更因連年用兵,國庫空虛,定武功爵,每級十七萬錢。靈帝時,每級官吏更可明買,如二千石官價值二千萬;四百石官值四百萬等。 3詔舉的日期:詔舉是不定期舉行的,國家遇大事或災異,例如皇帝駕崩、大婚,或碰著荒年、瘟役,日、月蝕或地震等,政府才下詔徵求賢人來解決問題或提供意見。政府也會因應某些特殊情況而徵求某類人才,例如漢武帝時要出使西域,需要精通外語,能吃苦和應變的人才,於是張騫便自薦,結果創下出使西域的創舉。 4徵:徵召是指皇帝仰慕某人的才德而指名徵聘,所以是最尊榮的入仕途徑。朝廷為示隆重,往往派車到地方迎接人才上京,謂之「公車」,如漢武帝便曾以此迎接大儒魯申公和辭賦家枚乘。 5辟:辟即是官吏自行委任所屬官僚。漢定中央長官如三公、九卿、太傅、大將軍及地方長官如太守、刺史等可以自選屬吏。這些屬吏日後可再經僱主推薦,升任其他要職,成為頗重要之一個出仕途徑。

察舉制內容漢初的選士制度,仍屬草創階段,各方面仍有末善之處,選才主要以被選者的出身為準。武帝開始著重個人的品格道德,並因應國家特殊需要而舉行特舉。大致上,漢代的選舉制包括定期與不定期兩種。 甲、察舉孝廉(孝子廉吏) 1. 內容 察舉孝廉,即由中央或地方官察選孝子廉吏,經中央審核後,授以郎官,在中央服務數年後,再授以正式的中央或地方官。這是定期性選舉,稱為「常舉」。此制源於文帝十三年詔舉的「孝悌」與「廉吏」,至漢武帝時始受重視,並定為常制。 「孝廉」是指孝子廉吏。孝子,即未為官而有德行者,主要著重個人言行;廉吏則指有德行的僚佐級官員,察選廉吏必須由地方長官保薦,重視吏的政績。「察廉」與「舉孝」的提倡,有淳化風俗的目的。其後,二者合而為一,成為選舉的定制,中央政府可由此吸納在朝和在野的人才。至於負責官員,武帝時,主要是國相和郡太守,其後全由郡太守負責。 2. 推行情況 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下令都太守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但當時郡國反應冷淡,武帝遂於元朔元年(公元前128 年)再下詔,令「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此詔一下,各地郡守便不敢怠慢,皆每年察選孝廉到中央應責,此後察舉孝廉便成為西漢的定制。 3. 選舉規制 察舉制有一定配額。東漢和帝永和四年(92 年),規定「郡國(人)口二十萬以上,歲察一人,四十萬以上二人,六十萬以上三人.......... 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 人。」這是各地舉孝廉的人數比例,至於沿邊州郡,則略有優待。察舉孝廉的標準,以個人德行為主,漢室有意藉此鼓勵淳樸風氣。但發展至東漢,「孝」、「廉」併為一項,成為純粹的參政資格,失去原有淳化風俗的美意。順帝時,採納尚書令左雄之議,規定孝廉限年課試的法則,應舉年齡必須在四十歲以上。在公卿及郡太守薦舉後,亦頇參加考核甄選。自此,察舉制滲入考詴甄選,取才質素較有保障,《後漢書》載:「自左雄改制後,牧守畏法,莫敢輕舉。十餘年間,察選清平,號為得人。」乙、察舉茂材十三州部刺史設立後,權力日大,成帝時,規定刺史可舉人才,稱「秀才」。東漢時,因避光武帝劉秀的諱,改稱「茂才」。選舉茂才主要是據淳厚、質樸、節儉及謙遜四種標準。光武帝更據此具體定出「四行」:1.德行高妙,志節清白。2.明經行修,能任博士。3. 明曉法律,足以決疑。4.剛毅多略,勇足決斷。 察舉茂才,始於漢武帝一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年)下詔:「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武帝明確指出,舉茂才的 原意是要得「非常之人」,負責特殊任務(如出使外國),以建非常之功,但武帝時察舉茂才應仍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复习问答资料答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二) 班级姓名 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礼乐文明的建立 1.西周的建立者,时间以及都城。 2.周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分封的对象。 3.受封者的权利。 4.受封者的义务。 5.分封制的积极意义。 6.分封制的消极意义。 7.什么是宗法制?8.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怎么决定的?9.什么是礼乐制度?10.礼乐制度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11.礼乐制度的消极意义是什么?12.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礼乐制度? 1周武王,BC1046年,镐(今西安)。 2.实行分封制的原因:为了有效的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对象:亲属,功臣。 3.受封者的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 4受封者的义务: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 5分封制的积极意义: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 6.分封制的消极意义:诸侯的权力、土地的扩大会威胁周王的统治。 7.宗法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8.周朝时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力是由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决定的。等级越 高,地位越高,权力越大。 9礼乐制度:等级制的具体表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用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10.礼乐制度的积极作用:维护统治、稳定秩序。 11.礼乐制度的消极作用: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12.孔子重视尊卑等级。 变革与争霸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和战国的起止时间:春秋(BC770年-BC476年)战国(BC475年-BC221年)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使东周成为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4.齐桓公最先称霸,a,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政,发展经济;b,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c,齐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齐:山东;楚:长江流域;秦:关中) 6.改革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7.商鞅变法的内容:废除土地国有制,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8.确立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的事件葵丘会盟 9.争霸带来的影响:a、加快了统一的步伐。b、促进了民族融合。 c、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10商鞅变法的意义: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辉煌的唐朝建筑

辉煌的唐朝建筑 【摘要】:从唐朝的辉煌历史谈到唐朝建筑的发展及建筑的特点。介绍唐代建筑群的代表大明宫,及大明宫中的含元殿:最后介绍木建筑的经典佛光寺。【关键字】:唐朝,建筑,大明宫,含元殿,佛光寺。 一,引子: 说到中国的朝代,最让我们自豪与骄傲的莫过于唐朝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它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它强大的影响知道现在还在世界上产生着重要的延续,海外人士把侨居的华人称为唐人,海外很多地方都有唐人街,可见唐朝的强大与繁荣。 唐朝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它促进了中国的强大,烙印下中国团结不屈,坚强奋斗的民族精神,史称汉唐盛世。唐朝把中国文明推到历史的高点,它的强大同时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当时的唐朝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它主宰了世界的格局,它的发展标志着世界文明史的进步,很多国家仰慕唐朝的繁荣经济及发达的文明,纷纷派使者到长安学习,同时也给唐朝带来了各色的文化。唐代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倒有很大的发展,建筑上的进步更是有目共睹。 陕西西安大雁塔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唐代中原地区的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

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二,气魄宏伟的建筑群——大明宫 大明宫 最能体现唐代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开朗特点的要数大明宫了。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在唐代长安城禁苑中,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 宫城共11个城门,其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 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经考古发掘在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2(含答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2(含 答案) 第第1111课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的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难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汉朝。

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一一..西汉的建立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___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史称西汉。 二休养生息政策二休养生息政策 1.目的由于秦朝末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了 ________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的政策。 2具体措施有(1)下令“”,让士兵还乡务农;(2)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3)鼓励农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 三文景之治三文景之治1措施(1)他们注重,提倡以农为本。 (2)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________。 (3)重视“”,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4)他们还提倡,反对奢侈浮华。 2.结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当堂达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核心目标 课标要求核心提要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思维导学 课堂突破 合作探究 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材料三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四见下图 请回答: (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中人物的共同点。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 响? (4)辽、宋、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即时训练 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 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 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 A.秦桧B.寇准C.耶律阿保机D.岳飞 3.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 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 4.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 A.金B.西夏C.辽D.蒙古 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 C.导致北宋的灭亡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课后作业 基础过关 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 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 1

读苏东坡传有感3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3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3篇 引导语: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欢迎点击阅读。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1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阕《念奴娇.赤壁怀古》光耀千年,世人赞叹。每每读到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总是叹息不已,感叹天赋奇才,唯有仰望。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才知道原来并非完全如此,苏东坡除了天赋异秉,更有过人的努力,才有如此辉煌的文学成就。天才非天成也。 苏东坡从小聪明绝顶,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秉赋颖异而在学习上有所松懈,还是像普通人一样认真读书,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努力许多。 古时,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必须熟读经史诗文至能背诵,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而苏东坡不仅熟读背诵,还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的理解要比仅仅阅读多次深刻得多。所以,每当苏东坡向皇帝进谏或替皇上草拟圣旨之际,或书写诗词文章之时,就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不会茫无头绪。而且苏东坡还利用抄写经史之时练习书法,成就了一手好字。 天资聪颖、家学渊源如苏东坡,尚且如此努力,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唯有更加努力,方能有所收获。小学时,我在陈岳叔叔处学国学,陈岳叔叔要求每课必须背诵,期末时进行统一考试。同学妈妈看我每次考第一,便说我遗传了父母的好记性,其实她不知道我每次上完课都会很认真地反复诵读课文,直至出口成诵,烂熟于心,期末考试前还要把一学期的课文全部集中背诵一次,所以决不只是因为遗传的好记性。背书的时候的确很枯燥,那些拗口的字词,晦涩的诗句,都会花去我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很好地锻炼了我的记忆能力,也让我更深地体会到古典文学恒久悠远的魅力所在。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南极的漂泊信天翁天生一对鸟类中最大的翅膀,也要经过两周的艰苦练习才能学会飞翔。所以,所有的天才都不是天成的,唯有不懈的努力和百分百的认真才能化茧成蝶,展翅翱翔。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2在20xx年寒假到来之前,我拿到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细细读来,甚为林语堂先生的才气所叹服,对苏东坡这个大文豪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认识。苏东坡为人豪放,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乐天知命。苏东坡的诗文更是冠绝天下,流传至今。对苏东坡的称颂,已经有很多的文章。再美的华丽辞藻,也无法表达出我对苏东坡的崇拜,当然亦因我没有出众文采,优美的文笔,所以不再狗尾续貂。今天,我想说些其他的想法。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从《苏东坡传》中我看到了更多在我们历史教材上所看不到的东西——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高中对王安石变法的介绍,是在历史教材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教材主要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也正是因为王安石变法所发挥的积极意义,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从理财、军事、文教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收复了一些失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了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在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情况,加上严重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更主要是变法的坚强后盾-------神宗去世,王安石失去皇帝支持,最终变法失败。 在《苏东坡传》中,我没有想到王安石变法的另一面-----消极影响会这么严重,林语堂

人教部编版2021年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第2课《找春天》同步练习A卷

人教部编版2021年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第2课《找春天》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基础知识积累 (共5题;共33分) 1. (6分)按查字典要求填空 “临”查音序________,除部首还有________画。字典里的义项有: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④照着字画模仿。 给以下词语选填合适义项的序号: 身临其境________,临帖写字________,临危不惧________,临别赠言________ 2. (6分)看拼音写词语。 yìng chou dīng zhǔxī han tuōré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iāo shíyóu yǒng yán chífāsh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iéhūn zhǎng bèi fūqījiāo j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6分)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穿②披③迎④追⑤飘⑥打⑦落 (1)妈妈早晨出门的时候,在外面又________了一件披肩。我很奇怪,妈妈明明已经________了两件衣服,难道今天要变天吗?我________上去问妈妈,妈妈说:“哦,我忘记提醒你了,今天天气预报说要变天,你也加一件衣服吧!” (2)到了秋天,树叶慢慢地变黄,一片一片________下来________在地上。有的还在空中________着旋。

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制度

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制度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汉武帝于元光元年确立。文帝的两次诏举,明确订立了举荐制度,有了科目,有了考试办法,也分出了等级,这标志着察举制度正式形成。下面是有汉代察举制的制度,欢迎参阅。 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制度高祖十一年,刘邦颁布《求贤诏》,在这一诏书中,刘邦提出选拔治国的贤士智能必得运用国家的力量,选拔的具体程序是由上而下,对入选者的品行、仪表、年龄等一律实行严格考察。这便是西汉察举制度的开端。 到了汉文帝时期,文帝颁布诏令,推行举贤良的法令,不仅明确规定了察举的科目而且而且还规定了对策应试,这标志着察举制度正在向制度化发展。文帝十五年,举办了由文帝主持的察举,当时的察举选拔出了后来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但是在西汉初期这种察举制度还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下诏举行,并未形成定期的,有固定的规章制度。 察举制的完备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以儒术取士的察举。这时期的举茂才、孝廉、贤良方正等,都明确以儒家细想为指导,儒学艺术、伦理道德成为察举的基本标准,并未中央和地方所遵循。至此,汉代察举制制度正式形成。

察举制度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不能简单的予以肯定或否定,作为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界的讨论与评判,对于当今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和完善,却有着历史借鉴意义。 汉代察举制名词解释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方试,主要根据人的德行,通过举荐和策问,在经过一定的考试后,授以相应官职。 战国时,许多诸侯打破“世卿制”,召集和选拔贤能者担任官职。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建立了军功爵制,按军功选拔官吏,直到统一六国。西汉建立后,在继承前朝“尚贤”思想的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需要,对官员选拔方法进行了变革。于是,察举制度应运而生。 通过察举制度,两汉时期踊跃出众多治世之才,对巩固两汉统治、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察举制是以远古“尚贤”思想为基础.在对先秦诸子百家“尚贤”理论进行继承发展并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的。在中国古代.尚贤思想历史悠久,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就是体现着“选贤与能”精神的一种远古选举制度,殷周时期仍有保留。春秋战国时期也强调尚贤、贵贤、选贤,而秦朝尚贤思想曾受到冲击。西汉建立后.统治者看到了秦朝法治绝对化的种种弊端.为了更好地巩固封建政权,尚贤思想再度受到重视。这就为察举制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两汉时期,举贤思想很好地付诸实践,形成了系统化的察举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王朝,哪个朝代更强盛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王朝,哪个朝代更强盛? 首先,在本文开篇作者要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真正称得上盛世的好像也没有几个,也就是那么几个吧,如果以李世民所缔造的大唐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的各种软硬件(综合标准)作为一个参照系的话,那么这样的盛世可能更少,大概就是三个吧。那么什么是盛世呢?这个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涵义或者说名词解释,因为每个人心中的盛世是不一样的,基于他的立场和认知度的不同,盛世这个名词也像世界级文学大师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一样千变万化,莫衷一是。当然,任何事物都会有它的基本内核和要素,即使是“各花入各眼”的美女,也起码有“樱桃嘴、丹凤眼、高挑个”之美目靓兮不嗔自娇的一些基本“软硬件”,所以说盛世也绝对是会有自己的一套过硬的综合指标,以下,我们将综合一些现成资料加以诠释,扩大一下知识面吧。“盛世”是近些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名词,类似于我们在网上常说的所谓“热词”。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特殊时期。各个盛世都具有并需要以下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而有些人甚至还具体到,“盛世”就国内而言,是指领土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对外则周边没有足以威胁

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曾在某些论坛看到过一些网友关于“盛世”的探讨,他们开列了关于盛世的五大条件:1、是否实力强于周围各国?至少有能力保护自己国家的安全。一个需要给其他国家进贡的国家是不能算做盛世的;2、是否统一?一个分裂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3、吏治是否清明?一个贪官遍地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4、人民生活是否幸福安定?社会道德是否比较高。一个社会治安恶化、盗匪成群、道德低下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5、社会是否开放,思想是否开明,族群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文化是否发达。总而言之,盛世必须是满足社会和谐安定、政治清明民主、经济文化发达、军事外交强大等要素的朝代。根据上述的硬性指标,于是有人总结出了中国历史上出现过12个盛世(也有说是14个的),分别是:一、周朝成康之治(前约1017年—前961年);二、西汉文景之治(前180—前140年);三、东汉光武中兴(公元25年——公元57年);四、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之治(公元424-453年);五、隋朝开皇之治(公元581年——公元604年);六、唐朝贞观之治(公元627年——公元649年);七、唐朝开元盛世(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八、五代十国后唐长兴之治(公元867-875年);九、北宋咸平之治(公元968—1022年);十、明朝永乐盛世(公元1360—1424年);十一、明朝仁宣之治(1378—1435年);十二、清朝康乾盛世(公元1661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练习1含答案

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测试题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侍.弄( )诀.别( )瘫痪 ..( ) ..( )憔悴 捶.打( ) 整宿.( ) 悄.悄( ) 絮.絮叨.叨( )( )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央求安抚仿膳焦躁不安B.豌豆瘫痪烂蔓暴怒无常 C.泼洒沉寂淡雅絮絮叨叨D.捶打憔悴诀别翻来覆去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风抚摸着我,好似在我耳畔絮絮叨叨 ....地说着话。 B.就在将它淡忘的时候,它却突然到来了,真是令人喜出望外 ....,一场吉祥的大雪。 C.李白泼泼洒洒 ....三百句,写尽了汉唐盛世的风流。 D.李明在课堂上翻来覆去 ....、精神恍惚,老师讲的知识一点也没有听进去。 4.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读了《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B.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选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C.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6.简要分析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1)“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2)“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7.请你展开联想,参照画波浪线的文字仿写句子,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母亲得知我生病,急匆匆地赶到我的病床前。我微微睁开双眼,发现母亲正慈祥地看着我,那是一种怎样的眼神啊!那是晨曦对娇花的沐浴,那是春风对碧水的轻抚,那是________________,那是______________。 (一) 阅读《秋天的怀念》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9.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10.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并写下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