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复习资料
孟子二章复习资料
《孟子》二章文学常识:本文的作者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四书”之一。
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是有一定作用的。
孟子主张“性善说”,他认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的人性论。
《鱼我所欲也》一、语音。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二、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②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这里是“感激恩德”之意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三、一词多义。
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做,这里是“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做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够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这里是“感激恩德”之意故不为苟得也取得之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取独人皆有之代词,指“义”这种思想行道之人结构助词,的蹴.尔而与之代词,代乞人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管夷吾举于士从生于忧患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四、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4)一箪.食箪:竹筐(5)一豆.羹豆:碗(6)蹴.尔而与之蹴:践踏(7)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什么益处(8)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9)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10)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
勿丧:不丧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丰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如果”的意思。
(12)二者不可得兼..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一、【知识要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告子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计261章,约3.5万字。
内容主要是记录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论争。
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quǎn)傅.说(yuâ)孙叔敖.(áo)拂.(fú)乱法家拂.(bì)士胶鬲.(gã)动心忍.(rân)性衡.(hãng)于虑亲戚畔.(pàn)之空.(kōng)乏域.民(yù)(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攻)(表转折)2、夫.环而攻之(发语词)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4、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5、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凭借)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意义:背叛。
)9、所以动心忍.性(使……坚韧)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14、空乏..其身(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5、舜发.于畎亩之中。
(指被任用)16、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17、百里奚举于市.。
初三下册第25课《孟子两章》复习材料.doc
初三下册第25课《孟子两章》复习材料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战国屮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得道者多助()2、池非不深也()3、伐无道,诛暴秦()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屮三日三役(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二、解释加点词:1、蜀而攻Z匝不胜()() 5、査而圭Z()()2、去环而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星天吋不如地利也()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兵革非不坚利也()8、复助之至,亲戚墮之()(三、翻译下而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Z界,固国不以山溪Z险,威天下不以兵革Z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Z所顺,攻亲戚Z所,故君子冇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四、冋答问题:1、本文的屮心论点是: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__________ ” ,得“人和”的最佳局而是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主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字、词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吠亩()傅说()胶鬲()法家拂上()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曾益其所不能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壘性()( ) 故天将降人任于是人也()—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连() 空乏其身()傅说举于版筑Z间() 舜窣于吠亩之中()里则无敌国外患者() 董其心志()二、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止,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两章复习
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 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 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 居乐业,生活有保障。孟子非常重 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 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 (懒)”,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1、七里之郭 guō 2、米粟非不多也 s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4、亲戚畔之 pà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之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到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以天下之所顺:用
返回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
摆出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事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合作探究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
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 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 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 过半。
6、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色的
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1)劳其筋骨。 译:使他筋骨劳累。
2)饿其体肤。
译:使他身体饿瘦。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孟子两章》知识复习要点及练习
18.《孟子两章》复习资料及练习一、文言常识归纳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七里之郭/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2、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与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
3、委而去之:离开(古);到(今)。
4、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
4.内容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
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
21.孟子二章复习
21.孟子二章复习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一、理解性默写1.孟子认为大丈夫做法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孟子认为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应该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孟子认为一个人的气节是非常重要的,据此,他提出了“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操守)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5.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二、问题探究1.“大丈夫”之说法古已有之,阅读本文,说说景春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丈夫”?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明确:“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即像公孙衍、张仪那样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的人。
2.景春认为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明确:“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权倾天下,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自然可称得上大丈夫。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
(2)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4.在驳斥景春观点时,孟子举了“妾妇之道”的例子,孟子对此持怎样的态度?在孟子眼中,公孙衍、张仪等人不能称之为“大丈夫”的理由与“妾妇之道”的做法有何联系?明确:(1)妾妇之道,即以顺为正的做法,妻子应该顺从丈夫,孟子是痛恨这样的态度的。
(2)因为做人也应该有原则,以正义为标准。
而公孙衍、张仪等人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所以不过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两章(超全字词句复习归纳问答梳理)
《孟子》两章一.课注一孟子,名,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和孔子并称。
《孟子》由孟子及其门人共同编写。
他提倡实行,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并称为“四书”。
二、背默《得》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的主旨句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
6.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
《生》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正面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国恒亡”的原因是:。
4.课文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三、节奏划分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字词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七里之郭.:非不尖利:兵:革:兵革..委而去之:委: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畔之:亲戚..亲戚畔.之:天下顺.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中:舜发.于畎亩..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拂:乱:动心忍性:其所不能:曾:曾益..:人恒过..衡于虑:衡: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外患者:出.则无敌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翻译《得》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完整版)《孟子二章》复习资料(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结1.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下》)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大师,“亚圣”“孔孟”。
3.《孟子》四书之一:《论语》《大学》《中庸》内容:4.解词:发:起,被任用。
筑:捣土用的杵。
士:狱官,狱卒。
举于市:从狱官那里释放。
市:集市。
任:责任,使命。
是:此,这。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停顿。
苦:使……受苦。
劳:使……劳累。
饿:使……挨饿。
拂:违背。
乱:使……扰乱。
忍性:使性格坚忍。
衡于虑:思虑堵塞。
征于色:他的思想表现在脸色上。
喻:明白,了解。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忧患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而灭亡。
5.通假字: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拂:通“弼”,辅弼。
6.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理解记忆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承上文例证,得出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承上启下作用)。
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
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鱼我所欲也》总结1.本文先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上》)。
2.解词苟得:不合理的取得,此处指“苟且偷生”。
患:灾难、祸患。
辟:通“避”,躲避。
如使:如果,假使。
凡:凡事。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由是:由于这样。
是故:因此。
独:唯独。
是;此,这。
贤者;贤德的人。
勿丧;不丢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食器,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呼;呼喝(轻蔑,对人不尊重)。
蹴;踢。
乞人;乞丐。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屑:认为……值得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辨:分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美:华丽,华美。
奉:侍奉。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
《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孟子》是孟子所著的一本道德哲学著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分为七篇,共51章。
以下是《孟子》中的两章必备知识点。
第一章-尽心篇1.心性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善良,人性的真谛在于具备良知,即心。
人的心有自爱、孝道、忠恕等伦理道德情感。
一个人的善与恶,可以通过观察其行为和态度来判断。
2.心性运用:人要发挥心性的力量,推动其实现,而不是任由其被动。
重要的是充实人的心灵,通过修养和教育来拓展心性,使之影响和改变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
3.至善:孟子认为至善是指所谓道德真理,是理想的境界。
他提出了“至善至美”的观点,认为能够践行道德的人,就是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
4.人的完善过程: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通过修养、教育、实践来实现。
他提出了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从自身到家庭、社会再到天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养生篇1.养心:孟子提出了养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心灵健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通过自我约束、修养和培养正直的品德,可以使心变得安宁而不受外界干扰。
2.心体合一:孟子提出了心体合一的观点,即心灵和身体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心灵的状态能够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身体的健康也可以影响到心灵的状态。
3.“心有所憾则生知,生知则息求,息求则心安,心安则养生。
”孟子认为,只有保持满足与安定的心态,才能养护身体的健康。
满足于现状,不再追求过度的物质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养生之道。
4.饮食调理:孟子提出了饮食调理的观念,主张适度的饮食,不过量、不过度。
他认为饮食应当适应各个季节的变化,根据不同体质的人进行调整,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总结:《孟子》两章主要介绍了孟子的人性观与养生之道。
他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心性是人性的核心,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拓展心性,实现人的道德完善。
此外,他还强调心体合一,认为心灵的状态影响身体的健康,提出了满足与安定的心态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关注饮食调理,主张适度、适时的饮食,倡导人们注重个体差异和和谐发展。
孟子二章复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 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 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 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 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 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曹刿论战》 译文背诵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进见。 他的同乡说:“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 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做官掌权的 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 拜见(庄公)。 (曹刿)问道:“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 “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 定要把它分给臣子。”(曹刿)回答说:“这 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随 您的”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D ) 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 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 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 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 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正确的翻译是( A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 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 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 打仗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复习
主旨:
本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 点,具体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 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 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 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
解释红色的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选拔 )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 ( 责任,使命 )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 劳其筋骨( 使… …劳累 )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扰乱 )空乏其身( 使他 受到贫困之苦) 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 )(使……坚强)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 人恒过( 犯错误 ) 困于心( 忧困 )衡于虑( 衡梗,塞“,横不”顺,)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 征于色(表现) 而后喻( 通晓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指国外 ) 国恒亡(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 )( 辅佐君主的贤士 )
富贵不能淫:关 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颜 回、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谭嗣同、闻一多、刘胡兰。
补充道理论据: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事实论据:
生于忧患: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成就霸业(最 后打败吴国)。 2、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3、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4、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 坚持音乐创作。 死于安乐:
1、夏桀荒淫无道导致夏朝灭亡。
2、商纣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导致亡国。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走 道路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资料.doc
富贵不能淫【作者资料】本文选自。
作者,名,字。
战国时期、、。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
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 ;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
宋朝朱熹把、、、合称为。
【重点字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大丈夫:。
2、安居而天下熄安居:熄: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焉:4、丈夫之冠也冠:5、父命之。
命:6、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往:戒:(戒之曰:戒:)7、以顺为正者以:顺:正:8、得志与民由之得:由:。
9、独行其道独行:道: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屈:【通假字】往之女家:【理解性背诵】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4.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句子】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重点赏析】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2.孟子大丈夫的理解是什么?3.比分析孟子所的“妾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富威” 句的意。
5.“是焉得大丈夫乎”和“此之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是”:一怒而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 : 富不能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你怎理解孟子提出的“富,,威” 一大丈夫的准富的候不能被其迷惑,不能使其改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不能使其屈服。
才叫大丈夫。
无境遇如何,都不能改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世度与原,在物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刻注意。
八上21.孟子二章文档
21.《孟子二章》复习资料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a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大丈夫)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
”一基础知识1.词类活用淫:使……迷惑。
移:使……动摇。
屈:使……屈服。
2.通假字女家:女同“汝”,你。
二.翻译重点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 复习要点
21 孟子二章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
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戒:谨慎。
夫子:这里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使改变,始动摇。
屈:使屈服。
发:起,指被任用。
畎(quǎn)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士:狱官。
心志:意志,感情。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饿,使……受饥饿。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
所以:用这些办法。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于脸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喻:通晓。
入:指国内。
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指国外。
然后:这样以后。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二、文学常识《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富贵不能淫》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地大丈夫的标准作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孟子两章复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3.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 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给 同学们介绍一下。
• 8.答案:①被选拔 ②此,这 ③经常,常 常 • 评分:每小题l分。共3分。 • 9.答案:①(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没有的才干。 • 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 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 10.答案: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顽强的 毅力、坚韧的性格,要刻苦学习,奋发图强, 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 •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6、空乏其身
17、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到贫困
违背 扰乱
18、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
使……坚忍
19、人恒过然后能改
常常
犯错
思虑 了解
2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忧困 2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表现
22、入则无法家拂士
23、出则无敌国外患
在国内
在国外
24、国恒亡
常常
灭亡
三、熟记重要虚词的用法及一词多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2)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3)仆闻之 听说 (4)官大者,主恶之 厌恶,讨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之后才能改正。 (2)可以免于患乎? 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患吗?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2.《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与《论语》、《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词类活用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名词用作动词,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容常用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筋骨(饿,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行拂乱其所为(拂,使动用法,使……违背;乱,使动用法,使……扰乱)所以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强)三、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四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五、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2、城非不高也:内城(古);城市(今)。
3、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与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
4、委而去之:离开(古);到(今)。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古);判断词,是(今)。
6、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
六、翻译全文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7、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七、内容理解(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
4、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5、出自本课的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1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施行“王道”,即仁政。
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13、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不是。
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
15、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16、“人和”与下文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相照应的?即“多助”、“天下顺之”。
17、得“人和”的实质是“多助”,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指像上文所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的人。
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4.第一段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
)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炼)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
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10、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14、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15、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八、中心思想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
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极言城小,容易攻打。
“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
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
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
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
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8、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