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图

合集下载

论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形成与规划

论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形成与规划
市 结构 基 本构 架 ,形 成张 弛有 序 的空 间结 ( 】 市 功能轴 线 :在新 城 市 中轴 线 1城 构 ,将 历 史 文化 名城 保 护 、园林 绿 化 建设 的珠 江 北 岸部 分 ,已经并 将 会形 成 一 系列
以及旧城改建纳为同一体系,体现了广州 城 市 中心 的功 能 节点 ,包 括 商 务 中心 ( 中 “ 史 、风 景 、街 市 、生 活 ”的城 市设 计 信广场 ) 历 和体育 中心 ( 天河体 育场 ),以
种 力量 的共 同作用 ;轴线 构成 要 素 的类 型 心 分散 布 局 的现状 相 比,新 轴 线在 空 间上 与空 间组 合 方 式 丰 富多 彩 , 史 文化 主题 所聚集的城市中心对于强化现代城市功能 历 内涵 与现代 城 市发 展相 衔 接 ,具 有继 往 开 具 有更 加 的重 要意 义 ,有助 于进 一 步提 高 来 的价值 和 意义 。

二 、广 州城 市 中轴 线 形成 与发 展
1 统轴 线 的传承 与发 展 . 传
广 州是 中国 的南大 门 ,自建城 以来 一
般 来 说 ,城 市轴 线是 通 过城 市 的外 直是 华 南地 区的政 治 、经 济 和文 化 中心 。
部 开 放空 间体 系及 它 与建 筑 的关 系表 现 出 在城 市 发展 的 两千 多年 来 ,城 市 中心发 展 来 的 ,是 人 们认 知体 验 城市 环境 和 空 间形 稳 定 ,一直 没 有移 动 过 ,在 城 市这 是较 为
态 关 系 的一种 基本 途 径 。从 历史 发 展过 程 独特 的 。
看 ,城市 轴 线 的规划 设计 是 城 市要 素结 构
2 0 年 ,广 州文 化名 城 办公 室将 “ 0 期 2 《 市 察 21 5 年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史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史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史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其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十分丰富多彩。

下面将概述广州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1. 清代规划:清朝时期,广州的城市规划主要以保护城市的安全和经济发展为目标。

在这个时期,广州城内外的城墙得到了加固和扩建,以保护城市免受外敌的侵害。

此外,还规划了一些集市和商业区,推动了城市的商业繁荣。

2. 近代规划:进入近代,广州开始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广州进行了一系列规划和改造。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轴线规划,即从南沙河到珠江河口的一条纵贯城市的道路。

这一规划带动了城市的整体发展,并对后来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现代规划:进入现代,广州的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限制城市扩张和加强资源保护,广州成功创建了一些生态公园和绿化带,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城市规划还重点发展了交通系统,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利性。

4. 未来展望:未来,广州将继续致力于城市规划和发展。

预计
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

此外,关
注人居环境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建设也将是未来规划的重点。

总结起来,广州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清代的保护和商业发展、近代的规划和改造,以及现代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广
州将继续追求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目标,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和未来发展机会。

历史_风景_街市_生活_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概念城市设计

历史_风景_街市_生活_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概念城市设计

独具特色的广州古城风貌, 挖掘
部城区、北部城区、南部城区。
和发扬历史名城的传统文化, 协
由此可见, 传统城市中轴线
调保护更新、发展旅游、改善生
城市设计不仅仅是一条 / 线0 的
活的关系, 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
设计, 而是一个 / 区0 的设计,

意义的城市设计。
中轴线 则是该 地区的一 条关键

(2) 对现存的自然生态、古
2 传统城市中轴线的历史分析 21 1 古城轴线) )) 明清以前
明清以前的广州城, 大体上 存在三条实轴线和一条虚轴线。
三条实轴线, 即南北向的大 北门直街 ( 今解放路) 、大南门 直街 (今北京路) 以及东西向的 惠爱街 ( 今中山路) 。
一条 虚轴 线, 即自 镇 海楼 ) )) 观 音 阁 ( 今 中 山 纪 念 碑) )) ) 箭道 ( 今纪念堂) ) )) 广东巡 抚部院 ( 今人 民公园 ), 其意象类似于明清北京城的传统
山体, 珠江岸线绿化及滨水步道
Ó风景, 创建城市文脉和传
( 图 3, 见彩页)
狭窄, 空间平铺直叙, 缺乏序列
统轴线紧密扣连的景观画面。
31 1 传统城市中轴线沿线地段
和高潮。
Ó街市, 延 续原 有的 商业
的现状特点
( 3) 交通系统和结构不尽合
街、步行街、夜市和商贸场所。
(1) 历史文物古迹丰富, 集
(6) 力 , 包括 / 文化0 与
山脉, 包括越秀山、瘦狗岭。
/ 规划0 二力, 即自然之力以及
(2) / 一水0 , 指珠江, 包括
民众、经济、政治与学识之力。
南北两航道。
(7) 意义, 创造出具有历史

1071年广州宋代三城复原图

1071年广州宋代三城复原图

1071年广州宋代三城复原图此图根据宋代三城的城址范围制作的复原图。

宋代是广州城垣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此时的广州城垣历经多次扩建、修缮,最终形成东城、子城、西城的三城格局。

东城在豪贤路、芳草街、文明路、文德路范围内;子城大致在越华路、仓边路、大南路范围内;西城大致以教育路、东风西路、人民路、大德路范围内。

北宋初,广州的城墙沿用唐、五代时的版筑土城墙。

因多战事和飓风,城墙早已是残垣断壁,毫无防御能力。

城墙失修的原因有多种,史学研究总结得出,一是广州市区大部分地区是在浅海基础上形成的陆地,这种“土杂螺蚌”的地层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很难筑起坚固耐久的城墙;二是筑城需要大笔经费,但当时广州地瘠民贫,广州外贸收入绝大部分归于朝廷,缺少足够的资金;三是筑城要动用大批工役,但这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所以,在宋初几十年间,朝廷对广州修城墙一事的态度是既不热心更不支持。

到仁宗统治时期(1023-1063),岭南战事连绵,由于没有强有力的军队和坚固的城池,宋朝对岭南的统治遇到了严重的威胁。

由此,朝廷对修筑城池的看法发生变化。

景佑四年(1037),广东地方官员任中师等向朝廷报告广州“城壁催塌,乞差人夫添修”。

朝廷虽不许调发民夫,却同意派当地士兵对城墙的重要部位进行修整。

庆历五年(1045),已调离广州的任中师请进一步修筑广州统治机关所在的“子城”,得到朝廷批准,当时知广州(即今天的广州市长)的魏瓘负责执行这个任务。

他以五代南汉的旧城为基础修“子城”,也称“中城”,位置约在今天的吉祥路、中山路、小北路、越华路一带,有镇南、冲霄、行春、有年四门。

这座修固一新的子城完工后不久便遭遇了一场战火。

皇祐四年,一个叫侬智高的人率众在广西广源起事,并攻入广州57日,子城以西的繁华商业区被洗劫一空,“独广州子城坚定,民逃于中获生者甚众”。

此事让朝廷认识到城墙拱卫广州城的重要性,广州也由此进入城域大规模扩建的时期。

□位置:今天的吉祥路、中山路、小北路、越华路一带□城门:镇南、冲霄、行春、有年四门东、西二城经济繁荣不扩不行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原来的子城“仅容府署仓库而已”,城市需要扩建。

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透视

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透视

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透视风水地理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地理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风水地理暇瑜互见、布满了历史灰尘,但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风水地理的科学实质是文化生态或者环境工程,在处理人与环境关系方面有广泛应用价值。

历史事实显示,风水原理在城市聚落选址、布局上具有充分科学性和合理性,经受了时间考验,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古都即为风水建筑的杰作,已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故风水地理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它的历史价值正得到发掘和整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可继承之处,而不是一提起风水就与封建迷信等同起来,如同对待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一样,是不可取的。

城市是文化载体,为文化景观、信息最集中之空间。

它的诞生和发展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周围环境,也与它所在地区的历史地理和历史文化血肉相关,故城市选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选址得当,有利于城市稳定和发展,反之,造成不必要搬迁,浪费大量社会劳动,也延缓城市和区域发展。

广州建城已二千多年,虽经历代变迁,但城市中心位置一直未变,坐落在秦任嚣城和汉初赵佗城,即今中山四路、五路交界地区一带。

这不仅对广州城市发展作用巨大,而且也是我国古代城市所少见。

因此,深刻揭示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依据,不仅有助于瞭解广州城市发展历史规律,而且对总结广州先民在营城方面所表现的智慧和技巧,弘扬它们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广州古城坐落方位,符合风水地理关于水势与安宅的原则风水地理认为,发源于万山丛中大江大河在长距离奔腾之后,汇入大湖或大海,在汇水处形成所谓“聚水格局”。

着名风水着作贾履上辑《水龙经》云:“大荡大江收气厚,涓流点滴不关风,若得乱流如织锦,不分远运也亨通”。

由于水是生产、交通等不可或缺要素与资源,故汇水处宜为都邑所在,“凡京都府县,其基阔大,其基既阔,宜以河水辨之,河水之湾曲乃龙气之聚会也”。

中国古代都城、近代大城市选址都证明古人论断。

翻开中外地圗可见,凡在大江大河弯环境(河曲)或入海处几乎都有大城市,或为首都,或为商业中心,如古代西安、南京、杭州、武汉、莫斯科、开罗、汉堡、布宜诺斯艾利斯等等。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一、广州城市历史发展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2000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政治、经济、环境、规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广州城市布局及形态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可大致分为:1)秦汉时期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

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至今已有2228年历史。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将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的大城,俗称“赵城”或“赵佗城”。

南越都城的建设时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

南越国共存在93年(公元前203年-前111年),历经五代君主。

现位于广州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即为第二代南越王赵昧陵寝原址上修建的博物馆,可在此追寻南越国的踪迹。

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

当时的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修“越城”西半部,并将城向北扩展,史称步骘城。

广州的正式定名在三国孙吴时代。

2)隋唐南汉隋初经济发展,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通南北交通,广州城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盛唐时,广州已成为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其它两城是扬州、汴梁),主要是对外贸易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得西亚各国大量商人来中国经商,很多人迁居广州。

广州城自晋至唐未见扩展,但城市日益兴盛,人口众多,城市的范围早已突破了城墙的限制。

唐代的广州城墙范围很小,城市形态已呈现出坐北朝南的布局形态,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从而为南汉都城兴王府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建大越国,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五代南汉。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轴线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轴线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轴线提要:轴——是贯通地区的发展方向,是有的放矢,是人们在生理、心理上从空间中度量,目的是组织空间群体。

城市的轴从基底面开始,可以是对称的,层层相套,是概念性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是一种空间轴向关系。

轴要求通达方向和方位的组织。

轴可以转折、转换,但必须与城市的交通网络紧密相联。

轴向对景可以有虚的,它通向自然虚无,可以具有某种对景,可以顺着地形向上,也可俯视向下,又是一种视觉上的对景,是组织群体空间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最终轴是一种结构关系的组织,线形活动的组织,带有想象特征、层次空间的组织。

在城市设计中有着很多的手法,但从古罗马时期城镇的十字轴线,到中国古代依据《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城市布局论述而规划修建的城市,再到近现代城市建设中世界公认的巴黎传统轴线、华盛顿轴线等等。

轴的运用一直贯穿古今中外。

它是我们组织空间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法。

关键词:城市设计轴方法实例反思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城市空间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我们的城市设计中至今还在被运用。

轴有助于城市及其局部区域结构、形态形成和良性发展,而且在历史上也创造出了很多严谨、有序、优美动人的城市空间环境与建筑形象。

自古以来对于轴的论述有许多,或论述其形式美,或分析其空间序列,或研究其视知觉与审美心理等。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一些认识,立足于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

从轴的产生到轴在设计中的运用实例,层层的进行论述,只希望能够对“轴”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有所认识。

一、轴的产生当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其所具有的平衡的本能赋予了人类均衡的审美概念,并且启示人类有关轴与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客观事物的外在刺激,如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对称形象的物体。

如树叶、昆虫等。

原始人类的大量模仿,使人类认识并掌握了轴所具有的简单的形态组织作用;而人们对于神灵和皇权的虔诚的崇拜,譬如宗教的“朝圣”,朝见天子等,这样一种向着一定目标的有序运动,使人们主观心理的内省力量则最早赋予轴线以序列的内涵。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州市传统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深化)的通告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州市传统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深化)的通告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州市传统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深化)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8.13•【字号】穗府[2004]33号•【施行日期】2004.08.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州市传统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深化)的通告(穗府[2004]33号)《广州市传统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深化)》(以下简称《城市设计》)已经广州市城市规划审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

根据《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二十五条“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予公布”的规定,现通告如下:一、广州市传统城市中轴线是广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本次《城市设计》是控制和指导该地区下一层次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依据。

二、本次城市设计范围为:北至孙中山纪念碑,南至海珠广场,西至解放路,东至吉祥路、教育路、回龙路,总面积约123公顷,其中中山路以南地段为本次城市设计的重点研究范围,面积约60公顷。

三、《城市设计》明确本地区的交通组织方式为:东风路、中山路、大德路三条东西向交通走廊用于疏导本地区城市东西向的穿越交通;解放路和教育路两条南北向交通走廊承担本地区城市南北向的穿越交通;起义路作为传统中轴线的“城市观光通道”,设置为公交、观光巴士与行人优先道路,适当弱化其机动车交通功能。

四、《城市设计》确定的本地区定位和总体构思为:传统城市中轴线定位为体现广州市古城文化及旧城发展肌理的历史文化旅游轴、公共活动轴和生态轴;设计重点是通过对旧城核心区的疏理整治,突出传统中轴线的统领作用,凸显古城特有肌理和历史氛围,以加强轴线地区的公共功能和活动空间,强化市民对传统中轴线的感知和认同。

五、《城市设计》确定的本地区功能布局为:越秀公园至中山纪念堂段为名胜旅游区段,市政府至人民公园南广场段为行政办公区段,起义路(中山路至大新路段)为历史文化休闲区段,海珠广场为商贸旅游区段。

古今三条中轴线的融合发展

古今三条中轴线的融合发展

古今三条中轴线的融合发展
作者:
来源:《都市人》2023年第10期
由古至今,三条中轴线是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也是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展现。

古代中轴以文旅为特色,是广州市最古老、最繁华、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最具岭南特色的区域;近代中轴线顺应时代潮流,商旅融合发展;新中轴以金融为特色,汇聚珠江新城、广州塔、海心桥、海心沙等主要地标,是广州现代化发展重要的城市名片。

三轴融合互动,统筹“ 三个广州” 联动发展。

面向204 9,广州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旨在从更长远的时间坐标、更广阔的空间视野、更人本的价值认知出发,回答时代之问、广州之问,提出“人人出新出彩的世界城市”的總体愿景,让城市更有温度、有气象、有格局。

未来,广州将围绕这一愿景,建设成为一座开放之城、海洋之城、活力之城、创新之城、宜居之城、人文之城、韧性之城。

千年广州|神秘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千年广州|神秘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千年广州|神秘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广州建城至今已经两千多年,自古至今,中心从未移动过。

如此神奇之城市,全世界只有三座,就是:罗马、亚历山大和广州!我们为何拥有这般“奇迹”?原因是:广州拥有一条”神秘风水中轴“!(今越秀山直至珠江)让广州在各朝代不断发展之时,都遵循着自然之道,以此线为中心,向两边扩张。

它从来存在,却幽隐无闻。

大家看完这篇微文,将可以知晓广州传统中轴线前世今生的魅力,也能感知这条中轴上深厚的文化沉淀。

作为广州人的你,不能不知道!清代广州手绘地图可见“山环水抱”格局古老的广州是一座山水之城,水绕山环孕育而来。

古时,珠江还没形成,广州这一带是南海的北岸。

北岸有一片平原地,平原地的最北有丘陵,就是今日的越秀山了。

越秀山下平原,平原有两脉,一脉是坡山半岛(今惠福路五仙观后还能找到坡山古渡遗迹),另一脉是番禺半岛(番山与禺山,文德路一带)。

两个半岛之间有个海湾,后来海湾渐干成洼地,两个半岛连成一片,北面的余波成为菊湖(今纪念堂位置),南面成为西湖(今西湖路)。

两个半岛与海湾隐藏在广州城中五仙观后“坡山古渡口”遗址可见当年这里是水边之高地番山亭番禺半岛的见证上图可以看到,两个半岛中间曾经的海湾,贯穿南北,便是城市中轴的位置,也是广州城真正的天然“风水线”,可谓:“羊城因‘洋’而城!”秦代任嚣城建成以来,广州不断扩城,北宋时期已经把城墙建到今人民路位置,但外城分别套着三座小城。

明代永嘉侯朱亮祖下令拆“宋三城”,并在越秀山加筑新城墙,并兴建镇海楼。

此刻,这条隐藏的广州风水中轴,露出锋芒。

到了清代基本定调,广州府的南海县与番禺县基本以“中轴”为分界。

清代广州府城图民国初年,广州拆城墙建马路,城市向两翼扩张,中轴上也大造文章。

坊间传闻有“南天王”之称的陈济棠,迷信风水,在中轴的这个位置大力“经营”,巩固他的地位,兴建各类重要建筑,特别是他的权力机关:广州市府合署楼。

民国时期地图到了民国时期,从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楼、中央公园、维新路、海珠桥……各重要建筑的兴建。

广州北京路历史史料

广州北京路历史史料

一、历代广州城址变迁广州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尉任嚣在番禹(广州)筑“任嚣城”至今已有2223年历史。

而历代的城址变迁都在今越秀区域内。

公元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筑建“城周十里”的“赵佗城”。

三国东吴时期,建安二十二年(217),交州刺史将交州治所由广信东迁至番禺,扩大“赵佗城”,称之为“步骘城”。

后梁贞明三年(917),南海王刘在广州建立大越国,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刘凿低番、禺二山,筑建“新南城”。

两宋时期,广州的城堩扩建和修缮10多次,修筑了中城、东城和西城。

明代广州三城合一。

清代广州城进一步扩大。

从明新城东西两侧伸出建“鸡翼城”。

1、广州最早的城垣—任嚣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后,为了扩大疆域,继而进攻岭南。

是年,秦将屠睢受命率领50万大军南征百越。

因战失利,陷入困境,最后连主帅屠睢被越人所杀。

秦始皇随即增派兵将,命任嚣代屠睢为秦军主帅,率赵佗等楼船之士(水军)再攻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 秦将任嚣遵从秦始皇之令,在这片荒蛮之地建立政权,推行郡县制。

当时原战国七雄的地区已建立了三十六郡,所谓“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

任嚣在岭南置南海、象、桂林三郡,率兵统一岭南的秦将任嚣出任总摄岭南三郡军政事的南海郡尉。

当时,别的郡设郡守以掌政务,郡尉以掌军事,郡监御史以掌监察,而南海郡则不设郡守,而让郡尉任嚣集政、军、财权于一身,并同时负统制桂林郡和象郡之责,是岭南最高军事长官,故后人称“东南一尉”。

南海郡辖今广东大部分地区,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赵佗任龙川县令。

任嚣就任郡尉,经对地形一番考察后,认为“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形势极佳,于是就在统一岭南的当年(前214)在番禺县内(今广州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建城作为郡治(治:地方政府所在地),史称“任嚣城”。

广州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进

广州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进

广州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进对—个客体进化过程的研究,首先离不开整理、归纳、分析既成的事实。

广州古代城市发展时间漫长并且相对稳定,如何对其沿革分类,是历史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

其实,这一问题并不是只有历史性城市才有,因为多数城市都是历史的产物,其发展总是以原有形态为基础,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内逐渐形成的。

一般来说,同时代的城市有较多类似的特征。

以历史起源为依据,以演化变迁为标准的分类,可按其时段归属找到时间坐标,有助于人们对城市形态的认识,但是也没有公认·致的断代法。

如西方规划理论界加列尔和埃斯纳在《城市的形态》一书中按时间顺序将城市形态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城市化的黎明、古典城市、中世纪城市、新古典城市、工业城市;挪威诺·舒尔茨则运用现象学、建筑学、形态学等观点,将人类的生存场所—聚落形态划分为十一个时期: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早期基督教、罗马风、哥特、文艺复兴、手法主义、巴洛克、启蒙运动、功能主义和多元论;另一位杰出的城市规划理论家、城市社会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则从“有机生长论”的视角提出了城市形态发展的六个时期:生态城市、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暴君城”、“内克罗城”(即—一个死亡的城市)。

我国胡俊先生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作了四个分期:城市要素初步出现、城市总体结构松散的雏形时期(商以前);以城郭制、高台式王城制和市坊性郭城为主要特征的古典城市发展时期(西周战国);以套城制、礼制主体结构、严整里坊为特征的中期(秦汉至隋唐时期);以城厢制、礼制主体结构、统一街巷体系为特征的后期(宋代以后)。

本书对广州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分期,引入了“原型”理论的观点。

“原型”又译作“原始模型”,从表象上来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城市形态是林林总总、千变万化的,逐一剖析认识显然十分不易,然而当代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如果能透过繁复庞杂、纷陈错综的种种表象,楔入客体的深层结构历时性维度上的原型,会大人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认识并阐释客体。

再现广州传统中轴线的历史空间

再现广州传统中轴线的历史空间

再现广州传统中轴线的历史空间摘要:广州建城2000多年来,历经千年的发展变迁,城址基本保持不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广州中轴线作为广州旧城历史悠久而文化内涵丰富的轴线,代表了广州岭南文化和历史的代表,要通过重新精致的城市设计发展这条传统轴线,使其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动人的生机。

关键词:广州中轴线岭南文化历史空间传统中轴线是广州古城风貌的核心地段,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标志,是体现历史、传统文化、行政、纪念意味的历史轴线。

北起越秀山中山纪念碑,经中心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海珠广场——海珠桥连结而成,南北长度为3.3公里。

广州传统中轴线形成和演变历史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南海郡尉任嚣在今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上建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

为此广州建城之始。

公元前206年,赵佗建立了南国城,扩建番禺城,城周十里,史称“赵佗城”。

唐广州城:广州史隋唐时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也是唐代唯一的通海口岸。

城市建设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当时城区向西有所扩展,成千上万的阿拉伯商人来广州经商,并居住在北起中山路,南到惠福路,东至解放路,西至人民路的番坊中。

宋广州城:宋末珠江岸线已推移至一德路、万福路一带,今之高第街、濠畔街、清水濠街宋已有之。

广州经济发达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和对外通商口岸。

公元1072年,广州扩大城区,建成中城、东城和西城。

明广州城:将宋、元时期的三城合一,扩大东城、北城,北面扩展至观音山(越秀山)东北山麓,于制高点建镇海楼(当时北城门楼)。

现越秀山上之明城墙,便是扩建的城垣遗址。

当时城区扩至珠江,形成后倚越秀山,南临珠江之势。

清广州城:整个清代,城垣向南扩展,但无大发展。

1918年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市政公所拆城墙、筑马路,到1920年广州成为“无城之市”,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骑楼商业街构成了广州新的整体风貌。

广州古城城址具有较为鲜明的向南面珠江扩展的态势,汉代的城墙在现西湖路—文德路一带;晋代在坡山古渡(现五仙观)—扬仁里(复南路西侧);唐代到今惠福路南;宋代到今一穗路南一镇龙路一线;清代江岸演变至一德路南的盐市街,北京南路的太平沙、镇龙上街,后延至八旗大马路一线;民国时朗基本形成目前的珠江岸线。

广州城市中轴线规划

广州城市中轴线规划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规划与重要建筑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珠江外航道沙丘岛,全长12km.依据功能分布、交通组织、空间格局和景观特征四个基本方面,划分为8个区段.轴线的南北两端分别是城市的水陆交通门户,轴线中部的临江区段是新城市中轴线和珠江作为城市景观主轴线的交叉处,拟设置对于新城市中轴线乃至整个城市都具有统领意义的城市意象节点.……利好源头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向南经火车东站、中信广场、体育中心,穿越珠江新城林阴大道、海心沙,越过赤岗塔继续向南延伸的城市新中轴线,汇聚了由东站广场、珠江新城中央广场、歌剧院、博物馆前广场、海心沙市民广场、赤岗塔广场、东风生态公园、新客港广场构筑的广场带,它们将共同构成广州最丰富有趣的城市开放空间。

本报讯广州市规划部门最近传出消息: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上的核心段———珠江新城中央广场国内设计咨询已正式启动,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受邀为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北岸、约40公顷的核心区域做设计。

在新城市中轴线上建造的珠江新城中心广场将与海心沙市民广场相连,形成广州最大的一个市级广场。

这一消息带给海珠区东部琶洲、新领事馆区的利好不言而喻。

珠江大道将成“香榭丽舍大道”据已公布的信息,珠江新城中央广场处在珠江大道西路与珠江大道东路之间,北起黄埔大道,跨金穗路、穿花城大道、越临江大道,南至珠江北岸,面积约40公顷,由一系列广场构成,由北向南依次为:入口广场———市民广场———文化艺术广场,以满足休闲、交往、庆典、锻炼和举行各种文化活动的要求。

在新城市中轴线上建造的珠江新城中心广场将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并与已完成设计的海心沙市民广场相通,形成广州最大的一个市级广场。

代表广州未来形象的珠江大道,被形容为广州的“香榭丽舍大道”。

其中,中央广场既是广州市21世纪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又处在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上的核心段,其建设将加快城市新中轴线空间的形成。

同时,由于中央广场连接着整个城市,它将与城市主干道及其它公交设施相连,周围道路的等级应足以容纳相应的交通量。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要 :广州名城固有传统 中轴线集直 轴、曲轴、宴轴、虚轴、路 轴、绿轴、山水轴、文脉轴 、网络坐 标轴于一
身,在城市 白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发展过程中不可他移。深刻 认识其空 问环 境艺术 、历史 渊源 、文 化 内涵 ,探讨其 复兴、整治、拓展 的规划手法 ,营造一个 山水生态型的城市 主题文化旅祷 集锦带 ,对切实保 护名城、积极建设 新
这对有效 地保 护名 城 ,合 理地 发展 新 区具 有深 刻 的 现实意义 。
l 广州 有条 传统 中轴线 ?
广州古城有 条传 统 中轴 线?乍 听此 言 ,无怪 普
通市 民 ,就连 许 多业 内人 士也会 觉 得大 惑 不然 。在
路同 曲折复杂 ,仿佛 “ 城是 个 大工地 ” 垒 0,给 人 总 体意象乃 “ 最说 不清” 0的城市 里 ,哪儿还 存在 一条
区 都具 有 重要 的现 实 意 义 。
关键词 :广州名城 ;传统 中轴城 ;功能价值 ;保护规划 中围分类号 :' 94 1 ;X 1 I 8 1 U 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2 1(O2 1 O8— 6 0 1 52 20)0 一O2 0
正 当广 州 市 民热 切关 注 古 城 区 旅 游 景观 建设 之时 。市政 府文 件确 定将 “ 传统 中轴线 ”列于 广 州 1 片历史文 化保护 区。这充 分肯定 了 “ 4 传统 中轴线 ” 不可 由其 他道 路替 代 。其 深厚 的历 史 文化 价值 积淀 警示 我们 :必须 马上 抓 紧进行 着手 恨 晚 的、抢救 性 的、全方位保 护性 整治 拓展 规划 ,使 之成 为集 瞻仰 幽思 、旅游观光 、休闲娱乐 、购物交往 、文艺表 演、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活动的 中心城 区绿色文 化风光 带。

中山纪念堂-轴线分析与中西合璧设计手法ppt课件

中山纪念堂-轴线分析与中西合璧设计手法ppt课件
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1
广州中山纪念堂
—— 中西合璧的纪念性公共园林
2
象征与轴线
此处原为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 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 1928年由李济深组织筹建,1929年1月动工,经陈济棠在经费上鼎力支持。 1931年10月落成,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
装饰与材料
5
4面为4个重檐歇山抱厦, 拱托中央8角攒尖式屋顶。
白色花岗岩石为基座和台 阶,淡青色大理石为墙基。
1956年,由雕塑家尹积昌等 人创作,造型为孙中山在中山 大学演讲
三道屋宇式三孔大拱门,宝蓝 色琉璃瓦,无梁殿式建筑物。
总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与近代 西洋平面设计手法结合
中式元素
斗拱
6
琉璃瓦歇山 屋顶
仙人走兽
牌匾 彩画
须弥座基座
7
华表:八角形须
弥座,祥云图案。
仙鹤+祥云
须弥座
8
西方元素
铜像下白色花岗岩 的基座上刻着孙中 山先生所著《建国 大纲》的内容。
9
10
岭南植物与规则式绿地设计
几何形状修剪、 对称布置、
11
规则式绿地设计
12
对植 细叶榕
对植 木棉
对植 芒果 列植 白兰
华表
3
视觉轴线
东风中路 门楼 大草坪 孙中山铜像 纪念堂(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筑)
备注:华表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形式, 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 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 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
应元路
4
视觉轴线

“择中观”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城市轴线演变分析

“择中观”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城市轴线演变分析
城市轴线在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它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骨架, 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变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 化,城市轴线也在不断演变,其演 变原因包括城市规模扩大、交通发 展、景观设计等。
02
“择中观”的起源与内涵
“择中观”的起源
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城市多 位于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理特征的交 汇处,因此“择中观”的起源与自然 地理环境有关。
“择中观”影响下的中国古 代城市轴线演变分析
汇报人: 2023-12-21
目录
• 引言 • “择中观”的起源与内涵 • 中国古代城市轴线的演变历程 • “择中观”对中国古代城市轴
线演变的推动作用 • “择中观”对中国古代城市轴
线演变的制约作用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介绍
01
02
03
择中观
指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 选择城市中心点作为城市 布局的核心,并以此为中 心向四周扩散的观念。
强化文化认同
遵循“择中观”的城市规划,有利于形成共同的 文化认同,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传承历史文化
中轴线作为城市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 文化信息,为后人提供了了解过去的独特视角。
塑造城市形象
中轴线对称的城市布局塑造了独特的城市形象, 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5
“择中观”对中国古代城市轴 线演变的制约作用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择中观”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思想,对城市轴线的演变产生了深 远影响。
在“择中观”指导下,中国古代城市轴线经历了从单一中心到多中心、从 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择中观”不仅影响了城市轴线的布局,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图》
作者:丁丁哥2012/06/01
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示意图
图中:1、蓝色为中轴线和由此发育的道路;2、浅蓝绿色为其它相涉的道路;3、有些较小和不太相干的街巷没有标上。

广州市的城市历史,其实是远超过“西安”、“北京”、“南京”等最著名的都城,因为这些最著名的都城多是“秦”之后的城市,而按照现在的认识,广州是50万秦军南下之后就开始形成的城市,后来成为南越国的国都,这可能比秦定都西安还早些,西安最早作为镐京的历
史当然不能比,但镐京其实是在西安市长安区的西北角,不像广州一直在城市中心,而过去我们以为广州最早的城市中轴线是在北京路,但如果仔细研究广州市的地图,广州城市中轴线应该还是如示意图所示。

广州的城市历史之所以可能超越到秦军之前,是因为秦军到达岭南时是有“古安阳国”的人在抵抗的,这个“古安阳国”可能就在广州存在过,现在,这一段历史慢慢开始显露,而“古安阳国”应该是商的后裔的国家,商的后裔当然也是来自中原,所以,这是广州因文明而起步的真正起点,这一段历史可能就埋在这张示意图的地下。

意识到广州可能还有秦军到达以前的历史,完全是出于偶然,最开始是因为发现越南在汉朝初期的“交趾”,可能就是现在潮汕人的“胶计人”的“胶计”,然后是发现汉朝初期越南姐妹女英雄的征则姑娘,可能就是潮汕话的“征壹姑娘”,这是有一幅古话证明的,后来还有“安南”可能是“俺人”等,这些证据都说明,越南当时的人类应该是讲跟现在潮汕话一样的语言,而根据历史来推测,现在的潮汕人是中原商民系的一支,而当时的越南人应该是商民系南下的另一支。

在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偶然间我看到广州萝岗区有一个暹岗村,据说这个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走去看看,结果发现该村的其实是一座古城,其四个城门分别是“南胜里”、“东荣里”、“反修巷”和“拱北”,“反修巷”是新立的名字,其它则是刻在石匾上的,“萝岗”和“暹岗”使我想到暹罗,泰国的古称是“暹罗”,泰国以东柬埔寨的
吴哥窟在“暹粒省”,再往东的越南有“岘港市”,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如果连起来,暹岗就是与这条线索相联系的,而且可能就是起点。

在去到“暹岗”之后没几天,我偶然间在广州钻进一条小巷,突然觉得眼睛一亮,因为巷口的高处竟然挂着“南胜东里”的街牌,为什么“暹岗村”古城的正南中轴是“南胜里”,而广州的旧城区里也是有“南胜里”?
“南胜东里”这条小巷长达150多个门牌号,只是现在被体量很大的新楼房切割成了四段,我分几次才将其认通,其东头是北京路,另一头是起义路,而过了起义路,我真的就找到了对着的“南胜西街”,哈哈,原来起义路就是广州的“南胜里”,起义路正对着广州旧城中心的“人民公园”,就像是北京城故宫天安门正对着的前门大街,可惜炒遍网络也不知道“南胜里”的原始出处,在卫星地图上,类似“南胜里”、“南胜村”的地名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沿海一带,其踪迹似乎消失在珠海附近,珠海却就有“拱北”海关,这正巧就是“暹岗村”北门的名字。

在“暹岗村”时我曾设想,广州最早的城市中心会不会就在“暹岗”?但在广州看到“东胜里”的相关地名和规模等情形后,我认为广州古代的城市中心应该就在起义路,最早在这里建设宫殿的可能不是“南越王”,而是“古安阳国”的国君“蜀泮”,“泮塘”、“泮溪”是广州很有名的地名,“暹岗”、“广州”、“泮溪”三点一线,不能不使人心生怀疑,过去一直以为“南越王宫”就是南越王的宫殿,但其
实“南越王宫”只是南越王住家的地方,其要去上班,需要经过越华路或广卫路,也许,“宫殿”这一头是“南越国”的“越”,住家的“王宫”这一头是源自北方的“华”,合起来叫越华路,所以,现在发现的“南越王宫”正南就没有一条正道相对,而现名起义路的“南胜里”才是古代宫殿和周围城区的中心:
(一)、“宫殿”就是画面中心上部的“人民公园”,以及向北与人民公园相连的市府大院和纪念堂,一直到越秀山的山边,这是整个地域坐北向南的中心部位,“宫殿”以“越华路”、“广卫路”与“王宫”相连,在“宫殿”外的东南角,现在还遗留一条叫“西公廨”的小巷,这应该是各种官员集中办公的地方。

(二)、“起义路”就是“南胜里”,其起于“王宫”的正南门,往南到当时的珠江河边,这是旧城的南北中轴主干,多数的道路都由此而对称的发育,这些都标为蓝色的粗实线条,浅蓝绿色的虚线是其它相涉的道路,蓝色的线条由南往北主要包括:
1、东西高第街,“高第街”可能是“高低街”,高为陆地,低为滩地,这是当时城南临河的边界,如果有城墙,应该就在高第街北边的陆地岸上,该处附近还有“玉带濠”通过,不过“玉带濠”是后来才挖的;
2、“南胜东里”和“南胜西街”可能是贴着城墙里面的道路,“南胜西街”似还可能往西延伸,其在“解放路”对过后来叫“联兴里”,只有残存的一点点痕迹了;
3、“大南路”和“大德路”可能都是后来根据地形发育出来的,所以对得不是很正,不过这一带的地名的“大”字很值得注意,包括在“贤藏街”附近没标出来的“大有仓”,“大有”是“南汉”的年号,与“贤藏街”对应的还有“龙藏街”,在惠福东路与西湖路之间,也没有标出来;
4、再往北就是东、西惠福路,“惠福西路”与“朝天路”交汇的南边有“西华里”,可惜这次在“惠福东路”附近没有找到对衬的“东华里”,按推测这个位置应该在大塘街南口附近;
5、“惠福路”往上的“西湖路”不是由“南胜里”发育出来的,而再往北的“中山路”以前是“惠爱路”,这名字跟“惠福路”是相衬的;
6、图上的“大新路”是后来在南城墙外因河道沉积新建的,所以路名称为“大新”,同样是由起义路发育出来的,只不过不是同一期的事情,“大新路”是当时“南胜里”南出口的“大南门”外的新路;
7、无论从整体感觉看,还是从一些细节看,以“起义路”与“北京路”的比较来讲,“北京路”应该是晚于“起义路”,从整体上看,“北京路”是“起义路”中心的边缘地带,从细节上看,“北京路”是
干扰“起义路”中心的元素,很可能在“南越王宫”之前,“古安阳国”的生活区是在现在“人民公园”正北的位置,因为那才是后宫的正位,之所以“南越王宫”现在处于宫殿的东侧,可能是有其它因素影响,包括越秀山的地形可能限制了其北边的空间。

以现在网上的搜索看,很难找到“南胜”两字的出处,唯一有说头的是福建平和县“南胜镇”在元朝时曾被命名为南胜县,但不知是因为有“南胜”地名才命名的,还是全部“南胜”共同的渊源,元朝距今约1000年,也算非常古老,但与秦相比则还差得很远很远,希望以后能找到确切的出处。

广州旧城区可能还有一处古城址,这个古城址在荔湾路边上的“周门”,“周门”的北界随司马涌呈非常工整的半圆弧形,东界可能在荔湾路,西界应该在石基路,石基路可能是古时珠江的江岸,石基可能就是江岸石堤,南界估计在中山八路南边的“新都里”南边,“新都里”即可能是“新都”的里面的意思,既是南门之内的意思,其城外是仁威庙和三官庙,三官庙是非常古老的庙,其渊源可能前溯到商周的时代,中原的山东等地就有很多三官庙,可惜这次没有找到三官庙,只看到三官庙前街,在原石井公社的驻地,“周门”古城的南界连着“泮溪”,“泮溪”的“泮”非常可疑,因为“古安阳国”国君的名字就叫“泮”,“泮溪”是连着龙津路的,龙津路是因附近有龙津石桥而获名,在古代,龙不是可以随便称呼的,荔湾公园里有两只非常古老的石雕坐兽似乎也能为这事旁证,我在荔湾湖边上的住家里,看到大概有十来块
疑似古城城砖,其规格大约为半立方尺的扁方体,这似乎也可以为古城作证,广州各处旧城的城砖,可能在三城归一时被拆去广州市区了,“周门”的起名可能其东门由周姓负责把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