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 01 - 第一章 旅游美学的理论基础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旅游美学是美学的一门分枝学科,也是一门美学与旅游学的交叉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
该课程从旅游整体出发,运用美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广泛研究旅游现象、旅游关系、旅游行为及其变化规律,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美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了解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根本范围、理论基础等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各类景观的审美方法及景观美的本质;领会旅游之美的本质、旅游审美感的特征、旅游审美心理过程、旅游实践的审美归宿等知识。
提高旅游审美能力,为针对旅游产业实际进行美学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美学学科概况、旅游的审美对象、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旅游者与旅游工作者的审美关系及旅游者对于饭店的审美、旅游接待艺术审美要求。
(四)教学时数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分析部分,在讲授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用心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
同时适当增加讨论课、实训课等教学环节。
(六)考核内容本课程以论文形式进行考核,论文占60%,平时成绩占40%。
二、本文绪论教学要点:1、旅游、旅游美学的概念。
2、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游客的审美欲求与旅游的审美关系及旅游工作者自身的审美修养;旅游者与旅游饭店。
美与旅游的关系;旅游者的审美欲求与旅游的审美关系;旅游者与旅游饭店的关系。
3、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它具有直接为旅游经济服务的实用性;它不但要研究客观存在的美,而且也研究如何开发美、创造美;它具有审美教育功能。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绪论(2学时)一、什么是旅游美学二、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三、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考核要求:识记:1、旅游美学的概念。
2、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领会:旅游美学的功能。
旅游美学-第1章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主编:杨哲昆 参编:何升华、霍一平(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第一章
旅游美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旅游活动与审美 旅游服务与审美 旅游管理与审美
绪 论
学生谈美 教师谈美
叶朗教授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 种审美活动。离开审美,还谈什么旅 游?……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既然旅 游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那么,就会在审 美实践中产生一系列的关于美和审美的问题 需要解决。 因此,研究“旅游与审美”对于旅游专业的 学生而言太重要了!
二、旅游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分析旅游景观特征作用 (二)研究旅游者的审美心理 (三)了解旅游的审美关系 (四)探讨旅游的审美创造
三、实训:一次旅游活动的美学解析 ※ 实训内容 ※ 实训提示 ※ 实训要点
※
实训内容
﹡分析其中涉及到的旅游活动的审美对象
﹡分析为旅游主体带来的美好回忆的原因
﹡分析讨论张先生给予导游感谢费的问题
一、审美的界定 二、审美机制 三、审美种类 四、实训
一、审美的界定:
(一)美的界定 (二)审美的界定 (三)审美的作用
二、审美机制:
(一)审美初始阶段 (二)审美实践阶段 (三)审美回味阶段
(一)审美初始阶段
1、审美经验 2、审美品位
(二)审美实践阶段
1、四大心理要素 2、审美体验
三、审美种类
第一章 旅游美学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了解: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理解:美、审美的界定、审美种类、旅游 审美的种类 掌握:旅游审美的基本特点 应用:审美机制
第一节 审美的界定、机制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美学对象、基本内容 第三节 旅游审美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综合实训
旅游美学基础.
旅游美学基础.《旅游美学》教案主讲教师:李小强授课班级:2015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一班、二班、三班 2015级旅游服务与管理高职一班、二班课程名称:旅游美学基础使用教材:《旅游美学基础》系部:旅游艺术系绪论学习目标:本章通过对美学基本知识的介绍,如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形态、美的欣赏,以增加在美的认识上的基本要领,帮助大家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美学知识体系。
知识目标:1、了解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形态、旅游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的价值等2、理解美感的形成及美感特征能力目标:1、能灵活应用美学基础知识2、能够宏观地把握美感获得和审美方法教学内容:1、美学概述:美学的产生、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形态、美的欣赏2、旅游美学:旅游美学的历史渊源、旅游美学的概念界定与内涵、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旅游美学的研究任务重点: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难点:旅游美学的历史渊源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过程:一、审美是旅游的本质山水之美能使仁者和智者产生快乐,这就是自然山水的审美作用。
人们放情山水,游乐而忘返,它的真正目的何在呢?通过旅行游览,使人稀释烦恼,精神舒畅,得到情感愉悦。
对山水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质的是进而飞跃到悟获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层次。
旅游美学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理解景区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
二、美学的基本原则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
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
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
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
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
旅游美学(谢春山)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具有多样性和易逝性。 欣赏自然美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陶冶性情、净 化灵魂,享受娱乐、消除疲劳,激发爱国情感等。
【附注】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 他们的组合规律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构成事物外 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简称为自然美形式因素,指 形状、声音、和色彩等;形式美的组合规律有整齐一 律、对称、均衡、比例匀称、节奏、韵律、调和、对 比、和谐等。形状、声音、色彩及其组合规律都具有 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形式美普遍存在于自然物、社 会物、艺术作品中,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组 成部分。形式美具有自然性、客观物质性、又有社会 性、主体性;有时代性、民族性、差异性,又有跨越 时空的全人类性和共同性。形式美事实物美被人感知 的前提。认得感官是首先直接感知形式美,并唤起审 美快感和愉悦感时,才能激起人去探讨事物的内容美, 从而全面把握事物的美。
2) 审美主体,即作为观赏者的旅游者,要 研究旅游者的审美心理,重点研究其审美个 性、动机、目的、需求,研究旅游者的审美 心理的过程和内在机制。
3) 旅游中的诸多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人与 外部世界关系中的地一种,是指人类以一种 情感观照的方式来欣赏和体验着现实的美, 反过来又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关系。
2)人工美:由人所创造的,与社会实践 和文化相联系的景观所呈现的美,如建筑 美、道路美、桥梁美、园林美等。人工美 能吸引旅游者;使旅游者感受到美的熏陶; 是人的智慧和力量的反映,以“情”动人。 3)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使景观笼罩上 一种神秘、离奇的色彩,而更具吸引力。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编写说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旅游工作的研究发展,旅游美学研究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把美学用于旅游领域,着重研究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审美关系,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影响旅游审美活动的心理要素和心理过程,掌握山水景观、园林、建筑、雕塑、书法、民俗风情等的审美形态、审美特性、审美方法,掌握旅游饭店、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的设计和开发的审美规律,培养和提高未来旅游工作人员的审美修养,进一步还可以引导旅游审美消费行为,促进旅游审美活动的良性循环,合理开发旅游景观资源与安排相关设施,积极培养和提高旅游者与旅游工作人员的审美修养与鉴赏能力,进而从广义上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旅游美学》可以在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后再开设,进一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习。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36学时。
课时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一、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二、旅游审美需求与旅游审美动机三、旅游审美活动的多重效应四、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2第二章美学理论与旅游一、西方美学的由来与要义二、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三、旅游美学审美对象的一般形态四、心理学美学要点与旅游活动4第三章旅游审美心理概述一、审美需求与动机二、审美意识与审美个性三、审美感受的心理要素四、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4第四章山水景观审美一、山水景观的审美形态二、山水景观的审美特性三、山水景观的审美特征四、山水景观的审美方法4第五章园林审美一、园林的基本知识二、中国园林艺术审美三、园林审美方法四、西方传统园林艺术审美4第六章建筑审美一、建筑美的主要形式与审美特征二、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三、外国建筑审美2第七章雕塑审美一、雕塑的形式与美学特征二、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审美2第八章书画审美一、中国书法审美二、中国画审美2第九章民俗风情审美一、民俗风情的构成二、民俗风情的审美特性三、民俗风情的审美价值四、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美学原则2第十章旅游饭店审美一、旅游饭店室外环境美二、旅游饭店建筑艺术美三、旅游饭店室内环境美四、旅游饭店装饰陈设美4第十一章餐饮审美一、饮食审美的要素二、餐饮造型艺术审美三、中国各大菜系审美特征四、酒水艺术审美2第十二章旅游纪念品审美一、旅游纪念品的构成二、旅游纪念品的特点三、旅游纪念品的审美特征四、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2第十三章旅游工作者的审美修养一、旅游工作者的审美形象要求二、旅游服务工作审美三、旅游工作者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2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审美需求与旅游审美动机第三节旅游审美活动的多重效应第四节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第二章美学理论与旅游第一节西方美学的由来与要义第二节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第三节旅游美学审美对象的一般形态第四节心理学美学要点与旅游活动第三章旅游审美心理概述第一节审美需求与动机第二节审美意识与审美个性第三节审美感受的心理要素第四节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第四章山水景观审美第一节山水景观的审美形态第二节山水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三节山水景观的审美特征第四节山水景观的审美方法第五章园林审美第一节园林的基本知识第二节中国园林艺术审美第三节园林审美方法第四节西方传统园林艺术审美第六章建筑审美第一节建筑美的主要形式与审美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建筑审美第三节外国建筑审美第七章雕塑审美第一节雕塑的形式与美学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审美第八章书画审美第一节中国书法审美第二节中国画审美第九章民俗风情审美第一节民俗风情的构成第二节民俗风情的审美特性第三节民俗风情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美学原则第十章旅游饭店审美第一节旅游饭店室外环境美第二节旅游饭店建筑艺术美第三节旅游饭店室内环境美第四节旅游饭店装饰陈设美第十一章餐饮审美第一节饮食审美的要素第二节餐饮造型艺术审美第三节中西各大菜系审美特征第四节酒水艺术审美第十二章旅游纪念品审美第一节旅游纪念品的构成第二节旅游纪念品的特点第三节旅游纪念品的审美特征第四节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第十三章旅游工作者的审美修养第一节旅游工作者的审美形象要求第二节旅游服务工作审美第三节旅游工作者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美学生成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了解旅游审美活动的多重效应,知道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为后面的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旅游美学课程复习要点
旅游美学课程复习要点前言1.明白旅游活动是种审美活动。
2.影响或制约审美情趣获得及其审美修养水平提高的因素。
3.你如何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旅游活动的本质?旅游作为一种现代人释放心理压力、缓解情绪紧张、回归自然和谐的生活境界的方式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方面,成为现代人生命存在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就有旅游审美的传统,旅游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中国是旅游古国,曾有周穆王西游的记载。
春秋时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南朝梁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可见,旅游审美古已有之。
审美需要是旅游中第一位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人类的审美需要为什么会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的审美需要?因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大多数游客到大自然中去,并非为了学习地理、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指示,而是为了去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去获取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轻松等种种感受。
同样,多数游客到有历史遗迹的地方,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等处去旅游,并非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让历史古迹唤起他们心中崇高、伟大、悲壮等各种情感,使他们自己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美与深邃。
人们到异国他乡去旅游,绝大多数也并非是为了研究那里的人文民俗,而是为了体验一下,以获得奇特、新鲜等的感受。
不论是去欣赏自然、艺术美、或社会美,其终极目的是求得自己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游客,还是古代的游客,也不管人们所抱旅游的直接目的怎样不同,在旅游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游览行为,看到和听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而在旅游过程中,审美就是人们的必经行为和必然效果。
所以,审美也必然成为游客普遍的共同的目的、行为和效应。
绪论1.明白旅游美学伴随旅游发展而产生。
PPT电子教案:旅游美学基础
学习目标
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 全面理解美学的产生 了解儒家、道家及禅宗的美学思想 正确认识旅游美学的定义 了解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 掌握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及学习方法
第一节 美与旅游审美
➢ 美的特征
1. 客观性
2. 社会性
3. 形象性 4. 感染性
5. 创造性
待自然景观
➢与欣赏社会美的异同
1.旅游中的自然景观欣赏偏于形式,而社会美的欣赏则偏于内容 2.社会美的欣赏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较近,往往受制于伦理道德的规范,而旅 游中欣 赏自然景观可作为纯粹的精神享受 3.欣赏社会美可激发入世思想;而旅游中欣赏自然景观,却可引发超世思想 4.山水景物中的人文因素,沟通了旅游中欣赏自然景观与欣赏社会美的情感 体验和 价值判断
➢ 导游工作者是审美行为的协调者
1. 张弛有度 2. 缓急相间 3. 快慢相宜
4. 停顿适时 5. 音调和谐
第三节 导游工作者的美学修养
➢培养自我审美意识 ➢分析旅游者的审美心理 ➢掌握和运用旅游观赏原理
思考与练习
1. 旅游服务有哪些类型? 2. 举例说明旅游服务的特征。 3.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旅游服务评价与旅游者期待? 4. 导游工作者在审美关系中的定位是怎样的? 5. 在导游服务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导游服务的美
第一节 旅游审美中的人文景观
➢旅游与人文景观的关系
1. 实用与审美的双向发展 2. 形式结构的造型美 3. 入世与出世的情感体验 4. 深层的文化底蕴 5. 与自然景观的互动 6. 正面表达社会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 静态人文景观欣赏
➢天趣与人工 ➢动与静 ➢大与小
第三节 动态人文景观欣赏
➢ 以欣赏动态人文景观为主的民俗旅游 ➢游人投身其中的参与性旅游 ➢游人同时作为欣赏者和表演者 ➢ 动态人文景观欣赏的时空局限性
《旅游美学》课件——第一章 认识旅游美学
美
内在推动力
实
现
满城尽带黄金甲-武隆天坑
旅游审美动机激发
旅游审美心理
旅 游 审 美 需 求 产 生 原 因
生心理层次足 价值实现欲求 综合身心介入 动态审美过程 闲暇时间增多 可支配收入多 节奏快心疲惫 尚自然换环境 渠道多激热情 看潮流跟趋势
旅游审美心理
旅游审美动机
自然审美型
艺术审美型
社会审美型
旅游审美个性类型
类型
再现型审美个性
表现型审美个性
表现再现兼有
美感直观 接受客体 本来面貌
自我表达 感情体验 自我色彩
审美感性 审美理性 结合统一
旅游审美感受要素
审美感知
四要素
审美想象
审美情感
审美理解
敏锐选择 整体性
客体刺激 心理联想 情感表达
知觉情感 诱发想象
理解能力 审美领悟
美的特征-审美感知
活
动
特
审美对象的多样性
征
审美对象的变化性
课后作业-P32
1.美与美感是如何产生的? 2.旅游审美动机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3.旅游审美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 4.旅游审美活动的特征是什么?
美的特征-四石窟
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 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
美的特征-社会性
心美景美 河南云台山绝壁捡垃圾
信心相交 精神振奋
美感的特征
美感的特征
个人直觉性
直接感受 审美对象
精神愉悦性
美 娱
蹦极
美的产生
迁
旅游美学——第一章内容结构
第一章绪论一、旅游美学1、旅游美学的发展历史2、旅游美学的本质内涵:旅游美学是以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学科。
二、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任务1、旅游美学的内容包括:⑴旅游审美主体⑵旅游审美客体⑶旅游审美中介⑷旅游审美关系⑸旅游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⑹旅游审美文化2、旅游美学的研究任务:第一,建构旅游美学体系;第二,指导旅游审美活动;第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三、学习研究旅游美学的意义㈠旅游美学对旅游主体的意义㈡旅游美学对旅游业的意义㈢旅游美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意义四、学习研究旅游美学的方法1、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3、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逻辑法4、应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旅游与旅游审美一、旅游审美的发展历史二、旅游审美的本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审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1)转换生活空间的必然历程;(2)人追求舒适诗意的安居;(3)个体走向真实的感性体验。
三、旅游主体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态度、审美注意、审美趣味、审美需求、审美动机、审美理想、审美判断、审美能力、审美感受。
㈠旅游审美心理要素:1.感知 2.想象 3.情感 4.理解㈡旅游审美心理需求——需求层次理论㈢旅游审美动机:1.自然审美型 2.人文审美型 3.社会审美型㈣审美个性及其类型:1.阳刚型 2.阴柔型 3.中间型四、东西方旅游审美文化差异1.中西审美文化精神的差异2.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审美观3.西方文化的旅游审美观五、旅游审美的意义旅游审美活动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涉及范围甚广,具有多重效应:⑴净化情感和调节心理环境⑵造就具有优美灵魂的人⑶促进社会审美化的进程。
旅游美学基础.
《旅游美学》教案主讲教师:李小强授课班级:2015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一班、二班、三班 2015级旅游服务与管理高职一班、二班课程名称:旅游美学基础使用教材:《旅游美学基础》系部:旅游艺术系绪论学习目标:本章通过对美学基本知识的介绍,如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形态、美的欣赏,以增加在美的认识上的基本要领,帮助大家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美学知识体系。
知识目标:1、了解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形态、旅游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的价值等2、理解美感的形成及美感特征能力目标:1、能灵活应用美学基础知识2、能够宏观地把握美感获得和审美方法教学内容:1、美学概述:美学的产生、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形态、美的欣赏2、旅游美学:旅游美学的历史渊源、旅游美学的概念界定与内涵、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旅游美学的研究任务重点: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难点:旅游美学的历史渊源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过程:一、审美是旅游的本质山水之美能使仁者和智者产生快乐,这就是自然山水的审美作用。
人们放情山水,游乐而忘返,它的真正目的何在呢?通过旅行游览,使人稀释烦恼,精神舒畅,得到情感愉悦。
对山水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质的是进而飞跃到悟获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层次。
旅游美学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理解景区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
二、美学的基本原则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
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
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
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
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
旅游美学整书电子教案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全课件最新
山水美 生物美 气候美
1.山之美
山之美,在其形、在其色、在其态、 在其声、在其魂。
o 在山体景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具有一定造型的地 貌形态。
江西龟峰
张掖丹霞地貌(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小知识:中国丹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丹霞是目前唯一以丹霞(红层)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系列提 名。它们包括了最能代表中国丹霞地貌的区域,展现了中国丹霞全面的特 征以及主要的自然价值。提名地全部位于中生代到新生代红色沉积层之中, 并且最能代表中国丹霞的地球科学价值,包含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 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6个申报点。
马英九:行善方式并无孰是孰非,只 是要注意到受赠对象的尊严。
(一)游客对美的认识
4.游客的审美需求
• 游客的审美动机即审美行为的驱动力因人而异, 从旅游者偏爱和选择的角度分析,旅游审美动 机一般分为自然审美型、艺术审美型、社会审 美型(以审美的眼光观察、体验旅游地的社会 制度、结构、人情、伦理、道德、民风与生活 方式等)和饮食审美型。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又称太子峰),藏 语为“雪山之神”,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 传说是宁玛派分支的保护神,位居藏区的八大 神山之首。
梅里雪山
o 天籁之声,隐于大山 o 芭蕉夜雨、空谷足音、林海松涛
武夷山天游峰 响声岩
响声岩,与云窝隔溪相对,因游人 在岩前呼叫欢笑均能听见回声,故 又称之为“空谷传声”。这里是武 夷山摩崖石刻的精华所在,镌刻着 南宋至清代的23段摩崖石刻,其中
(一)游客对美的认识
2.美的特征
➢客观性: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而非精神实体。 ➢社会性:体现在实践性、历史性和功利性三个方面。 ➢形象性:美要通过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来。 ➢创造性:主要体现在美的对象、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随着 时代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丰富。 ➢感染性:美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肯定形象。
旅游美学第一章教学PPT课件
纯粹的、超功利的、无目的精神 活动。“秉天地之正,而御六气 之辨,以游无穷。”
13
-
隐逸遁世 笑傲山林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现实,有抱负的才俊之 士纷纷恣情山水、谈玄论道、全身远祸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 刘伶、王戎
魏晋风度与名士风采 谢灵运寄情山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托马斯·库克利用铁路运送游客的首创者, 1841年创立第一个旅行社(G00k and son),标志着现代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诞生。
21
-
景观:人类文明的痕迹
第二节
任何一种早期文明都具有泛神论联系在一起, 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古希腊的地景:地景就是地形形象。希腊半岛 没有高大的山脉,却有众多裸露的岩石,把土 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希腊人当作神灵的东西 并非一般的天空,一般的土地,而是他们群山 环绕的天空,他所居住的土地,他在其中生活 的树林、溪水。
30
-
景观评价
第二节
什么是景观评价: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中心 开展“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研 究,针对景观的视觉审美研究景观所给予 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
代表性流派:专家学派 心理物理派
认知学派 经验学派
代表性观点:了望-庇护理论(艾普乐 顿);风景审美模型(Kaplan);情感- 唤醒反应理论(Ulrich)
28
-
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第二节
1901年,哈佛大学开设世界上第一个景观建 筑学专业,经过00多年发展,景观建筑学与建 筑学、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学科
1958年,国际景观建筑师联合会 (Int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成立,平均每两年召开国际性大 会。会员国超过100个。
旅游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旅游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旅游美学的概念1.1 旅游美学的定义旅游美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美的情感和审美活动的学科,它包括旅游者的美的体验、旅游目的地的美的特征、动植物的美、人文景观的美等多个方面。
1.2 旅游美学的意义旅游美学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审美情感的需求,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喜爱度,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
第二章旅游美学的基本理论2.1 美的认知理论旅游美学的认知理论主要包括感知、想象、记忆、情感等要素,旅游者通过对景观、文化、历史的感知和想象,产生美的情感体验。
2.2 美的表现形式旅游美学的美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山水、花卉、古建筑、人文景观等,在旅游中人们通过这些美的表现形式感受到美的情感。
2.3 美的价值观旅游美学的美的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欣赏和评价,在旅游中人们会对目的地的美进行评价和欣赏,促进美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章旅游美学的体验要素3.1 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最直接感受到的美的要素,包括山水、湖泊、草原、森林等,人们在欣赏这些自然美时会产生愉悦和放松的情感。
3.2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旅游者感受到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美的要素,包括古建筑、宗教场所、民俗文化等,人们在欣赏这些文化美时会产生对历史和传统的敬畏和热爱。
3.3 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指人们在旅游中感受到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等美的要素,包括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等,人们在欣赏这些人文美时会产生对人文情感的共鸣和认同。
第四章旅游美学的实践方法4.1 美学旅游的规划美学旅游的规划包括景区规划、景点规划、景观设计等,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提升景区的美学价值和旅游体验。
4.2 美学旅游的设计美学旅游的设计包括景点设计、路线设计、标识设计等,通过美学设计可以提升景点的美学价值和吸引力。
4.3 美学旅游的营销美学旅游的营销包括宣传推广、形象塑造、产品设计等,通过美学营销可以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五章旅游美学的发展趋势5.1 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旅游美学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包括自然美、文化美、人文美等多个领域。
旅游美学基础(第二版)-第一章 美与旅游审美-文档资料
(2)现代旅游审美活动是大众性、普及性的 文化消费。 (3)旅游审美愉悦与“世俗愉悦”相互并存。 (4)旅游审美倾向与当代审美文化、市场文化 相互作用。 3、旅游审美需求与审美动机 (1)旅游审美需求 是指促使人们进行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在 驱动力,它来自旅游主体个人的心理状态与其所 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差异。
旅游美学基础
FUNDAMENTALS 0F TOURIST AESTHETICS
制作人:祁 颖
第一章 美与旅游审美
一、美的特征 1、客观性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改变。 2、社会性 美依赖于社会生活,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 美对人有用、有利、有益。 3、形象性 美是具体可感的,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 艺术美。
(2)旅游审美动机 是指在旅游审美需要及其外在条件刺激下推动 人们进行旅游审美活动的心理趋向。 旅游审美动机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方面要 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相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两一 方面旅游者要受到一定的外在目标的刺激和吸引。 4、审美意识与审美个性 (1)审美意识 是客观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 的反映。其形成与提升取决于三个因素:旅游审美 者的先天素质;旅游审美者的文化素质;旅游者个 人的旅游实践活动。
喜:体现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另一种不平等关 系,主体大于对象。 分为怪、丑、滑稽 三、美感 1、含义: 又称为审美感受,是人们审美时产生的一种十 分复杂的精神现象。是审美主体对美的反映、评价 和欣赏。 2、美感的特征 直觉性、愉悦性、实用性、创造性
四、旅游美学与旅游审美 1、旅游美学 含义:是以旅游审美活动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美学基本原理、旅游资源欣 赏、旅游审美关系、饭店实用美学 2、现代旅游审美的基本特征 (1)现代旅游审美活动继承了古代旅游审美活动 的两大核心内容。即一是感悟美,获得审美 愉悦;二是异地观赏,具有明显的文化跨越 性特征。
旅游美学讲义
旅游美学讲义陈昌茂目录第一章什么是旅游美学第一节旅游与美学的关系问题第二节《旅游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第三节构建《旅游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意义第二章什么是旅游美第一节旅游美是美的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第二节旅游审美文化第三节旅游美的意义第三章旅游美的美感经验第一节旅游愿游的神话诗性第二节旅游行游的抒情诗性第三节旅游居游的畅爽诗性第四节旅游憩游的狂欢诗性第五节旅游美的梦幻诗性第六节旅游美美感分析的意义第四章旅游美的审美对象第一节与旅游审美意识形成意向性结构的旅游景观第二节旅游景观是旅游地的旅游开发者的审美文化作品第三节旅游地审美开发精要第五章旅游美的审美境界第一节愿游之美:象境第二节行游之美:实境第三节居游之美:艺境第四节憩游之美:场境第五节忆游之美:幻境第六节旅游美的审美境界分析的意义第六章旅游美的旅游批评第一节旅游活动批评第二节旅游地旅游景观建设批评第七章旅游美美育第一节美育是指人从事非功利的感性活动第二节旅游美美育是美育的大众化途径第三节应把“旅游美”美育纳入国家社会政策体系参考文献第一章什么是旅游美学要建立今天的美学体系,需要:一是,确定美学的基本问题;二是,确定美学的基本词汇;三是,以一种历史性,全球性和宇宙性的眼光来看待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词汇;四是,对自己要有深刻的历史意识,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不用“上帝式”的语言来讲述美学,而是用具体时空的受时代局限的人的话语来讲述美学。
既有总结意识,又有时代意识和开放意识,美学不是美本身,如果美是一轮皓月,那么美学只是指向一轮皓月的一个手势。
---张法《美学导论》说有美学,有的只是部门美学,20世纪西方美学的发展,主要就表现为各个部门美学的发展----美学更普遍地存在于各个部门之中,又更根本地不存在,看不到一个独立出来的包罗一切部门美学的美学。
---张法《美学导论》旅游是现代社会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感性活动地位及价值的学科。
那么,旅游与美学能搭上界吗?这种搭界会不会是旅游对美学的攀龙附凤呢?传统上认为,旅游就是一种游山玩水,似乎与游手好闲相关。
旅游美学(第一章)
•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 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 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 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 究为主题的学科。 •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 象的关系等。
•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 B 高级审美意识 古希腊悲剧意识 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 (中国历代审美)
C、美学的学科发展 •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 2、美学思想——对审美现象理性的认识 例如:柏拉图:“理式”——分有——“美” 孔子:“里仁为美” 3、美学学科——从哲学、文艺学中划分出来
书 法 音 乐 绘 画
戏 曲
(四)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
• 第二,旅游美学的理论结构。(理论依托、传承, 哲学提升和归纳) • 1)、哲学 • 2)、心理学 • 3)、艺术学 • 4)、自然科学 • 5)、伦理学
四、学习旅游美学的意义
• 唯美的自由舒展的精神生活、对大自然的参与和 融合、高尚的情感和净化的精神——天人合一。 • 1、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 审美是一种相对于主体的价值属性,是自然、社 会和人,物质与精神,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产生 的结果。 • 审美鉴赏能力指审美主体凭自己的审美感受、审 美情趣、审美经验和文化素质,有意识、有目的 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体验、品味、判断和评 价的一种能力。 • a .审美标准价值判断 • b .审美理想 • c .审美评价
(三)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 审美主体,即作为观赏者的旅游者的审美 心理(漫游、回归、寻根、休闲) • 审美对象,即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 (自然、人文) • 旅游中的诸多审美关系(人与人、人与物、 物与物)。
(四)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
旅游美学1.绪论
旅游美学
拒绝去掉偏旁
美之考——重点问题
第三节 旅游审美活动的多重效应
一、净化情感的医疗妙用 二、造就具有优美灵魂的人 三、推动社会审美化 四、提高生活质量 五、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六、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环境伦理原 则、人类身存本体论要求, 七、“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的公共空间
第一章 绪 论
旅游美学
拒绝去掉偏旁
美之论—什么是美?
美的本质:美学研究的终极问题
第一章 绪 论
旅游美学
美之论——旅游美学?
拒绝去掉偏旁
旅游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的审美活动和 审美价值的学科,属于美学的分支,是一门 多边缘、交叉性的学科。
第一章 绪 论
旅游美学
美之论——旅游美学?
拒绝去掉偏旁
《旅游美学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框架》 庄志民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
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
位,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
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
科的产生,他认为美学即研究感觉与
情感规律的学科。
第一章 绪 论
拒绝去掉偏旁
美 与 自 然
第一章 绪 论
考 证 、 批 评 与 欣 赏
“导师” “法官” “舌人” “近代印象主义”
拒绝去掉偏旁
对你有什么影响?
第一章 绪 论
旅游美学
拒绝去掉偏旁
美之考——重点问题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现代人的观光,主要是风俗民情、劳动成果、社会制 度等。 中国人雅好山水、注重天人合一、意境与情感的切合 西方审美自然与人对立。
第一章 绪 论
旅游美学
拒绝去掉偏旁
美之考——重点问题
旅游美学讲稿
第一编旅游与美第一章美学理论与旅游第一节美学的基本概念与X畴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是年轻而又古老的学术。
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是古老的,但作为一门学科是年轻的。
仰文化时期,陶土上出现纹饰,但从对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欣赏,到凝聚为一种较为抽象的美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标志着这一演变过程重要成果是语言和文字中出现“美”。
东汉许慎:“美,甘也”。
徐铉:“羊大则美,故从大”。
现代有的研究认为:“美”就是以羊头和羊角为装饰的人。
古代巫师化装跳舞的象形字。
美的本义从事物的众多涵义中显示出外观形式的美。
孔子的“尽美矣,又尽善也”,“尽美矣,未尽善也”;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论述,老庄提出的美关系的相对论学说,均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审美活动的许多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但尽管我国先秦诸子关于美的问题的论述,没有独立构成一门完整的深科。
一直到18世纪,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推动,美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专著“美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经过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形成严密的理论形态。
1858年出版的《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美学是研究自然和艺术中美的科学”。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西方美学理论:近两百年形成的新型学科,长期隶属哲学,与伦理学、心理学关系密切。
二、西方美学根据研究对象与方法分类(一)、本体论美学: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不同学派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对美的本质存在不同的理解。
美的本质的学说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美在形式”,“美在理念”,“美在生活”,“美在典型”、“美的主观”。
古希腊毕达格拉斯学派“美在形式”,认为事物形式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称、比例、和谐有关,甚至认为立体图形中最美是球形,平面是圆形。
柏拉图:“美在理念”,黑格尔完善了“美在理念”,提出“美是感性的显现”。
但美的本质问题一担解决,可能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认识论美学:研究审美活动中的审美经验,人的审美活动中的审美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 第一章旅游美学的理论基础1 、美的本质
3 、哲学的三大部分:逻辑学—纯粹理性—思想—真
伦理学—实践理性—意志—善
美学—判断力—情感—美4 、名词解释:
美学
5 、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转向”—从“形似”到“神似”
从“错彩镂金”到“初发芙蓉”
7 、禅宗主张“空灵为美”
8 、旅游美学的四种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对立和谐关系
9 、旅游美学认识研究包括—①对旅游美学理论基础的认识
②对旅游审美规律的认识·旅游审美的普遍规律
·旅游区别于其他审美活动的独
特审美规律
③对旅游美学研究方法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10 、旅游美学实践研究—①观光旅游审美·自然风景审美
·园林审美
·古建筑审美
②度假旅游审美·海滨度假旅游审美
·山地、森林、温泉度假旅游审美
·度假区旅游审美
③体验旅游审美·社会风情旅游审美
·生活文化旅游审美
·艺术景观旅游审美。